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10-28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

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我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些想法:

1.多与孩子沟通

虽然孩子还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很多想法。所以我们要做到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和孩子每天的交流,并不是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批评你了吗,不是问这些消极的问题,而是问一些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比如今天学会什么,你觉得你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你和谁是好朋友,当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孩子会很愿意和你说说他的事情,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孩子在说的时候,你再忙也要认真的听,不要敷衍孩子,你认真的听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被重视了,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帮孩子分析他的困惑,当孩子的困惑得到家长的解决的时候,他也会越来越信任你,也更加愿意把他要做的事情跟你说。这样家长也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的品德教育还要融入在生活的时时刻刻。比如:在家中种植一些小植物,让孩子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别人的乐趣,从而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小者,增强爱心。平时对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要即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发小红旗、五角星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发展。再比如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如“三·八”节让孩子关心妈妈、阿姨、奶奶,为他们做件事;“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对于家长,我听到过这样一个划分,一级家长用眼睛来教育孩子,二级家长用嘴巴来教育孩子,三级家长用拳头来教育孩子,我还做不到用眼睛来教育孩子这样的境界,但也不会用拳头来教育孩子。孩子大了更多的以说理教育为主,让孩子能明白道理。所以平时也只能用嘴巴来教育孩子,做个唠叨的妈妈,希望在我的唠叨声中孩子能慢慢地长大,慢慢懂事,快乐地学习。以上的这些都是我个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一些点滴。教育孩子本来就是我们家长一生的事业,孩子学习着,快乐着,这都将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学龄前宝宝品德教育注意事项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子教育——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的3大法宝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表扬、鼓励中进行教育。例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爷爷、老奶奶取牛奶、送报纸的时候;当邻居家里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作客时,你的小孩热情招待,把好的、大的苹果给小客人吃,自己吃小的时候,当你的小孩对叔叔、阿姨很有礼貌的时候,……做父母的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从而起到支持孩子继续做好事的作用,以鼓励孩子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好行为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还可激发孩子内心的光荣感经常地这样做,就可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起始性教育的良机。

(二)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错事(拿别人的东西、骂人、打人、说谎等)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阻止,要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儿童第一次做了错事,自己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疚、自责、过失的情绪情感体验。这时,父母及时地批评和阻止,能起到制止以后再发生不良行动的效果,引起他内心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但是,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时,父母要注意的是,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而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例如,幼儿说谎的行为,有时是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或同情他人所致。幼儿打破了杯子,怕受责骂,说是猫打破的。这显然是由于成人对儿童过分严厉,使儿童产生畏惧心理,因而用说谎来逃避责骂。可以说,这说谎的根子,就在父母身上。是不是以前孩子第一次打破了父母新买来的花瓶,含着眼泪承认错误时,受到了父母的痛打责骂的缘故呢?其实,孩子无意中打碎了花瓶或杯子,当孩子胆怯地看望着父母时,父母可以笑着说:“不要紧,小孩子手小拿不稳,以后留心点。”说完后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部,以清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做

家长的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给孩子改正缺点的勇气,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是,当孩子真正撒谎,嫁祸于人时,如自己的孩子把布娃娃的腿弄断了,却说是邻居的孩子弄断的,就应该严肃而冷静地和孩子谈话,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质,并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和督促孩子改正,决不能马虎了事。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听之任之”、“放纵不管”的态度,就会使孩子的行动向不良方向发展。因此,抓好起始性的教育,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正确对待“越轨”行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就是说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由于好奇心驱驶,往往会出现一些大人认为“越轨”、“可笑”的行为。这时父母要保护该子的好奇心,并且加以培养和引导。例如,发明电灯的爱迪生,他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是在妈妈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的妈妈研究过儿童心理学,非常了解并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5岁的爱迪生,蹲在窝里孵小鸡的事发生以后,在妈妈的引导下,爱迪生终于养成刻苦学习勤于探索的习惯,到后来之所能成成为发明家,家长的起始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家园共育: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的3个法宝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表扬、鼓励中进行教育。例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爷爷、老奶奶取牛奶、送报纸的时候;当邻居家里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作客时,你的小孩热情招待,把好的、大的苹果给小客人吃,自己吃小的时候,当你的小孩对叔叔、阿姨很有礼貌的时候,……做父母的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从而起到支持孩子继续做好事的作用,以鼓励孩子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好行为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还可激发孩子内心的光荣感经常地这样做,就可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起始性教育的良机。

(二)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错事(拿别人的东西、骂人、打人、说谎等)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阻止,要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儿童第一次做了错事,自己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疚、自责、过失的情绪情感体验。这时,父母及时地批评和阻止,能起到制止以后再发生不良行动的效果,引起他内心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但是,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时,父母要注意的是,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而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例如,幼儿说谎的行为,有时是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或同情他人所致。

幼儿打破了杯子,怕受责骂,说是猫打破的。这显然是由于成人对儿童过分严厉,使儿童产生畏惧心理,因而用说谎来逃避责骂。可以说,这说谎的根子,就在父母身上。是不是以前孩子第一次打破了父母新买来的花瓶,含着眼泪承认错误时,受到了父母的痛打责骂的缘故呢?其实,孩子无意中打碎了花瓶或杯子,当孩子胆怯地看望着父母时,父母可以笑着说:“不要紧,小孩子手小拿不稳,以后留心点。”说完后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部,以清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做家长的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给孩子改正缺点的勇气,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

但是,当孩子真正撒谎,嫁祸于人时,如自己的孩子把布娃娃的腿弄断了,却说是邻居的孩子弄断的,就应该严肃而冷静地和孩子谈话,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质,并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和督促孩子改正,决不能马虎了事。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听之任之”、“放纵不管”的态度,就会使孩子的行动向不良方向发展。因此,抓好起始性的教育,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正确对待“越轨”行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就是说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由于好奇心驱驶,往往会出现一些大人认为“越轨”、“可笑”的行为。这时父母要保护该子的好奇心,并且加以培养和引导。例如,发明电灯的爱迪生,他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是在妈妈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的妈妈研究过儿童心理学,非常了解并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5岁的爱迪生,蹲在窝里孵小鸡的事发生以后,在妈妈的引导下,爱迪生终于养成刻苦学习勤于探索的习惯,到后来之所能成成为发明家,家长的起始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从小培养孩子五种品德


“教子先教己”是教子的原则。

一天,佳宇从地上捡起一片废纸,一本正经地交给妈妈,妈妈一时找不到适于扔纸的地方,随身丢到阳台下面去了。没想到佳宇后来再拾到小纸片等物,不再交给妈妈,而是自己跑到阳台上把纸从栏杆缝里扔下去。

这真让妈妈吃惊,当时妈妈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佳宇的模仿行为就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妈妈的不当行为。

1岁多的孩子,许多模仿行为都不是及时反映出来的,往往是几天、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当某种条件具备时才表现出来,心理学上称之为“延迟模仿”。孩子不仅模仿家长的举止,对一些事物的好恶也常常受到家长的影响。妈妈评论某种衣服不好,孩子就不穿;爸爸不吃红萝卜,孩子也不吃,甚至会说出爸爸曾说过的理由一一红萝卜有气味。

做家长确实不容易,每当要干什么时,首先要想想自己的言谈举止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要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别人的长短,表示对某个事物的好恶。从孩子这面“镜子”中一旦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应立即改正,尽快消除孩子的“模仿源”。对孩子最初表现出的某种不良行为切忌采取“欣赏”的态度而应严肃地制止。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品质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从小培养孩子五种品德

3岁前期是个性的奠基和萌芽时期,从这时起培养孩子快乐、爱心、正直、勇气、信念这五种品德,有益于孩干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1)快乐: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让孩子在亲子交往中获得快乐,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2)爱心:爱心是美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操,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本身具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能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并能逐渐获得爱心。

(3)正直: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1-2岁的孩子是靠最初的模仿来实践正直的品德的,所以父母应成为正直的典范。

(4)勇气: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有勇气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有勇气和信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信念:信念激励人们去奋斗,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念,但已有了自己幼稚的计划和愿望,父母要慈爱而耐心地倾听,并予以鼓励。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品德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品德

3~6岁,特别是4岁以后的幼儿已具有相当的智力和体力,语言变得清晰,动作更加灵敏,对待人接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们应抓住这个关键期,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接待来客这一生活环节来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品德。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作为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幼儿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为幼儿讲解待客的“规矩”。父母要给幼儿讲解待客的“规矩”,使幼儿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茶点,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鼓励幼儿直接参与接待。家里来客,幼儿一般很兴奋。我们不能冷落孩子,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小主人,待客要礼貌、热情。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动,通过直接参与,使幼儿待客的动作和技巧得到练习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表现作出评价。别人的反应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幼儿良好的表现可作出表扬、鼓励的表示;客人走后,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肯定幼儿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幼儿在接待客人中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批评,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后果,要原谅他们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

幼儿礼貌待人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时不断教育、训练和强化。年轻的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热情、礼貌待人的行为,这对幼儿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亲子教育中孩子的爱心培养


理解尊重孩子,做孩子平等的朋友。

还是在《好父母好方法》里看到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有位母亲发现一个问题,女儿活泼、聪明,但是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子,正是爱美的年龄,而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却不愿逛商场呢?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一次,母亲自己逛商店,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系鞋带,就在那一刻,母亲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在孩子还小时,孩子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两条腿。而当时孩子还小,无法抗拒母亲的“带领”,只能乖乖地随妈妈逛商店,所以孩子会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单调感。时过境迁,做母亲的终于理解孩子不愿逛商店的原因了。

蹲下来,给孩子一个相同的高度,和孩子进行相互尊重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看待问题,和孩子交朋友,想办法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忧其所忧,爱其所爱,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中的对话,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也才能有效、有力地帮助孩子。而当父母蹲下来时会发现,这种蹲下来的姿态得到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言传身教不强迫,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道理。

有时候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爱心,更没有孝心,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更别提责任心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啥样孩子就啥样”,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待人接物是否适度?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做父母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让孩子耳濡目染中体味、学会那些大道理,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父母意愿。

我父母在每年的初秋季节都会来我家小住一段时日。每次来时,我和爱人总是忙前忙后,周末除了陪老人聊天、游玩外,还为老人购买在他们眼中属于奢侈类型的生活用品。每天晚上,我会用两个大大的木盆盛满水为父母泡脚,有时也会帮他们洗脚,剪脚指甲。那种把父母的脚抱在怀里的状态反而让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记得有一次,父母走了,我自己用木盆洗脚,孩子就过来了说:妈妈,我帮你洗吧,我开玩笑地说,好的,洗完再帮妈妈剪脚指甲。果然,孩子真拿来了剪甲刀,学着我的样子,卖力地帮我剪着指甲。稚嫩的小手笨拙地动着,不小心剪到肉,我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孩子紧张地摸着我的脚,连声说:“妈妈,一定很疼吧?”看到孩子那紧张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从我身上,不仅学会了孝,也学会了爱,更体会到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所该承担的责任。而我眼中,谁又能说那疼痛的泪水不是快乐的泪水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道理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孩子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感受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分量,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的培养。

尝试酸甜苦辣,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有句老话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身为父母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如何给孩子适度的爱呢?我们知道,对孩子的保护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导致一个家庭中太多的人来保护一个孩子,有的父母往往打着爱的旗帜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而正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却往往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体验社会的风风雨雨。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总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孩子的自强、自立、自我奋斗的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基础。这种能力只能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地锻炼出来,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孩子得不到生活的磨炼和自我奋斗的机会,长大了就很难面对激烈的竞争。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溺爱,更是过度爱的给予。这样的爱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固执、发脾气等缺点。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立,让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从而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所以,溺爱不是爱,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从另一个角度讲:适度的磨难是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难给删除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这无疑是删除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失去应对失望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造成孩子们成人后所具备的优良品质———自律的缺失。我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对孩子来说,规矩就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使他知道,愿望的实现是要经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咸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只有在实际体验中,孩子才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构建对孩子的成长将是终生受益的。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说到孩子的独立性,就得从孩子依恋母亲开始讲起。

孩子一周岁之后,几乎都逐步发展成为了粘着妈妈不放的状态。一会就要妈妈抱;一会就要牵着妈妈;一会就在喊“妈妈,妈妈你过来!”;一会就能停下任何正开心的事情,哭着问“妈妈在哪?”……

妈妈从此时开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烦恼,是吗?不过,不要急。孩子一刻都离不开妈妈的这种依恋,其实时间不会很长的,因为,这种依恋的本质是孩子准备独立,准备与母亲分离的起点。

听起来真的很不错,我估计很多母亲会放松一些。但也会有些母亲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从一岁开始粘我,现在都快四岁了,还是很粘,幼儿园都不愿意去,去哪里都要我跟着才好呢?

嗯,这个疑问很有趣——孩子的独立性是生长性的自然需求,还是社会性的培养结果呢?关于这一点,目前的幼儿心理学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更多的儿童教育学家发现——

儿童教育家发现

恰当的教育会让孩子更早学会独立、习惯独立,到真正地独立起来。

怎样才是恰当的教育呢?

妈妈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从心底里毫无杂念的存在的,所以当母亲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哭,继而采取对妈妈的视频不理不睬,最后,当确认妈妈真的回到了自己身边之后,就更粘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从妈妈身边挪开……等行为,十分肯定地向妈妈宣示了他的这一观点。

但是对于有些妈妈来说,她认为孩子在奶奶身边,在姥爷身边,在其他亲友的身边都是安全,完全没有任何危险,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并不是由妈妈一个人来承担的呀。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是结果主义的认知方式,可是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却完全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的。

所以,妈妈的笑容,妈妈的拥抱,妈妈的目光,对于孩子来说,是整个世界的面貌。

当妈妈确认和接受自己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之后,就要开始担当起培养孩子逐步独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给予孩子在教育过程的欢乐气氛和高兴的情绪,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心智的了。

有个一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给我们的孩子找一个比他大一点点(一岁以内)的玩伴

孩子在观察、模仿玩伴的过程中,会迅速地独立起来。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很敏感地发现自己是可以独立从其他地方学习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学哥哥抓瓶子,比如学姐姐扭屁股,比如学哥哥姐姐钻到桌子下面等等。

从此刻开始,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妈妈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他可以离开妈妈的视线和声音,学习到妈妈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妈妈能强烈地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一些动作的进步和新的行为能力无比的惊讶的话,那将会给孩子更大的独立性乐趣的刺激和激励!

在孩子与玩伴一起玩耍的过程,妈妈是不能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的,因为,孩子会随时回头寻找妈妈目光的支持,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每个孩子都希望,当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妈妈就在身边,这样那个倒霉就不再严重了,因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给妈妈来处理了。

这也是

妈妈比爸爸更伟大的地方

当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为之后,会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内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于是,孩子就会尝试离妈妈远一点——有的孩子开始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过来,你不要进来这里呀!”——而其实,孩子的表达就是这么准确,意思是:

妈妈你在这里不要动

等我吧

我试试走远一点

所以,妈妈要读懂孩子开始拒绝我们的话,不是不要我们了,而是他想尝试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独立?此时,我们亲爱的妈妈,不能因为孩子说不要我们跟着,不要进去,就离开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则,我们的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会终止在这里,而产生“独立”会引发“妈妈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绪哦!

我究竟能走多远?

这是一个带有非常强烈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和孩子发现新的乐趣一样具有诱惑力和冒险性的刺激。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这么从开始疏远母亲的目光开始的——请分辨清楚:是疏远妈妈的目光,而不是疏远妈妈哦!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些强烈的愿望,他们希望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还希望能到别人家里去吃饭,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里去睡觉,对于能在小朋友家里睡觉,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兴奋的。

孩子此时在下意识里很希望能证明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你

我也同样是可以的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第一次去别人家睡觉,最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真的妈妈不在身边,会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点天亮,可以一起来就回家。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会在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无比的强大和自信的。

因此,亲爱的妈妈们,你们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在外过夜后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见到你,孩子见到了你,他的独立冒险就圆满了,自信就可以开始爆棚了!所以,他会做出嫌弃你的样子,但心里却非常非常地满足,非常非常的充满了爱和安全感。

这是培养孩子获得独立性的心理建设关键哦!

再接下来,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亲爱的妈妈们,要多多观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来的时间有多长,躲藏自己的时间越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强,越有自信心回到妈妈的身边,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强——我自己一个人绝对可以应付这些了!哇塞,太厉害了吧?这就是开始训练我们的孩子习惯独立了。

幼儿心理学专家认为:

孩子与母亲的目光交流是为了消除空间的距离。也就是只要有母亲的目光在,孩子就觉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远。

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孩子成长到了这一步,会令到她们担忧——妈妈们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们了。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妈妈了,孩子在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放手的时候,先跑了出去。

妈妈们的这个潜意识感知,其实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为,妈妈们,当然也包括爸爸们,好不容易确认和接受了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么这么快就变了呢?

紧接着,我们的潜意识就开始受到了这个情绪的深度影响,于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还没有长大,怎么可以自己去处理,和决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错,怎么办?尤其是犯了大错,不可扭转的错误呢?……这些句子将激发我们的妈妈和爸爸,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开始展开双臂准备紧紧地捆住我们的孩子了!

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就这样开始被控制住了

说到这里,我也基本上讲完了关于母亲的关注与孩子独立性培养的这个话题。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简单的说一个案例故事——

有位妈妈,是职业教师,非常非常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守护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随着孩子的读书,去了孩子上学的学校做老师;当孩子升学到了初中,她也跟随着调动到了孩子就读的中学做老师。

这位妈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她的很多学生都爱她,特别乐意与她在一起,跟她说各种心里话,她教学的能力和班级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们爱她,亲近她,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却不想与她在一起,她很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是独立于自己父母的,有一种令人兴奋的独立快感,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孩子学习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识,认知到了父母从未谈起的新奇等;

孩子与做老师的母亲在一起,虽然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宽度来说,都是与那些学生们没有太多差异的,但却失去了最大乐趣——独立快感。

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且丰富的知识,或者令人羡慕的优秀学业,他们还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独立成长的感受,享受自我价值和能力彰显的快感!尤其,当他们觉得父母都是对的时候,更需要证明自己也是对的,自己也可以是对的的肯定和骄傲感。

孩子为了想逃离一直陪伴的母亲,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了。

但孩子不愿意告诉妈妈这些,或者她也不能确认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妈妈可以接受,或者妈妈会不会伤心?她深知妈妈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过,妈妈的陪伴曾经给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爱她的妈妈,她也有不愿疏远妈妈,但终究,她还是希望妈妈能理解她这么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要再追问她,也不要生她的气,不要误会她。

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在自己读书的学校工作了;如果妈妈能接受让自己有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并还是会和过去一样的关爱她的话;如果妈妈不在穷追不舍地让自己说出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如果妈妈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话,我会成长为妈妈最期望的样子,因为我也知道,妈妈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样子与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我想这位妈妈会看到这段文字的,我也必须承认,这段话不算是在讲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总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和孩子们!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兴趣


培养孩子兴趣

养育孩子的过程,与其说我尽心教养,不如说孩子引领催促我前进。那时我并没有胎教,也没提前学习育儿知识,只是每时每刻与儿子呆在一起,与他玩乐,给他唱歌,揣测他的喜怒哀乐并照料他。每天抱出去大街和公园,经常边走边唱,唱过了歌词,有时就再唱一次歌谱。每晚必定是唱几首歌哄睡的,大概三岁吧,有一次我唱了大海啊故乡的开头一句,我说儿子你能唱成谱吗?没想到他居然正确的唱出来了,我当时也没在意。后来上了幼儿园,有一天回家,居然在姐姐的钢琴上弹了二首儿歌,(姐姐早已不弹了)说一首是男仔屙尿歌,另一首是女仔屙尿歌。第二天去问老师,老师非常诧异,原来老师是让男生女生分两批上厕所的,可能刚好又弹了两首曲子,儿子居然记住了,老师根本就没让孩子们摸琴。三岁半就送他学钢琴,第一节课老师指着钢琴谱教他弹,回家后居然识谱了,老师只布置三首作业,他却一直往下弹,兴趣满满。只二节课就学完了小汤一。虽然因为不听老师话,上课向着老师吹口水泡,只上了四节课就暂停了,四五岁才又上课。他不是刻苦练琴的娃,随意的每天只练半个钟,所以到六年级,也就不上课也不考级了,凭着些老底,自己搜罗些喜欢的曲子弹,有时自己也作些小曲子,算是作业之余放松的方式吧。因为耳朵的辨音力不错,手机放着音乐,他学着能弹出来,所以虽然没上琴课,家里也经常响起琴声。因初中有琴房,午睡后晚修后,与好朋友去合几首,其乐融融。(那个时段琴房没人争)

儿子今年中考了,也如了他的愿。我儿子偏科,偏理,特别喜欢数学,学校有数竞队也就顺理成章进去了。儿子是文科渣,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记得他八个月时,第一次学会说“妈妈”这个词,他看着我的嘴巴,学着发音,说出这两个让人惊喜的字的同时,吹出一个大泡泡。之后,很快学会了说话,同时学会认字。他认字不用图,直接给他看文字,第一个学会的字是“爬”字,因为那会他还不会走,然后是“坐”字。只让他认他能理解的字,并没有注意笔画的多少。二岁时大街上一般不算生僻的字都会念了。也经常去图书馆借儿童读物回家,后来发现,他只爱看科普类和数学有关的书,对故事书不感兴趣!

后来上了一年级,字写得很丑,幼儿园就是玩,没怎么写过字,一年级布置作业的黑板写了一大板,会写字的抄了,不会写的有的是家长抄的,有的直接拍照回家慢慢抄,我儿子也不会写,自己画回来了,基本没什么问题,就是笔顺不对而且很丑,我是个放任的妈妈,没有强制他练字,所以现在还是丑,我现在是很后悔的。小学期间,除了语文背书,其它我是不理的,我只负责送他去少年宫学手工和计算机编程程,凹数还有钢琴。当然啦,这样的结果是,小学成绩不拔尖,字还丑!

有朋友说,语文不好为什么不?,数学很好了,没必要?啊!我回答他:我们不是?课,我只是遵从儿子的兴趣,我儿子学的都是兴趣班。儿子的兴趣很多,数学天文编程音乐还有手工。儿子一两岁,去公园玩,必定要捡枯树枝,折断,摆弄成数字。到了文具店,眼都要发光,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有吸引力。那种木头做的积木,搭好了一不小心就倒了,常惹他生气,两岁生日前,我买了套拼插的塑料积木给他。他兴奋极了,从下午一直玩到第二天6点左右,才肯去睡,其间我有两三次受不了上床睡了,这个小小的人啊!很多不说了,反正后来的凹数课,他都说去玩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兴趣很重要。我写得不好,作文渣一个,只是想在群里与友友探讨。家长们育儿都有一套,各显神通。我在这献丑了,献丑也是为了接受批评,欢迎找碴,让我有机会学习,谢谢。还没写完,如果大家不喜欢,到此为止了。

喜欢《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 本周实施的主题是“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会和别人交往。在音乐活动“对不起、没关系”和“两只小象”中,就涉及到了礼貌用语和交往方面的内容。 毛蓓蕾老师说过“音...
    2020-10-22 阅读全文
  • 学龄前宝宝品德教育注意事项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
    2021-03-10 阅读全文
  • 亲子教育——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的3大法宝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
    2020-06-04 阅读全文
  • 音乐活动中的幼儿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 导读: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
    2021-07-3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
    2022-07-12 阅读全文

本周实施的主题是“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会和别人交往。在音乐活动“对不起、没关系”和“两只小象”中,就涉及到了礼貌用语和交往方面的内容。 毛蓓蕾老师说过“音...

2020-10-22 阅读全文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

2021-03-10 阅读全文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

2020-06-04 阅读全文

导读: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

2021-07-31 阅读全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

2022-07-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