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

发布时间:2020-10-22

幼儿园游戏的作用。

毋庸置疑,当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时,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育经验。你知道一篇教育笔记应该怎么书写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周实施的主题是“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会和别人交往。在音乐活动“对不起、没关系”和“两只小象”中,就涉及到了礼貌用语和交往方面的内容。

毛蓓蕾老师说过“音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的感染作用,往往比教师单纯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的确,光靠老师讲大道理,要如何有礼貌、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怎样等等,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因为孩子在家里听多了家人的唠叨,在学校多听几次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在两次音乐活动之后,孩子们的行为就有了变化。

这两首歌都是以故事性的语言出现的,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会歌唱之后,就开始分角色表演。活动结束后,我再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教育寓意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来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我来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应来提醒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孤傲自封不和群,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一些最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没有学会,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使幼儿的修养得到提高,美化其心灵,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勇敢的个性,区分善恶美丑。发挥音乐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应注意几点:

1、对音乐的利用不局限于播放现在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取的乐曲与教材有思想上、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2、运用音乐是手段,目的是更好进行品德教育。在采用音乐手段时要讲求实效,不能乱用、滥用或把品德教育活动成音乐欣赏活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幼儿兴趣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学唱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单一的学唱幼儿会感到无聊,活动开始的学唱部分幼儿都能看着图谱认真的学,可是没两遍之后幼儿就会开始关注其他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幼儿提高注意力或者说引起幼儿得兴趣,重新再让幼儿注意力集中。

第一,从图片中理解歌词含义,例如敲锣打鼓真热闹这句歌词,用直观法感受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具体形式,了解人们喜悦之情。例如给幼儿观看一些人家过年过节敲锣打鼓的视频资料,让幼儿认识敲锣打鼓是怎么样的。第二,动作的学习,恭喜大家新年好这句歌词请幼儿做一个动作,一手握拳一手成掌状放在上面,有了这一个固定的动作,幼儿每当唱这句就会做“恭喜动作”,也可以成为这个歌曲活动的一个亮点。第三,反复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幼儿如何巩固歌曲只能一遍一遍的练习,但是形式单一的练习太过乏味,我准备了很多种的方式,比如表演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等。有了这些练习,幼儿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歌曲。

小班幼儿还处在模仿的一个阶段,创造氛围很重要,我们在本周幼儿早上来园的时候或者自主性游戏的时候,可以播放这首歌曲,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又巩固了歌曲。还要给一个让幼儿勇于唱、敢于表演的机会,在幼儿做出一些表演行为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评价,不随便否定幼儿,增强幼儿自信心。

教育随笔:游戏化在一日生活中的作用


教育随笔:游戏化在一日生活中的作用

这天天空中飘起了小雨,为了孩子们能有个快乐的一天,三位老师帮孩子们准备了好多的小游戏,如《抢椅子》、《猜硬币》、《猜猜我是谁》等,都是孩子们平时最爱缠着我玩的游戏,那次我就和他们玩个够,一个上午,我们小班的教室里一直充满着欢乐的笑声,看着孩子们那纯真的笑容,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心里有股暖流充斥全身。

"洋洋老师,我好喜欢你哦!"正当我回想着孩子们生活的点滴时,班里古灵精怪的谢成未突然抱着我的腿说道。我听了,真的很开心,我说:"为什么喜欢洋洋老师呢?""今天的洋洋老师一点都不凶,还和我们玩游戏,所以我喜欢你。"谢成未用他那天真的眼睛看着我说。听了这句话,我不是开心,反而有点惊讶,难道这就是我给孩子们的印象吗?"未未,老师平常是不是真的很凶啊?"我轻声问道。"也不全是,洋洋老师批评我们时的样子最凶了,我不喜欢,我喜欢今天的洋洋老师,一直在笑。"听了未未的这句话,我不禁开始反省自己平时的教态,的确当孩子们犯小错误时,我会很严厉的批评他们,原来我在孩子心目中是这样的时好时坏,我瞬间明白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我由刚刚开始参加工作的热情到现在的随遇而安,从心态上我发生了转变,所以我变了,变得有点心浮气躁,感觉有点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而正是今天的小游戏拉近了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他们真正的把我当成了一个大朋友!

幼教随笔:朗读在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

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

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作用


-->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开拓思维的节奏、追求新奇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以它特具的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的丰富、有趣。现结合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形式新颖,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控制能力差,加上从小接受的新奇又比较多,呆板的图片、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

在《秋的画报》诗歌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用大投影播放了配乐、配画的诗歌时,幼儿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激情的朗诵所征服,陶醉于秋的意境中。当老师点击画面时,小朋友感觉就象在看魔术表演一样精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形象生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话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螃蟹找工作》是个讲述活动,描写了小螃蟹找工作的过程。由于年龄的关系,幼儿对找工作这一社会现象缺乏感性的认识,如果只是一张张的图片,幼儿没有那种感性经验,对于小螃蟹的心情是无法表达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制作了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当然,话匣子就打开了。

三、创设情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绚丽多彩的语言活动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老师执著于对词汇、对故事的机械记忆。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设想。但是,如何创设情景呢?尽管老师胶尽脑汁制作教具,上课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多媒体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

《小鸟找家》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孤单的小鸟,孩子们仿佛来到了森林里。此时,他们就是小鸟,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景中。加之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鸟找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幼儿创设了特定的声乐境界或声像氛围,让幼儿在流畅、轻松的声像环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在发散思维状态下,吸取教学内容的精华,理解其丰富内涵,加之观察、理解、思维、记忆、并运用语言进行再创造,表达各自的思维动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素质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途径。

[作者简介]

马新昆,1990年毕业于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高级教师,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的教育杂志上,曾获优秀辅导老师奖,授人事局嘉奖,2004年被评为教学能手。

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

在知识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专家指出: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不应以开发人的记忆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为主要目标。为此,人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教学活动中。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具有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首先,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多媒体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为故事、儿歌等配上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气氛,多方位的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像,而且能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听说能力。现代教育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而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提供适当的语言情境,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

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幼儿活跃思维,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一、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我们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孩子的发展思维创设空间;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具体感性的立体信息的动态情景,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如:《变色房子》的教学课件用电脑播放后,幼儿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随着逼真形象的音响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进入到活动中。整个活动结束,幼儿还兴致未尽,还强烈要求再看一遍。由此可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动态的信息,因为更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只是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促使幼儿积极质疑。与此同时,教师用鼠标器控制画面,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朗读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导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朗读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


导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的迅速普及,逐步推广,幼儿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好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而且又让其处在极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知识,所以当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运用英语满怀期待的与幼儿交流对话时,小朋友却是双眼茫然,不知其意;另一现象是:在活动中,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行讲解,而幼儿却东张西望,兴致索然。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不借助任何其他非语言媒介直接理解英语,最后过渡到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这些英语表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呢?我认为,除了我们经常运用的游戏、故事、儿歌、谜语、音乐、表演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外,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成功实现幼儿英语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及其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能达到“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的境地。英国诗人密尔顿说:“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和他的学生心神交会。”心理学家琼斯也曾说:“常规就是9%有效的肢体语言。”教师就如同演员一般,站在讲台上,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不但要能“讲”,还要会“演”,使台上台下互通一气。因而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他们的记忆。

下面是我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中运用肢体语言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通过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学习之本,是幼儿在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动力,他是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的一种力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教育首先要启发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可以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苦”而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在“乐”中学,英语是一种新鲜的语言刺激,幼儿喜欢听,感觉好奇,愿意跟你学,跟你做。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过程的特点看,幼儿的兴趣容易注意转移。幼儿凭借一时兴趣选择了某一学习活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生理上相对出现了疲劳状态,更由于教学过程、形式的呆板,致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这就决定了幼儿的认知兴趣主要集中在动态而非静态语言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在教学中尽量运用肢体语言去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保持住“乐”学的情绪。如在学习短语“brashmyteeth”时,我以哑剧的形式导入活动,表演刷牙的动作请幼儿猜,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自然无声地激发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如在学习单词“Fat,Thin”时,我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形象夸张、生动有趣的表情,表演“小胖猪,瘦皮猴”的动作,引起了幼儿的哄堂大笑,幼儿兴趣高涨,感觉到学英语并不枯燥,而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因而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活动中,能够喜欢学英语、说英语。

二、通过肢体语言可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专心”。小孩子在听音乐、看电视卡通片时,会聚精会神,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作用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 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 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我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些想法: 1.多与孩子沟通 虽然孩子还小...
    2020-10-28 阅读全文
  • 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给父母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了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家长要担当孩子人生之旅的导航人。许多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给他们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来...
    2020-11-05 阅读全文
  • 亲子教育——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的3大法宝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
    2020-06-04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
    2022-07-12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品德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里好事多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幼儿亲自参与讲评自己周围的好事,加深他们对"好事"的理解。 2、让幼儿知道帮助别人做事,会使别人快乐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将小朋友中典型的好事绘制成若干张图片(内容为:扫地、...
    2019-12-12 阅读全文

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 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我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些想法: 1.多与孩子沟通 虽然孩子还小...

2020-10-28 阅读全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给父母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了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家长要担当孩子人生之旅的导航人。许多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给他们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来...

2020-11-05 阅读全文

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开始萌发出来的品德上的幼芽,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重视品德起步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在表扬、鼓励中教育。 这就是说,当儿童第一次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及...

2020-06-04 阅读全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学会分享品德教育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

2022-07-12 阅读全文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幼儿亲自参与讲评自己周围的好事,加深他们对"好事"的理解。 2、让幼儿知道帮助别人做事,会使别人快乐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将小朋友中典型的好事绘制成若干张图片(内容为:扫地、...

2019-1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