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

发布时间:2020-10-28

幼儿行为故事。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小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二、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

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

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三、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

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

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

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的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他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

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小黎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四、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小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

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幼儿行为该如何正确评价


幼儿是逐步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我的肯定或否定。因此,恰当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主观笼统,有失公正的评价,常常会使幼儿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向上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评价趋向正确,并使幼儿能从中不断地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呢?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

在幼儿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评“好孩子”的情景:老师说:“xx这星期吃饭很乖,上课会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也很友好,应该给他评‘好孩子’。”再“民主”一些的做法,便是让似懂非懂的小朋友表决一下。这种面面俱到的评价,看似公正,其实是最容易伤害幼儿的。因为教师费心挖掘那么几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大部分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的努力。一个孩子也许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可在另一个方面却进步了。而老师却在求全责备,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孩子如果经常处在这样的评价之中,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不在乎地说:“我反正评不上好孩子的。”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这倒不是说给每个人都评上“好孩子”,那样的话,又是另一种表现得“不公正”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说在小班阶段评小红花,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就应给与鼓励。一位小朋友主动扶起摔了一跤的同伴,就可发给他小红花。一位小朋友尝试着自己扣好了扣子,也可发给小红花;一位小朋友上课发言很积极,同样可以发给他小红花。小红花不应成为十全十美的标志,而是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它能使幼儿不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地把幼儿放入群体中与他人作比较。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孩子在各种场合都有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得到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其次,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识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采用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评价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此时继续沿用小班的评价方式,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并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因此,在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的手段,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我们班,小朋友对地球仪特别感兴趣,热衷于认识全国各大城市,就采用“小飞机飞向北京”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飞”过一座座城市,最后“飞向北京”。这种形式果然大受欢迎,“小飞机”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幼儿。

孩子们对飞行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他不断努力,受到教师肯定的过程。面对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会做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努力。

再次,评价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解。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而我认为,对幼儿的行为要做分解,分解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毛病是常犯的,哪些是偶犯的,甚至是无意中犯的;还有哪些行为看得出有孩子的主观努力,这样,教师就不会去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只有教师清楚明了了,才会使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错了,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对了,要坚持;哪件事情是无意中发生的,下次要注意了。这样的评价即客观、公正,又使孩子容易接受,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幼儿的表现作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掐灭他们努力的火花。有时候,孩子一天的努力,会由于自己偶尔一次的淘气而告失败,本来期盼着表扬,会以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告终。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而且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对教育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掌握这种技能。

正确看待幼儿的淘气行为


背景: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都特别强,淘气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倾向性的一种行为,是在所有幼儿身上都曾发生过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中班幼儿,表现更为明显。他们对周围所接触的环境、事物不仅仅是好奇心,而且还有研究探索的兴趣,有时他们会无意识的用淘气这种方式表露出来。但由于幼儿经验不足,对是非缺乏辨别能力,生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发展不稳定,若不及时恰当的引导,就会由不良的行为变成不良的习惯,为了使幼儿在淘气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对孩子的淘气加以引导。

关键词:幼儿淘气引导。

中班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对什么都想摸、问、看、动。如小朋友的新汽车为什么会开得这么快,人们常用“淘气”一词说明孩子们顽皮、聪明、多动、活泼、恶作剧等种种表现。我班就有这么几个孩子,淘气淘的可爱、让你不忍心去责怪他。

刚学过西瓜虫,孩子们对这个小家伙特别感兴趣,上课时我用的实物西瓜虫死掉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再捉几只来。一会儿我们就去户外自由活动了。户外自由活动结束了,我招呼孩子们回活动室。回到活动室,我清点人数发现,经常“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浩鑫不见了。“一定还在外面玩,这孩子真调皮!”我生气地向门外走出,打算把他“揪”回来。刚要出门,浩鑫得意地攥着拳回来了。一边走还一边喊着:“老师,快给我拿个小瓶子,你看我捉了许多‘西瓜虫’,可好玩了!”看着满脸兴奋、又有点淘气的浩鑫,我的气一下烟消云散了,心想:幸亏没有发火,不然一颗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又要被扼杀在摇篮中,泯灭在幼儿时期。于是我笑着对他说“浩鑫,你真厉害,一下子捉了这么多西瓜虫,我们一起来喂养它们吧,看它们喜欢吃什么,让全班小朋友都来看一看,好不好”“好!”浩鑫小朋友高兴地答应了。从此,班里的科学角多了这些个特殊的“客人”,这“客人”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话题:我们要弄些土来;还要每天洒点水;不能太湿了,他们会淹死的……每当这时,浩鑫成了大家的“讲解员”:“这是我在草皮里下捉来的,你看,有大的,有小的。刚捉的时候,这一只特别小,现在它都长大了。。。。。。”有的小朋友还用放大镜来观察西瓜虫。观察、探索天天进行,在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科学角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今天莉莉带来一只小蝌蚪,明天华华带来一条小金鱼,智智带来一条泥鳅……孩子们经常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带来,大家共享。不断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不断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我当时对浩鑫一顿批评,不仅会扼杀孩子的探索行为,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永远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是孩子不断创新的源泉所在。让淘气的孩子变得更聪明。

淘气的孩子一般比较聪明,号召力强,如果对他们的行为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走向歧途、如果引导及时,正确,他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尊重幼儿这种行为的来源上,放在如何引导幼儿看待自己行为的反映上。而不是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上,更不能对其不经意犯的错误进行惩罚。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淘气”行为的首要原则。

儿童的淘气,常常以一些无聊的活动表现出来。如在活动中拉前排女孩子的辫子;自由活动时在活动室跑圈;午睡时故意发出“咿呀咿呀”的响声引人发笑。这些淘气行为许多是因为儿童运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探索欲望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创造欲望无处发挥所致。为了使幼儿在淘气中有所作为,必须组织好幼儿的活动,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条理、准备适宜的环境中,让幼儿的精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如:创设活动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选择不同的区域。这样从根本上满足孩子的活动欲望与兴趣。在区域创设上,我着眼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让调皮的孩子来做组长。吃饭时,让他们分碗,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他们就会子让而然的不“淘气”了。

支持幼儿开展自创性游戏,幼儿最不愿意玩老师硬性固定的角色和一成不变的玩法。我们应该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并创造必要条件帮助他们去实践,或者参加到幼儿的淘气中去,引导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才能。游戏活动“剪子、包袱、锤”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户外活动时,浩鑫和启涵跑到了草坪上做游戏,我看到了,就走到他俩身边说:“我怎么听到草皮在哭呢?”这时他俩才意识到踩草皮的不对,低下了头。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纠正了淘气行为,也使幼儿潜在于淘气中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

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淘气”背后个体的差异很大。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心理承受力有大小。因此我们不能使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必须因人而异,针对每位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如各方面能力强、聪明灵活的孩子正面引导得当,效果很好。我们班的豆豆是非常聪明、能干、明事理的孩子,但他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次,奶奶来接他晚了几分钟,他竟然说:“老婆子,你干什么去了?来的这么晚。”他奶奶笑了笑,觉得孩子很好玩,当时我也没说什么。过后,我和浩鑫奶奶进行了交流,家园互动,孩子变得有礼貌了。

感悟:1、我们在引导幼儿淘气行为时必须允许幼儿思维上的不听话,小心保护好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真正使幼儿的智慧得到合理的开发,使幼儿对探索追究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是潜在淘气中的能力在一个有准备的适宜环境中充分发挥出来。2、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去体察幼儿的内心,用爱去感化幼儿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3、正确引导孩子的淘气行为,同时能够使幼儿的品德得到合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情感。

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幼儿时,千万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用正面的行为影响孩子


孩子们来上学时,我们按照惯例在他们入园时都要进行班级晨检。敏敏进来后,我正要检查她的小手,她却藏了起来。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敏敏手上肯定有秘密不想让老师知道。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我说:敏敏来让老师看看你漂亮的小手。孩子们听了小小心翼翼地把小伸了出来。我仔细地看了看,终于发现,孩子的十个手指甲上都涂上了红红的指甲油。怪不得孩子把小手藏起来。我问:这个红红的指甲是谁弄的?敏敏说:这是我自己弄的。我问:为什么要涂上红色的指甲油呢?她想了想说:我看见妈妈在家也弄的,很漂亮。我告诉她:指甲油,小朋友不能涂,因为它对我们的身体有伤害。敏敏听了点点头。总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在美术课上,孩子们都在画画

,突然小宇大叫了起来:老师,涵涵把颜色画在手上了。我走过去一看。果然,涵涵的十个手指甲都涂上了红色。我问涵涵为什么这要做?她吞吞吐吐地说,看见敏敏也是这样弄的。原来如此。于是我对大家关于涂指甲油的的问题进行了教育。

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们都会全盘接收。但因为他们是非判断能力弱,还没有能力分辨对错。常常会把大人们的坏习惯也模仿过来。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面的行为影响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不友好行为的纠正策略


在幼儿园或家庭里,有的幼儿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产生摩擦,从而产生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笔者结合多年对实践经验,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先总结如下: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幼儿不友好行为的产生多数是因为缺乏交往的技巧,不会谦让引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同伴交往要学会互相爱护、关心、团结、互助;要懂得谦让;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幼儿幼儿遇到困难或者被打,就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们: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别人打;如果你还手也是错误的,更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两个人打来打去,会让自己受伤,应该赶快告诉大人,让大人批评打人的小朋友。冷处理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告诉成人,长此以往会形成依赖的毛病。依我看,在幼儿能解决的事情上,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当出现争执、闹别扭现象时,不要马上出面干预,而是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进一步观察。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来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孩子之间的争执时交往的一种调味剂,在争论中,孩子会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如,友好相处,公平竞争等,也由此学会如何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当好裁判成人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如果孩子们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公正,老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与肯定。但如果受欺负的孩子内哟应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借这个机会帮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纵容野蛮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帮助那些性格懦弱、对别人的攻击一味退缩的孩子,树立起勇敢、坚强的品格。有些家长对这些问题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认为是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还有的家长认为别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与其交往,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幼儿间发生争执时正常的,家长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其次,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应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对,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比他做得好。”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况且幼儿的不友好行为易反复,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耐心的进行指导。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坚持一贯性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管凤燕)

我对好动幼儿采取的办法


我们班有一个叫“阳阳”的小朋友,性格非常地活泼好动,一天到晚不停地追来闹去。我们对他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教育,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有一次,正是午参前准备的时间。其他幼儿正在安静地坐着。只见阳阳小朋友一个人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弄得其他幼儿非常得反感。我看了也非常生气。这时,俞老师送来了碗筷等餐具。我随机一想,何不让阳阳小朋友来给大家分一下餐具,这样,既可以安抚其他幼儿的不满情绪,也可以让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请他来为大家服务了。没想到他对于这一安排很满意。开始高兴地为大家服务了。只见他认真地分了起来,有几个小朋友要自己挑选餐具,他就严厉地批评他们,摆出一副很认真负责的样子;有几个小朋友要随便讲话,他走过去也会指责他们。被他这么一说,那几个小朋友们一下子又都静了下来。看到这一现象,我心理暗喜。

于是,经过那次事件之后,我就请阳阳小朋友做我们班里的观察员了。让他来注意观看我们班有哪几个小朋友不安分了,马上把他们“揪”出来,告诉老师或者自己帮他们指出缺点。这一做法,他既没有了时间去“胡闹”,也培养了他为大家服务的心理品质。

其实,有的时候要教育那些特别调皮的幼儿,一味地批评或指责,会看不到效果。而如果换个角度去进行教育,反而会受到一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模仿能力的利用教学:“奥特曼”风波


导读:小班的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孩子就会模仿,如果不良的习惯在一个孩子身边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全班的幼儿都会受其影响,使班级的秩序混乱。就上面的不好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的打斗和暴力的倾向性就会加大,严重的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记得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幼儿因为模仿电视中的轻功等坠楼身亡的事件。

“看我搭的奥特曼”“嘿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每次玩建构区的积木时口总都发出了模仿电视中特技的声音,并以那些虚构的人物为崇拜的对象,有意识无意识地建构他们的形象,模仿他们的动作,这个现象在开学的这两周中颇为频繁,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估计是孩子们在家中家长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或干涉太小,使孩子看了过多的动作片后模仿片中的举动,常此以往孩子会养成喜欢打斗等不良嗜好,我就孩子的这种不健康的举动进行了干预。

我特别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我问大家说:“奥特曼有什么本领。”大家都说“他会打怪兽。”我问小朋友:“怪兽在哪里?”大家的回答都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在山里,有的说在电视里,有的说在树洞里……”我没有就此问题继续讨论,我又问道:“那我们幼儿园有怪兽吗?”小朋友都说没有,我便把班中某些小朋友的不好行为模仿了一遍给大家看,大家都嘻嘻地笑了起来,我问大家这样的行为好吗?大家都说不好,我总结道“奥特曼的本领是很大,他会打怪兽,但是我们这里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还有老师,不会有怪兽,大家听到了你的这个声音都很害怕,以后不要再发出那样的声音了,你们说好不好?”小朋友都明白了,就这次讨论过后,模仿奥特曼和那些打枪的声音明显减少了许多。

小班的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孩子就会模仿,如果不良的习惯在一个孩子身边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全班的幼儿都会受其影响,使班级的秩序混乱。就上面的不好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的打斗和暴力的倾向性就会加大,严重的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记得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幼儿因为模仿电视中的轻功等坠楼身亡的事件。这个责任在哪,谁都会惋惜,谁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教育出了问题,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都没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幼小生命会就这样丧失吗?

所以孩子处于懵懂时期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模仿的,并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导让孩子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随笔:正确理解幼儿的“犯错”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属于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自主行动的能力,他们会经常犯一些在成人眼中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穿错鞋子啊、饭洒一地啊、小朋友之间相互推挤啊,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应给予理解,同时给予幼儿犯错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动手去尝试,在一次次的犯错和改正过程中,幼儿也在不停的学习成长。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更弱,心理上更加的不成熟,他们的常规的培养更加的重要,而这些常规的建立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上建立起来的。吃饭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手扶着碗吃饭,但孩子们不会一直手扶着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的短,并且十分容易被转移,行动上和反应上也没有那么快,所以打翻饭、撒了汤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人很是无语,但是作为老师,你不能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为什么要撒饭,因为孩子们撒了饭他的心里也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正等着老师的态度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孩子这个年龄段会犯得错误,能理解孩子,理解并不代表及装作没看见,无条件的原谅,这时候要引导幼儿理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纠正它,在这样的犯错、理解、纠正过程中,幼儿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自律意识,不断地学习进步。

喜欢《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治理宝宝“退缩”行为?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
    2021-11-17 阅读全文
  • 好办法防止儿童退缩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来讲,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都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也有些孩子明显孤僻、...
    2021-09-23 阅读全文
  • 适当惩罚,矫正行为 浩浩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对他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
    2020-12-23 阅读全文
  • 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疗法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
    2022-01-17 阅读全文
  • 案例:不该忽视的乖孩子:对一名交往退缩幼儿的矫治 一、个案 方方是一名四岁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
    2021-05-26 阅读全文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

2021-11-17 阅读全文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来讲,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都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也有些孩子明显孤僻、...

2021-09-23 阅读全文

浩浩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对他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

2020-12-23 阅读全文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

2022-01-17 阅读全文

一、个案 方方是一名四岁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

2021-05-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