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发布时间:2020-10-27

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着崇拜与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王修文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心中感慨颇多

其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家长,作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怎样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孩子创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不吵架,多和孩子交流,交流她在学校在外面的喜与忧,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愿意把故事、心事倾诉给妈妈爸爸。而不是掩藏自己的内心,封闭自己,拉远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其次,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不能因为忙因为要照顾小二就忽略了这个让自己爱的无以言表的唯一。不要让孩子用压岁钱来买父母的时间。想一想,十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有多少?少之甚少。不能等她不需要我们陪伴时在一味自责。多陪孩子做一些游戏,多为她做些丰盛的正餐,多带她外出旅游,接近大自然,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多么享受。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岁月,因为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说得太对了!孩子成长得非常快,过了四年级,马上成为一个大孩子,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段时光!】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误,帮助孩子培养乐观、自信、善良、积极、热情、顽强、坚韧、勇敢的心,这是人生的正能量。孩子只有具备这些美好,强大的心灵才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挫折,过得开心、幸福、感激每一次错误与失败。因为是它们又让孩子成长了很多,当孩子把牛奶打碎时,都能像那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母亲一样赞叹他创造了一片牛奶的汪洋,那每个孩子都不会胆怯、忧郁了。一味的指责,批评只会让孩子更懦弱。何不多一些表扬、鼓励?特别是像译萱这种性格的女孩。其实说我们爱孩子,还不如孩子爱我们深。你再批评、指责她,她仍然马上就忘掉所有的不快,妈妈长、妈妈短。每每这时,我都那么惭愧。多少次告诉自己,我的宝贝是世上最优秀的女儿,可还是经常让她伤心,让她泪流满面。【您家宝贝儿确实很懂事,是个好孩子!妈妈要注意多鼓励、多幽默!轻松解决问题。】我好自责,一定要好好改改自己的脾气,真正做到爱孩子。

第四,帮助孩子快乐地养成一些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要自我反省,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你会做一个动作了,好好学,六一我要去看你们表演.儿子点头,可是又说:我不喜欢做,我不想做.

昨天看了表演,没轮到他们班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下楼了,估计是看一圈也没找到我,表演也不看,开始抠墙皮,(刷的漆,有些剥落).之后向台上扔,被人制止又钻出来,反复几次上楼去了.不一会又下来了,开始玩台边上垂下来的气球,东逛西转跟没事人一样.之后看到我,兴奋地走过来,指指他肩上的装饰,总之不愿意去表演.我郑重地和他说:妈妈今天来就是来看你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不然我会失望.他才又回到后台去了.

轮到他们班表演了,他真是一个动作都不做,他一直在边上到处走,看!而且踢地上铺的地毯,没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啊.一看这阵势,就会想起,正式上学,班上总会有几个捣蛋又学习差,基本坐在教室最后排,老师不管不问的孩子,我这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这苗头了啊!

我和老公都是比较呆板的人,文艺这块没一点儿细胞,对孩子也没要求.他长大的理想是当公交车司机,我很赞同,昨天又想开救护车,我也赞同.开车才是目前他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喜欢各种车,尤其对xx的棒车心心念念,开始自己攒钱买棒车了(每次帮我提垃圾收取费用,这钱约定好不能买吃的,冰淇淋之类的).

可是看到在集体活动中他这样的表现,我还是担心的,一个说明,他没有融入集体活动,这是明显的集体意识缺乏.这也让我想起开学一个月后和新老师交谈的时候,老师无意说出的一个现象,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总单独坐在教室的前面窗边位置,上课时面对小朋友,还喜欢管事儿,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没坐好.不过上个月老师说已经和小朋友一起坐了.

文艺表演结束,每个小朋友都有礼物,有吃的,这下可好,啥事全忘光,立即全神贯注表演猪八戒吃人生果的场景了.他没有不开心,结束就是快乐.我闭嘴,不再提,不再评他的六一表演.只在这里如实记录,有图有真相.

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只做喜欢的事情,这咋让我想起了许三多的:做有意义的事儿!哈,儿子:我只希望你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育儿经验:孩子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育儿经验:孩子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正经历着一场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的大变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实施,都有赖于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育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幼儿园与家庭为了共同的目标——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表现。在我接触过的家长中,曦曦妈妈的改变最令我感到欣慰。记得在去年的一次早操活动中,妈妈看到曦曦在队伍中没有做操,很生气的走向曦曦动手打他,并大声训斥:“别的小朋友做得多棒,只有你什么都不会……”。此时的曦曦任凭老师怎样鼓励都打不起精神了,看到这令人心酸的一幕,我叫开了这位妈妈,与她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后,并邀请她参加了园里组织的家长知识讲座和学习培训。过了两三个月,我从曦曦妈妈对宝宝的态度发现她在慢慢地转变。我有几次与她谈起孩子,她深刻意识到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赏识教育,赞美中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一味的训斥只能增加孩子的压力打消其积极性,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去年期末,班上组织了家长会,会上家长们交流了育儿心得,讨论了正确的育儿方法,听取了专家点评,曦曦妈妈说到,为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的做法感到羞愧,她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会让孩子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造成心理阴影,久而久之就会不愿展现自我,变得越来越自卑与不快乐。我很庆幸,曦曦妈妈通过家长学校的一系列活动改变了教育观念,她说,“发现孩子的闪光就应将它无限扩大,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够了,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比,但绝不能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那样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健康心理。”

现在,我看到了很多变化,曦曦脸上多了笑容,会告诉妈妈“今天我的绘画得了三颗星”,“今天我去广播室播音了”,“今天我交了个新朋友”……而妈妈更多的是满足的笑容,竖不完的大拇指和说不完的赞美语言。孩子快乐了、自信了、敢于表现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是呀,孩子快乐了,我们都快乐幸福!

不要让孩子精神的饥饿


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饥饿感就会出现,这是“物质饥饿”,人类还有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宝宝有精神饥饿吗?有的!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如果宝宝有“精神饥饿”,会累及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

1、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亲之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嘎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

对此,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解释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宝宝不适的心境立即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心理饥饿便得以满足。研究人员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养也更顺利些。

不难明白,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平时多抱抱孩子是“喂养”宝宝心理饥饿的最佳精神食粮。2、皮肤饥饿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的猴子实验显示,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皮肤饥饿有什么危害呢?临床医生发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外刊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与孩子接触,如一边用手抚摩其头、背、颈、前臂、手掌等部位,一边讲故事、欣赏音乐、看电视,此乃促进儿童发育的又一窍门。

3、感觉饥饿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呀作声,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的“感官饥饿”。不仅如此,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传入大脑,使脑发育获得更多的直接与间接的“能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妨借此“大做文章”,如在小床或摇篮前摆一只鱼缸、吊一只鸟笼、或悬挂彩色画片、或抱婴儿到室外直接观赏大自然,让小宝宝的视、听感官“吃”饱“喝”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感觉饥饿,又能健脑益智,可谓一举两得的美事。4、语言饥饿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串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期间只不过一、二年光阴。时间之短充分反映出小生命语言发育的迅猛以及表达个体户的强烈。他们简直是在争分夺秒地观察、模仿、学习。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时语言信息的迫切需要。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受试者禁锢在一间房子里,餐餐供给美味佳肴,但不能做任何事,不能与外界接触,也不许与人通话,结果这些人只坚持了短短3天,第4天便像逃犯似地逃出了实验室。这个试验证明了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任何年龄的人都离不开,故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地与宝宝对话。科学家强调,在宝宝体格与智力发育的过程中,母亲的话语几乎与母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尝试!


妈妈对孩子的保护,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根据调查发现,有9.5%的妈妈整天抱着婴儿不放。或许我们可以说,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从哄抱婴儿开始的。 三岁的小宝,个性非常顽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小宝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好好一起玩!”、“会不会痛?”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小宝解决。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缘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困境,从小就必须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让他自己把脱下来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处都是,也要让他自己吃饭;脱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让他习以为常。一旦孩子长大,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还太小,这样子太勉强啦……”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孩子刚开始尝试时,通常笨手笨脚的,也可能犯错和失败。没关系,让孩子自己来,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给他赞美。这是教养孩子的第一步。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有许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特别怕黑,从小喜欢开灯睡觉,虽然是那些不是很亮的夜灯或小灯。如果不开灯的话,孩子很可能就是无法入睡,甚至是立马哭闹。严重的,孩子看见四周黑漆漆的,就会吓得大声尖叫。

当家长问孩子原因时,孩子往往说是看不到爸爸妈妈而害怕。于是,不少父母就心疼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早一点睡觉,不少家长就“顺应”孩子的要求,采取开着一个小灯的方式,让孩子在弱光下睡眠。好一点的父母,会在孩子熟睡以后,把等关闭。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生长是有较大影响的,孩子养成习惯以后,未来会有许多问题的。参见《案例分析:由睡眠情况决定孩子几点睡觉》。

从生理的角度看,开着灯睡觉肯定是有损害的。这不仅是开灯睡觉刺激眼睛和大脑,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使孩子每次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也会变浅,而且很容易惊醒,最终导致注意力不精中和记忆力下降。长期在灯光下睡眠的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眼部网状激活系统,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不利,会成倍增加患近视的几率。

亮着灯睡觉,会改变人们昼行夜伏的自然生活规律,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新陈代谢,阻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比如,因为睡眠不良,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某些研究还说,人在睡觉时开灯会抑制人体褪黑色素的分泌,使心跳速度加快得不到休息,导致人体容易疲劳而使免疫功能降低。由于本人对此没有研究,就不妄加评论了。

当然,如果孩子要求开着灯睡觉,家长断然拒绝也是不恰当的。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例如睡觉要开灯,或害怕某个东西时,父母最好先暂时答应孩子的要求,然后去挖掘孩子为什么会害怕。父母只有真正找到问题表象后面的根本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才能“由内到外”的进行矫正。需要知道的,有些孩子问题表现后面,可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睡觉晚的原因和解决技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怕黑?

第一,父母自己就害怕黑暗,为了安全可能自己睡觉都需要夜灯。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如果自己在小时候就害怕黑暗,就会在自己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怕黑是理所应当的,而解决的方法就是点灯睡觉。于是,孩子从父母的行为和对待黑暗的态度上,在示范和“灌输”下,也会认为黑暗是很可怕的。参见《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第二,在婴儿阶段,家长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喜欢点灯睡觉。特别是对哺乳期的孩子,很多妈妈为了夜里起来喂奶方便,以及生怕压倒孩子,往往想一睁眼就看到孩子。这样,当孩子由于饥饿、排泄等原因而哭泣时,父母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开灯睡觉的习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甚至是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

第三,父母以为孩子怕黑。实际上,在孩子出生以前,是在一个黑暗、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孩子的第一声哭泣,也是第一次感知明亮、低温的外界环境,从而产生了恐惧。所以,理论上孩子是不应该怕黑的。孩子后来养成对黑暗的恐怖,大多是社会化习得的产物,和父母的教养有极大的关系。

第四,在婴幼儿阶段,父母曾经吓唬过孩子。例如,家长给孩子讲有关鬼、神的故事,或利用这些经常在黑暗中出没的故事人物来吓唬孩子,以要求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把对妖魔鬼怪的恐惧和黑暗联结起来,认为只要有黑暗就是可怕的。久而久之,孩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期望家长陪伴,或不敢关灯睡觉,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参见《教养坏习惯:故意吓唬孩子》。

第五,孩子对黑暗的恐惧,源自其亲身体验。由于婴幼儿的认知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区分现实和想象,如果恰巧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东西,或曾经做过可怕的恶梦,若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解决,也会造成对黑暗的恐惧。于是,孩子就会认为开着灯就是安全的,而一关灯那怕是一些影子都会引起联想。

第六,害怕黑暗,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这些孩子而言,害怕黑暗还不如说害怕父母离开,或生怕看不到熟悉的环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多陪伴一会。所以,想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补足孩子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家长可在睡前多和孩子玩相对安静的游戏,或讲一些温馨的故事,避免毫无“征兆”或忽视孩子情绪就离开。参见《孩子的分离焦虑及其应对手段》。

如果孩子已经“沾染”开灯睡觉的习惯,那怎么解决?为此,我提供一些小技巧,大家在找到具体害怕原因后,可以适当选用。

技巧一:睡前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比如,睡前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或在洗漱后给孩子全身按摩,或听比较温和的故事等。父母离开一定要打招呼时,让孩子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孩子情绪不好就暂不离开。对某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或比较害怕黑暗和独处的,父母可以承诺一直陪伴到孩子入睡,使孩子更加放松,也容易入睡。

技巧二:在孩子睡觉的房间加装灯光调光器,逐渐降低光强,让孩子慢慢适应。但家长需要注意让灯和床之间保持一段距离,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最好是孩子可以看到折射的光。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房门打开一道缝,或直接采取过道中的灯。一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会比较适应弱光,最后可以做到关灯睡觉。

技巧三:改变孩子的认知,要给孩子多讲一点正面的东西,放弃给孩子讲鬼怪之类的故事,同时也不在生活中用这些事物来吓唬孩子。另外,不建议为了纠正孩子的认识,说那些鬼怪并不存在,因为在小孩子的认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解释反而引起“冲突”,更难摆脱对黑暗的恐惧。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什么都有用。参见《案例分析:幼儿信不信童话顺其自然》。

技巧四:当遇到孩子半夜醒来,或出现哭泣,不要马上开灯。此时家长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轻语,比什么都管用。如果孩子是做恶梦而惊醒,家长追问孩子情节,重复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此时多说“妈妈在”是比较合适的。假设孩子非要开灯,就给适当的弱光让孩子眼睛适应。否则,强光的刺激会加剧孩子的不适,加重负面情绪。参见《孩子发脾气的通用处理技巧》。

家长需要知道的,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纠正孩子开灯睡觉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着急和贪功,且目标需要一点点地完成。但最关键的是要在尊重、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需要耐心地坚持再坚持,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绝不是几天或几周就可以完成的。当然,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请教于专业人士,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校正。(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

不要让孩子厌倦学英语


老师们曾经发现许多父母的做法有可能使孩子厌倦学习英语。下面举例三个,提醒在家里教孩子学英语的父母们注意了。

(1)不停地追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

有些父母会习惯性问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宝贝,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告诉妈妈?”或者觉得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就要问:“宝宝,英语里苹果怎么说呀?”孩子却经常结结巴巴地看着爸爸妈妈无法回答。于是妈妈爸爸急了,一遍遍追问:“都学一个月了,还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你到底天天去那里干什么呀?”

不论孩子学到了不会讲,还是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真的学到很多,家长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益处,对接下来的学习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孩子需要鼓励,学东西也需要一个反刍过程,不一定学了立即就会用。家长不要心急。

(2)“检查功课”方法不对

不久前,一位父亲找到我,一脸怨色地说:“我问孩子英语中‘黄色’怎么讲,他像傻子似的不知道,真担心你们老师是怎么进行教学的!”

我听了以后,把孩子叫了过来,并拿来一盒蜡笔,对孩子讲:“Plesegivemetheyellowone。”孩子就把黄色的蜡笔拿出来了,然后我又拿出一支红色的蜡笔问孩子:“Whatcolouristhis?”孩子很熟练地告诉我:“Red。”这位父亲见状后非常开心,拍着孩子的头夸奖他,然后向我抱歉。

幼儿园老师教孩子学英语总是会创造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孩子在环境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如果不太了解这种情境式教学,就会按照大人惯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去进行教学,并对孩子进行“考试”了。如果觉得孩子学了很多,但是表现不出来,不一定是孩子资质不好或不用功,父母们也许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检查功课的方法不对。

(3)不要一味看重学习结果

希望父母们对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少评价,多支持;轻结果,重过程”。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启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项老师家长压下来的枯燥任务。

家长更不要把自己“望子成龙”的心愿转成压力给孩子,而是要多多地留心孩子学习的反应,分析孩子的学习困难;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学英语怎么没有学好,而是要给孩子一个语言环境的支持。

不要让这些误区毁掉孩子的未来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昨天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去玩滑轮了,我带着乐乐坐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也有两个人带着小宝宝来休息。一个看起来跟乐乐差不多大,一个估计有八九个月了。因为都是带着小孩,所以很快我们就聊了起来,小的那个只是比乐乐小五天,而另一个奶奶带的那个我以为有八九个月大的却只是刚好五个月。

你们会说我为何猜想五个月大的孩子会有八九个月呢?其实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大,但是因为他坐的是那种编织的推车,只能坐着,不能躺。俗话说:七坐八爬九站,孩子要七个月才能坐起来,就算早也早不了一个月,所以我才想孩子虽然看起来小,可能只是长个比较晚吧。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根本就是没有到年龄就让家人给强迫着坐进去了。孩子因为推车只有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不会摔跤,但是腰部却是弯着的,整个人趴在车子的边沿。

我问孩子的奶奶,怎么给孩子坐这样的车子啊,这个奶奶回答,这个车子方便啊,又轻巧,而且孩子不能乱动,不怕他摔跤。原来是这样啊。我告诉孩子的奶奶,这样只是不可以的,虽然现在是方便了,可是孩子根本就坐不起来,强制性的让他坐起来这样非常容易伤到孩子的脊椎,到时候长大了就麻烦了。而且还是出门玩,一出来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孩子多受罪啊。孩子的奶奶很惊讶,说:还会这样啊,我不知道呢,我就觉得方便才给孩子坐,我看很多人都给孩子坐这个车子呢。我说:那得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啊,孩子根本就不会坐就让他一直坐着得多累啊。等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坐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坐平躺的车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躺累了就抱一会让孩子翻翻身,活动活动。如只是图方便给孩子坐不适合他的车子到时候孩子的身体受不了,非常容易让孩子身子受到伤害的。孩子奶奶听了后说以后给孩子换个车子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别人给孩子买这个或者那个,或者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某一样东西,可能会想我也要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可是却不去想这样东西是不是适合我家的孩子呢?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给孩子越多的东西就越好,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喜欢《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快乐的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我只要我的孩子快乐 我的孩子甜甜既调皮又懂事,有的时候真是对她哭笑不得。她也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这一点可能像我),注意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她我并不强求一定要掌握什么,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学会什么,顺其自然发展可能更好...
    2020-09-21 阅读全文
  •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
    2020-10-23 阅读全文
  • 要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纷争 今天起床后的生活自由活动时间,我正在给女孩子梳头发,胡至昀眼里含着泪水一只手还捂着鼻子委屈的跑来跟我说:“老师,李维波打我。”李维波也跟着走过来着急地说:“没有,我没有打他,是他抢我的书把我的书弄皱了...
    2021-04-16 阅读全文
  • 育儿经验:孩子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育儿经验:孩子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正经历着一场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的大变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实施,都有赖于幼儿家长教育观念...
    2020-10-15 阅读全文
  • 要让孩子适度宣泄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饮喝酒,有的唱戏,有的“骂街”...
    2020-11-25 阅读全文

我的孩子甜甜既调皮又懂事,有的时候真是对她哭笑不得。她也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这一点可能像我),注意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她我并不强求一定要掌握什么,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学会什么,顺其自然发展可能更好...

2020-09-21 阅读全文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

2020-10-23 阅读全文

今天起床后的生活自由活动时间,我正在给女孩子梳头发,胡至昀眼里含着泪水一只手还捂着鼻子委屈的跑来跟我说:“老师,李维波打我。”李维波也跟着走过来着急地说:“没有,我没有打他,是他抢我的书把我的书弄皱了...

2021-04-16 阅读全文

育儿经验:孩子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正经历着一场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的大变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实施,都有赖于幼儿家长教育观念...

2020-10-15 阅读全文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饮喝酒,有的唱戏,有的“骂街”...

2020-11-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