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更明确的指令
发布时间:2020-10-1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最近发现班上的孩子在练习踏步走时动作总是懒洋洋的,早上晨锻炼,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声踏步走,孩子们好象还是提不起精神,任凭我再三强调“用力些”、“看谁走得最象解放军”,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又如,小朋友在盥洗时,很多孩子在洗手时,往往打开水龙头后小手在水龙头下冲一冲就好了,“洗洗干净”“多搓搓”的话语,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如果对孩子的指令再明确、细化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明显变集中。如果每次的指示能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言辞稍有些变化,孩子会更感兴趣。于是我就在一些活动中做了尝试。比如,我把踏步走的指令改为“小脚抬高,一二一;手臂摆起,一二一,小胸挺起,一二一。”指令发出后,孩子们的动作果然精神、有力多了。洗手时,我把“小手洗干净”改成了“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窝窝里也搓搓”;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把玩具收拾摆放整齐,我的指令是“玩具宝宝要回家了,请你把玩具宝宝一个一个送回家。”“看看还有哪个玩具宝宝没回家的。”在游戏活动时,我把“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在教室里奔跑”的指令改成了“凑着耳朵轻轻说”“一步一步慢慢走”。在这样的指令声中,效果明显,孩子们兴趣浓厚,一点也不觉得是命令,好像还是在做游戏。孩子这些个体是特殊的,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发出的指令一定要明确到位具体细化,要让幼儿能真正的理解,这样孩子才能按照规则去执行,虽然这样老师讲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多,但是能让孩子对活动积极投入参与,开心的活动,这才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主旨。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给孩子更多机会
阳阳小朋友进园时不到两岁半,个子又长得比较矮小,走路也不稳,一不小心就会被同伴碰倒。因此我和孩子们常常帮助他,对他格外的关心。
阳阳吃饭特别的慢,经常吃到班上最后几个或一个。特别是冬天经常吃到饭菜变得冰凉。每次我看见了忍不住会帮助他。久而久之,给阳阳喂饭便成了我的“例行公事”。听到阳阳的每一声“谢谢”我的心里总是甜甜的,家长的每一此微笑更是坚定了我的行动,我觉得自己做得对。
有一天吃完饭后,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准备给阳阳喂饭,可阳阳说什么也不把手中的饭碗递给我。嘴里还嘀咕着什么。我坐到他的身边也摸着他的头说你:“阳阳,你想说什么?”他想了想,小声的说:“老师,让我自己来。”我的心为之一颤,阳阳见我有些迟疑,拉开我的手说:“老师,我自己吃。”我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他那瘦小的脸上马上因为兴奋二显得通红。
看到这一幕,我后悔极了。我因为他吃饭太慢而天天给他喂饭,未曾想到反而遏制了他的自由,剥夺了他生活自理的权利。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让阳阳自己吃饭,并在旁边督促他,关心他。虽然有时他还会吃到最后一个,但我从不责备他,而是鼓励他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此,对于有些方面发展缓慢的孩子我都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慢慢学习,慢慢进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给孩子更多的支配权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户外进行晨间锻炼。今天安排的是玩沙包,到塑胶场地上,孩子们就选起了心爱的沙包,高兴的玩了起来。
看着大家都拿到沙包了,我就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今天我们还是和上次一样两个小朋友一组互相抛接沙包好吗?”
“不好!”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使我很惊讶,平时我只要说玩什么,大家都会同意的,而且沙包平时孩子们也是非常喜欢玩的,怎么今天都不想玩了?“为什么呀?”我不解得问。“老师我想丢沙包”“我想扔沙包”“我想顶沙包”……奥,原来孩子们不是不想玩沙包,而是不想总以同一种方式玩,他们想用自己的方法玩,玩的与别人不一样。
孩子们叽里呱啦的说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后,都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其实我也很高兴看见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有想法的孩子才聪明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好吧,看你们这么棒,今天老师就听你们的,不限制你们的玩法了,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好了,去玩吧!”紧接着一阵欢呼,大家一下子在塑胶场地上散开了,各自玩着自己的沙包。
我站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在场地上,是那样的高兴。他们在场地上,拼命的扔,大声的呼唤着,是那样的放纵自己。时间也在孩子们的笑声中过去了,孩子们的兴趣未尽,嚷着还要玩,我答应孩子们,下次一定再让他们自由玩沙包。
角色分工会更明确,游戏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游戏开始了,今天参加美食屋游戏的孩子有可欣、涛涛、宸宸,一进游戏,孩子们都各自进入了角色。涛涛就围起了围兜,我知道他要当烧烤的服务员,其他孩子也一样,各自拿起了道具……然而,没过一会,我再次来到美食屋,看到涛涛正在做点心,一会进厨房,一会忙着招呼客人,而烧烤这边却空空如也。而另外两个服务员则钻在厨房间,不知道在玩什么材料。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坐了下来,没有人招呼我,“我要点菜。”涛涛似乎听到了我的声音,连忙过来招呼我:“你要吃什么?”“我要一串烤鱼,还要一碗菜馄饨。”涛涛连忙帮我去串烤鱼,然后又去做馄饨。“咦,你怎么又是烧烤服务员又是点心师傅啊?”“可是没有点心师傅啊,所以……”“那你可以另外招收点心师傅啊?要不你会忙不过来的。”听到我的话,另外两个人马上都回来了……
从今天的美食屋游戏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游戏的开展基本都已明确,活动中的交往语言也有所进步。而且美食屋的孩子们在角色分配上,能根据自己所准备的工具来进入所负责的角色,这一点值得其他区域的孩子学习。于是在游戏分享时特意表扬了他们,希望以点带面,把好的经验传给每个孩子。但是在游戏中还是发现,孩子们对于角色的意识不够清晰,出现串场的现象,不能坚守自己的岗位,特别是美食屋。所以分享时,我首先表扬了涛涛,但并不认同他们的做法,于是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和大家的商议决定:不管是谁都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离开了,我们就可以把他开除,另外找人来代替……
我想这次的问题就是出现在规则制定不够明确上,相信通过今天的讨论,在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基础上,加上后续我的引导与支持,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分清自己的角色,相信孩子们的角色分工会更明确,游戏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为了让聪明的孩子更优秀
我们班王靖翔小朋友特别特别聪明,老师讲的道理,他能完整复述下来;教给的知识,说一遍,他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记忆力、理解力的超常让老师特别欣赏。所以就格外恩惠于他,,总是让他第一个发言,第一个展示,第一个表演。因为作为老师都希望自己传授的知识,让孩子掌握,那是一种成就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聪明的孩子能带动所有的孩子积极认真地学习,在小朋友之间起到了榜样的力量。
王靖翔小朋友学得快,记得牢,口齿清楚,表达对路,是所有组织活动的老师的共识。
但是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再伟大的人都有犯错误、打盹的时候。何况一个孩子,前几天我们就发现靖翔有把吃剩的早点偷偷扔在桌下的现象,也发现他把不爱吃的菜偷偷放在别人盘里,因为懂得他的聪慧,老师没有批评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帮他点出来,让他注意。可是孩子终归是孩子,抑制力、控制力都差。有一天我上着上着课,发现地上有一个完整的香蕉皮,里面还包着半截香蕉,我没有动,上完课,我让孩子们围过来看,让孩子们评价,“这样做对吗?不对,在什么地方?”小朋友纷纷议论,“果皮应该扔到垃圾桶里。”“教室变垃圾场了!”“这是谁呀?”
谁也不吱声!活动室里静悄悄的。
我利用启发、引诱、蒙哄等等伎俩都没有人承认。无奈之下我边往门口退边说,“我去请公安局的大狗子来嗅嗅,看看是谁吃的,香蕉上有他的气味,闻到是谁就把他给扛到公安局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趁我没有走出教室,主动承认的,我就不批评了。……倒计时了10,9,8……”
“可能是张皓翔吧!”一个小小的声音传出来。我一听就是靖翔小朋友。
“不是我不是我,我的都吃了!”张皓翔小朋友忙摆手又摇头。
我猜出八九不离十。
我把王靖翔、张皓翔都叫道跟前,一句话也没有说,严肃地瞪着他们看,大约1分钟后,王靖翔小朋友低下了头,喃喃地说:“是我!”
我第一次冲着王靖翔小朋友发了火,坚决地、严厉地、彻底地。我要让孩子明白不是因为他不吃香蕉老师发这么大火,而是因为他已经做了错事没有勇于承担错误发的火。晚上我又及时和翔的妈妈交流。
为了让聪明的靖翔更优秀,老师和家长一样,闪光点扩大化,不对之处细心纠正。
靖翔变得越来越优秀了,最见成效地就是每次盘子里的饭菜吃的光光的,高高举到我的面前自豪地说:“老师,看我!”
投入更多的装扮材料,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深入游戏
游戏一开始,三个爸爸妈妈们都开始孵蛋了。鸡兰兰家的妈妈和鸡乐乐家的妈妈一会就把它们的宝宝孵出来了。可是豆豆家的小语妈妈还是一直在孵。于是我忍不住去问问:“小语妈妈你在干什么?”小语说:“我在孵蛋呢!”我说:“你孵了好长时间了,你的宝宝还没出来吗?”小语说:“你上次不是说过孵蛋很辛苦吗?要很长时间的!”于是我说:“希望你的宝宝快点孵出来!”过了一会爸爸回来,说:“你还不起来!鸡宝宝孵出来了吗?”妈妈说:“还没呢!你别急啊!”……鸡豆豆家的妈妈就一直蹲在那,直到游戏结束。
有了上次的经验分享,孵蛋的情节已成为孩子们游戏中必要的环节,但是从不同鸡妈妈的孵蛋情况来说,鸡乐乐和兰兰家的妈妈只是把孵蛋的过程当成一个“任务”在玩。而从鸡豆豆家妈妈孵蛋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位妈妈已经不是把其作为一个任务,而是把自己真正当成了鸡妈妈,坚持自己的角色和想法……我觉得在孵蛋、把娃娃家变成小鸡家的游戏中,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内容,还且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坚持,对孩子们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游戏中,可以考虑投入更多的装扮材料,从而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深入游戏。
老师,请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学习英语每天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温习和重复才能减少遗忘,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而幼儿园的理念主要是“爱”,所以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坚决实施“爱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个别孩子没有认真听讲,上课注意力分散,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都会很耐心地提示他们,启发和引导他们。但是过了几遍以后还是没有起到作用的时候,就开始有些出现烦躁的情绪,对于顽劣的孩子还是忍不住批评他。事后也对自己的行为后悔、反思。
我反思:批评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有悖于幼儿园里面的“爱“的理念。我们教师应该用爱来感化孩子,即使是批评也应该注意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在同学一小时中潘老师提过的一分钟批评法。
现在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有了爱更加美好。有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有老师对孩子循循善诱,也有朋友间互相安慰……如果加以体会,就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现在我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我也会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去爱孩子。
给予较弱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致认同,要给予较弱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但是,在表现时,却依然有场合和时机
的把握问题。
开学伊始,新生来园,少有哭哭啼啼的样子,只有施天依泪水涟涟,于是,我表扬大伙也鼓励她:
“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遇见新的老师和新的小朋友,心里会不舒服,但是,我们有很多小朋友很勇
敢,心里难过也不哭……"适时地安慰她的同时,我更多地用心为已经等待快乐的孩子组织着各类游戏
。当我们正准备做“牵牵线,做朋友"的游戏时,彩色的线激起了孩子活动的愿望,他们禁不住跃跃欲
试。大概是彩色的线吸引了依依,她边抽泣着,边伸手要彩线。我正想用彩线哄哄依依:“哦,依依也
想玩了,我们先给依依吧。”话刚出口,孩子一片沉静。我抬起头,愣住了:孩子们举着的手僵在半空
中,原本渴望的眼睛有些迷惑,似乎在问:你不是刚说我们是勇敢的孩子吗?为什么我们反而要后玩耍
呢?是不是我也应该哭闹呢?我迟疑了片刻,坚决地说:“我们这些勇敢的孩子很想玩游戏吧?那我们闭
上眼睛,先来抽彩纸。依依只能跟着我们玩了。"刹那间,孩子僵着的手,又在半空中灵活起来……游
戏的气氛很热烈。依依也自然地跟着大家玩得咯咯笑。.
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敏感的,大人的行为他们其实是看得懂的。我们的行为有时理直气壮地从一
个特殊的孩子角度出发,却忽略了群体的场合里群体孩子的感受,这容易给理解力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孩
子,造成误会,他们或许因此而获得偏颇的是非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
应关注群体的孩子,这样,在我们的行为里,关注每个孩子才会成为可能。
尽量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天气越来越冷了,孩子们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平日里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穿脱衣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成了很大的挑战。有些孩子穿得圆滚滚的,连下蹲都成了问题。为此,我们时常鼓励家长给孩子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这一天,妍妍穿了一双高帮靴。起床后拉链怎么都拉不上,哭着求助阿姨。以至于她成了穿衣速度最慢的几个之一。
过了一天,我们户外活动时去玩淘气堡,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脱鞋子上堡开心地玩去了,就妍妍一个人在下面踟蹰着不上去。我连忙跑上去问:“你怎么不去玩呀?”她摇摇头说:“我不想玩。”我正纳闷,想起昨天发生的事情,又问:“是不是怕不会穿鞋子呀?”她委屈的点点头。我欣慰地摸着她的头说:“没事,今天老师帮你穿!”
事后,我与她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其实她在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反馈,让妈妈穿没有扣的鞋子、衣物。我与家长也达成了较好地“协议”:这种显现在小班初期非常常见。首先,在学习扣扣子、拉拉链的初期,尽量选择方便孩子达到成功体验的衣物,以满足孩子的成功感;其次,尽量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学会自己衣物上的拉链与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