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我是如何看待不比较孩子的
发布时间:2020-10-10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我是幼师我骄傲演讲稿范文育儿心得:我是如何看待不比较孩子的
学习内容:
平时你经常拿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吗?都比较哪些方面?你认为需要如何改进?参考答案:P245
学习体会:
作为家长,对于拿孩子做比较这方面,我也知道是不合适的,但是却还是照样犯错。在平时的生活中,很自然的就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了。儿子吃饭不好,我就会常常说:“你看,某某吃饭多好啊,长得高高的,看你不吃饭,这么瘦。”儿子作业写得慢,也会说:“你呀你,怎么就不能像某某呀?写得又快又好。”当儿子不听话时,我又说:“某某多听话,从来没见爸爸妈妈批评他。”这些很常见,有时候儿子也顶嘴:“到底谁才是你儿子呀!”我也无语。
当我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时,我读懂了孩子的心声,开始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进行教育。“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知耻而后勇,但真实的效果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知不足,而不敢前进了”——“别人家的孩子”折射出了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评价要么缺斤少两,要么一两却能称出一斤——处处高估孩子,盲目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其实,和普通的秤不同,父母心中的秤时刻都应该调校,最重要的是不要时刻
问“我的孩子真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吗?”
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众多原因,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时的、外显的行为没有优劣之分。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在学校中无论开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看待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
一位妈妈说:“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请家长参加期末联欢会,我儿子不让我去,说我没有工作,太不体面了。要让当老师的大姨去参加,还嘱咐他大姨一定要开车去学校。才上三年级就这么虚荣,长大了可怎么办啊!快帮我想想办法……”听到这位妈妈焦急的声音,记者感觉到了她的担忧。 这也给所有的家长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家长又该怎样加以疏导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史林。 宽容体谅孩子的虚荣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有虚荣心的。或许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爱慕虚荣时,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虚荣心代表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表明他们期待着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赢得别人的认可与称赞。史林说:“孩子的虚荣心大多出于单纯而强烈的不服输的心理。适度的虚荣心也是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家长要用宽容的心体谅、接纳孩子爱慕虚荣的心理,给孩子的虚荣心留出适当的生存空间。”
以身作则放弃虚荣
史林介绍,遏制住孩子虚荣心膨胀的势头,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就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从自身做起,端正教育孩子的思想。在为孩子的爱慕虚荣而发愁时,应该觉察到这其实是自己酿的苦果。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总是自豪地拿出孩子获得的各种奖状让人欣赏。在学校里,老师为了班级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总是派优秀的学生为班级争光。家长、老师在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虚荣心转嫁给了孩子,在给孩子罩上光环的同时也暗示了孩子怎样能满足成人的虚荣心。长此以往,不仅滋生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且也使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如果让孩子不那么爱慕虚荣,家长和老师就要以身作则先放弃虚荣,不要时时处处炫耀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争强好胜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高低。
专家提醒
家长应该在平时多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注意孩子的心理动态。孩子由正常的虚荣心到过分地爱慕虚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比如:孩子对衣服、文具、玩具等特别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等。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就要耐心、细心的正确地引导孩子。倘若那位妈妈苦口婆心地和孩子正面交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妈妈给你丢人了吗?”这绝不会是一个好方法;如果狠狠地打孩子一顿,事情可能更糟糕。那么,这位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史林老师建议:不妨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间接地问孩子:班级学习最好的同学父母是什么职业?最喜欢的同学是谁?自己家有哪些让孩子喜欢的地方?妈妈有哪些优点?依次来启发孩子同学不会因为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工作就不喜欢自己,别人最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的表现。这样既能表达出家长的想法,又有利于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引导。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孩子的吃亏问题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孩子的吃亏问题
俗话说“吃亏是福”,成年人往往会宽容大度地牺牲个人某方面的利益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协调。对宝宝来说,也经常会面临“吃亏”的情形,如被小伙伴打了,食物和玩具被抢了。在宝宝“吃亏”问题上,你会如何对待呢?
如何看待“吃亏”
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宝宝,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如被人笑话了。
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吃亏”问题。
“吃小亏”有价值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
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走出阴影。
宝宝“吃亏”后,正确做法是什么
站在宝宝的角度看问题
在宝宝的思想意识里,无所谓吃亏、占便宜,宝宝自有他对此类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小打小闹时常有,打人的宝宝还不太能分辨是非,多数不是故意的;而被打的宝宝,通常也不记仇,过几天就忘了。
共同讨论,尽量让宝宝自己解决
宝宝受委屈了,请先耐心地多向他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比如,佳佳被小朋友抢了饼干,你可以问她,“陈晓思抢你的饼干对不对?”“我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她不再这样做了?”引导宝宝想到几种方法:给她吃、躲开、告诉陈晓思的妈妈、大声说你抢饼干不对、打她。接下来,再和宝宝简单分析这几种办法的利弊。在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慢慢地转移宝宝的委屈之情,还能帮助宝宝找到与其他小朋友正常交往的有效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最重要的。
自我反省,以身作则
宝宝的品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宝宝吃了亏,有时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例如欢欢父母教育宝宝被别人欺负了就要打回去,导致欢欢没有朋友,很孤独。只有父母经常自我反思,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让像白纸一样纯净的宝宝,不被成人涂抹上复杂的颜色。
多与他人沟通,创设和谐的育儿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会为宝宝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果宝宝确实受到了外来的伤害,你一定要及时与有关人士沟通,包括其他家长、亲友、老师,甚至社会工作者,这样才有利于集合各方面教育的力量,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如何教育孩子
育儿心得——如何教育孩子
自从有了两个小孩以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围着他们转,虽经常很多人都很羡慕我儿女双全,但是,上帝是公平,我们付出的辛苦也是双倍的。特别是我不是全职妈妈,平时要忙事业,回家要照顾小朋友,虽说有老人和保姆帮忙照料,但教育的重任始终是在父母身上的,特别是他们一天天长大,心智慢慢成熟,开始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并探索,在这么一张白纸上,我们要画下的每一笔,都考验着我们自己所积累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不敢掉以轻心,所以经常觉得很累甚至力不从心。
对于小朋友要求要买东西或吃零食的问题,我对此是不完全禁止。但当满足他们条件的时候通常是附带条件的,比如去倒完垃圾,摆好鞋子,唱一首歌,背弟子规等等,让他们懂得所有的东西得到都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知道珍惜。并且,我不允许他们在街上边走边吃东西,或者看到一样东西哭喊要的时候,就去买给他们,这样会让他们认为只要一哭闹就能达到目的。yoyo曾经晚上带他们去江边散步,一路哭闹要买喜洋洋的吹泡泡机,我跟她说家里还有一个,不能再买了,她不管还是一直哭,我任由她一路哭着回来也不买给她,回家后还被我罚站,一直站到她跟我承认错误,我问她你哪里错了?她说我要买喜洋洋的吹泡泡,我说,那妈妈为什么不买给你?她说:因为家里有一个了。我说,那你知道为什么还一直闹?她说,妈妈,我错了!可见,小朋友的无理取闹不是平白无故来的,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在试探大人的底线,一旦她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满足的话,那就会有下次,下下次,所以,小朋友的很多坏习惯是大人养成的。
对于他们看电视的问题,我之前在金宝贝买了米卡、还有巧虎,另外还有一些动画片,在下午放学后放给他们看,但是,尽量抽时间陪他们观看,并且给他们指导,他们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认识各种动物,学习了一些生活常识和习惯,开拓了思维,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但观看时间不能太长,并且家长陪同指导才能达到效果。
另外,每个周末基本没有特殊安排,我们的亲自家庭日活动是固定进行的,因为平时陪他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只要有假期,我基本都安排陪他们,尽量带他们去郊区,去公园晒太阳,喝咖啡,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其他小朋友,多跟我们进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还有半年,他们就要上幼儿园了,经过之前的再三对比和考虑,我们还是觉得在小区的幼儿园上,最主要是接送方便,因为如果去公立幼儿园就比较远,我和爸爸平时忙起来都没数的,没办法管接送,爷爷和阿姨带他们去又担心路上安全,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时候,所以还是现在就近就读看看再说。
至于他们的兴趣发展,我抱着不强求的态度,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之前我一直觉得学艺术练气质,学武术练精神,想让女儿学舞蹈什么的,儿子去学跆拳道。现在想想,最重要是他们身心健康,过得开心,学不学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如果他们喜欢,我们也会支持。尽量不要给他们太多的约束和给他们增加压力,就像小树一样,只要给足阳光水分,只要有舒展的空间,才能枝干粗壮,枝繁叶茂。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小孩宠爱有加,我更是宝贝他们,但我对他们一直都是比较严厉的,比如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凡他们自己能完成的,我坚决不帮忙;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吃,跑来跑去的,我就绝对不会再追着喂他们,我会告诉他们,如果吃饭的时候你想去玩,那你就没饭吃,让他们饿肚子,下次他们自然不敢不好好吃饭(但经常这时老人就会去哄他们吃饭,或是偷偷拿零食给他们吃,这让我很苦恼!)。还有惩罚的方式,我基本是说服不听就训斥,再不改就罚站。比如擦过的纸巾盒零食包装纸要随手丢到垃圾桶,乱丢的话不但没东西吃,还要罚站;比如抢东西要罚站;两个人打架要罚站;一直站到他们自己知道错了,并且过来跟我承认错误。不然,不管他们怎么哭,哭得多可怜,都要继续站,而且谁来求情也不给面子。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样的惩罚方式还是有效的,让他们形成心理底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做错事情就要承担后果,谁也当不了他的保护伞。当然了,表现好的也要表扬和奖励。
我们也是初为人父母,与其说是育儿,不如说是自我成长。一切都在摸索和修正,我们的方式也不一定正确,这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己心态健康阳光,给小孩灌输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偏颇。不能因为条件好就一味满足,那只会让他们变成寄生虫;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自我,让他们变得自私;也不能凡事都帮他们出头,让他们变得懦弱~这些在很多家长看来都是爱的表现,现在的小孩不缺爱,缺的是正能量的爱,有营养的爱,有力量的爱。还是那句话,我没期望他们成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我只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生活愉快,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过自己想过的日子。这其实也是我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