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发布时间:2020-10-09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小朋友给弄疼的。戴戴的这个行为也就到此终止了,两个孩子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玩儿起了玩具。
但是嘉嘉的奶奶并没有离开,一直在窗外看着这个过程,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嘉嘉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戴戴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戴戴来,“你怎么能这样啊。不是都是好朋友吗,我家里有绳子的,下次你再这样打嘉嘉我就把你手绑起来”,戴戴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只是默默地玩儿着玩具;奶奶又对着戴戴说了第二遍,戴戴抬起头似懂非懂地“嗯”了一声。然后嘉嘉奶奶就走了。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失落,也有一点儿失望,更多的是感慨。
我问自己:“孩子之间这样的行为算‘打’吗?两个孩子,戴戴碰了嘉嘉,嘉嘉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算是‘打’吗”?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然而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在和戴戴妈妈沟通了之后,我发现原来戴戴妈妈和爸爸在家经常拌嘴,有时也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就算有时的好心情也会在打打闹闹中度过,所以戴戴就认为这样的打打闹闹是在对朋友表示喜爱,所以当看见好朋友来了之后才会这样“热情”的欢迎他。戴戴妈妈还说回家一定会“严惩”戴戴,怎么可以打小朋友,戴戴妈妈的这种行为被我立即的制止了。
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给戴戴妈妈的建议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并告诉他妈妈爱他,不要让孩子有做错事不被爱的感觉。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嘉嘉奶奶,戴戴妈妈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好好4岁了特能哭闹,以前我们担心她哭坏了身体,总是迁就她,结果她把哭当做武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哭个不停。后来作为家长我们感到这样下去不行,再遇到她哭闹的时候,我们总是反复教育女儿,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说出充足的理由,只要理由是正确和合理的,父母一定会满足她;反之,如果不讲理的要求,父母就不会答应她。
这天女儿又犯倔了,5点钟放学回到家时非要看动画片,我想先让她看会图画书,等到6点钟再让她看动画片,我就一再的给她讲先学习再玩是一种良好习惯,并且多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的道理。女儿就是不听,并且呜呜大哭起来。
这时我看到说理不行,就断然宣布:“今天不能看动画片了。”女儿立刻停止了哭声。接下来的几分钟,她一直吵着要看电视,我说:“明天的动画片也不要看了。”结果她就不吵闹了,等到了6点钟才看动画片。
孩子不是天生的爱哭,爱发脾气的,而是做父母慢慢地把孩子养成的。孩子是大人的缩小版,更是镜子!当孩子第一次以哭闹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他就会懂得可以通过发脾气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所以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大人首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抱住孩子,让他先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听取他的想法,了解事发原因,帮助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也可以让他自己做决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大人的成长过程,让我们多走进孩子,多了解孩子,共同进步吧!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育儿观念:学会理解 尊重孩子
育儿观念:学会理解尊重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儿子奇奇已经快六岁了,读幼儿园也有四年了,想起当时送他去幼儿园
时的情景好像还历历在目。那时他适应能力不强,哭了一个学期吧,每天去幼儿园都不开心,都要抱着
进门,离开时还哭,虽然哭得时间不长,但也把老师累得呛...不记得何时开始,他已经主动起
床要求上幼儿园了,再也不哭了,也不用抱着了,可以自己收拾衣服和书籍等进书包了。现在,他甚至
可以担当起看顾弟弟和哄弟弟睡觉的任务了。只要我忙的时候,他都可以帮忙看着弟弟,虽然有时玩得
比弟弟还疯,呵呵...现在出去,大家都说他表现不错,懂礼貌,像个小大人。问我有什么办法,我
说,我也没有怎么特别他,尽量地以身作则了,还有,就是不要总把他当成小孩子看了,他现在的这个
年龄,我们应该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了。我觉得以平和尊重他的的态度对他,总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奇奇变得有些判逆,常常要自己做事,比如要自己挤牙膏;要自己按洗衣
机键来洗衣服;要自己摁洗手液洗手;要扫地;要端刚刚炒好的菜的等等,结果一管牙膏被他两三天就
挤完了;衣服上还有洗衣粉;碟子太热烫伤了他的手...如果不让他做,他就在一旁生气,还会打人
,我一看这样还得了,先使用了以暴制暴的手段,不听话就凶他,他就嚎啕大哭个没完,我一看了更气
,把他关在小房内让他自己反省,一段时间过后,“疗效”甚微,反而让他学会不顺心也骂人,打人,
还动不动就生气。后来我和朋友同事一说,才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后来,我也不停地反省自己,
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也很有问题。慢慢地,我改变了自己对他的态度,我试着把他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
和他说话时尽可能地尊重他,叫他做事时是以商量的口气而不再是命令的语气。
一、比如说:我很忙时,要他帮忙看着弟弟,我会说:“奇奇,麻烦你一件事,请你帮妈妈看着弟
弟好吗?”他就会说:“当然好啦,妈妈这么有礼貌,又这么温柔地说,我怎么可能不答应呢?!”然后
很开心地去做了。现在,他不用叫都会很主动地帮忙看着弟弟了,我呢,总会毫不吝啬地表扬他和感谢
他。
二、再比如说:当他做错事时,以前我会训斥他,现在不会了,我会蹲下来,然后问他:“你知道
错在哪里吗?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了。”这样用和他讲道理的方式通常比大声训斥他的效果要来得
好,一般情况下他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不理会他们的情绪,其实他们小小的内心也有着我们成人一样的丰富
的内心世界,也和我们大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他们会学我们,所以我们要常常以身作则,所以在他面
前我们都很注意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非常尊重老人家,所以奇奇从小也很尊重他爷爷,从来不和
他爷爷抢电视看,每次都是他爷爷看什么节目,他也在一旁看,从来不会自己调台。每次都会先帮他爷
爷端饭,他爷爷吃完了,他会帮着把碗什么的放回厨房。
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他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现在,奇奇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帮
弟弟和爷爷做,就像个小大人。我觉得,我们除了把孩子当孩子看,更要把孩子当做朋友看,这样我们
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用爱心和耐心陪着
他们度过童年,走过判逆期,健康快乐地成长!
育儿观念:换个方式接孩子
这个学期,由于我的工作变动,下午不上班,于是由我接替老公去幼儿园接儿子。
我没想到,这些小小的变动却给儿子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由我找儿子变成儿子找我。之前,我们去接儿子时,总是站在人群最前面,急切地从老师牵出的队伍中找儿子。我决定变一下,把自己藏起来,让儿子来找我。
只见儿子的眼光焦急地在家长群中梭巡,没找到我的儿子显得很失望。可是他没有放弃,走近人群,眼光穿梭几个来回,终于在人群后的角落找到我了。儿子立时绽放出欢欣的笑脸,满是惊喜地钻进我怀里,紧紧地抱着。仿佛,他刚才失去过我这个妈妈,小嘴竟然附在我耳边说:“妈妈,我爱你!”是的,四岁的小人儿,以为家人永远都在那,像幼儿园前面的石墩一样不会离开。今天,经过了这样的费力寻找,小小的心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亲人,他多么孤独,从而逐渐懂得珍惜与家人的这种缘分和亲情。
然后,小家伙开始找车,却没找到。我说:“宝贝猜猜,今天妈妈有没有开车来?”儿子环视一周,说:“没有。”然后笑,“我知道了,妈妈是骑电瓶车来接我的。”我亲他一个:“真聪明!”儿子问我为什么不开车,我则趁机向他灌输环保观念。
娘俩骑上车子回家,我特意带他走了一条小路,风景优美,还有很多带有小院子的人家。儿子不停地问这问那,显得特别开心,说:“妈妈,骑电瓶车也很好玩哎,还可以看好多风景。”
从此,去接他时,我总是变换交通工具,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坐公交,有时则干脆步行。走在路上,我会有意引导他观察和思考。比如,这棵树发芽了,叶子一点点长大了;这株花有了花骨朵了,第二天含苞待放,第三天盛开了!有时看到蚂蚁搬家,小鸟筑巢,我会停下车来和他一起观察很久。
儿子从这些小变化里感受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每天有不一样的体验,学到不同的知识。比如认识了很多植物,知道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行车规则,了解了不同工作的人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舰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拓展。
还有,我们谈话的内容也特意做了改变。之前,我们接到他,第一时间总是问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现在我不这样,一开始很少问他在幼儿园的事,让他猜妈妈今天是骑车、开车还是坐车来接他的。小家伙眼珠一转一转,说:“今天下雨,妈妈肯定不会骑车;没有看到我们的车子,说明妈妈没开车。我知道了,妈妈是坐公交车来接我的!”我击掌:“猜对啦,好厉害哦!”这样的开头使儿子的兴趣特别高,很愿意跟我交流,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一路上都极少说话,兴致不高。然后,看到小鸟唱歌,我会委婉地说:“小鸟唱歌了呢,小五(儿子小名)是不是也把今天在幼儿园学的歌唱给小鸟听啊。跟小鸟比赛,看谁唱得好。”如果儿子兴致勃勃真的唱起来,我就由此知道他今天学了什么。或者,他也会告诉我,今天在幼儿园没学唱歌,而是学了什么什么,再一点点透出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则趁着他的情绪高,巧妙教育和引导。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儿子改变了很多:变得很乐于跟我交流,对家人也由之前的爱理不理变成尊重有礼了。而且他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迅速提高。幼儿园举办演讲比赛,他居然自己组织了一段演讲词,题目就叫《妈妈接我的路上》,说得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得了一等奖。当裁判的老师十分喜欢他,主动邀请他当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小主持人。当然,为他的成长欣喜之余,接他的路上,我更得花些心思了。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些什么?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所幸我接触到了孙瑞雪,开始读她的一系列书,又买来蒙特梭丽的
全套书籍,开始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确,正是由于孩子,我们才开始认认真真对
待生活,对待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看各种儿童教育的书。参加王财贵教授
的读经教育活动,也参与各种国学活动,了解国学在早期教育中的理论。了解华德福教
育,学习人智学。了解到最后,才发现古今中外,育儿教育无他,就是真正从人性出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家
长。如果我们家长做对了,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但在律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最难
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改正也是很难,而孩子,要比我们优秀的多。
儿子上幼儿园了,居然没怎么哭,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老师们还真是有一
套。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又要教育孩子,陪孩子们玩耍,还要记录孩
子成长,还要在qq群里应付家长,真的是不易。孩子回来,我问他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哪
些新朋友,做了些什么?但总没有答案。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使得孩子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改变了方法,孩子开始愿意跟我沟通幼儿园里的事情,甚至还
会跟我说,我们来聊聊天吧。呵呵,就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的聊天。孩子的内心是细
腻的,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给了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的学习。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是新手。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愿和老师们携手,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个人成长,让我们一起
努力!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每当听起这首歌,心头就会一热,说不出什么感觉。其实自己是很刚强的一个人,可有时候就会因为听到这样的歌曲或是看到影片上婴儿纯真的笑脸,就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刚刚一周八个多月的儿子,并且有想哭出来的冲动,究其原因很简单:我深深的爱着我的儿子。爱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一本有意义的书、一个精致的玩具、一份亲子基金定投、一份人寿险保单、一句鼓励的话……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个把自己刚出生3、4个月的宝贝护在身下的年轻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给活下来的孩子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我看来,这条短信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她自己虽然不能再照顾孩子,但是她的爱、她的灵魂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或许孩子长大后,这条短信会给其无穷的上进的动力,让其受益终生!
我对西方的节日并不感冒,可是对感恩节的寓意却是那么喜欢!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辛苦大半生,其实自己的储蓄加上社会保险足够养老,可是他们还在做生意,没日没夜实在辛苦,而且自己不好吃也不好穿,光知道挣钱不舍得花钱。他们是为了什么呢?我十分清楚他们是为了给我挣更多的钱让我过的更好。可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你们给我留下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对我的爱,这么大把年纪还如此上进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这才是你们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再说说我亲爱的的姥姥和奶奶,她们处在同一年代:闹饥荒挨饿的年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姥爷和爷爷都在五、六十岁早年离世,留给她们的是一帮等着吃饭、穿衣的孩子;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十年来一直守寡,完全靠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任!如今姥姥也走了,奶奶躺在床上,她们没有留下丰富的物质,可是她们的博爱、她们的上进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她们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并且代代相传……
从昔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香港首富李嘉诚,他们都把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们爱孩子的表现!博爱和上进精神的传承才是他们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不能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我们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走完一生,父母的博爱、父母以身相教的上进精神却可以永远陪伴孩子成长,这才是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育儿观念:理解与尊重,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育儿观念:理解与尊重,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家有小儿——豆豆,是家里独子。由于我们夫妻俩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豆豆是家里的长子嫡孙,所以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如何能避免对孩子过度溺爱,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课题。
时光飞逝,孩子已经三岁半了,我们在享受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也为孩子身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担忧:一、孩子喜欢指令他人做事;二、受到批评时爱顶嘴,并喜欢跟家长对着干。
因为豆豆是家里的独子,所以他提出的要求家里长辈都会尽量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长辈们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到了三岁后,稍有不满,就喜欢大吼大叫,而且经常用杀手锏——哭,来对付家长。
这是今年入秋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带来南方秋天少有的凉意。豆豆吃过晚饭后要玩水枪。爷爷便从柜子里取水枪灌满水后给豆豆,让他自己到阳台玩。不一会儿,豆豆就把水枪的水全射光了,并把全身都弄湿了。奶奶见状,担心孩子着凉感冒,便立刻从孩子手上抢过水枪,大声呵斥:“你看,都弄湿衣服了!不许再玩水枪!”
豆豆面对奶奶的责备,不但没意识到错误,反倒尖声对奶奶喊:“我要玩水枪,你要马上把水枪给我!”
爷爷见此情形,也厉声对孩子说:“不许玩水枪!你必须先去把衣服换了,再去玩其他玩具!”
而当时孩子就压根没把爷爷奶奶的话听进去,只是在哭闹中不停地重复“我要玩水枪,奶奶马上把水枪给我!”并且扬手打奶奶。奶奶也是被他的叛逆行为激怒了,想要动手教训这个小顽皮!
作为孩子的爸爸,我把整个过程看明白了,并看着祖孙三人在僵持,同时在思考:孩子为何会叛逆,我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我知道,孩子在情绪被点燃时,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要平息这场“战争”,关键是要帮孩子“灭火”!当时,我强行把孩子从爷爷奶奶身边抱走,独自与孩子走进书房,用平静的语气跟孩子说:“儿子,先别哭!你是不是要水枪?你能不能回答爸爸几个问题?如果能回答,爸爸就把水枪给你!”
孩子一边嗷嗷大哭,一边点头答应。
“你为什么要打奶奶?”我问道。
“因为奶奶骂我!”孩子说。
“奶奶为什么要骂你?”
“因为我玩水枪把衣服弄湿了。”孩子渐渐止住哭泣回答。
“那么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把衣服换了,再玩水枪。”
从孩子的回答中可见,孩子并非不懂道理,只是情绪高涨时,控制不了自己。
“如果你继续玩水枪,又会把衣服弄湿,如果着凉感冒怎么办?”我继续追问。
“那我不玩水枪,骑单车可不可以?”孩子反问。
“可以,那为什么奶奶不让你玩水枪,你偏要玩;而爸爸让你不玩水枪,你就不玩?”我好奇地问。
“因为爸爸没有骂我!”孩子稚气地回答。
从孩子的回答中,我开始明白:孩子的叛逆,不仅因为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更是因为他的自尊受到伤害。对于玩水枪,起初是得到爷爷的允许,孩子并不觉得是一件错事。但奶奶的着急转化成责备,就让孩子感到委屈。对于爷爷、奶奶的同时责骂,而爸爸妈妈在旁边看着,就更让孩子感到难堪,所以孩子的情绪才会被点燃。从此事我也明白到:尊重,不仅是出于对长辈、同辈的礼貌,同时孩子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小音量,轻缓的语速,就会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单独的对话,能减少外界的干扰,让孩子的情绪平复。只有心情平伏,孩子才能把话听入脑。后来,我把此心得与家人分享,也与家人达成共识:教育孩子,避免在众人面前呵斥,取而代之的单独对话与耐心聆听,进入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想法。
随后,我帮孩子换衣服,并边换边说:“以后如果想要某样东西,你就把‘我要……’改成‘可不可以把……给我?’,这样说起来会更有礼貌,人们都喜欢有礼貌的小朋友,懂吗?”
孩子会意地点点头。
从此以后,豆豆渐渐的行为有了转变:一、接受批评,不再叛逆;二、在指令别人做事时用“可不可以……”,并能接受别人的拒绝。
俗语云“棒下出孝子”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打与骂是教育之下策,只会在孩子内心深处埋下了仇恨与暴力的种子。在教育孩子时,只有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包容,才能让孩子做到真正的口服心服,才能使孩子对别人有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作为家长,就应该用尊重与理解,打开孩子的心扉;以聆听与关爱,走进孩子的世界。
育儿观念:给孩子适宜的爱
育儿观念:给孩子适宜的爱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一大群人呵护着,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所有的爱于一身。由此可见,现在的小孩有多么的幸福。每次我都会开玩笑的说:我现在有去儿童公园玩,有去游乐园玩,有去哪里旅游,都是沾我女儿的光呀!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爱,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这个爱的尺度,不应该给孩子过分的爱,过分的爱那就是溺爱。当然无论是适宜的爱还是过分的爱那将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响。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经过几年的育儿经历,谈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不仅要把握爱的尺度,还要保证不偏爱哪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两姐弟吵架那是经常的事情,比如回家坐在车里面,姐姐喜欢站中间,那么弟弟也会抢着站在那里,这时就会发生冲突了,对此我们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让两姐弟轮流着站;2、跟姐姐商量,平时你站的时间多,弟弟不怎么站,让弟弟站一会吧;3、把弟弟抱起往窗外看,让他关注别的事物;4、两姐弟一前一后的站着。无论从哪种角度来思考,我们都想尽量保证不偏私任何一方。对于孩子来讲,大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如果偏向一方,另一方就会想爸爸妈妈不喜欢我,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在幼儿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新鲜,想法也很新颖,所以我们不应该限制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如画画一样,让孩子自由的发挥,不要按部就班的画,这样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个自由的空间也是相对的,孩子不知道哪个对他们是安全的,是正确的,所以在这过程中家长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
三.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做。在家里简单的衣服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穿,简单的洗漱可以让孩子自己洗,简单的整理可以让孩子自己整……尽量试着自己动手做起来,到最后穿的不对、洗的不好,整的不好,家长再去改善。这样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四.家长应该将好的一面表现给孩子。幼儿时期的孩子很会模仿别人。我的女儿看妈妈穿着裙子,她就会说:他*的裙子好漂亮,我也要买一条这样的裙子;听着妈妈穿的高跟鞋的响声,她就会说:妈妈我也要穿高跟鞋。连我那两周岁不到的儿子都经常看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以上的种种说明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着他们的人生,因此请不要把自己坏的一面表现给孩子。
总而言之,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肯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对此我们应该对好的事情加以肯定,对不好的事情及时帮助改正。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小,我们家长应该正确的指引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对孩子的爱不能没有限度、没有条件、没有前提,所以请选择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