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观念:告诉孩子你可以的

发布时间:2020-10-06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育儿观念:告诉孩子你可以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一样,在孩子撒娇或对于你的批评流泪时,你是继续坚持

自己的意见还是举手投降了,但我想大多数家长应该“投降”了吧,因为大多数家长在

教育孩子时一看到孩子流下眼泪马上就心软了,能坚持自己的见解的为数不多,这就使

得孩子掌握了“救命法宝”。

我们班有个新来的孩子叫马雨涵,她刚来我们班时与其他新入园的孩子一样又哭又闹,

本想她哭闹几天后就会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可半个月过去了,一次手工活动中我发现她

的爱哭已经不是她是否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标志而是她逃避自己做事情的标志。我记得那

天教孩子折小鱼,当孩子学得正起劲时她哭了,我连忙问怎么了,她说不会折,我的本

能反应就是帮她折,因为她毕竟刚来这种现象很正常,可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发现我错了

因为她一遇到问题就会哭,直到你问她为什么哭时她才会告诉你原因,只要你帮她做了

她立马就不哭了,这时我与张老师回忆起她每天早晨来上学时只要他脱外套她就会哭,

而且每次我们帮她做了她就不哭了,并且与其他孩子玩的很好,我们突然觉得不知不觉

中我们已帮了她太多的忙,已经被她的眼泪降服了太多次了。

后来我们找时间与家长交流时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表现很了解,因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

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都拿她当宝贝,在家里只要不顺她的意思她就会以哭“要挟

”大家,所以家里人都顺着她。经过交谈后我们与家长大成协议,不再向她的这种行为

“妥协”,要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依赖大人。作为家长不要干预孩子太多

,该让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还应让他自己做,你只需要在孩子完成时给予鼓励就可以了

,也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一味的娇惯放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你可以生气的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次)我会起急,而且一急起来就特别急,尽管我不认为自己无度,但对方已经感到很难接受。我妈妈说我“急脸子”(重音在“急”),我也认为这是自己的性格,但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愤怒被压抑过多。

我从来没有、从来不敢对爸爸表现愤怒,相反我遭受着爸爸不计其数的愤怒、暴躁、差遣甚至胁迫。我不知道胁迫这个词是不是准确,我记得很多次爸爸很大声带着挑衅的拉长声音叫我的名字差遣我干活,越是我不愿意,他越是用这种威迫,而且会再后面加上一句“越快越好!”想象一下,有件事你不愿意但你不敢说不,你处于害怕不得不做,对方还要拉长声音如同炫耀般地说着“越快越好!”我感到被欺负,感到屈辱。

朋友听我说小时候挨打不许哭都很惊讶,“怎么,还不许哭呀?!”我也感到惊讶,怎么,这很奇怪吗?我们家都是这样,我爸爸打我和哥哥从来都是这样,我叔叔打我弟弟也是这样……写到这时,我哭了,我觉得这真是不公平!

我五岁的时候随爸爸到四川他的兵工厂里生活了一年,我记得他的宿舍里挂着蚊帐,墙壁是白色的,我怕进到那个宿舍,那个白色的气场让我害怕,小小的我还不知道“白色恐怖”这个词,但那真的是白色,真的是害怕,一种无处可逃的害怕。

我当然也记得爸爸是惯我吃的,我记得我爱吃食堂的一种肉饺子,爸爸津津乐道和人家说我居然吃那么多可爱吃了,而猪蹄儿我吃到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相信这种吃法在当时是爸爸的努力,可能是很大的努力,我猜想那是因为爸爸童年饥饿、食物贫瘠的痛让他选择这样疼爱我。我也慢慢明白了,我拥有的是这样一个爸爸,他惯我吃,惯我喝,不惯我脾气……我又流泪了,这个悲伤比刚才还要剧烈一些。

现在的学习尤其是萨提亚的学习让我能看到更完整的画面。相较我于爸爸的受压迫,爸爸于爷爷那里更甚,去年爷爷去世了,二叔又提起当年爷爷暴打爸爸不止的事情,快五十年了,二叔还是会提起,那是我们家族里的重要画面,我知道二叔一定有自己和爷爷画面,只是他不喜欢提。我相信爸爸出于爱已经节制了那个“传承”,我清楚的记得大概六年级的时候,爸爸怒火冲冲的进门,我知道自己有错并认定在劫难逃,但后来爸爸还是平息了,我感到了他的怒火在燃烧,但是他克制了,最后不了了之,好像连句责骂都没有,我相信那是爸爸很大的努力。

尽管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爸爸,但我并不觉得爸爸那种做法公平,我还是要对当年那个“小小的我”说:孩子,这不公平,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好了,现在我要说一说,一个孩子的愤怒被压抑意味着什么。

愤怒中包含着自我肯定和力量感。当我不敢愤怒,我实际上就在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上受到挫折,这当然伴随着无力感。当这种感受多次重复,会形成一个具有很惯性的模式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

比如这个孩子在以后会害怕他人尤其是权威不满(甚至可能不满),而一味顺从讨好别人并隐藏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样,他会安全会被接纳甚至被喜欢,但问题是他不能和人真正的亲近。你有没有见过“老好人”?谁都说他不错,可是他和谁都不真的亲近。你有没有经验过对人尊敬却只是尊敬?因为你不敢冒犯而不能放松?可是如果不能放松和自然,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和对方一样重要,如果你不能坦诚而充分的和对方交流,你怎么能和对方产生密切的感情呢?

比如过于害怕冲突而屈服,校园里遭受霸凌的孩子多是如此,其实一个能够自然愤怒的孩子是不会受欺负的。校园“江湖”里,两种孩子是有风险的,一种是过于老实的,一种是强势出头的。前者吸引别人的欺负,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内心充满愤怒需要释放,而他习得的释放方式就是欺压别人,那么他会找什么样的人释放呢,肯定是“挥刀砍向更弱者”,因为那样最安全最解气;

另一方面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呢?还不是自己先受到压抑无处可解?两者都是因为不能自然愤怒,前者是因为不敢愤怒而没有自己的界限,后者是积累了愤怒而超出自己的界限,非要逞强不可,两强相遇必有所伤。两者都有风险,校园里的悲剧、惨剧最多发生在这两种群体的孩子身上。倘若一个孩子能自然愤怒,他会在自己的界限第一次被触碰的时候就自然而确定地说不,别人就不可能得寸进尺;而因为他的愤怒未被压抑和发酵,他也不会过分,不会逞强欺人。

孩子的愤怒不能自然流露,就只能不自然地流露,一种是迁怒他人,一种是怨责自己,怨责自己不好怨责自己软弱无能。而无论哪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收到了损伤,他都不能适当的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自主。比较好的态度是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生气,你的不同意和同意一样重要,我愿意倾听你所有的真实声音,即便你不愿说我也相信你有你的缘由,并且根源上是善意的,你有很多选择,我相信你会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并为自己负责。

育儿观念:你的批评,孩子听了吗?


孩子为什么听不进批评?原因可能是“超限”了。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重复对一件事情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时习惯唠叨,那可能又一次削弱了批评的效果。即便家长说的非常有道理,也可能因为唠叨,被孩子过滤掉了。比如孩子起晚了,上学要迟到,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一直数落孩子,而孩子却把这唠叨当作是背景噪音,这样的批评肯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

那孩子犯错以后,应该如何批评孩子呢?家长们可以注意这三点:

1态度要坚定,不带有个人情绪的宣泄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引发了你的一些情绪,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再跟孩子谈这件事情。谈论的时候态度要温和而坚定,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不能做,哪怕一次也不行。在表达意见时,家长口气一定要坚定,不能带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2放弃无休止的唠叨,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要主题明确,就事论事,避免东拉西扯翻旧账,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同样的要求也不要一再重复。应该在孩子错误行为的开始就坚决制止,重复批评的次数越多,越降低了批评的严肃程度。

3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了一个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陈述事实,就是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

确认可罚性,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表达感受,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让你感到非常生气、难过;

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是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这样他才会使孩子不至于失去自我价值,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表达期望是尽管他犯了错误,你依然有信心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比如当孩子把家里的灯具打碎了,你可以说:你一直在屋里玩球,把灯打碎了,碎玻璃有可能会扎到别人,让他流血,我对你不听爸爸的劝告很生气,但我相信你是因为没有想这么多才这么做的,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了,我们会依然爱你。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当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必再重复和唠叨了,试一试“批评公式”,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简介:

在影片中,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哥哥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另一个爸爸,他很爱很爱他的孩子,但他不懂得如何去爱,面对孩子的坏成绩,叛逆,只是一味地使用暴力解决,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和他一样,遇到事情就是使用暴力来解决,最后沦落为社会上的小混混。

电影最后的结局很深刻,成才的爸爸用死换来了学校老师接受他再回校读书,差点踏入歧途的他后来成了一名好学生,学谦的父母也终于明白是自己不会教育才导致孩子抢劫的,为了孩子,妈妈辞职了,爸爸也放下了工作,一同去观看了杰利的演出。

我的感想:

看完电影,作为一个母亲,我有很多的感触:电影一开始,字幕缓缓出现的那一句:“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什么时候?”让我的心一阵悸动,我问自己,我最后一次称赞我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呢?我在我的脑海里拼命地搜索着……原来我在渐渐遗忘那把称赞的钥匙,那把“请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称赞他;少看孩子的缺点,少点指责的钥匙,父母们都需要,而且我们都拥有这把钥匙,只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把它遗忘掉了。”

一家人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也需要受鼓励,被称赞。孩子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成长充满着挫败与艰辛,而这时,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就是他坚强的后盾,是他温暖的“避风港”,这个家不仅给了他温暖,还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这些就是能够使他羽翼变得丰满的“催化剂”。

成才爸爸临死时说:“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没有学会怎么去爱别人,我是太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父亲用生命去保护他的孩子,你敢说他不爱他的孩子吗?只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爱他的孩子。成才爸爸的死告诉我们: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怎么去爱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透过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称赞和肯定。“没有教不会的的孩子(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老师)”。其实小孩不笨!重要的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爱好,擅长,需要……父母跟孩子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要的究竟是什么。用关心关爱在心与心之间搭一座桥,让彼此的心灵更加靠近!小孩不笨!他们没你想的那么差,只要你能真心地和孩子们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多做正面的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你会发现哪怕再"笨"的孩子也会进步!

共勉: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请不要吝啬你的称赞,更别忘了对孩子的称赞,因为那是他信心的来源。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请多看到别人身上好的一面,这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又撒谎了!老婆的脸马上变了颜色,儿子听到了也似乎感觉不妙。原来,放学的时候,儿子要跟同学回来,同学的妈妈就跟他说:你到办公室跟你爸爸说一声,要爸爸同意了,才可以去。于是儿子就跑到楼上的办公室,但因为我在开会,不在办公室,于是儿子便下楼跟她说:我爸爸同意了,我们走吧。后来因为带着儿子的包不方便,同学的妈妈便上来放在我的办公室才发现我并在办公室。于是几个人便认为儿子撒了谎,便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儿子是个性格外向的小伙子,喜欢到同学家去玩,特别是点点家,在和儿子的聊天中,儿子告诉我点点妈妈的要求是必须是我同意才可以去他们家,但他在找不到我的情况下,不知如何解决,又担心他们会离开,于是为了达到点点妈的要求而去他们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听完之后我跟儿子说:假如以后找不到我的话,就告诉阿姨,让阿姨打电话给我就可以了,儿子很开心的点点头。

策略:

一、理性的面对。

撒谎并不什么新鲜事物,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此类经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撒谎有时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但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道德常识体系中,人们常常记住其向“恶”的一面,而忽视其向“善”的一面。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并不少见,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经常会说一些并不存在或并未发生的事件,也常会为此而担心苦恼,忧心忡忡,甚至大发雷霆。其实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与目的,切忌冲动上火,不问青红皂白,一顿呵斥如疾风骤雨,过后却又后悔不已,但给孩子已经留下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二、正确的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孩子也在寻求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方法,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来权衡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恰当,但对于目标的达成意识确实非常强烈,会想方设法的围绕欲达到的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但绝对不是在主观意识上去进行我们所谓的“恶念”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在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图后,应该给与理解,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去上纲上线,随意的给孩子扣上一个帽子。

正如儿子所碰到的这件事情一样,他这样的解决方式,对于他的年龄来理解,并无不妥,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已,只是我们成人带着社会性评判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假如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之后,了解他所存在的困惑,告诉他如何正确的去表达现实,如何去求助的方式等等,相信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途径,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感悟:

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很多家长并不一定会在意孩子偶尔的“胡说八道”,或者简单的评价,武断的批评,但我们的一番大道理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入心,也未必能够理解,不给与解决问题的帮助,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忙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花开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慢慢成长的心境,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用自己的童心去感悟孩子的内心世界!!

育儿观念:用正确的爱呵护你的孩子


育儿观念:用正确的爱呵护你的孩子

今天很早儿子就起床了,听他在厨房里面乒呤乓啷的在捣鼓什么,也没去细看,过了十多分钟,儿子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端到了桌子上,“妈,吃吧,吃好你赶紧送我去昂立吧!”

我连夸儿子烧得好吃,儿子说:“妈妈,别夸了,是宁波的汤圆做得好,并不是我做得好,不过,这味道的确不错吧?”我突然觉得连点头都是在敷衍孩子。

孩子的提醒再次告诉我,当我们没有夸到点子上,等于白夸,听多了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夸奖,孩子反而会觉得我们是在敷衍他,不但激发不了他做事的热情,有时候反而会令孩子很厌烦。

那天我们应邀参加昊爸的朋友聚会,儿子用他娴熟的语言表达与智慧的思想,赢得了所有在场的朋友们的夸赞,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从渠道的布设聊到品牌的建设,从业务的拓展聊到广告的投放,再谈美国的大选与汇率,他立即纠正了他们不正确的汇率计算,他谈最近的钓鱼岛事件等等,他发表的每个意见都让所有在场的叔叔阿姨们夸目相看,他们夸他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博学幽默,很有“绅士”风度。

在那一刻,他诚然是个非常成熟的大人,我无法将此刻的他与平时在我们怀里撒娇有时还叛逆得让我手心发涨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我幸福地陶醉在他们的交流中。。。。。。

当看到孩子手舞足蹈又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突然发现:当众多的家长在追着孩子要分数的时候,我却顾自己挖掘孩子身上的宝藏的做法也许是对的。

从怀儿子的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我的孩子一定要是个非常独特的孩子,我不会让他为了分数而迷茫,也不会为了升学而盲从,我要充分发掘属于他自己的宝藏!

我不是没有动摇过,当众多的家长把分数与升学看得高于一切时,我跟儿子说:“分数是属于你自己的,能拿高分那说明你的确具有拿高分的能力,如果不能,你自己去找原因,我愿意陪你一起去分析,直至找到拿高分的方法。如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没有关系,说明我们没有拿高分的潜力,那么我们是否在别的领域更容易令我们有成就感?”

儿子有时候会拿回来一些不太漂亮的分数,说不紧张是假的,我甚至怀疑是否我们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分数观,孩子会认为这个分数无所谓,他明明有拿高分的潜力,为什么每次都与高分失之交臂,我总觉得,我们在给孩子的指导上出现了问题,并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儿子是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对声音与节奏非常敏感,我们却用“认真”来评判他的学习态度,而恰恰这是最不适合他的,听觉型的孩子其实最喜欢跟着感觉走,他不喜欢刻板教条的方式,他喜欢在愉悦而温馨的条件下接受你的教导。所以如果不了解孩子的特性,任意用我们自己所谓的“正确方式”去教育他,结果可想而知:只会让你心力憔悴,让他伤痕累累!

再先进的学校也不可能做到按照每个孩子的特性来教育,只有我们作为家长自己知道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每个孩子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宝藏”,相信上帝造人时已经禀赋了孩子各自的天性,上帝是想让他们在各个领域各有所成,而我们偏偏将孩子押上了狭小又危险的“独木桥”,我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送孩子去培训班,去各种个性化的课程,恰恰没有将孩子的心智启迪出来,孩子喊冤,我们叫苦!

昊妈认识到这点以后,我现在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更加快乐自发地学,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在长生活见识与智慧的同时提高点分数,这样的分数才是有意义的,视“不管”为最好的管,接下来我将对孩子重点引导。

很多时候我发现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听,是我们管教的方法有问题,孩子正专心兴奋地看着电影,你要在边上晃悠来晃悠去的唠叨,等他一心想写作业的时候你又开始催着他快点快点,孩子对时间的管控能力是有欠缺,但是如果你一直用唠叨代替指导,那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灾难,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孩子只会越来越厌学,很多悲剧也就因此而产生,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快感,整天就是大人的唠叨,在他看来分数才是唯一博得大人开心的筹码,所以有时候听到家长说:“我家这孩子好像是晚娘生的,跟我一点都不亲!”我在想:他跟你怎么能亲得起来呢,你整天把孩子当成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工具,人前人后的比,进步了夸下他,退步了训下他,荣耀了赞美下他,衰败了挖苦下他,请问这是什么教育?在你眼里,孩子跟动物有何区别,所以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啊!

有些家长认为生了个孩子就成了教育专家,那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气势真的可以将你活活吞死,他们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发泄后,却要让孩子承担他们清理“垃圾”的清洁工,说实话,有时候看到这样野蛮无知的家长,真的有让人手心发痒的感觉,那种气愤之极溢于言表!如果不是成人的那点理智,真的会冲过去跟他纠缠一番!

能跟孩子愉快的相处,是我们做父母的福分,不管孩子聪明与笨拙,都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馈赠,我们没有理由让孩子不快乐,孩子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可爱,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洁白无瑕,那么的晶莹剔透,如此宝贵的礼物,我们怎忍心去伤害与摧残?

好好爱你独一无二的孩子,好好珍藏与孩子成长的点滴快乐吧

相关推荐

  • 告诉孩子,你行的! 又到早餐时间了,今天吃得是面条。刚吃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已经吃完一碗了,要添第二碗了。看到孩子们一个一个过来盛面条。我想:每次吃饭盛饭盛面条的工作都是老师帮助完成的,有时帮他们盛得多了,有些孩子就会吃...
    2020-08-22 阅读全文
  • 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最大的满足和骄傲。 当孩子松开你们扶持的双手,独自去尝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时,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时,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
    2020-10-26 阅读全文
  • 孩子,你可以生气的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
    2021-11-12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你的批评,孩子听了吗? 孩子为什么听不进批评?原因可能是“超限”了。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重复对一件事情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时习惯唠叨,那可能又一次...
    2020-08-2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简介: 在影片中,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
    2020-10-14 阅读全文

又到早餐时间了,今天吃得是面条。刚吃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已经吃完一碗了,要添第二碗了。看到孩子们一个一个过来盛面条。我想:每次吃饭盛饭盛面条的工作都是老师帮助完成的,有时帮他们盛得多了,有些孩子就会吃...

2020-08-22 阅读全文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最大的满足和骄傲。 当孩子松开你们扶持的双手,独自去尝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时,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时,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

2020-10-26 阅读全文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

2021-11-12 阅读全文

孩子为什么听不进批评?原因可能是“超限”了。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重复对一件事情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时习惯唠叨,那可能又一次...

2020-08-24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简介: 在影片中,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

2020-10-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