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发布时间:2020-09-30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父母怎么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一般而言,孩子都希望父母陪同在身边,因为有人陪着总是比较安心。而且父母陪同孩子一起游戏做事,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可能发现孩子某些方面的潜能,并适时予以引导。其实,孩子的生活重心就是游戏,幼儿教育多半是在游戏中进行,这便是所谓的寓教于乐。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注意陪同孩子的方式方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遭到抵触。那么,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只需要做好下面这三点就好了。
第一,用心倾听,不要长篇大论。
有父母在旁边陪同,子女会很高兴地自己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讲得过多,反而不如看到子女哪里需要帮助,偶尔说一句的效果好。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不需要长篇大论,要不然怎么算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整天跟子女讲大道理,那么父母就变成老师,而不是父母了。老师和学生是什么关系?就是学生一旦毕业了,离开学校以后,就跟老师没关系了。恐怕没有哪位父母愿意看到子女长大了,最后跟自己没关系了。
许多父母喜欢在子女面前滔滔不绝,很少去听子女说话,这种做法只会制造跟子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使得两代人之间更加不能相互了解。人都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帮助的言论,而不喜欢听大道理。整天长篇大论,时间久了会被当做耳边风。父母和孩子说话,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用他听得懂的话去表达,说到他能听得清楚明白为合宜。长篇大论没有哪个孩子听得进去。
父母陪同子女,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子女的行为,了解他的动机是什么。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多用耳朵听听子女都说些什么。父母用心听子女的话,才能够从中听出真正的用意。子女把心中的困惑或问题说出来,对父母了解子女有很大的帮助。子女的意见如果和父母一致,可以鼓励他,称赞他,以增强他的信心。如果不一致,必须加以疏导、沟通,不能责骂他、取笑他,不能严格规定他要接受父母的意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尽量尊重子女的意见,子女才会乐意和父母沟通。
第二,适度放手,不要过分热心。
在陪同子女的过程中,需要对子女进行合理的限制,这是必须的。不要看西方人很自由,就把限制看成是坏事情。其实就连西方对未成年子女也有严格的一面,妈妈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on’tdoit”,不要做这种事。什么都无所谓,那就不是自己的子女了。但是有了合理限制之后,父母就不要再过分热心地指手画脚去干预孩子。否则会变成一种障碍,令孩子生厌。
比如爸爸陪儿子一起玩积木,只要告诉他不能往嘴里放,不要四处乱扔就好了。剩下的就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这才是玩玩具的目的。可是有的爸爸就是太热心,本来儿子玩得很高兴,爸爸偏偏在一旁告诉他:这个门搭得不够宽,那座楼盖得不够高,说来说去分明是爸爸自己在玩。如此一来,孩子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能干脆不玩了。
有的父母在陪子女玩游戏中,忘记自己的责任。天底下哪里有童心未泯到把自己也当做小孩一样的父母?偏偏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和小孩玩到忘记了自己,甚至和小孩玩到吵架的地步,真的是忘记了我是谁。父母自己心理不健康,当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三,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父母陪同子女时,就要一心一意的陪伴,不要再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婴儿笑的时候,父母也跟着笑,彼此产生交流,才是共同度过。有的父母名义上是在陪孩子,实际上却在一旁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形式上的陪同,当然不会收到上述的效果。既然陪他,就要让他切实地感受到。父母想想将来自己生病的时候,孩子虽然坐在旁边,手上却在玩着电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陪同孩子的目的,是通过共度的过程仔细地观察子女的成长状况,然后根据孩子的言行和身心情况,调整完善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和节奏。在陪同子女的过程中,要用心倾听、适度放手、一心一意,避免长篇大论、过分热心,更加不能三心二意。这样高质量的陪伴,才有让孩子真正有所受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没有高质量的陪伴不叫爱孩子
刚上一年级的妞妞放学归来,不停的在和妈妈我讲着学校里发生的奇闻趣事,顺便介绍了一下她的新同桌,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没几天,妞妞便央求我,想要带削笔器去学校去,我问理由,她说,因为她同桌的妈妈从不给她准备学习用品,而且同桌还总是借她的铅笔用,搞得她的铅笔笔芯总是很粗,写出的字特别难看。我有些疑虑,觉得妞妞同桌的妈妈对孩子放养的似乎有些过度。有次去接孩子,我无意间得知了一位接孩子的奶奶和妞妞的同桌住一小区,我便把我的疑虑和她表达了一下。结果让人有些混乱也让人有些震撼。妞妞同桌是她妈妈二婚所生孩子,她妈妈在第一婚中生有个男孩,后离异男方带,没几年,这第二次婚姻也迅速瓦解,由妈妈带着孩子,从老太太不屑的口吻中,未来或许还会有第三次婚姻,因为经常看到她妈妈和陌生男子同进同出了。不得而知,这或许可以解释妞妞同桌的学习用品为什么总是准备不好,为什么家长签字栏里只有姥姥的断断续续的名字。有次,老公部门可带家属郊游,我和妞便一同前往,我认识了老公同事的很多家人,妞妞认识了很多小朋友。有个叫琳琳的小姑娘,和妞一般大,头上带着蝴蝶结,身上穿着漂亮的裙子,话不多,很文静。妞妞和其他小朋友跑得满头大汗,琳琳只是安静的坐在那里,问她话,她也只是喏喏的回答。回家后,和老公表达,超喜欢琳琳这种文文静静的女孩子。老公却说,琳琳的父母闹离婚闹得很凶,琳琳受到影响,有着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敏感和忧虑。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琳琳郁郁寡欢的样子。老公老家里的表哥,生养了兄妹两人,扔在四川老家做留守儿童,他们夫妻在广东打工,后因琐事分手,孩子由男方抚养,可这不靠谱的爹一年都回不来家一次,钱更是寄得寥寥无几,父母在这小兄妹的成长中似乎成了符号。每次回老家,看到他们浑身脏兮兮,光脚丫乱跑,心里总是涌出个中滋味。我们真得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吗?生养,生养,我们会生,我们真得会养吗?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相比,拥有了来自家长的更多的爱,更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真得比我们幸福,心理更健康吗?在当今,作为普通父母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没错,我们给予了孩子时间,给予了孩子耐心,却没有给予我们自己无时无刻的自省和自我成长。道德无底线,婚姻一团糟,孩子模仿着我们的言行,潜移默化着我们性格中的短板,长大后活脱脱我们的再生。我们忙着给孩子胎教、早教,忙着赚钱让孩子享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别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对于孩童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婚姻关系紧张抑或破裂,对于孩子的影响,一定会在他成年以后彰显出来,当然,并不是说感情破裂就得为了孩子死扛。我们在热衷教育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多方面学习,提升一下自己,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符合一个成熟成年人的行为。因为,这比给孩子买多贵的东西要靠谱的多。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1
在亲子阅读交流时,有妈妈问我,“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绘本,更讲不好故事,因为我无法想象更多的东西,感觉自己讲得没有趣味,孩子不爱听。”
还有妈妈问,“能不能给孩子读童话?”
我看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担忧呢?
原来她们是怕童话故事太美好了,孩子在现实的世界里吃亏。
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今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怕,是骗子太多了,还是世界变了味呢?
很多父母竟然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从孩子的世界里赶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假的,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孩子狼外婆才是真的。
其实,童年一定要有童话的滋润,心灵总需要一些特殊的养料来滋养的。
我们不能高尚地视金钱如粪土,但是金钱真的无法滋养心灵。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世界的残酷,但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我们总还是需要一些空间来安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与自己对话。
把一个孩子的童年时光不断压缩,养育更多“成人版”儿童,似乎成为了很多父母的追求。
要知道,童年有童年的趣味和美!
2
没有想象力的人生实在无趣。
为什么你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总是无话可说,跟孩子在一起有时显得呆若木鸡?
有一种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非常排斥想象力,不管做什么总是强调事实,甚至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都赶出屋子。
干巴巴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情调,这种生活的态度非常容易影响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趣的家庭里,孩子的想象力很难得到发展。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远远比成为一台会挣钱的机器要强得多。
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人生的肉,如果没有想象,那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
一个人小时候如果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他也许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多的东西需要靠想象力。
而拥有想象力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感到快乐。
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能让他避免很多的伤害。
曾看过一部电影《美丽人生》,记忆深刻。
片中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
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每个人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才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
最后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
当儿子看见街上很多店铺的窗户上写着“犹太人与狗禁止入内”的标语时,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他又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他们不欢迎犹太人和狗,各有各的喜恶,前面有间五金店铺那里不欢迎西班牙人和马进去,再前一点有间药铺,那里不欢迎中国人和袋鼠,人家不欢迎有啥办法,我不喜欢西哥特人,明天给咱们的书店弄个标语不欢迎西哥特人和蜘蛛”。
这是一种睿智而深沉的爱。
面对厄运,怎么自救?还是靠智慧和强大的心灵。
3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请让阅读来帮忙。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曾经非常流行。其实它的初衷是为了让人重视想象力,爱因斯坦说的时候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矛盾。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取想象力腾飞的知识。
你不要以为靠胡思乱想就能想象出好的东西。我觉得知识是土壤,想象力是上面生长的各种东西。
让孩子阅读,可以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养料,也给他们的人生增添趣味。
父母可以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和神仙的世界。
有人说,神话没有任何的价值。
不敢苟同,依然记得自己小学时读希腊神话和一千零一夜故事时的感受。
《海的女儿》让一个孩子感受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而阿拉神灯和飞毯更是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可思议。
同样的人眺望星空,那些相信神话的孩子的感触和不相信神话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有妈妈给孩子读童话或者神话,说有点枯燥无味,总是一样的剧情,一样的结果。
建议你一定要看看给孩子读的是什么版本,什么名师点金版、经典删减版,这些书就算包装再好,也不要拿来读,这些是被人加工之后,嚼过的东西,食之无味。
所以尽量找完整版给孩子读,给孩子读的书不要马虎。
另外阅读也能让孩子从书本中学会勇敢、正直、自律、善良的一些道德品格。
孩子的心灵里,真的需要这些种子。这些东西都是陪伴孩子一生的。
4
孩子们生来就富有想象的天赋,只是很多时候遭到了破坏。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你要小心保护,积极地鼓励。
我发现儿子一个人在家里玩的时候,会将自己的那10多只恐龙在床上摆开,然后开始自己编故事玩。
他的想象世界里,自己是一只棘龙,也是其中的一员。
每次看见他这样玩,我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倾听,不去打搅。
他常常玩完后就会将恐龙在桌子上排一列长长的队伍,非常有秩序感。
有些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游戏,也常常是孩子自身想象力发展的需求,父母要积极地鼓励。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会强硬地将孩子搭建的场景拆掉,说是要整理房间,没有打招呼就破坏掉孩子的想象世界。
你不仅仅是破坏了孩子的乐趣,也许还破坏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5
试着让孩子去编故事。
儿子常常会跟我编一些故事,他会讲书本里的故事,但是讲着讲着他就会天马行空地编。
常常有点离谱,但是我知道不能否认他,反而应该去保护。
给孩子读故事书的时候,就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时机。
每次给孩子读故事,可以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停住,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去看故事的发展,如果孩子猜对了可以鼓励他。如果没猜中,那也可以夸奖孩子“你编的故事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精彩,甚至还要好些呢!”
可以试着这样去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写不好作文?
一个是阅读量少,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语感来支撑,因为这些是作文的骨架和血肉。
另外就是实际的经验少,平时两点一线的生活,很难去真正体验生活。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力。有些妈妈说孩子也读了不少书,还是写不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头脑里的概念和思想才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当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那他才会有好的构思,才会有精彩绝伦的描述,甚至一些出乎意料的神来之笔。
更重要的是,有趣的人离不开想象力,有趣的人生更需要想象力。
做有趣的父母,养有趣的孩子吧!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可以彻底放松
有不少家长认为放假了就让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参加兴趣班,这是很好的见解!不过,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学琴、学画之类的小孩子,需要每天有一定时间练习,不能随意间断,即便在寒假里也需要坚持。
对策
父母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议好大家都认可的日程表,可以规定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每天要有多长时间是必须用于学习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比方画一张画,练一张纸的字等),但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
3、让孩子“宅”在家
孩子在家或仅是老人陪伴,容易一整天抱着电子设备。看太多电视、玩电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不仅容易发胖,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
对策
周末家长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家长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安娜找他,他总是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这种缺爱的状态真实存在,因为故事触及每个人心中的那处柔软。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视频里的故事那样;或者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单纯陪在Ta身边,却并没有全心投入,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绘本《大猩猩》一样。
他们口口声声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然而却忽视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不快乐,甚至长期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为重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相关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还有更多的爸妈,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Ta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而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而且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而当我们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时,我们会对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爱,而爱又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幸福的源泉。如此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所以,把高质量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备选项目——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试着坚持陪孩子做下面的这些事儿吧!你会发现,高质量陪伴孩子其实很简单,每个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岁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当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时,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当我们长大了,离家远了,不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但是仍然会记得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因为那里有爱的流转。不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
家庭游戏,就是有爸爸、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积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猫猫,也可以是一起蹦跳……当我们共同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情感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
给孩子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
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和孩子一同成长,最适合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讲好的故事。不管是读绘本,还是讲故事,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养。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无所事事的亲子时光就是很多时候被大人看起来无聊透顶的、但孩子却沉浸其中的时间。比如,孩子在反复搭几块积木、推倒,再搭起来;或者只是研究一块布头,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从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还有时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腻歪在你旁边,爬一爬,坐一坐,离开一会儿,又在你身边腻歪上一会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种琐细时光,还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爸妈就在我身边,他们允许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远点,但不担心有危险,因为我知道爸妈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请你至少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在爸妈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爱,这让他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而对自己满意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感。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幸福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到的。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幸福感是可以延续的,如果孩子童年时就能够拥有幸福感,并习得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独立了,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延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