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填对了家长问卷,就能教好孩子?答案竟是YES?!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填对了家长问卷,就能教好孩子?答案竟是YES?!

我深深的叹了口气,然后接着填写一个名为“了解你孩子”的家长问卷,这个问卷是孩子的音乐老师让我填写的。

在开学的第一周,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已经给我发一摞家长问卷,好不容易写

完了这些问卷,结果孩子的其他老师也纷纷出动,又给我发了更大一摞家长

问卷,我就开启了填写调查问卷的“无尽之旅”。

先在家长问卷的最上面写好孩子的名字,扫视所有问题后,我又忍不住要叹

气,又要写这些问题,实在太无聊了!我竭力控制自己,不让不良情绪影响

我,控制着自己不写出脑中自然浮现出的恶毒回答,转而积极主动地回答家

长问卷上的各种问题。

你认为你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我感觉我孩子鬼脸做的挺不错的,说话的声音也不错。

下个学期,你希望孩子可以在学校学到什么?

——我要求不高,只要孩子能学到的知识,让他顺利升学就行。

你孩子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通过老师教。

你是如何激励孩子学习的?

糖果,如果把糖果做为奖励的话,我的孩子会十分乐于学习。

我怀着随意的心态答完了上面的问题,但却不断感觉到疑惑:只答这些问题

就够了吗?会不会有其他重要的问题没有被问到?我开始自我反思:作为一

位母亲,我真的足够了解我的孩子吗?孩子们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需求,

是没有被我了解到的?为什么老师和研究员会选这些问题来问家长?这些调

查问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帮家长和老师更加了解孩子吗?还是只是

随随便便的完成任务?

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关心“我”的感受,当时的教育观念就是让孩子随意发展,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想法,没有人会研究孩子的做法,所以我就在这种不被管束的情况下长大了。我把这件事说出来,并不是想吐槽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深深的爱着我,但是在当时的教育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没必要和一个7岁的孩子做深入交流。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的养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自尊对孩子的重要性。”临床心理学家BenMichaelis博士说。心理学家TaraZuckerman接着补充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人类的行为与情感,利用当代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孩子的行为。”随着脑科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向孩子的父母以及高年级的学生询问,想要了解孩子学习和情绪以及发展的情况。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如果家长们知道孩子的痛点,了解孩子善长和不善长的事情,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当孩子悲伤难过开心的时候,家长知道要如何做。”

这么说的话,填写调查问卷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注意关注孩子的度,不能过份关注孩子的内在情绪和

潜力,家长的过份关注很可能打破孩子的内心平衡,甚至可能让孩子患上精

神类疾病。

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也要关心孩

子的内在潜能,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By:SarahHamaker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豆豆两岁多以后,开始喜欢不断地问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红灯完了为什么就是绿灯呢?”

“这个井盖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为什么要拉屎?”

……

几乎是只要醒着,他就会不断地问问题,为了让自己变得博学一点,我硬着头皮去看《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去网上查资料,试图把自己变成全能解说员。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从来不是只问一个问题,他问问题几乎都是连珠炮式的:“妈妈,地上这个黑黑的是什么?”

我说:“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为什么影子会动?”

我:“因为你在动呀。”

豆豆:“为什么我动他就动?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为什么……”

天啊,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完没完?这才两岁多,就这样多的问题要问,这个妈妈我做不了,我迟早是下岗的命!这些问题还是能翻书查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看书就能解决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有五花八门的问题要问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经常被问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肠刮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赶紧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四处去请教各个专家,好不容易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他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在等着我们。真是答案有尽,问题无穷。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尽心竭力当一个全能解说员、问题回答机,还是转变方法呢?关键是,我们这样无休止地给孩子回答问题,真的就能让孩子学习到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知识吗?我们张开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说,孩子听进去了吗?会不会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啰唆、很烦,觉得自己很无助、很无知呢?

更关键的是,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个科学家一样解说吗?不!绝对不是!

其实,孩子在问我们问题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把这个问题思考过了,正如阿戴尔·费伯所说,“他们需要大人做的是充当一个回音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思想。”

说到底,他们需要的是听见,我问的问题你听见了,需要的是回应,我说的话,你要理解性地回应了。所谓理解性地回应,不是指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远比告诉他答案来得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问问题是学习的好机会,所以市面上到处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问题的书,仿佛每一个父母都得是三头六臂的科普达人一样,他们认为虽然答案很深奥、很难懂,但如果总是对孩子重复的话,孩子一定能变得知识丰富。

当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会很容易地吸收到环境中的一切。当父母对他讲大道理、大理论的时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芦画瓢给你说出来,看起来就好像记住了一样,这让很多父母无比欣喜,以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个百年难遇的天才。但实际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输,每一个孩子都能显得知识渊博。然而,这些知识对孩子而言,也仅仅限于他能说出来而已,与孩子长大后啥样,没有一点关系,否则,天才早就满天飞了。而且这种借回答问题灌输知识的方式对孩子心理还有很大伤害。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七岁之前,他们是生活在梦幻的世界中的,他们需要的是梦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会损伤孩子的心灵,会提早唤醒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现实世界,这与揠苗助长是一个意思,对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大的伤害。

孩子为什么问我们问题?要么他是好奇,确实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确证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绪,想对我们说点什么,他的问题只是一个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倾听。有人可能不理解,这么小的孩子,还会打幌子呀?

他们确实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不信,你看下面发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儿园的真实例子。

有天,豆豆问我:“妈妈,影子怎么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还真是挺黑的。”

豆豆:“你的影子黑吗?”

我:“你说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个黑影子。”

我:“对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豆豆:“妈妈,爸爸为什么说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欢被爸爸说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后不许爸爸说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说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来说了这么半天,核心问题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开玩笑地说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对我说出来了,这个情绪也就释放出来了。可如果我也是抱着科普的思想,告诉他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吗?孩子的情绪还能释放出来吗?孩子能有一种被看见、被听到、被理解的感觉吗?

有一天,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问我:“老师,人为什么是从小往大长,而不是从大往小长呢?”

这个孩子的问题一出口,看着她难过的表情,我马上就知道她其实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倾诉,于是理解性地回应她:“你希望自己现在就很大了。”

她:“是啊,我希望我现在就跟大人一样大,我妈妈整天管着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让!”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妈妈不同意,这让你很难过。”

她:“嗯,爸爸要坐地铁坐火车才能到,那很危险!”

我:“哦?”

她:“可危险啦,我妈妈昨天给我看了一张图片,是一个女人掉到地铁里被轧死的照片,到处都是血呢!”

说着,她紧紧地靠在我身上,一脸的惊恐。我抱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妈妈给孩子看这种暴力血腥的图片,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爸爸坐地铁会不会死?我好害怕啊!”

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爸爸不会死,因为她的担心还在心里,我需要进一步让她发泄情绪。所以,我只是抱着她亲了亲她的额头,继续理解她:“你担心爸爸坐地铁出事,你想保护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声,边哭边喊:“我真的好害怕啊!”

后来我和家长沟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看过一张有关地铁事故的图片,孩子就记住了。由于记忆深刻,她认为这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结果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铁,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着爸爸一起出差,保护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还以为这个孩子贪玩使性子呢!

所以,当孩子带着情绪问我们问题时,做家长的切忌直接回答问题或者不耐烦地打发孩子,要知道,这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倾诉自我的时刻,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理解性地聆听,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得到理解后倾吐自己真正的心声,让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

那么,面对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们的问题。

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剥夺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利,那是我们在替他们做智力练习。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机会给他提供所谓的“正确的”答案。有人担心会错过机会,没办法向孩子灌输这种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再说,和孩子在一起是开放性的,孩子成长的时间这么长,他一定会再问你这个问题,你也绝不会没有机会告诉他答案。可是,事实上,如果你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他则很有可能给你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问爸爸:“爸爸,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弯的,有时候是圆的呢?”

豆爸非常激动,儿子终于给他机会来讲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我一会儿告诉你。”

说完赶紧整理思路,想要从天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解说。

整理完后,他自信满满地去找豆豆:“你知道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吗?要不要爸爸告诉你啊?”

豆豆:“因为她的圆衣服脏了,洗了还没干,只能穿弯衣服了啊!”

看,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

其次,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

可以把问题拿过来反问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回答:“对呀,为什么人会走路,小猫却会爬呢?”“你说呢?”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太小,答不上来,其实你放心好了,他问的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虽然这个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学答案,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充满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确答案。

而对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来,起码你问了他,就是给了他思考的时间,所以即便他一时答不上来,你们一起去查书,去询问其他人,不也体现了你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吗?这种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你给他灌输答案。

再次,鼓励他向其他地方寻求帮助。

如,豆豆问:“这个车为什么不开呢?”我也问:“嗯,为什么这个车不开呢?如果我们能问问司机就好了。”结果豆豆马上走到司机那儿问:“叔叔,你的车为什么不开呢?”司机没见过这样勇敢好问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不光热情地回答问题,还把他抱到车上摸方向盘,玩反光镜。

事情虽然很小,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这个社会也是可以信赖的,这个社会有很多很丰富的资源,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上其他人有可能帮助他解决,同样,如果他需要帮助,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

最后,不要打击孩子,更不要嘲笑他们的问题。

不管孩子问的问题有多么让你恼火,都不要打击他、嘲笑他,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问他:“看来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励他向外人寻找答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问问牙医哦。”

孩子问这类问题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会去吃很多的糖,我们尊重他们的问题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家长帮孩子造假,究竟是爱,还是害?


新学期马上来到,有多少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堂的“小儿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阅读名著、看新闻联播”之类的素质作业?又有多少家长真的监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质作业?采访中,半数家长表示,曾视情况而定,帮孩子造过假。那么,帮孩子造假,究竟是爱,还是害?

造假:是爱还是害?

说起帮孩子造假,晓晓爸爸觉得委屈。他说,女儿假期作业中有一项是让听写这学期学过的英语单词。而自己和孩子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单词还真看不懂几个,更别说听写了。对这事,家长感到无能为力,只好让孩子自己背背写写,家长给签个字。

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至少读三本世界名著、做五件好人好事”等,晓晓说,她自己说完成了,父母就会帮她签字。“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根本没时间管我。”晓晓说,她有好多同学都有这样遭遇,家长觉得,只要书面作业完成,这种素质作业无非是个形式,帮着造个假,也不算啥大错。

家长张女士介绍,儿子小学、初中期间,假期作业都会涉及读名著、帮家长做家务此类素质作业。学校让家长签字,自己工作忙,没时间每天盯着孩子。儿子读初二时,曾因背不出课文,被老师罚抄课文十遍。痛定思痛,事发后,张女士跟儿子班上几个“拖沓”生的家长,结成同盟,让孩子们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在一起做作业。“互相监督之后,儿子不管是做作业还是背书,都开始变自觉了。”她说。

声音:父母造假不利于孩子成长

103位来自各年龄层的网友参与了调查问卷。选择不会替孩子造假的58人,会的30人,视情况而定的15人。

“有人曾批评说,中国的父母,功利心太重。这让他们变成天底下活得最辛苦的人,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便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时候,还会将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和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会率先帮他们分清利益轻重。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在一些家长眼里,素质教育远比不上多做几道习题、上奥数班重要。所以,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替孩子造假的根源。”

教龄13年的王老师,是某中学班主任,也是一名初二女生的父亲。对于造假一事,他说:“这只会滋生孩子诸如惰性、依赖性、不诚实等不良情绪。”身为父亲,他也曾有过为孩子的“素质作业”造假的经历。造假后,他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帮孩子分析其中利弊,顺利帮助孩子度过了这一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利用闲暇时间完成读背等任务。当把这个过程作为享受而不是负担时,学习效率会高很多。”他说。

面对孩子的“怪问题”家长该如何应答


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如童话一般,好多事情无法理解,此时,他们便开始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甚至有的问题家长们都不知道答案,例如~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

1、为什么下雨后蚂蚁会从地底下爬上来~

因为蚂蚁住在它的地下宫殿中。尽管科学家们不能确定,但他们还是认为,雨下得很大的时候,蚂蚁的地下宫殿里会积很多水,蚂蚁怕被淹死,所以就会爬到地面上来。

2、为什么长颈鹿有那么长的脖子~

因为长颈鹿爱吃长在大树顶上的新鲜叶子,但这些树非常高,为了吃到这些叶子,长颈鹿就一定要有很长的脖子才行。有些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呢!

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它们脖子里的骨头却和我们人类的一样多,只是它们的每块骨头都很长而已。

3、我们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

我们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御坏天气,抵御夏天炎热的太阳和冬天寒冷的北风。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房子,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头将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他们的表现不尽一致,可能是坐不住、好与人冲突,可能是安静沉默、怕黑粘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是天生的,长大自然就会好,这个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科护士特别容易观察到,同是刚出生的新生儿,有的喜欢啼哭,有的非常安静;有的吸奶专心致志,有的吸2分钟停1分钟,然后小头东转转、西晃晃;在大小便、睡眠时间方面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每个婴儿独特的气质类型。

心理学家托马斯等人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曾经对140名儿童自出生起直至成年进行了近2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婴幼儿在气质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明显的,他们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容易抚养型、发动缓慢型和抚育困难型。气质是神经系统的特性,遗传及生物性因素对气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婴儿降生之时,其气质类型已由先天遗传的生理基础所决定,其遗传决定性作用还体现在气质稳定性上。然而,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会变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气质可以掩蔽,有时甚至可以明显改变。

如何改变气质,要从时、地、人三方面说起。从“时”来说,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我国幼儿教育的泰斗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从三岁开始已经太晚了。”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魂,百岁之材”。在这个关键期里,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一次智力飞跃的机会,都有可能培养成个性健康、聪明智慧的人。“地”是指能促进感觉发展和统合能力的地方,首选的肯定是感统训练场所,其次还有公园、游乐场、拓展训练营等。而“人”,当然指的是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这不是梦!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
  • 家长帮孩子造假,究竟是爱,还是害? 新学期马上来到,有多少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堂的“小儿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阅读名著、看新闻联播”之类的素质作业?又有多少家长真的监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质作业?采访中,半数家长表示,曾视情况而定,帮孩子...
    2021-09-10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怪问题”家长该如何应答 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如童话一般,好多事情无法理解,此时,他们便开始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甚至有的问题家长们都不知道答案,例如~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 1、为什么下雨...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家长支持老师,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来开展一日生活,家园共育也是同样重要的部分。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园共育做不...
    2020-01-09 阅读全文
  •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他们的表现不尽一致,可能是坐不住、好与人冲突,可能是安静沉默、怕黑粘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是天生的,长大自然就会好,这个想法是缺乏...
    2020-11-20 阅读全文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

新学期马上来到,有多少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堂的“小儿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阅读名著、看新闻联播”之类的素质作业?又有多少家长真的监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质作业?采访中,半数家长表示,曾视情况而定,帮孩子...

2021-09-10 阅读全文

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如童话一般,好多事情无法理解,此时,他们便开始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甚至有的问题家长们都不知道答案,例如~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 1、为什么下雨...

2021-04-03 阅读全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来开展一日生活,家园共育也是同样重要的部分。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园共育做不...

2020-01-09 阅读全文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他们的表现不尽一致,可能是坐不住、好与人冲突,可能是安静沉默、怕黑粘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是天生的,长大自然就会好,这个想法是缺乏...

2020-11-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