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

对于“熊孩子”,打骂不是好的方式。有专家认为应该给他们设立规矩。

最近,在南京地铁的列车上,一名老人带着刚放学的小孙子乘车回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小孙子突然发起飙来,对奶奶大打出手,拳脚相向,还扇了奶奶一个耳光。当下家长、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却常会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遇到“熊孩子”,家长们都头疼该如何进行管教。我们且来听听各方人士的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

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负强化”

南京地铁上发生的这个事件不是个案,而是当下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这其实反映了教育的失衡。家长、学校视知识的学习为成才的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孩子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样的畸形教育调教出来的孩子是很难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的,更不要谈为社会做贡献了。

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熊孩子”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长期过分纵容的结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往往缺乏规矩。传统中国社会,孩子们都要学习《弟子规》,里面待人处事的规矩,现在看来并不过时。在孩子6岁之前,要给他养成一些基本的行为规矩。需要让他知道,做了错事,是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伤害他人、不尊重他人,这类坏行为要进行“负强化”,也就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这不是说一定要通过打、骂来惩罚,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适当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因为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一旦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孩子也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负强化”当然需要掌握尺度。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施行。比如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强,就不需要很严重的惩戒方式。家长们都喜欢“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不等于没有自主性的孩子。我们的管教不能剥夺孩子的主体性和活力。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们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的时候,方法也存在问题。比如让孩子以牙还牙,打回去,看不得自家的孩子吃亏。这是家长缺乏基本教育常识的表现。小孩子们之间的争抢、冲突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幼儿,还不会换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着急着“护犊子”,而是应该观察一下孩子们自己是如何解决冲突的,他们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对正确的行为大力表扬。在孩子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教孩子用协商、交换的方法而不是暴力的方法解决争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龄小的孩子喜欢追着大孩子跑,而大孩子则嫌弃甚至排斥小孩子,甚至出手打小孩子。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干预制止,对尊长爱幼的行为则要大加鼓励。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各个都是家中的宝贝。这就更需要让孩子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婚姻家庭指导师舒幼娥:

家庭成员还是应该有“秩序”

为什么会有孙子打奶奶这样的现象出现?从教育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长幼有序、尊重他人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所遵从的尊长秩序,到了当下社会,经常是倒过来的。当下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们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传递长幼有序的观念。过去,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怕父母的;现在,我们乐于跟孩子讲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没有畏惧感是好事,但这不等于抹杀了应有的尊重和感谢。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有一个位置秩序的。在孩子成年之前,监护人有管教的义务、责任,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权力。权力的收放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独立而有所调整。让孩子自由成长不等于不讲规则、没有规矩。即便是西方社会,也不会让未成年的孩子掌握话事权。有些事情可以放权给孩子做,但是最终的监督权在父母。

另外,挫折教育的缺失,让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得等待。想要什么,家长就直接给予了满足,这等于剥夺了孩子通过付出、争取才最终得到的过程。真正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的是奋斗、赢得奖励的过程,而不是奖品、礼物这些东西本身。家长们应该适当学会延迟满足的策略。让孩子通过参加家务劳动等方式,攒积分换礼物。但也要注意,不要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浇灭他的希望,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

如果孩子已经陷入了冲动行为中,我们该怎么处置?家长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对打是很糟糕的。且不谈互相伤害所造成的身体损伤,事后,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家长会感到愧疚,也许还会憎恨孩子。如果孩子火气正大,是不适合强拗的。适当熄火是上策,有条件地满足一下孩子。家长的限制行为也要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不要突然剥夺,这样在情绪上的激怒会少一些。比如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时,家长不要突然拍孩子一巴掌,夺过游戏机。这样孩子的情绪反应当然会很大。最好是提前五分钟给孩子一个口头通知,告诉他五分钟后关机,这是提醒他进入准备状态,然后再坚决执行。这才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式。

心理咨询师张鸿飞:

被溺爱的孩子

更容易愤怒

在这个事件中,奶奶后来表示,这孩子在家中比较受宠爱,可能是因为今天自己说了什么孩子不爱听的话,所以才这样。这不禁让人思考:爱为何会让孩子变得这样暴力?其实,爱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关爱;一种是溺爱。在关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富有爱心,懂得体谅和理解别人;而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愤怒和富有攻击性,难以体谅和理解别人。

溺爱和关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溺爱者会给予被溺爱者过多的关爱。这些过多的关爱本质上是溺爱者内心中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他们把这种需要投射在了被溺爱者身上,致使被溺爱者总是得到他们并不需要的关爱,而其真正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其心里出现窒息感、无助感以及愤怒。在溺爱中,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被“他们是爱我的”这种说法压得不能愤怒和反抗,只能把愤怒压在心里。所以,当大人稍稍做得有些不好时,其之前压抑的愤怒就有了表达的机会。这就好像终于找到了出口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出现了视频中孩子打奶奶的一幕。

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地给予孩子关爱呢?

第一,要区分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就不要借孩子的名义来满足。第二,觉察孩子真正的需要。例如很多时候孩子乱买东西,买回来只玩一两天,甚至玩都不玩,那说明孩子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而是借买东西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他们往往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统一。对于孩子要怎样教育,有些父母各有一套方案,这样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第四,生活中要有规则。无条件的爱应该是不论你做了什么我都爱你,但你做了错事该承担责任时,依然要承担责任。第五,小心隔代抚养。第六,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如果家庭里的规则父母都没遵守,孩子也会很难坚持下来。第七,对于内心已经有愤怒情绪的孩子,要学会合理地进行引导。引导他们通过游戏、画画、写日记、运动等方式宣泄出来。

观点摘编

时刻创造条件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们懂得团结互助,懂得关爱他人,离不开感恩之心。懂得了感恩,才会理解父母、爷爷奶奶的不易,懂得获得关爱和保护之后要主动回馈,这就需要学校和父母潜移默化地引导。要时刻创造条件让孩子感恩,先从父母开始,父母为孩子做了事情之后,要刻意引导孩子说声谢谢;父母身体累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给自己倒杯水、拿拖鞋……实际上,这些生活小事不仅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溺爱孩子的家长是做不到的,这位被孙子“殴打”的奶奶,可能更没有想过让孙子“帮忙”拿鞋、捶背,孙子“殴打”奶奶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毕晓哲人民网

毫无疑问,这家人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但它折射的社会问题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这里面既有家庭问题,也有学校问题。现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那些隔辈老人想要给予孙辈足够的爱,可是,爱向前多走一步就是溺爱甚至是毫无原则的纵容,而溺爱和纵容往往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伊文《郑州日报》

围观

家长教育不当

就会尝到恶果

@大盗涵菡:其实我们也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不能说谁对谁错。很多时候,我们相信长辈、弱者是无辜的,而很多现实情况证明也许并非如此。但不管怎样,孩子打长辈是不对的。家长教育不当,就会尝到恶果。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要为家庭、社会带来更多灾难。

@黑色禁药的窝:还不是家长宠坏的?对于这种嚣张的小孩,你就给我“晾”他,让他觉得自己不是那么重要,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没有这种待遇,他就乖了。“晾”完跟他讲道理,不懂的话就继续“晾”。全家统一战线,有一个心软就没用了。

@990教子有方:长辈们特别是祖辈们总恨不得给孩子十二分的关心和照顾,但是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孙辈们如此跋扈、如此没有感恩之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鼓励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规矩失败是因为轻忽。父母轻忽的管教态度会让孩子藐视你、藐视规矩,无法对规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带入敬畏规矩、遵守规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是寡言少语、保持距离,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父母设立的规矩是否坚定。

1、建立孩子的规矩前的准备

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有此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因为饭前吃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挨饿。

其次,要在环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长辈的一致态度。此外,要将零食收起来,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将规矩告诉孩子时要说清楚,执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缓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而心不软,可以说:“你饿了,我知道,因为你没有吃中饭,但这是规定,你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

2、建立规矩时,掌握七个技巧

管教孩子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离,不要很远距离就大声喊叫,过于随便且容易情绪化,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反而产生抗拒。和孩子说话时,孩子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

管教时的情绪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满足,管教才会有效,导正孩子的行为时,要先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管教的规则要清楚,而且必须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时,不要用拒绝爱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爱你”,更不可把他和别人做比较,因为孩子们的基因、后天生长环境和经验不同,因而有个别差异。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要奖励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选对时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从体验中得来的机会教育是宝贵的,有感动才能内化,这内化的行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最好的时机就是等他口渴了,给他白开水喝,让他体会到水的清凉甘甜,以后就会爱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为时,不可以只说“不”,而一定要同时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为才不再发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释。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烫的东西,除了禁止之外,还要说明“因为它很烫,会使手受伤起水泡很痛。”父母有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听话的自然结果,如:爱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伤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险了。不过这样做父母一定要在旁边。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管教的标准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规矩上多少会有落差,要尽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长辈,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是父母,因此在教养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长辈们能明白这点。规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变,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规矩就与平时不太一样。

3、有规矩缺乏爱,只爱不建立规矩,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爱和规矩分离会产生困难,传统里严父慈母,好似父亲代表规矩,母亲是爱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建立规矩。结果孩子是因为害怕父亲不得不照做,而不是处于对规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当爱和规矩平衡时,孩子能够敬畏规矩,以及设立规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爱里,享受在美好的亲子关系中,爱喝规矩能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来!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

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首先,信号要明确。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就等于说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就事论事,别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孩子的成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我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溺爱孩子孩子导致的结果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新东方泡泡少儿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希望广大家长能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都必须听他的,他不肯为别人着想,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宠坏了的孩子们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未来的学业事业甚至婚姻都可能变得比较困难。

2.孩子性格骄横

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骄横乖张。由于家长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无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会目中无人,敢于骑在长辈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宽容,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

3.孩子懒散唯我独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代办,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这样下去必然会变得懒散。而且在家谁也管不了他,唯我独尊,他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试想,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4.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长期被家长的宠溺包围,这些孩子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本想不到还需要为别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会上,也许自私能谋得一时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业迟早会遭遇失败,感情也是一样。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5.不能经受挫折

家长给予孩子的溺爱,把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护和宠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离开温室,遭受一点小小的困难便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无法行大事。

6.知礼节为何物

家长对孩子过度宠溺,一般会对孩子做各种让步,更不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礼貌,没有做人最基本的礼节,坏习惯会慢慢发展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不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则呢?

1.制定出孩子该学习和不应该学习的规则

在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概念之前,他们需要类似于应该怎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在教室里面找到孩子们需要遵守的规则。一般来说只有3到4条,并且已经清楚的解释了。想一下你是怎么学习的。假设你正在阅读一些如何让你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育儿书籍。你需要读两三遍才能明白所给出的理论化的信息。你觉得你能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吗?可能是不会的。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越想理解规则,反而他们记住并且遵守的会越少。有一个例外。你的孩子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了解并且遵守规则的孩子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可以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情了。然而,大多数的孩子根据年龄来制定规则,这样接下来该做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一旦孩子掌握了所有的步骤,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语句了。

2.父母可以使用怎样的一些简单的语句

例子一

当妈妈说让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时候,孩子就会问妈妈,遵守这些规则是不是就像排队一样。世界上有多少规则。这些规则是不是自己都要遵守的。

例子二

当爸爸对孩子说要有礼貌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问爸爸,自己对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礼貌是不是礼貌的。

例子三

当妈妈对孩子说做正确的选择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妈妈,如果自己的选择都是妈妈做的话,那自己怎么学会做选择呢。妈妈是做选择的人,就应该遵守这个规则。

3.怎样有效的对你的规则进行解释

例子一

听的概念:听就意味着你打开你的耳朵,这样才能听到别人说的话,并且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不应该插嘴。

例子二

遵守规则的概念:在你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应该做什么,接下来又应该做什么。

例子三

礼貌的概念:不要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要用自己的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两种方法对于纠正和提醒孩子遵守你的规则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们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也不要去惩罚他们,以免出现相反的效果。

6岁之前给孩子立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下面和小辣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就开始打小朋友,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规矩四: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必须等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矩五: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规矩六:做错事要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6岁前,孩子的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和发展战略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孩子学规矩家长皆关心


小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会做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规矩的事情,其实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Rothbaum教授认为,对一岁宝宝来说,和他飞速发展的认知能力相比,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想让他用这些可怜的理解力去领会一条条规矩(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白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时的孩子还不具备预测别人想法的能力。难怪晨晨会对妈妈的态度视而不见。

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能听懂部分语言,这些都是宝宝学规矩的障碍。专家解释说,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虽然能说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仅凭这点语言能力还不能让他别人正常交流。

2、宝宝还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想让这个年龄的宝宝理解时间的概念是件公认的难事。也许你告诉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对他说“等一会”,那就太为难他了。你必须先要让他知道“一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宝宝所能理解的时间概念只是:你有没有及时满足他的愿望。也就是说,他想要一个玩具,你能及时满足他,他可能会按照你制定的规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没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会大哭大闹。

3、顽童心理在作怪。

有时候宝宝喜欢破坏规破坏规矩,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看看你吃惊甚至愤怒的表情。比如,宝宝刚刚学会开动电视开关的时候,他会对此事很感兴趣,会一直反复的开、关电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表情严肃的要求他停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已经从你的态度中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只要我去触摸电视,爸爸脸上就会出现好玩的表情,还会和我说话(即使你说的是个“不”,我也喜欢)。

宝贝的学习过程揭秘

尽管有上面种种不利因素影响,这个年龄的宝宝仍然可以学会一些最基础的规矩。研究表明,12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通过观察爸爸妈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了一岁末的时候,宝宝就可以认识到其他人的感觉变化。这时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对的,被咬到的人会很疼,很难受。甚至可以让他亲身体验一下。

教孩子学规矩之前,先要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讲的规矩内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样,要先给他解释歌词的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深刻。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发出“我明白了”的信号。

教这么小的孩子懂规矩有意义吗?对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婴儿说话一样,可能他不会在马上就学会,但他会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下来。所以,你也应该从一岁开始教会宝宝懂规矩,学会避免危险,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这些都是宝贝社交能力的缩影。只不过你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教宝贝学规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

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给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么这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3、做个好榜样

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4、面对现实

专家提醒我们,你不能期望一个一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会本能地把拿到地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容易导致孩子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梳起来,以免孩子乱抓。

5、选好时机

让一个一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太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人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6、别忽视孩子的创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橱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呢?

家园共育《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老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
    2021-01-04 阅读全文
  •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
    2021-01-20 阅读全文
  • 溺爱孩子孩子导致的结果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新东方泡泡少儿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希望广大家长能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
    2021-03-10 阅读全文
  • 6岁之前给孩子立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
    2021-03-08 阅读全文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

2021-01-04 阅读全文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

2021-01-20 阅读全文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新东方泡泡少儿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希望广大家长能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

2021-03-10 阅读全文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

2021-03-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