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发布时间:2020-09-29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www.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
我也想问问那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的子女:孩子要富养?你爸妈欠你多少钱啊?
我认识一个男生,他从上大学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销,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条的。偶尔出行旅游花的钱,也是靠自己兼职打工赚来的。工作后,他就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抽钱一笔笔地偿还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经没有了抚养义务,压根不必探讨穷养、富养的话题。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结了婚,还让爸妈背房贷。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应该很清楚,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真的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别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不是ATM,他们胸膛上有温度,他们心跳里有感情。
——爸妈爱我们,爱得不容易。
在远方的,给母亲打个电话吧,跟妈妈说声感谢不丢人;在身边的,记得回家吃饭,如果再能买个小礼物,相信妈妈会逢人念叨好久好久……千万别忘了,也问父亲好。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
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2.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3.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是因为情商高,人家随心所欲,随便打出来就是一套堪称教育孩子教科书的标准组合拳。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你为什么不信任我
kelly说:我们希望和孩子亲密无间没有隔阂,我们希望孩子对我们坦诚,但是有时候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要求,因为我们首先没有做到对孩子诚实,我们用随口的承诺来敷衍孩子真诚期盼的眼神,所以孩子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收起自己的希望,封闭自己的内心,甚至为了不让自己继续受到伤害,编造出一个又一个理由,直至有天撒谎成了生存的必备技能……
1、社区医院厕所里的对话
“你尿完了吗?”妈妈冲着厕所门还算平静地说话。
“没有。”
“那快点!”
几分钟后……
“你到底有没有尿完?”妈妈不耐烦了。
“…还要尿…”孩子有点犹豫。
“你说,你是不是不想打针,所以才骗我说要尿尿?谁尿尿要这么久啊?”妈妈生气了
“不是…我就是没尿完…”孩子停了很久,才轻轻地说。
“你快点出来!我们赶紧打完针就可以回家了,我告诉你,那个阿姨打针一点都不疼。”
“打针一点都不疼”,是我带小七去打针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天底下谁都知道打针是疼的,可是最爱孩子的家长却告诉孩子“一点都不疼”。
还记得这个因为害怕打针而缩在墙角的宝宝吗?
2、灌药事件
“乖,最后一口~~”小七虽然哇哇大叫,但因为被我把住,也只好张开嘴又吃了一口药。
“真好,再来一口!”外婆马上又送上来一口药。叫得满头大汗的小七一看又来了,马上把头转向一边“啊!不要不要!!”
“最后一口,吃完就不吃了~~”我转过小七的头,外婆瞅准机会把勺子放进了她的嘴里。呛着吞下了一口药,小七一边咳又喊开了“啊……不要,吃neinei~~”
“再吃一口就没了,就可以吃neinei”外婆又说道。但这会儿的小七已经失控,脸哭得通红,汗顺着脖子往下掉,四肢乱蹬,我只好使劲把住她,然后外婆继续强灌!
眼看小七满头冒汗挣扎着大叫,我和外婆却像两个行刑者一样抓住她的手脚,用对待叛徒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永远的“最后一口”,但吃完总有下一口在等着。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却为什么会对孩子撒谎?
孩子为什么信任父母?因为当他饿了,他渴了,父母会随时在身边,给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一种保护他生存的承诺,有了这样反复的兑现,孩子才会逐渐生发出对父母无限的依赖和信任,安全感就是在这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但是,我们却利用孩子对我们的无条件信任去欺骗他,口口声声是为了他们好,可是看看我们最终都做了什么!
厕所是大家都不愿多待的地方,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为了不打针,宁愿经受厕所的味道并且不惜撒谎骗妈妈“我还没好”,来换取不打针的片刻安宁;
第一次听到说“最后一口”的小七,停下了哭声来配合我吃药,但后来发现事实不是这样,她就开始大哭,哭声里明显夹杂着不信任和挣扎,以至于后来一听到“吃药”两字就开始死死抓住我的衣服,大喊大叫,还没等我们抓她,她就开始逃离,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干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
有了一次欺骗,孩子就会思考:他们这件事骗了我,下次还会不会继续骗我呢?我可不可以相信我最亲近的人?如果最亲近的人都不能信任,那我还能信任谁呢?
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方式会被孩子带到他的社交中,有些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人,因为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安全感,他知道他周围的人都是安全的;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仔细看看,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看上去他和谁都很好,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没有人去帮他,也没有人能帮到他,首先因为他没有最亲近的人,其次,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他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过客,在他的心理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记,不是他自私,而是他不敢向别人敞开心扉,在他看来,连父母都不可以信任,那别人就更不可能真正对自己好。
也许您会说我也不想骗孩子,我也想坦诚对待孩子,可是有时候就是想不到要怎么做!在这里Kelly分享几条斗争经验:
一.“我可以选择不说,但说出来的一定做到!”
这条来自我无比崇拜的七爸。这是他的做人原则,也是他给我做出的育儿示范。经常小七要求抱下楼,我为了让她自己走楼梯,就随口答应“到楼底下妈妈抱”。于是小七很认真地走了下去,快到门口时,我看她走得不错,马上鼓励她“再走到前面大树那吧!”这时七爸就会很严肃地对我说“你已经承诺了孩子,现在就把她抱起来,否则下次她就不会相信你。”“你看她走得很好,这个办法可以让她多走几步…”“那你就不要轻易承诺她下楼了就抱。”现在的结果是,小七只要答应了我们在哪里下来自己走,到了那个地方她自己就会主动下来,因为爸爸妈妈用行动告诉她:爸爸妈妈说到做到,是可以信任的,你也要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二.忠于事实
每次带小七去打针之前,我都会对她说:“宝宝,打针有一点疼,就像你摔跤磕了一下脚丫那么疼,但你都可以忍受的对吧?而且阿姨给你打完针你就不容易生病了。我们一会儿进去和阿姨打个招呼好吗?”因为我告诉了她事实,所以现在的她经过社区医院的时候居然会主动要求去“找阿姨打针玩~~”,打针竟然成了好玩的事情!
(在历经了一次强行喂药的惨剧之后,我修正了方法,在后面的文章会和大家详细分享。)
每一个新父母都是零岁家长,都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一起磕碰长大,但只要我们用心,我们终将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而且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也能成为一个让人信任的人!
感谢您看完我的原创文字!
关于Kelly:混迹早教行业第八年,做过指导师、编过教案、培训过早教员工,后在职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课。2013年7月华丽升级为妈妈,立志专职研究0-3岁婴幼儿。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为什么孩子哭时,你不能笑
为什么孩子哭时,你不能笑。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区里面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发生矛盾冲突了,开始吵架,互相抢东西,推搡,哭闹,甚至打架。周围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如下几种:
一、“调停”:努力劝架讲和。有的家长能够就事论事地公平处理,但也有很多谦逊有礼的家长,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对,都会要求孩子“放让”,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可能还会当着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面,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二、“看戏”:家长笑着看孩子打闹,不干预,不参与。小孩子往往会为了成人看来连鸡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闹起来,一吵情绪还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觉得幼稚,所以会笑,甚至还会说孩子“羞羞羞”。
三、“参战”:护雏心切又有点强悍的家长,可能会出面帮孩子讨个公道。有的家长会质问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辱骂或者打他们。
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大人应该怎么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两句话不容易讲清楚。今天我想讨论的是“看戏”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不会激起多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培养和行为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别人笑着看着困窘中的我们,说“羞羞羞”吗?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几个月的积蓄,一个亿万富豪跳出来对我们说:才丢了这一点点钱,有什么好着急的,羞羞羞,我们会好受吗?会服气吗?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抢了,表演节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欢,喜欢的巧克力被妈妈强制分给别人,妈妈只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绪急剧波动的大事。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如果表现得对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我痛苦,妈妈却不理解我的感受,她还笑话我,因此,她觉得我不好,她不爱我。
意见不一的妈妈也许会反对,说我们都是这样被笑大的啊,不也没事?我看我孩子还好啊,哭过以后照样玩。确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还是会回复平静,但是这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已经扎下了根。将来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要么他们会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让大人的表情由笑转为严肃,直到大人关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孩子也没能从自己和大人那里学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于是本来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机会,在大人的笑声中变成了一个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增殖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认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几条建议,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您判断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那么您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和表情静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离开孩子的区域去做别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间很明显存在着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而且孩子自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时而迅速,处理的原则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着,对自己孩子执行的规则和对别人孩子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愤怒、伤心等)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跟孩子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难听得进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采取的办法有:跟孩子共情,帮助孩子释放或者平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体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第四,规范孩子的行为也许需要奖惩,但最终我们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来运用,如何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内化群体交往的原则和情绪管理的办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