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观念:陪孩子看电影,家长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0-09-28 幼儿园看电影活动方案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周末闲暇之余,家长总会带着宝贝去看场电影,最近热映的《熊出没之熊心归来》,想必很多家长也已经陪孩子看过。不知道那么在看完之后,我们又与孩子有过哪些互动呢?以下仅仅是笔者陪孩子看熊心归来的一点感受,也是我们围绕影片聊得几个话题。

友谊——当熊二以为光头强抓走熊大的时候,光头强没有因为误会而弃熊二于不顾,而是陪着他一起去找熊大;当熊大因为救不了熊二及森林里的小动物而沮丧、难过、想放弃的时候,是光头强陪着他,鼓励他,提醒他曾经的熊心壮志,提醒他保护森林、照顾熊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马戏团的小动物深陷危险之中时,又是光头强扮演魔术师,与熊大合作营救朋友……角色形象的颠覆,在孩子单纯的心灵中,播下了友爱的种子。朋友之间就是这样,在危难中见真情,在最需要的时候静静的陪伴,在最无助的时候,默默的鼓励。友谊,就是这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创新——当黑风为了让马戏团登上小丑嘉年华的舞台而加强训练时,小动物们是满脸的无奈与不满;当熊大发现这一状况时,敢于打破固有的规则,结合小动物们自身的优势及特长,进行创新,整场演出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个多元且快速发展的社会,拥有创新品质的人,必将会拥有更宽广的舞台。因此将这一优秀品质,赋予孩子喜欢的熊大身上,相信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

善良——熊大的善良,一直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在面对自私自利的马戏团团长即将从热气球上掉落下来的时候,熊大还是一如既往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最后马戏团团长还是害人不成反害己。此时,熊大伸出的那一只手,不仅仅包含着善良,更有对敌人的宽容,对生命的敬畏。

责任——熊大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起了妈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要保护弟弟,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的家”。正是凭着这份责任感,凭着“熊就该有熊样”的豪言壮语,激励着熊大不断努力!

梦想——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黑风执着的梦想。尽管为了这个梦想,黑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在熊大的帮助下,最终黑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明明知道回到舞台演出会有危险的情况下,黑风依然和他的小伙伴们,勇敢坚定地回到了舞台。除了给所有的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之外,更多的是他们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有梦,什么都不怕!我想,这或许就是梦想给予他们的力量吧!【968ok.cOM OK语录网】

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宝贝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放下手机,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影片,了解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在观影之后,能够陪宝贝一起去讨论,一起去体验,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一定会更好的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也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有我们对影片更深刻的理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效仿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对孩子成长给予过高期望的非理智行为。

有人曾形象的说:小学看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初中看孩子能上985、211,高中最后想爱上哪上哪,考完就得了。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去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去渴望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是以平常心对孩子,踏踏实实进行教育引导,可能孩子会带给家长很多惊喜。个人认为,以下几句话值得家长从小抓起: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到幼儿园以后就要独自穿衣、吃饭,家长在家里也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不要再去喂饭、帮助穿衣,背书包,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一个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才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幼儿在独立做事过程是一个锻炼和成长过程,不仅在思维上强化独立意识,更在行动上获得自我认可,也在协调性、专注力、控制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这是一句受用终生的良言,也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很多孩子玩完玩具家长收拾,脱完衣服家长归拢,写完作业家长帮整理书包,长大以后丢三落四、生活秩序混乱。要想杜绝这些问题,从小就要强化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观念,这是完整做事的总结性动作。比如,孩子读完书,一定要把书放回取来的地方;用完文具,一定要把文具放回指定位置,这些习惯训练在初期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家长不断提醒,但一旦养成,孩子和大人都会非常省心。

三、做时间的主人。小孩子的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但家长要从小交给孩子做时间主人的观念。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让孩子逐步认清做每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在一件事上磨蹭就会影响后续的事情。时间概念的强化要从小做起,家长要通过游戏、竞赛、掐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明确做时间的主人是快乐的。

四、运动让人很快乐。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奔跑、大滑梯、荡秋千、踢小球都是非常不错的游戏。家长最好给孩子组建一个运动小分队,集中社区内的小朋友在固定时间一起玩耍。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会体验到矛盾冲突、竞技比赛等多种交往方式,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命释放的快乐。

五、每天阅读一小时。阅读和一日三餐一样,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家长要像提供依然三餐一样重视精神营养的供给,选择优秀读物,陪伴孩子阅读。从小奠定良好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打开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之乐、生活之美。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所提到的观点是最基本、最受益的要求。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育儿观念: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


1、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2、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游戏化学习,到优满分(UMFun)看看。

4、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5、陪孩子逛书店。

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7、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育儿观念: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年我接了一个中班,带班几天,我就深深感到了这个班级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别是一个叫伟伟的小朋友,早上来园,他手上拿着玩具玩,看了老师也不叫,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脸的茫然,一旁的奶奶手上拿着油条,一边喂一边说,叫老师叫老师呀,孩子还是玩着玩具不理不采。

我看着那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那孩子对奶奶确实不一为然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这就成了我们宠孩子的条件吗?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还是回到过去的穷苦生活好了,至少他们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千依百顺,与孩子所反馈给我们的却形成了反比,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了,我们要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但是不能把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传统美德给丢了。

“宝宝啊,等会儿热了,叫阿姨帮你脱脱衣服啊”

“老师我的被子在哪里啊?”

“我睡哪一头”

一个中班的孩子能力再差,这些小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作为家长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到底做些什么呢,他们可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是在你们的怀抱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啊,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家长要知道: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1+1=2更重要;教会孩子学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孩子学会几个洋文更有意义。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

2、“别跑,会摔跤的。”

这样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吗,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肯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家长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孩子也就慢慢对家长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的短。

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想过没有,当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会这么做。作为父母,责任是爱并且帮助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家长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呢?

家长最好经常说这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可以对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长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什么让家长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就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请孩子帮家长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家长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家长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出了问题,最好不责怪他,因为问题的出现总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样,跟家长的语言极其相关。应该慎重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期待培养好的孩子,要从家长的言行做起。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人在十八岁之前都被称为孩子,孩子是不可以随便被打骂的.可是,有时,孩子实在是太可气了,但打骂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尽管表面上,孩子服从了,但在心理上,不能解决根源问题.

由于孩子从小认知上的模糊和不正确,所以孩子没有具备保持原则的处事态度和做法,没有正确选择的能力,没有果断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也没有具备承受事情的能力等等,所以,会出现问题.小到生活的细节,大到自己的前途.

非常理解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后,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等已经建立,三到六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七岁基本定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挫折,这些挫折,会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或是不知道的认知等.家长会屡次地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家长,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长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多家长都是这样,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首先是着急,然后是不良情绪,愤怒、埋怨、急噪等等.

二、家长不能理智地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孩子是父母及家长共同培养的结果,不能单纯地说某一方面的问题.

三、家长需要认知上的正确性和言行一致,有的家长能意识到,有的家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在教孩子.

四、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交流是很好的办法,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才能把心理话讲给家长听,否则,就是长期的压抑和压制,时间一长,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再面对,就很棘手,不如,早发现,早解决.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家长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拒绝和孩子一起成长,什么是天伦之乐?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天伦之乐;和妻子一起生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帮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就是幸福.幸福的定义不是随性,更不是任性.人,只有有原则、节制地活着,才能体验快乐和幸福.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从有了自我意识后,就有了自私,自私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过分的自私是大家都不接受的.过分的自私首先会体现在每个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上,所以,让孩子养成同理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体谅别人、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能考虑别人.现在,我们的孩子尤其需要同理心,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年轻一代展示自己个性魅力的年代,如果,他们不具有同理心,将会在很多方面遇到问题.如果,家长的同理心不够的话,请与孩子一起练习,这没有什么的,只要是自己不具备的能力,如果想具备,那就再练习好了,一点儿也不难,态度决定一切.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如果家长能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言行,那将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事情分主观和客观原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过分地强调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并且,主观原因应该是主要的.如果具有这种内省智能的话,那将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个能力将让人拥有才能,一种智慧,一种能让人面对问题和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人分成感性和理性.还容易把女人归为感性,男人归为理性.用成功学理论来说,成功人士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既能感性地去感知事物,又能理性地去解决.如果单纯地具有或偏重于感性或理性,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都会有偏差的.在中国的人情世故上,人们偏于感性,但在法律上,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理性.

从感性和理性方面来分析,家长不能打孩子这类事情,打孩子是非常感性的,为什么不理性一些呢?光有理性,不打孩子,也不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只有感性和理性地分析和解决,才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当然,孩子的问题太多,具体事情,需要具体分析和解决.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国经历了过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带给人们一种专制,一种独权.其实,就是一种自私和任性,凡是,不过分自私和任性的帝皇,还是能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但遗留下来的根源问题是家庭问题,现在家庭问题,还是跟我国的传统分不开的.

从现代社会来看,人们需要尊重,需要自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也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放松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让自己拥有一个好情绪和好情感.只有放松了自己,才能轻松地去对待别人,才能不打骂孩子.才能宽容和豁达,试试吧!

对了,有一种很好地排毒方法,可以教给孩子和自己,就是拍手,拍手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效果一定告诉我们.

育儿心得:你在陪孩子做什么


育儿心得:你在陪孩子做什么

朋友小桑苦恼不已。他的儿子今年读初二了,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父子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生硬。小桑无奈地说,为了儿子他可谓呕心沥血,没想到到头来,儿子却不买账、不领情,甚至故意和自己对着干。“我这是何苦呢?”小桑感慨。

小桑对儿子的付出,我们有目共睹。可以说,他是一路陪着儿子长大的。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都是他负责接送。开始是骑自行车,后来买了摩托车,再后来又换了辆汽车,就是为了让儿子上下学能快一点,安全一点。

为了让儿子全面发展,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为孩子报了舞蹈班、书画班、英语班;儿子喜欢运动,他又为孩子报了武术班。各种兴趣班学费不菲,那几年他们的收入大多花在孩子身上了,还赔上大把的时J’q。兴趣班大多在双休日和晚上,地点也不固定。不管在哪里,小桑都得送儿子过去。儿子上课的时候,他就坐在教室外等待。一次兴趣班课为两个小时,加上来回路上的时间,差不多半天或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过去了。其时,他自己也才三十出头,正是工作和事业的关键期,但为了儿子,他栖牲了自己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不过,他觉得值,他认为,能够陪伴儿子学习、成长,是他作为父亲应尽的责任。

儿子上学后,他将更多的时间拿来陪儿子。学校离家不远,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接送儿子。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更没有闲着,为儿子报了作文辅导班、数学提高班、英语兴趣班,照例是他接送儿子。他的双休日,所有的应酬都推掉了,全部用来陪儿子上课。

进入初中后,儿子明显地产生了仄学情绪。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无精打采,布置的作业也经常没做完,或者压根就不做。小桑很生气,更是心急如焚。衡量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晚上,坐在儿子身边,陪儿子做作业。在他看来,自己不看电视,不出门应酬,而是陪在儿子身边,既是给儿子树榜样,又能监督他。儿子强烈反对,但小桑坚决不让步,每天儿子看书做作业到什么时候,他就一直安静地陪坐在身边。

“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拿来陪儿子了。从小到大,除了儿子上课、睡觉的时间之外,我几乎都陪伴在他身边。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就没有什么效果呢?”小桑无比苦恼地说。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父母们自认为给予孩子很多,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陪伴在侧,以为这样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了。可是,你陪孩子爬过树吗?你陪孩子捉过鱼吗?你陪孩子看过星星吗?你陪孩子钻过山洞吗?你陪孩子打过雪仗吗?你陪孩子光脚走过路吗?你陪孩子冒过险吗?

没有,或者很少。很多父母,像小桑一样,只是将时间拿来陪孩子上课外辅导,陪孩子学习,而很少和他嬉戏,陪他玩耍,与他一起接触大自然,共同体验生命和心灵的交流。换句话说,你可能从没有走进过他的生活,更没有心灵共鸣。

有一种陪伴,其实是绑架;而真正的陪伴,不仅是身在,心要在,灵魂也要在。

家长开放日,您该看什么?怎么看?


家长开放日,我们的家长已经很有经验。在这半日活动中,作为家长的您该看什么?怎么看?相信我们的家长也都心中有数。尽管如此,在这短短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的家长还是会有一些小问题,也是时不时地忘记自己在这一个半日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场。那么,就请你跟着我们再重温一遍这些问题吧!

一、家长是观看者,观察者。在这一天,家长的角色是观察者,观看者,而非参与者。除非是教师策划的亲子活动,其余时间请家长耐心观看,更应注意的是,请小声交谈或者保持安静,否则你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要知道,想要孩子在课上保持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听讲,家长的表现也是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二、家长看什么?看孩子在群体中的一些反应和表现。看孩子在上课时的情况和他的学习能力。看他在与同伴交谈和交流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是如何自己解决?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去锻炼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家长,也希望看到孩子在这方面能力的展现。所以在孩子之间出现小矛盾时,请家长不要干涉,即使是孩子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老师会进行调解。如果仅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为家长之间的矛盾,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哦!

三、用集体的眼光看个体。有的家长会在这一天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教师也会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发言等。但仅为一个上午的半日活动,并不能代表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仅仅如此。也许,这一天,我们会给平时相对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

相关推荐

  •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
    2020-06-20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 1、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2、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
    2020-07-21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
    2020-09-14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
    2020-09-30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人在十八岁之前都被称为孩子,孩子是不可以随便被打骂的.可是,有时,孩子实在是太可气了,但打骂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尽管表面上,孩子服从了,但在心理上,不能解决根源问题...
    2020-10-13 阅读全文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

2020-06-20 阅读全文

1、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2、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

2020-07-21 阅读全文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

2020-09-14 阅读全文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

2020-09-30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人在十八岁之前都被称为孩子,孩子是不可以随便被打骂的.可是,有时,孩子实在是太可气了,但打骂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尽管表面上,孩子服从了,但在心理上,不能解决根源问题...

2020-10-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