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宽容的空间大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9-09 幼儿园有趣的什么说课稿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 什么是教育笔记今天,无意间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这篇“没有什么比宽容的空间大”的文章,其实就是两个故事,真是深有感悟,赶紧记录在这里,让大家也能感受一下.
第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是多么地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说:“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信任和宽容,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有个乡下人,他一和别人发生争执就绕着自己的房屋和田地绕三圈,然后心平气和地做他该做的事情去,这习惯延续到老。他很老的时候又和别人发生了争执,依然是绕着自家的房子和田地走了三圈,只是这次是因为太老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地走完了三圈,一直走到了夕阳西下。他的孙子忍不住疑惑,就盘根问底地问。爷爷气喘吁吁地说:“我绕三圈是想我是和别人争执有用,还是做自己的事情有用。三圈走完,我忘记了别人刚才说过的话了,哪里还有工夫和人家吵呢。年轻时我常想,我的房子这么小、田地这么少,我和人家吵啥呀!现在年纪大了,我的房子这么大、田地这么多,还和人家吵啥呀!”
想想这个乡下人的简朴的真理,我们还有什么好吵的呢?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管你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总会碰到不如意、难顺心的事情,但是,如果忘记自己有多了不得,记着自己的普通人的身份,放低自己,把心胸的容量放大,大如浩海,大如天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我想对待家庭、对待孩子对待身边所有的事情也是这个理。希望自己真正遇到事情能够有这样的心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读《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很是惭愧,前面说的几大误区我们几乎都有。我们家有个8岁的男孩,也是我们两个80后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作为家长的我们,深感儿子的学习压力。但我始终认为:玩的时候尽情玩,学习的时候好好学。
说起家庭教育,我是觉的很复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做的很是不够;我的性格比较急,看着他磨蹭,发呆,玩游戏,我都要管,生活中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一学就会,没有自制力和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当然我也应该反思,他的缺点和坏习惯也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有时都没起到一个表率作用,他又怎么能做好。看到文中优秀家教的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以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他做事细致,认真,注意力集中。始终做到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给予他更多的鼓励,支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让他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培养孩子健康的思想,提高素质。
父母把孩子养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的家庭教育还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中,我们将取长补短,吸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经常和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学习,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紧跟时代变化,提高独立生存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于溺爱,大包大揽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
家庭教育,作为三方面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以后我们会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我们也会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心,做到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不应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与子女身上,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有个健康快乐乐于向上的童年生活。
三(3)班叶雨强家长
没有好的家世,我们应该拼什么?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这个纪录片让人看得非常难受。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这部纪录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哪怕你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宿命,无法冲破原有的阶层。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还记得之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表演讲的首位华人何江吗?要知道,何江一直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要知道,与他同台演讲的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还有俞敏洪,依然是农村出身,如今身家过亿,坐拥整个新东方商业帝国。他们用自己逆袭的例子告诉我们,阶层的桎梏是可以打破的,平凡家庭依然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作为中、底层阶级的家长们,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教育背后的关键不只是钱,高富帅白富美赢的也不只是钱,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视野与格局。
我有一位农村亲戚,村里的许多人家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给孩子带礼物,盖新房子。可这位亲戚,却始终坚持不外出打工,蜗居在那破旧的房子里,不想因为钱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每晚都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挣的每一笔钱,他都会抽出一些给孩子买书,不仅有教辅资料,还有各种课外书;每周他都会要求孩子为父母念书里的内容。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认为看书学习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后来,亲戚家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老两口现在比村里的任何人过得都要滋润。这个文化层次不高的父亲,即使看到了现实的残酷面,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行动起来,为孩子的命运奉献足够的时间和全部的智慧。
我相信,这样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一定会成器。
勤奋是逆袭最重要的那张牌
不可否认,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天然地有着更高的起点,掌握着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但是,也不必太灰心丧气。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决定输赢的不仅仅是起跑线。更重要的,是速度与忍耐力。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里说: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没有好的家世,那就去创造好的家世。要知道,那些在雨里奔跑的,从来都是没有伞的孩子。
何江从小就处在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农村,初中才接触英语,第一学期就备受打击。后来买了一本英文版《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大段大段标注。
他秉持着绝不自我放弃的精神,付出比别人更强大的自律和自强,一步一步,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哈佛,完成了寒门子弟的完美逆袭。
对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算数的。出身不能成为永恒否定今天的理由,更不能定义未来。
乐观主义,是苦难最好的解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送给儿女一项能力,请认真考虑乐观主义。纪录片中的托尼,出身于底层。7岁时说想当骑师,当被问到如果骑师当不成了怎么办,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21岁时,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在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相反,出身中产阶级的尼尔,父母都是教师。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强势的控制与古板,造就了他压抑焦虑的性格。在学业失败以及事业的不顺后,面对父母的失望与愤怒,他最终患上精神疾病,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
除了财富,我们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可以从容、自律、不屈不挠,安然度过人生的岁岁年年。
学习拖延症没什么大不了
我以前说过,成绩不好的同学,都是严重拖延症患者,于是应很多家长邀请我写写关于拖延症的文章。刚写完题目,一种羞恼之情传遍我的全身,我自己就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一个人,比如这篇文章就是,题目其实早就拟好,正文就是一直拖延到现在才去动笔去写。
其实,我们都有拖延症,只是程度轻重罢了。很多人喜欢用毅力和拖延症作战,诚然,短时间以内可能有点作用,但是就长时间而言效果也很难保证。谁能保证每天遭遇各种烦心事各种压抑还能保持打满鸡血保持旺盛的精力以维护自己的执行力呢?
拖延症是一种慢性病,没有特效药的。
所以这篇文章,叫做我的题目不是解决拖延症,而是面对拖延症。
如果说解决拖延症我觉得力不从心,面对拖延症,我倒还是有一些方法,虽然自己作为资深拖延症患者,但是拖延症至今还未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学习,今天拿出来,供大家观瞻评阅。当然,这些问题只是泛泛而谈,至于具体的方法,在我编写的讲义里面。
第一个方法,不要让自己的劳动带有强迫性。
还是先讲一个段子:说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草地踢足球,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元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毛钱。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5毛钱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毛钱。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1毛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你看,同样是踢足球,只是孩子们觉得这种劳动具有强迫性,就不愿意干了。
上次有个家长留言问我,我的孩子学习特别喜欢拖延,我怎么强迫怎么施加压力都没有用,我该怎么办?我回答道:“我都吃了七个馒头了,可是还是觉得很渴,你说怎么办?”。
不知道他懂了没有。
第二个方法,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中学时代,我们都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说好的是体育课,天气也很不错,并且约好了有一场足球赛,摩拳擦掌之际,突然数学老师飘到教室,笑靥如花,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体育课取消,考数学试卷,一下子哀鸿遍野。想象当时考试的感受吧,各种不情愿,各种不愿意!但是如果数学老师提前两个星期就说有考试,我想大家的悲伤情绪会降低很多,也更加愿意去做。所以要有一个心理预期,我就是这样去克服拖延症,比如我前阵子写中学讲义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目标希望每个月至少更新一百页,当然会犯拖延症,虽然表面上我在拖延,实际上我在跑步、游泳甚至旅游的时候都在思考怎么去写,只要一下子开写,那就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自己已经思考的很深入了。再比如考语文的时候,我习惯先看看作文题目,实际上你在解答前面题目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得形成语文作文的框架以及结构,等你写的时候,一气呵成。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第三个方法,群体的压力。
不知道大家看过美剧没有,美国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大多都是瘦子,比如乔布斯、洛克菲勒、奥巴马等等,反而穷人大多是大腹便便的胖子,这个和我国正好相反(此处不敢举例了)。我问过美国朋友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上流社会普遍觉得胖子一般都是比较贪婪、消极、懒惰,所以只要你一旦进入精英阶层,你就感受到一种群体压力,聚会的时候都是干练高瘦的帅哥,就你一个脑满肠肥的死胖子你好意思吗?!所以,群体的压力,让美国的精英阶层基本都是瘦子。
学习也是一样,需要氛围,需要群体的压力,让自己置身在一种氛围之中。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说,独学而无友,则迟钝而拖延。
把这三个方法恰到好处的应用,面对拖延症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家有钱?
这是个尴尬和敏感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窗好友邀请去他家大House做客,宽敞明亮的大厅,数不清的卫生间,开放式的大厨房,漂亮的儿童房,这些不仅会让我们眼界大开,也会让孩子产生别样的情绪。而对比自己家两室一厅的“鸽子窝”,孩子难免会要求说,妈妈,我也想要一间公主房。
和闺蜜带着孩子一起逛街,朋友大包小包给她的孩子买了一堆名牌衣服豪华玩具,而我们的预算只能让孩子选择一个玩具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哭着问,为什么我不能买那个玩具?
同班同学穿着漂亮的名牌衣服名牌鞋,孩子回来说想要一双一模一样的运动鞋。同学家长开着豪车接送,而我们只能骑着电动或者开着八手捷达,孩子羡慕的说,同学家的汽车真漂亮。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下面几种答案我们一定都听到或者曾经对孩子说过。
1、打肿脸充胖子型:
他们家有的咱也有,你想要什么妈妈也给你买。于是,今天孩子看上同班同学的名牌运动鞋,爷爷奶奶拿着半个月的工资也要给宝贝孙子买个同款。暂且不说这样宠溺的方式会不会害了孩子,你能确定你的钱能让孩子想要什么要什么吗?不会因此破产?
2、自欺欺人型:
不要看XXX家有钱,他们家一点都不好。这种“诋毁”的方式其实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因为他们家明明就很好,我就是很羡慕,为什么妈妈说不好?你能看到的事实孩子也能看到,你无法蒙住孩子的眼睛。
3、认命型:
咱们家就是穷,没有他们家有钱,所以你要节俭,不要乱花钱,不要跟同学攀比。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自卑感,跟同学的相处也会让孩子特别不自信。
4、教育型:
更多的家长可能会说,你要多读书,多学习,努力考上好大学,这样就能和他们一样有钱了。我个人觉得这种回答完全是误导!因为我们都知道,读书和有钱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我们曾经以为的学渣可能现在就是企业老板。如果利用这个教育孩子,等孩子真的遇到现实时,会不会很挫败甚至绝望?那些高材生跳楼自杀的还少吗?
我在一个妈妈论坛上正好看到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这个妈妈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
“我跟孩子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富强的国家,爸妈也有稳定的收入,所以相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一个人是否有钱是要自身努力加上运气。有的人贫穷是因为不够努力,也有人很努力但是就是不幸运。如果自己努力了又运气很好,变成了有钱人,要帮助不幸运的人。如果自己努力了,但是运气不好,也不要伤心,因为我们没有遗憾。无论有钱没钱,要心怀善意做个好人,善有善报,也会改变运气。
父母不是万能的,即便我们没有很多钱,对你的爱也不会少,我们会努力给你带来好的生活。”
对于很多小小孩,这样的回答其实根本听不懂。而这个妈妈的回答,戳中我的是她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并没有指责也没有掩饰,而是正面直接的用自己的方式引导了孩子。
很多人会说,这种问题孩子根本不该问,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从小就是拜金、金钱至上,甚至会说是家长教育的有问题。可是请问我们这些大人,就没有过这种困扰吗?看到自己昔日同窗或者同事,现在住着大别墅开着豪车穿着名牌,我们大人有时还难以消化,更不用说阅历尚浅的孩子们。这都是很正常的心里,所以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这种攀比。
而对于像小V这样年纪的孩子,当他们问出这类问题时,其实并没有等价的金钱概念,他们只是单纯的想要某种让自己开心的东西而已。所以,即便我们暂时不能给孩子一个超级豪华的公主房,其实搭个小帐篷孩子可能也同样开心。
小V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次黄色的出租车,每次出门都吵着要出租车。于是有一次我特意出门和他坐了一次出租车,孩子特别开心。他当然不知道出租车的价钱和宝马车的区别,但我肯定他比坐在宝马上更开心。
没有拜金的孩子,只有拜金的家长。在孩子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谈论的都是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受到这些影响。当孩子问到此类问题时,如果我们传达的只是有钱、穷富这样的字眼,那才真的是教育孩子拜金!我们只要读懂孩子的需求,正确的引导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自然就会自信阳光。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上学时,班里最自信快乐的同学,是不是最有钱的?我仔细想了想,还真不是。一般最自信的孩子都是学习好,能力强,人缘好,家庭幸福的。而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都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些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家长,很多都是忙的根本不管孩子,只能靠物质来补偿孩子,而孩子也觉得是父母欠自己,亲子关系特别不好,孩子也并不快乐。靠物质攀比才能自信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自卑,缺少父母的关爱。用钱代替教育,代替关心,代替陪伴就万事大吉?根本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所以,作为家长,无论穷富,其实我们都能让孩子成为最富有的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引导。宁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也不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其实,有趣的人生远比有钱的人生更值得羡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