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科普展后感:给孩子一些鼓励与夸奖吧
发布时间:2020-08-08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给幼儿讲故事周六,带着宝宝去图书馆看了兵马俑展出,说兵马俑,其实是复制过来的,第一次带宝宝参观这些东西,不知道在宝宝的记忆里会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许,她只当成一次别样的玩吧,但是,做妈妈的不这样认为,让宝宝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看看不同的东西,对宝宝现在乃至以后都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在图书馆门口,有两个售票员,买票时,宝宝看到了很主动的没有任何提示的叫了“阿姨”,接着就是阿姨的表扬和夸奖,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也觉得习以为常了。再看看宝宝的表情,喜滋滋的样子,一点点鼓励就让孩子的这颗童心高兴到这样,生活中我们做到了吗?有些时候,宝宝在路上看到了老人,会叫“奶奶”,可是,却没有理会的,我只能很违心的对宝宝说:“奶奶年纪大了,没听到”。可爱的宝宝,你做的很棒,可是妈妈只能这样来回答你......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与夸奖吧,哪怕是一个微笑。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我们做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性格、爱好、品德养成乃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与家长给予孩子的感悟和教育的方法息息相关,所以,做为父母,无论有多忙,我都坚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陪伴,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我是茹欣的母亲,我把我这几年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2、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
3、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及时发现孩子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4、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她可能会因为胆小而惧怕你,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孩子就会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
5、鼓励孩子多运动,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跳舞…..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她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运动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我们做父母的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该怎样教育孩子,成功的教育孩子,这将是我们送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育儿心得:鼓励与发展孩子的语言
育儿心得:鼓励与发展孩子的语言
一、鼓励造就大胆自信的孩子。童话作家郑渊洁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1.有效利用班级论坛上老师对孩子说的鼓励的话。(要反馈:家长在有效利用班级论坛上的“资源”的同时,也要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反馈回论坛,让老师对孩子在的表现也进行鼓励。)
2.针对目前大家一窝蜂上各种培训班的现象,家长还是要适时鼓励孩子。
3.与老师配合,共同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二、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1.书的选择。
小班的孩子适合图文并茂的书本,中大班也可以读童话或神话或孩子自己喜欢的书。
2.如何进行亲子阅读?
语言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2岁后有语言爆发期。在各类语言培训中,最值得推荐的是讲故事。幼儿读本是培养孩子说话的最好教材。给孩子讲读本时,口齿要清晰,要慢慢讲。孩子对某册读本感兴趣,要重复跟他讲,千万不要厌烦,讲时要扩展些知识。孩子讲对了,要表扬她。
3.我跟我女儿的阅读成果。
我女儿已阅读图书上百册。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阅读了《鲁宾逊漂流记》等。她特爱听童话或神话故事。这个暑假开始,我跟她讲成语故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200个左右的成语,这几天,又着手让她学歇后语。到今天已经积累近10条。我很欣赏她语言能力的发展。那天,我跟她讲完了“井底的癞蛤蟆---没见过世面。”这个歇后语后,她跟我说:“妈妈,我还可以说—井底的癞蛤蟆—不知道天有多大。”我打心里高兴,及时给予了表扬。接下去的歇后语她信心更足了,每讲完一个都能积极参与。
三、结尾。
1.养一个孩子是经营一份事业。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要追求和努力的。孩子的事业是花的事业,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2.与大家共勉。
教育孩子犹如育华花,要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育艺术。
给孩子特殊的“奖励”
给孩子特殊的“奖励”说起给孩子的奖励,总是会让人想到很多物质的东西,在我看来奖励不分贵贱、大小,重要的是适不适应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能不能体现出其价值。
我对儿子特殊的奖励就是在儿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他额头送上大大的香吻。
昨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儿子数点第二天早上可以得到的“奖励”,比如早上能够按时起床1个,自己穿衣服1个,自己洗手洗脸1个,自己背书包下楼1个。儿子说:“妈妈,我都能做到”,我说好吧,如果你都能做到,那妈妈就给你4个奖励。为了那点“奖励”儿子满怀信心的睡觉了,准备迎接第二天大大的“嘉奖”。
早上时间到了,儿子还在呼呼大睡,我喊儿子起床他睡眼朦胧的就坐起来了,没哭也没闹(以前要是起的早就会在床上哼哼唧唧半天),看他表现不错我先在他额头上送上一个大大的香吻,儿子顿时睡意全无,想起了昨天晚上的约定。“妈妈我要自己穿衣服”,我说好吧,然后他自己拿起衣服自己穿起来,中途有实在穿不上的我又辅助的帮了下忙,穿完后儿子又自己去卫生间洗手、洗脸、搽脸,临出门前又给我说:“妈妈我自己背书包下楼”。娘俩很高兴的下楼。
走到车库我把书包放到车子上面,然后蹲下正视儿子,在儿子额头上深深的亲了4下,并且说儿子你能按时起床穿衣洗脸,今天表现很棒!!~~儿子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反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理论
过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但常常事与愿违。
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教育要关注长期表现
《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基于心理学以及大脑方面的研究,教育从业者们打算使用一些更精确、科学的“表扬词汇”,以促进孩子们切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承担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育水平在全美居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即在发生类似转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明确方向强过泛泛表扬
报道援引《用奖赏惩罚》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的话说,大部分表扬会鼓励孩子成为“表扬瘾君子”,会导致他们依赖外界反馈而不能培养自身的判断标准以及学习动机。
报道还举例说,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8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只能算得上中等,但他们的“自信心”却非常高——与新加坡、韩国等成绩更好的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容易报告说自己“数学学业较好”。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多给孩子一些与同伴玩的机会
多给孩子一些与同伴玩的机会有天晚上,正打算做**的睡前餐,忽然发现厨房的水池堵住了。不假思索就拿个东西通下水道。不通则已,一通,整个管道竟然被我弄散了架。污水四溢。厨房的水不能用,做饭也不方便了。于是“转战”对门邻居家。
邻居也是我单位同事。关系不薄。有个儿子xx已经8周半,正在做作业。
**一进同事家,就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毫不客气地玩起哥哥的玩具来了。
而xx一看我们过来造访,竟然功课也不想做了,不停地从书房跑出来玩。借口是:“我要陪弟弟玩!”“弟弟不会玩这个玩具,我要教他!”
按我想来,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应该不喜欢**这么个小屁孩子玩的了,没想到,xx对**甚至对我的热情劲真让我惊讶:耐心地教我怎么使用他家的电磁炉,积极地教**玩遥控小车……平时感觉xx话很少,不想我们在的时候,他不停地说这说那。
我不由感慨地对同事说:“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孤独了。”同事说:“可不是吗,你看我们家这个,你们来了这么一脸巴结的样子!”她还说到xx的表弟,太孤单了,于是把家里的大门开得大大的,每看到一个小朋友经过他家门口,就可怜巴巴地求人家:“到我家来陪我玩一会吧……”
由于特殊的环境,我是在孤独中成长起来的。哥哥姐姐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童年一起玩乐,也就度过了,而我好歹搭上了和他们一起玩的“末班车”,比我还孤独的是我妹,她的童年时代,几乎没有过任何玩伴,而那时不懂事的我们,还经常把她排斥在我们的小圈子之外。
一直到前不久,小妹还有点委屈地说:“哼,你们当时都不带我玩!”
只记得幼年时的小妹特别倔,特别“各色”,特别讨人厌,其实现在才明白过来,那一切,都是因为孤独闹的。
可惜,明白过来太迟了,有些东西无法弥补,现在的小妹经常自称“宅女”,善良、稳重而且会做饭会照顾人,但却因为从小在孤独环境中长大,很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一直“剩”在家里。每每我戏称:酒香啊,可惜巷子太深。
和小妹相同,表面上传承了热情开朗性格的我,事实上也很不乐意和太多人相处,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高自傲。相处久了更会发现我并不随和。
不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童年时太孤独导致的,但是,我自己却一直会这样想:假如,我们的童年时代,能够多一些玩伴,能够生活得热闹一些,现在的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玩”,但是玩的必备条件:伙伴,却那么紧缺;孩子最爱热闹,但现在谁家的孩子能够在热闹的环境里成长?
也许,这是这个时代的难题。
给孩子主导权 学会奖励孩子
中美对比
中国妈妈:杨女士,女儿宁宁,4岁
我最近发现,宁宁不管干什么都要奖励。写字、画画、自己刷牙、叠被子,帮着摆摆碗筷什么的,都得以给钱、买玩具、买零食的方式给予物质奖励才行。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她爸爸太忙,一回来就买这买那给宁宁“补偿”闹的,而宁宁呢,也是越大越知道了钱的“好处”。我担心,这样做,总有一天会把宁宁惯坏的。
美国妈妈:凯希女士,儿子布赖恩,6岁
前段时间,布赖恩的老师告诉我,说布赖恩在班里不爱读书,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后,我把布赖恩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布赖恩说,他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他怕答错或读错了被别人笑话。
为了鼓励布赖恩克服心理障碍,我给他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他当天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他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他喜欢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个星期得了5颗星,他就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到餐馆吃饭、打球、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他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布赖恩变得自信多了。
专家点评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一般来说,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妈妈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有的父母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延续好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奖励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所以,奖励要多样化,同时,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梅耶斯博士:美国家长很喜欢口头鼓励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类表扬孩子的话常常挂在家长的嘴边。但我认为,虽然家长的口头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奖励就会更有效。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买新玩具、买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
当然,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并且,要记住,任何奖励也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相关链接:
奖励要注意三个关键
1.奖励要有可见性。孩子只看表面行为,如果父母心里赞扬孩子,脸上非常严肃,在孩子看来就是种“惩罚”,因为他没能力读懂你的心。
2.奖励要及时。孩子心理变化很快,时间一长就会忘了为什么奖励,这样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不能形成一种联系,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而不把良好行为坚持下去。
3.奖励的目的要明确。当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因为孩子得到某种奖励时,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得到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就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再画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显然,父母没有达到奖励的目的。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好多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经夸。的确,涵妈也有同感。涵宝出生以来,涵妈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听话懂事,要经常给予夸奖,认为这样可以鼓励她做得更好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可是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大肆夸奖的话,会适得其反。
涵宝从小一直包着尿布湿到1周岁2个月,因为涵妈一个人带,想着省点精力。到1周岁3个月的时候尿布湿拿下来那会,涵宝就每天尿裤子,有时一天尿好几次,涵妈曾经被涵宝弄的精疲力尽。
有一段时间,涵宝表现很乖,竟然连着几天没有尿裤子,涵妈那时的高兴啊,还当着涵宝的面,高兴地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妈妈。就是当晚,涵宝尿床了,然后接下来几天,又像以前一样每天尿裤子。涵妈在心里感叹,如果不打电话给妈妈表扬她,会怎么样。
涵宝正一个人玩积木,还拼了一个形状。涵妈见状,立即表扬涵宝,宝贝真棒啊,拼得好棒哦。涵宝听后很开心,赶紧又去拼一个,马上又拿给正在做事的涵妈看,想得到涵妈的表扬......
时间一长,涵宝似乎对夸奖上瘾了,有一点点事,就会拿给涵妈看,妈妈你看我棒不棒?涵宝已经觉得她有一点点成绩都需要妈妈的表扬才行。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涵妈一夸奖涵宝,涵宝立马就停下来自顾高兴了,刚才的兴趣也不继续了。
涵妈想,夸奖也要适度啊!
当然有时必要的夸奖还是要的,比如当涵宝很不自信缺乏勇气的时候;比如涵宝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吃饭时不用手抓菜了;比如见到熟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比如背会了一首新唐诗;画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需要鼓励表扬的,要用肯定的语气和眼光赞赏孩子。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会更努力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