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知识:直面幼儿冲突 变对抗为协商

发布时间:2020-07-25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育儿知识:直面幼儿冲突 变对抗为协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天离园时,突然听到君君奶奶怒气冲冲地大喊:“谁打我家君君了?我看看你怎么这么牛!”奶奶愤怒的话语,把两个孩子都吓愣住了。原来,君君和一个小朋友发生了冲突,被咬了一口。经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紧急处理,事件很快平息了。

这样极端的事件虽然不常见,但幼儿园中的同伴冲突问题一直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

为摸清家长心思,针对“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对我园300多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让人吃惊:约75%的家长表示应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1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欺负后,应远离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结合问卷结果,我们访谈了65名家长。近50%的家长认为,“孔融让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好用了,应该培养孩子的“狼性”。近27%的家长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别人的孩子惹到自家孩子了。还有23%的家长认为,孩子会打人,就不会吃亏,甚至把打人视为一种能力,将不打回去与懦弱等同起来。

家长的态度让我们很担心:如果幼儿间发生冲突,都选择打回去的话,幼儿园的活动该如何开展呢?很显然,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家长与幼儿,学会妥善地正面解决冲突,而不是以牙还牙,或者逃避。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开展一对一咨询

我们意识到,解决幼儿间的冲突,教师的介入固然重要,但做好家园沟通同样重要。只有与家长沟通顺畅了,才可能扭转家长观念,缓解家长在面对幼儿冲突事件时的紧张、激动情绪,避免矛盾升级。因此,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组建以园长为站长、骨干教师为导师的服务队伍,利用入离园等相对固定时段,对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一对一解答。

在具体的咨询工作中,咨询导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谈话。通过澄清问题、诱导启发等,引导家长自我反思,并找到处理问题的恰当方式。

对待初次来访的家长,我们利用开放性提问,让其主动思考。比如,咨询导师可以问:“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后(不强化打人概念,减轻家长焦虑),家里有干预或措施吗?”

当家长的回答不够清晰时,可采取内容复述的方式,将零散信息重新组合,确保与家长想表达的意图一致。如咨询导师可以问:“孩子也知道抓人是错的,会道歉,但是下次还会动手,您是这个意思吗?”

当家长表达过于绝对,开始流露出无奈、失望甚至放弃的情绪时,可采取对比提问方式,促使其跳出既定思维再思考。比如可以问:“您觉得用说教方式告诉孩子不要动手效果不理想,那么,您认为什么方式比较好呢?”

当家长见解前后矛盾、观点摇摆时,可以进一步提问,有效引发其深层思考。比如:“您希望孩子遇到冲突不动手,可是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您却也动手打孩子了,这不是前后不一致吗?”

当家长意识到现有做法不适宜时,这时咨询导师就可以向家长解释幼儿出现打人行为的原因。比如幼儿在特殊年龄段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支配自己所属物等,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引导家长尝试适宜的问题处理方法。比如可以让家长安慰幼儿:“丽丽拿走了你的玩具,我知道你当时很着急。”然后等幼儿平静下来后,家长再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幼儿:“你要学会分享。”

编制冲突解决手册,帮家长掌握常见的冲突处理方式

改变家长已有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工作,更多是对家长开展一对一的帮助,只有使全体家长学会妥善处理幼儿冲突问题,达成家园共识,才是治本之策。

我们将“抢玩具”“不想跟你玩”“破坏同伴作品”等典型同伴冲突行为,和“要买新玩具”“不想上幼儿园”等典型亲子冲突时刻进行梳理,明细对话原则,并提炼出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适宜做法,汇聚成“写给家长应对幼儿冲突的100句话”,让更多家长有方法可选、有原则可依。

例如,同样是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的现象。如果是小班,原因可能是幼儿高度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理解分享的意义与价值。成人可以说:小熊要把它最喜欢的小汽车给你玩,你喜欢吗?它想玩一会儿你的小皮球,你愿意吗?如果是中班,原因可能是幼儿没有体验到分享的愉悦。成人可以说:爸爸有一个球,想跟你一起玩踢球游戏,你愿意吗?爸爸能和你一起踢球真高兴!如果是大班,原因可能是幼儿很珍惜自己的某种玩具,担心被损坏。成人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担心玩具被弄坏,咱们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好朋友玩的时候注意一些。

这些内容的编制,无论是给家长,还是教师,都提供了应对幼儿冲突的抓手。尤其是家长,有了这些可操作的方法,再面临幼儿间的冲突时,便不再像从前一样紧张、激动,而是更理性,更愿意与幼儿讲道理了。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防患于未然

同伴间出现冲突,需要解决,但是预防工作同样必不可少。预防冲突不是干预冲突,而是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WWW.yJs21.cOm

首先,我们在各班级创设“心情屋”。教师向幼儿示范情绪平静的方法,比如在心情屋里拥抱玩具熊、听舒缓的音乐、看小镜子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每个班级专门布置了礼仪墙,将“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场景拍成照片,作为幼儿可以随时学习的材料。我们还录制了幼儿解决冲突的办法的小视频,提供给家长,使家长也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们专门建立了针对幼儿冲突处理的一日常规。根据冲突起因,可将同伴冲突归纳为占有物品冲突、规则冲突、人际冲突、意见冲突和情绪冲突。其中,规则冲突可通过明确规则,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可以被接受,如打人会疼,打人是不可以的。一旦设立,坚决执行。同时,向家长分享这些规则,以便做到家园一致。

再其次,组织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题游戏。创设“娃娃家”“小医院”等游戏区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不同社会角色的应有行为;小班组织“表情脸”游戏,帮助幼儿识别不同情绪;中班开展“悄悄话”游戏,让幼儿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倾听别人的想法。大班开展“拉手捉小鱼”活动(幼儿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捉人任务),让幼儿在团队合作中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经过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我们欣喜地发现,家长与幼儿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家长对幼儿冲突的认识,从“不能吃亏”,转变为“孩子也是问题解决者”;在应对幼儿冲突的行为上从“替孩子解决”,变成“支持孩子”。家长之间发生摩擦的事件也少了许多。

与此同时,幼儿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也提高了许多。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坚持对每名幼儿处理同伴冲突行为进行记录,并对2015年与2016年入园的幼儿进行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经过两年的时间,大多数幼儿在面临同伴冲突时,都能从最初的哭闹、打回去等对抗的方式,转变为友好协商解决,有些幼儿甚至还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幼儿处理冲突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婴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会在瞬间就引发厮打、甚至是咬人。如果家长面临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宝贝们的“暴力事件”,更无需上纲上线,自寻困扰,尤其不要当着宝贝们的面争吵,否则“小痛”有可能变成了“大疾”。原因大致有这么几方面:

一、他们的厮打、啃咬多数是不记仇的,(个别特别敏感、胆怯的宝贝例外,因为或许他们本身的人际交往、性格就有缺陷),家长即便是能理清他们的是非也意义不大。碧如:大宝被涵涵“欺负”了,按理是不想和涵涵玩了,可是当涵涵不在的时候,大宝还有些失落......

二、家长往往会把事件看成是“欺负人”,因此有“讨伐”对方的心理,当带着情绪去指责对方的同时,无形中渲染了事态的发展。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自己被“欺负”的宝贝会觉得很委屈,很疼、很害怕......;二是“过错方”被指责也充分说明了“我”被欺负了,心理的愤怒、恐惧、焦虑骤然升级。

三、家长“讨回公道”是成人间的公道,宝贝们虽然需要,但不是最最重要的。宝贝们最最需要的是:释放情绪——哭诉、安慰,但最关键的是引导他学会如何避免冲突,学会和发生冲突的同伴握手言和。只有握手言和才能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而握手言和的前提是:家长之间不要发生冲突。

育儿知识:父母做调整有益于减少亲子冲突


我想带给父母的最后一个观念是:通过调整自身的某些态度,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很多冲突的产生。

在我们的社会,为人父母更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无关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常常意味着要养育孩子,孩子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父母;只有“问题儿童”,没有“问题父母”,甚至可以说不存在有问题的亲子关系。

然而,所有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在与配偶、朋友、亲戚、上司或同事的关系中,有时候为了防止严峻的冲突或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自己也需要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通过改变自身对待他人行为的态度,进而变得更加接纳他人的行为风格。你可能曾经对朋友习惯性的迟到感到不愉快,但是在这几年中开始接纳它,或者付之一笑,然后以此开你朋友的玩笑。你不再对此感到不快,而是将它作为朋友的一种特点接纳了。朋友的行为并没有改变,只是针对这种行为的你的态度改变了。你调整了自己,改变了自己。

同理,父母也一样可以改变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

唐娜的妈妈变得更加接纳女儿想要穿短裙的需求,因为她回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不顾妈妈的反对,追逐穿迷你裙和及膝靴的潮流的情景。

里基的爸爸变得更加接纳三岁儿子过度活跃的特点,自从他在和其他父母的讨论群中听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中,这种行为是非常典型的”。

父母应该明智地意识到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自己不接纳的行为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加接纳孩子或接纳孩子的行为。

你可以更加接纳自己吗?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接纳他人的程度和接纳自身的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一个能“如其所是”接纳自己的人,也会对他人有更多的接纳。反之,那些对于自身很多特性都无法忍受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人身上有很多令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方。

父母需要问自己一个犀利的问题:“我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多满意?”

如果最诚实的答案显示对自己这个人缺乏接纳,父母需要重新检验自己的生活,寻找方法,从自己取得的成就中找到更多满足。有高度自我接纳、自尊的人通常是有所作为的成功者。这些人懂得运用自己的天赋,知道怎样发挥潜能、怎样达到目标,他们是实干家。

父母若通过独立的、有效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但能够接纳自己本身,而且不需要从自己孩子的行为中寻求对自我需求的满足。他们不需要他们的孩子在某种特定方式下成长。自尊较高、以自己的独立成就作为坚实根基的人,对孩子以及孩子的行为会更加接纳。

如果父母很少或者无法从自身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和自尊,必须很大程度地依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来获得满足,则往往不太能接纳孩子——特别是害怕孩子的某些行为会让他们看上去是糟糕的父母。由于这“间接的自我接纳”,这类父母将要求他们的孩子按特定的方式表现。一旦孩子背离其愿望,他们更可能不接纳孩子,对孩子感到失望。

养育“好孩子”——学校的尖子生、善于社交、体育达标等等——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需要”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骄傲,“需要”他们的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好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优秀的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父母是在利用孩子带给自己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若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和自尊的其他来源,他们的生活将局限于调教出“好”孩子这一件事。这种情况会让他们十分依赖孩子,并强烈要求孩子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

他们是谁的孩子?

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塑造成某种预先设定好的样子抱有强烈企图。他们所持的理由无非是“毕竟他是我的孩子,不是吗”,或是“难道父母没有权利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吗”。

那些认为自己“拥有”孩子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有权利按特定方式塑造孩子,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当孩子的行为偏离既定模式时,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接纳。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甚至非常不同的个体——完全不属于父母——的父母一定能够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因为在他们那里没有模式,没有给孩子预先设定好样子。这样的父母能够更加充分地准备好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更加能够允许孩子成为他天生就能够成为的样子。

懂得接纳的父母愿意让孩子编写自己人生的程序;不那么懂得接纳的父母感觉有必要为孩子编写他的人生。

很多父母把他们的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这种想法经常导致父母极力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定义中的孩子,或是变成他们自己期望却未能长成的模样。近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讨论了很多关于“分离”的话题。大量累积的证据表明: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能够允许别人于自己是“分离”的存在。这种分离的态度存在得越多,就越不需要去改变他人,且更能容忍他人的独特性和行为上的差异。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堂上,我经常需要提醒父母们:“你创造了一个生命,现在要让孩子拥有它。让他自己决定,他在你给予他的生命中想要做什么。”纪伯伦在《先知》一诗中很好地阐述了这个原则:

你的孩子并不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和你同在,但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灌输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只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就能够改变自己,去减少自己不能接纳的行为。一个孩子有权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无论和父母本身有多么不同,或是和父母的伟大蓝图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

你真的喜欢孩子吗?

我认识一些父母,他们说自己喜欢孩子,但是他们的行为非常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只喜欢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孩子:看重体育的父亲常常会不喜欢一个兴趣和天赋都与体育无关的儿子;看重外貌的母亲会不喜欢一个不符合社会定义的女性美的女儿;那些生活因音乐而充实的父母,常常会对自己没有音乐兴趣的孩子表现出深深的失望;重视学术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父母,会对一个缺乏此种智慧的孩子造成无法修复的心理损伤。

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未来的道路和方向有无限的可能,他们不接纳的行为就会变少。我经常告诉父母们:“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期盼他有所成长就好了。”有了这种态度,父母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对每个孩子的接纳,并且在看着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喜悦和兴奋。

你的价值观和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吗?

尽管比起孩子来父母无疑年长且拥有更多的经验,但并不是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就让他们掌握了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或者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在任何时候明辨是非。诚然,“经验是个好老师”,但它并不总是可以教导我们什么是对的;有知识好过无知,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并不一定总是智慧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在亲子关系中陷入大麻烦的父母都是是非观念极其强烈且严格的人。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越是确信无疑,就越有可能强迫孩子接受他们(通常也会强迫其他人接受)。同时相对地,这类父母容易不接纳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

那些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更加具有可渗透性、更容易变通、更少“非黑即白”观念的父母,对于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他们的接纳度要远远高得多。据我观察,这类父母也较少把愿景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是试图把孩子塑造成他们预先设计好的模样。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儿子剃光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赞成留这样的发型;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不同的着装风格,或是对学校权威的反抗。这类父母似乎接受了“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事实。“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未必是下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进步,一些事情是要坚决反对的,不合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权威应该被坚决抵抗。拥有上述观念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更多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合理的以及可以接受的。

你的首要关系是夫妻关系吗?

美国很多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而不是配偶寻求首要关系。特别是一些母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带给她们满足感和愉悦感,而这些感觉更应当从婚姻关系中获得。将亲子关系视为首要关系,常常导致父母“把孩子放在首位”“为孩子做出牺牲”,或者对孩子最后可以“出人头地”寄予非常大的希望。因为对这些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他们很大的一笔投资。孩子的行为对这些父母有着过于重大的意义,孩子的表现如何至关重要。这些父母觉得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对孩子进行看护、指导、引导、监督、判断和评价。他们很难容忍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过失。他们感到他们的孩子必须受到保护,以远离失败的经历和遭遇所有可能的危险。

高效能的父母能够与他们的孩子建立一种更为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们视婚姻关系为首要关系。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仅仅处在第二位——如果不是第二位的,也不会比他们配偶的位置更为重要。这些父母似乎允许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他们喜欢与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但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也喜欢与他们的伴侣单独相处。他们的投资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也在他们的婚姻上。因此,孩子表现如何或者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地至关重要。这些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应当被给予更多的自由来塑造自己。他们似乎没有那样频繁地纠正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花那么多时间监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出现在孩子身边,但是在他们没有感到强烈的被需求时,是不会不请自来地介入孩子的生活的。这些父母无疑是关心孩子的,却并不焦虑。他们给予孩子关注,却不会让孩子透不过气。他们的态度是“孩子就是孩子”,因此他们更能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就是孩子。对于孩子的不成熟或性格缺点,高效能的父母会更经常地感到好笑,而不是痛心。

这类父母无疑比前面那类更善于接纳——会令他们不高兴的行为比较少。他们没有那样强烈的需求去控制、限制、指挥、要求、警告和说教。他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与自己的分离。前一类父母则比较不善于接纳,他们需要去控制、限制、指导、要求等。因为亲子关系是他们的首要关系,所以这些父母有着强烈的需求,要监督孩子的行为和设计孩子的生活。

为什么那些与配偶的关系不令人满意的父母会发现自己较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非常需要孩子为他们带来欢乐和满足,而这些恰恰就是他们的婚姻关系中缺失的。

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吗?

P.E.T.课程能否改变父母的态度?父母能够学会更多地接受他们的孩子吗?以前我对此曾有过怀疑。然而近年来,我的想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证了许多人,通过个人和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自助团体、阅读、观看录像带和听录音带,其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极大改变。大多数专业人士(和父母)现在都接受了一个观点,即:当人们有机会学习和练习沟通与冲突解决技巧时,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下面这些语句,摘自我们从父母们那里收到的信件和评价表:

——我们真希望在好几年前,当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经学习了这门课程。

——我们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地尊重。

——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我学习了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人类的视野有所拓宽。我更能接受其他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待他们。

——我一直都很喜欢孩子,而现在我也在学着尊重他们。P.E.T.对我而言并不只是一门关于育儿的课程,而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自己都难以置信,我竟然对我的孩子如此不信任。当我发现他们能够比我更好地处理他们的情绪和问题时,我感到自己的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我开始为自己而活,于是重新回到了校园。现在我成了一个更快乐的、自我满足的人,也因此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并非所有父母都能完成态度上的转变,成为更能接纳孩子的父母。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幸福美满,因此,夫妻中的一个或者双方无法成为高效能家长。他们或者因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婚姻冲突之中,所以缺乏时间和精力;或者发现自己无法接纳孩子,因为无法接纳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自己。

另一些父母发现自己很难摆脱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的沉重的价值观体系,这导致他们现在过多地评判且无法接纳自己的孩子。仍然有许多父母无法修正他们“拥有”孩子的态度,或是无法摒弃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预想的模样的目标。

对一些难以改变自己基本态度的父母,学习P.E.T.的经验会为他们打开一扇寻求其他帮助的门——团体治疗、婚姻咨询、家庭治疗,甚至是个人治疗。这些父母中有很多人都说在接触P.E.T.之前从未想到过向心理学家或精神医生寻求帮助。很显然地,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改变的动力和愿望。

经验告诉我们,在养育富有责任感的孩子方面成为更加高效的父母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的——它需要勤奋地学习、耐心地实践。不过试想一下:有什么工作不需要付出努力呢?

育儿知识:请为孩子好好创作


《十万个为什么》,是曾经陪伴不少孩子长大的科学“第一课”,近日,这套丛书的第六版问世。老牌优秀读物的再版,除了因为其经典,也有不少新看点。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在问答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不回避学界的争议性话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引人注目的是,编撰工作,有110余位两院院士、7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与科普作家参与进来,这阵容颇有“大科学”的味道。

这样一套图书,小读者拿到手上究竟会有何反响,引起了热议。在我看来,无论是成年人“忆童年”的情感干扰,还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渠道改变的担忧,图书的生命力,关键还是看书本身的质量。

如今,如何丰富孩子们的阅读,到底要给少年儿童提供怎样的读物,似乎是教育、出版界和家长们的一个难题。虽然市面上的国产少儿图书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经得起考验的,却是凤毛麟角。

翻看一些儿童读物,从古诗词集子里的连篇错字,到大量充斥的粗制滥造的画册和所谓少儿科普,文不对题,内容荒诞,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又颇为无奈。优秀少儿读物稀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一现状的成因,除了国内出版业整体的疲软,长期以来,创作群体和社会对少儿图书价值的低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偷懒攒书能有生存的空间,多少暴露出认识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孩子写书,如同唱摇篮曲和讲睡前故事,是简单初级的工作,甚至称不上像样的创作。于作者来说,写儿童读物,体现不出或者并不需要多高水平,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在这样的社会评价氛围中,大概不会出现一位J.K.罗琳式的童话大师,因其缔造的魔法世界而蜚声海内外。

事实上,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过程告诉我们,面向少年儿童的创作,是启迪心灵的工程,恰恰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高度巧妙的智慧,而优秀少儿读物的思想价值,丝毫不会打折扣。

以最大的诚意和踏实勤恳的努力,为孩子奉上精致的精神食粮,应该成为一种责任;让孩子铭记一生的阅读欣喜与感动,更是作者身为大人的自豪与荣誉。

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对孩子的哭闹说“不”

记得女儿1岁时因家人过分疼爱,使她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于是我与家人商量要让孩子懂得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遇事要讲道理。如果她吃饱、睡好,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无理取闹,就要对孩子的哭闹说“不”。虽然每当此时是父母最心疼最难熬的时候,但只有狠狠心坚持住才能让女儿改掉用哭闹做武器的坏毛病,才能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女儿“斗争”了几个星期,女儿终于懂得无理哭闹是没有用的,不再动辄就用哭闹做武器了。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我注意三点。

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针对孩子的思想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

二、有些道理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及点滴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须服从的。

三、与女儿做朋友,经常与女儿交流,并把女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对女儿讲一讲。这样孩子对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减轻孩子对管教的逆反心理。

纠正性格弱点越早越好

最难做到的是发现孩子的性格弱点如何纠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孩子越小,性格还没有定型,越好纠正。纠正不良性格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具备一个好的性格对孩子将来成长很重要。如何让她变得开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带她多接触人、接触社会。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孩子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育儿心得:学会跟孩子协商


育儿心得:学会跟孩子协商

涵涵是个活泼开朗懂礼貌的孩子,但偶尔也倔强任性耍赖皮,针对他的耍赖行为,自己总结了一些小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涵涵有段时间爱许愿,有一天他的愿望是不要妈妈变老,好贴心的祝福,但是我还是诚实的告诉他妈妈还是会老的,他紧张的说那你会死掉吗,我说会的,他哇的一下哭了起来,怎么都停不下来,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翻出一本影集(他的成长记录),把他抱在怀里一起看起来,看到自己穿着开裆裤吃西瓜的照片,他破涕为笑,我们一起认真的讨论着每一张照片,我感叹着他真的长大了,懂事了,他也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但是仍然倔强的说:“我要长大,但是不要妈妈变老。”他是我的小天使,在保护他美好的愿望的时候,也要让他慢慢懂得自然规律及科普知识。

二、冷处理休息的时候我们一家经常会逛超市,涵涵最喜欢的是玩具区和零食区,大多时候亲婆比较宠爱他,要什么买什么,后来他要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出现他在前面往车里拿,亲婆在后面再放回去,终于小家伙发现了亲婆的“小动作”,小宇宙爆发了,非要买这个那个,我妈妈一看情形,有点想妥协,我觉得这样无节制的发展下去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把我妈妈支开后,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是小家伙很坚持,还赖着了地上,我跟他说你这样不乖,我也走了,然后就悄悄的躲在不远处的货架处偷偷的观察着他,他一开始还哭的凶,可能感觉怎么没人再跟他互动了,睁开眼睛看看没人,一下子跳起来找我,我立马出现,他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竟然什么都不要了,我一边偷乐一边不放过巩固教育他的机会,约定好以后逛超市他只可以买两样东西,在后来的逛街中,他都是思考再三,多次衡量后选好他要的东西,再也没有出现过耍赖的问题!

三、学会与宝宝进行“协商”性沟通他三岁的生日愿望是要一台学习电脑,我们愉悦的满足了他的愿望,送了他一台ipad4,一开始他的电脑上都是学习的东西,三字经都能背出十几句,某天他看到了大哥哥的电脑上竟然可以看动画片还可以玩游戏,他一边拍着哥哥的马屁一边占着哥哥的电脑,再后来我们发现他的电脑也可以看动画片了,还会不时增加些游戏,人家自己已经学会下载了,我只能呵呵了~最近觉得他一回来就抱着学习电脑感觉这样下去对视力不好,就跟他聊天,原来他的理想是当飞行员,借机问他:“飞行员眼睛要好吗?”,他很认真的说:“那当然了,视力不好,飞机要撞到大楼和白云的。”,我又问:“看电视对眼睛好吗?”,他摇摇头说:“不好,眼睛不好还要带眼镜,这样就不帅了。”呵呵,爱美之心,真的是人皆有之啊,就这样小家伙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碰他的电脑了,空出的时间我们一起玩玩具,一起看书,讲故事~~~。要相信我们的小宝贝也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改变!在家里,我们是好朋友,遇到事情我们大多一起商量然后互相理解的做决定,一直坚持让他学会用语言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克服自己暴躁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育儿是门大学问,我在努力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让他愉快的成长,宝贝我们一起加油!

家园共育《育儿知识:直面幼儿冲突 变对抗为协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基础知识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婴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会在瞬间就引发厮打、甚至是咬人。如果家长面临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宝贝们的“暴力事件”,更无需...
    2020-09-19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做调整有益于减少亲子冲突 我想带给父母的最后一个观念是:通过调整自身的某些态度,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很多冲突的产生。 在我们的社会,为人父母更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无关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常常意味...
    2020-09-0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请为孩子好好创作 《十万个为什么》,是曾经陪伴不少孩子长大的科学“第一课”,近日,这套丛书的第六版问世。老牌优秀读物的再版,除了因为其经典,也有不少新看点。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在问答形式上也有...
    2020-07-24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2020-06-20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学会跟孩子协商 育儿心得:学会跟孩子协商 涵涵是个活泼开朗懂礼貌的孩子,但偶尔也倔强任性耍赖皮,针对他的耍赖行为,自己总结了一些小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涵涵有段时间爱许愿,有一天他的愿望是不要妈妈...
    2020-08-12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婴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会在瞬间就引发厮打、甚至是咬人。如果家长面临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宝贝们的“暴力事件”,更无需...

2020-09-19 阅读全文

我想带给父母的最后一个观念是:通过调整自身的某些态度,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很多冲突的产生。 在我们的社会,为人父母更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无关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常常意味...

2020-09-02 阅读全文

《十万个为什么》,是曾经陪伴不少孩子长大的科学“第一课”,近日,这套丛书的第六版问世。老牌优秀读物的再版,除了因为其经典,也有不少新看点。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在问答形式上也有...

2020-07-24 阅读全文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2020-06-20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学会跟孩子协商 涵涵是个活泼开朗懂礼貌的孩子,但偶尔也倔强任性耍赖皮,针对他的耍赖行为,自己总结了一些小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涵涵有段时间爱许愿,有一天他的愿望是不要妈妈...

2020-08-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