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13

家园共育。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家园共育:“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商王永庆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孩子说脏话,你是什么反应?


孩子为什么说脏话?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响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

原因三:受外界环境影响

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

原因四:被迫骂人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应对脏话孩子四步曲

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增多,儿童往往不可避免要接触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语言环境,此时,家长应及时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保证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第一步:保持冷静

孩子的脏话往往并不“脏”,也就是他们的脏话只有“脏”的形式,而不包含“脏”的道德,所以家长不必过分大惊小怪,只要在预防和引导方面双管齐下就可以了。

当孩子口出脏话时,家长无须反应过度,冷静以对才是最为重要的处理原则。不妨先询问他是否真的懂得这些不好听的话有什么意义?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他知道这些语汇其实是不尊重、不成熟的行为吗?如果换个方式,他会怎样表达呢?家长要避免用愤怒恶言威吓,得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很愿意和他讨论“说话的艺术”,包括脏话和好话。

第二步:告诉孩子为何是“脏”话

三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跟他说道理了,只要能耐心向孩子说明,他就会信服你。运用解释和说明,是为孩子传达正面、澄清负面社会价值的好方法,并将适当的说法和伤害性的用语并陈,和孩子一起思索,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孩子理解,这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为何不被大家接受?它们传达着什么样侮辱的意味?也让孩子体会,听者接收到这样的讯息时,是如何的感受不被尊重。

第三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说

这时,就得见家长的功力了,孩子说脏话的动机不论因为好玩、习惯、还是为了表达负面情绪,爸妈都应悉心引导孩子,教孩子换个说法试试看,彼此定下规则、随时提醒孩子,告诉他“你如果能克制自己不说不好听的话,说得有理又合宜,这样才是好孩子喔!”

第四步:事后大人检查自身的语言

为何孩子会用“说脏话”的方式?是为了表现自己“长大了”、还是“社会化”的影响?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些脏话是否隐含了某些势力、形象?是不是不经意中,我们也养成某些不雅的口头禅?或许,这也是大人们应该观察、提醒自己的时候。

孩子在三四岁时语言发展迅速,模仿能力强,家长是他们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家长自己要文明用语,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方法千千万,听听经验之谈

1、冷处理

女儿小虫在3岁左右的时候老是喜欢说“屁股、屁股”,说完以后还看着我们一阵猛乐,想看看我们的反应。我听了虽然尴尬,但是思忖家里没人这么说话啊,索性大家都不做声,小虫说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了,孩子也是这样,越见着有人关注,他们就越来劲,相反如果大家只是冷眼旁观,孩子却会自动偃旗息鼓。

孩子说了难听的话,做父母的应该分清具体情况和原因,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难听的话,只是觉得新鲜好玩,以为挺逗,故意说出来取乐或表现自己。这种情况,只要在孩子每次说话时表示不逗,不可笑,索然无味即可,几次下来孩子就不再津津乐道了。

2、用苦肉计

儿子前一秒钟保证不说脏话,后一秒就故计重演。家长可以想点新花样,例如:“宝宝你一说脏话,妈妈就觉得耳朵疼!”儿子听到这样的话,通常就会来安慰妈妈。有时候和他们说大道理,他们也不明白,不如表现得弱势一些,可以让孩子“就范”。

3、用卡通形象当帮手

看动画片的时候,可借用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来帮助教育,比如:“天线宝宝多有礼貌啊!”“XX从来不说脏话啊!”给宝宝念故事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告诉宝宝说:“白雪公主多乖啊,你看坏皇后这么对待她,她没有说脏话!”等等。把教育穿插到休闲时刻,这样的教育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4、该出手时就出

跟小孩子讲太多的道理如果没用,采用适当的惩罚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注意分寸,只有让孩子记住做错事是要受到惩罚的,有行为准则了即可。

“穷养”孩子何标准?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豆豆两岁多以后,开始喜欢不断地问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红灯完了为什么就是绿灯呢?”

“这个井盖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为什么要拉屎?”

……

几乎是只要醒着,他就会不断地问问题,为了让自己变得博学一点,我硬着头皮去看《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去网上查资料,试图把自己变成全能解说员。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从来不是只问一个问题,他问问题几乎都是连珠炮式的:“妈妈,地上这个黑黑的是什么?”

我说:“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为什么影子会动?”

我:“因为你在动呀。”

豆豆:“为什么我动他就动?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为什么……”

天啊,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完没完?这才两岁多,就这样多的问题要问,这个妈妈我做不了,我迟早是下岗的命!这些问题还是能翻书查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看书就能解决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有五花八门的问题要问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经常被问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肠刮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赶紧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四处去请教各个专家,好不容易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他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在等着我们。真是答案有尽,问题无穷。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尽心竭力当一个全能解说员、问题回答机,还是转变方法呢?关键是,我们这样无休止地给孩子回答问题,真的就能让孩子学习到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知识吗?我们张开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说,孩子听进去了吗?会不会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啰唆、很烦,觉得自己很无助、很无知呢?

更关键的是,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个科学家一样解说吗?不!绝对不是!

其实,孩子在问我们问题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把这个问题思考过了,正如阿戴尔·费伯所说,“他们需要大人做的是充当一个回音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思想。”

说到底,他们需要的是听见,我问的问题你听见了,需要的是回应,我说的话,你要理解性地回应了。所谓理解性地回应,不是指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远比告诉他答案来得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问问题是学习的好机会,所以市面上到处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问题的书,仿佛每一个父母都得是三头六臂的科普达人一样,他们认为虽然答案很深奥、很难懂,但如果总是对孩子重复的话,孩子一定能变得知识丰富。

当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会很容易地吸收到环境中的一切。当父母对他讲大道理、大理论的时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芦画瓢给你说出来,看起来就好像记住了一样,这让很多父母无比欣喜,以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个百年难遇的天才。但实际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输,每一个孩子都能显得知识渊博。然而,这些知识对孩子而言,也仅仅限于他能说出来而已,与孩子长大后啥样,没有一点关系,否则,天才早就满天飞了。而且这种借回答问题灌输知识的方式对孩子心理还有很大伤害。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七岁之前,他们是生活在梦幻的世界中的,他们需要的是梦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会损伤孩子的心灵,会提早唤醒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现实世界,这与揠苗助长是一个意思,对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大的伤害。

孩子为什么问我们问题?要么他是好奇,确实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确证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绪,想对我们说点什么,他的问题只是一个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倾听。有人可能不理解,这么小的孩子,还会打幌子呀?

他们确实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不信,你看下面发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儿园的真实例子。

有天,豆豆问我:“妈妈,影子怎么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还真是挺黑的。”

豆豆:“你的影子黑吗?”

我:“你说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个黑影子。”

我:“对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豆豆:“妈妈,爸爸为什么说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欢被爸爸说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后不许爸爸说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说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来说了这么半天,核心问题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开玩笑地说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对我说出来了,这个情绪也就释放出来了。可如果我也是抱着科普的思想,告诉他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吗?孩子的情绪还能释放出来吗?孩子能有一种被看见、被听到、被理解的感觉吗?

有一天,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问我:“老师,人为什么是从小往大长,而不是从大往小长呢?”

这个孩子的问题一出口,看着她难过的表情,我马上就知道她其实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倾诉,于是理解性地回应她:“你希望自己现在就很大了。”

她:“是啊,我希望我现在就跟大人一样大,我妈妈整天管着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让!”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妈妈不同意,这让你很难过。”

她:“嗯,爸爸要坐地铁坐火车才能到,那很危险!”

我:“哦?”

她:“可危险啦,我妈妈昨天给我看了一张图片,是一个女人掉到地铁里被轧死的照片,到处都是血呢!”

说着,她紧紧地靠在我身上,一脸的惊恐。我抱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妈妈给孩子看这种暴力血腥的图片,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爸爸坐地铁会不会死?我好害怕啊!”

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爸爸不会死,因为她的担心还在心里,我需要进一步让她发泄情绪。所以,我只是抱着她亲了亲她的额头,继续理解她:“你担心爸爸坐地铁出事,你想保护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声,边哭边喊:“我真的好害怕啊!”

后来我和家长沟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看过一张有关地铁事故的图片,孩子就记住了。由于记忆深刻,她认为这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结果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铁,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着爸爸一起出差,保护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还以为这个孩子贪玩使性子呢!

所以,当孩子带着情绪问我们问题时,做家长的切忌直接回答问题或者不耐烦地打发孩子,要知道,这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倾诉自我的时刻,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理解性地聆听,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得到理解后倾吐自己真正的心声,让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

那么,面对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们的问题。

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剥夺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利,那是我们在替他们做智力练习。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机会给他提供所谓的“正确的”答案。有人担心会错过机会,没办法向孩子灌输这种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再说,和孩子在一起是开放性的,孩子成长的时间这么长,他一定会再问你这个问题,你也绝不会没有机会告诉他答案。可是,事实上,如果你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他则很有可能给你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问爸爸:“爸爸,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弯的,有时候是圆的呢?”

豆爸非常激动,儿子终于给他机会来讲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我一会儿告诉你。”

说完赶紧整理思路,想要从天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解说。

整理完后,他自信满满地去找豆豆:“你知道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吗?要不要爸爸告诉你啊?”

豆豆:“因为她的圆衣服脏了,洗了还没干,只能穿弯衣服了啊!”

看,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

其次,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

可以把问题拿过来反问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回答:“对呀,为什么人会走路,小猫却会爬呢?”“你说呢?”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太小,答不上来,其实你放心好了,他问的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虽然这个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学答案,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充满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确答案。

而对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来,起码你问了他,就是给了他思考的时间,所以即便他一时答不上来,你们一起去查书,去询问其他人,不也体现了你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吗?这种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你给他灌输答案。

再次,鼓励他向其他地方寻求帮助。

如,豆豆问:“这个车为什么不开呢?”我也问:“嗯,为什么这个车不开呢?如果我们能问问司机就好了。”结果豆豆马上走到司机那儿问:“叔叔,你的车为什么不开呢?”司机没见过这样勇敢好问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不光热情地回答问题,还把他抱到车上摸方向盘,玩反光镜。

事情虽然很小,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这个社会也是可以信赖的,这个社会有很多很丰富的资源,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上其他人有可能帮助他解决,同样,如果他需要帮助,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

最后,不要打击孩子,更不要嘲笑他们的问题。

不管孩子问的问题有多么让你恼火,都不要打击他、嘲笑他,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问他:“看来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励他向外人寻找答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问问牙医哦。”

孩子问这类问题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会去吃很多的糖,我们尊重他们的问题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牧养、顺养。

一、儿童成长要讲究“慢养”

“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我这里说的“营养失衡”是指儿童的成长被异化,不能够很健康地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上,如果我们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儿童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自由生活权就会受到破坏。

二、儿童成长要讲究“牧养”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要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的。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也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儿童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在幼儿时代就过早学习系统学科知识。于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三、儿童成长要讲究“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实际存在的价值。我这里说的“顺养”,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呵护,应“顺木之天性”,发展他的个性,开发他的潜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而提出的观点,其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培植精神,养育人格,让儿童自由成长,让生命快乐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在儿童节时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为了儿童,才能使我们所营造的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如何真如此,孩子们不止是儿童节快乐,而是快乐每一天!

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一篇知名留美博士写的文章《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标准》被热传,不少教育名家纷纷为之点赞,阅读量“10万+”,文末的留言更是多达几百条。

文中的核心观点是,家庭教育“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他们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是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否带给他们身心的满足”。

孩子的婚姻质量,的确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反映。一个孩子成年后婚姻经营不善,至少说明父母在引导其如何与异性相处方面存在不足。但以孩子的婚姻质量叩问家庭教育成色,显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既不合理也不科学,甚至会对当下的家庭教育造成误导。

这是因为,婚姻质量的高与低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时候,美满的婚姻不是一个人勤奋努力、宽容就能得到的,而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即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从社会学角度看,诸如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夫妻任何一方社会地位的变化、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故等,都很容易使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我有一位朋友,人品端正,积极上进,乐于助人,可谓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婚后一度也非常幸福。但随着事业逐渐发展,家业相对殷实后,他希望拿出大部分家业来博取事业上的更上一层楼,但他的爱人却觉得维持现状就很好,不想冒太大的风险。由于观念差异,反复沟通无果,最终两人只好分手。

由此可见,婚姻质量固然需要每个人努力呵护,但亦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非天然与家庭教育互为因果。而且,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包容,并不是说离过婚就说明父母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反过来,如果父母从小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被传统观念所牵绊,反而是理想家庭教育的一种表现。

不看孩子的婚姻质量,那看什么?我认为,衡量家庭教育之优劣,不该只考量孩子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不该只看孩子的学历、家产、职务、官阶等方面的成功,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的产品或结果,即孩子本身,看其内心有无幸福感,成家立业后有无成就感。

之所以用看似虚无的感觉来衡量家庭教育,而非物质财富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因为这两种感觉直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传统与父母的教育理念,其与孩子的内心直接相关,关系到孩子能否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能否循着积极的方向快乐成长,能否感觉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最终决定着孩子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这两种感觉就像人生的坐标,出生后的孩子就像站在原点上,幸福感就是贯穿一生的X轴,成就感就是象征人生高度的Y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如果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很好满足,那么更容易释放潜能,发挥自己所长,做自己爱做、善做之事。如果心中葆有成就感,就会对所做之事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事业无疑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也终将自己标注在人生坐标系中最理想、最辉煌的点上,达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一级。

而且,孩子的内心感受反映其对自我的接纳与人格的完善。从这种角度看,为人父母者固然要关心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但还应更进一步,多关注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幸福感,在成长中是否有成就感、价值感。当孩子怀着甜甜的梦入睡,憧憬着第二天的到来;当孩子欣喜于自我的一点点进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生目标,这样的家庭教育才算是成功的,也值得更多家庭去复制。

家园共育:孩子哭闹、抱怨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了解孩子的情绪和每句话的内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更不容易的是教会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方面,给她一个随意表达真实想法的宽松环境,只要有勇气表达,都是值得鼓励的,哪怕表达的不好或者不如你的心意。另一方面,在不断和孩子沟通聊天的过程中,孩子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形容方法,有的时候孩子掌握的形容词越多,表达意思也就越精准。

这远远不是上课所能学到的技能。孩子更需要你和她聊天,讲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感受的分寸。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也愿意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亲子沟通,需要“同声传译”

我们都太需要真相了。孩子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妈妈需要知道情绪的真相来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然而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孩子内心的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这是因为,孩子既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也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情绪掩盖了孩子内心的真相之后,还会吞噬妈妈的耐心,使亲子沟通乃至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在进行亲子沟通时,父母需要点儿“同声传译”的本事,将带有情绪的语言“翻译”成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并依此做出更有效的回答,而不是和孩子陷入一场混战。

坚持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缩短理解和表达的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和创造做准备。试想,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乃至科学家,本质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最贴近自己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

范例:

以下两个例子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亲子沟通中的“同声传译”。

场景一

5岁的女孩儿A到5岁的女孩儿B家做客,两个人玩儿起了过家家。A拿起B的玩具熊抱在怀里,陶醉地说:“这是我的。”B顿时翻脸,大哭道:“你说谎!这不是你的!还给我!我不和你玩儿了,你回家吧!”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家长不介入是不行了。

错误示范

一般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回应——

A的妈妈:“快把玩具熊还给B,说对不起!你要是喜欢,妈妈给你买一个。”

B的妈妈:“让A玩儿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这么小气,要懂得分享,不然没有小朋友喜欢你了。”

同声传译

A和B各自的心声其实是这样的——

A:”毛绒玩具是我的最爱,我真希望可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毛绒玩具!”

B:“这只小熊明明是我的,A为什么说是她的?我不明白,而且我很焦虑,因为我不想失去我的小熊!”

正确示范

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相后,你的回应需要起到安抚情绪、解决问题的作用——

A的妈妈:“这只小熊真的很可爱,你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只这样的小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愿望)!以后你可以经常来B家里玩儿,这样你就可以经常看到它啦!”

B的妈妈:“这只小熊真的很可爱,你真的很有眼光。A并不会真的把小熊拿走,其实她真正想说的是‘我好喜欢它,想跟它多呆一会儿’。”

这是发生在我家的真实事件。小女孩儿B就是祖拉,B的妈妈就是我。我说完这段话以后,祖拉的委屈和敌意马上就消失了,她回到A的面前说:“你可以多玩儿一会儿,回家之前还给我就行。”A也放松下来,很快就把玩具熊扔到一边,两个人又玩儿别的去了。

场景二

9月起,一个6岁的孩子上了学前班,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平时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的妈妈,这一天出差了。她从外地打电话给孩子,想考察一下孩子是否记得写作业这件事。孩子回答:“不记得”。

错误示范

听到这样的回答,妈妈肯定怒从心头起——

妈妈:“我都跟你讲了多少次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玩儿!我走的时候,你明明告诉我你记住这件事了,现在居然说不知道!你这是什么脑子!”

同声传译

孩子都是诚实的,因为他们天生追求卓越,并且还没有学会说谎。孩子的心声其实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我确实不记得你说的话了。为什么我回答了你的问题,你却那么生气呢?你让我不知所措。”

教育就像吃饭,当时饱了,一会儿还会饿。孩子需要吃很多很多顿饭才能长大。

正确示范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相后,你的回应既需要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也要继续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妈妈:“谢谢你的诚实。现在你可以去做作业了,以后妈妈会经常提醒你,你也要努力记住这件事哦!”

在肯定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行为也会越来越积极。

家园共育:育子8个细节,大智慧养出好孩子


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小了说,关乎孩子一生的成败、关乎一个家庭的兴衰;往大了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所以每个家长身上都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培养好我们的孩子,看看下面这8个问题。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话,更要认真回答。如果家长们能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必然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

2、经常夸奖、表扬孩子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表扬也要注意细节。表扬要具体,不能走过场一样泛泛地说:你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孩子对于真诚的有内容的夸奖是来者不拒的,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如果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很漂亮的作品,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是不合适的,应该夸孩子用心研究并认真搭建。因为一个人聪明与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无法改变,而努力认真却是孩子可以通过自律做到的,表扬强化了他认真准备的行为,下一次他会再接再厉。

3、利用好‘责备’的杠杆

家长的责备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例如偷东西、向同学索要钱财等比较严重的错误,家长一定不能姑息纵容,一定要利用责备让孩子知道错误的严重性、知道反省悔过。

然而,家长的责备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恰当的责备有可能会在亲子关系中制造隔膜甚至对立。

明代《呻吟语》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育子七不责:

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4、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这样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

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与孩子做朋友

一位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与孩子之间,多因彼此不了解发生误会,多为沟通少产生矛盾,多是没有平等交流而伤了两代人的关系……如果父母学会了与孩子做朋友,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算是梁启超先生。100年前,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的他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6、尽量蹲下跟孩子说话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主动去理解孩子;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关爱,才能如春风化雨,悄然无声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不要摆出成人的架子,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强加给孩子,使孩子成为只会听话的工具。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试着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来说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品行。

当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歌谣,结尾是这样两句:“你不能教导孩子,除非是你变成孩子。”只有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我们才有可能“变成孩子”,才能主动去“发现孩子”,进而“信仰孩子”,最终“解放孩子”。

7、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积极创造条件改正

《中庸》上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做父母的最爱孩子,也最难做到爱而知其恶,对孩子的爱让很多父母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缺点。

这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如果父母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味地疼爱呵护,必将使这种缺点越来越不受控制,最终甚至成为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

爱而知其恶,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只有家长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种缺点,最终培养孩子积极、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

8、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让一个人在父母、领导面前承认错误并不难,作为父母,最难的还是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很多中国家长所做不到的。

但这却是培养孩子所必须的。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会削弱家长的权威,也有的家长感觉“拉不下脸”来,这些都是误区。

家长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可以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更能让亲自关系更加和谐、民主,也必然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

相反,如果明明是家长的错误却不承认,这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永远烙下印象。大人自己犯了错自己还不承认,那我也没有这个必要承认错误,这就是现在小孩的心态和错误的观念!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园共育:“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孩子说脏话,你是什么反应? 孩子为什么说脏话?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响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
    2020-06-13 阅读全文
  • “穷养”孩子何标准?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
  • “好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 没有父母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找一所好幼儿园。但问题是:什么是好幼儿园?也即好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以往我们能得到的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要么从学术——课程设置的角度为我们的家长确定标准;要么从市场——硬件设施...
    2021-05-07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
    2020-06-28 阅读全文

孩子为什么说脏话?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响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

2020-06-13 阅读全文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

2021-04-25 阅读全文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

没有父母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找一所好幼儿园。但问题是:什么是好幼儿园?也即好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以往我们能得到的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要么从学术——课程设置的角度为我们的家长确定标准;要么从市场——硬件设施...

2021-05-07 阅读全文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

2020-06-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