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发布时间:2020-06-1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我的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 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如果哪个小朋友说起某张卡片的时候,他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始。每当孩子们带卡片来园的时候,我怕孩子们给我惹麻烦,不问青红皂白,统统没收,但这样做也没收到什么效果,孩子们还是时不时的把卡片带到园里。
有一天,王浩然拿来了新流行的卡片,到园后,孩子们为围成一团,兴高采烈地边看边议论,正当他们看的起劲的时候,,我走过去,把卡片拿走了,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不满。我听见他们在偷偷的在议论:“老师真坏,不让带卡片,老师刚才拿走的卡片太有意思了,”瞧,反抗情绪,还蛮气愤的。看来这种强行没收的办法是不行的。我得改变策略。当下,我当着全班的孩子的面说:“老师错了,请大家原谅,”卡片还给了孩子们,这样以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忍不住笑了,孩子们也都笑了。因此,我和孩子们的心贴近了,并没有因我的主动认错,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相反地更受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了。
从那以后,每当孩子们带卡片来园时,我会利用活动时间和他们共同欣赏讨论,如果看到有害的,不健康的。或者黄色的卡片,我会加以引导教育。虽然孩子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毕竟他们还太小,缺乏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他们往往会好坏不分,什么都看,弄不好会起坏作用。在和孩子们玩的同时,我会牢记教师的天职,“诱导、引导、开导。”又到了“八个一”活动的时间了,我让孩子们跳绳,活动刚开始,亮亮就拉着绳子跑着,突然一下子摔到了,虽然情况就发生在我的眼前,但是我来不及拉到她,她已经摔到了,我迅速跑过去扶起她,看见她的下巴上有零星的红点,严重的是嘴巴里出血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上牙齿咬到下嘴唇上,并咬破了,有两个很深的小牙印,我心疼极了,连忙请王老师帮忙,带刘俊尧去教室漱口,擦药。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文明拉近我们的距离
三月份是幼儿园的文明月,在家长会上我们倡议家长朋友参加到“文明一家人”亲子活动中来,通过家园合作,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文明意识,加强幼儿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我们中班开展的是《我是文明小使者》活动,请家长帮助记录下孩子在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10件,如:有序乘车、礼貌让座、文明作客、走斑马线、垃圾入箱等等。一个星期过去了,洋洋拿着完成好的文明月资料兴高采烈地跑进了活动室,大声地说:“老师,我的‘书’做好啦。”这小家伙完成得倒挺迅速的,带着憧憬和好奇我翻开了他的资料。只见家庭公约上寥寥几语,文明行为十件事的记录竟都是孩子摆的POS,完全没有去认真实施的痕迹,我的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在孩子面前我没有立即表现出失望,夸了他两句,他乐呵呵地回到了座位上。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有一些孩子也交来了资料,都和洋洋的情况差不多。细思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家长会上已经向家长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指导,为什么达到的效果不佳呢?如果只是为了完成那一叠资料,那文明月活动不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吗?为了更好地将活动开展下去,我先后预约访谈了几位家长,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家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1.家庭成员不够重视。由于家长会只有一个家庭成员参加,所以在回去传达意思的时候重点不明确,有些出入和偏差,对文明意义理解不深,导致一家人的力不能往一处使。2.完成任务意识过强。家长在带领孩子开展活动时存在着任务意识,认为只要将资料尽快完成交给老师就大功告成了,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培养,导致结果重于过程。3.参与的条件限制。在我班的家长群体中有些父母工作较忙,双休日不休息,有些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还有一些特殊的单亲家庭,这都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客观条件的限制。4.家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由于活动的设计是需要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公共场所去进行一些文明行为的体验与实践,这需要家长本身就具备与人沟通、交往的一些技巧。但有的家长个性比较内敛,不愿意主动去与人交流,这样就给活动的开展带来阻力。分析了一些客观原因后,作为老师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反省和思考。文明月的活动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我们前期在理论的积累、计划的制定、家长会的召开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这件事并不是交给家长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应及时关注家长和孩子活动开展的进程。作为家长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更希望老师给予建议和支持,最后达到双赢的效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对近期的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整:1.榜样示范引领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家长中不乏一些善于学习、乐于尝试的先行者,每次幼儿园的活动他们都积极响应,走在大家的前面。我们主动与这些家长讨论、交流,并请他们先进行尝试。例如:小旭的的爸爸对我们制定的文明月的活动计划又进行了细化,他对每个星期的活动都有了明确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然然的妈妈则认为文明行为养成的其它的方面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所以她选择植树、为社区服务这两个主题并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从买树种、选择种植的地点、全家人共同植树、孩子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记录下来,与我们分享的是一次丰富、详尽的植树经验,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庭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我们将他们制作的资料放在家长园地、班级网站、QQ群中与其他家长共享,并请他们的孩子在班里将活动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和讲述。有了这些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发了大家参与的欲望,许多家长获益匪浅,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开始了活动。像洋洋家先交资料的一些家庭也乐意将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和资料。2.主题渗透活动(1)活动与教学主题相结合文明月的活动不仅仅是让孩子做几件文明的事,应该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抓紧这一契机加强幼儿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我们将“文明一家人”的活动融入教学主题中,如:我是文明小主人、我是文明小游客、我会过马路等,利用故事、儿歌、绘画的形式与幼儿的实践相结合。同时解读我们制定的中班文明准则,要求每一位幼儿认真遵守,在班里还进行了争做“文明好宝宝”的活动。孩子们将幼儿园的见闻及时传达给家长,帮助家长更好地发掘身边的教育契机,将活动落到了实处。(2)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为了让家长们更深入地了解文明月活动,我们邀请他们参与其中。例如:在制定家庭文明公约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文明规范,制定出一家人应遵守的文明规则,更有利于彼此互相提醒,坚持遵守。在“我是文明小主人”、“我是文明小游客”活动中,家长们带领孩子一起体验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的礼仪,怎样成为一个文明的游客,感受身体力行,表率为先的重要性。在开展“我会过马路”活动时,我们邀请了小妍的爸爸,他是一位交通警察,为孩子们讲解了许多交通规则,教给孩子们简单的指挥手势,在与孩子零距离的接触中他也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和仰慕。他表示会经常来和孩子交流,用更儿童化地语言和图片带给孩子更多有关交通规则的知识。在“同唱一首文明歌曲”的活动中,许多家长克服了怯场、不愿意表现自己的心理,勇敢地站在舞台上,与孩子一起演唱文明之歌,感受着挑战和表演的快乐。文明月的活动吸引着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从一开始的学习、尝试到后来的主动参与、积极响应,文明不再是一句口号。大家愿意多做文明事,争做文明人,家园配合让活动更具有长期发展的延续性。3.优势互补推进在交来的资料中有几份比较特别,照片文字中不是一个家庭的活动记录,而是几个家庭共同实践完成的。一起去种树、一起去乘车、一起在马州公园垃圾入箱,那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的。与他们交流后才知道,他们自发组织在一起,统一步调,大家出谋划策完成了一系列活动。这群家长中有的活泼开朗喜欢交际,有的沉着干练思维敏捷,有的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但组合起来却能扬长避短。家长坦言,通过活动大家成了朋友,有什么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资源得以共享。活动形成了规模,所到之处也将文明月的理念辐射到身边的人,非常有意义。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变化也让大家欣喜,他们之间渐渐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小集体中,有了家长们好的示范和引导,他们愿意去尝试、接受挑战。家长们在一开始走在最前面,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慢慢的退到了孩子的身后。当遇到问题和分歧时,孩子们从讨论、磨合、达成一致到付诸实施,体验了合作的快乐,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文明正像一缕清风、一丝清泉洗涤着、浸润着孩子童真的心灵。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和尝试,文明一家人的资料逐步完善,欣赏着家长们认真记录的图片、文字,我的心中也洋溢着喜悦和感动。在那些朴实的文字和镜头背后不仅仅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多的承载了家长们对这次活动过程的领悟和诠释。孩子们在这一个月中体验到的也不仅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与家长、伙伴一起感受到文明的重要和意义,那些亲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次文明的传播,更是文明意识的唤醒。而让我领悟到的是:当一个计划付诸实施时遇到困难,不应该熟视无睹,不应不了了之,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真诚交流,共同参与。文明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沟通交流让我们获得了双赢。
聊天,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
大班的孩子,已经懂事了,他们完全可以象一个小大人似的与你聊天。通过聊天可以拉近我们与孩子的距离,走进幼儿的心灵;通过聊天,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通过聊天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改掉平时不容易改掉的不良习惯。
婷婷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但是最近发现她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总是不停地眨眼睛,平时看到了就会经常提醒她,可她总改不掉这个习惯。自由活动时和同伴一起玩也不停地眨眼睛,班里有好几个小朋友开始模仿她了。所以我找了个自由活动的时间找她一起聊天
,我说:“婷婷,你知道你的眼睛很漂亮吗?老师很喜欢你的眼睛,大大的,可是你现在总是喜欢眨眼睛,这样你的眼睛就看上去很小了,不漂亮了,我们要把眼睛张得大大的好吗?”。我没有批评孩子眨眼睛不好,告诉她应该怎么样做,而是用婉转的方式告诉她眨眼睛不好,她不但听懂了,还不停的点着头,而且脸上带着笑容,很自觉自愿的去改掉这样坏习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仔细观察她,她真的没有刻意去眨眼睛,慢慢地开始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从这次事例中,我领悟到: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而聊天是一个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可以在和幼儿进行聊天的同时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孩子从心里认可你,喜欢你,并且达到预期的目的。
多与孩子聊聊天,可以让我们多一份童心,添一份童趣,永远保持一种孩子般快乐的心境!
多与孩子聊聊天,只需抽出我们的一点点时间!
大5班朱颖
适当的自我检讨,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天热的时候,偶尔会有孩子打盹甚至熟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提醒下这孩子,或简单地批评一下。不过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好。
后来,有位老师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他是通过“自我检讨”来教育孩子们的。记得有一次课上,天很热,有位孩子悄然进入了梦乡。当时,他停下课来,一点也没有生气,走到他身旁,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叫醒他,然后说:“还能多坚持一会吗?一节课时间过得很快的。”接着,他回到讲台,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先自我检讨了一番:“上课能睡着,说明老师上课的魅力还不够,如果是赵本山到讲台前说两句,恐怕大家想睡也睡不着!”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上课睡觉,老师不但没有指责我,反而自己作了检讨,真不好意思!下次再也不睡了!”这个孩子后来在篇作文中这样写道。这位老师和孩子们约法三章:上课时睡觉不怪你自己,要怪首先怪老师;其次怪同桌没有提醒你。
老师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适当的自我检讨,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用心交流,用心教育,使师生生活更融洽。
和蚯蚓近距离接触
每到下雨天雨停的时候,有一种软体动物会从地底下神秘地出来,这边一只,那里一条,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泥泞的小路上,在道路两旁的灌木丛里,你都可以看到一条条长长的虫子在地上慢慢地蠕动。有不少人觉得它很恶心,看见它会产生一种不明的恐惧感,它就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蚯蚓。
本周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就有“认识蚯蚓”,大人见了都会害怕,那孩子见了会怎么样哪?活动能顺利开展吗?带着一点点疑问,开始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给家长们发了短信,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挖蚯蚓,到周一,不少孩子带来了他们挖到的蚯蚓,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把它装在小罐头里,里面装上了一些泥,孩子们围观者这些不同的小罐头,开心地指点着里面的蚯蚓,我竟然没有发现表示害怕的孩子。
组织活动时,参与挖蚯蚓的孩子特别能说,在与家长共同的合作中,他们对蚯蚓的特点及一些生活习性都已了解,他们的介绍让没有参加挖蚯蚓活动的孩子羡慕不已,为了便于孩子们的观察,我将一些蚯蚓倒了出来,每张桌子上都有几条,看着它们的蠕动,孩子们激动地欢叫着:“它爬到外面了!”
知道了它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我们将带来的蚯蚓放到种植园地,让它给种植的萝卜松土,这也是令孩子们激动的时刻,看着放出的蚯蚓钻进了泥土,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它们说再见,愿它们在自己的家里过的舒服一点。
活动结束了,但第二天,又有几个孩子带来了蚯蚓,原来他们双休日忘了挖,活动后,让家长一起补挖的,我们又将这些小生命放到了园地里。
和蚯蚓近距离接触,没有恐惧,没有恶心,孩子们只是将它当作了普通的小动物,这也让我们大人感悟:其实孩子本来是没有恐惧的,那些令他们害怕的东西都是大人有意或无意中传递过去的恐惧的信息,然后他们自己反复的强化,最后就造成了对那个东西的终身恐惧。
愿少给孩子一些恐惧,多给他们一些快乐!
与孩子零距离
随着圣诞节的到来,幼儿园变得热闹了起来,班上的孩子都很兴奋,特别是当我把圣诞老人拿出来布置教室环境时,有几个会说的孩子,就会举手说道:“我家也有好多圣诞老人卡片。
”而有几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则乖乖的做在小椅子上,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当我拿出圣诞老人的时候他们也很感兴趣。
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老师往往会有些忽略,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认为他们能力弱,不自觉地想给与更多的帮助,来帮他们完成,但是往往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的愿望。
我通过家访与这些孩子的家长的交流发现,在家里孩子能够正常的讲话,表现很活跃、很调皮,喜欢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经常唱歌跳舞表演给父母看。
但换了环境,孩子变得胆小,不爱说话,跟人很少交流。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中是很常见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虽然具备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根据社会情况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在某些场合能讲话,在另一场合则沉默或接近沉默。
孩子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语言理解水平,并且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只不过在某些场合或者对象上选择不说话,很多时候是心理上情绪上的障碍。
当那些内向的孩子在集体面前发言时,教师可以鼓励她对她说:“你真棒”。
很多时候老师,家长会强调要孩子自己说话,充分的表达,或是创造很多的机会,如在集体面前讲话、提问等,但往往孩子还是不能大胆讲话,反而心理会有恐惧,作为新教师的我往往也比较消极,有时候集体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内向的孩子回答问题,不停的向他提问,其实在孩子不愿说话的时候也不用逼她,消除其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她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孩子一旦开口说话,哪怕只有一两句,我其实都可以很亲切地给予鼓励,增强信心,慢慢的孩子交往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在交往中就会逐渐讲话了。
在日常的带班中我还法相我们班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性格很要强,如我们班有一个小姑娘悦悦,每次只要老师一批评她都会不理老师,做为教师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以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就算是帮助,也是会乐于接受出于一个朋友,从平等的角度上给与的真心的帮助,不是一个强者给与弱者的帮助。
我们也不是孩子,不能替她思考,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是单纯的以为她需要我的帮忙,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个孩子相信都有她独特的气质。
孩子能够感受到心与心的距离,真正贴近孩子的心,把自己的心放下来,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与孩子之间亲密无间。
作为新教师我想做到与孩子零距离,可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从小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让孩子茁壮成长。
近距离感受名家谈阅读的精彩
周日上午9点多,还在阳台上忙着洗晒衣物,意外地接到了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轻,感觉是在会议中。“快到世代大酒店二楼来,有讲座听。”“现在吗?我一会儿还有事呢!”“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作者彭懿在做亲子阅读的讲座。”一听是彭懿的讲座,我马上联系了张顾芳、张丹,告知她们有这样一个讲座,如果不是有特别的情况去听听还是不错的,两位接到电话后都爽快的表示一定去见识一下这位名人。
经受不住名人的诱惑,我也匆匆赶到会场,一睹彭懿真人风采。到达世代大酒店,正巧碰到也是匆匆赶到的张丹,两人结伴而行,上得二楼,才发现这次的讲座是东方爱婴举办的早教课堂活动,针对的是婴幼儿家长,陈主席也是收到邀请,在会场上临时向我传递这个信息的。
进得会场,来的人还真不少,只见舞台上的彭懿一如在他的蓝袋鼠博客日志中所见到的照片那样风度翩翩、神采熠熠,正用他那幽默的语言为家长们介绍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是谁嗯嗯在我头上》,看着熟悉的画面、听着风趣的讲解,尤其是彭懿老师那句时不时就冒出来的“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有了些许的思考。
虽然只是听到一个小时的讲演,但彭懿老师的一个问题却让我印象深刻,他问大家一个绘本讲了几个故事?是一个?还是很多个?答案是三个,一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图画与文字讲述的故事,你认同吗?
彭懿老师觉得自己遗憾的事情是儿子十岁之前,自己都未能和他一起阅读,因为自己正在外留学,错过了亲子阅读的最佳时机,所以,他建议家长们好好把握时机,每天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位经典,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感谢陈主席的及时相邀,让我得以“偶遇”彭懿,近距离感受名家谈阅读的精彩。希望还能有机会相遇名家,了解经典!
因为东方爱婴的工作者不允许拍照,所以就从陈的博客上下载了两张照片和大家分享吧!
爱让我们零距离
如果问孩子:“宝宝,你最爱谁?”我想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说:“妈妈”。是啊,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是妈妈给了孩子无限的爱和关心,这些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
我班有个2岁半的孩子,叫伟航,刚入园一个星期,每天来的时候,跟妈妈都会像生离死别似的,让人看着真心疼。因为每次来园,都是我接过他的,因此,不管我第一时间在不在班上,他都会坚持等我来接过他,妈妈走后,我抱着他,他的小手会一直缠绕在我的脖子上。我照顾别的孩子,他就跟在我身后就哼哼地哭,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呵呵。
这一天,我接过他后,因为园里的其他事情,我悄悄走开了,由韩老师和杨老师带着他,我也想趁此机会让他跟其他老师熟悉一下。但是,我刚关上门就听到了他的哭声。
等我回来后,他还在大声地哭,看着他梨花带雨的小脸,我心疼极了。看我回来,他挣扎着下地,向我扑过来,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他的脸使劲贴到了我的脸上,我下意识地把他当成了我的儿子,我小声地说:“不哭,不哭,妈妈来了,妈妈在这儿。”没想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叫我“妈妈”。每当我离他稍微远一点照顾其他孩子,别的教师来抱他,他就会喊:“我找妈妈。”刚开始老师没有会意,以为他找自己的妈妈,就会哄着他说:“伟航乖,妈妈一会就来。”他就会指着我说:“我找妈妈,我找老师妈妈。”
从此以为,他就一直喊我“老师妈妈”,别的孩子也跟着叫“妈妈”,呵呵,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真的就像我有了这么多的儿子女儿似的。
孩子在离开熟悉的父母家庭后,最想得到的是跟以前一样妈妈疼爱亲热的感觉,因此,我们的老师只要想到这一点,把心中的爱真诚地奉献给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女儿,我想孩子一定愿意走到你身边,爱会让我们零距离,爱会让我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我和孩子吵了一架
前几日,我和孩子吵了一架,而且吵得不可开交。事情是这样的:一日孩子午休后起床,栋栋坐在别人床上穿衣服,本来走道很窄,正好滑天瑞不小心踩了他的新鞋子,给踩脏了,于是栋栋大呼:滑天瑞,你过来,把我的鞋子擦干净。我当时正在饶有兴致的给女小朋友梳小辫,听到他这么说,立刻很生气。自己本身对孩子要求挺高,不愿意看到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宽容别人。于是我也大声说:“栋栋你这样做不对,别人踩了你的鞋子,别人就应该给你擦啊?”然后我听他说:“对,就应该这样。”然后,我就给他分析原因:“别人踩了你的鞋子是不小心,应该对你说对不起,他没有说,是他的错.....未等我说完,栋栋就哭了,而且一个劲地强调他的理由:“老师,你不懂得要帮助别人。”这个孩子居然说我不懂得帮助别人,我突然恍然:“原来孩子把让别人给他擦鞋子当成助人为乐的一种表现了”。于是我说:“帮助别人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情况下,别人来帮助你的,就像刚才,你的鞋子被被人踩了,但是他不是故意的,没有给你道歉,是他不对。但是你要求他给你擦鞋子,是你不对。”我看栋栋还在嘤嘤地哭,于是继续说:“你要求他来擦鞋子,别人会觉得你很小气,肚量不大,一点都不懂得宽容别人。”孩子仍然觉得他是对的,但似乎比开始时要好多了,然后我叫来了滑天瑞,让两个孩子友好的解决了这件事,但是栋栋仍然不理睬我。于是,我也暂且忽略了他,冷处理,不去理他,栋栋,似乎也察觉了一丝变化,于是找了个机会主动来找,我趁热打铁,又给孩子交待了一下刚才的事情,栋栋终于明白了。有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是个小小的芝麻官,断着一些比芝麻粒还要小的案子,处理着孩子中间发生的一些不为我们成人知道的小小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专业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