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家长要在学习上与孩子做朋友
发布时间:2020-05-08 幼儿园游戏与学习 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方案一日,与朋友聊到孩子学习的事。说她自孩子上学以来,放弃了读书写作的习惯,每天坚持不懈地陪着孩子读书学习。可孩子从成绩并没有见好,反而出现极度厌学情绪,对学习没责任感。“我又当老师又当学生,以前当儿子的老师,现在,他上四年级了,也有遇到无法解答的,又当起儿子的学生,可为什么他的成绩一直不见好?”她沮丧地说。“错就错在你不该当孩子的老师,也不该当孩子的学生。”她大惑不解,问我原由。我说——
第一,不要当孩子的老师。
首先,容易养成粗心的毛病。有家长验收每天的作业,从而做作业马虎,不认真细致,不严肃对待,只求快速不求准确,作业含金量不高。考试时因粗心而犯的低级错误,就往往和平日养成的粗心有关。(迷你句子网 wWW.jz139.cOM)
其次,不利于培养学习责任感。家长经常检查督促,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为父母学的,以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正确。因而,没有了责任感、自觉性,很难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独立性。家长总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积极性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最后,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有家长作孩子的学习“拐杖”,一有不懂就问,一有错误就马上得到纠正,使孩子不愿独立思考,不愿克服困难,没有钻研精神,长此以往,使思维萎缩,思考能力退化,抑制了思维的敏捷性、活跃性、灵活性等的发展。
第二,不要当孩子的学生。
首先,牺牲自己不可取。自己的事业让位于孩子的学业,跟踪孩子学业,陪着孩子共进退,也许小学阶段还说得过去,到初中阶段就说陪不起了。因为现在的课程、教材难度、深度较之以前都在加大。家长的年龄也不饶人,学起来也会力不从心,苦不堪言。其次,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孩子看家长和自己一起勤读、苦读,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催促、激励孩子学习的作用,但同时也在给孩子思想压力,看到父母学得苦,觉得学习是苦差事;看到家长过于关注学习,短期还好,长期这样下去,会让孩子感觉不自由、不自在。有一种被控制感、压抑感。
最后,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现在的教学进度,课程安排家长是不了解的,家长在辅导或陪读的时候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孩子,干涉孩子正常学习计划。弄不好是瞎指挥,反添乱,帮倒忙。
那么,是不是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不管了呢?也不是。不当“老师”,不当“学生”,而当孩子学习上的“朋友”。
第一,寻找“链接”,扩展知识,鼓励阅读。学了《爱迪生》,就找名人传记给孩子阅读;会学了《赵州桥》,就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古今中外有关桥的知识;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再推荐《匆匆》、《荷塘月色》;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情节,交换“奇谈异论”。
第二,活学活用,锻炼思维,书本联系生活。学了斤、两等计量单位,就叫孩子去买菜;学了四则运算,就和孩子一道做一本家庭财政收支报表;学了种子如何发芽的自然课,就和孩子一起养花种草,细心观察,培养兴趣。
重视孩子学习,又不拘于书本,看似不管孩子学习,实则在生活中处处学习。与孩子玩学习,与孩子共享学习,这种朋友式参与、玩耍式学习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大家都深知的一句话,然而却很少人把这句话履行的很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好的形象。但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甚严而对自己却相当“放纵”。有些家长经不起麻将、灯红酒绿的诱惑,对此过多的投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面影响,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才是相当艰难的。所以说,要教育出好孩子,就要先律己。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家长,即为一家之“长”就应注意自我形象和行为,需要不断地“自省自律”。事实上一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与其父母的不断进取“天天向上”不无关系,正是在家长长期潜移默化的感召下,才促成了这些孩子自强不息的秉性。
至于“我这辈子完了。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上学”是另一种极具传染力的颓废情绪。这些家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把“宝”押在孩子的身上,把对方压得苦苦的同时自己也弄得很累。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发育都极为不利。事实上,通过“压”成才的可谓旷古未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只定格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只有家长做到了“天天向上”,对孩子的这样和那样要求才具说服力。
现在的教育是孩子与家长一起上学
小升初不是结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上了初中才发现小升初根本不算是个事儿
初中家长必备技能
之一:强大的心脏功能
(每天都测,每周都考,面对铺天盖地的成绩和排名,一定要淡定)
之二:强壮的身体
(早5:00起,晚10:30睡,特殊情况早4:00起,晚11:00睡。每天常态,全年无休息)
之三:闲暇的时间
(全天候待命,各种需要采购用品、配合班级工作等都是紧急通知)
之四:畅通无阻的电话及智能手机
(QQ、微信全天候关注,家校通每天要收,公告天天要看。不定期发布要求、活动通知、孩子照片、成绩、作业标准......)
之五:清醒的大脑
(陪读、陪写、给批改、写评语....每天家长的必备工作。认为孩子大了可以撒手的家长,会遭遇迎头痛击)
之六:具备全科教员的素质
(孩子可以偏科,家长必须全能)
之七:一颗够狠的心
(8:30完成作业要感激老师今天留的少,10:00正常。早7:00到校准是最后一个,各线班车6:40均到校。看着每天迷迷糊糊的孩子,不能骂教育体制,还要鼓励肯定。)
之八:对国内教育的清醒认识
(放弃快乐学习的理念吧,先快乐后遭罪,谁快乐谁遭罪。语数外样样要好,书写一定要强、计算必须过硬,作文也要写好。初小没有衔接,想着到初中再发力,根本就没有时间给你机会。)总之,家长要抓紧时间多睡多吃,强心健体…...
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差 家长要如何做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往往会责备孩子不够努力。而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其背后或者另有隐情,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其实有失公平,他们或许是很无辜的。
近日,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海口分中心负责人孙波帮家长共同寻找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他指出,有不少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有人学习积极性不高,感觉压力大;有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有人回家不愿写作业,效率低……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本入手才行。
孙波举例说,在计算“1+1=2”时,身体器官都参与了计算活动。首先是眼睛,孩子用眼睛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我们说的视觉能力,视觉能力包括视觉广度、视觉注意力和视觉记忆力。视觉注意力好,才能及时获取信息;视觉广度好,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就会大。
其次是耳朵,就是听觉能力,听觉能力有两个评判指标,一个是听觉广度,一个是听觉记忆时长,听觉能力好的孩子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量大,课堂听课效果也好。
参与计算活动的还有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有的学生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时,可能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1=3,其实并不是这位同学不会算,而是不小心抄写错了。这就要关注另外一种能力,叫视动统合能力,也叫手眼协调能力,是一种精细动作与大脑高度密切协作的能力。视动统合能力不好的孩子,在抄写黑板上的字时往往看一眼写一笔,经常会写错字,或者点错小数点。
为什么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丢三落四、写作业慢呢?孙波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有的孩子方向感、空间感、距离感不足,说话慢、口齿不清,走路容易碰到东西。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这是因为他的前庭平衡感不好,前庭平衡感在婴儿爬行的时候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果那时候训练不足,就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等现象。有的孩子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不喜欢陌生环境,不喜欢交朋友,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比如说,剖腹产的孩子触觉敏感的比例要高出顺产孩子7倍。
“综上所述,学习过程是由各种能力共同发挥作用的,如果仅一味强调学习态度,延长学习时间,施加学习压力,可能适得其反。”孙波说,其实,孩子学习的基础性能力是可以通过专项训练来提升的,而且,这些能力性训练越早越好,一旦前庭平衡感、本体感和触觉器官发育成熟,再训练就为时已晚。
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所要做好的几件事
我们说一个孩子语文学得好,其实就是说这个孩子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强。其中的“读”指的就是阅读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量的积累,如果光靠小学语文课本中三百多篇课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根本不够的。现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是——第三学段即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需要课外阅读的补充。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阅读其实就是课外阅读。所谓课外阅读,就是课堂和课本以外的阅读,这就决定了家庭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作为家长,你们肯定要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助一臂之力。但如何助这一臂之力,还有不少讲究。其中家庭读书氛围的创设和家长自身的阅读理念都会对孩子的阅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是5月7日,上个月4月23日有家长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世界读书日。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各种阅读活动,我们现在普遍的说法叫“全民阅读”,我们太仓也不例外。除了学校是主力军之外,太仓图书馆也举办了各种活动,有发动学生参与的“换书乐”活动,还邀请了亲子阅读推广人林丹老师来讲座。4.18上午,我也慕名而去聆听了两个小时。林老师的讲座再次让我坚信了一点:那就是阅读是厚积薄发,家长们千万不要功利地把阅读和成绩挂起钩来,有的家长有时要发发牢骚的,说读了那么多闲书,成绩也不见上去,这不是白读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阅读需要积累,需要时间,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坚持每天阅读,坚持一有空就阅读,坚持买书或者借书看,就算现在的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慢慢会提高的,一定要坚信这一点。我班级里有两个男孩子,都自称小书迷。的确爱看书,一下课就去我们年级的读书漂流站上去看,回家只要作业完成,就要看课外书,晚上不看书睡不着觉。三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说,爱看书也没啥效果啊,我家的孩子成绩怎么每次就这些,我说别急,相信厚积薄发。现在到了五年级,你再看看他们的作文和阅读短文,明显有提高了。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成绩好的孩子当然可以读读课外书,我们家的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来不及做,还读什么课外书啊?粗粗一听,这话很有道理。能完成作业就不错了,哪里再有阅读的时间。可事实上,这样的观点的确是错了。我班级里有个男孩,出名的莫太太。课堂作业一直要在放学前急匆匆完成。回家作业也是在妈妈的监督下完成。总之,学习很累。那是不是就剥夺他阅读的权利吗?不能!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阅读的。这个小吴同学也是。上个学期,我带领学生每周阅读几篇课外美文,然后在采蜜本上摘抄几个好句子,再写几句自己的感受。小吴居然一次也没落下,写的感受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的确是自己阅读后的真实收获。这个学期我们又进行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三月份读了《草房子》,四月份读了《呼兰河传》,小吴同样积极参与,没到规定时间早读完了。每次学习新课之前,我都要求他们查查相关资料,到时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下。小吴同学也很乐意,还没学《郑和下西洋》,他拿着有关的课外书来了,还没学《秦兵马俑》,就拿着网上查到的资料来了。当然老师的表扬和认可也是他持续的动力。所以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的好处相信我们的家长都能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