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皂DIY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4-23 幼儿亲子diy活动方案 幼儿园diy活动方案 幼儿园diy蛋糕活动方案说课稿 小班综合活动 《香皂DIY》
设计意图:
香皂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日用品,在家里、幼儿园,都能接触到。小朋友洗手时,经常会停留在盥洗室中,因为他们对香皂情有独钟,不单单是香气迷人,还有各种颜色和形状。我把幼儿的兴趣点作为设计此次活动的引子,把香皂的特征贯穿整个活动。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把巩固认识颜色和形状作为活动的重点,又融合进幼儿喜欢的泥工活动,最后以幼儿喜爱的懒羊羊故事情节串接活动。将这种自发的兴趣内化成幼儿对活动的主动参与,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观察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本次活动目标定向为:
1、巩固认识常见形状(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红、黄、绿三色。
2、用团、压的技能制作香皂,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为了与活动目标相适应,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同时又考虑了幼儿有接触过香皂的生活经验,并感知了一些特征与特性的知识准备。
物质准备:
1、一块香皂、PPT课件。
2、情景设置:红、黄、绿皱纹纸搓成的长条(围起来当浴缸用,分别围成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3、一次性纸盘,模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红、黄、绿橡皮泥、泥工板若干。
知识准备:
请家长协助幼儿观察香皂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重点:
让幼儿认识、区分三色(红色、黄色、绿色)及三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教学难点:
对颜色和形状进行匹配。
教学过程:
一、感知香皂
1、导入课题
(课件1:画面出示脏懒羊羊)
师:小朋友,这是谁呀?(传来懒羊羊哭泣的声音)懒羊羊怎么啦?为什么哭呀?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原来懒羊羊身上脏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和懒羊羊洗澡吧!
评析:课件以哭泣的懒羊羊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了幼儿的同情心。在老师开放性的提问中,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去思考懒羊羊哭的可能性。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动脑筋,愿意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幼儿愿意帮助他人的品质。
(课件2:懒羊羊洗澡时出现很多泡泡)
师:我们和懒羊羊一起洗澡喽!上搓搓,下搓搓,左搓搓,右搓搓,变出好多泡泡来。懒羊羊擦了什么变出这么多泡泡来?
评析:活动中老师带领幼儿和懒羊羊一起洗澡,用简单的动作把幼儿带入游戏情景,使幼儿身心愉悦,进而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愿望。
2、观察感知香皂
师:懒羊羊到底擦了什么呢?我们来看(课件3:画面中香皂被放大)。
(出示一块香皂)
师:昨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香皂,谁来说说香皂摸上去怎么样?
个别幼儿回答。
师:闻一闻呢?(老师走向幼儿请个别幼儿闻一闻)
师:这块香皂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你家里的香皂是怎么样的呢?
个别幼儿回答。
评析: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都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在激发幼儿对香皂的特征感兴趣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香皂的特征和特性在谈论中被解决了,幼儿也得到了表现后的满足。
二、欣赏香皂
1、生活中的香皂:(课件4)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香皂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画面中出现三块三种颜色红、黄、绿的常用香皂,舒肤佳、力士、六神香皂,依次引导幼儿说说香皂的颜色及形状。
2、艺术香皂:(课件5)
师:还有一些漂亮的艺术香皂呢,一起来欣赏吧。
引导幼儿说说艺术香皂什么颜色的,长得象什么?并根据艺术香皂的样子给香皂起名字。
3、橡皮泥香皂: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橡皮泥香皂呢,看,好玩吗?
请幼儿介绍香皂的颜色和形状。
评析:这一环节还是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入手,用常见的香皂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用逼真的画面感染幼儿的情绪。老师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幼儿一起归纳了常见香皂的形状和颜色,让幼儿对香皂的种类有全面的认识,拓展了幼儿的经验,引发了幼儿对学习的欲望。
三、制作香皂
1、老师示范,介绍操作要领。
(请幼儿跟着老师徒手练习)
A、师:取出一团橡皮泥,搓呀搓,搓呀搓,搓成一个什么?(圆形)放在泥工板上压一压,压一压,压得怎么样?(扁扁的)请来模具切一切,小手盖上再压压,嘿嘿,切好了吗?然后把模具边上多出来的橡皮泥去掉,放在泥工盒里,再把香皂取出来,看,我的香皂做好了,把做好的香皂放在香皂盒里。
B、请幼儿互相介绍香皂的颜色和形状。
评析:在用橡皮泥制作香皂时,教师通过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向幼儿逐步示范,老师边做动作边说明,这时,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为作品的成功进行了铺垫。老师又细化了每个动作的顺序、要点,让幼儿在模仿中顺利学到了技能技巧。
2、小朋友自制香皂。(放背景音乐)
A、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进行鼓励,肯定能力强的幼儿,引导他们能互相帮助。
B、拍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体现颜色和形状的三到四张及一张集体。(wwW.DSbj1.coM 读书笔记吧)
C、请先完成的幼儿把自己的香皂介绍给朋友。
评析:柔和的背景音乐下幼儿慢慢进入角色,在老师提示语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对孩子们的指导,老师总是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去。一会儿,幼儿就感受到了用模具切出图形的快乐,积极的、满足的情绪在幼儿身边荡漾。
3、把幼儿的作品通过电脑展示出来,并进行评价。
A、欣赏幼儿的集体作品:
师:看到自己和同伴做的香皂了吗?漂亮吗?小朋友的小手真灵巧,拍拍手给自己鼓励一下。
B、欣赏个别幼儿的作品:
师:这是谁?你来介绍一下做的香皂!
(碰到语言能力不强的幼儿请全体幼儿一起介绍)
评析: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是自己的创作。而一一展示对此次活动来说,太费时,因此第一次让每个幼儿都欣赏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即拍了幼儿的集体照;第二次有针对性的拍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三名幼儿的作品,以进行总结评价。通过互相欣赏,提升了每位幼儿的审美观,找出了别人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下一次的活动奠定有利的基础。
四、游戏“找浴缸”
师:小朋友做的香皂真好玩,你们想和它一起做游戏吗?先来认识一下老师准备的大浴缸:(带领幼儿一起说)红色的圆形浴缸;绿色的三角形浴缸;黄色的长方形浴缸。
1、 根据香皂“形状”找一样形状的浴缸进行洗澡。
A、师:我们来做找形状的游戏
三角形香皂找三角形浴缸,长方形香皂找长方形浴缸,圆形香皂找圆形浴缸。
老师的香皂是什么形状,那我的浴缸在哪里呢?
师: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那你们的浴缸呢?也来找一找吧!
幼儿拿着香皂盒去找自己的浴缸,提醒幼儿可以帮助同伴一起寻找。
评析:小班幼儿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因此,老师创设了游戏情境“浴缸”,这一游戏情节串连教学过程,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匹配香皂和浴缸的图形时,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寻找过程中巩固了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的认识。
B、师:我们和懒羊羊一起洗澡吧!(课件6:懒羊羊洗澡的动感画面及播放《洗澡歌》,一分钟)动作介绍:
音乐开始前请幼儿从香皂盒中取出香皂,音乐开始后先带领幼儿有节奏的擦香皂,再请幼儿搓洗身体,并请幼儿想想可以搓洗身体的什么部位,大家一起学着做。最后带领幼儿拧开水龙头冲洗干净。
C、师:洗好了吗?我们拿着香皂盒走出浴缸到老师这里来,闻一闻,香不香,(请小朋友之间闻闻,老师闻闻)
评析:在《洗澡》中,老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有节奏地扭动,做一些生活模仿动作幼儿在表演中抒发了他们的快乐情感。与懒羊羊一起洗澡及幼儿间的相互闻香,增加了幼儿游戏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天真烂漫。
2、 根据香皂“颜色”找一样颜色的浴缸进行洗澡。
A、师:洗澡前我们来玩找颜色的游戏,老师是什么颜色的香皂?那和我一样的红色香皂在哪里?黄色香皂、绿色香皂呢?
红色香皂找红色浴缸,黄色香皂找黄色浴缸,绿色香皂找绿色浴缸。
B、师:去找和你一样颜色的浴缸吧!
幼儿拿着香皂盒去找自己的浴缸,提醒幼儿可以帮助同伴一起寻找。
评析:对上学期的小班幼儿来说,进行第二次不同类型的匹配活动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活动中,老师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时的对能力弱的孩子、胆怯的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
C、带领幼儿进行第二次“洗澡”。(课件7:懒羊羊洗澡的动感画面及播放《洗澡歌》,1分钟)
五、结束活动
(课件8:懒羊羊挥手再见)
师:小朋友洗干净了吗?懒羊羊也洗干净了,要和我们说再见了,来,我们和懒羊羊再见。我们也要回教室休息了。
(幼儿托着香皂出教室,提醒幼儿慢慢走,轻轻拿,因为香皂碰到水后很滑)
评析:结束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情节发展画上了句号,孩子们的情绪也得到了舒缓。最后的温馨提醒给幼儿出场制造了一些小情趣,由香皂遇水变滑,想到要小心拿稳,使每位幼儿走路都轻轻的、慢慢的,好像还是沉浸在游戏情景中,非常的可爱。
★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香皂DIY》这个活动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迁移已有经验,在幼儿对香皂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香皂的外形特征及欣赏各种类型的香皂,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做香皂时,教师能恰当地提出操作的要求,通过观察、倾听与模仿,帮助幼儿有目的、有次序的感知制作要领。作品展示中,幼儿大胆表现,与同伴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同伴的长处得到了肯定,其他幼儿也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在玩匹配游戏时,注意个体差异,坚持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给孩子们学习的空间。最后用“洗澡”这个生活情景来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很快乐,都积极地参与游戏,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说课稿阅读
有趣的香蕉说课稿
有趣的香蕉
说活动教材:
小班孩子的认知活动是从观察生活的点滴、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的。香蕉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是他们喜欢吃的水果。开学初,我们小一班的孩子对自然角上摆放的几个香蕉特别感兴趣,一有空就去光顾了,在那里看一看、玩一玩,对它冲满了好奇,当我们关注到这一现象后,便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探索中,我们发现香蕉不同的摆放形状,会像许多有趣的东西。如:朝上翘翘的香蕉会像小船、小床、木马、月亮、滑滑梯、嘴巴……朝下弯弯的香蕉会像彩虹、眉毛、小桥、伞面……放在头上、脸上或拿在手里玩一玩,会像胡子、大像的鼻子、羊角、牛角、小兔的耳朵、手枪、镰刀、电话机……这些丰富的想象物都是来自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并且能关注到的现象和事物,因此从孩子的经验性和兴趣性出发,便生成了《有趣的香蕉》这一综合活动,使孩子能在想想、说说、玩玩、吃吃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
说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把重点放在幼儿大胆想象和语言表达上。《纲要》中提出:孩子的语言获得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是需要儿童在实际运用中通过积极的自我建构来获得。所以本次活动的目标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活动中我们以香蕉造型想象为线索,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或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并在多通道的活动如:观察中、比较中、身体的模仿中、交流中、倾听中、运用中,拓展经验,从而习得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另外,由于孩子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是对感知过经验的一种再现,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这也就为他们的香蕉造型想象提供了可能。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幼儿能根据香蕉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并用语言或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幼儿在多通道的活动中积累对香蕉的感性经验,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说活动过程:
在设计活动流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孩子对对吃吃、玩玩、等游戏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活动中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因此在充分了解孩子这一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引起兴趣。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悬念:"这块漂亮的布里藏着什么……"让孩子通过猜猜、摸摸、看看、说说等多种感官,既复习了香蕉的外形特征,也牢牢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好了准备。二、想象活动。本环节我在香蕉的造型上做了大胆设计,使活动的趣味性、愉悦性能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并贯穿始终。活动中我以香蕉是一个小小舞蹈家为主线,创设了为小朋友跳舞、摆造型,想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这样一个情境,使孩子有了一个自己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孩子在和香蕉积极互动中,发展了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三、分享,吃香蕉。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现象很多,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由于小班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淡薄,能力较差,主动性不强,常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一个可经常练习的机会,因此我抓住了这一教育点(挈机)设计了本环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己动手来剥香蕉,在学学、剥剥、吃吃的过程中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动手劳动的乐趣。
本次活动是以一支香蕉为主线开展的认知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挖掘蕴涵在香蕉中的教育价值,使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同时也能考虑小班幼儿学习的认知特点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始终以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动即玩香蕉,静即思考像什么,让孩子有目的的去想象、去思考,并巧妙地将一些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幼儿园说课稿:香蕉船
一、说教材:
《香蕉船》活动设计是让幼儿能体验到同伴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幼儿建立一种与他人共享快乐的情感,现在的幼儿普遍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使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活动本身就是要让幼儿懂得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关爱他人是快乐的。在活动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翻阅图书的好习惯。
二、说教法:
我根据活动的内容,并考虑到语言学科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以故事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幼儿的讨论,及在情境中学习,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活跃性。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根据《纲要》语言领域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使他们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时培养幼儿翻阅图书的好习惯。
四、说活动准备:
本活动利用了幼儿的好奇心,我为他们准备了一根实物香蕉,将《香蕉船》制成小书,同时还准备了故事磁带。
五、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根据幼儿的特点,让幼儿在情境中活动。活动开始,出示实物香蕉,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先让幼儿观察香蕉的形状,请幼儿说说像什么,引出故事《香蕉船》。
(二)基本部分
学过程,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播放故事,幼儿倾听,给幼儿加深印象,通过提问,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同时教育幼儿,同伴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请幼儿学说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与幼儿讨论故事中的情节,来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过程,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说的过程,让幼儿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请幼儿说说喜不喜欢小鸡?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幼儿自己阅读小书,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了解"封面,封底"和翻书的顺序,及应该怎样翻,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香喷喷的饭菜说课稿
一、教材和学生特点
小班一般是三到四岁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自己吃饭,可是很多都没有正确的姿势,幼儿使用餐具的技能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所以以《饭菜香喷喷》为主题开展一次活动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所以身上一般带有一些婴儿的特征。但是他们又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动作发展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而且爱模仿,这为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餐具,纠正吃饭的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
二、活动目标
学习一些独立进餐的基本方法,懂得要自己吃饭,不要别人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吃饭时拍摄的录像
2、各种各样的勺子,豆类(赤豆,黄豆、绿豆)装在不同大小的箱子里,不同大小的瓶子
3、制作好标语“自己吃饭真能干”
四、教学方法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演示、情境创设等教法。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正确习惯进行观察和练习,并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小朋友进行奖励来鼓励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五、活动过程
(一)课堂活动过程
环节一:宝宝会吃饭
通过播放事先录好的视频,让小朋友们观看自己吃午餐时的录像,然后让他们说出喜欢哪个宝宝吃饭的样子,并说出原因。这样可以在我的引导下得出良好的吃饭习惯。然后我用一首儿歌做出总结:我用小勺来吃饭,一口饭,一口菜,啊呜啊呜吃个饱。我把饭菜都吃完,宝宝长得高又壮,老师看了笑哈哈。
环节二:游戏《用小勺》
拿出准备好的勺子和豆子,让小朋友们用不同的勺子将豆子装入瓶中。这样可以训练他们正确地使用小勺子。这个环节,要给小朋友们充足的时间来训练正确的勺子使用方式。
(二)延伸活动
《饭菜香喷喷》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全学会的,这就需要开展一些延伸的活动。如何使用餐具就需要不断的练习。考虑到这个,我准备长期开展其他活动,如生活区角活动:在生活角里投放一些玻璃弹或各类豆粒等材料,让幼儿练习舀小勺,掌握正确用小勺的方法。如不定期地在午餐时准备一些小奖品,对独立吃完自己饭莱的幼儿送以小奖品,激发幼儿独立进餐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再例如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进行幼儿独立进餐要求的宣传,要求幼儿在家在园一个样,坚持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习惯,保持家园联系,沟通了解幼儿进餐的情况。
六、自我评价
结合活动内容的实际,及幼儿的特点,在完成了课堂目标以后,并设计延伸的活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让幼儿们学会正确的吃饭方式及灵活自如的使用餐具。让幼儿在课堂上生活中都能够学会生活的技能,并加以练习。这也符合《标准》里传达出的“社会培养儿童的行为,社会学习贴合儿童生活”的理念。
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 ——>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2020小班说课稿:香甜的水果----香蕉变魔术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小班说课稿:香甜的水果----香蕉变魔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一、说教材1、课题类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健康活动《香甜的水果》。选择这一主题,主要是让幼儿认识并喜欢不同种类的水果,能说出水果的名称,初步了解常见水果的营养价值。在这一课题中,我又以我爱吃的水果----香蕉为例,创设了这节健康活动并展示给大家。
2、教材分析:正如《纲要》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香蕉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外形、与众不同的吃法及口味,这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由此,我设想通过《香蕉变魔术》这一活动,来增强幼儿爱吃水果的健康意识,并且在创设活动中注意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初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教学重、难点:本次活动的活重点是增强幼儿爱吃水果的健康意识;本次活动难点是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4、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幼儿的这些能力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我创设了《香蕉变魔术》这节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的健康活动课,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三个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增强幼儿爱吃水果的健康意识。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演示法:活动中,我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操作体验法: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幼儿回答问题来锻炼幼儿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幼儿为主体,创设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更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采用了以下学法:
多种感官参与法: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尝试法: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准备:香蕉若干;方纸盒一个;纸篓一个。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活动目标,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导入主题、想想活动、分享活动、延伸活动。
(一)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以后才能吃。我在表述时语速较慢,咬字清晰,这样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的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利用魔术游戏,发挥幼儿想象这一环节中,我通过"香蕉变魔术"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活动或动作来表达想象结果。
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新奇,接着我就开始变魔术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第一种变化:香蕉横放,"变变变,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我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有的幼儿会说(像小桥、像月亮、像彩虹等),此时,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
第二种变化:香蕉竖放,"变变变,你们看它这样又像什么?"我会模仿打电话状,喂,小朋友好!幼儿模仿:老师好!这很容易猜出是电话。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做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幼儿边说边做动作,整个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力以及动手能力等。
(三)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分享乐趣我首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并注意因材施教,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香蕉的幼儿,我会适当的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剥开的香蕉观察想象香蕉像什么。我会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有的幼儿会说(像小鹿、花等)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吃香蕉,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的味道,同时引导幼儿说出吃香蕉的好处。初步培养爱吃香蕉的情感。品尝香蕉后,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养成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欣赏《水果歌》,延伸本节活动我组织幼儿自由发言:你除了爱吃香蕉外,还喜欢吃哪些水果?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答出:苹果、橘子、葡萄、草莓、菠萝等。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尝一尝、吃一吃这些水果,说说他们什么味道,什么颜色?也可以把水果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下。最后,欣赏水果歌结束本次活动。
六、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我通过"香蕉变魔术"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活动或动作来表达想象结果。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小班说课稿:香甜的水果----香蕉变魔术”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2020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香蕉香蕉变变变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香蕉香蕉变变变”,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
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
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不知道本文“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香蕉香蕉变变变”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香蕉变变变》
香蕉变变变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小班美术说课稿:《香喷喷的大米饭》
一、说教材
1.选材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大米饭是我们南方的主食,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那么大米饭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
2.锻炼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现在的宝贝都是独生子女,只要口一张,眼一眨,大人就知道宝贝要什么,导致与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极差。
3.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在“揉揉”“搓搓”“涂涂”“贴贴”的过程中,学习将皱纹纸团压搓圆的技能,充分体验手工制作带来的快乐。
4.提供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教师给幼儿的准备要充分有效,这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具体活动的准备:
(1)人手一张画好碗状图形的有色粉画纸。
(2)皱纹纸若干、胶水人手一份。
(3)小动物若干,一碗白米饭。
二、说目标
根据《纲要》艺术教案“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欣赏米饭的形状、色彩,知道米饭是一粒一粒的,并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
2.技能目标:尝试将皱纹纸揉一揉,搓一搓,蘸上胶水,制作香喷喷的大米饭。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大胆操作,体会运用独特方法进行制作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的重点:
学习用揉、搓、涂、贴的技能,制作香喷喷的大米饭。
活动的难点:
把米饭装进碗里堆得高高的,不从碗里掉下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活动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讲解示范法和指导法,来适应教学内容传递的需要和幼儿的认知结构特点进行教学。通过操作与语言的紧密结合来突出重点,以变抽象为具体、变生疏为熟悉的办法来突破难点。用简洁的、游戏化的语言进行演示与讲解,使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要求形象化、具体化,易为幼儿所理解与掌握。同时,我还运用了兴趣式指导和渗透式指导法。从幼儿出发,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融在一定的情境中。
如:搓圆的技巧,我是利用儿歌的形式进行强化:“揉一揉、搓一搓、圆又圆、涂一涂、贴一贴;”再如,要求幼儿米饭做的多,是这样说的:“米饭做得满满的,小动物才会吃的饱饱的”。从而避免说教式的提要求和示范。
通过教师的演示,儿歌式的强化,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边听边看,在边说边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领会了搓圆要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说过程
总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设计情境“动物幼儿园又新来了朋友”为中心主题,以教师的示范幼儿练习为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总的活动流程是:情境导入→教师示范→幼儿练习→活动评价(展示幼儿做的米饭,请小动物品尝)。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导入:以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创设富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的角色(各种小动物),易于促进师幼、幼幼之间的情感交流。(时间1分钟)
2.新授:
教师示范“香喷喷的大米饭”。通过教师儿歌的形式(拿好一根皱纹纸,揉一揉、搓一搓、圆又圆、涂一涂、贴一贴,一粒米饭做好了),准确的讲解示范,使幼儿自然地掌握做米饭的步骤,明确了做米饭的要求。让枯燥的手工活动变得鲜活灵动,同时,又让幼儿体验到“做米饭”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更激起幼儿自己做米饭的强烈愿望。(3分钟)
3.练习:
幼儿做米饭,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观察幼儿,并用游戏口吻进行指导(我们要多做一点,把米饭做得满满的,小动物才能吃饱),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指导时注意个别差异。(10分钟)
4.活动评价:
请小动物品尝。以请小动物品尝的形式进行,既合乎主题情节,又利用了可借用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2分钟)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活动游戏性、趣味性极强,进一步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