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大人也焦虑
发布时间:2020-01-11 小班入园教育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科学育儿
看到孩子焦虑,大人也会为此感到焦虑。家长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呢?
孩子入园后,看到孩子种种与平日不同的表现,每位妈妈(家长)都会焦虑。家长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
家长焦虑的原因
从表面看,孩子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家长焦虑。孩子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到大,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当孩子独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开始集体生活,势必会让家长顾虑重重。一位母亲甚至这样来形容此时的心情:“经历了女儿上幼儿园的艰难过程,我曾大发感慨:人生所经历的最大考验莫过于出生、入园、退休和死亡了。我居然把上幼儿园和生与死等同看待,这也许有点儿夸大。但是作为母亲,我真的是如此深刻地体验到,一个还不太会说话、甚至还拿不稳小饭勺的幼小生命,硬是被人把他从他依赖的母亲和家庭的怀抱里分离,让他只身一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和那么多陌生人相处,所带给他的巨大恐惧与惊慌是多么大啊。”
从深层次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家长长期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对孩子倍加呵护,对孩子所具有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缺乏足够认识和信任。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过: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儿童的形象。当你开始接触儿童时,这个形象就开始指引你了。那么,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孩子不是传统观念里什么也不懂的人,他们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脑科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最科学、最高效的。他们会启动身体所有的“窍门”,通过看、听、触、嗅、尝等方式全身心体验世界。有人说:“如果说大自然在人身上设置了100扇能力的窗口,那么,我们成人身上恐怕只有5、6扇还是敞开的,其他的都关闭了,而孩子的窗口全部都是敞开的。这就是孩子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总之,孩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是源于家长对幼儿园生活的不了解。我女儿上小托班时,有一次回家后奶奶问她:“你在幼儿园喝水了吗?”女儿回答:“喝了一杯水。”奶奶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怎么才喝一杯水啊?喝水少,会上火的。”这种焦虑源于老人家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很多环节都会安排孩子喝水,老师也会督促孩子要喝足水。老师可能会叮嘱孩子“要喝满满的一杯水”,但因为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局限——孩子不会计算,而只记住了老师所说的“要接满一杯水”形象表达,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回答。可见,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也有可能产生焦虑。
如何应对:请做个“三心二意”的家长
为了保证孩子顺利入园,请家长要努力调整心态,不妨试着做个“三心二意”的家长。
第一,保持一颗平和心。
孩子入园后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伙伴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能使孩子获得家庭生活无法取代的、有益于他们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所以家长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
倒,而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才能想办法帮助孩子更快适应。
第二,要狠狠心。
家长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看见孩子哭着不愿去就心软不送孩子入园,家长的妥协只意味着延长孩子的适应时间。
第三,要做到一条心。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攻守同盟”,态度一致。其次,要做到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因为家园好比一车两轮,必须同向行驶,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二意,是要心存爱意和谢意,努力传递正能量。
心存爱意,即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家长要接纳情绪、不急不躁、充分陪伴。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和家庭养育环境不同,所以入园焦虑表现和适应快慢也不同。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在孩子哭闹、不愿意入园时呵斥孩子,或者胡思乱想:“人家都不哭了。这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不适合上幼儿园?”……而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入园时可以用《一千个吻》等绘本里提到的办法,耐心、温柔地帮孩子缓解焦虑情绪。从幼儿园回家后给予充分的陪伴,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孩子知道去幼儿园是成长的一个必经历程,爸爸妈妈的爱依然还在。
心存谢意,就是要感谢老师的付出,信任老师,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多换位思考,而不是“偏听偏信”。
家长要把与教师的关系定位在伙伴关系上,共同协商如何解决孩子在家以及在幼儿园的问题行为,不一定花很多时间,但是要常见面,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偶尔和老师分享观点、表达愿望、寻求支持或提供帮助,也会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信任老师,从而自己愿意亲近老师。
总之,在入园问题上,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和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和老师密切合作,才是一剂能够解除焦虑的良药。■
小贴士
一线老师为您支招
生活习惯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在家里培养孩子自理、自主的意识和生活习惯,比如,自己穿衣、吃饭等。节假日尽量和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保持一致。
善用班级朋友圈。家长可利用班级微信群,和其他家长一起交流育儿经验,相约离园后一起玩耍,周末一起外出游玩等,让孩子之间尽快熟悉起来。
阶梯式入园。如果孩子特别焦虑,可以和老师沟通,第一周不在幼儿园吃午饭,第二周尝试吃过饭在幼儿园午睡,然后再过渡到一整天,让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有事大胆说出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说”的习惯,即有需要、有问题要大胆说出来、说清楚。孩子如果说不清楚,家长不必刻意纠正,只要跟着孩子说一遍
即可,给孩子正确的示范。
会和孩子聊天。接到孩子后,多聊聊高兴事儿。如,“下午和谁一起玩游戏了?”“我看到你们的饭特别好,我都想吃了。”等能勾起宝宝美好体验的话题,不要问“你喜欢上幼儿园吗”“想妈妈了吗”“今天开心吗”等强调个人感受、容易勾起宝宝负面情绪的话题,“你吃饱了吗”“你睡觉了吗”“有人打你吗”这种不放心的问话更是要禁止——会让孩子觉得幼儿园不安全。
充分陪伴。如果一提及“幼儿园”“老师”等话题孩子就哭,家长可以聊聊其他宝宝感兴趣的话题,或用户外活动、讲故事等方式,来释放孩子的焦虑情绪。
巧用依恋物、音乐和照片。孩子熟悉的小毛巾、经常听的音乐和故事、全家福照片等,如果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再现,会带给孩子熟悉和安全感。家长可以和
老师沟通,让它们陪伴孩子入园。
关注“十一”小长假。重视放假期间的休息和饮食。因为孩子入园适应一个月体内积了火,如果玩得过于疲劳或者吃过多肉等,容易引发宝宝生病,所以要多给孩子吃去火的食物。
“十一”长假后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出现一个小反复,但是这个反复很快就会过去,家长一定要坚持到底,就会迎来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那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入园,宝宝很焦虑
科学育儿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离开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家人和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是正常的。他们有哪些表现?家长该怎么办呢?
其实焦虑表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说明孩子能够对环境的变化有所反应,能够辨识、感知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对陌生、危险环境的应急防御。
由于气质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宝宝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成长痛”。孩子们的“痛”都有哪些表现呢?
哭闹: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宝宝的哭闹不是分分钟不停止的,而是很有规律的。
1.分时段哭闹。一般孩子入园时会大哭大闹一阵,家长走了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又如,有的宝宝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活动前后哭闹,显然在家中这些事情都由家长照顾, 他们自己不会或者不习惯做这些事情,加上陌生环境和老师、同伴的压力,因此焦虑哭闹。
2.分时期哭闹。入园前三天,孩子会搂着家长脖子不撒手哭闹,被老师抱过来之后继续哭闹。几天之后,宝宝就会哭着主动放开家长,一边投进老师怀中,一边嘴里念叨着“妈妈早点来接我”。这时孩子已经知道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一周或两周左右),孩子会抹着眼泪,拉着家长的手走进教室。尽管还抹着眼泪,但是已经不用爸爸妈妈抱着来了,哭着也能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夜惊:有些宝宝入园后会出现夜惊的现象,睡着睡着就会撒“癔症”哭闹不止,嘴里还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妈妈”…… 半夜爸爸妈妈听到这样的声音是最让人揪心的。
不言语:原本爱说爱笑活泼的宝宝,入园后忽然沉默不语,回家后不愿意和家长说话,像变了人似的。
发脾气:有的宝宝入园初期非常任性爱发脾气,因
为一点小事或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很难安抚。
黏人:有的宝宝本来和谁都能玩,可自从入园之后,在园里黏着一个老师,有的二胎宝宝黏着一个稍微大点的伙伴;在家里又开始黏着那位最亲近的人,离开一会都不行。
睡觉困难:有的孩子中午睡觉需要有人陪着或拍一拍,刚入园由于不熟悉环境等因素,因此拒绝在幼儿园睡觉,或者上床了睡不着。
以上反应比较常见,但个别孩子会出现以下反应。
忍住不哭:哭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绪宣泄。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被教导“爱哭的孩子不好”,当看到其他孩子哭时会撇嘴或眼含泪花,但就是忍着不哭,让老师们看着很心疼,巴不得孩子哭出来,那也是一种释放。
等待或念叨:有的孩子站门口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连进来吃饭都不愿意;有的孩子不让关门,一关门就不安或哭闹;有的嘴里常常念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中午不睡觉:有的孩子没有其他焦虑表现,但就是不在幼儿园睡午觉。
需要注意的是,分离焦虑表现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差别;祖辈带的和父母自己带的也差别不大。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更快,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分离焦虑更严重。
阶梯式循序渐进入园的,比那种一刀切入园的孩子更少焦虑。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需要家长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孩子到2-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一、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觉到快乐。二、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scrips),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进行入园适应的亲-子-师活动,以帮助孩子在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三、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经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离训练(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家中,妈妈也会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孩子);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另外,在入园前创造在幼儿园孩子与幼儿园老师的接触机会,让孩子在有父母在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和老师拉拉手(身体的接触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和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逐渐接近老师、接受老师,建立与老师的感情联系,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幼儿园环境,感受在幼儿园活动的乐趣,这对孩子的适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五、要让孩子有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应该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的向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你的工作单位,参观你的工作办公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在幼儿园,宝贝也长大了,过几天也要上幼儿园上班,学本领了。并带孩子到幼儿园看看,走走,玩玩。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作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儿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小大人还要郑重的提醒您,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因为,甚至是可怕的,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e)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小大人以心理专业的角度提醒您,您对孩子的情绪和适应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小大人建议您来经常参加小大人举办的各种专家讲座和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任何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
等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
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当孩子出现“分离性焦虑”时
,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正面引导,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顺利
渡过入园关。
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入园焦虑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家长们往往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
后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下、再望一眼;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甚至幼儿园
门外观看孩子,不愿离去;每天来园、离园时,长时间与教师交谈,了解孩子在
园情况。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以安慰,就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
要求等等。殊不知,父母的这种难舍难分、焦虑的神态、情绪正通过微妙的亲子
互动传递给了孩子。我们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入园那天,全家先后有七人
来探望孩子。看到家人,孩子高兴,可家人一走孩子便大哭不止,家长反复来看
望,孩子就反复哭闹,哭闹后又呕吐。后来,老师几次三番做家长的工作:可说
服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却不放心,忍不住要来看孩子。这样,反反复复多次后
,家长每次送孩子,未到幼儿园门口,孩子就死死缠住家长。孩子上幼儿园也就
成了“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结果,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持续了整整一
个学期,后来还时有发生。因此,当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时,家长一定要理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孩子。同时,一定要坚持天天送
孩子,停停送送反而增加了孩子重新适应的焦虑。
二、注意审度自己的言行
有人说,孩子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之中,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少
数家长管不了孩子,就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再不好好吃,把你送给幼
儿园的老师,让老师整整你”;“再哭,明天把你扔在幼儿园,不去接你”。家
长这样做,只能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和老师很可怕,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思想
负担,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有时,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对孩子说:“
宝宝不哭,中午妈妈接你回家吃饭。”孩子信以为真,好不容易熬到吃饭的时候
,却不见妈妈的踪影,于是,只能用哭闹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因此,家长应该注
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注重正面疏导和积极鼓励,尽可能帮助孩子达到最佳心理
状态。让孩子感到: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儿园;幼儿园里可以学到好多
本领,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是开心的事;我学会自己洗脸、洗手、吃饭、
穿衣了,我很能干;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喜欢我。孩子有了自信
心、自豪感,就很少会发生入园分离性焦虑了。
三、鼓励幼儿参与适应性活动
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变化很大,入园前,整天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
到了幼儿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减小这种变化的坡度,孩子入园后
,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一些适应性的活动。可以带孩子去邻居家,让孩子和大
哥哥大姐姐一起玩;还可以把孩子送到亲戚家,让他在外面小住几天,培养他单
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所玩的游
戏,陪着孩子再玩一会儿,也可以将孩子的作品带回家,给爷爷奶奶看,通过表
扬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孩子在家里,想做什么,通常用一些动作来表
示,家长们也往往习以为常,所以到了幼儿园就不适应。有的孩子要撒尿,却不
善表达,结果弄湿了裤子;有的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矛盾,却不知如何解决。针对
这些情况,家长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一定的自理能力,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如:自己处理小便,拿自己的杯子接水喝,怎样拿小匙,怎样用筷子,
另一方面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他想要做的事。在可能的情况下,家长还可让孩
子把家中的玩具拿到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其他孩子会谢谢他,乐意
和他一起玩,孩子自己也会感到很高兴,分离性焦虑就会减弱。
四、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
对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是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孩子心理、生理均会受
到一定的影响,家长要特别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1、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以便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和他的感受。
2、尽量向老师详细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便回家后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
行教育。
3、注意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不随意议论老师,以免影响师生关
系;当孩子感到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4、家长要随时、尽量详细地与教师交流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
点、能力水平等,以便教师尽早地了解孩子,运用适当的教育措施。
刚入园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给
孩子带来了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角色上的变化。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后,
家长不能粗暴或专制地对待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只有设身处地去理解
孩子、关心孩子,家园互动、正确引导,才能化消极为积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
碍,孩子入园时绽放在我们面前的定将是张张笑脸。
新学期开园温馨提示:孩子入园焦虑的原因
3—5岁正是幼儿形成依恋的一个高峰期。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高度发展,入园则让这种亲子关系有了暂时的分离。孩子初次来园,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多多少少会产生恐惧心理和种种的不适应,有时会哭闹不止。现如今的幼儿家长自身素质普遍较高,会通过网络、书籍学习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入园前他们就有意识地开始训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有时家长的某些言行可能会帮倒忙,使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
我们详细告诉你,孩子入园焦虑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入园问题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1、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影响着孩子。
初次入园,孩子和家长彼此第一次公开,不只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家长也会有。孩子虽小,但对家长的情绪变化十分敏感,家长的不良情绪随时会影响到他们。很多初入园的孩子都是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感染,入园一个月了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入园前的作息习惯培养,是教师在进行家访时重点强调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很多孩子因为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不一致,导致午睡睡不醒,天没黑就睡着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3、家长不适当的言行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很多家长具备一定的育儿知识,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在培养的过程中,用幼儿园老师、同伴来吓唬孩子,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从而加剧了孩子的入园焦虑。
如此焦虑怎么教好孩子?
1、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2、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3、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4、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5、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6、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7、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8、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9、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
10、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11、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