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到底有多长》
发布时间:2019-12-2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幼儿园大班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教案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首尾相连的方法测量长度,理解用不同长度的自然物测量,数据不同但结果相同。
2、在听赏故事中引发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材料准备:课件、木夹子、吸管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测量兴趣(价值分析: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提问:知道蛇究竟有多长,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结:测量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长。
二、根据故事,尝试工具测量(价值分析:梳理测量要点)
(一)、提问:许多相同的夹子,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操作,尝试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
小结:很多夹子用一个接一个的方法可以测量出蛇的身长。
(二)、提问:一根吸管,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探索,尝试用做记号的方法测量)
小结:一根吸管用做记号的方法可以测量出蛇的身长。
(三)、提问:没有材料,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交流,了解身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小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
(四)、提问:同样是蛇,量出的长度为什么不同?(价值分析:通过比较,理解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结果不同)
小结:不同长度的材料测量,数据不同但长度相同。
三、延伸故事,巩固测量方法(价值分析:通过到环境中去寻找,进一步探究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我们再去找找其它的测量工具来测测小蛇的身长,看看结果怎样?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活动目标】
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二、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明白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亲身感受一分钟的时长。
(一)谈话导入
(二)游戏:找朋友
师:现在是上午X点X分,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
提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个游戏有多长时间?
(三)设置问题引发幼儿表述自己对1分钟时长的看法:
师:你认为一分钟是长还是短呢?(幼儿自由表述)
二、感知一分钟:
(一)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师出示时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2、跟着秒针数60次,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知识性的问题使用课件直观的引导幼儿感受,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概念,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打基础。)
(二)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1、你认为一分钟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幼儿表述)
2、请幼儿进行一分钟区域活动
师:刚才你们用1分钟做了多少事情,一起交流一下。
小结:怎么1分钟都过得这么快呢?同样花一分钟的时间,但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事情比较难,有的事情比较简单,所以结果不同。
(这一环节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既能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一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到节约时间的必要。)
(三)再次体验一分钟的时长,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1、拔萝卜竞赛:体验如何用同样的一分钟做更多事情。
(1)教师讲解竞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竞赛,评出获奖队。
(3)获奖队员分享经验。
教师小结: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因为喜欢你,就站着不动,等你,也不会因为不喜欢你就快点走。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但因为每个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动作慢了,完成的事就少了,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抓紧每一天,抓紧每一个小时,抓紧每一分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那样我们就会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为孩子创设体验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再次让孩子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和时间的紧迫,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本环节不仅注重幼儿认知的发展,也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制订起床时间表,引导幼儿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出示时间表讲解各项内容。
2、幼儿填表。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计划,交代任务。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本环节将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计划时间)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数玉米》
【活动设计】
现在,正是玉米丰收的时节。玉米对于孩子来讲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吃过,对玉米也十分熟悉。在一次,吃点心(玉米)时,孩子们边吃边在讨论,一根玉米上到底有多少粒玉米?“数一数不就知道了”“这么多很难数的。”听着孩子们的议论,当时我就在想:这可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细心、仔细点就能数清楚了,我自己尝试着数,但数着数着,要不就忘了数到哪儿了,要不就忘了这粒到底是数过还是没数,再不然一打岔又忘了自己数到几了……当我再次数玉米的时候,我拿了一支笔,每数过一粒玉米就用笔做一下标记,这样等满棒的玉米上都做满了标记的时候,玉米的总数就出来了,连数了三次,总数都是一致!
后来我想其实要让大班的孩子弄清楚一根玉米棒上到底有多少粒玉米是没必要的,因为玉米长得可不那么规整,中间部分还可以,但是首尾两端可就麻烦了,还因为孩子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不过想想玉米是一个很好的本土材料,而且每一根玉米的排数都是双数。何不利用我自己数玉米的方法迁移到让孩子来发现玉米的排数呢!因此,我设计了本活动《数玉米》。
【活动目标】
1、感知玉米排列的方式,尝试数清圆形排列的玉米排数。(重点)
2、通过活动,发现玉米的排数都是双数的这一排列规律。
3、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难点】通过纪录、汇总发现玉米的排数都是双数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掌握1—20以内的单、双数。
2、玉米棒、记录纸、水彩笔幼儿人手一份;小圆点、小图钉、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多吃玉米有益处。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出示一个完整的玉米)问:“玉米可以干什么啊?(可以吃)
2、让幼儿了解吃玉米的好处。
师:我们都很喜欢吃玉米,你知道吃玉米有什么好处吗?
3、教师小结:多吃玉米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可以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的人,现在这种人很多的,我们应该多吃,这样有助于预防。
(二)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数出玉米的排数。
1、师:今天,玉米宝宝们排着队,要来做早操了,你们看,一排、一排、一排的队伍整齐吗?(整齐)
2、引导幼儿猜测玉米的排数。
师:“请你来猜一猜,这个玉米一共有几排队伍呀?(幼儿猜10、30、26……)
3、引导幼儿尝试数玉米的排数。
师:大家都猜的不一样,玉米到底有多少排呢,我们来数一数。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玉米,请你们仔细数一数手中的玉米有多少排。
4、幼儿操作:数玉米,教师观察幼儿是怎样数的。
5、引导幼儿交流并讨论数玉米排的方法。
师:你们数得清楚吗?哎呀,我也数不清楚了,谁数清楚了?你是怎么数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数玉米排数的方法)
6、出示讲解图并小结。
师:以前我们数的都是从第一排开始,第一排、第二排……;圆形排队的,先要做个记号确定起点,再数第一排、第二排……这样数就不容易数错或者漏数。
7、引导幼儿讨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起点呢?在我们周围找找看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帮忙,并说出如何使用材料。(请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三)幼儿尝试运用辅助材料的方法,数出玉米的排数。
1、今天,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一些小东西,看一看有什么呀?(出示辅助材料:黑笔、小圆点、小图钉、毛线)
2、出示纪录纸。
(1)师:今天,我们要把数出来的玉米排数纪录下来,请你来看看应该怎么记?
(2)与幼儿一起讨论纪录的方法
3、幼儿操作,借助辅助材料数玉米的排数并做相应的纪录,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数的快的小朋友与同伴交换数,相互检查。
4、集体交流,发现玉米排数的规律。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有几排?教师并将幼儿的结果纪录在一张大表格中。
(2)引导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数起来最方便?(用笔画、用图钉做记号)
(3)请幼儿观察玉米排里的秘密。
师:请你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16排的玉米最多,10排的玉米最少……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的排数都是双数的规律)
(4)教师小结:其实玉米的排数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都是按照一排一排这样排队的,并且排数都是双数。
(四)延伸活动:
师: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出示橘子)
师:请你来猜猜看这只橘子会有多少橘子瓣呢?(幼儿猜测)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找到起点,做上标记,一、二、三……一共有多少瓣啊?它是双数的还是单数的呢?
师:是不是所以的橘子都是单数(双数)的呢,请你回家再去数数看,明天来告诉老师!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各地娃娃到北京》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小棒,回形针在地图上沿直线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注意工具的首尾相接。
2、萌发热爱北京,向往北京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中国地图,自制城市地图,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儿童形象
2、小棒,回形针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儿童,小朋友你猜猜看她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可以从她们的衣着,长相来猜哦。
2、教师:你知道她们的家乡在哪吗?下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在地图上找找看,好吗?
3、教师小结:她们是来自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孩子们,她们分别居住在南京,呼和浩特,拉萨,乌鲁木齐和长春这几个城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居住的这些城市在地图上的哪些地方。(出示自制地图)
二、 测量这些城市到北京的距离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北京是中国的什么吗?(首都)它在地图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
2、提问:每个地方的小朋友都想到北京去看一看,玩一玩可是他们想知道在这个地图上她们的家乡离北京有多远,小朋友,你们愿意来帮助她们吗?
3、 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来帮助她们测量这些距离呢?(小棒,回形针)
4、 教师:我们首先用直尺来量一下她们家乡到北京的距离,并且记录下来,同时我们知道两个地方之间一直线是最短的距离,首先我们看一下南京到北京最短的距离是多少呢?(注意它们的头和脚是连在一起的哦,这样才能测出它们的最短距离)下面我请小朋友自己用直尺来测量一下呼和浩特,拉萨,乌鲁木齐,长春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
5、 教师:下面我们用回形针来测量一下好吗?并且要记录下来哦。
6、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用直尺和回形针测量了各个地方到北京的距离,并且记录了下来。
三、 交流测量结果,比比之间的距离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哪个城市到北京的距离是最远的?哪个城市到北京的距离是最近的?
四、 游戏:《送各地娃娃上北京》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送她们上北京吧。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量沙》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数据作用。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沙,验证。
(1)统计运沙次数
(2)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4)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幼儿百科:量沙,汉语词汇。释义:安定军心,迷惑敌人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