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主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模仿成人,扮演各种角色,乐在其中。而小班幼儿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规则意识差,在自主游戏中往往随心所欲,随时可能偏离主题,甚至忘记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想方设法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幼儿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促使幼儿想象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在游戏中得到良好发展。

一、以材料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维果羡基认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这对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同样是有必要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可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此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改变游戏材料,改善游戏秩序

为了丰富游戏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会投放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材料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时的需要,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材料来替代原来的材料。wWw.yjs21.cOm

案例1:

游戏时间开始了,小顾客们冲到小吃店,挤在营业窗口,嘴里说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弄得收银员无从下手,直接喊来了服务员,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拿着各种食物给小顾客,小顾客们叽叽喳喳地拿着食物坐到餐桌边吃起来,吃完钱一扔就离开了,小吃都留在了桌子上,弄得服务员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分析与措施:

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小吃店材料的投放不全面,应为小吃店准备一份菜单拿在服务员的手里,这样小客人一来,请服务员有意识地去招呼客人请客人点餐,避免了小客人直接去收银员那里拿菜。这样也弥补了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差的特点。以菜单为媒介进行介入,帮助幼儿有秩序、有意识地点餐、进餐、付钱的过程,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经验。

(二)拓宽幼儿视野,拓展游戏情节

在幼儿有了多次的游戏经验后,他们会说出一些提议来满足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促进游戏的开展。

案例2:

几个幼儿一起来到宠物店,各自认领了—只宠物来玩耍,他们畅谈着自己带宠物的“经验”:幼儿A说在我们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巧克力,我妈妈还给它买了新衣服呢,它穿了太可爱了!”

幼儿B说:“我们家也有一只小狗,它最喜欢吃肉,我上次还帮它洗澡呢!”两个幼儿说说笑笑,然后带着各自认领的宠物去其他地方玩了,玩了一会儿,就把宠物送回了宠物店,接着又去其他的游戏区玩了。在游戏讲评时,我问幼儿:“宠物店好玩吗?”幼儿回答:“好玩!”我又问:“怎么让宠物店变得越来越好玩呢?”幼儿们想了一会,一幼儿说:“可以给宠物梳头!”“嗯!给宠物化妆!”我连忙接住他的话。“可以给宠物穿衣服!”“可以给宠物买吃的!”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这时我趁热打铁,找了一段宠物比赛的视频,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分析与措施:

宠物店贴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单一地玩玩宠物显得枯燥,不能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为宠物店准备了一些化妆用品,如:梳子、蝴蝶结、头箍、皮筋、玩具、镜子等;和幼儿一起画了骨头、萝卜、小鱼等贴在牛奶盒子上,剪下来放在宠物食盆里;请幼儿回家收集了小时候的小衣服和宠物衣服带来;我们用废旧的盒子做了两个房子作为宠物们的家。这样宠物店焕然一新,许多幼儿都去宠物店为宠物梳妆、喂食、穿衣,乐趣无穷!

(三)加工游戏材料,加深合作意识

幼儿在玩的时候会打开想象的空间,想到游戏中缺乏的材料,从而使游戏终止,最后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案例3:

娃娃家的幼儿A和幼儿B分别扮演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看到小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呼着,礼貌地请小客人坐下,给客人倒了杯茶水。幼儿B抱着“宝宝”,边给“宝宝”喂饭边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要给她过生日。这时小客人激动地说:“‘宝宝’过生日啦,要吃面条!”这时,“妈妈”放下宝宝,就去厨房找些面条和蛋糕,把厨房翻了一遍也没找到面条,这下“爸爸”也急了,怎么办呢?娃娃家就出现了“宝宝”过生日没有面条的现象。游戏讲评时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对啊,蛋糕可以去小吃店请厨师做一个,面条可以在娃娃家‘爸爸妈妈’自己做!”下次游戏前,我为厨师准备了彩色橡皮泥,为娃娃家准备了撕纸,让“爸爸妈妈”制作“面条”。这样就不会因游戏缺乏材料而使游戏停滞,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游戏加工的兴趣。

分析与措施: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娃娃家为宝宝过生日吃蛋糕的游戏,提供了橡皮泥、撕纸等来帮助幼儿解决“宝宝过生日没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与小吃店的串联及自己的加工,满足了幼儿在娃娃家“生活”的乐趣,促进游戏的继续开展。

二、以语言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提供一个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让语言在交流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增强游戏指导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鼓励式语言:蜻蜒点水、以点盖面

幼儿需要赞美,喜欢赞美,而且期望得到表扬,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儿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比如之前当幼儿将小吃店的游戏材料撤得满地都是的时候,往往我生气地批评他们:“为什么把材料弄得这么乱,快点整理好!”虽然幼儿们整理了材料,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将材料弄得满地都是。因此在下一次游戏中遇到以上情况后,我换了一种方式,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谁最有礼貌,将材料整理好?”这时,材料瞬间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且将材料分类放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时,我又赶紧鼓励幼儿:“哇,你们把餐架整理得太整齐了,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客人,祝你们生意越来越好!”幼儿都开心地笑了。

(二)建议式语言:点拨发问、和谐对话

幼儿游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小班幼儿的游戏能力还不够高,在幼儿对游戏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应用谨慎的语言引导幼儿。

比如上面一个案例,娃娃家的宝宝过生日没有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在他们伤脑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而是组织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去小吃店请厨师做蛋糕,在家里可以做现成的面条!还有在理发店,理发师把所有理发用具放在了一个篮子上,我以建议式口吻说:“我觉得理发工具分类放的话看上去会很整齐!”宠物店中,服务员将宠物和食物放在了一起,我说“如果将宠物和食物分开放的话,是不是会更卫生?”实验下来,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幼儿更能够接受,同时也让幼儿感觉到了平等和尊重,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三)指令性语言:因人施教、设疑解惑

幼儿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熟练地驾驭游戏,有的幼儿就缺乏这样的能力,对于一些严重不守纪律的幼儿,就应该用到指令性语言。在我们班就有一名幼儿,年龄比大多数幼儿小一岁,但规则意识不强,喜欢在教室里闯,游戏一开始,她就直接冲进娃娃家摆弄各种材料。这就导致“爸爸”“妈妈”经常无奈地来告状。这时教师先告诉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可以没礼貌地去娃娃家,要先敲门!可是这样的方法对这名幼儿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就要用到指令式语言制止“请你不要在娃娃家做客了!没有礼貌的客人‘爸爸’‘妈妈’是不欢迎的!”

综上所述,在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施以适时、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介入,改善游戏材料,游戏秩序,拓展游戏情节等,并使用恰当的指导语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幼儿就能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不断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民间游戏新探索》的研究以来,如何贯彻《纲要》精神,如何发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是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经常思考与着力研究的重点。在市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幼儿对游戏的自主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使孩子们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感体验,引导幼儿成为民间游戏的主人。

关注民间游戏的多样性,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玩法各式各样,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每一种民间游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都能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体验与感受,获得愉悦。我们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实施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将民间游戏按照五大领域进行分类,如健康类(体育类)有钻山洞、拍山墙、老狼老狼几点了、猎人抓小兔、鱼和虾;语言类有猜蒙、摸箱子、传话、老鼠笼、两只小蜜蜂;社会类有猜头领、小蜘蛛、地雷;科学类有弹球、弄手影、打陀螺、选将军、吹泡泡;艺术类有网小鱼、找朋友、击鼓传花等等。

如小班艺术类民间游戏“找朋友”,我们在游戏中增加了幼儿自选动物头饰的情节,并配上相应的音乐与歌曲,邀请者根据自己所选头饰的角色表演动作邀请朋友,使这个古老的游戏增添了许多乐趣,吸引孩子们自主参与游戏。

又如中班语言类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都能成为主体,并且玩出新花样,教师有意提供了桃花、桂花等胸饰,既拓展了幼儿认识多种花卉的途径,又增添了游戏的情趣。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当“荷花”“桃花”或“桂花”,游戏中的对话也因花卉的变化而变化。“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渐渐演变成“×花×花几月开”。

关注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通过前期的家长问卷,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家长们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记忆深刻,如“打瓦片”“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等。为什么家长对这些儿时的游戏会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其原因就是民间游戏特有的民俗趣味,那些有趣的儿歌与口令,简单易学的游戏规则,使游戏者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和趣味。

针对课题研究目标与重点,我们从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入手,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组织开展游戏,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民间游戏中来。如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我们用KT板和纸盒做成立体的草丛,将整个活动场地布置成一大片草地的游戏环境。游戏一开始,小兔们跟着兔妈妈边念儿歌边做双脚齐跳动作,来到草地上吃草。真实的游戏情境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都把自己当成是真的小兔子,完全融入到游戏之中。这个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刻,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时刻。就连好动的、调皮的幼儿都能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关注民间游戏的规则性,增强幼儿自我约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民间游戏大多以体育锻炼活动为主,通过游戏练习走、跑、跳、投、平衡、钻、爬等一些基本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安全有序的重要保障。只有孩子们在游戏中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展。

如大班民间游戏“夹粽子”,游戏目标为:发展幼儿手腕小肌肉群,不断提高其手部力量;发展幼儿的走、平衡等基本动作。为了使游戏更有趣,由老师和孩子们商定后共同在场地上创设了游戏场景:用各种颜料瓶摆成了一条彩色的树林,平衡木当做小桥。最初的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夹住“粽子”从起点回到终点。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为了能够较快地完成任务,就会不遵守游戏规则,“粽子”夹不住就用手托,孩子们往往会因此而争吵起来,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我们就“如何遵守游戏规则”这一问题引导孩子共同讨论。

师:有的小朋友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你们说,怎么办?

幼1:××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不夹也没关系。

幼2:我们的游戏就是夹粽子,不夹怎么玩?

幼3: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小鸡被捉到时,就少玩一次游戏,夹不住掉下来,就让他少玩一次。

讨论的结果,大家形成了新增一条游戏规则的共识:在游戏中,掉下“粽子”的小朋友就停止一次游戏。

“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这是我们一贯秉承的理念。从最初的游戏规则建立、碰到困难集体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都让孩子参与其中,使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游戏规则是孩子们根据游戏需要而制定的,孩子们自我约束的能力明显增强,都愿意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少了,孩子间的争吵也就少了,游戏又能很好地开展下去了。

关注民间游戏的合作性,促进幼儿互动体验

从年级组平行研究的状况来看,不管是小班的民间游戏还是中大班的民间游戏,如拉绳、翻翻乐、推小车、迈十步等,游戏基本都在两三个幼儿或更多的幼儿之间展开,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整个游戏。这自然引发了不同主体间的自主互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的互动体验。

如小班民间游戏“躲猫猫”,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幼儿园的大型木质器械的自身结构,引导小猫们煞有其事地躲藏起来:“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躲猫猫,123躲躲好,一会妈妈就来找!”当儿歌念到“123躲躲好”时,“小猫”们开心地躲起来,等待“猫妈妈”来找。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合作方式,我们不断变化游戏角色进行游戏:先由老师做猫妈妈、幼儿做小猫,再由个别幼儿做猫妈妈、其他人做小猫,最后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交流:“你躲在哪里?”“你是在哪儿被妈妈找到的?”“我躲在滑梯后面”,“我躲在大树旁”,“我躲在圆筒里……”在游戏中,能力强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对方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说出一定的方位词,如上下、里外等等;能力弱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乐于与他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民间游戏中,我们积极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大胆在游戏中进行交流,充分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让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源。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民间游戏发挥出其更大的教育价值。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生成新的兴趣点,引发新的游戏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及时对游戏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闻其声,顺其趣

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或对某一件事情的争论、质疑,以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据此调整游戏方案或生成新的游戏活动。

案例:一天早上游戏时间,小吃店里非常热闹。“厨师”说:“小吃店里被盗了,做好的点心都不见了。”“服务员”应和道:“就是,好多点心呢,怎么会不见了?”旁边娃娃家的“妈妈”说:“肯定是被小偷偷走了。”“厨师”无奈地说:“要是有个保安就好了。”一个幼儿接茬道:“我来做保安吧,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偷东西了。”我及时接过话头,说:“是呀,小吃店是需要一个保安的,你们是否该给保安选个工作地点呢?还有怎样才能让人家知道××是保安呢?”通过这一追问,我不仅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还满足了幼儿创设一个新的游戏角色的需要,拓展了游戏内容。

二、追其行,延其趣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追踪幼儿的行为,注意分析幼儿先前的和后继的行为,进而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并顺应幼儿基于需要而生成的新游戏内容。

案例:在“保安”游戏中,我发现“保安”的桌上放着建构区里的一块大三角形积木。我心想一定是“保安”调皮,乱拿了玩具玩而不放回正确的地方。正当我想让“保安”把积木放回建构区时,忽然发现他拿起积木对着嘴巴说:“娃娃家、娃娃家,外面一切正常;小吃店、小吃店,目前没有发现小偷。”原来,“保安”把积木当成了一个对讲机,他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行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个问题。随后,我引导幼儿开展了“对讲机制作活动”。

三、解其惑,助其趣

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难题,并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以保证幼儿游戏兴趣的延续性,将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到底。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

案例:在“小超市”游戏活动中,我发现“营业员”给客人拿东西时要找很长的时间,原来他们不知道要把蔬菜和水果分开来摆放。当一个顾客来买桔子时,我问“营业员”:“你知道为什么找起来这么慢吗?”“营业员”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看着我,眼中充满了疑惑。我将水果和蔬菜分开摆放,随后又问营业员:“这样找起来是否容易一些?更快一些?”于是,有关“分类”的游戏就呼之欲出了。

四、急其需,拓其趣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自发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只有顺应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主动性。但并不是幼儿生成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来拓展游戏,只有蕴含着内在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幼儿解决棘手问题、利于拓宽幼儿知识等的生成内容,才可以用来拓展幼儿的游戏。

案例:我们班的娃娃家非常热闹,不同游戏区域的幼儿都喜欢到娃娃家去做客。可是娃娃家的“妈妈”却发现了问题:“客人来”了没什么事情做。“客人”们抱怨说:“为什么自己想看电视娃娃家却没有?”针对幼儿生成的这一需要,我们在区角讲评时有意识地让幼儿了解有关电视的构造、制作等知识。随后的游戏中,我们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娃娃家”电视机,从而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丰富了游戏内容。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浅谈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师应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在目前的游戏中,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戏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违反游戏规则。于是把自己所认识的现实情况一味地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玩,游戏成为老师导演的一场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就此被教师剥夺了,从而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

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解读者、支持者,实际指导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㈠进行有效的观察

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以有计划的观察作为指导游戏的前提,这样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知道幼儿的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样困难,解决了没有,如何解决的,幼儿通常和谁一起玩等,针对不同的游戏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观察后教师应对游戏情况加以分析:为孩子提供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投放怎样,儿童兴趣是什么,认识经社会性有没有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观察分析后才能决定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也只有在分析总结后才能及时调整游戏的目标。

㈡进行适宜的指导

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适宜,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促进自身富有个性的发展。

⒈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游戏“乐乐服装城”中,教师以一个顾客身份参与其中,向营业员打听各种衣服与自己是否相称,并试衣请营业员参考等等,有效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参与的目的,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以不干预幼儿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比如,在刚才的活动中,又来顾客了,教师要及时撤退,让幼儿继续游戏,可以说:“又来顾客了,你先招呼他们吧!”营业员感到为难,这时老师说:“没关系,你这会儿生意忙,我们是老熟人了,等会儿我再来。”如此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指导,不但孩子学会如何招呼顾客,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

⒉直接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鲜花店”中,一些孩子对于鲜花的制作与包扎成束感到困难,式样比较单一。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指导他们怎样使花束让顾客满意;有时也可以直接教给孩子新的制作方法,激发孩子继续游戏的兴趣。

⒊鼓励幼儿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游戏前尽管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游戏材料,但实际游戏时,还是会发生材料不足的现象。常常有孩子来问我:“老师,没有XX怎么办?”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或者为他们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导他们可以用什么替代。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戏“娃娃超市”时,孩子们边走边逛,从超市中买了许多的物品,并结伴同行。逛了一会儿后,竟然用买来的物品自主办成了一个家庭,而且在家里极其兴致地忙碌着,还热情地邀请朋友到他们家中做客。这是孩子们自主玩出的新游戏,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没有干涉孩子们的游戏,不久老师也被邀去做客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总之,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充分战线游戏的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超市”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商店里售货员和也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2、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较小年龄的孩子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则大年龄的孩子更多地会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

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自主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吸管、各种碎布、花片等分放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动手寻找、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比如:开设的“形象设计屋”缺少服装。于是,我便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首先出谋划策想出了服装店需要些什么类型的服装。例如:背带裤、短裙等;组织每个幼儿都自己设计了各种漂亮的款式和美丽的图案。因为服装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们对这次活动都很投入;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从画、折、剪、贴等幼儿都积极参与并达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当一套套形象各异、色彩鲜艳的服装挂进“形象设计屋”之后深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2、注重游戏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杜威强调:“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游戏过程里,教师应是游戏伙伴,不是“自上”的指导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能以物代物,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其次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给“娃娃家”打电话,告知“妈妈”请全家人外出吃“肯德基”或去游乐场。但切记: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讲的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再次应持多样的指导方式。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情景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游戏中幼适时地加以指导。如:在“医院”游戏中,教师发现有的“病人”没有挂号就去看“医生”,就告诉他们“看病应先挂号”。又如: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将“娃娃”将头朝下抱着,或拖着“娃娃”的脚走路,就装作听到了“娃娃”的哭声,启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行纠正。这些介入都能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帮助。但这指导容易产生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幼儿意愿的现象,抑制幼儿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当游戏遇到阻碍时,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调动友好商讨的气氛,尽量避免同伴间的相互埋怨和不和。另外,教师可以以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例如:“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马上再玩下去。”“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在无人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我们下次游戏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添置些什么材料呢?”等等。当幼儿主动提出新的游戏内容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问题,能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乐乐超市”的游戏时,服务员大声喊着:“快来买啊,新鲜的蔬菜!”但是也见没几个“顾客”去买,我便服务员去问问“顾客”为什么不来买。原来是“超市”里的蔬菜品种不够多。于是服务员便把橡皮泥制成了水果,又叫卖起来:“快来尝呀,有苹果,又有梨,西瓜呢。”果然,“顾客”纷纷抢购了他的新产品。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3、积极的评价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蒙台梭利认为:“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对儿童而言,游戏是真实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为幼儿的游戏表现提供了条件,虚构的童话想象使幼儿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为此,自发游戏要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放任幼儿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幼稚的行为,把儿童当儿童看,重要的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儿童的游戏。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所被评价的幼儿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和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正确使用评价语言。例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弄得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时,作为教师是否该批评他的作法呢?我的作法是:首先去问清他是想干什么。当我得知他是想重新设计“家”的样子时,便鼓励他并帮助他设计了一个“新家”。看着他满意的笑容,我想我的作法是对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创新性人才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实践与操作能力。

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多变的各种挑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幼儿成长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自主性游戏初探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经过一年的专题研究,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汇总的角色与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总结:

一、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中班时科科小朋友,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的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作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很多,教师可扮演打电话的人到邮局询问:有手机买吗?帮助幼儿拓展了“手机商店”这一主题;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旁观者。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幼儿游戏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幼儿的游戏。它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

二、以游戏材料为媒介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的本质特性和多样多变特征,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发挥出幼儿各种探索行为。

1、多提供自然性的游戏材料

自然界的每一物体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成为他们的宝贝。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包括各种石块、贝壳,各种树皮、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在活动室里陈列出来,充分利用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兴趣,指导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它们的形态、色彩、用途;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如对于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块,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触摸的感觉分类;按大小、重量排列;敲击石块、听撞击后发出的声音;将石块放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它在镜下变大的形状;将小石块组合成精美的小玩艺……凡此种种,既能给活动室带来一份大自然的气息,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又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或全是旧的,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再一方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可以及时呈现新的更复杂的玩具和材料,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获得社会情感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以交流体验为媒介

1、启发交流,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等等。

2、自发交流,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讨论吗?”、“谁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导语。

总之,幼儿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指导游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喜欢《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生成新的兴趣点,引发新的游戏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及时对游戏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闻其声,顺其趣 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善...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

2019-12-19 阅读全文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

2019-12-19 阅读全文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生成新的兴趣点,引发新的游戏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及时对游戏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闻其声,顺其趣 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善...

2019-12-16 阅读全文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