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许多寓言故事的书,读了吕氏春秋这本书,你都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吕氏春秋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1
《春秋》是一部政治学著作,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两汉之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着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当我小的时候,我对历史书不感兴趣,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不记得历史书中的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历史老师的形象,因为我对那些无聊的历史术语和日期数字充耳不闻。我只是在课堂上盯着他们看。
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对历史感兴趣,开始在业余时间写作。一个作家,即使是个业余爱好者,也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写得深刻,丰富和生动。
因此,我看了30毫米厚的《春秋左传》。但是这些经典文本总是很难读懂,所以我对《二十四史》、《史记》、《唐书》等史书仍然“敬而远之”。
许是一年的成长,还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心境的宁静,总之,读历史的欲望更加强烈。
孔子编撰的《春秋》记载了鲁隐从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的历史,以及鲁国的一些大事。
《春秋》的内容简单而深刻,没有注释是无法理解的,如《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
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
可见,孔子的皇统、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我刚刚开始阅读,但我已经从中感受到不小的见识,洞察力和灵感。我有一个想法,我应该写下我认为对后代有益的东西,而不是说教。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2
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 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 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 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3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4
《吕氏春秋》是一部经典,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特别牛的一部经典。据说当年“合十万余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气派,当然,没有人出来真的去增损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这部书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吕不韦。
这部书,“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汇集诸子所论又超越其上。通俗讲,《吕氏春秋》就像是一锅烩菜,但烩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尝。
读《吕氏春秋》,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不应被忽视的,那就是谈“养生”。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因为春多与生有关。“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这段话简直就是对我们说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用来维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而不是要用我们的生命去滋养万物,也就是说,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人不应为物所累,更不应被物奴役。但是遗憾的是,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关系颠倒了,很多人因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为轻何为重。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必然滋生堕落和腐败,必然产生会乱和丑恶。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5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操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