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4-06-06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五年级上册课件 上册课件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例6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小编认为“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如果你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请分享给你的社交圈大家一起分享!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四年级时我们曾学到过一篇《麻雀》的课文吗?那只大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小麻雀,毅然地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了猎狗的面前,那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它做出这样的举动啊?
(是母爱的力量)
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让我们感动的文章。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全文
1、初读全文,要求: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利用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一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学生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关系)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求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2)学生汇报自学字词情况。
在你自学生字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生字想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吗?
(学生交流:如爆、墟、颤等字)
(3)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勇敢、坚强)
(4)文中也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请你来找一找。(师板书:了不起)
(三)精读课文
1、深读课文,划划课文中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展开想象,品读父亲的了不起: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B、在漫长的36小时当中,父亲是怎样在经历着煎熬,每一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是折磨,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能体会当时父亲的心情吗?(同学交流)
C、是啊,尽管父亲的脸上已是尘土满面,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是他想过放弃吗?(生:没有)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地说-----您真是一位(生接:了不起的父亲)
D、小练笔:
让我们把境头回放到父亲挖掘时的场景吧!看,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的手指已经(),他的肚子已经(),衣服(),他的脸上(),但是他想到了(),于是()。
①学生进行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交流小练笔。
③优秀作品展示。
E、指名朗读此句,交流如何把握朗读时的感情,体会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写的好处。
F、齐读本段。
(2)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引读描写其它人的态度的句子,对比中突出父亲的了不起。
A、思考:哪些人不再来阻挡他?(警察、消防队长、好心人)
为什么别人都不来阻挡了呢?(他们都以为他失常了)
B、父亲失常了吗?
失常了: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
没有失常:父亲的这些举动都来自于强烈而伟大的父爱。
(通过父亲与其他人的一些行对比来体会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
C、老师小结: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我的儿子!我要求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同意吗?
D、齐读5-10自然段。
(四)有感情朗读1-12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读1-12自然段。
2、请几组展示朗读。
3、男女分角色朗读。
(五)教师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了不起的父亲正不顾一切地拯救着他的儿子,下节课我们将看到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带给我们的不凡经历。
2、齐读课题,下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初读感知精读体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
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指导书写:侣娱趟糕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自由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
文中的关键句段: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还能把书比做什么?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四、阅读欣赏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练习
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阅读书。
六、课堂小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课件-探索诗歌之美
语文,是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而《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则是五年级学生在语文领域学习的主要教材之一。通过这本教材,学生将探索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丰富的文字世界。特别是诗歌,作为一种优美的韵文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关于诗歌的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诗歌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教材通过篇目上的选择,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课件针对每一篇目,特别设置了详细的导读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诗歌之美。然后,课件还配有丰富的诗歌赏析活动。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学生可以深入探讨诗歌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表现等,提高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课件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兴趣。
课件中的诗歌内容还力求突破常规,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比如,在介绍古代诗歌的同时,教材还引入了一些现代诗歌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形式和风貌。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掌握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另外,课件中还融入了一些经典诗歌的学习,比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兴趣。
除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五年级上册语文书课件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比如,课件中设置了图片赏析、影像欣赏、音频播放等多媒体展示形式,将诗歌的美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诗歌的美丽,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索诗歌的兴趣。课件还包含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小组活动,比如朗读比赛、诗歌创作比拼等,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小编认为,《五年级上册语文书》课件中的诗歌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欣赏和创作诗歌。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技巧,更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因此,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教材简析
《天鹅的故事》叙述了一群天鹅英勇破冰的故事。故事以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叙述的方式展开,场面壮观,情节感人,表现了天鹅勇敢拼搏的精神。通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天鹅的美与勇敢,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重视文本的人文性,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新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情、学生情和文本情三情和谐,是阅读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将文本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有所理解,有所把握,从而激起学生的浓烈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动地复述天鹅破冰的经过。
2、通过文字,感悟天鹅的美与勇敢,激发保护环境、爱护珍稀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阅读,整体把握,感受天鹅的美与勇敢
1、多媒体出示天鹅活动图景。
2、学生简单介绍有关天鹅的资料。
3、揭示课题: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上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板书:天鹅的故事)
4、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难读的句子。
5、开火车读文,检查反馈。
6、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吗?﹙用两三句话简要说说﹚
【天鹅是美的,先用多媒体出示天鹅图,并对天鹅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直观上感知了天鹅形象。接着教师用设置悬念的办法,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几句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走近天鹅的美与勇敢
1、学生自由读文,采用写批注的方式,一边读书,一边圈划,写感受。
2、由下列问题展开引导:
(1)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收起猎枪,一收就是30年不打猎?
(2)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斯杰潘老人?
3、学生自主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是直接地进行课文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把充足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无疑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两个问题的预设,也给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领悟天鹅的美与勇敢
1、教师预设问题:
你认为是哪些壮观的场面感动了斯杰潘老人?找到相关的段落,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2、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容。
3、交流赏析,品读感悟。
课文5、6、7自然段描写天鹅破冰的壮观场面,写得感人至深,这节课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1)默读5、6、7自然段。
思考: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2)引发讨论,交流共享。
学习描写老天鹅破冰壮观场面的句子,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抓住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破冰勇士、顽强等关键词语,体会老天鹅勇敢、奉献的牺牲精神,并指导学生朗读。
②亲身实践,感悟体验。
同学们,我们来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作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下去,一次,又一次你有什么感受?
③师范读,生想象。
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④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描写天鹅群集体破冰壮观场面的句子,相机点拨:
①多媒体播放:天鹅群集体破冰场景。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出天鹅群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学习第七自然段
(1)导读第七自然段
(2)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三次叫声。
第一次:在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这是处于逆境中的呐喊,引导学生读。)
第二次:天鹅们齐心协力地加入破冰工作,干得那样起劲、那样欢快。
(指导用热烈的、欢快的语气反复地读,体会天鹅们绝处逢生后内心的激动与企盼。)
第三次:天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战胜大自然取得成功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叫声。(指导读出喜悦,读出了微笑。)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感受文中的人文情怀,是阅读的重要取向。教师善于引导,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让学生品词析句,从中感受天鹅的勇敢。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有感情地朗读,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文情感的生成。】
(四)激情设境,复述迁移,激发学生爱鸟之情。
1、创设情境: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猎枪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练习。【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2、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讲述故事。
3、教师点题:鸟儿是可爱的,富有灵性的,斯杰潘老人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我们。通过本课学习,请你说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
【感悟情感,复述故事,是这一环节学习的重点。教师创设了电视台记者采访斯杰潘老人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说感受、谈经过,让学生玩中学习,实是一个高明的设计。让学生来说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话,既道出了课文的内涵,也是学生课文学习的一个检验、情感的升华。】
【总评】
《天鹅的故事》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感人,场面壮观。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到其中的情与理,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呢?本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使课文的学习显得循序渐进,终有所获,具体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情境性:从入课开始,就是多媒体展示的精彩的天鹅图,一下子将课文学习放置于一个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精读感悟阶段,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扑打冰面的痛苦,去深刻体会天鹅的勇敢坚强。复述阶段,让学生模拟电视采访,复述故事,汇报感受,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学习。
2、主体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时时处处都将学生放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起以后,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让学生充分把握阅读的自主权,对学生的个性阅读进行充分的尊重。进入精读阶段,又时时让学生读书感悟,朗读表现,学生是一个完全阅读的主人。有目的预设,也使学生的阅读生成更加精彩。
3、实践性: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感能力,受到人文教育。精读实践阶段,教师让学生阅读、交流、表演多位一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情感,受到教育。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 洛 ( 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 作,写。 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
复,又。 恐,怕,害怕。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 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 复恐-------说不尽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例八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必备物品,每天老师都有责任撰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教案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故在起草教案课件之前,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在寻找高质量资源时,推荐参考“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重要的知识,建议您妥善地保存下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枇杷pīpa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小结课文。
三.拓展训练
1.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略)
果实:朵、核、壳、膜(详)由外到内
保鲜:(详)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1.认识“鹭、嫌”等7个生字,会写“鹤、宜”等10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
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同时也是在扫清阅读的障碍,为接下来的理解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
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
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字词。
1.这个xiá zi( )里装着一只kǒu shào( ),那是老师送给我的礼物。
2.这里的水是清澄的,因此,bái hè( )非常喜欢在这里停留。
二、选词填空。
嗜好爱好
1.打篮球是我的( ),因为打篮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大家的友谊。
2.他有吸烟这个不良( ),因此身体很不好。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仿写比喻句)
xxxxxxxx是xxxxxxxxxxxxx。
2.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_
四、“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答案】
一、1.匣子口哨2.白鹤
二、1.爱好2.嗜好
三、1.我们祖国的花朵
2.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四、示例:美往往蕴含在常见的事物中,我们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常见事物中的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寇、冀、葛、绷、冀、涧、拧6个生字,学会冀、庙、榴、弹、抡、绷、坠、拧、雹、眺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晋察冀、奉命、手榴弹、抡胳膊、拧开、瞄准、坠落、雹子、眺望、豪迈、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悬崖峭壁、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3、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寇、冀、葛、绷、冀、涧、拧6个生字,学会冀、庙、榴、弹、抡、绷、坠、拧、雹、眺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晋察冀、奉命、手榴弹、抡胳膊、拧开、瞄准、坠落、雹子、眺望、豪迈、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悬崖峭壁、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先来读课文,再交流预习的成果。
(一)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
寇尸崖豪
(二)读读下列词语:
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三)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四)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
三、我们再来快速读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己理清课文顺序后,填写课后p63表格。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1自然段2自然段3自然段4、5自然段6-9自然段
四、指名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位壮士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完成了掩护任务后,五位壮士又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受到思想教育。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3、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对狼牙山已经有一些了解了吧!能形容一下你眼中的的狼牙山吗?
(山势陡峭,三面悬崖,高耸入云)
(二)这狼牙山因为五位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而闻名,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课文是分哪几部分介绍的?
二、深入学习
(一)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依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思考题深入学习。
自学思考题:
1、认真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画出描写五位壮士的动作和神态,并在最感动自己的地方作好批注。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自学汇报成果。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吗?说的时候要先读读你画的句子,再说说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
1、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下面的文字片)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2)他们为什么要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转移?
(3)五位壮士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体会)
(4)通过五位壮士的动作、神态、内心想法来感受到他们选择道路的坚定的决心,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
(1)指名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在顶峰上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五位壮士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他们对敌人的痛恨。)
(2)师:是的,敌寇杀死我们的同胞30多万人。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我们先来自由练习朗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齐读)
3、第69自然段:壮烈跳崖
(1)我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再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当时五壮士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
(2)从五壮士的表现中我们能知道他们当时想的是什么?
(3)五壮士的壮举令敌人目瞪口呆,那一声声的口号响彻云霄,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放课件,影片节选)
(5)五壮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跳下了万丈悬崖,那壮烈的场面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69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齐读69自然段)
(三)这么感人的文章,一定会有很多打动你的地方,我们都来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试着把它背下来。(自由背、指名背)
三:总结
1、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英雄。(出示课件)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授予葛振称、宋学义勇敢顽强奖章;五壮士攻上的棋盘陀顶峰建立了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2、阅读赞颂抗日英雄的故事书,观看同类的影片。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又语文技能的提高。
四、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五、说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始的时候,我用谜语导入课文,使得学生的兴趣很高涨。
2.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课文的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来重点把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并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能加深对课文和说明方法的理解。
4.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通过拓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可谓一举两得。
六、说板书设计:
远列数字作比较特点大列数字太阳热列数字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关系密切形成风杀菌
这个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突出了主要内容,又表现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采用框架式,清楚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七、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精美的课件展现出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引导,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进行把握。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每日提醒
励志名言:
学习只是一种状态和习惯而已。
人生的绚丽多彩和卑微只因是平台不同,而决定平台的恰恰是自己平时的行为和习惯。
如果把学习看作投资的话,它应该是一本万利的,应该是世界回报最多的投资。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
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学习。
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加深体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3、情感体验。
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已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7
巴金爷爷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重点向我们描述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也就是大榕树)看到的不同景象。最后感叹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那么“鸟的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研究研究。
(1)原因一:鸟多
课文的第12、13段,出示句子: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提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作者却把鸟的多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仔细读读,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鸟的多?第二句话写得更妙,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组,你们会分吗?{大小、颜色、姿态}这样结构对称,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谁想来读一读?各种大小的鸟,各种颜色的鸟,各种姿态的鸟,都在这株榕树上,怪不得作者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又是一句表现鸟多的句子,可写法上完全不同,你们能感受到吗?什么叫应接不暇,你懂吗?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怎样应接不暇呢?就是——————引读
(2)原因二:鸟的生活幸福。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它们多开心啊!还会在干什么呢?请大胆想象,有的——有的——有的——鸟儿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没人来打搅,怪不得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原因三:在这里安全
可联系课文第9段“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他们”。
(4)原因四:大榕树很大、枝叶繁茂,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补充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在这里,动物和植物,人与自然互惠互利,是多么和谐地共处在一起呀!让我们把这一切介绍给更多的人吧!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1、学生分头准备。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作业:
课外阅读破坏环境或保护环境的材料
设计环保宣传标语保护那些正在危机中的鸟儿们
有兴趣的同学去读一读巴金的作品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第10课《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体验泉声的美妙有趣。
2、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技能目标:能从网上查阅关于鼎湖山泉的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单从字面上感受不出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帮助他们从网上搜集资料,结合图片、录音或录像,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录像、Powerpion电子幻灯。
教学准备:
有关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录像。
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音,激趣导入
1、聆听泉声。
2、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
3、这是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声音,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边欣赏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在网上查阅有关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图片。
2、边读边思边找,鼎湖山的泉水是怎样的?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一)简介鼎湖山
1、过渡:刚才同学们上网尽情地游览了鼎湖山,那里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播放鼎湖山风景图片,加以文字简介。
(二)游览景点
1、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由选读,再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评议。
2、读后交流,灵活机动教学25自然段。
景点一:观看飞流直下的瀑布,听泉声。
1、学生谈谈游览后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图片,泉水从山顶直流而下,从草丛石缝间涌出,配上泉水声。[
3、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体会文章优美的词句。
(泉声: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悠悠扬扬)
(泉水:涌流清亮、交错流泻)
4、配音让生朗读第2自然段。
把泉声流淌的美妙感觉读出来。要求大家大胆地想象,尽心体会。
景点二:半山腰的庆云寺点播视频
1、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途中的泉水,累了吧!让我们循着钟声到半山腰观看庆云寺,好不好?
2、借助多媒体,欣赏古刹图片,观图练说。
3、图文结合,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庆云寺的规模宏大。
景点三:从草丛、石缝流淌的泉水、从山顶飞流直下的泉水自主上网
1、过渡:庆云寺环境优美、清净,作者决定留宿于此,留在半山腰的古刹中,作者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网上搜索:鼎湖山泉水。
3、在师的指导下,据生找到的图片,配上泉水声,感觉流淌于草丛、石缝、空谷的各种声响的美妙之处。
4、图文对照,找出文中描写各种美妙泉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播放鼎湖山全景图
1、看泉听泉说泉。
2、学习播音,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泉水的不同流向,美妙的泉声向大家介绍。
(四)体验情感自制电子作品
1、总结交谈:鼎湖山之旅结束了,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板书,总结回顾,齐读鼎湖山泉水多么美妙!。
3、学生媒体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以便向别人介绍。
四、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电子作业
1、根据学生查找得到的图片、资料,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制作。
2、用Windows98画图窗口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鼎湖山泉水的山水画片。
作品路径:
飞流直泻的瀑布
10、鼎湖山听泉美妙无比
穿流草丛、石缝的泉水
多元评价: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四小节主要描写作者夜宿庆云寺所听到的各种美妙的泉声及自己的感受,教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泉水流淌草丛、穿越石洞、飞流直下时的各种声响,自然感受鼎湖山的泉声美妙极了
2、理解清纯悦耳、悠悠扬扬、雄浑磅礴等同播放泉水流淌的声音。
3、出示泉水流淌草丛、石缝,感受泉水的欢快活泼。
4、出示:泉水飞流直下,感受泉水的雄浑、磅礴。
5、本课将朗读和背诵作为难点,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读了课文。最后请同学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电子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并配上各景点的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妙,师生合作电子幻灯作品展示。
教学流程图:
制定教学目标
策划准备
播放录音,激趣导入
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教师随机教学
飞流直下瀑布半山腰庆云寺石缝流淌泉水,山顶飞泻泉水
教师辅助学生完成作品
多元评价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13自然段。
2、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风暴之夜的环境恶劣,体验强强独守小闸屋的恐惧心情。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713自然段中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明白环境与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爷爷的芦笛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味一下,这笛声怎样呢?出示: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2、学生交流。
3、小结:可见,这悠扬的笛声已经打动了大家的心,我相信如果学完了全文,大家会从芦笛中体味出更多的内涵。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过渡:夜晚很快就到了,爷爷告诉强强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1、精读第7自然段,感受强强的不怕
(1)出示爷爷与强强的对话,分角色指名读。
(2)爷爷说今晚会有潮汛,强强要一个人留在小闸屋里,他怕不怕?
(板书:不怕)
(3)当时的他在爷爷面前表现得怎样?(勇敢)
(4)指导朗读,读出勇敢。
过渡: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一起去瞧瞧晚上发生了什么?
2、精读第810自然段,感受强强的怕
(1)欣赏动画,了解今晚发生的事情。
(2)潮汛之夜,强强一个人呆在小闸屋里,到底怕不怕?(板书:怕)
(3)强强为什么这样害怕?(风浪的凶猛)
(4)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风浪凶猛的句子。
(5)指名交流相关句子。
出示:
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6)逐句说说哪些词最能让你感受到大海的凶猛。(狂怒、喷洒、摇撼、吞没、摔打、永不疲倦等)
(7)指导朗读,读出海的凶猛。
(8)小结:这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夜晚!
过渡:这样的夜晚,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有趣的话题,这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样的夜晚,你孤身一人,躺在一个漆黑的海边小屋,听着风的摇撼,浪的巨吼,此刻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就让我们走进主人公强强,去感受他心惊肉跳的暴风之夜!
(9)再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找出描写强强表现的句子。
(10)交流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11)读第1、2句,说说强强的害怕从哪些词语体验到的?
强强为什么要呼喊爷爷?
你能把这种感觉放进带进你的朗读吗?
(12)读句3,你们又可以读出什么?(焦急)
可以从哪些词语体验到?
能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13)刚才我们仿佛亲身来到了小闸屋,感受了风浪的凶猛,与强强一起焦急、恐惧,担心,人物的心理与环境紧密结合,文章写得生动,扣人心弦,让我们再一次共同欣赏这精彩的语段,男生读描写风浪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强强表现的句子。
3、精读第11、12、13自然段,感受强强的不怕
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传来了奇特的声响!
(1)播放笛声。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啊,爷爷的芦笛!
感情朗读这句话。(两个感叹号传达了强强的怎样情感?带上人物的心情读好它。)
(3)听见了爷爷的芦笛声,强强变得怎么样?(板书:不怕)
出示: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4)交流:仅仅是爷爷的笛声驱赶了他的恐惧吗?到底是爷爷的什么让强强不再害怕?(爷爷坚强的品格、丰富的生活经验)
(5)交流:风涛声中悠扬的笛声,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些什么?
(6)引读这句话。原来这优美的笛声竟然包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因而这悠扬的笛声。
四、理解爷爷的话,感悟文章主旨
1、理解两个不怕的不同。
2、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交流:爷爷明知道今晚会有潮汛,为什么还要让强强独自一人留在小闸屋?(板书:经受风雨接受锻炼健康成长)
4、齐读这句话。
5、出示有关诗句,丰富积累。
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6、写写自己的感想体会。
7、一个人要经历磨练,才会更坚强、勇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师也深深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笑对挫折,笑对人生,经风雨、见世面,迎着风雨健康成长!
五、课后练笔
强强觉得自己变的勇敢了,并想到爷爷平时爱说的话,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人在小闸屋面临风雨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映?展开想象,借鉴8-12自然段的写法,写出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强强的反映。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6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6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一、 说教材: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具准备:
学生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制成飞船形状的字卡、词卡。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这一“例子”,训练学生识字写字以及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甚至在说话中创造语言,体现了工具性的特点;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学、乐学。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怀。在教学中采用精彩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说出所见的画面,从读课题中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用不同形式的读——小组说——模拟宇航员介绍,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识字中,我先让学生读文自主识字,接着由句——词——字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再次认读,体现识字的层次性。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尤其以魔方的形式师生互动,识字——组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研读感悟中,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读、模拟读、介绍读、展示读等一系列读书活动,间或穿插说话训练,真正达到了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运用语言的目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要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文感悟后,教师依据学生已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基础,顺势而导,让学生谈学习的感受,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感情。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产生对网络这一新科技的喜爱,最后鼓励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再查资料,把语文课堂扩大到了课外,走入了学生的平常生活当中。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美丽的太空画面,让学生观看。
(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师激情:在茫茫的宇宙中,点缀着无数颗美丽的星球,它们看上去似乎彼此离得很近,但实际上却相隔非常遥远。在广阔无垠的太空里,藏着无穷的奥秘。看到如此美丽的太空画面,你想说点儿什么?指名谈感想。师顺势利导:是啊,人人都想去太空遨游一番,你们猜想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4、学生自由说后,师导入课题:如果在太空生活,许多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稀奇而且还有点“古怪”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太空生活有关的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贵有疑,疑而促思。学生产生“想知道”的愿望后,才能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能激发学生去通过读书探究的迫切愿望。)
2、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3、汇报读文:采取个人展示读、小组竞赛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顺。
(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能满足低段学生好表现的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三、引导学生识字:
1、学生快速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几遍,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领读、齐读,师生共同正音。
2、从上述句中找出含生字的`词,去掉其余部分,学生认读生词。
3、去掉上述词中其余部分,只留生字,让学生认读并自由组词。
(由句——词——字的认读,根据难度不同,有层次地多次再现生字,让学生随文识字,既是新授,又是复现。在读的过程中,生字不断复现,自然也就成了熟字。)
4、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
(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氛围,测读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5、师生合作认字:师拿出字词魔方,任意翻转各面,学生开火车认读。
6、学生再读文,读通顺,读流利。齐读或小组接龙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激趣益智的魔方识字和接龙读书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生机盎然。师生互动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记字的方法,看谁记的最多,方法最好。
2、学生汇报交流,师适当参与,给以启发性的引导。
3、仿照“读读说说”给生字组词。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肯定他们的个体体验,以展示才能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让识字方法异彩纷呈)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不束缚、不牵引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与发展。)
2、学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3、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篇)大声朗读。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酸的和甜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它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要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一尝,它们都将错过这顿美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要敢于亲自去尝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迫不及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把这个小故事表演出来。
3、通过朗读,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我们已读过了这个童话故事,故事有哪几个小动物?
(狐狸、猴子、松鼠、白兔)
2、这些小动物围绕“酸的和甜的”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呢?
(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达到整体 感知课文的目的)
3、课后老师又让你们再读了课文,你们读了吗?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
学生可能说出:划出生字,划出好词,划出好句。
肯定学生的读书方法:小朋友们真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划出好的词语、句子,注意积累,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设疑激趣
谈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的?
学生可能提出:
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2、小猴子听了小松鼠、小白兔的话,为什么还大口大口吃葡萄呢?
3、“迫不及待”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后,让其余学生先尝试回答,老师不肯定答案。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激励学生:小朋友那么爱学习、爱动脑,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们再认真读读课文,肯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细读感悟
〈一〉 重点引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其余学生体会一下狐狸的心情。
2、老师范读,学生戴头饰表演。
谈话:小狐狸,你们转来转去的在干什么?(摘葡萄)可当你想尽办法也摘不到葡萄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唉声叹气、难过、失望等)
3、体会了狐狸的心情,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谁再来读一读?(多找几个学生读)
4、齐读
5、解决问题: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引导:先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如能答上来就表扬他既能提出问题,又会自我解决问题。如答不上来,再让其余学生帮助他解决。
可能会说:
1、狐狸很自私,他不想让别人吃到葡萄。
2狐狸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来安慰自己。
〈二〉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1、重点引导第四段
(1)、找学生试读,其余学生评价。
(2)、课件展示“一串葡萄”和“一串串葡萄”,让学生明确“一串串”是形容有许许多多的葡萄。象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课件展示)看看你还可以说什么?
(3)、你能联系实际生活再举些例子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不仅学习了“一串串”的用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4)、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密密麻麻,那葡萄粒紫中带红,好象水都要流出来了。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看出来,你们都很着急,所以小猴子就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课件展示)你明白“迫不及待”什么意思了吗?(找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
重点句: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猴子着急的神情读出来。(多读几遍)
齐读,看哪只猴子最着急。
2、谈话:小猴子爬上葡萄架,他吃到葡萄了吗?(吃到了)从哪读出来的?
课件展示:小猴子听了,什么也没说,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解决问题:小猴子听了小松鼠,小兔子的话,为什么还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呢?
谈话;大口大口吃说明他吃得怎么样?(投入、津津有味、开心、香等)
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让我们也伸手摘下一颗尝一尝,味道怎么样?”用课文里的话。(啊,真甜)
“发自内心的还不够,再来一遍。”
齐读最后一段。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环节的设计,我摒弃了面面俱到的分析,抓住了重点词句,让学生入情入境,自读自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五、表演迁移,创新学习
熟读课文后,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把自己领悟到的课文内容、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小组合作表演出来。表演过程中,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表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语言上也有所突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体现了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六、口语互动,明确故事的教育意义
谈话:看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或者有什么建议提出来。
如:“小狐狸,你太狡猾了,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小狐狸说:“我以后再也不狡猾了。”真正做到口语互动。
学生还可能会说:
1、小猴子,你敢于亲自尝试,我真佩服你。
2、小松鼠、小兔子,你们再不要随意轻信别人的话,遇到事情要亲自尝试等等。
“你有没有话要对同学们说?”(如×××,希望你今后不要一遇到难题,就问老师,问同学,要敢于亲自尝试。)
(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中,能联系生活实际,明确文章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 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 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 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 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 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 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说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说学习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读为主,以读定教,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
说学习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较好掌握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文能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整体的了解。知道风娃娃干过哪些好事,哪些不好的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特制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检查课后的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个人读,集体读、品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说学习重难点
★感情读文
★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图文结合法,扶放相结法
学法: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习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复习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近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
2、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习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习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习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习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问题。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帮助人吗?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吗?”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集体交流,使同学们更加明晰地了解风,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实际中。我想语文的学习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结束,这在情境的创设上是完整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巩固积累:
1、总结课文。
2、读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六、作业:
明白道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好事呢?
说板书设计:
吹风车
吹船帆 做 好事 笑脸(图)
风娃娃(图)
吹风筝
吹衣服 好心办坏事 哭脸(图)
吹小树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活化石》是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有稀有鱼种中华鲟。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活化石的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巧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深切的情感体验。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兴趣。
三、说学法
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把“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这两种学习方法引入课堂,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思考,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本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评议、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做猜字游戏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从而把枯燥的识字变成有趣的识字活动,扎实有效的进行识字教学,切实落实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感悟,读中悟趣: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学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2、你最喜欢哪种活化石,把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重点指导第二段“银杏树“:
①自由朗读,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②教师相机板书:珍贵小扇子长得慢
教师抓住银杏树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教师范读等不同读书方式,渗透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银杏树,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3、剩下的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小组喜欢的小节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表演朗读等多种汇报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
请小朋友们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活化石的资料,来和同学们交流。
(现代信息社会,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是他们今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激发他们爱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狐假虎威》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狐假虎威》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共九个自然段,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的故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对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
二、说学情
二年级是属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会写“眼、爪”等四个生字。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理解重点词句,对了解事情经过,从而明白狐狸成功的原因十分必要。教学中,余老师把了解事情经过,分析人物神态和对话,体会动物内心世界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上余老师致力于建构简单而富有时效,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 切入课文,突显一个“趣”字
余老师由手指游戏导入课文,“一个手指头啊,就像毛毛虫”,两个手指头啊,好像什么?三个手指头啊,又好像什么?一直玩到五个手指头。这个游戏,就像是一团线。余老师呢,牵起了那根线头。孩子们呢,手、眼、心齐用,一路抽丝剥茧。有意思地找到了五个手指头表演的——有着锋利的爪子,有着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随文识字,凸显一个“活”字
1是学生在自读中,余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识字经验着手,调动学生的生字积累,引导学生随文主动识字。如“嗓”“转”。这个嗓字这么复杂,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问题抛出来,孩子们动起脑筋来。加一加,编字谜,如此识字,有趣更有效。“转”字是个多音字,一个读音是第三声,一个读音是第四声。怎么很好地把它读准确呢?余老师从两种读音的不同意思入手,交给孩子辨析的方法。当“转”字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第三声;围绕一个中心运动,读第四声。余老师的这种,先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再联系旧知识进行拓展补充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儿童特点,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
2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相互提醒难点字,在相互提醒中互补识字。由此,让学生获得随文主动识字的成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转化为新的学习内动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主动养成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分层朗读,突显一个“实”字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余老师以读为主,多读组合,以求实效。比如:在初读时,余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品读,赏读时,余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儿;导读时,余老师渗透方法;自读时,学生便可以循法练读。期间,余老师相机启发、诱导、点拨、指导运用,真正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读到会读。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余老师设计了以上板书。狐狸和老虎的卡通画,代替了原本冷冰冰的两个词语,让整个板书生动起来。狐狸、狮子和吓跑百兽这三者之间的线条设计也颇耐人寻味。狐狸借了老虎的威风是实线,狐狸吓跑百兽用的是虚线。事实上真正吓跑百兽的是老虎,所以老虎吓跑百兽余老师又设计成了实线。实线虚线之间,让孩子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又有了提升。
老师们,这节课上完了,但留给余老师与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很多,在此,我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帮助。谢谢大家。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范例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9-21页中的知识。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继续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平面镜能成像及概念。通过“实际照镜子”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2、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意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发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镜子(两块)、小蜡烛、印有反字的纸、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充电手电。
教学方法: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小组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这一课时,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小组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左右相反、正立、对称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谜底:镜子)。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伙伴,关于镜子,你了解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看来同学们平时不光照镜子,还了解了一些镜子中的小常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照镜子,了解镜子中更多的奥秘。(板书课题)(课件出示)
二、自主观察,合作交流:
(一)了解“像”及“平面镜”概念:
师:同学们,在你面前就有一把小镜子,请你快速拿起它照一照,你在镜子中会看到什么呢?(学生做)
生:会看到自己。你们在镜子里都看见自己了吗?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就是你的像。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能照出自己的像呢?请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在什么地方上看出了物体的像?
生:湖面、地砖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类似平面镜一样能看出物体像的物体吗?
生:衣柜面、地板、不锈钢盆底、饭盒等。
师:你觉得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人们把表面是平的、光滑、不透明的的镜子称为平面镜。(板书)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做光的反射游戏。
师:在平面镜里我们看到了物体的像,那么平面镜为什么会成像呢?让我们一起来用平面镜做个小游戏吧。请你将镜子平放在桌面上,将手电光照在上面,有何发现?
2、学生做光的反射实验。
3、讨论:在天花板上看到手电筒的光亮说明了什么?(镜子能反射光。)平面镜是怎样反射光的呢?(出示光路图课件)
4、师小结(课件出示):当光线照射到镜子等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也会被弹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板书)
镜子等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但是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
5、师: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课件出示闪光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光
6、刚才我们了解了平面镜不仅能反射光,还能成像。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那么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师:(出示一面镜子)看,老师这儿有一面小镜子,现在我们就用它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们该怎样玩呢?请看游戏要求。
游戏一:(玩一面镜子)小组合作玩。
师:请看观察要求:只用一面镜子(课件出示)
1、“你能看见我,我也能看见你”吗?这说明了什么?
2、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3、高举起镜子,你从镜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师:在照镜子的这些活动中,请小组间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师:刚才我们是用一面镜子来玩,发现了镜中像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如果用两面镜子来玩,又有什么新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袋中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游戏二:(玩两面镜子)请你将两面镜子立着摆放,再试着改变两面镜子间的角度,看小蜡烛在镜中能成几个像?什么时候成像最多?
三、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游戏一:你看见我,我也看见你,说明【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出示):
镜子里像的左右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你们看的都是这样吗?(课件出示)像与物体除了左右相反,还有什么特点?(对称、正立。)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说明镜子能帮助我们扩大观看范围。
游戏二:我们会发现镜中出现许多不同个数蜡烛的像。而且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这说明镜子间发生了多次反射(互相映照)的结果。
拓展活动一:用镜子。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实际物体左右相反。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现在老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请看我有一段文字怎么也读不通顺,你能借助什么工具,想什么办法帮老师像平常一样读出文中的字呢?为什么这样做能读通顺?(这一现象说明了像和实际物体的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拓展活动二: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里行走。师:看,老师手里还有一张双线条的五角星纸,你能照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吗,你发现什么?(看着镜中图像,大脑很难正确指挥笔的行走方向,说明镜中像与实际物体画法是相反的,所以不好控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了解了平面镜的哪些奥秘。(平面镜能成像,还能反射光。)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比较特别的镜子。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有趣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 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导语:《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内容及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令人震撼。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感同身受的体味当时地震的情景,更无法通过内心感悟其中的父子深情,对文本的内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对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的难点则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较高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文中人物的魅力,为学生打开爱的教育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有利平台。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主要采用鼓励引导法和启发探究法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本节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较频繁,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互动要覆盖到每一个人,教师的点评也应该覆盖到大多数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及时性,并且要避免造成学生中的'攀比心理。本篇课文可以利用情景表演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要给与赞赏性的、肯定性的评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损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比如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能回答,因此可以让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来答。此外,在对学生的点评上,要注重多种方式相结合,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说学法
在本科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取朗读体会法和小组探究法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结合发散思维,努力帮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我将分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透过这组照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好象听到了什么?
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既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又解决了部分疑问,通过读书思考还会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教师随机点拨,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它。
2、用“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课文有多个画面都比较感人,考虑到学生可能从其中的一个画面说起,所以我将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了多套方案,学生说任何一画面后我都会顺应学情,梳理知识,推进后面的教学。
交流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梳理相关的句子。
重点品读: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按道理正常情况下人应该做什么?休息、吃饭睡觉。而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师: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从哪里看出阿曼达的了不起?
3、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小伙伴中的一位,你会听到阿曼达说什么?
4、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2、假如让你为这幅画加一个题目的话,你会加什么?说说理由。
3、阿曼达父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听吧!让父爱在我们的心中缓缓地流淌,滋润我们的心田。播放歌曲《父亲》
4、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让你的感动随着笔尖流淌吧……
生练笔 汇报
(五)拓展延伸
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送大家一份礼物--《背影》、《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父爱的伟大,让我们将父爱珍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来一起大声告诉父亲:我爱你!爸爸!让我们时刻铭记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六、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也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课件范例11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课件”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好教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1)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内容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预习中画出了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来理解,段意是什么?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每次晏子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讨论。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记叙这一内容的?
2、预习“读写例话”。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4)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把握文章的线索领悟文章的语言美、亲情美
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学难点:对“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六月里的一阵凉风,把舒适和清凉吹进你的心灵;亲情是严冬中的一件毛衣,把温暖和幸福送进你的美梦;亲情是风雨中安全的港湾,把快乐和安逸摇进你的爱心;亲情是黑暗中的一丝烛火,把光明和未来为你点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细节都能体现浓浓的亲情比如一句话一声问候,那么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中,莫怀戚又是如何来表现亲情的呢?
作者简介:莫怀戚生于1951年,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先后当过知青、士兵等,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熬( áo)过 分歧( qí) 霎(shà )时 蹲(dūn)下水波粼粼(lín)
1、问:“在这篇散文中,人物有哪些,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明晰:在初春的田野上,我们一家人散步,散步的途中发生了一点小分歧。
1、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田野,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问:“在这段中作者说母亲本不愿出来但是她为什么还是出去了,由此反映体现出什么?”
明晰:母亲对“我”的信任,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4、第四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初春,以及对初春的一些景物的描写
5、第五段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全家人散步的和谐的画面,全家人其乐融融以及小孩的天真、可爱。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的前五段,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在春天里一家人散步的美好画面,我们也感受到了一家人和谐的亲情。那么后面几段,作者一家人散步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作者怎样解决的呢?那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散步的路线,一起再次感受那浓浓的亲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五段,在前五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一家三代人在田野和谐的散步场景,那么在课文的后几段作者呈现给我们的还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吗?为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中最后几段
明晰:在散步途中,“我”的儿子和“我”的母亲发生了争执,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但最终母亲顺从了“我”的儿子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六、七、八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儿子和“我”的母亲发生了争执并阐释了结果,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问:母亲问什么要走大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走小路,结合原文找出相关句子?
明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明晰:寄希望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晰: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母亲即使年老体衰、即使知道走小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还是尽量满足孙子的需求,由此体现出母亲对孙子非常的疼爱
问:在走小路时,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她对“我”是怎么说的?
在阳光下,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在田野散步。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简洁,文章中多次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节简单,却让我们犹如其境,难以忘怀。
对比:“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排比:“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五)怎样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晰: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爱--尊老,妻子对儿子得爱以及母亲选择走小路--爱幼。“我”的母亲代表老年人这个群体,“我”和“我”的妻子代表中年人这个群体,“我”的儿子代表青年人,“我”的母亲、“我”、 “我”的妻子、“我”的儿子组成了一个小家,而一个大家则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这几个群体构成。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同学们心理上、道德上上升到更深的一个程度,并把这个良好的传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我”的母亲 走大路
“我” 歧
“我”的儿子 走小路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5)
Unit 5
一 、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
语音 /t/ /d/ /ts/ /dz/ /tr/ /dr/ /l/ /m/ /n/
词汇 掌握wake,early,first,day,term,must,still,by,on foot,the same to,usually,always,Ms.,boat,ship,sea,train,by plane/air/airplane, etc.
理解 Subway Worm reporter,Net Bar,roller skating Measure dining hall,dormitory bookstore,etc.
(二)语法
1.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2.频度副词(Adverbs of frequency)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once, twice
3.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I’m looking for a book.
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Yes, I am./No, Im not.
Is he/she...?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
What are you doing now?I’m playing computer games.
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
4.谈论交通方式(Talking about means of transport)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三)功能用语与话题
1.采访(Interviews)Our guest today is Michael from Class 2, Grade 1.
2.谈论日常生活(Talking about routines)
3.学校建筑(School buildings)swimming pool, playground, library, dormitory, lab, canteen, gym
4.谈论兴趣喜好(Talking about interests, likes and dislikes)I like the swimming pool best. Why do you like English?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and easy.
5.借物(Borrowing things)How long can I keep it? Two weeks.
6.新闻(News)、海报(Poster)Attention, please! Here is the news.
7.谈论学校活动、科目和时间表(Talking about school activities, subjects and timetable)
8.谈论学校生活(Talking about school life)
(四)能力培养
听 能听懂谈论校园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话题,识别主题,获取主要信息。
说 1能根据提示词说出意思连贯的校园生活的句子。
2能用简单对话描述校园生活。
3能根据图片或借助他人帮助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校园生活。
4能与他人合作进行角色扮演,表现校园生活。
读 1能理解简单的书面表达。
2能准确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表现校园生活方面的.文章,包括校园新闻、海报、遗失声明、失物招领等。
写 能写出表现校园生活方面的简单句子。能写出简单的校园新闻、海报、遗失声明、失物招领等。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生活,乐于学校生活的意识。
学习策略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培养任务型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交际用语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展开的,谈论学生的上学方式、作息时间、课程安排、业余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便于展开讨论。
本单元的语法内容主要是学习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以及表示频度的副词。
Topic 1
Section A
教学目标:
1.谈论交通工具及如何上学。
2.学习句型: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
本课重点1a和3a。难点:谈论交通工具及如何上学。
教具 录音机
五指教学方案
课时建议:1~2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
1.教学生如何在开学的第一天相互问候。
T: Good morning, class! S: Good morning, Miss.../Mr...
T: Nice to see you again! S: Nice to see you, too.
学习问候语:
T: Happy New Year! S: The same to you.
然后老师说:Boys and is the first day of our new term.
解释today, new term。
老师说:I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us. My son often takes the subway to school. What about you?
学习词组by bus, take the subway。
Notes: subway(AmE)=underground(BrE)
2. 听录音3a,回答问题:
(1)How does Kangkang usually come to school?
(2)How does Sally always come to school?
两人一组作对话,然后请3~4对同学到前面表演对话。(对参加表演的同学给予鼓励。)完成3b。
第二步:呈现
1.老师向一些同学依次展示并学习词组:wake up, get up, go to school, by bike等,然后做动作练习。要一名同学在前作动作,其余同学猜测词组。
2.听录音1,回答问题:
What’s the time? / Is it time to get up?
Who wakes Kangkang up? 完成1。
3.利用图画,完成2。
4.听录音4,完成4。
第三步:巩固
1.放录音1和3a,学生跟读。
2.学生两人一组表演1和3a。
第四步:练习
1.分组活动,谈论自己早晨的活动情况。
2.双人活动,分别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图片进行问答:
A: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例如:on foot, by bike, by bus, by car, by train, by subway, by boat/ship, by plane/air,完成4。
3.让学生做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全班同学“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按人数从多到少列成表格,向大家汇报:
In our class, fifteen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bike...完成5。
第五步:综合探究活动
1.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家人通常所采用的交通方式。
2.请同学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介绍其它中学生早晨的活动情况,如:
“In our class, some students usually wake up at 6∶30. They get up at 6∶35...”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6)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定语从句:
(一)基础:引导词---who, which, that, whom,
练习1.I like cities___________are quiet and clean. 2.I prefer students _________are hard- working.
3.I hate TV shows _________ are noisy and boring.4.The music __________ is gentle and quiet attracts me a lot.
5.The food __________tastes delicious is not always healthy.
6.Those boys ___________ are playing basketballs over there are from Class Fifteen.
7.The books ____________ are written by Lu Xun are worth reading.
8.The town ___we visited last week is much larger than before.9.The book ___ he bought is very interesting.
(二)特例:只用that的情况
1先行词被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所修饰,或本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只能用 that,
2.被修饰的先行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定代词时, 只能用 that.
3.先行词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修饰时,只能用 that,而不用 which。
4.先行词里同时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I can remember well the persons and some pictures that I saw in the room.
5.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只能用that.如: Who is the girl that is crying?
练习1. I am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___ is about the World Cup.
2. Is there anything___I can do for you? 3. This is the very bike ______I lost
4.To my surprise, he gave me nothing __ I need. 5.This is the best dictionary __ I have ever used.
6.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_______passed the exam.
7.He talked happily about the men and books________interested him greatly.
(三)whose 1. The student ______father works in the factory is sitting there.
2. I like the rooms ______windows face south.3. This is the desk ______legs were broken.
4The woman ___ umbrella you took is angry about it.5.Here comes a girl ___ handwriting is the best .
6The banana __skin is green can’t be eaten.7That tall tree _ leaves are yellow is very old.
(四)从句谓语单复数由先行词确定,时态由从句时间状语决定,不必跟主句保持一致。
1-He is one of the boys who ____ (doesn’t, don’t) finish doing homework.
2-I like films which ____(be) exciting and interesting.
3-Children who often ____(eat) junk food are easy to become fat and unhealthy.
4-That boy who _____(run) fastest is from our class.
5Those boys who ____ playing the guitar are from our school. (be)
6The trees which _____ (be) watere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m. 7The man who ____ over there is our teacher.(stand) 8Those boys who ____ playing the guitar are from our school. (be)
9Mr. Brown is one of the foreign experts _______ _________ (work) in China.
10I’m one of the boys ______ ________(like) English best.
(五)“介词+关系代词”注意: 介词的选用要考虑:
A.与先行词的搭配关系
1)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__________ I joined the army.
2)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 I worked here.
3)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year ____________ my son went to college.
B. 与谓语动词的搭配习惯
1)Have you found the book ________I paid 29 dollars?
2)Have you found the book ________I spent 29 dollars?
3) Have you found the book _____________we learnt a lot?
4) Have you found the book _______she often talks?
关系副词的用法
练习:1. It must be a good place ________________we can do a lot of exercise.
2.This is the village _________________we visited last week.
3.The house _______ we live in is very big./ The house _______ we live is very big
4. The woman ___________ talked to you just now is a doctor. The woman ______ you talked to is my sister.
The woman to ___________ you talked is my sister. 5. This is the hospital ____________ I was born in.
This is the hospital in _________I was born. This is the hospital____________ I was born.
综合练习一. 用适当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填空
1. The boy ______ is wearing the black jacket is very clever.
2. This is the present ____he gave me for my birthday.3.The man _______ talked to you just now is an engineer.
4. He talked about the teachers and schools _______ he had visited.
5.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______can frighten him.6. We visited a factory _______makes toys for children.
7. Is this the place _______ your father once lived 8.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_ I joined the League.
9The car______my father bought last month is beautiful.10The man______hair is white is his grandfather.
二 ( )1.Rosa likes music ___ is quiet and gentle. A. when B. that C. where D. who
( )2.--Is the girl _ is interviewing the manager of that company your friend--Yes, she is a journalist from CCTV.
A. whom B. which C. who D. whose
( )3 Yao Ming is a famous basketball star ___ is playing in the NBA. A. whose B. who C. what D. which
( )4. The doctor ___I am waiting for is Mr. Smith. A. which B. whom C. whose D. why
( )5. --- Do you know Hong Zhanhui? ---Yes. He’s the college student ____ has moved Chinese people a lot.
A. who B. which C. what D. whom
( )6. In my family, my sister is the only person __ loves chocolate. A. which B. who C. whom D. she
( )7. This is the place ____ the old man lived last year. A. when B. where C. that D.which
( ) 8. The song ___ Jay Zhou sings are popular with students. A. why B. whom C. what D. which
( )9. The farmer was very thankful to the doctor ___ treated his son. A. what B. which C. who D. whose
( )10.I like to live in a house__ is big and bright. A. that B. who C. how D. why
( )11. The young lady ___ we met yesterday is our new math teacher. A. what B. whose C. whom D. which
( )12. --Can you introduce the town to me? --OK. This is the town in __ I was born. A. that B. who C. which
( )13. Miss green is the only person __ can help you with your English. A. she B. whom C. which D. who
( )14. I like the second football match ___was held last week. A. which B. who C. that D. /
( )15. Is there anything ____ to you? A. that is belonged B. that belongs C. that belong D. which belongs
( )16. I hate people ___ don’t help others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 A. who B. which C. they
( )17. This is the only book ___I am looking for. A. that B. which C. who D. whom
( )18 Her sister__ you met at my home was a teacher of English. A. whom B. that is C. which D. who is
( )19 The book__is sold out at the moment. A.you need Bwhat you need C.which you need it D that you need it
( )20 I'm one of the boys ______never late for school. A. that is B. who are C. who am D. who is
( )21.__cleans the classroom can go home first. A. Anyone B. Those who C. However D. The one who
( )22. The old man __yesterday is a scientist.A.I spoke B. I spoke to C. whom I spoke D. that I spoke to him
中考定语从句真题演练
1.--- Is the girl __ is interviewing the manager of that company your friend? --Yes, she is a journalist from CCTV. A. whom B. which C. who D. whose
2.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movie _____ we saw last weekend? A. who B. what C. that D. whom
3. ---Who is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Elena, the woman ____ is wearing a red T-shirt over there.
A. 不填 B. whom C. whose D. who
4. Is that the man _____ helped us a lot after the earthquake? A. whose B. which C. when D. who
5.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 I’m looking for the pen ___ I bought yesterday. A. who B. which C. whose
6. This is the novel_____ written by Guo Jingming. A. who B. what C. that D. /
7. We should be ready to help the people ____ are in trouble. A. whose B. whom C. which D. who
8. Two years has passed, but Chinese people still remember those exciting days ____ they spent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 that B. who C. when
9. The magician _____ played magic tricks in 2008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is Liu Qian. He is popular in China now. A. whose B. who C. which
10. July likes music very much. She likes music ____ she can dance to. A. what B. who C. that
11. At school, you should do the things _____ are allowed by the teachers. A. that B. when C. what
12. Thought is the key _____ opens the doors of the world. A. why B. where C. which D. who
13. The gentlemen ___ are coming to my office tomorrow are my classmates many years ago.
A. whom B. who C. those D. which
14. That’s the man _____ house was destroyed in the storm. A. that B. whose C. who D. which
15. The girl ____ I just talked with is Ben’s sister. A. whom B. which C. she
16. I love people ____ are friendly to others. A. which B. whose C. what D. who
17.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my school. I’ll always remember the people _____ have helped me.
A. who B. what C. which D. where
18. I like the teacher ____ classe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creative. A. which B. who C. what D. whose
19. Do you know the boy ____ is sitting next to Peter? ---Yes. He is Peter’s friend. They are celebrating his ____ birthday. A. who, ninth B. that, nineth C. /, nineth D. which, ninth
20.ShaolinTemple__lies in the west of Zhengzhou welcomes the visitors from abroad.A.where B.which C.who
二宾语从句
1宾语从句的学习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语序:在宾语从句中,一律用___________。
如Where does she live? (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where she lives?
***几个特殊的特殊疑问句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nearest shop?/ What’s wrong with you?/ What’s up?/ What’s the matter?
这几个特殊疑问句本身就是陈述语序,在宾语从句中不需调整语序。
第二:时态; 1)如果主句是___________,宾语从句时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1. It’s going to rain. I think.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2. “I will go with you .” he says. ---He says he will go with me.
3. He studied English ten years ago. I know. I know he studied English ten years ago.
2)主句是___________,宾语从句要用___________。
如:It’s going to rain. I though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rain.
“I will go with you.” he said. ---He said he would go with me.
3). 若从句表达的是___________,规律,不管主句是什么时态,从句都用___________。
如1 The earth turns round the sun. The teacher told us---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earth turns round the sun.
2 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 She said … ---She said that 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
第三:连接词1)如果被连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那么连接词用___________, (也可省)
如1. He’ll be back in a month. ( I hear…) I hear ( that ) he will be back in a month.
2. I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once. ( He tells me…) He tells me ( that ) he has been to the Great Wall once.
2.)如果被连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则用连接词___________
如:*Does he live in that house? ( She asked me …) She asked me if/ whether he lived in that house.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 I want to know…) I want to know if 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
3) ___________句,用原句中的特殊疑问词引导:what, who, where, when, which, why, how (many/ much/ often/ long/ old).如: Who are you waiting for? Can you tell me? --- Can you tell me who you are waiting for?
What did he do yesterday? I don’t know. ---I don’t know what he did yesterday.
***其中 以wh- 疑问词或how 引导的宾语从句与动词不定式可相互转换
如I don’t know what I can do.可以说成 I don’t know what to do.
The policeman showed me where I could get books. 可以说成The policeman showed me where to get books.
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make a kite?可以说成 Can you tell me how to make a kite?
4).宾语从句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词所跟的`宾语中,如果从句谓语是否定的,一般要将否定词not转移至主句谓语上去,而将从句谓语改为肯定形式。如:I don’t think he has time to play with the girl.
二.综合练习
1.I want to know __
A. whom is she looking after B. whom she is looking C.whom is she looking D.whom she is looking after
2.I don't know _________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when does he come B.how will he come C.if he comes D.whether he'll come
3.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_ the nearest hospital is?A.what B.how C.whether D.where
4.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_ the radio without any help?
A.how did he mend B.what did he mend C.how he mended D.what he mended
5.I don't know if he____ tomorrow. If he _____,I'll tell you.
A.comes, comes B.will come, will come C. will come, comes D. comes, will come
6.Do you know where _________ now?A.he lives B.does he live C.he lived D.did he live
7.Do you know what time ___?A.the train leave B.does the train leave C.will the train leave Dthe train leaves
8.I don't know _________ .Can you tell me,please? A.how the two players are old
B.how old are the two players C.the two players are how old D.how old the two players are
9.The small children don't know _________ . A.what is their stockings in
B.what is in their stockings C.where is their stockings in D.what in their stockings
10.I can't understand _________ . A.what does Christmas mean B.what Christmas does mean
C.what mean Christmas does D.what Christmas means
11 . When the job______, let me know. A .do B .done C .is done D .finished
12 .She asked me if I knew__ .A .whose pen is it B .whose pen it was C whose pen it is D .whose pen was it 13 .Miss Li wants to know _____________next week . A .when my uncle leaves
B .when will my uncle leave C .where my uncle will stay D .where does my uncle stay
14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________with the money ? A .how to do B .what should I do C .how I should do D .what I should do
中考宾语从句真题演练
( )1. Everyon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ety.As members,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do__.
A. what we should do B. what should we do C. how we should do
( )2. --I really hope to keep in touch with Lily. --Sorry. I don't know __.
A. what her name is B. what her job is C. what her number is D. when she left
( )3 —Can you tell me ______? —By doing more speaking. A how I will improve my English
B. which way can I choose C. how do I deal with my English D. what’s wrong with my English
( )4. How lovely the dog is ! Can you tell me _____?
A. where did you get it B. where will you get it C. where you got it
( )5..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____ the book about aliens? --Sure, take the escalator to the second floor.
A. where I can buy B. where can I buy C. when can I buy D. when I can buy
( )6-“Do you know_ have our summer holiday?”-“Next week.”A.when will we B.when are weC. when we will
( )7 ---Do you know ____ the MP4 yesterday? -- Sorry, I’ve no idea about it.
A. how much did he pay for B. how much he paid for C. he paid for how much D. he paid how much for
( )8--What time will Mr. Brown be back to China? -- Sorry. I don’t know ___.
A. when did he go abroad B.why he is going abroad C.how soon will he be back Dhow long he will stay abroad
( )9. You can’t image ___ when the pupils received these nice presents on Children’s Day.
A. how they were excited B. how excited they were C. how excited were they D. they were how excited
( )10. –Can you tell me ______?–She is in the computer lab.
A. where Linda was B. where is Linda C. where was Linda D. where Linda
( )11. –Do you know _______ the Capital Museum? –Next Friday.
A. when will they visit B. when they will visit C. when did they visit D. when they visited
( )12. He wanted to know____the English party.
A. when will we have B. when we will have C. when would we have D. when we would have
( )13. I want to know_______.
A. when we should arrive at the airport B. when should we arrive at the airport
C. when the airport we should arrive at D. when the airport should we arrive at
( )14. –David, look at the man in white over there. Can you tell me_______? –He is a doctor.
A. who is he B. who he is C. what is he D. what he is
( )15. –Do you know___the girl in red is? –I’m not sure. Maybe a teacher. A. when B. how C. where D. what
( )16. Your T-shirt is so cool.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
A. where you buy it B. where do you buy it C. where you bought it D. where did you buy it is
( )17. I really want to know ____ . A. what is wrong with my brother
B. how will he go to Beijing tomorrow C. if had he bought that car D. where did he go yesterday
( )18. Excuse me, sir. Could you tell me ?
A.where is the bank nearestB. where is the nearest bankC.where the nearest bank isD. the nearest bank is where
( )19.Lily’s mother looked for her for half an hour, but couldn’t find ____.
A. What Lily was. B. What was Lily C. Where Lily was D. Where was Lily
( )20--Could you tell me___? He is wanted by the head teacher.--Sorry, I’ve no idea.But he _ here just now.
A. where Tim was, was B. where is Tim,was C. where Tim is,was D.where Tim is,is
三、状语从句:
一).条件状语从句:引导词为:if, unless。
形式:
主句_______________, 从句______________.
练习:1.I am waiting for my friend.____________, I’ll do shopping alone.
A.If she comes B.If she will come C.If she doesn’t come D.If she didn’t come
2.I am sure I can make it better, if our teacher _________me a second chance.A.give B.gave C.gives D.will give
3.The art club is for members only. You can’t go in___you are a member. A.unless B.Because C.if D.though
4.I ________the CDs to you if I have time tomorrow. A.will return B.returned C.have returned D.return
5. 1)You won’t pass the final exam ___________(除非)you work hard.
2) The children __________ climb the mountain if it __________________(不下雨)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if he comes. (给我打电话)
二)时间状语从句:(常见从属连词有when,before, after, until, as soon as, while…)
1)As soon as he _____in Paris, he will call you. A.arrive B.arrived C.arrives
2)Don’t leave until the rain_______.A.stopped B.stops C.stopping D.stop
3)You can go skating after you ____A.finish the job B.finished the job C.finishing the job
4) I’ll tell her the good news when he _____ back. A.came es e
5)Father was watching TV ________ Mum was washing dishes. A.before B. while C.after D.until
6)I was watching TV ____ you called me last night. A.when B.while C.until D.after
7) I ______ here since I came to China. d B.have lived C.am living D. had living
8).My grandma didn’t go to sleep______ I got back home. A.till B.until C.since D.when
三)原因状语从句: (常用连词有because, since, as)
1. Tom is ill at home, _____he can’t come here. A.so B.if C.because D.and
2.—Why did you come to school late this morning?--___I watched the Football World Cup until 12:00 last night. A.If B.Because C.Since D.Though
3.I hope to go to France some day__there are many museums there.A.though B. unless C. because D. where
四)结果状语从句:由so… that…/such…that/so that引导的从句(so后接形、副原级)
1)与too…to…句型的转换:
He ran so fast that I couldn’t catch up with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box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o… that +从句”与“enough to”的替换
He’s so strong that he can carry the bo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e is not old enough to go to 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o that…/ so…that…/such…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so that he could catch the early bus.
The boy is so strong that he can lift up the heavy stone. He is such a clever boy that all of us like him.
练习:1.--He was _______tired ______he fell asleep as soon as he lay down. -- Oh, we can go out and let him have a good rest..A.too;to B.so; that C.enough; to D.such; that
2.There were _______many people ____I couldn’t find where she is. A.so;that B.so;as C.such;that D.as;that
3. He ran as fast as possible__he could reach school on time. A.in order to B so as to C such that D so that
4. They are ___interesting books __ I want to read them once more.A.so that B.such…that C.too…to D.so…that
综合练习
1.You may leave the classroom when you__writing.A.will finish Bare finishing C have finished Dhad finished
2. Would you give Johnny this letter if you ________ to see him this week.
A. will happen B. happen C. are happened D. happened
3. She was busy, ____she couldn’t go to your birthday party last night. A. and B. so C. or D. but
4. English is ________ a useful language ________ it is spoken in many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 so…that B. such…that C. so…because D. such…because
5. Don’t cross the street __ the traffic lights are green. A. after B. until C. while D. since
6. Your dream won’t come true__ you know what your dream is. A. after B. unless C. while D. since
7. --Could you ask him if he __to my birthday party next Sunday? –I will, if I __ him this afternoon.
A. comes, meet B. will come, will meet C. comes, will meet D. will come, meet
8. Sarah is ______ a hard-working girl ______ she often works late into night.
A. so; that B. too; to C. such; that D. not only; but also
状语从句真题练习
1.—Where was your brother at this time last night?—He was writing an e-mail ___I was watching TV at home.
A.as soon as B.after C.until D.while
2.The film “Kung Fu Panda” is___interesting__I would like to see it again. A.such,that B.too,to C.as,as D.so that
3.Tom will call me as soon as he ___home. A.gets B.has got C.got D.will get
4. We will have no water to drink___we don’t protect the earth. A.until B.before C.though D.if
5.We won’t start the meeting ___our teacher arrives. A.though B.until C.while D.or
6.Bob promises to join in the football match____he has to help his parents on the farm..
A. if B.as C. unless D. when
7.___it’s difficult to make her dream come ture, she never gives up. A.Though B.Unless C.Because D.If
8.---Could you tell me when Mr. Li___in Huanggang?---Sure. When he ___, I’ll call you.
A.arrives; will arrive B.will arrive; arrives C.arrives; arrives D.will arrive; will arrive
9.In summer, food goes bad easily__it is put in the refrigerator. A.until B.if C.unless
10.A moment, please. I’m checking if Mr. Smith__free tomorrow. A.is B.being C.to be D.will be
11.I didn’t go to bed __my mother came back late last night.A.so; B.until C.though
12.Hurry up,___you will miss the early train. A. or B.and C.if D.unless
13.---Tommy, do you know if Frank___to the theatre with us this Sunday if it ___?---Sorry, I have no idea.
A.will go, is fine; B.goes, is fine C.will go, is going to be fine D.goes; will be fine
14.What a beautiful painting it is! I’ve never seen ___painting. A.such a B.a C.such D.this better
15.I don’t know __he will come tomorrow.___he comes, I’ll tell you.
A.if, Whether B.whether, Whether C.if, That D.if, If
复合句综合检测
( )1.Is this museum_ they visited last month?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the one
( )2. Is that book ____ he borrowed on Friday? A. that B. which C. who D. the one
( )3 The second book__I want to read is Business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as
( )4 –Do you know the man __is running along the street? A who B which C whom
( )5. Without friendship, one can’t be happy although he is rich enough. As for me,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I spent with my dearest friend. A that B when C who
( )6 This is the best TV play __we have seen this year. A when B what C who D that
( )7--Have you fou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people ____you can use for report?
--Not yet. I’ll search some on the Internet. A which B who C what D whom
( )8--Have you been to the Sports Center___ is just opened in town? - -No, no yet.
A where B who C that D when
( )9 --Bob, where do you work?--I work for a company ___sells cars. A which B where C what
( )10____ have finished the work can leave. A. Those who B. Anyone C. The one who
( )11. The building that ___new is our school. A. is B. are C. was D. were
( )12. The pandas that we saved ____better now. A. are B. were C. is D. was
( )13 This is the only thing _________ I have lost.A.which B.that C.where
( )14.--Could you tell me____?--Sorry, I don’t know. I was not at the meeting. A. what does he say at the meeting. B what did he say at the meeting. C. what he says at the meeting D. what he said at the meeting
( )15. No one can be sure____ in a million years.
A. what man looks like B. what will man look like C. man will look like what D. what man will look like
( )16. -- Could you tell me ____?-- She is a student in Eton School.
A. where Kate is studying B. how Kate studies C .why Kate was studying D. when Kate studied
( )17.-- Could you tell me___ yesterday?-- About two hours. A. How long it takes to fly to Guilin B. How long it took to fly to Guilin C.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fly to Guiln D. How long did it take to fly to Guilin
( )18. Please tell me____.A. what is wrong with the boy B. what is the boy wrong C. what wrong the boy is
( )19. She will hate him when she _more about him .A.knowsB .know C.will know Dis going to know
( )20. --Excuse me. Do you know_____?--Sorry, I don’t know. A. where is No. 1 Middle School
B. where No. 1 Middle School is C. No. 1 Middle School is where D. No. 1 Middle School where is
( )21. At the science museum,the boys and girls get to know__________. A. what is the spaceship like
B. what the spaceship looks like C. how the spaceship looks 1ike D. how does the spaceship1ook like
( )22. He didn’t tell me ____.
A. which floor did he live on B. which floor he lived on C. which floor he lived D. he lived on which floor
( )23. I’m new here. Could you tell me__, please?A. when does the first bus arrive B. when the first bus arrives
C. when did the first bus arrive D.when will the first bus arrive
( )24. I wonder how long_______school?
A. has he been away from B. he has been away C. he has left D. he has been away from
( )25. ---We can use MSN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on the Internet. ---Really? Will you please show ____it? ‘
A. what to use B. how to use C. how can I use D. where can I use
( )26.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 A. if they were interested in chatting online
B. when was Albert Einstein born C. what they will do with the computers D. how often they go to movies
( )27---Could you tell me how long __the book?--Three days.
A.I can keep B.can I borrow C.I can borrow D. can I keep
( )28.I can’t understand ___the boy alone at home.
A.why she left B.did she leave C.why had she left D.why she leave
( )29. You will not succeeded if you ______ harder. A. will work B. won’t work C. work D. don’t work
( )30.Write clearly __your teacher can understand you correctly. A.since B.for C.because Dso that
( )31.______he failed , he went on doing the experiment .A. Even B. Yet C. Although D. in spite of
( )32.The dog went out while we __ supper. A. had B. had had C. were having D. would have
( )33.His brother has worked there ________ he left schoo A.when B. after C. since D. until
( )34.The boy didn’t stop talking ____the second bell rang. A.when B. until C. after D. because
( )35. __I came into the office, the teacher were having a meeting.A.While B. When C. Once D. Since
( )36.I was about to leave my house __ the telephone rang. A.while B. as C. when D. since
七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篇一: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详解
StarterUnit1Goodmorning.
1.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好。答语相同。在熟人或家人之间可省略good.熟人之间的问候可加上称呼语,称呼语放在问候语之后且用逗号隔开。如:Goodmorning,class!同学们,早上好!△Goodnight!晚安(晚间告别用语)2.Hello,Frank!你好,弗兰克。
3.A;Ho上午pm下午cm厘米mm毫米11.英语句子的书写
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单词与单词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一般为放入一个字母的空隙,句末要有标点符号,英语的句号是个实心圆点,而不是汉语中的小圆圈。12.大写字母的用法
1)英语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2)I(我),OK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大写。
3)人名、地名、国名、某国人或某种语言等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4)电影名、书名、报刊、文章的标题等中的每个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大写。EnglishWeekly《英语周报》Titanic《泰坦尼克号》5)表示月份、星期、重要节日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6)某些缩略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7)表示称呼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通常要大写。UncleWang王叔叔
14.英语句子成分
一、主语(subject):句子说明的人或事物。
1.Thesunrisesintheeast.太阳从东方升起。(名词)2.Helikesdancing.他喜欢跳舞。(代词)
3.Tovie去看电影
2、助动词do/does的用法。
3、Whatkind(of)用来问种类:Whatkind(ofmovie)doyoulike?
4、too,ase你的名字firstname名字lastname姓氏hername她的名字
telephone/phonenumber电话号码inChina在中国
2.必背典句:
1.—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
—Nicetomeetyou,too.见到你我也很高兴。
2.—What’syourname?你的名字是什么?
—Alan.艾伦
3.I’mJenny我是珍妮。
4.What’shis/hername?他的/她的名字是什么?
5.Hername’sMary.她的名字是玛丽。
6.What’syourfirst/lastname?你的名字/姓氏是什么?
7.—What’shistelephonenumber?他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It’s876-9548是876-9548.
3.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是人称代词的属格形式。它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
人称,每个人称又分单数和复数。物主代词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和形容词的用法相似,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在句中作定语,(于:eC.myD.mine
(河北)Georgereadsthenewspapereverymorning.That’shabit.
A.heB.himC.hisD.himself
(四川南充中考)SheisastudentandnameisKate.
A.sheB.herC.hers
4.be动词用法
(1)be动词(am,is,are)这三个动词常用做连系动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
Thisismymother.这是我的妈妈。
Iamnine.我九岁了。
Youaremygoodfriend.你是我的好朋友。
(2)be动词三种形式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主语。主语是第一人称I(我)时,用am,主语是第二
人称you(你,你们)或名词及代词的复数时,用are,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it/he/she(它/
他/她)或名词及代词单数时,用is.
(3)am,is,are的意思是“是”,但不能处处翻译成“是”。例,Howareyou?你好吗?
5.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英语中用于提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以what等特殊疑问词开头的句子叫特殊疑问句,用
法如下:
(1)询问姓名,—What’syourname?你的名字是什么?—Alan.艾伦。
(2)询问某物用英语怎么说。—What’sthisinEnglish?—It’satelephone.这是一部电话。
(3)询问电话号码。—What’syourtelephone/phonenumber?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It’s563-4789.是5634789.
6.基数词的用法。
数词分为两大类: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多少”的为基数词;表示“第几”的为序数词。
基数词有zero,one,two等。序数词我们刚学了一个“first”(第一)。其中基数词的用法如下:
(1)表示数字、年龄、日期等,在剧中可作主语、定语和表语。—What’stwoandfive?二加上五等于几?
—Seven七(表示数字)
—Howoldisit?它几岁了?
—It’sfour.它四岁了。(表示年龄)
—What’sthedatetoday?今天几月几日?
—It’sOctober3.10月3日。(表示日期)
(2)表示编号:LessonOne第一课UnitOne第一单元
(3)表示号码,如电话号码、门牌号、身份证号等,按单个基数词读出。0可以读成字母o
的读音或zero,相连的相同两位数可以读成double(双写的)+基数词。
(4)表示时刻:8::00=eighto’clock8点钟
7.汉语名字在英语中的写法
中国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的首字母都要大写且中间空一格,若名为两个字,中间
不加空格,只需第一字的首字母大写。ZhangLing张玲LiuYifei刘亦菲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7)
《秋天》 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2、 教学目标说明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诵读改写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感悟秋天 赞美秋天 热爱秋天。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城镇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秋天》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因此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 ,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这样必定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高涨,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诵读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1 、诵读品味法
2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2分钟)
品味秋天(12分钟)
描绘秋天(15分钟)
歌颂秋天(10分钟)
归纳方法(4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一) 创设情境 感受美
创设优美、 宁静的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探讨问题 发现美
环节一 品秋
1 、㈠初读
1 教师表情范读。
2学生揣摩默读。
3小组合作自读。
4教师指导点读。
㈡品读
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指导学生对诗的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以达到学生品味诗文的目的。
环节二 绘秋
㈢研读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为不同画面命上有诗意的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3、教师出示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并为自己喜欢的诗节配画。
描绘秋天这一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环节三 颂秋
㈣诵读
1、选择你配画的诗节有感情诵读。
2、伴随《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用优美的语言,解说自己描绘的画面。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诗人赞秋、颂秋的喜悦之情。
(三)归纳方法寻找美
1、 学生依据本节的学习过程,归纳赏诗的方法
2 、教师课件展示赏诗方法。
Ⅰ.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Ⅱ.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Ⅲ.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此环节的设计实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使学生形成了品评其他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 培养创新 表达美
课件出示作业:
1、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
2、喜欢写作的同学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3、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布置此项作业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其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说明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同时我又以诗--画--颂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DD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DD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DD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DD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DD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DD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DD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DD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DD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DD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DD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DD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DD“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DD“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DD“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DD“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DD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DD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DD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DD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DD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DD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DD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DD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DD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DD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DD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化石吟》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 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 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 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教材分析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DDD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播放录像片段《天气预报》。
2、谈谈天气。(收听或收看)
3、出示《苏轼避雨》,引出课题。
4、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由《天气预报》和《辛弃疾避雨》视频和动画片段,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张掖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弥漫 轻盈 月晕
2、抽查朗读:(2)(5)(7)。
3、范读,练习朗读: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4)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5)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探究质疑,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
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摘录关键词语,二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三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完成“雨天云”部分,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 扶、放的一个过程。通过对8种云介绍顺序的讨论,学习分类说明这一显著的写作特点。“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理。)
五、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启示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失: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一班7分钟,二班12分钟),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学习没有全部完成,课堂练习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布置作业。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有些高,学情分析做的不够深入;二是说明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这也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绿色蝈蝈》说课稿
说教材:文本教育价值的发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教法和学法: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扫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创新板块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山市》教学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八、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七、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八、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九、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十、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十一、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10、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 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 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 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 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11、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6、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7、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8、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9、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10、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11、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杨阳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8)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9)
教学重点:
1、解读青春: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讨论、并论证观点,从理性角度认识青春。
2、探讨、升华青春:通过学生自己对两段材料的分析,让他们逐步揭示青春的
含义是分两个层面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把握真正的青春,使学生明白珍惜美好青春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青春并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拥有青春的体魄,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青春。要拥有并保持真正的青春是需要付出不断努力的。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此时的初中学生,那时最贴切的了。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时,但由于年龄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科学引导学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行动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感悟青春》这一框的后半部分“青春畅想”与《祝福青春》这一框结合起来,把内容做了调整,做了一个课时。目的在于理清线索,前后连贯,以免类似的活动使学生产生重复感。
在课堂内容设计上,我采取“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想认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流程,首先用大量的材料(教师搜集、学生搜集)穿插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搜集、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在讨论、论证过程中,自己慢慢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并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每人准备一张纸,填写下表:
看到“青春”两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哪一种(个)……
分析:你所填的有没有什么共同或相似之处?是什么?
青春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请将课本P41的青春字母续下去,评选出最经典的续写。
分析: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烂却很短暂;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你认为决定青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儿童、父母、老人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是什么?
将课前收集到的青春箴言在组内传阅,并评选出最佳的2句,课后张贴在教室里。(也可以是朗诵的形式)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避免将“传递青春箴言”流于形式,要注意在传递中得到相互祝福的意愿。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10)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11)
散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散步》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课时:1课时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2、分析
(1)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2)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进行仿写训练,达到读写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主题较深,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文章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对称的句式,学生需要反复的朗读,思考,才容易体会。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选择让我们感动的段落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
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一)课前回顾(1-2分钟)
同学们,语文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你能说说朗读时该注意哪些方面吗?
明确:
1、停顿,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2、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3、语调,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4、语速,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5、情感,依文章内容而定,或欢愉,或沉郁,或悲伤。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学习。
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关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浓浓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并简介莫怀戚,让学生勾划注释。)
板书课题:散步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三)指导自学(2分钟)
问题1:生字词学习。
嫩芽( ) 霎时( ) 拆散( ) 委屈( )
分歧( ) 水波粼粼( )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学习生字词。
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从读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问题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此句写得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对称的句子。
问题5: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谁的?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四)巡视自学(5-8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5-8分钟)
师生活动:通过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融入课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1、嫩芽(nèn ) 霎时(shà ) 拆散(chāi ) 委屈(qū )
分歧(qí ) 水波粼粼(lín )
2、《散步》一文比较温情,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和谐的家庭、互敬互爱的家庭、相互理解的家庭……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春天来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里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①南方初春田野;②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学生喜欢的句子可能是以下任意一句:
示例: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④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⑤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5、请同学畅所欲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① “我”做得好,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 “妻子”,做得好,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母亲做得好,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孩子做得好,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2)①“我”听母亲的;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母亲“听”孙子的;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③儿子听“我”的;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母亲听“我”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⑤妻子听“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说话的分量都重。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8-10分钟)
问题3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勾画文中句子,让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问题5的讨论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主题的把握。
文章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爱”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孝”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你回想与家人相处时温馨的一幕幕场景,用心去描绘一个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对称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确:学生写好后,可分组讨论交流,推选2-3名代表起来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达到读写相结合,学以致用。
(八)课后小结
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思想上,又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①景物描写,可使文章蕴含美妙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②写作时采用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具体一点,同学的想法可能是以下这些:
①父母已经老了,始终抱着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学生应“自己的事自己干”,长期分担家庭的劳动;
③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④中学生尚未成年,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
⑤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⑥父母累了时要热心照顾,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端水送药,耐心照料,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与回报。
……
此刻,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关爱、和谐,饱含着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课外作业:
1、请把你写的片段与家人交流,大胆地倾诉自己对他们的爱;
2、把爱付诸行动,注重生活小细节,真正做到“尊老爱幼”。
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
母 亲
和谐
我 爱 妻子
儿 子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找到了有关“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的好东西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应对压力。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和发展全面能力的有效手段。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Unit5 Let’s eat!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A Let’s talk;Let’s play)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句型,正确朗读课文。能听、说、认读本课时句子I’d like some juice, please.Here you are.Have some bread, too.Thanks.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并能在情景对话中进行流畅交际。
2、能够运用Have some?.给别人提供或邀请别人吃些东西。如:Have some bread.并能够联系实际运用。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愿。
3、能够听懂、认读并表演对话。
4、对中西方餐饮文化有一定了解。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树立学生健康饮食意识。教学重点:
1、掌握新句型I’d like some juice, please.Here you are.Have some bread, too.并能够联系实际运用。
2、知道并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模仿正确,语音标准。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表演、运用对话。
教具准备:准备教材Let’stalk/A部分的教材配套录音带。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会话展示。此次日常口语会话之前,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句型 I have? 和 Here you are.(2)游戏:“Simon says”。内容为第四单元 A/B----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3)师生共唱歌曲 “Old MacDonald”,边唱歌曲可以边表演动作。2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将juice,bread 的板书在黑板上,指着juice说:I ’d like some juice.And what would you like? 重复I ’d like some juice, please.一句,并伴有和果汁的动作和表情。(2)T: What would you like? 引导学生回答I ’d like some juice, please.教读句子I ’d like some juice, please.并解释。
(3)T: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试读。教师给予表扬,并加以纠正。T:Yes, Who can try? S:I ’d like some juice, please.全班齐读。
(4)教读Here you are.Have some bread, too.学生跟读。
(5)教读对话I’d like some juice, please.Here you are.Have some bread, too.Thanks.学生跟读。趣味操练(Practice)(1)听音正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读对话,这样可以纠正学生发音。注意让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2)学生进行角色表演A Let's talk 部分的内容。(3)让学生做 Let's play 部分的游戏。
教师先将游戏方法简单解释,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做游戏。教师将面包的单词板书在黑板
上,师生一起说:I’d like some bread.教师再板书eggs说:I’d like some bread and eggs.继续进行,I’d like some bread ,eggs and juice。
4.Homework.听录音,仿读对话,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内容。Unit 5 Let's ea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 juice, milk, bread, egg。能听懂、会说:I ’m hungry.Have some bread.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以上各句子。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 juice, milk, bread, egg。教学难点:bread 和juice两个单词的发音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材配套录音带。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会话展示。此次日常口语会话之前,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句型 I have? 和 Here you are.(2)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对话。2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导入新知识。教师置疑:你们还记得Mike的妈妈给Mikep准备了些什么食物吗?学生凭借记忆说单词。
(2)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过多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观察。T: Ok.What’s on the table? Let’s see together.Look at it carefully.(3)再次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单词?
(4)此环节学习食品单词bread, juice, eggs,并根据学生情况扩展学习milk.(5)认读词语的学习过程。指着书上插图中食物单词的英文拼写学习新单词。目的是将单词的图、形、意相结合,学习单词。
(6)让学生听录音、指单词、读单词。(7)教师板书单词,学生认读单词。(8)教师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进一步学习。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强调 I ’m hungry.是在表达自己饿了想吃东西。如:在学生练习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I ’m hungry,对全班学生说:I ’m hungry.然后引导说: Have some bread.3 趣味操练(Practice)(1)让学生操练Let's do部分的游戏。(2)解释单词eat,drink和have。
(3)分小组比赛说、做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做得准确,说得清楚为胜。采用教师评和小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优胜组有奖。课堂评价(Assessment)两人一小组表演Let's learn / A 部分的内容。Unit 5 Let's eat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认读并会书写大小写Oo , Pp, Qq, Rr, Ss, Tt。2. 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3.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书写英文字母Oo , Pp, Qq, Rr, Ss, Tt的大小写 教学难点: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教具准备:
1. 写有大小写Oo , Pp, Qq, Rr, Ss, Tt的字母卡 2. 录音机和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复习所学过的字母Aa-Nn。教师出示字母卡,学生认读字母。教师出示字母卡时可单独呈现大写或小写,让学生认读。
2. 游戏:教师念一个字母,学生迅速写出相应的字母,举起来并大声朗读。教师奖励反应最快的学生。
3. 让学生说出所学过的含有以上字母的单词。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授字母Oo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的orange的插图,让学生回答: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出:It's an orange.时,教师在黑板板书单词orange,让学生读出来并说出中文。教师问学生orange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What letter is this? 学生回答:o。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别字母Oo的大小写。教师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以字母o打头的单词。板书单词on,教读on和orange。教师:这两个词都是以字母o打头的单词。可让学生书空或在黑板上书写。对书写笔顺正确的学生给与表扬,如书写错误,教师可再找其他学生书写。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写o占了几个格几条线,提醒学生在书写这个字母时注意占格位置。
2)先让学生认读和区分大小写字母Oo。并让学生说出大小写Oo的笔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与表扬,并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学生如回答错误,再找其他学生帮助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进行书空练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四线三格中教写大小写字母Oo。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抄字头,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多写几个以达到学会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时间内要在学生中进行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2.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别字母Pp的大小写。让学生说出大小写字母Pp的笔顺并书空。教师在四线三格中教写字母大小写Pp。教写中告诉学生小写p的小帽子要超出第二条线一点。
3、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别字母Qq的大小写。让学生说出大小写字母Qq的笔顺并书空。教师在四线三格中教写字母大小写Qq。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字母Pp和Qq。
4、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认字母Rr的大小写。让学生说出大小写字母Rr的笔顺并书空。教师在四线三格中教写字母大小写Rr。
5.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别字母Ss的大小写。让学生说出大小写字母Ss的笔顺并书空。教师在四线三格中教写字母大小写Ss。让学生书空或在黑板上书写。对书写笔顺正确 的学生给与表扬,如书写错误,教师可再找其他学生书写。
6.教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辨别字母Tt的大小写。让学生说出大小写字母Tt的笔顺并书空。教师在四线三格中教写字母大小写Tt。让学生书空或在黑板上书写。对书写笔顺正确的学生给与表扬,如书写错误,教师可再找其他学生书写。
7.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所学字母Oo , Pp, Qq, Rr, Ss, Tt每个写一行。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及时给学生进行辅导。
8. 播放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看课本听录音跟读单词和字母。尤其是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9. Listen and circle, 听录音,圈出字母。
(三)趣味操练(Practice)游戏:看谁找得快
教师把字母卡依次摆放在讲台上,让一位学生来到讲台上,教师读字母,学生以最快速度找到该字母并举起来向教师出示。可以多操练几次。
(四)作业布置:
1. 本单元“Start to say”的Find and say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找出图中隐藏的大写和小写字母。
2. 让学生课后书写大小写字母Oo , Pp, Qq, Rr, Ss, Tt。Unit 5 Let's eat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Can I have...? 以及 You are welcome.2 通过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准确运用以上句型。3 培养学生正确、自然的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句型为Can I have some/?? Let's talk部分通过 Chen Jie等几个中外小朋友在野餐时的对话,教给学生如何用 Can I have ??来询问自己是否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Let's play 部分是为了复习巩固Let's talk 部分的内容所设计的游戏活动。教学重点:句型Can I have some?? 教学难点:理解water 为不可数句词,不能说a water, waters.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l.热身/复习(Warm-up/ Revision)(1)日常口语会话活动。
(2)请同学上讲台表演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引导学生看书上B部分 Let’s talk的插图,对全班学生说:Look!Today is a lovely day.Chen Jie and her friends are having a Picnic.They are eating and drinking.(教师在说eating和drinking这两个词时,一定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What are they drinking? Oh,they are drinking water.边做动作边教授单词water。教师说:Taste it,Please.Yes,it’s water.We drink every day.然后教师领读water。告诉学生有关饮料的词第五课时,1.复习本单元的有关食物的单词和句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教学重点:复习本单元知识,3.Storytime.听故事学英语,用英语把他们说出来,(2)教师将水放在讲桌上,鼓励学生用I’dlike?.CanIhavesome??的问句来表达自己想喝的饮料。教师回答Sure.Hereyouare.接着学生用Thankyou.感谢老师;老师说:You’rewelcome.(3)让
(2)教师将水放在讲桌上,鼓励学生用I ’d like?. Can I have some??的问句来表达自己想喝的饮料。教师回答Sure. Here you are.接着学生用Thank you.感谢老师;老师说:You’re welcome.
(3)让学生听录音,B部分let’s talk的内容。3.趣味操练(Practice)
(l)复习所学单词及句子。教师带读并按纵排一个接一个地读。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发音。
(2)游戏:从后往前跟读句子
教师先说“Can I have some water, please?”然后说“water”,学生重复“water”.教师说:“some juice”,学生重复这两个词。教师用每次多加一词的方式一直引导学生能流利地说出“Can I have some water?
(3)同桌一组根据Let’s play操练以下对话:
A:Can I have some?,please? B:Sure.Here you are. A:Thank you. B:You’re welcome.(4)三人一组表演Let’s talk部分的对话。4.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1)听录音,仿读Let’s talk的对话。
(2)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自己想要吃的食品及饮料。Unit 5 Let's eat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听说、认读本课所学关于食物的单词 cake, fish, rice, water。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Can I have some??的问句来表达自己想吃的食物。3 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有关进食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学重点:学习单词:cake, fish, rice, water。
教学难点: 听懂有关进餐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教具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会话展示。
(2)复习B Let’s talk部分的对话。2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Let’s see together.Look at it carefully.(2)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食物?
(3)此环节学习食品单词cake, fish, rice, water.(4)认读词语的学习过程。板书各种食物单词的英文拼写并教读单词。(5)让学生听录音、指单词、读单词。
(6)教师引导学生把单词带入句子中Can I have some??巩固单词。3 趣味操练(Practice)(1)让学生边听 Let’s do 部分的录音边用卡片做动作。教师用动作演示并讲解 drink, cut, eat,的意思。
(2)分小组比赛说、做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做得准确,说得清楚为胜。采用教师评和小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4.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熟读单词和句子并能熟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2)同学之间练习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Unit 5 Let's eat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有关食物的单词和句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A,B部分的内容。2.做本课Let's check部分听力练习,训练听力的同时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学习本课Let's story部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教学重点: 复习本单元知识,做听力练习。教学难点: 听力练习。教具准备
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磁带和Let's story部分的录音带。教学过程
l.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会话活动。(2)复习所学的食物词汇。2.趣味操练(Practice)
(1)完成书上Read and count的练习。
(2)听力练习:Let's check根据听到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对错。(3)完成书上练习Look and match。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I’d like?表达他在图中所找到的食物(egg, milk, fish, bread, cake, rice, juice, water)。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4).学习本课歌曲 Let's have a picnic today.3.Story time.听故事学英语。4.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读A、B两部分Let's do的内容,边读边做动作。
(2)和同学一起看第46-47页的主情景图,用手指着主画面上的人和食物,用英语把他们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都是不可数名词,因此不能说a water或 waters等,但可以说 some water等。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词汇简单描述自己老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本册是属于高年级教材,相对于中年级的教材形式来说,增加了Let’sstart 部分,这部分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动脑筋思考的活动。
2、学习外语,需要有大量听与读的“输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Let’stry这部分的练习,一开始如果听不习惯或者听不懂,这也是正常的,反复听几遍,对于连续、不发音字母等就可以慢慢熟悉了。
3、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对话,用所学的语言来描述老师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让同学们有灵活运用和交流的机会。
学情分析
1、进入新学年了,学生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新教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相互交流一下这些新教师的特点和模样,讲讲他们的喜好、性情等,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
2、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言点,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生活化的任务型活动来感知新的语言点,以减轻教与学的难度。
3、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形容词,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对子来记。把有联系的单词,或是相反关系,或是相近关系,放在一起记忆是很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A:能运用所学词汇简单描述自己老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
B: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C: 能够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简单对话。
2、知识目标:能听、说、读A部分Let’sstark 和 Let’slearn 的“四会”单词和句型。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热爱、尊重教师的情感;B: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young, funny, tall,strong, kind, old,short,thin 等。要求学生能听懂句型,并结合这些句子表达的情境,学会恰当地替换句中的单词。能够掌握句型:Do you have … teacher ?We have …
和Who’syour … teacher ? What’she/she like ? 并能在语境中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使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3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能听说、读写词组: 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clean the bedroom/ water the flowers/empty the trash.(2)听懂会说句型:I’m helpful,I can…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2.能力目标:能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去。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Let’s learn部分五种家务劳动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并能在情景中自然的加以运用。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英文卡片 2.课件。
3.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l)Let’s chant ① 教师播放start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图并能理解歌谣的意思。② 反复听2-3遍后,可带领学生小声重复。
③ 拍手掌握节奏,教师将Mike变成本班同学的名字进行提问:Tom, Tom, what can you do?可提问3-4人。
(2)口语练习:谁的本领大
① 男、女生进行比赛,分别用I can…来介绍自己会做的事,看看谁的本领大。② 请同学边说边用动作表示,重复不加分,哪组说的最多即为获胜组。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l)Let’s start ①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看,Oh, so many animals!What can they do? ② 角色扮演:教师提问,Bird, bird, what can you do?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边说边做动作。
(2)学生听录音跟读相应的词汇,同时指出相应的动作。(3)操练句型: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do ?(4)游戏练习句型。
What can you do at school?
I can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window, clean the blackboard.(三)拓展(Extention)What can you do at home?
(四)板书设计
Unit 4 What can you do ?
cook the meals,water the flowers,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bedroom,empty the trash.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4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第一课时
一、复习热身,引发体验
T: Hello, boysandgirls.Lookatthepicturesandlisten: Whatarethese?
S1: Arabbit.T: What’sshedoing?(教师模仿跑步状提示学生问题的意思。)S1: Runlikearabbit.S2: Butterfly.Flylikeabutterfly.T:Whatarethese?
S3: Apples, bread, milk, Coke...T: Verygood.Theyarefood.Let’shaveapicnicandhavethepicnicfood.Ss: OK.(学生处于无比兴奋和期待的状态。)
T: Thisisapicniccloth.What’sunderit?Guess!
(让学生猜餐布下覆盖的食物)
S4 : Fish.T: Yes.Ss: Chicken.T: No.…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设计,小组成员每次猜对食物都很激动。
反思:设计学生和教师一起去野外参加野餐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运用课件辅助呈现生动的野餐图和轻松的背景音乐,例如:小鸟歌唱、小兔子奔跑等,并展示课题What’sYourFavouriteFood?和情景设置课题Picnicfood。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面和课堂上,通过这些生动的情景了解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同时准备真的食物藏在事先准备的餐布下面,利用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表达语言。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5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一些某人会做某事的内容及I can/can't…的句型,用一个课时来学习本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并正确使用单词:sit ,chick;短语:sit down。
2、能理解并掌握句型:He/She/They can't...
(二)能力目标
学会用This girl can't walk. Her father helps her.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尊老爱幼,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读本课的单词及短语。
2、学会用This girl can't walk. Her father helps her.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句型结构:He/She/They can't+动词原形+其他。他/她/他们不能。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教师走到学生中问:How can dogs help people?进行对上节课的复习。
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学习课文
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单词卡片:help,walk,eat,swim。
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回答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这样的教学措施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学习的良好品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习单词
1、导入:手拿单词卡片问:What’s happened with these words?
2、出示课文的挂图。
3、引导学生看图提问。
4、录音播放。
5、理解课文内容。
6、学习新单词及短语。
7、播放录音二遍。
8、播放录音。
9、读课文。
采用挂图学习单词,形象直观。
四、学习重点句型:
This girl can't walk. Her father helps her.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句子,句型结构:He/She/They can't+动词原形+其他。 他/她/他们不能。
引导学生用句型He/She/They can't…说句子。
句型知识方面,教师并不是直接的给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句子,仔细观察各个句子共有的特点出来,体现了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含“can’t + 动词原形”的句子,并背诵或熟读这些句子。
(2)、用“can’t + 动词原形”的句型描述他人不能做某事。
有选择性的作业布置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板书设计:
Module7 Unit2 They can’t walk.
They can’t walk.
Their mothers help them.
He/She/They can’t + 动词原形 + 其它。
他/她/他们不能……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6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及说明
一、学情分析
学生要完整地叙述自己房间的布置(What’s it like?),需用到的句型There be,让学生学会There be句型的应用,教学活动设计要以此为突破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熟练掌握There be句型,用到的词汇量较多,如:closet,curtain, mirror,end table,trash bin,air-conditioner.三、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closet,curtain, mirror,end table,trash bin。
2、学会There be句型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
四、教学策略
1.打算采用的辅助手段或媒体,预计达到的效果; 2.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如图片、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Guessing game.Let the Ss guess what’s in the picture.(PPT)Show part of the picture.Purpose: Review closet,curtain, mirror,end table,trash bin, air-conditioner.Step 2.Presentation
1、Watch the picture of Tom’s room
2、Teacher ask What’s it like? Students answer There is/are„„
3、Use the picture of Tom’s room to present the word: closet,curtain, mirror,end table,trash bin,air-conditioner and sentence structure:There be.Purpose: Use the picture to present the word and sentence.Step 3.Practice
1、Use the pictures to present the word : closet,curtain, mirror,end table,trash bin,air-conditioner.Purpose: Use the pict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the word.2、Memory Game:
T shows the picture of a room and makes it disappear.Then ask the Ss “what is it like? “There is a mirror.There are two curtains.”
Purpose: Use the game to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properly.Step nsolidation Describe your room.For example:There is a trash bin.There are two curtains.Step 5 Homework
Describe your mother’s room using “There is/are„„”
六、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参与,自我表演,自我发挥,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板书设计
Unit 5 My New Room
Part A Let’s talk
What is it like/
There is „„
There are„„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7
日常口语会话。
游戏:猜猜他是谁。教师叙述,学生猜,如果学生程度较高,也可以由学生来叙述。
eg: There is a boy. He has short hair, small nose… Who is he?
学生用He is … 或 His name is…回答。
说说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复习第四单元内容,同时为新课做准备。
教师问:Who is she? Who is he? What are their names?
Do you know how to spell their names?
教师播放腾图教育资源中的配套课件。
回答刚才教师的提问。
模仿课文对话。教师播放声音,学生跟读。
两人一小组,练习对话。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教师带读单词。
学生做拼读练习。
游戏:看看哪组写的快:发给每组一张小纸条,从排头开始写:Can you spell yourname?这句话,然后向后传,看哪组写得快,哪组写得好。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师生共同给予评价。
看图练习:教师或学生做示范:I have a bird. Its name is [′pCli ]. [ ka:l] [′mimi] [rEUz][sAm] [keit] Can you spell its name?
待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后,学生在小组中练习。
拼读音标词,拼出相应的字母。
替换操练。
小组竟赛:每组出一位同学,为下一组点一幅图,点一位同学。如果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就为组里加一分,否则不加分。最后看哪组分高,哪组胜。
那么“it’s”呢?
学生可以讨论。
请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请同学试着用这两个词造句,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理解了。
介绍我的好朋友:学生根据平时的了解,和热身时同学的自我介绍,来描述自己的好朋友,但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请同学猜一猜他是谁?
can spell we wash hurry sorry weather water sun read do pass give very muchbig clock today Monday day week many fourteen
五、板书设计: Lesson 25 Mimi and Polly
Can you spell your name?
a dog.
name is Panpan.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认读这些单词: happy, sad, tired, bored, hungry.并能根据情景运用这些单词描述自己的感觉。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能够理解句型How do you feel?能够口头运用I feel……描述自己的感觉。
(3)在读词过程中体会字母及字母组ts/ds/tr/dr/ch/j/dg的发音。
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会用英语表达心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如何询问别人的情绪,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
用英语表达情绪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单词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共同合作交流。情境教学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小组交流脸谱知识,并合作简单制作喜怒哀乐等脸谱;
2、交流自己平时遇事的表情。
3、试着读一读下列单词,明确汉语意思
Farm,tired,won,ruler,smell
二、自我检测
《配套练习册》
三、交流问题
讨论最近发生的影响心情的事情。
四、教师指导
1、学生展示制作的脸谱并做简单说明,如:I’m …
2、Listen to the chant,and say:What is he feeling?
3、出示本课单词让学生试读,检查学生预习成果,同时展开练习。然后单词训练小游戏,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单词。
4、说明:每个人遇到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心情,呈现问题:How do they feel now?Let’s listen snd find.
5、分析不同心情的原因,学习win---won,help—helped,lose—lost,smell,hungry
6、Listen and repeat,then practice.(个人或小组)
7、Read and think:How do they feel?
①I lost my cap.I was very .
②My father bought a new kite for me.I feel .
③I have nothing to do.I feel .
④Yesterday I didn’t do my homework.My teacher was .
8、Finish exercise3 on page 54.
9、在读词过程中体会字母及字母组ts/ds/tr/dr/ch/j/dg的发音。
10、What have we learn today?(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大声对着黑板说出本课学会了什么。
五、针对性作业
1、Read the passage for 3 times.
2、调查老师或同学今天的心情:Are you…?或Do you feel…?
板书设计:
Module 9 Unit 2
I feel happy. Are you …?
tired. Do you feel…?
hungry.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9
五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
1、 词汇:shape circle square 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star heart.
2、 句型
(1)What shape is the??It’s a/an?
(2)Show us how to?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shape circle square 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star ,并学会询问他人各种图形及其回答的句型。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与他人交流。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读、拼写和运用表示各类图形的词汇。
2、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型谈论或介绍自己的卧室。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运用表示图形的词汇。
2、能用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卧室。
教具准备:
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图片数张。
教学过程:
Step1 Free talk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afternoon, Miss Yuan.
T: First, let’s play a game, I say you do. Touch your head/ eyes/ mouth/ back/ foot/ heart.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方式开始新课,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紧张情绪,让学生很快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并且自然导入新课。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学单词:heart shape star
(1)师生对话,引出单词heart
T: Boys and girls, look! My heart is here,(教师作手势),can you tell me where’s your heart?
S1(模仿老师说): My heart is here.?
(2)T: What shape is your heart? It’s a heart. 解释:heart几可以指心,也可以指心形。
教授shape,由grape的发音引出shape的发音,知道学生读。 T: Show us how to a heart.教师解释
设计意图:虽然heart不困难,从heart导入对图形的学习,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使英语学习情境化,生活化。
(3)Show some words: ———— to read it) 请部分同学读单词。
T: We can see many stars in the sky in the evening. Can you guess what does “star” mean? Ss: (思考作答)星星。
T: What shape is the star?
S:(试着回答) It’s a star.
解释:star 既可以指星星,也可以指星形。
T:Where can we see stars?
S1: We can se stars in the sky.
S2: We can see stars in our exercise books.?
T: Show us how to draw a star.(请一位同学上黑板) 设计意图:由语音引入,利用谜语引导学生自主说出相关单词及句型,并能从生活中寻找图形。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单词:triangle rectangle square diamond.
(1)出示自制小三角形
T: Boys and girls, what shape is it? It’s a triangle.(教学triangle)。 In our life, what is triangle? S1: My ruler is triangle.
S2: The sandwich is triangle.?
T: I’ll show you how to draw a
triangle.(在刚才画的基础上再画一个三角形)
(2)出示两张三角形
T: What shapes are they? Ss: They’re triangles.
T: Look, Two triangles can be a rectangle.(图形拼成一) 教授 diamond square
(教学的同时补充diamond意思,并在右图补充完整。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图形操练所学句型。)
设计意图:利用拼凑的方法呈现这四个单词,让学生在感观上能清楚认识各种图形,同时,学生在操练时能自己自由拼凑,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操练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避免了枯燥的操练。
3、 教学单词circle
T: (利用简笔画,边说边画圈):Look! This is Helen’s house. Helen is at home. Do you know what is Helen doing?
Ss: She is cooking.
T:Very good. We can guess from three circles. 教学单词circle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简笔画直观呈现圆,符合 学生认知水平与特点。
4、Introduce the shapes in your bedroom.
教师提供一模板
This is my bedroom. Look! I have a clock. It’s red. It’s a ?
I have a desk. It’s ? It’s a ?
There are some balls. They’re ?
(斜体字可替换)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自己的卧室,既可以对学生这节课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语段输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