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课件
发布时间:2024-05-02 班组课件班组课件(范本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中之重被遗漏,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班组课件”的内容请参考下方的资料,以下是我关于某个话题的一些观点和分析供各位参考和借鉴!
班组课件【篇1】
班组管理教案
干一行,爱一行。无论目前农村教育事业面临怎样的冬季,既然身在此处不能改变,就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教师缺编,男教师缺乏的现状,时刻做好当班主任的准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居安思危,以备不虞。
班级建设的目标有三个:纪律、卫生、学习。实际操作过程又相辅相成,分为班级思想建设、班风建设、体制建设。
一、班级思想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前提。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不能采取任何过激的措施管理学生,目前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其他的措施一旦带来不良后果,那么学校和采取这种教育措施的教育者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有时候这种处罚是没有任何依据却很致命。所以,在教育措施上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灌输学生在崇拜圣贤、模仿英雄、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战胜自我的思想。在接手班级的第一时间就要一定要把这一点做好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1建立良好的班级荣誉感,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周要及时找学生谈话,至少每位同学谈一次,部分学生可是酌情增加。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生活细节,不予以任何批评和鼓励。其次,征求其意见: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班级里?在谈话的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个温和的氛围,不能太宽松、亦不能太严厉,内容尽量随和,同时可以从侧面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最后记录印象深刻的学生和印象深刻的建议和语言。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总结学生的建议和学生的优点,加工出这个班级优点。然后召开主题班会:谈谈你心中的班级。布置部分有主见的同学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自己的想法进行发言,同时予以指导。
班会的最后,综合同学们的发言,第一个重点是点出我班的优点,讲述这个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和值得表扬的事迹,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引用学生自己的话,树立“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我们的班级是一个绝对优秀的班级,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有损班级荣誉。第二个重点是用同学们的话表述他们对新班级的诉求,并结合实际事迹告诉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班级行不行要看我们自己行不行!”
1.2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小事,这些小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就会给学生造成班级管理不公平、不诚信,班级建设有“猫腻”的阴影。严重事件的处理没有舆论支持甚至会造成班级和教师的`对抗,这样不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往往说道班主任和学生生气其实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争取学生用良心作为妥协的前提条件是很尖锐的管理方法。处理事情的原则无非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大治的表现是“无为而治”,所以我认为最后把事情的隐患消除于无形之中。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还是实事求是。事情核问题的真相一定要了解,做好沟通工作。保留学生的隐私,最小化师生、学生和学生的矛盾。原则问题则要召开主题班会,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丑,什么是邪恶。时刻把握校园风尚,巩固班级思想阵地。
总之,思想教育要教以君子之道:尊重圣贤,崇拜英雄,严于律己,敢于自我革新。
二、良好的班风是纯洁班级队伍的剪刀
果断杀伐,精心管理,勤于业务也许是优秀班主任的写照。在他们兢兢业业为班级卫生管理疲于奔命时,当他们埋怨教育学生而学生不懂得感恩时,在他们为班级学生成绩焦虑时,这些班级的班风就一定存在着不良风气。
干净卫生的班级有助于学生热爱自己班级,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温馨的环境更加促使学生注意自己的卫生。但是卫生的提及要从某一位同学身上说起,这个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都很重视自己的良好形象,只要稍作提示,那么听到的同学就会面镜自查。
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班级。良好的班级纪律要靠两个方面做:一个是班级制度管理,即明法令而畏奸邪;另一个是班风的引导。即积极学习的班级一般出现严重纪律问题的概率小。需要提及的是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培养学生诚实、敢于承担的责任、不讲空洞的哥们义气,要忠于集体,忠于事实光明磊落的性格。
学风的形成则要靠竞争互助意识的培养。互助是团结的表现,讲述是才华的表达,对什么事情都保持沉默的人其实是什么都不会。竞争是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和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对于这个问题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听课,怎样独立完成作业,则样完成复习等等学习的方法。
在这里还要重点提及的是网瘾同学一定要及时管理。千万不要让上网、打游戏成为学生的话资,如若这个问题不能根治,这本班级的班风建设无从谈起。对于这个问题,另行文专门解决。
三、运转自如的班级体系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级管理体系分为三部分内容:干部体系、制度建设、班级团队。
3.1班干部是班主任运转班级的实际执行者。
可以这样讲,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而班级的事务的实际操作着是学生自己。班干部是班级运作的主体。班干部的任用事实上分为两个部分:选和培养。
选是一个基础。可以在班组级建设的主题班会上重点解释班干部的职责和权力。很多班主任会直接任命班干部,或者采用实名直选,这都是不太恰当的。任命的班干部会成为学生反感的对象,实名直选的班干部往往华而不实。在选举之前,先让学生写下自己心目中的班干部是怎样一个形象,并公布出来。同时通过之前了解和部分学生推举,初步确定候选人,然后这样学生竞争选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班干部自己有压力,同学们也体谅班干部的难处,老师还作为班级灵魂的主导。
培养是干部任用的重要环节。毕竟班干部不能天天换,学生毕竟不是有能动意识的将军。所以班干部重在培养,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搞好团结的办法,培养建立良好风气的舆论能力,培养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制定游戏规则的建设能力,当然还要培养怎样使用顺手。
3.2制度建设易简不易繁
很多班主任会在中学生守则和校规之后加上很多的条条框框,即所谓的“不准……不准……”
这样其实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可以想象学生连中学生守则都背不会,他会背你的班规吗?我曾经制定了三条班规:(1)、不准站走廊,
(2)、有事要请假,
(3)、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重大违纪要及时、首先告诉我。
我的解释是:
不准站走廊是因为走廊不安全,想玩儿可以到操场上随便玩儿。有事要请假的实质是在校期间时刻让我知道你在哪儿。第三条就是防止出现意外和突发事件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造成严重后果。
这样容易使学生记住,并且易于操作。
3.3班级团队建设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阵地
社团是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现象。如果不能建设好的团队,并管理引导这些团队,他们就会变成反对者的兵刃。
其实优秀的,良好的团队对班级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兴趣小组可以互助提高学生成绩,扩大学生知识面;运动小组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可以锻炼身体,促进团结;艺术小组促进班级和谐,丰富班级文化,发展学生特长。诸如此类不在列举。
对于这种团队的管理也可分类处理。学习的组织要多指导,多帮助。其他类别的组织要及时了解其主要组织者思想状况,适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即可。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社会效率的提高其实是管理的进步,班级的管理也不是如此行文这样简单。这里的话只做记录,不做真理。开拓,才是生存之道。
班组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以现有的表演技巧独立或分组表演,并尝试自己分配角色。
2能够用不同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并获得相应的表演技能。
三。能正确使用各种演出材料,具有相应的装饰、布置、分发、谈判技巧,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1锻炼孩子大胆地展示自己,给他们肯定和信心。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掌握了表演的内容,并有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
2、 有自己组织表演的经验、有进入表演区表演的经验。
材料准备:
1**区域:麦克风,**伴奏,各种打击乐器,漂亮的服装装饰
2舞蹈区:**,裙子,配件,装饰品
三。语言区:头饰、饰品、提示、道具等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
住在森里里的小白兔、小花鹿、小黄鹂今天过生日,他们想要请蒙萌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参加他们的生日party,小朋友们愿意吗?(是的),我们怎么能同时庆祝三只小动物的生日呢?(过生日的小动物请老师扮演)(我们分成三组,分别到他们家给他们庆祝生日)小朋友自己商量先去谁家,准备什么节目。
孩子们进入活动区讨论如何打扮和划分角色。
第一组:语言表演《迷路的小花猫》----小白兔
**表演《歌曲串烧小黄鹂
舞蹈表演 《春雨沙沙小花鹿
第二组:语言表演:《狼和小羊小黄鹂
**表演《歌曲串烧小花鹿
舞蹈表演 《小鸡出壳小白兔
第三组:语言表演:《三只小猪小花鹿
**表演《歌曲串烧小白兔
舞蹈表演 《春雨沙沙小黄鹂
三组同时进行表演。教师主要指导语言小组的表演,参与活动。
三、活动评价:
请森林里的小动物来参与评价。教师还将掌握幼儿的表现特点进行总结性评价。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都表演了些什么节目。自己觉得怎么样。
班组课件【篇3】
幼儿园大班组词教案
1、段子,段落,波段,段位,地段,工段,工段长……等等。
2、通过学习使幼⼉熟悉且背诵⼉歌。
3、四、活动过程:
4、幼儿园优秀大班识字教案:安全
5、他得意洋洋的站在他们中间,为受人瞩目而高兴。
6、大厅[dàtīng]较大的建筑物中宽敞的房间,多用于集会或招待宾客等。
7、活动目标
8、活动准备
9、彩色字卡:“安”,、“全”、“跳”、“爬”、“挤”、“推”。
10、请第四个⼩朋友⽤他的钥匙请出“游戏姐姐”,我们⼀块做游戏认识字宝宝。
11、(师:小朋友在幼儿园应该么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不受伤?)
12、竣工的日期快要到了,建筑工人正加班加点工作着。
13、班驳,班长,班级,班里,班车,班会,班上,班主任,班费,上班,下班,早班,中班,白班,晚班……等等。
14、⼀定的教学环境决定幼⼉兴趣与否,所以采⽤适应此刻幼⼉年龄的寓⾔环境,必能激发其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活动过程】
16、爸爸今晚加班,肯定不回家吃晚饭了。
17、答:大的音节是da,是由声母d和单韵母α组成,声调是第四声,加在α的上面。
18、大厅拼音:dàtīng
19、(师:原来是调皮的“人”字宝宝跳到了“王”身上了呢?全)
20、难点:读句子,说句子。
21、其他的报纸把这条消息降格报道放到了中间版面。
22、请幼儿结合教室内和户外活动时的实际情况回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加以补充、总结。
23、【活动准备】
24、组词造句:加班1、接到加班的通知后,爸爸立即赶往公司。
25、请幼儿为字宝宝“全”组词。(安全、全部、全心全意、完全等)
26、班组词如下:
27、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幼⼉积极回答问题拿到通向王国的四把钥匙
28、大厅里,同学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地参加书法比赛。
29、请第⼆个⼩朋友⽤他的钥匙请出“智慧奶奶”。让智慧奶奶出问题考考⼩朋友。
30、⼀、板书设计
幼儿园大班组词教案
31、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2、活动过程
33、在这个班集体里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无私奉献。
34、音节是dating。
35、教师把“人”、“王”变成“全”,幼儿认识“全”。
36、请第⼀个⼩朋友⽤他的钥匙请出“故事爷爷”。欢迎故事爷爷讲故事。
37、中国,中间,中午,中心,中秋,中学,中年,中奖,中考,中文,中药,中央,中医,中央,中华,中介,中意
38、掌握四个汉字。
39、我们两个人在一个班级,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40、教学重点:背诵本节⼉歌。
41、⼆、幼⼉基本情况分析:
42、请幼儿为字宝宝“安”组词。(安全、安静、公安、安排、转危为安、坐立不安等)
43、段组词如下:
44、请第三个⼩朋友⽤他的钥匙请出“⼉歌哥哥”,让⼉歌哥哥教⼩朋友学⼉歌。
45、这个大厅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他足够的富丽堂皇,
46、教学难点:会认读四个汉字并正确组词。
47、大人、大家、班长、班级、语言、话语、文学、文件
48、出示“安”的部首,幼儿认识“安”字。(师:字宝宝变成了一个新字,是什么?安)
49、活动设计背景
50、波多黎各的首府是一个神采奕奕傍海而建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都市,他还是一个世界贸易中心。
51、生字卡片,小黑板,红花贴纸。
52、组词造句,中心,从楼顶望去,城市的街道四通八达,几乎每一条都能走向城市的中心,真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哇!
53、认识生字“运”、“挑”、“站”、“跳”,并组成词语。
54、用生动的苹果形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识。
55、回答:大厅音节:大:音节:da(第四声),组词:大小,大家,大题,大头,大手,大班,大公无私,大大方方,等等等,厅:音节:ting(第一声),组词:厅长,厅里,大厅,客厅,等等
56、重点:认生字,组词。
57、(师:教师到黑板前作听的动作:“小朋友,是谁在叫我?哦,原来是字宝宝“人”等不及了,也想和我们做变魔术的游戏,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看看是什么游戏?)
58、例句:大厅里灯火辉煌,照耀得犹如白昼。
59、教学⽬标:
60、组词是用处,中间。
幼儿园大班组词教案
61、、中国、中断、中毒、中段、中端、中度、高中、看中、中秋、中期、其中、期中、七中、中午、中文、不中、中药、中央、中意、中用、中雨、中庸、中原、中英、中工、中号、中和、中环、中航、中汇、中豪、中弘、中专、中旬、中心、中餐、中信、中班、中巴
62、【活动目标】
63、本班学生属于少数民族壮族的小朋友,由于方言的原因,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于其他的小朋更加差一些。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多锻炼孩子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故设计了这一堂课。
64、这就是一个十分宽敞的大厅,我们可以在这里快乐而又自由自在的玩耍。
65、读熟句子。
66、说句子。
67、三、结合实际让幼儿理解“安全”的含义,并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日常生活注意有危险的地方,教会孩子们正确的玩,结合小朋友平时的一些行为、动作让幼儿理解“安全”是小朋友自己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伤。
68、组词是班级,段落。
69、一、“中”组词有:中间、空中、中午、中东、中队、高中、看中、中用、中心、中原、其中、中介、期中、中华
70、幼儿认识“安”,“全”,理解安全的含义。
7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72、二、以变魔术的小游戏出示字宝宝“人”、“王”,认识“全”。
73、引出字宝宝“人”、“王”。
74、教学过程:
75、会使⽤四个汉字正确组词。
76、三、活动准备:
77、激趣导入本课课题。
78、出示“女”字宝宝。(师:今天几个字宝宝来我们班做客,和我们做游戏,可是这个字宝宝特别爱漂亮,所以我们准备了漂亮的小帽子,我们来给他戴上吧。)
79、一、以“字宝宝来班内做客”的形式引出课题。
80、教会幼儿玩具的正确玩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81、教学重点、难点
82、厅的音节是由声母t和后鼻韵母ing组成音节ting,ting的声调是第一声,加在ⅰ的上面。以上就是大厅的音节。
班组课件【篇4】
大班组词造句教案大全
1、学会这首《颠倒歌》。
2、在这首颠倒歌里第一句是什么?最后一句是什么?对,那现在我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这颠倒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还可以怎么说,自己试一试,说一说。好,谁能说给大家听?
3、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好多颠倒的句子,都说的非常好,现在呢我们要把这些句子合起来,编成一首完整的颠倒歌。
4、请幼儿结合教室内和户外活动时的实际情况回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加以补充、总结。
5、字迹工整,仔细阅读,按时完成
6、活动目标:
7、刚才我在念儿歌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孩子在偷偷的笑,那能不能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你在笑什么啊?让我们也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啊!
8、四、幼儿创编部分儿歌句子
9、【活动目标】
10、(请多一点的幼儿回答,并有意引导幼儿把一句话说成七个字)
11、彩色字卡:“安”,、“全”、“跳”、“爬”、“挤”、“推”。
12、PPT课件、线描笔、纸
13、请幼儿为字宝宝“全”组词。(安全、全部、全心全意、完全等)
14、五、幼儿分组作画,创编完整的颠倒歌
15、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6、稀奇稀奇真稀奇,
17、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颠倒歌》含PPT课件
18、尖锐物品:不能玩铅笔、剪刀等尖锐物品。
19、那老师问问你们,听了颠倒歌,你们的心情怎样?(快乐)
20、活动准备:
21、国家,,祖国,我爱我的祖国,我们的国家很伟大
22、复习儿歌:《滑滑梯》: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上去好像爬大山,爬了一级又一级。下来好像坐飞机。
23、是的,颠倒歌里的句子都往反方向说的,这样整首儿歌都变得非常有趣,能逗得我们发笑,使我们的心情变得快乐。
24、他念得好吗?(好),是的,他把颠倒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换了,而且中间的句子也念的很有节奏。
25、你说奇怪不奇怪。
26、活动过程:
27、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海捞针针锋相对对牛谈琴琴瑟之好好梦不长长治久安安常守分分文不名名落孙山山高水长长绳系日日月丽天天下第一一步登天天末凉风风趣横生生财有道道尽途穷穷山恶水水涨船高高傲自大大得人心心口如一一飞冲天天保九如如日中天天无二日日久天长长夜难明明月清风风虎云龙龙血玄黄黄道吉日日暮途穷穷形尽相相惊伯有有一得一一手托天天荒地老老罴当道道路以目目中无人人定胜天天下为家家贫亲老老大无成成败论人人命关天天下一家家道中落落花无言言行不一一手遮天
28、出示“女”字宝宝。(师:今天几个字宝宝来我们班做客,和我们做游戏,可是这个字宝宝特别爱漂亮,所以我们准备了漂亮的小帽子,我们来给他戴上吧。)
29、一心一意,发扬光大,大海捞针,对牛谈琴,分文不名,名落孙山,山高水长,天下第一,一步登天天,生财有道,穷山恶水,水涨船高,高傲自大,大得人心,心口如一,一飞冲天,天无二日,日久天长,长夜难明,明月清风,风虎云龙,龙血玄黄,黄道吉日,日暮途穷,穷形尽相,相惊伯有,有一得一,一手托天,天荒地老,目中无人,人定胜天。
30、对活动进行评价
大班组词造句教案大全
31、那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一起来念这首颠倒歌吧。(幼儿跟念一遍)
32、幼儿认识“安”,“全”,理解安全的含义。
33、教会幼儿玩具的正确玩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34、站队:不推不挤,整整齐齐,下楼上楼时要靠右边行。
35、玩滑梯:不推不挤,你先我后,不能爬,不能跳。
36、请幼儿为字宝宝“安”组词。(安全、安静、公安、安排、转危为安、坐立不安等)
37、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天高云淡、红叶似火、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霜天红叶;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稻谷飘香;无边落木萧萧下;春华秋实。
38、户外活动:
39、六、请幼儿念自己创编的颠倒歌。
40、【活动延伸】
41、(师:小朋友在幼儿园应该么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不受伤?)
42、配套课件:大班语言课件《颠倒歌》PPT
43、让幼儿了解《颠倒歌》“故错”的手法,也就是把事物的特征反方向说。
44、活动难点:
45、(师:教师到黑板前作听的动作:“小朋友,是谁在叫我?哦,原来是字宝宝“人”等不及了,也想和我们做变魔术的游戏,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看看是什么游戏?)
46、二、以变魔术的小游戏出示字宝宝“人”、“王”,认识“全”。
47、老师请你们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大家一起编颠倒歌的句子,你们自己商量着由一个孩子负责把大家说的话,像老师一样用简单的画画出来,然后加上颠倒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编成一首好听的颠倒歌,念一念,最后请你们每组推选一个小朋友上来来念给大家听。
48、提示:你可以从动物的特征、习性、空间、自然现象去想。
49、大大小小,多多少少。
50、幼儿园优秀大班识字教案:安全
51、一、以“字宝宝来班内做客”的形式引出课题。
52、出示字卡:“爬”“跳”,请幼儿表演。
53、三、结合实际让幼儿理解“安全”的含义,并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日常生活注意有危险的地方,教会孩子们正确的玩,结合小朋友平时的一些行为、动作让幼儿理解“安全”是小朋友自己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伤。
54、【活动准备】
55、让幼儿尝试仿编颠倒歌。
56、兔子尾巴长又长,
57、感受《颠倒歌》带来的快乐。
58、【活动过程】
59、对了,每首颠倒歌颠倒的句子最少3句。
60、请幼儿注意在家里和路上的安全。幼儿知道交通规则和家里危险的地方,并把这些危险的地方讲给小朋友听,达到相互教育的目的。(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大班组词造句教案大全
61、现在呀我们已经会说颠倒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了,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谁能编出颠倒的句子?
62、窗户:不能爬到窗户上,也不能往下跳,防止发生意外。
63、幼儿:蚂蚁力气很小,这里却故意说蚂蚁扛着大树跑……)
64、电源:不能触摸电源,防止发生生命危险。
65、蚂蚁扛着大树跑,
66、游戏时:遵守游戏规则,不乱跑。
67、教师把“人”、“王”变成“全”,幼儿认识“全”。
68、课桌椅:幼儿不能爬到桌子上往下跳,也不能推椅子,防止磕碰。
69、蛇在云里翻跟斗,
70、大人、大家、班长、班级、语言、话语、文学、文件
71、(师:原来是调皮的“人”字宝宝跳到了“王”身上了呢?全)
72、大象鼻子短又小,
73、引出字宝宝“人”、“王”。
74、对,小朋友们真聪明!其实啊这是一首颠倒歌,颠倒歌就是把事物原来的特征故意往反发向说。就像刚才小朋友说的(……),但是在颠倒歌里却故意把它说成(……)
75、(幼儿:蛇应该在田里的,这里却故意说是在云里翻跟斗。
76、提示:你可以先想一想它原本是怎么样的,然后往它的反方向说。
77、你们念的真好听,人们为了颠倒歌念起来更加朗朗爽口,常常把颠倒歌的第一句说成(稀奇稀奇真稀奇或者奇怪奇怪真奇怪),把颠倒歌的最后一句说成(你说奇怪不奇怪,或者你说好笑不好笑)
78、三、幼儿学念儿歌
79、七、评价
80、出示“安”的部首,幼儿认识“安”字。(师:字宝宝变成了一个新字,是什么?安)
81、教室内:
82、蚂蚁背着大树跑,
83、天真烂漫tiān zhēn làn màn[释义]自然纯真;毫不造作。多指少年儿童纯真可爱。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语出]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高三尺儿未冠;天真烂熳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辨形]烂;不能写作“浪”。[近义]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班组课件【篇5】
班组培训是提高班组成员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班组成员提升自己的能力,培训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班组培训课件,从而让班组成员在培训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课件内容的确定
在设计班组培训课件前,首先需要确定课件的内容。课件内容应该与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以满足他们提升工作能力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课件内容:
1. 调研需求:主办方可以进行调研,与班组成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从而确定合适的培训内容。
2. 考虑实际工作情况:课件内容应该与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例如,如果班组成员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客户沟通,那么可以设置一节关于有效沟通技巧的课程。
3. 选择实用的主题:课件内容应该选择与班组成员工作密切相关的主题,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可以设置一节关于项目管理的课程,提高班组成员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课件结构的安排
一份好的培训课件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以便班组成员能够理解和吸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安排课件内容:
1. 引入部分:在课件的开头,引入当前主题,并提出培训目标和重点。通过引发班组成员的兴趣,让他们对培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知识点讲解:在培训课件的主体部分,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可以使用图表、案例等形式,使得知识点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使得班组成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提问环节:为了提高班组成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可以设置课件的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可以让班组成员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案例分析:在课件的后半部分,可以设置案例分析环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班组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部分:在培训课件的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培训目标和重点。可以通过总结,帮助班组成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课件设计的要求
为了使班组培训课件更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还需要注意以下设计要求:
1. 界面设计:课件的界面设计应该简洁明了,颜色搭配和谐,文字大小适中。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使得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2. 内容概述: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应该概述本章的内容,以便班组成员能够快速了解本节的重点和学习内容。
3. 知识点在每个章节的结尾,应该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班组成员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题:在课件的适当位置设置练习题,帮助班组成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附加材料:可以在课件的尾页添加一些附加材料,如相关书籍、网站链接等,以便班组成员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通过以上设计要求和结构安排,一份高质量的班组培训课件将更好地满足班组成员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班组成员通过培训课件的学习,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班组课件【篇6】
一、点名法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听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师击掌问好。
二、活动导入:播放儿歌《包饺子》,然后做手指操,直接引出主题。
羊妈妈,(双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饺子,(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五指往内、往外来回扳)
中间突起,(双手握拳)两边翘(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势)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两只手半举并左右摇动)
师:儿歌里,羊妈妈包什么?
幼:羊妈妈包饺子。
三、出示实物饺子,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请幼儿观察、讲述饺子的外形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吃饺子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饺子长什么样子?
幼:饺子像小船,像元宝,还像橘子瓣儿……
师:你们吃过饺子吗?什么时候吃的?
师: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饺子,要不然,耳朵都冻掉了。
师:饺子好吃不好吃?饺子里面有什么?
幼:饺子很好吃。饺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有鸡蛋,有韭菜,有肉肉……
师:你们喜欢吃饺子吗?你们会不会做饺子?
……。
四、请小动物吃饺子,练习句型:我把饺子给——吃。
师:“喵喵喵”,小猫来了,它说它闻到小朋友做的饺子真香!它也想吃饺子,谁想让小猫吃饺子?
师:小猫说:谢谢你,你的`饺子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么了?你也想吃饺子吗?那么谁想让小狗吃饺子?
(引导幼儿练习表达:我把饺子给——吃。)
五:学习仿编:“我把——给——吃”的句式。
通过“我爱我家”游戏,学习仿编句式。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学习仿编句子。我们也请爸爸妈妈吃水果吧?如:我把苹果给爸爸吃。我把香蕉给妈妈吃……
六、老师总结,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的快乐。
活动反思:
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运用”二字。本次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练习句型,大胆仿编。而且两个情景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他们并不陌生,更容易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班组课件【篇7】
岗位安全责任制,就是对企业中所有岗位的每个人都明确地规定在安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以便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职责明确、功过分明,从而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项工作同全体职工联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
1、岗位安全责任制的意义
主要意义在于:①是组织集体劳动,保证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管理的基本条件。②是把企业安全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途径。③是正确处理人们的安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把职工的创造力和科学管理密切结合起来的基本手段。④是把安全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本之上,使安全生产真正成为全体职工自觉得行动的基本要求。
2、岗位安全责任的要求
主要要求是:①必须贯彻安全规程,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标准。②建立以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为主体的安全领导小组,针对本班组的安全问题提出措施,发动班组全体成员,查隐患、查缺陷,开展技术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③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工序,确立安全管理重点,加强控制,稳定生产。④班组组织群众性的自检、互检活动、支持专检人员的工作。达到共同保安全的目的。⑤及时反馈安全生产中的信息,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对发生的事故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处理。
3、岗位安全责任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①可使班组各项安全工作程序化、条理化;使安全管理有基准,安全考核有标准,安全奖惩有依据。②可使班组、岗位每个成员,安全任务明确、安全职责清楚;使安全生产处于完善的、严格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之中。③能巩固岗位安全生产成果,能达到改进班组安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④能凝聚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感,大家齐心协力共操安全心、共保安全岗,进而达到班组安全,为整个企业安全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岗位安全责任制是最直接地体现了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能体会到:哪个班组岗位安全责任制执行的得好,安全生产就优,反之亦然。实践证明: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班组安全之魂。
为了发挥班组安全目标管理的功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目标的良性循环,必须注重安全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核、保证等五个环节。
(1)安全目标的制定
安全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要在企业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形成个人向班组、班组向车间、车间向企业负责的层次管理。①直接目标。根据车间或企业下达的产量、质量、安全、环保、工艺指标、设备完好率等确定安全直接目标。②相邻目标。根据工作中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以及其他部门、班组业务联系和服务要求来确定安全相邻目标。③文化建设目标。根据企业有关部门的布置,拟定遵章守纪、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来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2)安全目标的分解
安全目标的分解要着重于展开、逐个落实。使企业车间对班组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都能够简便化、统一化、正规化地全面展开。 对具体目标要做量值数据化。班组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活动、隐患整改都要用数值反映,用定量为主的数据指标代替定性为主的形式内容,使班组安全目标反馈出的各种数据真实、清晰、完整、准确。
(3)安全目标的实施
目标确定、分解后,就必须着重加强相互之间的责任感,激发班组全员潜在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努力实现班组安全管理方法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基础工作制度化。①以安全责任促进安全目标的落实。要把考核个人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岗位安全责任制中,以百分制或其它进行考核,其内容应该是公共性指标和班组安全方针目标。②以小指标单项竞赛促进安全目标的实施。要应用激励的方法,组织班组成员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增产赛、降耗赛、连运赛、岗位练兵、安全合理化建议、查隐患堵漏洞等。
(4)安全目标的考核
班组安全目标的考核要和安全责任制挂钩。要避免考核时重“硬”轻“软”的倾向,更不能以“硬”指标掩盖或取代“软”指标。①安全检查。即每个月对安全目标进行检查。由车间组织专人查,或工会组长牵头查,或班长组织兼职安全员查。②安全考核。在考核中,一是要从严从实,二是要认真把关,对于经济技术指标和班组安全管理指标,严格按照定量要求进行考核,做到不降标准、不漏项目;对于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定性指标,则要特别注意考核知识技能、进取精神、劳动态度、团结协作等。
(5)安全保证体系的形成
班组必须有确定的安全保证体系,即组织网络保证、物质措施保证等。①企业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班组在安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把心沉下去,一头扎入班组,树立为一线、为班组的服务的理想。②要有一个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班组长。班组长既要懂生产、精技术、通安全、熟管理,又要有一套灵活的工作方法。同时企业各级领导要注意在政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有职、有责、有权、有利。
总之,班组安全目标管理,是整个班组安全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班组安全目标实现了,企业的安全基础才能夯实,才能在安全生产中显示出“细胞”的强大生命力。
班组安全思想教育不容忽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加强班安全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摆在每一位班组长面前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企业忽视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部分班组长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班组长对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却出现了认识上偏差。一是认为“无用”。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要靠管理手段,安全思想教育作用不大。二是认为“无为”。认为企业生产正常,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会跟上,“安全教育磨破嘴皮,也不如多发几张票子。”三是认为“无关”。部分班组长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不习惯作思想工作,认为安全思想教育是车间领导的事,与已无关。
2、少数班组长理想信念弱化
少数班组长对进行安全思想教育的热情低落,不参加学习,不愿做思想工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思想、讲教育是空对空”。个别班组对人生的理想信念淡化,把实现个人价值利益视为高于一切,“不管走什么路,不管谁领导,只要个人有好处就行”。认为安全工作只要不出事或不出大事就过得去,把安全思想丢在脑后。
3、一些班组长工作方法单一
一是形式单一。只注重读报纸、出板报,不注重灵活多样,安全思想教育缺乏层次性、趣味性。二是手续单一。只注重行政手段、经济处罚,不注重疏通引导,因人制宜,安全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权威性。三是方法单一。只讲大道理,安全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摆正位置
一定要引导班组长充分认识做好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自己的“份内事”,是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的内动力。企业各级领导要坚持不懈地对班组长进行加强班组安全思想工作的再教育、再宣传。要放“权”让“利”,把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确保人员、时间、经费、阵地的落实。要摆正位置,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在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变“不愿做”为“乐意做”,变“不去做”为“主动做”,变“与已无关”为“份内之事”。
(改进方法
加强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在教育手段上,要采取,现代化经的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拓宽教育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紧密结合本班组的工作,开展座谈研讨、演讲竞赛等活动,使整个思想教育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狠抓落实
要建立和完善跟踪教育、定期回访、检查政核制度,使每位班组长做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多少、好坏与个利益挂起钩来,有标准、有约束。要不断细化、量化、调整考核标准、考核力度,督促他们按具体分工去主动做好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对未按规定完成指标的,应同未完成其它任务指标一实行严格的考核和奖惩,以此来调动班组长做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班组安全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安全意识的高低决定着班组安全工作的水平。加强班组安全思想教育是企业安全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才能使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因此,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决不能忽视。
班组课件【篇8】
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
作为班组管理培训组织者,应首先对班组管理培训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专业水平的高低予以掌握和了解,针对岗位特点与人员素质不同安排其岗位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存有共性的问题上应紧紧抓住,吸引大家参与进来深入探讨,力求人人都能弄懂、弄通。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班组管理培训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力争达到“一人多岗”的值班能力,以适应不同工作的需要。
培训工作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班组管理培训进行技术讲课时,讲课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将通报上各类事例结合本所进行分析讲解,做到举一反三;定期讲述一些与本所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大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鼓励大家进行更高的学习深造,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整个班组管理培训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技术水平。
培训内容应灵活多样
以开展学习型企业为契机,想方设法将培训工作搞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除常规培训的各类规程、事故通报和安全简报外,从提高班组人员兴趣着手,不定期增加模拟现场培训、有奖知识问答、工作票办理、班组管理培训电脑应用技巧、我也来当回调度(领导、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等多种培训形式,引导班组管理培训成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多向思维。
培训工作应真抓实干,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培训工作应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应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不断积累经验,不能东拼西凑;应理出培训纲要,循序渐进,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要坚持安全思想教育,绝不放过思想上任何一个隐患。
班组管理培训工作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让大家从培训中掌握知识,真正起到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作用,培训工作才能产生实效。
班组课件【篇9】
一、班组建设理念
班组员工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亦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不懈动力。班组建设以“安全、和谐”为基石,以“学习、创新、活力”为支柱,全力以赴达到“卓越”,把六元素充分地融入到维修班班组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坚持“勇于超越,追求卓越”的信念,以强化班组执行力为重点,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班组建设目标
按照公司、车间管理要求逐步实现班组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扎实、有效的班组建设,全面提升班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竞争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团结一致、管理严格、技术精湛、作风严谨、工作细致、爱岗敬业、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为车间安全生产、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班组建设组织机构
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人:班长或组长;
成 员:备煤全体维修工。
四、班组基础建设
1、 健全制度 装订上墙
制定了一套有效可行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如:班组工作职责、班组工作细则、班组长职责、班组员工职责、班组安全员职责、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专区责任划分表、班组交接班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检修操作规程及各个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等,并且统一装订粘贴上墙,不断的完善标准化作业文本。
2、资料完善 管理有序
设备台账、图纸、说明书、技术资料以及设备缺陷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维保计划等分类整理存档。
制度汇编、工作日志、安全活动记录、班组安全工作日志、班务活动记录、培训内容、培训记录、考核记录、工具管理、各种方案、预案、员工档案、操作票及安全措施等分类整理存档。
设备的巡视记录、报修记录、交接班记录、能源统计记录、设备缺陷记录、等原始记录、考勤、申请、总结、计划等分类整理保存。
3、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制度和职责要明确班组、班长和员工的职责,明确员工的责任专区,明确设备的主人,更要明确各区域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流程。
4、 工作有计划
班组须按期制定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月工作总结、周工作总结和班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效的强化了工作过程的管理。
五、班组安全建设
1、强化班组安全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
(班后会制度;
(2)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3)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安全互相联保制度
(5)事故分析处理制度;
(6)安全检查与奖惩制度;
(7)安全举报制度;
(8)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2、健全安全责任制
班组不断的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设置安全员协助
班组长安全工作。
抓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班组是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实现班组长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面有效地落实班组长、安全员、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和班组成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3、班组现场安全管理
4、隐患排查治理
抓好隐患排查,实行班组隐患分级管理,落实治理责任,对生产场所、安全生产设备及各系统进行定时、定点、定线路、定项目巡回检查,及时排查治理现场事故隐患。
5、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和发挥班组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班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培训,严格新员工的岗前三级安全培训。
6、班组安全生产检查确认制度
班组安全生产检查应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方法、检查周期等,形成安全检查记录。
(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进行确认。
(工器具、物料等安全状态进行确认。
(检测仪器等完好
情况进行确认。
(4)当班职工要对工作岗位及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进行确认。
(试车前安全防护情况进行确认。
7、标识清晰 准确无误
8、应急预案
对可能预见到的、损失严重、影响恶劣的突发事件,制定本班组范围内的应急预案,有预案清单,纳入班组标准化文件管理。对本班组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演练,记录齐全。
六、班组文化建设
1、建立班组文化墙
班组文化墙就是各班组开辟的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区域。在工作场所设置背景贴板,将有关班组文化建设的相关图片或文章加以粘贴进行展示。文化墙的内容分为多个板块,既可以展示团队风采,记录员工的成长;也可以是学习园地,分享学习心得;还可以是近期工作重点、业务竞赛活动通报等。
标识
向班组全体成员征集班组口号、标识,可以通过公开投票、评选的方式最终确定。
3、建立红旗小组奖励机制
月终考评各小组,季终、年终获得数量最多的小组组即为优秀组,对其进行奖励。
4、团队活动
团队建设活动是借助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娱乐、沟通协作,实现班组成员和谐共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专项技能的目的。团队建设活动包括兴趣爱好活动和团体训练活动两种主要形式。
5、班组思想政治工作
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结合班组生产实际和职工思想动态,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班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6、加强团队建设 构建和谐班组
建立新型的班组人际关系和协调关系,主动创造条件,相互支持配合,正确处理好上下工序、班组与班组之间的关系。生产操作、设备维护、技术服务等不同工种、岗位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资源共享,使班组各项管理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遵守公司行为准则,培养员工行为习惯,加强班组团队建设,构建和谐班组,提升班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7、7S现场管理
推广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安全、节约等过程,使班组能够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创造人和设备都能够发挥最佳效率的工作环境,并进一步培养班组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以及班组成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8、成立QC小组
学习
把加强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传帮带,传递压力,使大批年轻员工成长为工作负责人,实现员工个人的自我超越。
七、班组制度建设
总体要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作到制度化、标准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定期检查、严格考核。
1、建立班组日常管理制度
包括劳动纪律、奖惩条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等。绩效考核要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证绩效管理以标准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避免考核流于形式,以个人意志为主。
2、制定作业标准
以现场管理为主要内容,制定作业标准、控制指标及劳动定额。
3、建立班组消耗台账,与部门预算分解有机结合。
4、班组标准化建设
做到工作程序标准化、行为动作标准化,使班组成员熟知岗位操作、技术等各项规程,自觉执行岗位操作、技术标准。
八、班组管理建设
班组管理的基本任务
1、生产管理
根据车间下达的计划,按照岗位操作、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生产任务。
2、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细化作业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本班组人员不违纪违章、不出安全事故。
3、设备管理
严格执行点检定修制等设备管理制度和资材备件管理制度,正确合理使用设备,精心保养维护设备,履行生产点检职能,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4、质量管理
增强质量意识,贯彻工序服从原则,严格执行维修规程和技术标准,做好工序质量控制,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5、成本管理
提高成本意识,实施精细化操作,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各类事故,降低物料消耗,杜绝浪费。
6、团队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创新氛围,形成班组管理目标体系、责任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由班组长和班组成员承担的学习、安全、民管、文体、考核等制度。【WwW.jym1.CoM 句怡美】
7、区域管理
(1)细化责任区域,责任到人,挂牌管理,建立管理分工一览表。
(标识、安全设施及消防设施清单,对其进行编号,实行班组分级管理。
(检修等记录台帐,明确负责人。
九、班组特色建设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是企业组织的细胞。班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各项生产任务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只有班组达到一流水平,企业的整体水平才能提升。
备煤车间维修班主要是服务性班组,要建设成特色班组,就必须依靠技术力量来建设特色班组。以维修工为首,逐步向操作工、岗位工传授、交流设备维护经验和知识,全面在车间内部形成TPEM(全员生产设备维护)管理模式。
TPEM管理模式将会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管理者到一线操作员工全员参与的自主维护、自我养护系统,通过主动积极地管理促进设备的高寿命,为企业创造效益,创建特色班组。
十、班组建设步骤
1、准备发动阶段(20xx年3月至5月)
(1)组织宣传,动员行动;
(2)培育理念,统一思想;
(3)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4)建立机制,规范行为;
(5)确定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6月至9月)
(1)完善监督机制,全员实施监督,对班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
(2)搭建平台,展现形象,提升素质。
3、总结提高阶段
(1)创建工作的总结;
(2)找亮点,树标杆;
(3)找差距,找不足,改进方法;
(岗位文化。
十一、班组建设初期存在的问题
1、现在处于建设期工作量比较大,劳动强度较高,一部分成员对班组建设工作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班组建设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班组专业管理水平较低;
4、班组内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内部竞争,造成组成员缺少工作热情,没有朝气和进取心;
标准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6、班组自主管理能力差,在班组管理上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
7、班组建设的过程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十二、本班班组建设的要求
提高认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切实抓好班组建设工作。
2、班组长要高度重视本班的班组建设,精心组织,健全落实各项班组规章制度,认真解决本班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本班的建设进度,要认真提高每一个班组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我公司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符合本厂实际。
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责任,努力推进班组建设的顺利进行;
高水平,加强思想认识高度,强化宣传教育,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宣传、动员全体员工,积极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车间整体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
班组课件【篇10】
主备:李瑾
1.活动名称:《我知道的车子》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车的名称。
2用简单的语言观察和描述汽车的外观。
活动准备:
教学资源:《我知道的车子》
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一辆玩具车。
活动过程:
请幼儿谈论自己知道的车。
----你知道哪些车?它是什么样的?
----你家有什么车?(自行车、小轿车)
——你做过哪些车?你坐什么车去**的?
教师在教学电子资源中展示各种汽车的名称。让孩子们说出这些车的名字,并讨论相关的驾驶体验。
老师展示孩子们带来的玩具车,让孩子们介绍他们带来的玩具车。
---你带来的是什么车?
----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几个轮子?
---你最喜欢什么车?为什么?
给幼儿发放学习单《上车喽》请幼儿回家后完成。
2.活动名称:《一起去海边》
活动目标:
1观察**,根据**讲述故事。
2讲述故事中各种汽车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声音、速度和乘客人数。
活动准备:
故事大书:《一起去海边》
cd:《一起去海边》
幼儿用书:《一起去海边》。
活动过程:
请幼儿谈论自己去过什么地方,乘坐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你去过那里吗?你和谁一起去的?坐了什么车?
展示故事书,引导孩子观察**,一起讲述故事。
----今天,一个朋友要去海边。让我们看看是谁?它是怎么去的?(引导幼儿观察大书的封面)
---看看它碰到了谁?
---小狗准备怎么去?
---山羊坐的是什么车?
3.活动名称:《开车去海边》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各种汽车的声音,并尝试模仿它们。
2表演故事,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动物头卡,学习单。
活动过程:
**让孩子们根据各种汽车的铃声猜出汽车的名字。
---叭叭!是什么车来了?
---七恰七恰!这是什么车来啦?
老师穿上故事围裙,操作故事木偶,把故事讲得淋漓尽致。
教师组织幼儿表演故事。
1根据故事中人物的数量,要求相应数量的儿童表演故事。教师给当演员的幼儿每人发放一张角色胸卡,请幼儿记住自己要演的角色。
2老师讲述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表演故事。提醒幼儿要说出自己的台词。
三。演出结束后,另一组孩子将继续表演这个故事。
给幼儿发放学习单《到幼儿园的方式》,请幼儿回家完成。
4.活动名称:《小火车》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内容,用肢体动作模仿列车。
2跟着旋律玩汽车游戏。
活动准备:
挂图,cd
活动过程:
请幼儿谈论有关火车的话题。
---你见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样子的?
---你有没有坐过火车?坐火车去**?
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火车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 **是山洞,是铁桥吗?
----火车到站的地方为什么有很多人?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cd,请幼儿听儿歌。
---你在儿歌中听到了什么?火车发出了什么声音?谁来模仿一下?
教师带领幼儿学念儿歌,并模仿幼儿用书画面上的动作图示的动作。
老师组织孩子们表演火车钻洞的情景。
1.两名幼儿双手高高地搭起来模仿山洞,共选八名幼儿布置成四个山洞。其他幼儿站成一排,后面的幼儿双手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一边跟着cd念儿歌一边玩火车钻山洞的游戏。
2表演结束后,换些小朋友来表演洞穴,继续玩火车穿越洞穴的游戏。
5.活动名称:《猎人找小熊》
活动目标:
使用“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词来描述空间位置。
进行20以内的唱数。
活动准备:
《我的数学》第4-5页。
玩具熊或其他毛绒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幼儿分组玩“猎人找小熊”的游戏。
1有些孩子是猎人。闭上眼睛,从1数到20。其他人帮助一起计算和监督猎人。他们睁不开眼睛。
2另一部分孩子利用这个时间来隐藏泰迪熊。当猎人数到20时,他可以睁开眼睛找到泰迪熊。
三。其余的孩子不知道泰迪熊藏在**,但他们可以拍手示意猎人——当猎人靠近目标时,用力拍手;远离目标时,轻轻拍手。
请扮演猎人的幼儿使用“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词来描述小熊藏的位置,例如:“藏在布的下面”,“藏在柜子后面”,“藏在抽屉里面”。。。。。。
请幼儿翻到《我的数学》第4-5页,分别将桌子下面的东西圈起来,把篮子外面的东西圈起来。
班组课件【篇11】
(一)谈话导入
1、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冬至)
2、介绍“冬至”的字源
(1)会意字。甲骨文表示丝绳的终结,是“终”的本字。金文将丝结简化为点;或另加义符日,表示一年时日的终结,当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义符,表示年末结冰的季节,以突出冬季。
冬,四时尽也。—《说文》无冬无夏。—《诗·陈风》
(2)最后,最终。
(二)介绍冬至小知识
1、你对冬至有哪些了解?
2、教师介绍冬至相关知识
(1)认识冬至
(2)冬至的起源
(3)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3、了解古代人如何过冬至?(祭祀活动;食的活动;礼的活动;娱的活动)
4、了解冬至食品,北方和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
(三)冬至注意事项:(1、注意防寒保暖。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3、保持良好的心境。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
(四)交流:每年你和家人是如何过冬至的?你有哪些感受?
(五)作业
1、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吆喝的课件范本十一篇
为您提供有关“吆喝的课件”的一些必要信息我们有准备,希望你能够认真阅读这些资料有所启迪。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吆喝的课件【篇1】
关于作者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等。
学习本文,感受文中流利而俏皮的京白,和70年前的老北京的色、香、味,所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追忆与怀想。
一、学习本文,掌握下列词语。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钹(bō) 荸荠(bí qi) 铁铉(xuàn) 秫秸秆(shú jiē gǎn)招徕(lá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二、课文分析。
1、作者是从两哪方面入手写\'吆喝\'的?
提示: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2、作者最喜欢的吆喝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提示: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介绍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吆喝声的多种多样,还介绍了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及特色(合辙押韵)。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4、作者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各种吆喝很多,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作者这样选材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5、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关键段,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文的关键段是哪一段?
本文第四段是关键段,它为本文确定了写作的顺序,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思路。
三、问题探索。
1、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请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语言特点,并且和其它同学交流一下。
中考解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核聚变能、氢能、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并终成为主要能源,电力将作为主要的终端能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②21世纪前几十年内,石化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仍将是能源主力。根据统计,全世界现已确知的石油储备够用40年,天然气够用60年,煤够用200年。到21世纪后期,世界常规油气资源将濒临枯竭。
③与20世纪发展起来的核裂变能相比,目前尚未实现商品化的另一种核能形式--聚变能,将会成为21世纪理想的换代新能源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因为,维系聚变的材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以及氦,氘在海水中有巨大的蕴藏量,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而月球土壤中更有丰富的氦资源。而且聚变产生的废料无放射性,是安全和洁净的。据估计,受控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建成时间在2025年--2050年间,预期的聚变能产生的电价接近商用水平。因此,人类有可能在21世纪下半叶开始,摆脱能源受限的约束,走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聚变能应用的时代。
④氢能也是一种能量巨大、使用方便、来源丰富的清洁能源。随着制氢及储运技术的发展,氢将成为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最佳载体来替代石化燃料。颇具前景的制氢方法是光电化学电池分解法、生物制氢法等,可使制氢效率得到提高。用太阳能或其它可再生能源制氢,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将构成高?quot;零排放\'、可持续利用的氢能系统,可广泛作为分布式电源及用于驱动交通工具等。氢燃料电池车极有可能带来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
⑤可再生能源中除水能已经充发利用外,太阳能这个可*的\'永恒\'的能源,其利用前景非常诱人。太阳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小型、分散的太阳能利用形式已经很普及,而太阳能大型、集中的利用形式,则是太空发电。空间太阳能具有能流密度大、持续稳定、不受昼夜气候影响等特点。在地球外层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卫星或以月球为基地的太阳能电站,通过微波或激光将电能传输给地球上的装置,在将所接受到的微波或激光束能转变成电能供人类使用。每个太阳能发电卫星装置预期发电能力将达到几万兆瓦,甚至几十万兆瓦,远远超过现有的地面发电装置的能力。随着人类征服太空能力的增强,有望于21世纪中叶建立起以月球为基地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⑥生物能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绿色能源\'。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每年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总是约1440-1800亿吨,约为每年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十倍。高温快速裂解的生物质液化技术已经取得突破,使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液体燃料成为可能。
⑦其它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能等,在21世纪也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1.21世纪新能源的特征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⑤段内容,说说太阳能利用前景为什么非常诱人?(30个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1世纪,核聚变能、氢能、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发展并最终成为主要能源。
b.裂变能和聚变能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核能形式。
c.④段中\'零排放\'的意思是指不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和气体。
d.⑥段中\'绿色能源\'是指洁净无污染的能源。
4.请根据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根据新疆特点,你认为21世纪新疆应着重开发哪些新能源?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考点】:阅读说明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答题要点在文章第一句\'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所以21世纪新能源的特征有:高效、洁净、安全。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能力。太阳能利用前景非常诱人是因为太阳能具有能流密度大,持续稳定,不受昼夜气候影响等优点。
3.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③段首句\'与20世纪发展起来的核裂变能相比,目前尚未实现商品化的另一种核能形式--聚变能\'可知b项的表述\'裂变能和聚变能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核能形式\'是错误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根据文章主要介绍的21世纪的新能源的内容,可以拟题为:21世纪的新能源利用;21世纪的新能源;21世纪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关注自然和社会生活,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新疆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戈壁、沙漠茫茫,干旱少雨,夏季日照时间长,风沙巨大,矿场资源丰富等据此可以想到应着重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吆喝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播放相声片段《卖布头》。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而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是,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今天,我们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旧北京人们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调儿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重要词语;(2)“圈点勾画”读书法;(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重点词语(课件)
3、学生交流感受。(自由谈,教师不干预)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大街小巷的`各种吆喝声,令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北京人为了生活而叫卖的情景。这些叫卖的人,往往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为了生活,不停地叫卖,不停地奔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指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浏览,圈点勾画。
顺序:首先,从早到晚。(第5段----第9段)然后,从春到冬。(第10段)
2、根据内容,我们一起来给课文分层次。
一(1-3):由北京街头招徕客人的音响引出话题。
二(4-10):介绍吆喝声。
三(11-14):概括吆喝声特点: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3、文章写了很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自由谈。
4、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仔细揣摩,品味语言
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意味。
馄饨喂——开锅!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
教师: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五、课外拓展
1、老北京印象。(课件)
2、寿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你知道寿县有哪些著名的文化艺术吗?
正阳关“三阁”:抬阁、肘阁、穿心阁。
寿州锣鼓
楚文化民间故事
吆喝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完成《基础训练》。
七、板书设计
吆喝的课件【篇3】
《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学习介绍繁杂事物的方法技巧。揣摩语言,感受作者浓浓情味。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2、品味有北京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速读课文,请用文中语句给“吆喝”下定义,看谁说的最完整最顺畅。
(意图:通过学生的速度,筛选和对语言的组织,快速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5分钟)
1.看谁找得快:在文章中找一找明确提到内容的吆喝有多少种?
友情提醒:引号一般表示引用。声音的延续是破折号常见作用之一。
2.看谁分的妙:请自选角度给这些吆喝分类,并在文章中找到语句作为你分类的理由。
方法提示:很多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常用一些关联词或关键句表示句与句、段与段间的逻辑关系。要理清结构,常常用以下的小办法:辨明重要的文句(包括总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以及反复出现的语句等)
审辨标志性词语(包括顺序词、过渡词、关联词、时间词、类别词、范围词以及反复出现的同义近义词等)。
(意图: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巧妙并学习一点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3-5分钟)
过渡:那一声声吆喝,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城?请至少用上一个四字短语。
1.品品文中哪个吆喝最让你喜爱?
(意图:通过赏析吆喝内容,品味特色语言,感受作者的喜爱、怀念之情。5分钟)
补充说明:①民俗文化:指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它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意义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的'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②艺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需要技术,但不仅仅是技术。它具创造性。艺术来源于生活。
③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2.议议文章开头和第七节未写到吆喝是不是作者走题了?
(意图:通过讨论,明确行文的安排有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决定。)
3.想想纵观全文,在声声吆喝背后,是作者怎样的情怀?
拓展阅读:①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萧乾《北京城杂忆》
②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萧乾《北京城杂忆》
写吆喝,写的是深情怀念、使命责任;品吆喝,品的是百态人生、民俗风情;学吆喝,学的是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吆喝的课件【篇4】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四、作业布置: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可以表演一下。
3.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5.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觉得文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这些远离旧北京的人,对旧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和继承古文化遗产。
吆喝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采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形象而又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师:听着这悠悠的京韵大鼓,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
1.正音识字(投影)
2.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投影)
3.知识卡片2出处简介(投影)
三、初读课文,感知吆喝的内容
1.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2.请生交流,明确:
——课文中的吆喝声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井井有条。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
——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3.投影:
师: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4.请生交流,明确: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吆喝的语言
师:文中对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
1.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一句关于吃的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从语言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投影:
2.请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师小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写形、写色、写味儿、儿化音。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板书设计:
从早到晚
内容:吆喝声
一年四季
语言:生动、有地方特色。
情感:怀念往昔生活。
如焉
吆喝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同学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招徕()饽饽()秫()秸
荸荠()()隔阂()商贩()蘸()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考虑、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b.同学围绕上述问题考虑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同学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括着怀念之情,包括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同学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干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布置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同学自由选择文中提和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扮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同学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同学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考虑,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同学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吆喝的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借助音像资料及自己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种种吆喝的声音,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文化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言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mp3音箱彩色粉笔小黑板
五、教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叫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探究课文:
1、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那句?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3、用mp3播放吆喝声录音,指名猜测其内容。
(《卖西瓜》、《硬面饽饽》、《烤白薯》、《冰糖葫芦》)
4、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明确: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到位。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简介“京白”:快、发音含混、儿化音多。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语言生动幽默。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从这些鲜活的语言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3、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的家乡有吆喝声吗?如果有你能为大家表演吗?同时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表演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吆喝,并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地民俗,了解本地民生和民间文化。
(四)、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吆喝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不绝
馄饨喂——开锅!
介绍硬面——饽饽地方文化
吆喝声行好的——老爷——太太(哎)魅力无穷
卤煮喂,炸豆腐哟欣赏赞扬
葫芦儿——冰塔儿怀念关注
文化内涵: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吆喝的课件【篇8】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能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
2、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但中学生,对于旧时的吆喝相当陌生,这就为教学带来了的难度。为帮助学生拨去知识的疑难,教学时先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了解本土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借助音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北京吆喝的了解,以此让学生对吆喝有个感性认识。同时也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去民间采风”作准备。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语。
2、让学生课前搜集身边的吆喝(提示:学生可以向父母、爷爷奶奶了解,也可以上网去搜索),以便对吆喝有点感性认识。
3、教师准备有关吆喝的音像资料。教师也搜集一些本地的吆喝以便与学生交流。宿松本地的吆喝有:“磨剪子――,铲――刀――”“收破烂,有破烂的收诶”……
先播放侯宝林先生的《卖布头》,由此引入新课。
思考:通过听《卖布头》,你从中得到了有关吆喝的哪些信息?
明确:吆喝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广告的作用。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语句有: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3、“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4、“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5、“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师生讨论,明确:第1句是过渡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第2句是总领句,总领第5―10段,介绍北京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声;第3、4、5句是段落中心句,分别介绍了各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从而让读者对吆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师生归纳文章内容及思路:
第三部分(11――14):吆喝的文化内涵(包括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1、萧乾先生在《北京城杂忆》第二篇《京白》中介绍了京白的几个特点,其中说到:名物词后边加“儿”字是京白最显著的特征。
如:“葫芦儿――刚蘸得”“小玩艺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栗儿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
另外,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掺合着运用了京白语言,如:(1)还要会现编词儿;(2)声音厚实,词儿朴素;(3)到学校还可以大嚼一通儿……
2、赏析吆喝的文化内涵。
①、有点滑稽,却也牢牢地抓住了过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来等开锅。如:“馄饨喂――开锅!”;“葫芦儿――刚蘸得”。
②、运用夸张的手法,让人产生一种购买的欲望。如:“喝了蜜的柿子”;“就剩两挂啦”(言下之意赶快来买,实际上还有许多);“小玩艺儿赛活的”;“萝卜赛过梨”。
④、诙谐幽默。如: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⑤、较为详细介绍制作过程的。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3、教师请一名学生模仿本地的一种吆喝,然后比较本地吆喝与北京的吆喝有什么不同。
提问: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作者流露了什么情感?
学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
①“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北京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
②“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更喜欢”表现出作者的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
③“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这句话听了让人多温暖,勾起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读了以后,也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④“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夸张中带有写实的成份,令作者多年后回想起来也觉有趣,值得津津乐道。
教师总结归纳: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时总体上是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那种至今想起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宿松本地吆喝,并试着表演。
吆喝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囿(yòu)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qí)秫秸秆(shújiēg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2)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4)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吆喝的课件【篇10】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吆喝的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本文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风;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民风、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 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创造性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电视广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长深情的声音,让我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这则广告的创意就来自民间的吆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对吆喝怀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导入,点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介绍作者。
2、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此环节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二、走进吆喝,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老师依次出示以下问题:
1、 边听边圈点勾画出文章介绍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声?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繁杂的吆喝声的?
生反馈、师总结:本文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林林总总的吆喝声,这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赏读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如此丰富的吆喝声,哪些是你最欣赏的?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试着模仿表演。
在学生品评的基础上,师总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还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京味儿的唱腔,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学生自选例子品评并模仿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吆喝这种民俗的理解情况,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一声声的美妙的吆喝把我们带回了什么时代,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人民组成了这样的场景呢?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读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样的景象?
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
(2)这样的场景中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纯朴的、善良的、乐观的、热情的、也有不劳而获的,虚假的
(3)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从哪里看的出来?
吞小金鱼、留着鼻涕吃烤白薯,吓个大马趴……
(4)这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师点拨后总结:作者在描写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赞扬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达了作者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解决难点:感受民俗、民风,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通过以上环节,拓展延伸,完成目标3。
五、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六、作业
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材料员课件(范本十一篇)
绝对不能错过的“材料员课件”精华文章分享给您,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建议您仔细权衡所有可行的解决方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步环节,也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每位老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设计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教师忽略重点。
材料员课件 篇1
材料员课件:物料管理与成本控制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物料管理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材料员作为企业物料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人员,需要具备物料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企业物料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物料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料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调度等一系列活动,以确保物料在时间、质量、数量、成本等方面得到最优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料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物料采购、物料入库、物料配送、物料出库等。
二、物料管理的重点
物料管理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料采购:物料采购是物料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影响较大。物料采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计划和预测,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政策,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2. 物料入库:物料入库是物料管理的第二个环节,包括对物料的验收、入库和贮存等。物料入库应当根据物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对物料进行正确的存储和标记,以便于物料的管理和使用。
3. 物料配送:物料配送是物料管理的第三个环节,其目的是确保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及时到达和正确使用。物料配送应考虑到生产计划和物料管理的要求,及时作出调整和处理。
4. 物料出库:物料出库是物料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将物料从仓库中取出并送往生产线。物料出库应满足生产计划的要求,确保物料的及时供应和正确使用。
三、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以确保企业成本在时间、质量、数量等方面得到最优的利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成本控制策略、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实施成本控制和评价成本控制效果等。
四、成本控制的重点
成本控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控制策略:成本控制策略是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基础,是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和实施成本控制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成本控制策略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目标进行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 成本控制计划:成本控制计划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根据成本控制策略制定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成本控制计划应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成本结构。
3. 实施成本控制:实施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将成本控制策略和成本控制计划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中的行动和实践。实施成本控制应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着重解决成本控制的具体问题和挑战。
4. 评价成本控制效果:评价成本控制效果是成本控制的总结和反思,是根据成本控制计划和实施情况对成本控制效果进行的评价和反馈。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价应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以不断优化成本控制策略和成本控制计划。
材料员课件 篇2
材料员课件
材料员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着为一个项目或企业负责物资采购管理的角色。材料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采购、仓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材料员的工作职责
材料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物资采购管理,包括制定采购计划、编制招投标文件、对投标单位进行评估等。
2.负责物资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包括采购入库验收、货物分类存储、领料发货及库存盘点等。
3.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对存储的食品进行检查、焚毁过期食品、对食品的供应商进行考核等。
4.负责物资的计量核算,确保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符合标准、量尺标准等。
二、材料员的工作技能
材料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物资采购的基本知识,了解市场价格趋势,选择合适供应商等。
2.熟练掌握物资仓储的管理工作,保证仓库存货的安全,布局合理,操作规范。
3.熟练掌握计量核算工作,能够较好的对供应商提供物资进行检验。
4.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关注法律法规,把握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
三、材料员的工作纪律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材料员,必须遵守相关的工作纪律,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
1.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保障公司的利益。
2.保守公司机密和商业秘密,对公司存在短处和缺点应遵命不言,履行守信承诺。
3.具备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处置经验,及时解决物资采购、仓储、计量核算、食品安全等问题。
4.保持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积极融入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中。
四、材料员的职业道德
作为材料员,不仅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和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1.积极践行服务精神,把工作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2.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3.坚持独立自主的工作精神,具有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观念,始终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五、总结
材料员是负责物资采购、仓储、计量核算、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才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材料员课件 篇3
材料员是建筑施工领域中的重要岗位之一,材料员的工作涉及到建筑材料的选购、收发、统计与检验等多个方面。对于一个建筑项目来说,材料选购与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因此,材料员的职责与能力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材料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材料管理方法等方面来探讨材料员的工作。
一、材料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作为一个材料员,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工作流程。材料员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材料选购:根据图纸和施工方案,查找相应的材料,进一步比较质量和价格,最终选择合适的材料。
2.收发材料:管理库存量,收发货物,以确保材料的及时到位和准确的数量。
3.材料统计:按照项目的要求,对材料的流动进行统计,及时报表。
4.材料检验:对收购的材料进行检验,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这个流程中,材料员的主要职责是对材料进行合理选购、安全收发、准确统计和严格检验。特别是对材料的质量问题,材料员需要进行全方位管控,不仅要检查材料本身的质量,也要注意其使用期限、包装情况等各种因素。
二、材料管理方法
1.详细记录:确保所有材料都能够得到详细的标记,得到完整的清单和记录。这些记录应该包括收发日期和数量、质量状况、产地、制造商和供应商等信息。
2.定期检查:经常对库存进行检查,确保所存储的材料都可以得到使用,而且质量并没有出现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并且让你在出现问题之前发现潜在的问题。
3.简单分类:对材料进行分类可以使得其更好地储存和使用。这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材料。
4.使用标记:对所有材料都进行标记,明确地表明该材料用于何种项目,并且标明其安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信息。
总之,材料员作为整个建筑项目的材料管理人员,需要认真负责,保证材料的质量和运转效率。在工作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责任心,以确保项目的质量、时间和预算等方面的合理控制。
材料员课件 篇4
材料员课件
材料员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负责材料采购、储存、分配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材料员的工作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建设工程的重要角色之一。材料员需要对各种建材的性能、质量、特点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了解材料采购的流程、规范和要求。本课件将重点介绍材料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材料员的职责
材料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物资采购:负责向相关供货商采购所需的材料,并且要求供货商提供合格的产品,严格监督品质和价格。
2. 物资储存:负责对采购的材料进行妥善储存,要求存储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安全可靠,避免损坏、污染等问题。
3. 材料分配:将采购好的材料按照工地需要、工程需求计划进行分配,保证工地材料及时到位、数量合适。
4. 废旧物资处理:对废旧物资进行分类、处理、安全处置和回收利用。
5. 管理利用工具和设备:负责对工地内的各类工具和设备进行管理、使用和保养。
第二部分:材料员的工作流程
材料员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材料采购、储存、使用、保养和废旧物资处理五个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1. 材料采购:了解工地需要、工程规划、材料标准等基本信息,建立采购计划,与供货商进行洽谈、签订合同,并查验采购材料是否合格。
2. 材料储存:将采购好的材料按照种类、规格、数量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合理的仓库管理计划,确保储存环境安全、储存方式合理、储存时间可控。
3. 材料使用:根据工程进度、工地需求进行材料的调拨、分配,确保材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数量合适,避免工期延误。
4. 材料保养:及时维护和保养工地内使用的各类工具设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和长寿命。
5. 废旧物资处理:对废旧物资进行分类清理、安全和规范处置、污染控制、回收利用等工作。
第三部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材料员的工作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开展和完成质量,所以必须要及时解决。下面介绍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采购人员素质问题:一些采购人员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了解不足,容易被不良商家的欺骗所误导。解决方法: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
2. 库房管理不当:一些材料员对库房管理不善,容易导致损耗减少和库存不足。解决方法:建立科学的库房管理制度,贯彻“先进先出”的原则,减少库存量,提高库存品质和周转率。
3. 废旧物资处理问题:在废旧物资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过程中,一些材料员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处理方式不规范。解决方法:建立科学的废旧物资处理流程和操作规范,采取绿色环保型的处理方式,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语
作为建设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材料员的工作质量和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员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责方面都非常多,如能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掌握科学、规范的材料管理方法,就会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服务好工程建设项目。
材料员课件 篇5
材料员职责与标准化管理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材料员的职责十分重要。他们负责采购、管理、配送和保管材料,协调各相关人员和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负责对物料进行质量管理等职责。基于这些职责和技能,材料员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和成功完成至关重要。
在材料员的职责中,标准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标准化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化,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协调和有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成本标准等方面。在材料员的工作中,标准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管理可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工程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物资的合理管理,对于材料员的配送管理、仓储管理和入库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材料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于材料的质量管理。只有材料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为工程项目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材料员需要学习掌握常见的材料质量标准和技术处理方法,了解材料检验、质量鉴定、退货、报废等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以便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材料员还需要对材料的类型、特性、性能、后期维护等方面有所了解。
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材料员需要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化规范,依据材料工作的要求和工艺流程,规范配送、仓储、入库等环节。他们需要掌握质量标准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质量鉴定、检验等熟悉掌握,同时还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巡检、保养、维修等必要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为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此之外,材料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他们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档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及资料管理制度。
总之,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职位,材料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理念,以及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进行,取得优秀的工程质量和效果。
材料员课件 篇6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材料员是承担施工现场物资保障工作的重要人员。作为一名材料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材料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本篇主题范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材料员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材料选购方面,材料员需要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特点,了解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等。在选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的匹配,不能因为追求便宜而牺牲材料的质量。此外,还需要注意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合同执行,避免因合同问题引起的纠纷。
二、在收货验货方面,材料员需要认真检查材料的包装和标识,确保货物的数量、质量和规格与合同要求一致。并且,在验收材料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范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施工的质量。
三、在物资保管方面,材料员需要将材料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或过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分类、标识、存放材料,并严格控制出入库的流程和渠道,保证物资的安全性。在保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材料的清点,确保每件物品的数量与规格的准确性。
四、在材料的发放和使用方面,材料员需要了解施工计划和进度,及时发放所需的材料。在发放材料时,需要严格执行审批和签收制度,确保材料的使用和流程的合规性。在使用过程中,材料员还需要注意防止盗窃和浪费,并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材料。
总之,作为一名材料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管理能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注意事项,材料员可以更好地发挥保障施工材料供应的作用,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障。
材料员课件 篇7
材料员的职责就是负责企业所需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的选购、储备、调配、核算、管理等。实际上材料员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材料员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小资源浪费,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本次课件主题为材料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的详细介绍。以下是内容概要:
1. 材料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介绍材料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主要包括负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进货、接收、储存、保管、配送、核算等,以及负责库存和出入库记录的维护和管理。
2. 采购流程及流程优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介绍采购流程的流程,包括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招标、签订合同、验收入库等。并且我们将会讲解如何优化采购流程,以提高效率与节约成本。
3. 库存管理和配送优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管理库存以及如何优化配送。主要包括如何合理规划储备库存,以及如何确定经济再订货点和经济订货批量。
4. 材料管理报表的制作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讲解材料管理报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库存清单、进销存、采购分析等。
5. 材料员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介绍材料员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小资源浪费等。
总结:
材料员虽然在公司中并不是主要决策者,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负责企业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采购、储存、核算等粗放性工作,实际上却是影响了企业的效率、质量、利润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库存、优化配送、精细核算、有效管理,材料员就可以成为企业中节约成本与提高效率的重要贡献者。
材料员课件 篇8
材料员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建筑行业中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员需要认真负责地处理和储存所有的材料,还需要及时地提供给施工人员。他们还需要负责管理供应商和监督材料的质量,确保所有的材料都符合规定的标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岗位,它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材料员,你有责任确保项目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充足。这是从开始到完成整个工程的必备步骤。在工作开始之前,你需要与供应商联系,计算出所需的材料数量,并规划合理的采购方案。由于材料种类繁多,你需要了解每种材料的特点,用途和价格。你要确保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并且已经经过认证和检验。如果有任何问题,你需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除了这些任务,材料员还需要担任一些额外的工作。例如,你需要与现场的工人合作,确保他们正确地处理和储存所需材料。你需要确保货物的运输和仓储环节进行顺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损失。你的日常任务还包括处理各种文件和记录,以便追踪材料的进度和运输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成为一个材料员,并不是仅仅只需要完成这些任务。你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工头,监理等人密切合作。你需要及时做出反应,以调整材料的需求,遇到问题时需要快速的解决方法,以确保项目不会受到延迟或影响。成为一个专业的材料员,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任务,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总的来说,材料员是一个重要的职业。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尖端的技能,以确保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要求顺利进行。材料员需要与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所有的工作有序地进行。如果你对建筑行业很感兴趣,具备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愿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那么成为一个材料员将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职业选择。
材料员课件 篇9
材料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们是建筑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员必须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管理建筑材料,确保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在这篇主题文章中,将探讨材料员的职责、技能和培训,并重点强调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
材料员的职责
每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准确的材料管理。这是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员的职责是确保所有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到达工地,并且所有材料都符合规格和质量要求。他们必须监督材料的送达、储存和使用,以确保所有操作都符合安全和环保标准。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数量和品质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材料员必须能够测量、计算和记录。这些数据是完工和成本预算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员还需要了解项目的细节和设计,以确保所选的材料都符合需要和预算。他们必须与供应商和承包商合作,以确保所有选择都是正确的。
材料员的技能
材料员必须具备许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管理建筑项目。他们需要精通计算机和库存管理软件,以便准确记录和跟踪材料。他们还需要熟悉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和规格,以便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处理材料。
材料员还需要精通沟通和协作技能。他们必须能够与供应商和承包商沟通,以便选择正确的材料。他们还需要与施工人员一起工作,以确保正确的材料到达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此外,材料员还必须具备领导技能。在处理材料和与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时,他们必须能够独立工作并取得成功。
材料员的培训
作为材料员,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学校和机构都提供材料管理的课程和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库存管理、沟通和领导力培训。通过这些课程,材料员可以学习各种技能,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处理材料。他们还可以学习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使用、质量管理和环保标准。
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
材料员对建筑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他们通常负责向供应商订购材料、跟踪库存,并确保材料符合计划和建造规格。他们的职责还包括处理错误发货、损失和损坏。在现代建筑环境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如此重要的角色就不能忽视。
结论
材料员是确保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角色之一。他们的职责包括材料选择、库存管理和沟通协调,具体而言,还包括细节工作。他们必须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以便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如果项目需要成功,材料员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材料员课件 篇10
材料员工作经验与技能培养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员承担着材料的收发、储备及管理等工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材料员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工种,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本文将从材料员的工作经验、技能培养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材料员的工作经验
材料员的工作主要涉及材料的收发、储备及管理等方面。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筑材料的品种和种类是非常多的,每种材料的特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收发材料时,材料员需要对每种材料的规格、材质、数量等进行仔细的核对,以保证其完整无误。
同时,对于已经收发的材料,材料员还需要按照标准进行妥善的储备和管理。对于易受潮、易变形、易热变形的材料,也要特别加强管理,以免影响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材料员的技能培养
对于材料员而言,除了熟悉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规格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技能也成为了材料员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在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材料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平台。
三、材料员的未来发展前景
今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材料员已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从业岗位,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领域。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材料员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自己的职业前景。
总的来说,材料员的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磨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拓展职业板块,材料员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成为更为重要和广泛受到认可的工种之一。
材料员课件 篇11
材料员课件
材料员课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材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胜任材料管理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材料员,需要具备许多技能和能力,如灵活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精准的计算能力等等。本文将从材料员的职业特点、技能要求、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材料员的职业特点
1.必须具备严密的角色认知:作为一名材料员,必须清楚地认知自己的角色,并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2.需要熟练掌握材料管理的各种技能:包括采购、入库、出库、配送、盘点等。
3.需要与多种职能部门保持联系:材料员不仅需要和采购部、仓储部等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还需要向其他部门提供材料及时更新。
4.具备管理能力:材料员也是一种管理人员,在管理流程中,需要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流程化管理。
二、材料员的技能要求
1.计划管理技能:材料员需要对生产计划和材料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2.采购管理技能:材料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采购流程和技巧,能够选择优质、价格合理的材料,并且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友好合作。
3.库存管理技能:材料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材料的存储和定期盘点技术,避免库存浪费和材料短缺。
4.配送管理技能:材料员需要对材料的配送进行妥善处理,确保材料能够准确、及时的配送到生产车间或其他部门。
5.沟通与协调能力:材料员需要与团队中其他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顺畅的工作流程和高质量的工作效果。
三、培训目标
1.构建完善的材料管理理论体系,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方面。
2.提高材料员的技能水平,包括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沟通和协调能力。
3.培养材料员遵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规范的职业精神,加强自我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培养。
4.加强与行业内其他材料员的交流和沟通,推动职业发展、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
综上所述,材料员课件的学习对于材料员职业的发展和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材料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工作。
2024老男孩课件(范本十一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用心去写。教案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而提供的必要工具,那么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经过仔细挑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老男孩课件”,供大家参考和互相鼓励!
老男孩课件 篇1
说教材:
《购买上帝的男孩》是义务教九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六课。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邦迪的小男孩为救摔伤的叔叔,到处购买上帝,孩子纯真的心灵感动了一位老人,老人满足孩子的美好愿望,给了叔叔全力的帮助,挽救了邦迪叔叔的生命。从中让孩子体会到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爱会创造奇迹。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愿意像文中的邦迪、老人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不慎、喜出望外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明白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地道理。
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导学互动的模式。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接着,我具体来说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紧扣四环十步的教学过程。变教为导,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自学导纲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放轻音乐)我讲述邦迪和他叔叔相依为命的故事。(根据教材创编)讲到叔叔帕特鲁普受伤时,引出课题。(于是在夜幕降临的大街上,出现了一个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师板书课题
2、理解上帝。你心目中的上帝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解释。
二、出示导学提纲
认知性问题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读书收获。
我出示询问慈眉善目不慎喜出望外天文数字挽救抽生练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并了解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大意,检查学生的读书收获。
探究性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买上帝的?
2.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3.邦迪的叔叔得救了吗?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是上帝救了他吗?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导纲来理解课文的思路,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学
让学生通过读画想来体会小邦迪的情感变化,最终明白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目的在于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读还要带着问题读,同时也动笔动脑,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生情感。
第二环节: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讨论。师巡回指导。
2.师生互动解决问题一:小男孩是怎样买上帝的?
(1)找出写孩子购买上帝的段落。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相应的字、词。
(2)想想小男孩的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哪些词该重读,做上记号,说说你的理由再读一读。(提、沿着、一家一家、询问第29家、流着泪)
(4)朗读第2、3段,你读懂了什么?邦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人是什么样的人?
(邦迪善良、执著,老人慈祥、热心、善良)这些题是我紧扣教材设计的,我会分别抽一些学生起来回答,并及时给予指导、肯定。
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①读出有关小男孩买上帝的句子。
②朗读第4段,哪些词语该重读,做上记号,并说说为什么,体会邦迪高兴的心情。
(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叫嚷。)
③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看出?(从慈眉善目、笑眯眯、眼圈湿润以及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等地方可看出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着急、伤心的语气读邦迪购买上帝的段落;用稍快,欢喜的语气读买回上帝的段落。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时解决问题三:邦迪的叔叔得救了吗?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是上帝救了他吗?
生自由发言后,师小结引导,并出示句子(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是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是老人,受了小男孩的感染,伸出援助之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所以,我们说,不是上帝,而是医生、邦迪和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3、教师精讲那么,到这儿,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和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爱心给人希望,爱心创造奇迹,爱心让一切变得更美好。有爱的地方就有阳光。
告诉孩子们有爱就能成为天使。我们都要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有爱的小天使。因为爱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总能给人雪中送炭的温暖与感动,总能给人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人间处处有真情,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接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并欣赏生活中的爱心图片。
第三环节:导学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
鼓励学生从内容、思想等方面多角度的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我给予指导、总结。
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小题。第一个是知识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为拓展延伸性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提前搜集的爱心小故事,再次感受爱心的美好,爱让一切都变得美好,从而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所设计的板书为;
老男孩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老男孩课件 篇3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奋斗与生存”中的第3课即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说教材分析,吃透文本,明确要求: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奋斗与生存”这个主题单元的最后一篇。本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课文讲述了《鲁宾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中名言和书中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表达“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故事告诉我们此书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书。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对叙事中融入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仍缺乏理解。
结合本文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其中,目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吃透教材,确立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说说我的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此文是由一篇读书笔记而改编的文章,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理解文章大致写作内容:书的来历、主要内容、读后感受这三部分。教学首先围绕鲁滨逊28年传奇生活经历展开,体会他聪明机智和坚强的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见解,“我”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收获,做出怎样的决定。最后能理解这本书成为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原因。领悟阅读对成长的重要性。
下面说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对小学高学段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领会课文的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思路。
2、研读。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再说说教学设计:
基于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整节课围绕上述三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本课时的教学,在学生回答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谈话并以抒情性的语言引出课题,然后指导读题,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第二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最后,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说说本文所写的事情,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作业则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并完成词语的抄写。
以上是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第二课时:主要是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教学中,我想通过抓住“生活中你遇到过让你害怕的危险的事情吗”和“面对可能,如何克服”这样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想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回顾内容,温故知新;引读赏析,自读探究;引导总结,升华理解;引导阅读,学习阅读。
第一环节:回顾内容,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我设计通过检查字词认读,交流阅读情况入手,引导学生交流课后自主阅读的收获,搞清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以及这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叫——《鲁滨逊漂流记》。明确这本书为何被称为“男孩子必读的书”?激起学习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基础。由此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启发思考,并以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主线统领教学,引导学生勾画、感悟、讨论。
第二环节:引读赏析,自读探究
第一,引领赏读,了解来历。紧紧扣住文本的主旨,把情感的熏陶感染和语言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能反映这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三代相传的来历,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明白这本书是——吴冕的爷爷送给了吴冕的'爸爸,吴冕的爸爸又把书送给了吴冕。这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哇!
第二,抓住关键,精读故事,圈点批注,潜心会文。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引导学生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本三代相传的书是一本什么书呢?书中的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吴冕看了感觉如何?这本书为什么能让“我”爱不释手?引导学生精读故事,圈点文中的关键词语探究并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7——12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紧扣中心词语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抓住重点词语设问,既让学生学习问,又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还让他们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引领概括,扩展阅读。
(1)引导概括:在学生精读故事、了解了书的内容的前提下,我进一步引领学生再读课文7——12自然段,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这段话进行概括,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主人公吴冕是怎样把书中故事的起因、主人公鲁滨逊怎样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经历了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以及他是一位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等内容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介绍给读者;从而引领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
(2)扩展阅读: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了《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再读一读课文的原文,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趁势进行小结,启发学生懂得原文生动传神的描绘,牵动着我们的心,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想对书中内容深刻了解,需要精读原文。但原文描写的比较“具体”,我们有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一一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课文中吴冕用的这种写法——概括。由此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时既要学会“具体写”,也要学会“概括写”。
(3)想象说话: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课文7——12自然段,想象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的艰难和鲁滨逊在这座荒岛上生活会面临哪些困难和危险,培养他们的想象和生活认识能力;然后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外阅读原著。练习过程中,可以相机出示问题:在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可能,可能,还可能。面对这些困难,鲁滨逊又是如何克服的呢?吴冕在文中向我们简要地介绍这方面的故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些内容?
(4)了解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在想象说话和再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对这部小说的看法,是否有吸引力?能不能激起你的阅读兴趣?是否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由此激发起学生读书的乐趣。
(5)交流、小结:在即将结束本环节教学时,师生合作交流,进行小结,让学生感觉到《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而离奇,怪不得吴冕“爱不释手”。随后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外自己努力去探究。布置学生课后读一读原著,以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第四、品读名言
1、理解“名言”。有了上面引领概括,扩展阅读的基础,在学生激起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笛福的名言,让学生懂得这本书让吴冕爱不释手还因为他很喜欢作者笛福在书中的“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名言。通过指名朗读名言,引导学生读懂名言的意思,同时,让他们明白写名言不是难事,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品读时教师利用班班通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理解说话:让学生想一想笛福为什么这样说?并能结合鲁滨逊当时的处境说一说?二是通过练习填空:如果鲁滨逊面对危险,那么他。正因为鲁滨逊面对危险,所以他。
2、讨论人物形象。通过理解名言,指导学生讨论吴缅心目中的鲁滨逊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透过课文进一步理解名言,明确鲁滨逊就是一个具有冒险进取精神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证明:他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然后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或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吗?
从思维训练角度看,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既理解名言,有明确了人物形象;从语文能力角度看,引导他们平时注重对生活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学写名言;从名言功能看,名言将引导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3、扩展阅读:老师用自己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发现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结合《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向说说鲁滨逊为什么会这样说?从这句话中又能感悟到什么?
由此引导学生找出书中类似的话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方法的指导,即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体会。
这样的设计,旨在拓展教学时空,增加阅读量,通过这句话的学习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让他们运用刚才理解名言的方法学习名言,巩固学习技能。
第五、感受人物形象
启发学生思考,这本书让吴冕爱不释手的另一个原因是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让他非常喜欢。从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感受。
1、启发思考,看了书之后,吴冕还想象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他为什么会把鲁滨逊想象成这个样子呢?
2、设疑解疑,尽管鲁滨逊的样子滑稽可笑,但吴冕却很崇拜他,他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
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喜爱,从而想去阅读原著。
第三环节:引导总结,升华理解
本环节我想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我的素养;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欲读的愿望,引导他们课外去阅读。设计的问题有两个:
1、吴冕要把这样的一本书好好珍藏起来值不值?为什么?
2、爷爷为什么说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你认为这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多媒体出示问题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环节:引导阅读,学习阅读
这一环节可分两步来实施,第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提出阅读目标:课后阅读这本男孩子、女孩子都该读的好书。读完之后,你也可以学着吴冕的爷爷和爸爸,在扉页上写上一句自己读后体会最深的话,送给你的朋友,或将来送给你的孩子。第二,指导学生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并设计出推荐的方法?课后,选择一种方法向别人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这是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并能在理解基础上升华自己的认识。学习推荐书的方法,同时,还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其他的书籍。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三代相传
内容离奇
爱不释手喜爱名言
喜爱人物
好好珍藏
以上,我从教材、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老男孩课件 篇4
【活动设计】
如何纠正孩子的偏食,一直是许多家长非常头疼的事。在故事《汉堡男孩》中,偏食大王维尼竟然变成了大汉堡!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的故事完全不合逻辑,可是孩子们的神情告诉我,这是他们喜欢的故事。所以我把这个诙谐有趣的故事设计成了亲子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知道不挑食、对健康有益。
3、分享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快乐进餐的有效经验。
【活动准备】
1、根据故事内容做成的PPT(图一:维尼大口大口地吃汉堡,图二:维尼被狗追,图三:维尼被牛追,图四:维尼被送往汉堡店,图五:预设的快乐进餐的有效经验);
2、靠垫、地毯:布置“蔬果一条街”场景;
3、每个家长腰间围一条小围裙。
【活动过程】
一、亲子进场,在温馨谈话中导人活动。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你们的妈妈请到了这里,高兴吗?我们一起欢迎妈妈。
2、师:你们喜欢吃妈妈做的菜吗?妈妈平时都给你们做哪些好吃的菜?
3、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喜欢吃的菜,今天老师这里来了一个小男孩,看看他最喜欢吃什么。
二、绘本阅读,在有趣的情节中体验男孩变成汉堡后的惊恐与危险。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小男孩最喜欢吃什么。
(1)师:小男孩叫维尼,他不吃任何蔬菜,像红萝卜、青菜,他统统都讨厌,他最喜欢吃汉堡。
(2)讨论:妈妈们,如果你的宝宝也像维尼一样,你会担心吗?担心什么呢?
2、出示图二,边讲故事边提问。
师:嘣、嘣、嘣,维尼真的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汉堡。有一天,他从汉堡店走出来,他碰到谁了?
预设提问:
(1)猜猜这只狗狗想干什么?
(2)维尼拔腿就跑,他跑到了哪里?(养牛场)
(3)猜一猜,牛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原来汉堡是牛肉做的)
3、出示图三。进一步体验危险的情境。
师:“我不是汉堡!我是人!”维尼坐上了面包车,车在汉堡店的门口停了下来,一个冰冷的声音传了出来,“大家快来品尝超级大汉堡!”
预设提问:
(1)眼看这个汉堡就要切成两半了,绝望危急时刻,谁会来救他呢?
(2)妈妈们,如果是你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危险,你会怎么做?
(3)我们一起来听听维尼的妈妈怎么说。(别碰他,他是我的孩子)
师:从那以后,维尼决定听妈妈的话。蔬菜水果样样都吃,慢慢地,汉堡男孩又变成原来那个健康的小男孩了。
三、亲子表演,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男孩偏食带来的危险后果。
幼儿扮演小男孩,妈妈们分别扮演狗、牛等,教师旁白,配上音乐进行亲子表演。
四、交流互动,分享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快乐进餐的有效经验。
预设提问: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蔬菜吗?宝宝们真棒,我相信爸爸妈妈们也很厉害,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吃蔬菜水果的呢?
教师总结:每一种蔬菜和水果都含有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只有样样都吃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五、逛“蔬果一条街”,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健康的益处。
亲子玩“买蔬果”游戏,并请个别家庭介绍,激发幼儿喜欢吃蔬果的情感。
教师小结:每一种食物都含有小朋友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只有均衡膳食,我们才能长得健康、强壮!
【活动反思】
1、座位巧妙安排。在本节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坐在地毯上围成半圆,家长坐在靠垫上离孩子稍远一点。这样排座位让孩子和家长在互动时很方便,又避免了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家长干扰孩子自主思考情况的发生。
2、环节有效设计。社会领域的教育离不开知、情、意、行。本次活动我巧妙利用讨论、交流、表演、分享、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和感受,最后达到喜欢吃蔬果、不偏食不挑食的活动目标。
3、家园融洽沟通。活动让家长学到了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多种方法,明白了在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年龄特征的重要性。虽然一次教学活动不可能全方位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但是能给家长带来很多的启示,从而配合幼儿园,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老男孩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男孩和女孩的交谈与辩论,初步懂得男、女孩应互相欣赏,能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2、能用轮流的方式大方地谈论自己的调查结果,逐步了解男、女孩在各个方面的不同特质。
3、积极参与辨论式谈话,能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并表达出男孩好或女孩好的理由。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男孩女孩的不同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辨论赛经验,了解辨论赛程序及规则。
2、物质材料准备:调查表,展示板,记录笔。
活动过程
1、互相问候,导入活动。
2、男孩女孩大揭秘:幼儿轮流、大方地谈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将结果张贴到展示板上。
3、辨论赛:男孩好还是女孩好。
(1)教师抛出辨论赛主题,宣布辨论赛题目《男孩好还是女孩好》。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分成两组,并在小组内自由交谈,教师提醒幼儿想出合适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3)幼儿分组辨论,教师鼓励幼儿畅所欲言,避免重复,并用贴纸记录成绩。同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尊重对方、认真倾听等。
(4)每组推荐一名幼儿进行陈词总结,归纳所持有的观点和理由。
4、师幼共同评价小结,结束活动。
(1)师幼一起评选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并阐明理由。
(2)小结:男孩女孩都有各自的优点与弱点,都很可爱!我们在一起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都变得棒棒的!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在游戏中感知男女的不同外形特征,通过按男女标志做不同的动作,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同时渗透了分类排序的数学知识。由于在设计中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特点,因此小班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男孩女孩两边站和男孩女孩谁来蹲的游戏中,孩子们从慢到快,从错误到自己或在同伴提醒下纠正错误。体现了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既有趣也有效。
虽然是借班上课,但在活动前夕的交流中,让我对部分孩子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问更有针对性,同时师生感情也很融洽,这可能也是本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原因。
在活动的组织与互动过程中,我比较关注游戏活动积极氛围的渲染。通过变一变、猜一猜、试一试等手段,充分调动小班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体的不同感官都调动起来,快乐的学习。
当然,在活动中的回应还不够灵活,当孩子说“男人女人”时,只是直接纠正为“男孩女孩”,其实这里可以拓展验证。
老男孩课件 篇6
1、知道刷牙能保护牙齿。
请宝宝欣赏,吸引宝宝的注意。
二、边念歌词,边带领宝宝徒手模仿刷牙动作。
1、示范刷牙的正确方法:
刷门牙的时候要上下刷,刷牙槽的时候要来回刷。
引发宝宝已有的漱口经验,激发宝宝模仿刷牙的兴趣。
三、请宝宝拿着做好的牙刷伴随歌曲做动作,
告诉宝宝刷牙能够保护牙齿。
活动目标: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鸡妈妈图片2幅;蛋宝宝若干;熟鸡蛋1个,生鸡蛋1个;幼儿人手一个马甲袋;箩筐2个。
2、 今天两只鸡妈妈好着急,她们的孩子蛋宝宝不见了,怎么办?
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带子。我们找到了要把蛋宝宝轻轻地放在袋子里。(幼儿分头找寻鸡蛋)
2、 你们找到几个蛋宝宝呀?你们看看蛋宝宝长得一样吗?猜猜粉红色的蛋宝宝是哪只鸡妈妈的孩子?
3、 粉红色的是这只鸡妈妈的孩子,绿的是那只鸡妈妈的孩子。赶快把蛋宝宝送回家吧!
鸡妈妈很高兴找回了自己的宝宝,谢谢你们。鸡妈妈要送我们礼物呢!
2、(教师出示生、熟鸡蛋)这是什么?哪个能吃?为什么?
3、 我们要多吃鸡蛋,鸡蛋营养好。我们到教室里品尝一下鸡蛋的美味吧!
设计意图:
1、根据主题《我们爱吃的食物》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环节中设计了区分归类这一内容,初步融入粗浅的数学内容,做到学科的整和。
3、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说一说;找一找;看一看;尝一尝来丰富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不同发展。
老男孩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进入课文
1、谈话交流:同学们,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1)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了呢?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生活的必需品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七至十一节,画出能够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3、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与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3)后来生活又如何?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呢?
2、理解名言
(1)你能说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3)我们的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在心目中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地十四节。
2、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整体联系,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的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要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吗?这本书女孩子不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促进发展
1、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老男孩课件 篇8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男孩和女孩(谈话)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男孩和女孩的交谈与辩论,初步懂得男、女孩应互相欣赏,能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2、能用轮流的方式大方地谈论自己的调查结果,逐步了解男、女孩在各个方面的不同特质。
3、积极参与辨论式谈话,能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并表达出男孩好或女孩好的理由。
活动准备:调查表,展示板,记录笔。
活动过程
1、互相问候,导入活动。
2、男孩女孩大揭秘:幼儿轮流、大方地谈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将结果张贴到展示板上。
3、辨论赛:男孩好还是女孩好。
(1)教师抛出辨论赛主题,宣布辨论赛题目《男孩好还是女孩好》。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分成两组,并在小组内自由交谈,教师提醒幼儿想出合适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3)幼儿分组辨论,教师鼓励幼儿畅所欲言,避免重复,并用贴纸记录成绩。
同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尊重对方、认真倾听等。
(4)每组推荐一名幼儿进行陈词总结,归纳所持有的观点和理由。
4、师幼共同评价小结,结束活动。
(1)师幼一起评选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并阐明理由。
(2)小结:男孩女孩都有各自的优点与弱点,都很可爱!
我们在一起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都变得棒棒的!
老男孩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不慎、喜出望外等词语。
3、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爱心会让一切都变得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舒缓的音乐;歌曲《爱的奉献》;
学生:收集有关爱心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放轻音乐)老师讲述邦迪和他叔叔相依为命的故事。(老师根据教材自由发挥,创编)讲到叔叔帕特鲁普受伤时,引出课题。(于是在夜幕降临的大街上,出现了一个购买上帝的男孩)
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他是怎样购买上帝的?买到了吗?他叔叔后来怎样了?)教师把重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一读。自由读课文,(可以读两遍、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
3、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交流。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师生释疑
解决问题一:小男孩是怎样买上帝的?
1、找出写孩子购买上帝的段落。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相应的字、词。
2、想想小男孩的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着急、伤心)抽读第1段。
哪些词该重读,做上记号,说说你的理由再读一读。(提、沿着、一家一家、询问第29家、流着泪)
3、默读第2、3段,你读懂了什么?(邦迪善良、执著,老人慈祥、热心、善良等)指导学生读第2段有关邦迪回答的句子。
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抽学生读出勾画的有关句子。
2、指导朗读第4段,体会邦迪高兴的心情。哪些词语该重读,做上记号,并说说为什么。(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叫嚷。并联系课文理解喜出望外)
3、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填空:这是一位的老人)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从慈眉善目、笑眯眯、眼圈湿润以及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等地方可看出)
4、朗读1~4段,体会邦迪前后的心情,读出老人的善良、慈爱以及对邦迪的同情。
解决问题三:邦迪的叔叔得救了吗?
1、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引导,并出示句子。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是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是老人,受了小男孩的感染,伸出援助之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所以,我们说,不是上帝,而是医生、邦迪和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3、学生结合课文和实际说说怎样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4、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把搜集的有关爱心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推荐一名到班上讲。
2、指导积累,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购买上帝的男孩
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老男孩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故事告诉我们这本书是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全文分为个部分,选取了一本三代相传的书作为写作内容,语言朴实无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本文的学习,以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浓厚兴趣,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要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读一读这本书,并写出自己读后最想说的话。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1)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老男孩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男孩子待人朴实,真诚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边男孩身上淳朴、真诚、勤劳、善解人意的美好品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在美丽的大海边,有一群淳朴善良的孩子,他们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十分淳朴、真诚。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去海边看看吧。板书课题:23
海边男孩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吗?
3、学生质疑解疑。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初读要求:
(1)选择轻声读或默读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长句子和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标记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借助拼音,听记识字,问同学和老师,查字典、猜一猜等。
(3)小组内分段读课文,做到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2、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玩捡贝壳的游戏,学生读准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拾掇欣赏为难珍藏气喘吁吁大褂
学费掏钱褐色返回孔雀书柜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读。
(4)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学习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组词。
3、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5、学生反馈。
6、教师范写。
7、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8、学生书写评价。
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听写生字。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解决以下词语:
拾掇欣赏珍藏气喘吁吁
4、质疑解疑。
三、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插图,说图意。学生自由发言。
(2)指名朗读,思考:我为什么要买下小男孩的贝壳呢?
(3)说话练习:一边一边
(4)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沙滩的美和男孩的热情。
(5)指名读-----评读-----分组比赛
2、学习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质疑解疑,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同桌分角色朗读。
(4)全班反馈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南孩当时也看出我扫兴的心理,那他又是这样做的呢?
指名朗读。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喜欢呢?
你觉得小男孩送我的贝壳美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自由读这一段,想:我为什么一直珍藏这个贝壳?
分组讨论。
全班反馈交流。
4、齐读课文。
五、总结
1、你喜欢小男孩吗?为什么?
2、你珍藏过什么吗?你为什么要珍藏它呢?
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七年级角课件范本十一篇
教学课件是每个老师都需要提前规划好的重要教学工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每个老师都要努力设计出优秀的教案课件。那么,如何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呢?本文将向你介绍“七年级角课件”相关的内容,推荐你来仔细阅读,不要错过这份精彩的资料!请务必收藏本文并进行阅读!
七年级角课件(篇1)
1、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品味文章的图画美。
教学重难点:
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有感情的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因初一学生还不善于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课前准备:
课前指导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准备课上播放。
分组承担文中写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段落的分析,课上由其他组提出问题,承担组负责解答。(本环节可由教师先浏览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以便突出重点)
喜欢绘画的同学,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春天的图画,课上展示。
2、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预习时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合成几个问题的形式,课上研讨。
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酝 酿 嘹 亮 撑 伞 蓑 笠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许多文人都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生齐读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可用学生作品或运用课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1)文章按“盼春”-“绘春”-“赞春”写的,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解析: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解析: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特写镜头一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解析: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特写镜头二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解析: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重点:◇“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等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连用三个比喻好在何处?
◇雨中景物从哪个角度写对的?抓住关键词赏析。
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重点:这幅图画中什么是主体?写人的作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分析比喻段。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象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概括了春天富有朝气和充满生命力的特征,表达了作者讴歌春天的一片挚爱之情,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小结:《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请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方面,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舒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教材分析: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并作赏析。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课前准备:
1.学生网上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或文章。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描绘春天的诗文或名句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
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后,用几个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概括你所看到的画面,也可以用课前收集到的诗文句子概括,并设想一下:如果你置身画面之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天使。”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是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新鲜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披着蓑衣(suō) 涨起来( zhǎng)
宛转(wǎn) 应和(hè) 戴着斗笠(lì) 抖擞(sǒu)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2.交流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学习同伴之间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
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19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1925年起 ,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曾于1931年去英国留学,并漫游欧陆数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文系主任,从事学术研究和杂文写作。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文章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 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方法?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
(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秋天像 。
2、根据对本文语言的学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揷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一段50字以上的文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八)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七年级角课件(篇2)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一)一读品诗韵律美 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读品诗情感美
1.再读一遍诗歌,品两个词“心远”与“悠然”。2.多媒体资料展示: 四次入仕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3.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4.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再读材料: 隐居方式
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5、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三)三读品诗意境美
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2.理解意象“秋菊”、“南山”、“东篱”“飞鸟”这一意象的内涵。“秋菊”: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吗?采菊:晋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长饮长寿。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飞鸟”: “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四)四读品诗语言美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五)五读品诗理趣美
读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六)总结、背诵。
老师总结全诗:《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七年级角课件(篇3)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爱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表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较来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七年级角课件(篇4)
(播放背景歌曲《人间第一情》)
1、教师总结
世间有爱,家中有情。亲情是人间第一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成为避风的港湾;家,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成为幸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用心灵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他们一家使我们懂得了,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显示)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牵手相依偎
横批:互亲互爱
2、课外作业(任选2~3题)(多媒体显示)
(1)比较阅读
A、本文与《羚羊木雕》有相似性,又有区别,试比较阅读。
B、读《三代》这篇短文,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2)美文推荐:《牵着母亲过马路》
(3)搜集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5)请以“感恩父母”为主题,拟写一段6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你的父母。
七年级角课件(篇5)
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
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一、“开元盛世”
学生阅读10——11页课文、插图和资料,
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
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3、根据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学生阅读15—16页的课文,按16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书设计】
一、“开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⑵手工业:
⑶商业:
三、唐朝的衰亡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隋朝统一的原因
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05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隋朝统一的原因
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七年级角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学校活动中艺术宣传的重要性。
2、学习宣传品的各种材料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宣传品的各元素的设计,运用元素的搭配大胆的设计运用。
难点:宣传品的色彩对比,要有突出的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各种宣传画.
(2)教师出示我校的艺术节宣传画报。
(3)欣赏过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看来之后有什么感受?
2、讲授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解宣传品的作用。
(2)看图片,分析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不同的性质的宣传品(商业性,公益事业性教育性等)。
3、深入学习。
(1)出示以往学校艺术节的宣传品,节目单、标牌、各种艺术节活动的画报。
(2)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的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
4、教师示范。
(1)设计制作宣传品的编排如图案、文字、色彩以及搭配。
(2)教师进行提问:在设计宣传品,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3)教师示范如何设计宣传品。
5、学生创作。
(1)为学校的十大歌手设计制作宣传品,分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6、展示评价。
七年级角课件(篇7)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收拾房间时,一张带有鲜红枫叶的卡片悄然滑落。
我弯下腰,拾起,这是爸爸在我13岁生日那天“偷偷”藏在我书包中的,框边上是用黄色写着的“生日快乐”围成的`,背面写着“送给我亲爱的女儿!”不记得当时我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仍然鲜红的枫叶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有一种感情叫爱。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诚然,不可能次次都有与歹徒搏斗舍身救人的勇士,也不可能天天都有为救溺水儿童献身的英雄。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能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口渴了,同学们帮你打来一杯水,是感动;生病时,老师的关切是感动;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一个苹果是感动;沮丧时,朋友一句安慰的话是感动;生日时,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是感动……
我们,每天都会被平凡的事实感动着。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凡才会使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感动的足迹,那人间就再没有了爱,到处是冷酷、无情。
每一次感动都像是开在心中的不败花朵,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在那一望无限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必须在各种逆境中成长,犹如一棵小树,在努力的吸取营养,于是当它走过困难时树儿就会开出绮丽的花,而这朵没有颜色的花,没有那馥郁的花,更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的花,我们或者自身认为他是绮丽的更高贵的,因为它的每一片花瓣中都是你辛苦的见证,都是坚强的佐证。
或许人们遇到困难便原地不动,慢慢的流逝在空间里,眼里是一片迷茫,他便渐渐的失去了人生的精彩,从而,他那内心世界的种子慢慢的沉入黑暗,一起扈从他慢慢沉睡。而现在有一些人不会这样,因为他冀望他自己的心灵中开一朵见证他的价值的一朵花,但,那过程是十分辛苦的。
今天,一个面对着家庭分裂的少年,他是多么的凄凉啊!因为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而这所有的痛苦全让他一人承受。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踽踽独行,一个人在吃饭,一个人在啜泣,或许他完了,他已被世界所丢弃了,但是,他的心中的那颗芽,还未被击败,于是,他把觖望与抑郁化为力量,他把愤懑化为知识的动力,于是每个夙夜他都以知识来感化来温暖已伤痕累累的心,或许这是他寻找快乐的源泉。于是每个滂沱大雨都是一个人在房屋里,没有母爱,但是他不怕也不凄恻,因为他相信屋外的雨就是用爱为他创造的曲子。
光阴荏苒,他每天的痛苦与抑郁已经转化为大量的知识了,他的事迹也感动了许多人,从此,他不再是一个人了,因为他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而以前抱怨生活和对生活不满的他已经不在了,因为在他成功的那一刹那,他每天以凄恻化为力量的同时,也让他心中的一朵无色无味的花开放了,静静悄悄,或许是他孑然一身每日的佐证。
开在心中的花,虽然无色无味,更没有别人称赞,但是当它尽情的开放时,只有我们认为他是绮丽的,因为它在你的心中开放时,你同时也具备了一种品质,你同时也有了你的收获,因为别人的奚落便是你上进的力量!自己的坚强是开花的本质,你同时也拥有了生存的价值。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朵花苞,总有绽放的一天;总有艳丽的一天;总有飘香的一天。
童年,这一话题会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我,也不例外。童年,让我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也让每个人朝着阳光奔跑。
“哇啊!”随着一阵啼哭,我跌倒在童年回忆的草坪,腿上沾着血液,我坐在原地,拈着一支蒲公英,上面似乎还带着血丝。“不哭,不哭了就有棒棒糖吃!”我快速地拭去脸上的泪水,憋着小嘴,眼里含着泪。最后的我破涕为笑,嘴里含了一根棒棒糖,我咯咯的开心着,童年的快乐真简单。
“啊……”现在的我受伤,也不过喊一声罢了,即使你哭了,谁还会过来傻傻地跟你说不哭不哭的话。以前的伤痛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也许就是那冰山一角。就像曾经童年的梦想“我长大了,一定给爸爸妈妈一屋子钱!”他们都笑着,可怎会如此容易!
从爬着走到蹒跚的站着走路,再到幼儿园时自以为很快地跑,不都是跌跌撞撞来的嘛!为什么我不说下去?因为下面就不同了。小时候哭着诉苦,现在呢,笑着面对。是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不变的恐怕只有面对生活的一颗充满信心的心了吧!
考试后,成绩不理想,按照以往,我肯定会一蹶不振,像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现在呢,从容面对,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
以前厌恶那些成天爱哭的孩子,然后一脸嫌弃的离开。现在想想,我也是那么过来的,挺正常的。
每个人开在心中的花各不相同,而我的呢?是历尽风吹雨打也不凋落的花——坚强之花。现在的我绽放的更加坚强又增几分傲气开始飘香万里。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冬天,是银装素裹的美,亦是冰天雪地的冷。但是从那个冬天以后,我不再感到寒冷,因为我的心似乎被一条暖融融的围巾包裹着。
初冬时节,天气竟是那般寒冷,房间中弥漫着的冷空气似乎能在下一秒冻住。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爸爸打来的,他说:“女儿啊,来北京看看爷爷奶奶好不好,他们在医院特别想你,想让你去看看他们。”我心急地说:“他们没事吧?”爸爸说:“不是特别严重,但是想让你去陪陪他们,爸爸工作忙,你来北京,好不好。”我只好连连答应。妈妈在家帮我收拾行李,她不能和我一起去,她要在家看弟弟。但是妈妈特别担心我,送我去车上的时候叮嘱我许多。我的心思却在爷爷奶奶的身上,没有去在意妈妈的感受。
到了北京,去医院看爷爷奶奶,他们看见我心情一下子高兴起来了,连他们的医生都说:“孙女来了,一下子都药到病除了。”他们出院后说是要带我去玩,可我担心他们的身体。他们说没有关系,带我去了好多地方,吃了许多好吃的。一星期之后,我回了家。
一切都会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很平淡。我的心绪还在那个快乐有的七天上,妈妈本身见了我回来特别激动,在家里忙东忙西的,帮我提行李,去厨房帮我下饺子,我却径直进了我的房间。趴在床上,手随意地塞进被子底下,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与房间里的冰冷空气格格不入。掀开被子,看到一条红色的针织围巾和一张被我压皱了的纸,拿起那张纸,娟秀的字体映入眼帘:宝贝儿,知道你去了北京,妈妈很想你,给你织了一条围巾,希望宝贝儿可以温暖地度过每个寒冷的冬天。我的眼泪润湿眼眶,冲出房间,抱着妈妈,抽泣着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顾及你的感受,我也想你。”妈妈也抱着我说:“记得以后不管在外面有多么开心或者不开心,记得一定要回家啊。”我点点头。
从那以后,我便戴着这条红色的爱的围巾,走过每一个寒冷的冬天。每一次看见那条围巾,我都会想到一句话: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窗外是漫天的雪花,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了。路上的行人都在匆匆的走过,谁都不会去注意别人,他们眼里,只有漫天的雪花和满地的积雪。窗内,是一间昏暗的书房,靠窗放的是一张檀木桌子,时间的流逝已在上面刻上清晰的印记,这张桌子也已失去原有的光泽。
桌子上是一盏昏黄的台灯,台灯旁边是一大摞书、习题册、参考资料……桌边坐着正在题海中漫游的她,虽然屋里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一样,可在和那些难题做斗争的她的脖子上还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汗。清晰可见,她是多么想钻研透这道难题。到最后,汗水“扑出扑出”往下掉,她也只是随意的抹了一下,就继续钻研那道题了。她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她要考上大学。
此后几个月的生活并没有多好。每天晚上她都要学到很晚,有时晚上为了使自己更清醒一些,她甚至什么都不吃,最多就喝一杯热牛奶。有的时候,她看那些习题册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都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有时连自己是怎样将答案写下来,怎样去想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手就如机器一样不停地写啊写,写啊写……
慢慢的,到了春天,世间的一切都很温暖。但每当她遇见那些自己不会的题时,就如跌入了万丈深渊:这些题都不会,还怎样考好大学啊!她每次都很着急,虽然说她已经学得很好了,但她还想更好一点。
慢慢的,到了高考的日子。她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大学。在交流经验的时候,她这样说道:“风雨过后才能看见彩虹,就像只有走过冬天才能进入春天。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最后才会取得成功。但很多正在经历风雨的人都会觉得,彩虹、春天、成功,都离自己太远了,其实不然,风雨来了,彩虹就在不远处,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挫折来了,我们也就迎来了成功!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走过风雨,走过冬天,也就是走过挫折。只有走过风雨,我们才能享受彩虹的沐浴,只有走过冬天,才能享受到春天的阳光,只有走过挫折,我们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角课件(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就像鲁迅说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习
诗歌的学习,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万载(zǎi)
骸骨(hái)乌有(wū)
悄然(qiǎo)潜行(qián)
躯壳(qiào)裹藏(cáng)
档案(dàng)猛犸(mǎ)
葱茏(cōnglóng)卓越(zhuóyè)
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
指名再纠正。你在预习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
哦,是词典。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1、示范朗读
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习朗读
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近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
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
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一)读出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
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
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预习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
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
明确:在第7诗节。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
ü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
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
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
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
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有两个诗节就好。
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大屏幕显示: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结: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生物进化,漫长;自然变迁,频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发现,让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七年级角课件(篇9)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ノ颐窃诳隙ň栈ㄊ钦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七年级角课件(篇10)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赤道(0°纬线):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注:可以根据极点附近判断:极点附近是海洋,为北半球;极点附近为陆地,为南半球。
2.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二.本初子午线(0°经线)与180°经线:1.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2.180°经线以西是东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
三.20°W和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2.某点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20°W。
3.某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160°E。
4.“小东大西”:小于20°W的西经和小于160°E的东经在东半球,大于20°W的西经和大于160°E的东经在西半球。
注:可以根据海陆分布来判断东西半球。
四.五带的分界线1.北回归线(23.5°N)——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2.南回归线(23.5°S)——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3.北极圈(66.5°N)——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4.南极圈(66.5°S)——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注: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五.高中低纬度带的划分六.大洲分界线七.板块边界1.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一般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2.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在陆地上一般形成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中间是海洋的话,面积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3.生长边界(←→),张裂运动,一般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大。
拓展:如何学好地理一.理解概念并及时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并注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注重地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七年级角课件(篇11)
学科_语文__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___年___月____日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语言,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案 性质 (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进行标注)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ò)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春》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023识字四课件范本十一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2023识字四课件范本十一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识字四课件(篇1)
第一课时
一、认识“也”和马字旁、提土旁、三点水。
1、卡片出示。
2、学生分别读出,并区分马字旁和“马”、提土旁和“土”的区别。
二、转转盘识字。
激趣:“也”字一个人玩久了,有些孤单,想换个样子,于是,就去找偏旁家的孩子们帮它变身,它得到了四个偏旁的帮助。
1、出示转盘,再认读一遍四个偏旁。
2、转动转盘,观察加上不同的偏旁后,“也”分别变成了哪四个新字。
3、借助拼音读出“驰、地、池”和“他”。
4、分别给四个字组词,并理解“奔驰、田地、池塘”的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词语的意思和其偏旁之间的联系。
用“驰、地、池”多组几个词,再观察词语意思和偏旁之间的联系。
5、试着用三个词说一两句话。
6、学生观察出前三个字韵母的相同。
7、解释形声字及古今读音的变化。
三、教写“驰、池、地”
学生先观察三个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老师再次强调两个偏旁中的提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由“也”组成的四个字。
二、学习字谜歌。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熟字谜歌。
2、从字谜歌中圈画出生字,做到可以单独认出。
3、出示生字:奔、塘、行、养、虾、千、庄和要求认读的“稼”。
a、让学生观察:上面有些字本来和“也”一样,单独就是一个字,后来它们也找到偏旁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新字。你能找出来吗?(虾、塘、稼或者还有行、庄)。老师可补充上“养”,并比较上半部分和“羊”的区别。
b、解释“行、庄”虽然可以拆成两部分,但为什么和前面几个不同。并让学生试着想办法记住各个字的形状、笔画。
4、理解“行千里、庄稼”的意思。
5、描红写生字。
6、解释字谜是怎么一回事。学生猜出本首字谜歌的谜底。
7、猜字谜:草上飞;儿女双全;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8、试着用这类办法给本课生字出出字谜。
三、课堂练习
1.加偏旁组词。
也——————()——————()—————()———————()
2.扩词。
行()()()
奔()()()
3.选字填空。
池驰
(1)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4、仿照寒假作业中一个习题样式,鼓励学生做一个生字剪贴本。
识字四课件(篇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认识3种笔画。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教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万物复苏,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春游,好吗?L
二、指导看图,学习韵文
1、(出示插图)公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呀。你们看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字卡: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公园)
2、你们觉得公园美吗?美在哪儿呢?
3、借助拼音读韵文。
4、检查读音,正音。
“水、树”是翘舌音,“红、公”是后鼻音。
5、男女生分行读韵文,边读边想像公园的美景。
6、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这读边想像。
三、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红花水
2、认认笔画,借助范字指导写法。
撇折提横撇
3、说出笔画数。
4、记忆字形。
红:左右结构的字,指导笔顺。
5、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写。
6、学生描红,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具:
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指导看图。
公园里除了美丽的景物外,还有什么呢?
(相机出示:转椅、火车、山洞、滑梯、荡船、木马)
2、谁能说说它们的玩法?小朋友们玩得怎样?
3、认读词语并正音,强调“山“是翘舌音。
4、小组练读。
三、诵读韵文。
1、齐读韵文。
2、背诵韵文,边背边想像公园的美景和小朋友们开心的心情。
四、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火、山、木、马。
2、用词语开花(口头组词)。
3、指名说笔顺,其余人跟着书空。
4、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字。
板书:火、山、木、马
识字四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它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从小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以后的说话、作文,将大有裨益。
“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知识能力检测:
1、成语填空:
长短有长劳无
苗长熟蒂有短
2、根据语句的表达,看是哪个成语。
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
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
3、我还知道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成语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出示骆驼和羊的图和故事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
生可能交流:图上有小羊,还有骆驼。师引导观察图。看骆驼长得?羊长得?他们之间发生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骆驼和羊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它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呢?仔细听:“我(骆驼)说:长得高好!你看,我一抬头,就能吃到高处的树叶!你能吗?我(小羊)说:长得矮好!园子里嫩嫩的青草,我一进园门就能吃到,你能进得去吗?”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想说点什么?好,请你!
生可能交流:我觉得各有各的长处,所以不能嘲笑对方!或者是他们各有各得的'优点。
师相机出示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反复练读成语,
2、教师讲解“尺”和“寸”:尺比寸长,但运用的场合不同,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我们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
是呀!想想,如果羊想吃到高处的树叶!骆驼也想尝尝园子里的青草!那它们该怎么办呢?谁来给它们出个主意?你来吧!(老师可以提醒一下,他们可以相互帮助。)
生可能:就是骆驼把它能吃到树叶弄下来给小羊吃,小羊再把园子里的小草弄下来给骆驼吃!
生可能:羊爬到骆驼的背上就能吃到树上的叶子。小羊再把园子里的小草弄下来给骆驼吃!
老师觉得这个办法很不错!通过取长补短的方法,将高和矮的长处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出示本组成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两者之间相互帮助衬托,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
3、学生交流如何记住带点的字,给“取”“补”“益”和“彰”找朋友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师讲解“取”“补”的汉字文化。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
“补”左边是衣字旁,也就是,衣服破了,用针补一补。
4、简介成语特点:成语一般都是四字组成,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能知道它的意思,也有些必须了解来源、出处才能明白,并且还有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四的成语。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4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昨晚同学们都已经回家预习了,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想一想每个成语的特点。
5、(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识字4
二、检查预习,初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3、分组读
4、看书开火车检查读正确流利。出示学生容易出错的生字或者成语加深记忆。
5、出示成语卡片读
三、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
1、分别出示图片:
管中窥豹:从竹管孔中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点斑纹。比喻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坐井观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者整体。
2、学生挑选相应的成语,先领读,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并说出理由
3、相机指导,如何记住“障”字。
4、总共有三幅画,这里还有哪个成语也能找到相应的位置。
5、抽生到黑板贴并说出理由。
6、出示课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成语典故。
3、练读本组成语齐读——抽生读——背诵
四、学习第三组词
学生自愿上台交流。剩下的成语: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预设1:
1、生交流《拔苗助长》的故事。(让学生找“拔苗助长”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让这位同学指着板书讲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说《拔苗助长》的最终后果是什么?(生可能回答:白费力气,庄稼全死了。也就是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最终结果是徒劳无功。)
2、生领读《拔苗助长》
3、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拔”这个字在写的时候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4、能给这个字找个朋友吗?(生可能交流“拔河”、“拔草”等。朋友多一点拔河就能赢!)
5、一起书空“拔”。并书中描红在田字格中书写“拔”。
6、“助”告诉小朋友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生可能交流:“且”加“力”“且”的最后一笔注意变成“/”)
7、书空写“助”
8、教师引导孩子如何记住“徒”字。(学生可能回答师徒二人外出旅行,所以是双人旁。)
9、学生书空练写“徒”字。
预设2:
1、学生交流《瓜熟蒂落》的意思,教师相机补充。
2、让学生指着卡片领读。
预设3:
1、学生交流《水到渠成》的大体意思,教师相机的补充。
2、学生领读《水到渠成》。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你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结果将是徒劳无功,一事无成。同学们可真棒,通过昨晚的预习能够把这些词理解这么透彻实在是了不起。
五、回归整体,再读成语
1、看黑板,读成语。三组词连在一起读
2、看老师不同的排列,你发现了什么?(生可能交流:每一罗大体意思。师相机补充。)指导读熟背诵。
六、拓展积累成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成语!我们要做一个爱学习、爱积累的好孩子。课后,大家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相信大家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我们下节课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相信你的表现是非常精彩的。
识字四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理解第一则短文的意思,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课前说:
《小蚂蚁搬走大青虫的故事》(大概):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条死去的大青虫,去搬,搬不动。又来了一只,也搬不动。后来,又来了三只、四只……最后,一大群蚂蚁终于把比它们体积大上千倍的大青虫搬回洞里。
1、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轻声读,读准字音,想一想课中哪些生字与图有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人”是干什么的?
4、左图(二)(三)教法如上。
5、小结:刚才我们边看图边学习了哪几个生字,新词?想想,这些生字与图有什么关系?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6、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7、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以下字:
众:上面的人要盖住下面的从,从的左边的人的一捺要写成一点。
群:君与羊都要写得瘦长些,羊的一竖还要写得长些。
8、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师范写。
9、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成:共( )笔,第3笔是( ),第5笔是( )。
变:共( )笔,第3笔是( ),第5笔是( )。
金是( )结构的字,共( )笔,第6笔是( )。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5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
2、理解第二则短文的意思,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 有感情地诵读短文。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背诵第一则短文。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3、根据学生回答点拨,并相机出示生字词,指导读准生字字音。
2、检查儿歌朗读情况。
3、讨论交流:
这则儿歌你读懂了哪句?说一说。
4、有感情读背短文。
四、教学生字。
1、认识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用“单、丝、线、独”口头组词。
3、在书上描红“单、丝”。
4、在习字册上书写 “单、丝”。
1、 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七、教学后记:1.学会本课了本课生字,掌握了一个偏旁:羊(羊字旁)。
2. 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朗读儿歌,理解两首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合作探究、大胆交流。
[识字7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四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理解第一则短文的意思,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
《小蚂蚁搬走大青虫的故事》(大概):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条死去的大青虫,去搬,搬不动。又来了一只,也搬不动。后来,又来了三只、四只……最后,一大群蚂蚁终于把比它们体积大上千倍的大青虫搬回洞里。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课内悟
(一)导入:
1、认读熟字:木、人、工、心。
2、板书课题。
(二)初次看图,自渎生字词
1、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轻声读,读准字音,想一想课中哪些生字与图有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三)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左图(一)
2、图上画了谁?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走路)
3、他走路的姿势像一个什么字?(出示)人
“二人”是干什么的?
4、左图(二)(三)教法如上。
5、小结:刚才我们边看图边学习了哪几个生字,新词?想想,这些生字与图有什么关系?
(四)看图学习短文
1、自由读短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金:前鼻音成:翘舌音,后鼻音
3、检查儿歌朗读情况
4、读懂儿歌:
“二人从”是什么意思:“三人众”是什么意思?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回顾刚才的“小蚂蚁搬走大青虫”的故事
4、 背儿歌
三、教学生字
1、认读生字词
2、按笔顺描红
反馈‘变、成、金’的笔顺
5、 学新偏旁:“群”:羊字旁
6、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7、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以下字:
众:上面的人要盖住下面的从,从的左边的人的一捺要写成一点。
群:君与羊都要写得瘦长些,羊的一竖还要写得长些。
成:第四笔斜钩要写舒展,略有弧状
金:人字头要写得舒展些,盖住下面的字。
8、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师范写。
9、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四、课后练:
1、填空:
成:共()笔,第3笔是(),第5笔是()。
变:共()笔,第3笔是(),第5笔是()。
金是()结构的字,共()笔,第6笔是()。
2、 课文内容填空:
一人单独走是什么字?()
二人结伴走是什么字?()
三人成一群是什么字?()
教学后记:“群”“黄”容易写成错别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5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
2、理解第二则短文的意思,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 有感情地诵读短文。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背诵第一则短文。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3、根据学生回答点拨,并相机出示生字词,指导读准生字字音。
三、看图学习短文
1、自由读短文。
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检查儿歌朗读情况。
3、讨论交流:
这则儿歌你读懂了哪句?说一说。
4、有感情读背短文。
四、教学生字。
1、认识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用“单、丝、线、独”口头组词。
3、在书上描红“单、丝”。
4、在习字册上书写“单、丝”。
五、诵读全文,检测效果
1、 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2、 多听写本课生字词。
六、小结
七、教学后记:
1.学会本课了本课生字,掌握了一个偏旁:羊(羊字旁)。
2.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朗读儿歌,理解两首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合作探究、大胆交流。
识字四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2、诵读韵文认识有关冬天的事物,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冬天气候的一些特征,懂得冬天虽然寒冷但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寒流”“苍松”“翠竹”等词语。
2、感受冬天的特点,能在理解词串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
3、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1、配乐诵读磁带一盘;
2、冬景图一张;
3、打印的生字卡片一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谈一谈,冬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走进冬天,再次感受冬天,好吗?
3、板书:识字五
4、生齐读课题。
【开篇揭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唤起学生脑海中已有表象,使得学生迅速的与课本拉近了距离。教师的导入,充分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意在营造教学的民主氛围,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
(二)、观察图片初步感受
1、引语:老师这儿有一幅描绘冬天的美丽图画,小朋友想看一看吗?
2、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3、结合学生所说,教师将打印的词卡按学生说的顺序贴于黑板上。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说出表示竹与松的颜色的词:“碧绿碧绿、浓绿浓绿、绿油油、青绿青绿……进而理解“翠”“苍”表示的也是绿色。)
(三)、初读词串予以分类
1、借助拼音,将词串中的词语读正确。
2、说一说,本课中还有哪些表示冬天特点的词在黑板上还没有表示出来?
3、结合学生所说,教师再在黑板上张贴“寒流”“北风”等词。
4、检查交流读词(带拼音读)情况。
5、学生尝试读词(将拼音去掉后)。
6、再检查,交流读词情况。
7、四人一组,试着将黑板上的词语归归类,并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
8、教师依据学生所说,重新将词卡按书上原有顺序归类,并板书学生归类的正确理由。
【课堂需要开放,这就必然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把“权力”下放给学生。依托于小组合作学习,建立起有效的组内分工与协作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本课词语归类的训练正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事实也证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四)、图文结合理解朗读
1、学习第一组词串
(1)小声读一读,你知道哪个词的意思就说一说哪个词的意思。
(2)再读一读这些词,你有什么感觉?(冷)从哪一个词语感觉到的?
(3)引导学生观图,结合自身经验,体会“北风”的声音及接触它后的感觉;回忆“寒流”“大雪”给你的印象。
(4)怎样读出这种感受?学生自由练习。
(5)一二组模仿北风呼呼的声音,三四组朗读。
(6)三四组模仿北风呼呼的声音,一二组朗读。
(7)过渡: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有些植物却一点也不怕冷,能告诉老师它们的名字吗?
2、学习第二组词串
(1)观图,读词,说一说你喜欢这三种植物吗?为什么?
(2)出示《蜡梅花》,学生自读,理解“旺”,进一步感受蜡梅的特点。
(3)指导朗读词串,读出喜爱、敬佩的情感。
(4)解释“岁寒三友”(板书)
(5)过渡:认识了令人敬佩的“岁寒三友”,老师觉得有一点奇怪,咦,小动物都去哪儿啦?
3、学习第三组词串
(1)回答动物们去哪儿了。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法,说一说。
(3)观图理解“冬眠”。
(4)谁能把这三个词连起来念给大家听。
(5)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6)过渡:小动物们怕冷,躲到洞里过冬了,可外面仍然很热闹,这又是为什么?
4、学习第四组词串
(1)联系自己生活,说一说在冬天你还玩过哪些活动?
(2)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
(3)朗读指导,边读边想活动带给你的快乐。
5、朗读全文,感悟冬天
(1)听配乐朗读,边听边想冬天的画面。
(2)交流听后感受: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3)齐读。
【词串的教学应很好的解决读词与读词串的问题。词的读法应干脆、快速,词串则不同,它就如同一首小诗,押韵上口,故应注重情感的融合。在该词串的朗读教学中,教者较为注意,而且全部词串的朗读指导也均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入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才会格外动听,动情。】
(五)、小结
(六)、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去拼音认读生字
(2)交流:你已经会写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你还有哪些字不会写?
(3)重点指导:翠、刺、滑。
(4)教师示范书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识字四课件(篇7)
一、导入
1、歌曲《春天在哪里》
2、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你找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打出词语)突出下列词语的教学: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的?(只有两三片叶子是浅浅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是什么颜色?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起来听听它的叫声。(播放布谷的叫声录音)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重点指导:“春、树”翘舌音,“草”平舌音,“柳、梨”边旨.“燕子”的“子”读轻声,“嫩”前鼻音,“杏、蜂”后鼻音。
三、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采用贴图形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老师出示插图,将本课12个词语写成卡片,让学生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画旁边。贴对后,再领着学生读一读。
2.读韵文,说一说每一组词语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按要求归类读。
2.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背诵韵文,边背边想象。
高一课件(范本八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高一课件(范本八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高一课件(篇1)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里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掌握《氓》与《采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奏和这两首诗的比兴运用的特点。
4.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背景资料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 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方法练习
一、 字音识记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A:xì 隰:xī 泮:pàn
二、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
1.泣涕涟涟
泣涕,古义:为眼泪
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宴,古义:为欢聚
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
启,古义:是跪
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
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
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
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四、一词多意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0.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1.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其黄而陨(变黄)
雨雪霏霏(下)
②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
岂不日戒(天天,日日)
(2)数词的活用
数词使动用法
士贰其行(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使……三心二意)
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课文解析
一 要点赏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 写作特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恋爱、生活前后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六句劝说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由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采薇》
1.情景交融的写法。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2.重章复唱的形式。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3.多用叠字,音韵和谐。
《诗经》中大量运用叠音字(重叠字),这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如《采薇》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翼翼”形容战马雄健,行列整齐;“依依”形容柳枝的柔软婀娜;“霏霏”形容雪花稠密纷扬;“迟迟”形容步履艰难缓慢。这些叠音字,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淇(qí) 桑葚(shèn) 于嗟(xū) 淇水汤汤(tān溃
B.愆期(yǎn) 婀娜(ē nuó) 渐车帷裳(jiān) A其笑矣(zhì)
C.皎洁(jiǎo) 咎言(jiù) 溘死(kè) 氓之蚩蚩(mén溃
D.有泮(pàn) YY(kuí) 踯躅(chú) 将子无怒(qiāng)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隰则有泮 B.于嗟鸠兮
C.不思其反 D.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三年) B.士也罔极(标准)
C.躬自悼矣(伤心) D.总角之宴(指少年时代)
1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的枯黄、纷纷掉落,使读者产生联想,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B.叶的枯黄、纷纷掉落,隐喻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富有艺术魅力。
C.用叶的枯黄、纷纷掉落这种自然现象起兴,表达情感生活内容,增强了诗的意蕴。
D.铺陈叶的枯黄、纷纷掉落,细腻地展现被弃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怨恨。
13.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人的衣裳。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不痛快的,士人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下心来想一想,只能自己伤心。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你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你竟不想回头。
14.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澧帷K蒌Т又,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澹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b(zhǐ):水中高地。
15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16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17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
。
第2章: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用的都是词序倒置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突出了“莫”字。
C.“逝将去女”应理解为“将去女而逝”,“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19.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乞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2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
C.“永号”中的“号”读“háo”,“逝将去女”的“去”,是“去掉”的意思。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21.对于“乐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前面的“乐土”“乐国”一样,是指当时实有之地,被当时人称为世外桃源。
B.并非真有此处,这只是神话中流传的一个美好快乐的处所。
C.前面所指“乐土”“乐国”实有其地,而“乐郊”是奴隶们当时所设想的没有剥削的地方。
D.非真有此地,这只是当时受剥削者想象中的那种美好安宁的地方。
22.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高考链接
23.(江苏宿迁高考模拟,21)下面是某作家写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阐述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作家批评有些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10全国卷Ⅰ,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
质疑探究
董晓庆
高一课件(篇2)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湃簧朴杖耍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4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5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5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5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5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9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时文选粹 : 从“君子不器”到“君子不气”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 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 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7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高一课件(篇3)
高一英语必修课件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三节,满分54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满分15分)
1. He sat at the desk, __________ a novel.
A. read B. to read C. reading D. reads
2. If you cheat in the exam, you could hardly _________ it.
A. throw away B. get away C. get away from D. get away with
3. No potatoes for me—I’m _______ a diet.
A. at B. in C. on D. with
4. The speed of cars and trucks is _____ to 30 kilometers per hour in large cities in China.
A. limited B. limiting C. limiting to D. limited to
5. Smoking is a bad habit. You should _________ it.
A. throw away B. get away with C. get rid of D. throw
6. I’m really tired _______ Tom. He had me _________ for two hours in the rain.
A. of, waiting B. with; wait C. of; waited D. with; waited
7. Bob ran the 100 meters in 9.91 seconds, and I have not seen ________ this year. (浙江 2005)
A. the best B. better C. the most D. more
8. Filled with anger, he didn’t shout or swear, but just ________ silently at me.
A. looked B. stared C. glared D. glanced
9. — Why was Tom scolded by our teacher? — For ________.
A. tell a lie B. telling lies C. told lies D. telling lie
10. — Anything new in the new regulations? — They will be ________ to us all.
A. of great benefit B. do harms C. do many good D. for the benefit
11. Must I get through the business in one evening? No, you ________.
A. mustn’t B. haven’t C. needn’t to D. don’t have to
12. Your article is too long. You must _______ to about 3000 words.
A. cut it off B. cut it up C. cut it down D. cut it into
13. If your knowledge can be in some way _______ with my experiences, we are sure to succeed.
A. joined B. united C. connected D. combined
14. The news was so ____ that all the peopl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_______ at it.
A. amazing, amazing B. amazed, amazed C. amazing, amazed D. amazed, amazing
15. You ______be sitting in this waiting room, sir. You see, it is for women and children only.
A. oughtn’t to B. dare not C. need not D. will not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满分15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0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Every person needs water and a diet of healthy foods. These foods should contain some fat, some fiber, a little salt and so on.
People need energy 16 . They eat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which change into energy. The energy is 17 in calories. Even when you 18 , you are using energy – about 65 calories an hour. 19 you are at school, or walking home, your body is burning up 100 calories an hour. When playing football or basketball, you 20 be using 400 calories an hour. On Sports Day, during the relay race, you will use most of all, 21 as much as 650 calories an hour.
The Chinese die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healthiest in the world. It contains a lot of fruit and green vegetables. It is 22 in fiber and low in sugar and fat. The Chinese eat less sugar than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is 23 lots of people in China have healthy white teeth.
People in the Western world do not eat such healthy foods. They eat 24 fat and sugar and don’t take enough 25 . Because of this, they 26 weight very easily. Their diet contains a lot of fat in the 27 of potato crisps, potato chips, butter, cream and chocolate. They eat a lot of sugar which exist in cakes, soft drinks, 28 and so on. The result is that many of them become fat. 29 some have bad teeth. In some parts of Britain, one person in ten, 30 the age of thirty, has no teeth left.
16. A. for lifeB. to live C. to live withD. for a living
17. A. measuringB. takenC. measuredD. measure
18. A. are asleepB. fall asleepC. go to sleep D. go to bed
19. A. WhileB. DuringC. AsD. If
20. A. mustB. canC. needD. might
21. A. surelyB. usuallyC. perhapsD. hardly
22. A. richB. poorC. goodC. bad
23. A. howB. whyC. whatD. that
24. A. much tooB. many tooC. too manyD. too much
25. A. exercisesB. foodC. workD. exercise
26. A. put onB. gain onC. get onD. put up
27. A. typeB. formC. kindD. sort
28. A. sweetsB. sweetC. candy barD. sweet thing
29. A. ButB. OrC. AndD. So
30. A. atB. forC. withD. by
第三节:阅读理解(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A.
A car needs gas to run and your body also needs food to work for you. Eating the right kind of food is very important. It can keep your body strong, so take care of what you eat.
There are four main food groups altogether. The dairy products group has food like milk, cheese and sour milk.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re the meat and fish group,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group, and the bread and rice group. Each meal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food from all the four main groups. With all these food together you will be given enough energy during the day.
It is easy to get into bad eating habits. You may eat your breakfast in a hurry to get to school on time. Or you may not have time for a good lunch. It may seem easy to finish your supper with fish and chips all the time. But you will find yourself tired during these days and you can not think quickly.
Watching what you eat will help keep your body healthy and strong. It is also good to take some exercise. It will help you eat more if you take a walk or play games in the open air. Having a good eating habit with some exercise is the key to your health.
3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ets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one?
A. Eggs, tomatoes and chicken.B. Milk, bread, cabbages and beef.
C. Corn, fish, cream and pork. D. Rice, beancurd, apples, fish and chicken.
3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good eating habit?
A. Going to school without any breakfast.B. Eating fish and chips for supper all the time.
C. Finishing your lunch in a very short time.
D. Having at least one food from all the four groups each meal.
33. 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mainly tells us that ______.
A. every person needs food to grow wellB. taking exercise can keep your body strong
C. right kind of food with exercise will keep you healthy
D. enough energy helps people think more quickly
B.
Good health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a person can have, but one cannot take good health for gran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ody needs proper care in order to be healthy.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a person can do to help stay in good shape: eat right food ,get enough sleep, and exercise regularly.
Proper nutrition (营养) is important for good health. Your body cannot work well unless it receives the proper kind of “fuel”(燃料).Don't eat too much food with lots of sugar and fat. Eat plenty of foods high in protein (蛋白质) ,like meat, fish, eggs and nuts. Vegetables and fruit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necessary vitamins (维他命) and minerals. However, don't overeat. It is not helpful to be overweight.
Getting the proper amount of sleep is also important. If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 you feel tired and easily get angry. You have no energ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 little a amount of sleep may even result in a change of personality (人的个性).Be sure to allow yourself from seven to nine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If you do, your body will feel strong and refreshed, and your mind will be sharp.
Finally, get plenty of exercise. Exercise firms the body, strengthens the muscles, and prevents you from gaining weight. It also improves your heart and lungs. If you follow a regular exercise program, you will probably increase your life-span (寿命).Any kind of exercise is good. Most sports are excellent for keeping the body in good shapes: basketball, swimming, bicycling, running and so on are good examples. Sports are not only good for your body, but they are enjoyable and interesting, too.
If everybody, were to eat the right foods, get plenty of sleep and exercise regularly, the world would be a happier and healthier place. We would all live to be much older and wiser.
3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_________.
A .we should always keep fit
B. if we were healthy, we could spend our days in doing things with less sleep
C. one can eat a lot to stay in good shape
D. one needn't take any exercise if he is healthy
35.In order to keep good health, ___________ .
A. we should eat a lot of sweets B. one needs a large amount of fat
C. people should eat according to the foods nutrition D. we must try to sleep now and then
36. Eating more and sleeping less________.
A. can keep healthy B. is no good for you
C. gets you more energy D. will keep your personality
37.The writer explains ________in this passage.
A. how to eat B.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exercise
C. how to keep healthy D. what to eat
38.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should be___________ .
A. Eating and Exercising B. How Vitamins Work in Man's Body
C. Staying Healthy D. Sleeping Well
C.
Isn't it astonishing how much time we spend talking about food? “Have you ever eaten …?” “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 and so on. And yet when you travel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you will find that people have quite different feelings about food. People often feel that what they eat is normal (正常) and that what other people eat is strange or silly. In most parts of Asia, for example, no meal is complete without rice. In England, people eat potatoes every day. In the Middle East, bread is the main part of every meal. Eating like so many things we do, becomes a habit which is difficult to change. Americans like to drink a lot of orange juice and coffee. The English drink tea four or five times every day. Australians drink a great deal of beer, and the French drink wine every day.
The sort of meat people like to eat also differ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Horse meat is thought to be delicious in France. In Hong Kong, some people enjoy eating snakes. New Zealander eat sheep, but they never eat goat meat. The Japanese don't like to eat sheep meat be-cause of its smell, but they enjoy eating raw fish (生鱼).
So it seems that although eating is a topic we can talk about for hours, there is very little common sense in what we say it. People everywhere enjoy eating what they have always eaten, and there is very little we can do to change our eating habits.
3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A. All people have the same feeling about food.
B. In most parts of Asia, people usually have rice for meals.
C. People often consider other people to be strange or silly.
D. The topic people spend time talking about is bread and meat.
40.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
A. drink the same sort of wineB. have the same eating habit
C. eat different kinds of meatD. have the same tea at different time within a day
41. The Japanese don't like to eat sheep meat .
A. because they dislike its smellB. because it is too expensive
C. because it is easy to go badD. because they think it will do harm to their health
42. English people drink tea four or five times a day .
A. because they get thirsty easilyB. because there is plenty of tea in Britain
C. because of their drinking habitD. because they have enough time to do so
第二部分:英语技能运用
第一节: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正确的单词,并注意词的正确形式。(共10小题;10分)。
1. He gained all his ________(力量) and was ready for a second try.
2. I patted her _______(温柔地) on the shoulder.
3. It is healthier to keep a b_______ diet every day.
4. This restaurant was not giving its ______(顾客) energy-giving food.
5. ________ (好奇心)drove Wang Pengwei inside Yong Hui’s restaurant.
6. Wang Pengwei stopped worrying and started advertising the _______(好处) of his food.
7. To succeed, we must ___________(结合) talent with working hard.
8. He has been working for a long time, but he is still full of __________.(energetic)
9. You should do some _________(研究) before making the final decision.
10. She is not _________(苗条的)enough to wear these tight trousers.
第二节:用正确的情态动词填空(共5小题;5分)
1. When we are cooking with a gas fire, we ________(can / must) keep the window open.
2. Mr. Joseph has stayed in the US for several years. He _____(may / can)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
3. Jack’s ill, so they ______ (must / have to) change their plans.
4. It _______ (can't / mustn't) be Miss Gao. I know she has gone to Beijing.
5. You say you ________ not do it but I say you ____________ (shall / will)
第三节:根据中文意思完成句子(共5小题;10分)。
1. 我用了一个月才摆脱咳嗽。It took me a month to _____ _____ _____my cough.
2. 她欠我100块钱。 She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to me for 100 yuan RMB.
3. 我们应该抛弃考试作弊的坏习惯。We should ________ _________ the bad habit of cheating in the exam.
4.他们没有打架,只是站在那怒视对方。They didn’t fight, but stood there _____ ______ one another.
5.David 靠给报社写文章维生。David ____ _____ ______ by writing articles for newspapers.
高一课件(篇4)
修辞立其诚(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写真话,抒真情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三、重点难点:如何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现在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总感觉不能打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情实感,在写文章时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 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艺论。”孔子也说:“修辞立其诚。”什么意思呢?“修辞”就是修饰词句,是写作,“立其诚”就是写文章要实在,诚实,写真话,抒真情。由此看来,文章能打动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出示教学目标)
2.比较文章片断,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我们下面就先来比较以下三个文章片断,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个片断写的好?
片断一:(以“待人和善”为话题的开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对待朋友,我选择最和善的方式。
片断二:
一天,我患了重感冒,发烧至四十度,早饭后独自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看病。骑着骑着,正面开来一辆大卡车,眼看就要轧着一位拄着棍蹒跚着正要横穿马路的老大爷。”
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的头脑里思想斗争很激烈。去救吧,要耽误自己看病,不救吧,眼看着悲剧就要发生。正在这时,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掠过我的脑海。我想,自己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为人民做好事。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车,用尽全力一推,老大爷得救了。这时的老大爷激动万分,热泪滚滚,握住我的手说:“娃啊,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你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你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为我们国家有你这样高尚的学生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代表人民感谢你。”
片断三:(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篇,词澡华丽,但内容空洞,只追求形式。
第二篇,凭空编造,情节违情悖理,唱高调。
第三篇,虽语言平谈,但感情真挚,文风质朴。
第三篇作文得了53分,所以说,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
3.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呢?我们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丑娘》《苦糖》《朋友》《伟大的空话》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请我们一块来讨论一下,看用什么方法来写文章就能做到说真话,写真情。在分析时我们可以从选材方面,也可以从表达方式或手段等方面来谈。(板书:选材、表达方式、手段)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丑娘》为什么写得好?
A、没有回避母亲的丑,开头的侧面写,中间的正面写。
B、中间的我的心情很真实。
总结:写真事,不避讳。(板书)
(2)《苦糖》为什么写的好?
A、选材上以小见大,把家庭的穷苦和亲情写了出来(如果现在让你写,如果再这样写就显得不真实了)
B、细节描写很真实,把小孩子禁不住白糖的诱惑的心理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总结: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3)《朋友》为什么好?这篇文章能感动你吗?
A、此文和一般的写朋友之间感情的文章不同,不是记叙的具体事情,而是重在倾诉自己的心灵感受,可见直接倾诉心灵感受也是写真话,抒真情的一种方式。
B、用了许多疑问句,直接抒情的文字来表达,增强了感染力。
C、我觉得此文不好,有点唱高调,巴金对朋友的感情并不能与我产生共鸣。(分析原因:学生不了解巴金此文的写作背景,出示背景材料,分析)
背景材料:巴金先生说他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青年时的巴金埋头于写作,为了写作,他到四十岁才结婚。没有家,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写作之余,巴金先生常常旅游到各处去看朋友,并写下了《旅途随笔》。散文《朋友》就是《旅途随笔》中的一篇。
巴金先生在一个明争暗斗的封建大家庭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除了母亲给予的无私的爱,他很难得到更多的。亲情的关怀,但是性格内向的巴金却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朋友无话不说,至诚至义。巴金先生的小说《灭亡》发表后,他得到生平的第一笔稿费,他一分不剩地全给了朋友。巴金先生说没有这些朋友,他就没法写出这部小说。
总结:真实倾诉心灵感受、疑问、抒情。(板书)
(4)《伟大的空话》好在哪里?
敢于直接发表负责任的看法,有公民意识,该批判时毫不留情。
比较:写作实践四中,铁路工人、医生、士兵、消防队员四个人的话,你认为哪个人说的好?为什么?
消防队员说的好,因为其他人都是大话空话,是新闻语,是不太负责任的,只有消防队员说出了真实的感受。
总结:说话负责任。(板书)
4.总结: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
选材方面:
(1)写真事,不避讳。
(2)以小见大
(3)真实倾诉心灵感受
表达方式、手段:
(1)细节描写
(2)疑问、抒情
写作态度:说话负责任
5.补充:还有没有你认为写真话,抒真情的方法?阅读《给班主任的一封信》总结。
人物不程式化,脸谱化。
6.写作实践:我们已经总结了这么一些方法,在写文章时,并不一定全部运用,只要能根据需要把握好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可以了,下面给大家提供两个话题来作一个片断描写,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1)误解
(2)父爱(或母爱)
同学点评。
7.小结:
同学们,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写出“真实真切,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高明的作家或者聪明的初学写作的人都是平实地写生活中的琐事,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作,因为独特的感情来源于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来自于对独特经历和真心感受的提炼。“修辞立其诚”,“诚”是内在的,“辞”是外在的,“诚”是主导,“辞”以“诚”存,“立诚”之“辞”才更有价值和魅力。希望大家面对生活微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它流淌在我们的心间,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高一课件(篇5)
Unit 9 Technology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558000 赵培桃
Period I Listening
Goals:
1) to know the expressions used to describe an object;
2) to guess the objects described in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ssistant tools:
1) a cassette tape and recorder
2) a ball-pen
3) a key
4) an eraser
Procedures:
1) Preparation
The teacher will show the students an object as an example to the students. Ask them to think about the expressions used to describe an object. Then write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she/he has had something in her/his pocket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 They may use the expressions listed on the blackboard.
Find two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do the same thing. The rest of them will do the guess.
2) Play the cassett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wice. The students will do the exercises in this part.
Writing on blackboard:
Expressions used to describe an object:
1) What do we call it in English?
2) What color/size/shape is it?
3) How do people use it?
4) How does it work?
5) What does it look like?
6) What is it made of/from?
7) Who usually use it?
8) When do they use it?
9) Where do we usually see it?
Keys:
1) Toothpicks; eating, opening a bottle, teaching babies a lesson and so on. 2) Cell phones; making phone calls, sending pictures, playing games and so on.
3) Refrigerators; keeping food fresh, keeping drinks cool, storing things.
Homework:
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 which each student must prepare more than three riddles. The riddles are about objects in our daily life.
Thought after class:
Period II Life on the go
Goals:
1) Try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2) Try to guess new words from the context;
3) Try to express one’s opinion.
Assistant tools:
Procedures:
I. pre-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listed in Pre-reading on P59;
Questions:
1) Have you ever used a cell phone? Do any of your classmates have cell phones?
2) How is the way we live today different from life in the past? How have inventions and new technology changed our way of life?
3) Why are things like cell phones, computers and TV so popular?
4) How did people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ast? How about nowadays?
II. Guessing the outline of the passage.
Questions to guide the students:
1) By the title “life on the go”,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talk about?
2) What kind of people and things does the writer try to talk about?
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On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One quickly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side. (Today many Chinese teenagers have a very fast-paced lifestyle and use cell phones.)
4) If you are the writer, what words will you use in your article?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you going to write? And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lk about in each paragraph? Give an outline of your article:
III.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each paragraph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of them.
Question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Paragraph Two:
1) How many things can we use cell phones to do?
2) 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things that the writer doesn’t mention in the text?
3)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tell us in Paragraph Two?
Question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Paragraph Three:
1) How many kinds of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ragraph?
2) Why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 them in this paragraph?
3) Do they have the same attitude to cell phones being used in school?
4) Do they have the same reasons? What are their own reasons if they have different reasons?
5)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st sentence and the second sentence?
6)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Question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Paragraph Four: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2) How many reasons are given in this paragraph? What words can be considered as clues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 answer, and, also, not only … but also)
Question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Paragraph Five:
3) Who is talked about in this paragraph?
4) What is his/her opinion of using cell phones?
5) Why does he/she have such opinion?
6)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 Four and Paragraph Five?
7)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IV. Post-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s in this part on Page 60.
Writing on blackboard:
Possible words:
Cell phones, press, words, pictures, send, call…
Outline:
Viewpoint: Today many Chinese teenagers have a very fast-paced lifestyle and use cell phones.
Paragraph 1: functions;
Paragraph 2: comparison;
…
Homework:
Design your own cell phone and provide it with a description in English. In your description you should give the following items in detail:
1) color;
2) size;
3) shape;
4) material
5) feature
6) price
…
Thought after class:
Period III Mine is the best one ever
Goals:
1) Try to design a new cell phone by oneself with computer.
2) Try to describe one’s cell phone to each other.
3) Try to sell one’s cell phone in a purchase talk.
Assistant tools:
Computer, internet
Procedures:
I. Drawing with computer:
Ask the students to design their own cell phones with computers in pairs. One will draw while the other will write a description of their cell phones. In the end, both of them get to hand in their work by e-mail.
II. Purchase talks: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each one will try to sell their own cell phones the other. Finally, have the whole class decide which cell phone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Homework:
Thought after class:
Period IV Writing
Goals:
1) To 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appear in this unit;
2)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3) To write a paragraph which will talk about only one thing with the sentences;
4) To write a composition with a given situation.
Assistant tools:
Procedures:
I. Write a paragraph:
1) Doing exercises on Page 61.
Ask the students to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s in Word study.
2) Making sentences: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3) Writing a paragraph: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paragraph with the sentences they have made.
II. Provide a situation for the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on Page 62.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it:
1) Have you thought of anything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earth?
2) What will the man’s future be like?
3) What is the most thing that man worries about the developing computers?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it?
4) Who rules the earth in the year 2374?
5) What kind of life do human beings have then?
6) What has the head of the humans decided to do?
7) Do you think that humans and machines can live peacefully together in the future?
8) Do you think the solution found by the students can solve the problem?
9)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students, write a letter to Q12.
10) In your lett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persuade to do?
11) How will you write your letter?
12) How many paragraphs will you write?
13)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lk about in each paragraph?
Writing on blackboard: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1) Press the keys.
2) We are teenagers full of power.
3) This photo reminds me of old things.
4) I don’t dare to do that.
5) This is an emergency.
6) You must dial the number first before calling someone.
7) You must obey your teacher.
8) Cell phones are being u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9) Calendars can remind us about important dates.
Write a paragraph with the above sentences:
Possible vision:
(I am talking with a man from 270BC.)
--Today we teenagers are full of power and we have many things you didn’t have in the past.
--Like…
--Cell phones which are being u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What can you do with cell phones?
--A lot of things. Press the talk key and then we can talk to people far away.
--Anything else?
--Cell phones can have features like calendars which remind us about important dates.
--Are you allowed to use cell phones in school?
--No. And I don’t dare to do that. We must obey our teacher. But there is an exception, that is to say, if there is an emergency, we can use cell phones to call for help.
--Sounds great!
--Want to try to use it? You must dial the number first before calling someon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Outline of your letter:
Aim: to persuade Q12 to live peacefully with human beings.
Time
Dear Q12,
Paragraph 1: Introduction of you and your purpose of writing the letter;
Paragraph 2: Definition of love and friendship?
Paragraph 3: 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with machines and human beings developing love and friendship with each other?
Signature.
Homework: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describe each other’s actions in English.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Thought after class:
Period V Grammar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Goals: To master the grammar points:
Procedures:
I. Explanation of the grammar point:
To form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use is/are being done, which gives the idea that an action is in progress at the moment.
II. Exercises on Page 61.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s listed in this part.
III. Show time:
Ask a students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while describe his/her actions in English.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n every possible ways.
Ask two students to do the same.
Ask them work in pairs and do the same thing.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s/are being done
e.g.
1) They are building a computer centre for the students.
--A computer centre for the students is being built.
2) They are also using the phones as cameras and radios.
--The phones are also being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
Homework:
Thoughts after class:
高一课件(篇6)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确一个人爱的能力成长过程,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
能力目标:学会筛选信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2.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2.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3、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总结各个年龄段人的爱的能力的发展。
播放唐山大地震时一个母亲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 ,是为礼也。
一难点,采用教师质疑、学生个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对因果论证法的分析,进一步理清文章层次。
意犹未尽,现将本节课的设计自认为可以的地方总结如下,以便大家的批评指正: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PPT课件的使用,可以更直观生动的展示内容,同时加入音频、视频,让学生更形象生动的感知文本。
爱的意识的培养:课下搜集整理关于爱的事迹,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父母,让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学以致用,延伸到作文:1、提炼文中优美的语言,便于学生直接用于作文写作中。2、提炼文中的观点:爱。
高一课件(篇7)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图片)
贡献: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悲秋;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巩固
渚 眇 袅袅 X 骋望 萃 罾 沅
澧 潺 麋 蛟 裔 皋 荪
椒 楣 薜荔 擗 蕙 馨 嶷
袂 搴
2、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内容
(1)、第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 渚:水边的浅滩
目眇眇兮愁予。 眇眇:向远看的样子。愁:使发愁。
袅袅兮秋风,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
洞庭波兮木叶下。 波:名用动,波动;下:名用动 ,落下
登白X兮骋望, 骋望:放眼远眺。
与佳期兮夕张。 佳:佳人 期:约会 张:陈设罗帐。
鸟何萃兮O中 ①状语后置 萃:集聚。O:水草名。
罾何为兮木上? ②宾语前置 罾:鱼网。
译: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X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为晚宴奔忙。
鸟儿啊为何在O草边聚集?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2)第二段
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芷:即白芷,一种香草。
思公子兮未敢言。 公子:指湘夫人。
荒忽兮远望, 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观流水兮潺。 潺: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3)第三段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③ 宾语前置 裔:边沿。
朝驰余马兮江皋, 朝:名作状,在早晨; 驰:使奔驰; 皋:水边高地。
夕济兮西獭 夕:名作状,在晚上; 济:渡。 蹋核边。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腾:使奔驰。偕逝:同往。
译: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
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筑室兮水中,④状语后置
葺之兮荷盖。 葺:编结覆盖。盖:指屋顶。
荪壁兮紫坛, 荪:名作状,香草名。紫:名作状,紫贝。
壁、坛:名作动,装饰墙壁、中庭,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 桂、兰:名作状;栋、鳎好作动,做屋梁、屋椽。
辛夷楣兮药房。辛夷、药:名作状。楣:名作动,做横梁。
罔薜荔兮为帷,罔:同“网”,编结。薜荔:一种蔓生香草。帷:幕帐。
擗蕙≠饧日 擗:掰开。。憾フ恕
白玉兮为镇, 镇:镇压坐席之物。
疏石兰兮为芳。 疏:分列。石兰:香草名。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缭:缠缭。
合百草兮实庭, 合:会集。实:充实。
建芳馨兮庑门。 馨:远传的香气。庑:走廊。
九嶷缤兮并迎,九嶷:湖南九嶷山,即传说中舜的葬地。缤:众多纷杂的样子。
灵之来兮如云。 灵:神灵。如云:形容众多。
译: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
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
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
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4)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袂:衣袖,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
遗余兮醴浦。遗:丢下。:单衣。
搴汀洲兮杜若,搴:摘取。汀洲:水中或水边平地。
将以遗兮远者。遗:赠送。
时不可兮骤得,骤:骤然,立即。
聊逍遥兮容与。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
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
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4、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师语)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提示: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赋得洞庭一句,遂令一篇生色,可见《楚辞》写景妙。 --孙矿:《楚辞评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总结: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拓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板书设计: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艺 1、情景交融
术 2、 语气词“兮”的运用,有节奏感
特 3、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点 4、语言很单纯自然,既有民歌的风格,也不失精炼典雅
高一课件(篇8)
项羽之死(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完成)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歌曲《霸王别姬》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悟
1、配乐朗诵《项羽之死》(作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
“垓下被围”重在抒情,节奏纾缓。
“东城被围”重在叙事,声情激越。
“乌江自刎”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三、分析文章:
(一)第一段:垓下被围
1、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方面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2、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多愁善感)
(二)第二段 垓下突围 被困东城
1、“田父”为什么“绐”项王,这说明什么问题?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2、由于“田父绐”,项王“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双方的力量非常悬殊,项羽何去何从?他为什么说“天亡我,非战之罪”,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3、这一部分,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三)东城溃围
1、分析三次战斗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展现了项羽的什么特点?
(四)乌江自刎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深入探究
1、讨论项羽为什么失败。(合作探究)
2、太史公的观点: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3、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四、拓展延伸
1、 题乌江亭 咏项羽
杜牧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生当作人杰,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 至今思项羽,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项羽该不该渡乌江?(讨论探究)
结论:性格即人生
五、再次感受项羽的豪迈性格,悲剧人生。
欣赏视频《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