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4-03-29 小学五年级下册课件 小学五年级课件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6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经过一番调研和整理我们推出了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建议你将这个网站加入收藏随时查阅有关信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7
第一课时
西河小学 卢丰强
教学内容:课本P111-P113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32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1号、12号等等)。当老师点某个同学姓名时,如果不叫姓名,又叫什么呢?(学号)
师:因此可以看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邮政编码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要求生仔细观察、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形统一结论: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师:大家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课本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师出示课件,依次展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什么?(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什么?(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什么?(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什么?(投递局、所)
②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书号等等。)
3、介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搜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编码。
2、预习114 115内容
西河小学 卢丰强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西河小学 李玉亭
教学内容:课本P114~P115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等)。
2、师生共同讨论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中间八位是他的生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前六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倒数三、四位表示乡镇、街道;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3、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学生试着编一下)
再与你抄写的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4、学习例3。
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
师生小结: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西河小学 李玉亭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西河小学 翟淑斌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例4,练习二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在课上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编码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每部分分别用怎样的数字来表示,并能简单的运用其中的规律来给图书进行编号。
2、使学生在搜索信息、编写号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
更好的探索数学知识。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真正激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班级图书编号。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的一些数字编码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编码,了解了其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复习一下。
2、说一说:邮政编码编码 255161 的含义;身份证号 370302198507184523 的含义。
我们自编的你的学号的意义,如1231。
指名口答,全班学生订正,进一步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和好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116页情境图)师:小红来到图书馆,想借一本安徒生的童话书,可是图书馆的书太多,她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正在着急,图书馆的阿姨帮了她的忙,很快找到了小红需要的书。你知道图书馆阿姨是怎样快速找到图书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提示,得出:为了快速、方便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人们将图书分类放置,编上号码,贴上标签。
师: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需要给图书编个号,即图书检索号,通常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自己需要的书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
1、谈话讨论:
师:我们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捐了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找图书,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答出:给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目录,便于大家查书。
师:给图书编码,需要反映哪些信息?
生议论,得出:书的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同一类书的顺序号,等等。
师:我们图书角的书相对少一些,如何编号更合理些?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编号反映 类别、作者、书名、捐书人等(教师板书)。
2、合作设计: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课本117页表格,并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图书角”图书的目录登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情。
3、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师指各个小组,派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目录登记单。
(如:A01001(35):A表示童话类,01表示作者安徒生,001表示书名《海的女儿》,35表示本班35号同学捐的书。
B0(27):B表示科幻类,02表示作者凡尔纳,003表示书名《海底两万里》,27表示本班27号同学捐的书。)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 练习二十四。
1、长途电话区号及电话号码各数字的意义。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区号及我省部分地市的区号,让学生简要了解。
2、从车牌号看出哪些信息?
讨论说明练习中车牌的信息。师课件出示本地的几个车牌,(旧式、新式各一至二个),师生讨论其中含有的信息,明确:车牌的唯一性。
3、看课本后面的书号,了解其中的信息。也可再看其它课本后面的书号,加深印象。
4、给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写出编号,集体订正,确定统一的编号方法。(如:085302)
5、展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可见编码的应用。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全课总结:
1、课件示:谈一谈上完今天这节课后的收获。
(先讨论一下,再指小组派代表回答。)
2、师总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字编码。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最常用常见的号码,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号码,如:考试号、商品编号、银行卡号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三)
图书馆检索号:字母 表示 书的种类
I242-47: 数字 表示 书的序号(出版日期、作者等)
五(1)图书角:
类别 作者 书次号 捐书人
A 01 001 (35)
西河小学 翟淑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116页上的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会用简便的方法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
3.使学生感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简便的方法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
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1)、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再指几名学生口头回答。
(2)、让学生概括出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的方法,除到两个商是互质后,把各除数和商连乘,特殊的情况是:
A、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2.填空。
让学生填在书上、再指名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3/5=()/156/18=()/89/()=()/24
3.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3/7()5/75/8()5/97/9()2/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通分的意义。
(1)、教师板书出示例3,比较3/4和5/6的大小。
(2)、教师问:怎样运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3)、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两个分数的分母。
启发学生明确:这个公分母应该是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说取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做公分母计算简便。
(4)、教学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投影出示例3中的图形。教师板书:
3/4=33/43=9/125/6=52/62=10/12
(5)、教师明确:
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6)、比较3/4和5/6的大小。
2.如何比较分数大小。
(1)、引导学生思考:通分时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
(同桌先互相试着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打开书,看第115页,读一读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4。
(1)、投影出示例4中的第一小题2/3和5/7
引导学生明确:求3和7的最小公倍数时。3和7是互质数,所以3和7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公分母。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
(2)、投影出示例4中的第二小题1/6和7/12
启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想?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通分。
三、拓展应用:
1.说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1/2和1/32/3和5/65/6和3/83/4和7/10
2.练习二十五第3题。
四、评价体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经历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项很厉害的变化本领,叫?(变)但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不变)数学中也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故事感悟
花果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叫桃桃,特别爱吃桃子,一次孙悟空分桃子,分给桃子6只,要他平均3天吃完。可桃桃觉得分到的桃子太少了,就对孙悟空说:大王,你分给我的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给一些?孙悟空想:桃桃真贪吃,我得治治他,孙悟空眼睛一转说:好吧!那我就给你12只桃子,但要分6天吃完,你同意吗?桃桃还觉得太少,又说再多点,再多点。孙悟空马上说:那就给你36只桃子,但要分18天吃完,怎么样?桃桃一听能拿到这么多的桃子,便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孙悟空却哈哈大笑。
孙悟空在笑谁?
板书:63=2(只)
126=2(只)
3618=2(只)
3、你想知道孙悟空的话中间包含了怎样的知识吗?
4、观察算式。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知识呢?(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同时在变)
二、猜测、探究
1、观察讨论,商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2、交流并板书:1、扩大相同的倍数2、缩小相同的倍数3、加上相同的数4、减去相同的数。
3、出示作业纸,同桌合作探究
4、交流汇报:猜测1、2是正确的,3、4是错误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商不变的原因。(板书)
(随便写一个算式验证)同时乘以或除以时,哪个数不能选择?(0除外)
5、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1)书上为什么加上了在除法里?
(2)书上给这条规律起了什么名字?(完善课题)
(3)你认为这条规律中哪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6、尝试
1、判断35050=(35010)(5010)()
7525=(754)(254)()
90018=(9009)18()
480120=(4803)(1203)()
18015=(1803)(155)()
568=(564)(84)()
2、填一填
20xx0=(20xx)(40□)
=(200○□)(405)
=(20xx)(□○□)
=□80
=□□
三、应用
1、示240006000,你有什么新想法?(竖式上怎么表示?)(板书)
100个0100个0
2、与计算机比速度:360000006000000=
3、赛一赛
4800600○486350005000
72000090000450050
4、挑战
2000125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100103页,例1一例3及练习十九部分题
1、什么叫通分。
2、通分的方法。
3、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通分的意义和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是小明家后花园的示意图(一个长方形示意图),现在准备重新种花。
妈妈说:这块地的4/5种牡丹花,1/5种草;
小明说:这块地的1/2种碧桃,1/3种郁金香。
爸爸说:这块地的2/5种月季花,3/7种菊花。
根据他们三个人设计的方案,你知道他们三个人各喜欢那种花吗?为什么?动手算一算爸爸喜欢那种花?
小组合作算一算,看哪组最快。
监控:
(1)化成小数比大小
(2)把分子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能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吗?
2/5=6/153/7=6/14
(3)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能说所你根据什么吗?
2/5=14/353/7=15/35
用这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通分。
(板书课题:通分)
二、研究通分的意义
1、请你观察屏幕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监控:
①两个分数分母相同
②等号左右两个分数相等。
2、象这样:把2/5和3/7转化成14/35和15/35,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通分吗?谁能说出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师板:异分母转化同分母)(板:性质)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那个不是通分?
(1)3/4和5/63/4=9/125/6=10/12
(2)5/8和2/75/8=15/242/7=8/28
监控:
a)是通分。为什么?请在回答中用因为所以
因为9/12=3/4,10/12=5/6,而且9/12和10/12是同分母分数,所以第一组计算过程是通分。
b)不是通分。为什么请用虽然但是回答
虽然15/24=5/8,8/28=2/7,但是15/24和8/28不是同分母分数。
师小结:我们说的通分是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通分母分数。
(二)学习通分的方法:
1、把1/6和7/8通分。(独立做)指名说说。
(1)为什么选择24做同分母?(因为24是6和8的公倍数)还可以选几作同分母?
(2)为什么分母必须是公倍数才行?(公倍数才能转化成和原分数相同的同分母分数)
(3)24就叫6和8的公分母,公分母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计算简便)
2、下面每组数中的分数通分
5/12和4/92/9和5/83/4、5/6和1/24
提示先观察分母的特点再通分。
(1)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4是4和6的倍数,24是最小公倍数。)
(2)通分分哪几步?
A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化成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
(3)师:通分的关键是找好公分母,而且要找最小公分母。
(4)用1做分子,自己的学号做分母,写出分数同桌两个同学互相通分。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甲乙两个工人制造同样的机器零件,甲做一个零件用2/5小时,乙做一个零件用1/3小时,谁做的快些?
2、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75/9米,第二根长81/5米,第三根长77/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3、想一想,不用通分,你能知道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
3/44/55/6
因为1/4>1/5>1/6
所以3/4<4/5<5/6
1998/20003588/35904888/4900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师:通分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还有重要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编辑推荐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编写好教案是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手段。特别为您挑选的“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我相信这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对您非常有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线与角。〔教材第89~91页及第91页第1、2(1)题〕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认识角并会画角。
难点:理解线与角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量角器、尺子、课件。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几种线?认识哪些角?
生1:我们学过直线、射线、线段。
生2:我们认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线与角”。(板书课题:线与角)
1.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出上面的图形各是什么吗?
生:直线、射线、线段。
师:你能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先请学生汇报结果,再给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端点个数 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它们的边是直线还是线段?(线段)
师:角的边是直线吗?
生:不是,角的边是射线。
2.角的整理与分析。
(1)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画的角说一说,关于角,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角)
教师画出一个角。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怎样画角?
师:按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由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生2: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3: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锐角是怎样的角?(教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
师: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吗?
生: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3.垂线和平行线。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互相垂直与不垂直)和平行。
师:小组内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平行线。
教师分别画出一组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直线。
生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垂直,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生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处处相等。
师: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1: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生2: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线与角
1.线
顶点个数 能否度量
线段 2 能
射线 1 不能
直线 无 不能
a 类
1.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4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角,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3)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是()。
(4)()决定了角的大小。
(5)135度角比平角小()度,比直角大()度。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估算。(教材第77~78页)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估算的作用。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叙述估算的过程。
难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2个主题图。
师:根据你估算的结果判断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生:应去星华影院。
师: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
生:大约有270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估算”。(板书课题:估算)
师:在生活学习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
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够买几件商品。
生2:计算前可以进行估算。
生3:计算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刚才那道题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请你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生1: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0,40×6是24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2: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50,50×6是30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3: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5,45×6是27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师:大家都很棒,说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希望大家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进一步理解了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a 类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结果,并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4200-500=3600891+208=1100404÷4=1139×49=20__
2.解决问题。
(1)电影院有31排座位,每排36个,育英小学980名同学去看电影,座位够吗?
(2)一本故事书有268页,小明每天看35页,一周能看完吗?
(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458个零件,师傅每天加工35个,徒弟每天加工30个,8天能完成任务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意义;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b 类
某校组织学生春游,若租用45座客车,则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余一辆空车,其余刚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租金为220元,60座客车租金为300元。
(1)这个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怎样租车最划算?
(考查知识点: 估算的应用;能力要求:利用估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略
2.(1)够(2)不能(3)能
b 类:
(1)240人
(2)租4辆45座客车和1辆60座客车最划算。
教材第77页“巩固与应用”
1.够不够
2.略
3.49≈5050×30=1500(字)15001528不能
4.略
5.小女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小男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
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P22)。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7.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图见课本P22),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①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②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上页第(1)题的图中描点表示上表中的数量关系,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巩固练习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32704819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874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8520902095()()
(2)120011001000()()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20xx-619=1830=96060=0.37+0.73=
1.4-0.5=0.30.04=80.01=2.29229=82+62=
+=20-1==1=9.1=
0=12.2+8%=812.5%=50%=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71799+71720xx-172832
88434+17211593-[(4419+44)5]125208050
139+159+1791040.250.32+11.7+4.68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点内容不被遗漏。经过大量搜集编辑精心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以下内容很重要请认真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创设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思路:
因为教材中的“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但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故本节课笔者创设了“牧童指路”、“确定老师的家的位置、学生的家的位置”等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鲜明的教学层次性:导入时让学生在原有用“观测点”和“方向”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初步意识到确定位置时用上“距离”的必要性;新授时又从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自学教材是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自我检测;实践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爱国、爱父母等教育。整节课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试图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适时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地图、量角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牧童指路”图让学生联想一句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牧童关键要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创设“问路”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感知确定位置除了明确“观测点”和“方向”两要素外,如果加上“距离”就更好了。)
2、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其实,这就要用到我们数学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位置与方向,认识了八个方向。谁能把这八个方向不重复、不遗漏地说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说出八个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以我们学校为观测点,让学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5、任意找出一位学生,让跟他家是同一个方向的学生举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的家在一个地方,对吗?
(不对,这些学生的家有远有近。)
6、师小结:
看来要具体地说清楚你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只说明方向还不够,最好还要说清楚什么才行?(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观测点、方向、距离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的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但他们的家却不在同一地方,再次让学生意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说方向不全面,还要说清楚与观测点的距离)
7、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观测点、方向、距离”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
(1)师:刚才我了解了许多同学的家所在的位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家在学校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确定老师家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件出示“老师家的位置”和“小明家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都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4)引导学生想办法从方向上区分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的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要精确指明方向可以加上“角度”。 板书:角度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方位与四个正方位所形成的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方向上区分在同在学校东北方向的“老师的家”和“学生的家”的位置,由原来的从大体上确定物体的方向,过渡到具体的说出物体所在观测点的角度,引出本节课的难点。)
(5)投影出示角度。(老师家的方向与东的夹角是30°)
(6)让学生试着加上“30度”,精确地说出老师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东偏北30°、 北偏东30°、北偏东60°、东北方30°、东偏北30°等
(7)讨论交流: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师小结:“东偏北30°”和“北偏东60°”都对,但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夹角比较小的方位,所以说成是“东偏北30°”,而不说“北偏东60°”
(8)仿照说一说
让学生精确地说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北偏东30°)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
(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要想知道老师家的具体位置只知道精确的方向还不够,必须知道老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2)投影出示“从学生的家到学校大约3千米”,让学生说说老师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课件上从学校到小明家的线段被分成三等份,从学校到老师家的线段被分成四等份,每一份线段的长度相等。)
3、确定物体的位置。
(1)师对照板书让学生从“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老师家所在学校的具体位置?
可以多找几位学生说说,从而得出“老师的家在学校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4千米。”
(2)让学生仿照 “老师家在学校的具体位置”说说“小明家在学校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自学释疑
1、让学生自主观察数学书第17—18页的内容,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
3、投影出示网上下载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定向运动”和“检查点”,渗透锻炼身体的意识。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北针,按规定的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
检查点就是预先绘在地图上的,当运动员到达检查点时可发现检查点的标志,参加者在标志上做记号,证明他曾到达该处。但检查点之间的路线却没有限制,通常两点之间的路线会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4、师小结:
如果你对“定向运动”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课后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也在我们这儿发展发展定向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从网上找资料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把本节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5、让学生合上教材说说1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位置。
(1号检查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1千米。)
四、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教师可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如,写“学校”在“小明家”的位置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较小的那个夹角,这个角是“北偏东”,还是“东偏北”,明确较小角是“北偏东”后,就把量角器的中心与“小明家”的点重合,“0刻度线”与“正北线”重合,这样所度量的角才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在图上这一段距离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最后思考如何确定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1)教师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在全班交流。
(3)让学生找一找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位置,说说你父母在哪个城市打工,那个城市大约在黄山区的什么方向上,能否想办法算出那个城市离黄山区大约多远,让学生体会父母在那么远的地方打工的艰辛。
五、总结反思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呢?
3、回应课初。
课上到这儿,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你认为牧童该从哪几方面给诗人杜牧指路?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确定位置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中国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李小鹏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材分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材是以“沏茶”和“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鼓励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本课时所授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沏茶”。教科书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的各项工作,以便于学生对最优方案的探索,同时也可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沏茶如何省时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对可以同时做的事情的探讨,引导学生优化程序节省时间;问题3是通过计算不同程序所需的时间,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状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工序图片、磁块
学具准备:沏茶的工序图片、纸张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一段小视频,让学生观看,师质疑导入新课。
二、探究“沏茶”问题。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沏茶要做些什么事?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
(2)出示每件事的时间,说说完成每件事各需要多长时间?
(3)根据以上沏茶要做的几件事,想一想怎样沏茶?进一步明确沏茶的先后顺序。找生说一说。
2.摆一摆,画一画。
(1)引导学生思考:要烧水为客人沏杯茶,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沏茶的过程中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需要多长时间?
(2)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方案。如用工序图片摆一摆,或者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找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比一比。
(1)师生探讨,罗列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有:方案A:
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2+1+1+1+8+1=14(分钟)方案B: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1+1+8=10(分钟)方案C: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以上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些方案是正确的?哪些方案是错误的?
(2)比较中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正确的方案中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强调同时完成)
(3)展示沏茶流程图。
师强调: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一般画上箭头。
4.小结,引出课题,板书:优化。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红帮妈妈做以下几件家务,至少需要()分钟。
洗衣机洗衣服扫地擦家具晾衣服20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2.奇思清早起床后需完成以下几件事。请帮他安排下事情的顺序,要想喝到牛奶,最少需要多少分?
洗脸、刷牙、叠被子做眼保
健操洗杯子
拿奶粉冲牛奶烧开水8分钟6分钟2分钟2分钟15分钟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1.师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优化
沏茶:洗水壶 →接水 →烧水→ 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1+1+8+1=11(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P60)
【教材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大小,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小数大小的,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给跳远的成绩排名次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根据课前对本班的调查,学生对于整数和简单的一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得都较好,但是比较的方法较单一。本课以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为依托,以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成绩单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但是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相比,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会产生位数多的小数就大的负迁移影响,所以如何恰当处理好小数同整数的大小比较关系,是本节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的考虑和分析,我将目标做这样的定位: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影响着教学预设的质量,而且也左右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如何引导学生自
主地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呢?在材料的构建上,通过几张卡片,创设了校运动会上跳远成绩单和
60米跑步名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判断、分析中落实教学目标;在探究的方式上,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比较
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在生成中突破。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若干个,几张卡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区间套的游戏,猜年龄,猜价格。
一、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以几张卡片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展开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
小军
小明
小强
成绩
2.84米
3.05米
2.□8米
名次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使静态的文本信息变成可操作性的动态式探究材料,使封闭单一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发散,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8是2.88米,你有充分的理由确定2.8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一位一位地比,从整数部分比起。
B、从计数单位比。2.84里面有284个0.01,2.88里面有288个0.01,28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84米=284厘米,2.88米=288厘米。288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84=284/100,2.88=288/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9。要比较2.98和2.84的大小,怎样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设计意图:通过2.84和2.88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分数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体验的教学,有效地促使目标的达成。】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十分位上
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沮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如果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欢9的吗?(根据生成进行评价)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6、现在我们要使后面的小数比前面的大,允许你做一些改动,你有哪些不同的办法?
(预设:调换一些数字;移动小数点)这些改动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意义建构基础上,再回顾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地实现了方法的优化,从而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异同点,让学生更深刻地突破了小数的大小同小数的位数无关的教学难点,并验证了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
1、出示:1.50815.08850.15.185.180
0.1588.5015.0188.510510.8
问题:马上告诉老师,你现在在想什么?
找出最大的小数?最小的?有相等的小数吗?最接近8的?最接近9的?
2、拓展,深化。(出示刘翔赛跑的图片)
旁注1:20xx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成绩是12.91秒,平了世界记录。
旁注2:20xx年7月16日瑞士洛桑田径大奖赛刘翔打破了尘封了xx年的世界纪录。猜猜他可能跑了多少秒?
▲(从学生那里收集5个左右的数据,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从快到慢排名次,指名板书。)
▲设疑:刚才的跳远成绩单中是数字越大成绩就越好而这里为什么数越小而成绩越好呢?
▲提问:从12.91到12.88猜猜刘翔快了多少秒?0.03秒,感受一下是多长的时间?
▲那你想对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做一些评价吗?
旁注3:猜猜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可能跑出怎样的成绩?
【设计意图:从一组看似平常的变式练习题中,自发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反思错误中体验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将新知识的内涵进一步落实,将它的外延再次深化与拓展。】
3、老师来说一个范围,看你们能不能很快地写出相应的小数?
A、能写出比2.4大的小数吗?(无数个)
B、能写出比2.5小的小数吗?(无数个)
C、能写出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小数吗?(无数个)
D、能写出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两位小数吗?能说几个?(9个,从2.41到2.49)
E、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三位小数能写几个吗?(99个)那其中最小的三位小数是几呢?最大的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同桌互动比较、师生互动交流比较等活动,验证了自主探究出来的比较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数学的常规方法。从师生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还渗透了从无限到有限的极限思想,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有序性思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思考:用数字卡片0、5、7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使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复习内容:书本第116—118页第15—22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特征的认识;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切实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升与毫升
我们学过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大瓶可口克乐大约是2()。
(2)一大桶纯净水大约是20()。
(3)一小盒牛乃大约是300()。
(4)一小瓶眼药水大约是5()。
2、填空:
3升=()毫升0毫升=()升
8升=()毫升6000毫升=()升
二、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1、三角形有哪些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梯形呢?
3、在书上点子图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书本第17题)
4、出下面每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书本第18题)
学生画,师巡视指导。
5、讨论第19题:
下面每种小棒的根数都足够多。
3厘米4厘米
5厘米2厘米
(1)任选3根小棒围三角形,是不是都能围成?你能围出什么三角形,是怎么围的?
(2)要围出平行四边形,最多能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最少呢?你能把围出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3)要围出梯形,最多能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最少呢?
6、计算三角形角的度数:(书本第20题)
(1)在三角形中,已知∠1=42°,∠2=68°,求∠2。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它上午顶角是多少度?它又是什么三角形?如果顶角是40°呢?
三、操作题:
1、按要求在方格图中画图
(1)画出左边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2)把锤子图先向右平移9格,再向下平移4格。要平移到规定位置,还可以按怎样的方向平移?
(3)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
2、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身高增长情况。估计现在自己的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
通过今天的复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教案是老师良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撰写教案必不可少!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 40÷47
饮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课题: 分数与小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教学思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复习准备 1倍嗝教蹇渭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卑严旅娓鞲龇质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苯萄Ю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2苯萄Ю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略
练习设计 练习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 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它是()小数,循环节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2.在○里填上“>”“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确保教学过程的条理清晰和有序进行。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匹配,确保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规范,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评估与反馈: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和调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设计教案课件的一些角度和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多相关内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学习内容:
P43~45的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我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我会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我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本43页的做一做习题,理解题目含义,横截面的面积表示什么?用底面积求体积的公式是否只有在知道底面的面积才能运用?
2、合作完成练习七的7-8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学习内容:
P51页例题6
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我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重难点:
我会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本P51页例6这是个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小组设计方案:
(1)准备一个量杯一个西红柿一桶水。
(2)把水倒入量杯,记录数据。
(3)再把西红柿放入杯中,看一看数据的变化?
(4)水位的上升部分是谁的体积?
(5)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演示,并把结果说给同学听。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摸球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认识条形图,初步感受条形图在表达数据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红球、黄球若干个,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课件。
学生:质地一样的红球、黄球各3个,四个面上写有1、一个面上写有2、一个面上写有3的小正方体一个,4枝红铅笔和4枝蓝铅笔(也可用小棒替代)。
师:同学们,在很多游戏之中也会藏着许多的数学奥妙,谁来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谈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等可能性。)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摸球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再袋子里装1个红球,3个黄球。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红球,有可能摸出黄球,一共有这两种可能。
师:在摸球之前,我们先估计一下,在这种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呢?
师:你估计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把这个实验做完。
⑴提出实验要求:袋子里放3个黄球和1个红球,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摸球,先搅动一下再闭上眼睛摸1个;坐右边的同学从书上第92页选一种方法作好实验记录,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刚才的实验,同桌互换角色,选择另一种记录方法作好记录。
⑵学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记录方法作记录。
在四人一小组里讨论以下问题:
⑴统计的结果和你的猜测差不多吗?
⑵你发现了什么?
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记录?并说说理由。
讨论得出:
⑴涂一个方块作记录后数一数,而涂成条形图不用数,只要看旁边的数就好了,因此涂成条形图的记录方法比较好。
⑵因为袋中黄球有3个,红球只有1个,所以每次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一些,摸到红球的次数少一些。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⑴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进行抛小正方体的实验,同桌作好记录,然后角色互换。
⑶讨论交流: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⑴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同桌讨论;根据题目中两个不同的要求,各应该怎样装铅笔。
⑶在班内交流先后不同的装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
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问:联系身边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预测?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师: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不仅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较好地巩固新知识。让学生调查预测可能性大小的运用,能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长=体积÷(宽×高)宽=体积÷(长×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1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和ml) 1L=1000ml? 1L=1000立方厘米?? 1ml=1立方厘米
14、容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 )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