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4

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忽视教案的重要性!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5小时到达。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②.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5小时。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③.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问:从以上三道题中可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比较复杂,比如出发地点、行车方向、出发时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运动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65=1.2

153=5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

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样测定一条直线?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

(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测定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课本第87页)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

解法一:

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

(1)求一次平均步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

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

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

503(79+80+81)

=150240

0.63(米)答:(略)

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㈠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应用题解题思路(六)

1.兴湖农场修一条长0.28千米的路,已修的比全长的一半少0.04千米,没修的是多少千米

想:由已修的比全长的一半少0.04千米,你想到了什么

2.面粉场运来小麦60吨,先用其中的12吨小麦生产面粉984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小麦可以生产面粉多少千克

想:可以先算------------------------------;再算------------------------------

也可以先算-----------------------------;再算------------------------------.

3.某服装厂要做660套成人衣服,原来每套用布2.5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0.3米布,原来做这些衣服用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几套衣服

想:先算-----------------------------;再算-------------------------------------.

4.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2.3小时后,开过甲.乙两地的中点又行4.5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有多少千米?

想:2.3小时后,开过甲.乙两地的中点又行4.5千米说明已行了-----------------------------------------------。

5..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2.3小时后,离甲.乙两地的中点还有4.5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有多少千米?

想:2.3小时后,离甲.乙两地的中点还有4.5千米说明已行了---------------------------。

6..两人抬东西,平均每分钟走75米,走了0.15小时,平均每人走多少米?

7.小明的爸爸买了2.5千克苹果花了5元钱,买10千克苹果多少元?40元钱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8..一辆汽车0.25小时行20千米,这辆汽车1.25小时行多少千米?行100千米用多少小时?

9.10千克的大豆能榨2.5千克的油,那么100千克的大豆能榨多少千克的油?榨240千克的油需要多少千克的大豆?

10.某油厂原来有3台榨油机,每天榨油7.5吨,现在增加同样的榨油机4台,一月(按30天计算)可以榨油多少吨?

11.某油厂原来有3台榨油机,每天榨油7.5吨,现要榨油90吨,需要几天?

12.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比计划少用3天,实际每天修多少千米

想:先算---------------------------;再算----------------------------------.

13.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4千米。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修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千米?

14.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每天修0.12千米,实际比计划少用3天,实际几天修完

想:先算---------------------------;再算----------------------------------.

15.两车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向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0千米?

17.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千米?

18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背而行,甲车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0千米?

19.李华和张明两人同时从相距12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向背而行,李华每分钟走60千米,张华每分钟走65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20和张明两人同时从相距42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向对而行,李华每分钟走60千米,张华每分钟走65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21.AB两车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再开,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2两车从相距2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开出,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后又相距30千米,求乙车的速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3)使用标杆测定两点间直线的方法。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203645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化成,再化成,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或=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课题二:通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②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呢?

(2)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24、36、45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12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所以<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2.学习通分的方法。

(1)出示例2并对照通分的意义说明题目要求。

(2)第(1)题把和通分,应当选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板书:用3和7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又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3)第(2)题把和通分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试算,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如果把的分母6改成8,又该怎样通分?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

提问: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准确、快速地求出公分母)

3.学生阅读课本第115~116页。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2、练习二十五第3题。

3、趣味练习:用1作分子,自己的学号作分母,同桌的两个通分。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2、4题。

六、思考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2页例1~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得出十几减9的算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基本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习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这一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的关系系来算十几减9。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学习十几减8、十几减7就比较容易了。教材在教学十几减9之前先安排了一道准备题,复习9加几填未知加数的式题,为教学十几减9做准备。

教科书第1页例1.,教学11减9的计算方法。教材给出两幅插图,并根据插图的含意列出了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两幅插图中苹果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右图中用虚线圈把9个苹果圈起来,表示去掉,从11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使学生直观地看到9加2等于ll,11减9等于2。通过对比,使学生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用加法来算出减法的得数。例题中:还给出想的过程卜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0这里不要求做抽象的概括。

第l页例2,有两道小题。每一小题中的图,都用虚线把9个圈起来,表示去掉9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摆一摆,算一算,教材中在每一幅插图的下面都列出算式,并注出想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图例把算式和想的过程填完全。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129,要想9加几得12,想出9加3得12,那么12减9就得3。同样14-9,要想9加几得14,想出的数是5,那么14减9就得5。

第2页例3,不要求学生摆,而是要求学生借助实物图来思考计算的过程,想出括号里该填几(也可借助实物数);然后,想出减的结果是几(也可以借助实物数),填在方框里。

例4比例l、例2、例3抽象了一步,要求学生不借助于实物来思考计算的过程,并简化了步骤,要想出括号里该填几,那么减得的结果就是几,然后直接在方框中填上算出的结果。这能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安排较多的练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仿照教科书第1页例1制作的挂图或幻灯片,贴绒板用的红花12朵,白线绳一条。每个学生准备同样颜色的圆片14个,小棒20根,粗白线结成的圈一个(周长约50~6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本上(或纸上)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9+39+79+49+8

9+59+99+69+2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叫学生说出括号里应填的数。

9+()=119+()=159+()=129+()=16

9+()=139+()=179+()=149+()=18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页例1。

教师先出示例l的左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把左边的9个苹果和右边的2个苹果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提问:谁会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下面板书:9+2=11。

教师出示例1的右图。

提问:大家看这幅图和左边刚看过的图一样吗?(学生答一样。)

教师在右图中用彩色笔画虚线(或用一根准备好的线绳)圈住9个苹果,提问:现在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原来有

11个苹果,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

提问: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提问:谁知道得几?怎么算的?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例如,①11可以分成9和2,所以11减9等于2;②11减去1等于10,10再减去8等于2;③从10里减去9等于1,1加1等于2;④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是对的,并在减法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左图和下边的加法算式,以及右图和下边的减法算式。

提问:看看这两幅图有没有关系?再看看两边的算式,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思考方法,哪一种思考起来比较快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2得11,11减9等于2,所以计算11减9时,先想9加几得11。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

教师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1减9等于几?指名叫学生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领学生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出12个圆片。

提问: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12个。)

让学生用粗白线圈起9个圆片(如教科书中例2的左图)。为了使学生都看到正确的摆法,这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摆在教师准备的绒板上。

提问:这样摆出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12个圆片中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再问: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9=

教师指着算式,问:要算12减9得多少,怎样想?

教师示意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圆片,引导学生说:因为9加3得12,所以12减9等于3。

教师板书得数3,然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课桌上摆14个圆片(摆成两行),然后用线圈起9个圆片。

提问:这次我们摆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原来一共有14个圆片,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怎样列式?(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4-9=)

计算14减9,应该怎样想?(先想9加几得14,因为9加5得14,所以14减9等于5。)教师写得数5。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页,看例1和例2,特别提醒学生看减法算式下面想的过程,并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把例2中的空填好。

课间活动。

3.教学例3。

(1)让学生摆出13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指名叫一个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3-9=

让每个学生看着摆出的小棒,自己小声说13减9应该怎样想,得多少。

(2)让学生摆出16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再叫学生列算式,说想的过程和得数。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3,让学生看图把题中的空填上。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4,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自己把想的过程和得数填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小结。

教师指几个减法算式,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然后指着刚做过的题,引导学生总结想加算减的方法。(注意要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15一9,要想9加几得15,9加6得15,所以15-9=6。)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做第2题时提醒学生先做左边的两题,并上下比较;再做右边的两题,也上下比较。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页练习一第1题和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如有时间,可以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再说一说算十几减9应怎样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出示橡皮。问:什么形状?它有体积吗?体积多大?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拿出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个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再一次合作摆。边摆边说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又是怎么摆的?

三、启发探究,自主建构

1、出示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

问:要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开始活动,发现不够摆)

问:不够,怎么办?你能在头脑中想象,把它补充完整吗?(又开始活动)

2、汇报交流。并演示摆的过程。

3、出示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你能摆这个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那什么叫分数呢?

2.完成下列填空.

的分数单位是()里面有()个

里面有4个()3个的和是()

3.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怎样?

教师概括:同学们已经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那么分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相加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1.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分析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例1示意图)

教师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就是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算.

2.整理方法.

①教师提问:应该怎样计算呢?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学生汇报.

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2个直接加起来,是5个也就是.

教师板书:

④教师提示:观察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相加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加起来.

3.比较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的异同.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反馈练习.

(二)出示例2.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和式题卡片一共用去了这张纸的,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并画出示意图.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反馈练习.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反馈练习:

(三)出示例3.

计算

1.思考:得到以后应该怎么办?得到怎么办?

2.教师强调:计算结果,能够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练习:

相关推荐

  •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合集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说起教案,教师们肯定会很熟悉。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那么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2-12-27 阅读全文
  •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身为小学的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每一个老师都离不来教学教案!那么,你有了解过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也许下面的“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正合你意!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教研内容:质数与合数、分解质...
    2022-12-19 阅读全文
  • [最新]五年级小学数学工作总结 时间像握不住的沙,早晚会流走的,繁忙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只有写好总结才能知道工作中的疏漏,总结是有益处的,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度,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所以这个总结的内容非常多。我们收集并整理了“五年级小学数学工作总结”,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2022-12-25 阅读全文
  • 最新小学五年级教案2000字 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专题“小学五年级教案”相关内容。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出令人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2-12-31 阅读全文
  •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通用 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在正式开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提前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怎样构思教案才能让课堂有趣呢?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2022-12-26 阅读全文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说起教案,教师们肯定会很熟悉。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那么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2-12-27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身为小学的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每一个老师都离不来教学教案!那么,你有了解过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也许下面的“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正合你意!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教研内容:质数与合数、分解质...

2022-12-19 阅读全文

时间像握不住的沙,早晚会流走的,繁忙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只有写好总结才能知道工作中的疏漏,总结是有益处的,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度,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所以这个总结的内容非常多。我们收集并整理了“五年级小学数学工作总结”,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2022-12-25 阅读全文

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专题“小学五年级教案”相关内容。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出令人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2-12-31 阅读全文

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在正式开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提前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怎样构思教案才能让课堂有趣呢?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2022-12-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