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浮力教案”对老师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老师们都会按时按质地撰写。教案反映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是教学实践的具体体现。欢迎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浮力教案(篇1)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若
,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
,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
;若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
;ρ物=ρ液,物体。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板书设计:
浮 力 复习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F浮=G-F'(称重法)(2)F浮=G排=ρ
液
mV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漂浮、悬浮)(4)F浮=F上-F下(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三)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浮力教案(篇2)
【教材分析】《浮力》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是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后面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压强、液体压强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并且能够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出简单的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和方向。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自己通过实验定性的分析问题从而。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1.通过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大量筒、 弹簧测力计、锁、氢气球、乒乓球、土豆、饮料瓶、水桶、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圆柱体等
师:同学们,这个量筒好深呀!(把乒乓球扔进量筒)从现在开始,不能去碰量筒,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乒乓球取出来呢? 生:往里面注水
师:这个方法究竟可不可行?我们试一试(叫学生往量筒里面倒水)到一半时,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乒乓球怎么了? 生:乒乓球浮起来了 师:(继续往里面注水)水位越来越高,但乒乓球始终浮在水面上(倒满后取出乒乓球)同学们,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就帮我们解决了刚才那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这个实验大家想一想,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师:
1、演示:把鸡蛋、圆柱体、泡沫等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2、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们先看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几幅图片,看谁能再举一些其他的类似的例子? 生:……………………. 师:大家都看到了浮力的存在,有谁感受过浮力的存在?
生:游泳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会变轻,在井中打水师刚开始感觉很轻…………... 师;
这些同学子生活中很善于观察。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感知一下浮力(把空的矿泉水往水中压)某学生感受,说出感觉。 生:感觉有一个向上的力
师:对,浮力就是一个向上的力。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图片上看到的辽宁舰,竹筏都受到浮力做用,并且他们是浮在水面,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浮在水面?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几幅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学生小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师:那位同学能对水中的土豆进行受力分析 生; 浮力,拉力和重力 师; 他们之间什么关系呢? 生; 浮力+拉力=重力
同学们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那到底什么是浮力呢? 生:…………… 师:(屏幕呈现)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即:F浮= G-F拉(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 师:我们了解了浮力基本知识点,那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先让我们看一段视屏(投影)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液体的内部有压强,并且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对长方体
左右前后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等,所以产生的压力相等。对长方体上下 表面的压力不同, 浸在液体中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浮力 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1.将乒乓球放入饮料瓶内,向饮料瓶里倒水,乒乓球———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 ——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明确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他的压力不同.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即:F浮 = F下– F上
师: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作用。发现:浮力的大小不一样。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呢? 生; (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想有什么依据? 生:(猜想)………………..
师:同学们猜的不错,多个因素都会影响到浮力的大小,所以我们采用哪一种试验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验证:
猜想二: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猜想三;探究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1、将圆柱体用弹簧测力计挂好浸没在液体中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有无变化。
2将圆柱体用弹簧测力计挂好浸在液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有无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小组进行实验并讨论归纳实、进行汇报总结:
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课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N,将它放入水中,测力计的读数为80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1、 定义: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1、情境导入: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浮力教案(篇3)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浮力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
第二,物体的浮沉;
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浮力教案(篇5)
导入
老师展示两个橡皮泥(一个是球状,一个是船状),放入透明水箱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船形橡皮泥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那么它受到什么力量呢?
好,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第二个知识详解
展示一下之前学过的弹簧测力计,再来认识一下。请同学们发言,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范围,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向零标记,使用前沿轴方向拉几下。
好吧,让我们测量一下小铁块的重力,请看数字。
那么请想一想如果我现在在水中放一个小铁块会发生什么,学生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少了。那么小铁块放入水中后重力会减小吗?
学生回答:不,是水给了小铁块向上的浮力,所以指示会减小。
师:对,就是水对小铁块的垂直向上的力。这个垂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1)浮力、方向的定义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支撑力。这种向上的支撑力称为浮力。
2.方向:垂直向上
刚才这个是直接测量方法,(F浮==G-F拉)先测量小铁在空中的重力,然后然后将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并读取数字。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来看看浮力产生的原因。请看图。一个立方体有6个面,它的正面、背面、左右面在水中的压力相同。只是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力不同,那么它的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同)。用压差法F float = F up - F down 计算浮力的大小。
老师: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体沉到水底,它是靠水浮起来的吗?想想看。如果下表面与其他物体紧密结合,则没有浮力。例如水中的桥墩。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学生实验有什么关系
来一场造船比赛: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船,用沙子和砾石做货物,看看,谁做的船载货多?并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每个小组的学生用一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设计并建造一艘船。并观察交流船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可能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变化,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变化。从中获得灵感,并进一步想象: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
同学们可能会猜到浮力与液体的密度、被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有关。对象,以及对象的深度。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归并归类,指导各组认领实验题。实验报告按照以下要求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程序。
学生分组探索:
(1) 用测力计探索物体的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2)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 用测力计探索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5) 用测力计和橡皮泥探索浮力和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分组探索。
通过对课题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即: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被液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物体,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物体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后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是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使用溢流杯和弹簧测力计来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解释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让学生寻找并感知生活中的浮力。
最后是对类的总结。
浮力教案(篇6)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浮力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浮力并成功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2.锻炼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认识到科技和科学的联系,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浮力、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难点】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设疑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浮体的相关知识?哪位同学来列举一下生活中的浮体?答:船舶。那船舶在水中靠什么力浮起来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前:提出问题:取一只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松手后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换一只大一些的有盖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体会手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活动中:同学们自己动手分别将大小不同的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并观察松手后的现象。
活动后:
【学生总结】将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时会感觉到竖直向上的托力,且大的那个受到的力更大。
【教师总结】液体对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它受到浮力就越大。
活动二: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前: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如果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你能用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吗?
活动中: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未放入水中和完全浸没水中的小石块的重力,并用食盐溶液和酒精来代替水重复前面实验。
活动后: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观察两次数据不一样,并且放在食盐溶液中时示数减少最大,放在酒精溶液中时示数减少最小。讨论后得出:一切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作用,在空气中的物体也会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气球之所以能向天空高处飘去,就是受到了空气的浮力作用的缘故。
(三)巩固提高
请你说出几个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结合前面的实验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板书设计
浮力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乒乓球矿泉水塑料瓶大号雪碧塑料瓶1只,细铁丝一段和足够的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学生:沉下去。
教师: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教师: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
水对乒乓球的这个向上托的力就叫浮力。
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
教师:我这里有2个乒乓球,将它们放入内瓶中,这时你看到了什么?
(1)学生小组合作操作以上实验。
完成实验后叫同学来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生:一只乒乓球在内瓶的瓶颈处将瓶口堵住,另一只在它上面斜靠着瓶壁。
(2)学生小组合作:用水快速从上方对着乒乓球倒入内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a.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b.师评价,小结。
(3)想一想:为什么一只小球会浮起来,而另一只却沉在下面?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
浮力=向上浮力-向下浮力
四、本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
浮力教案(篇10)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潜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透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资料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2.透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一样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带给必要的素材。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一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能够明白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方请看: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G-F拉(板书),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带给归纳素材。透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潜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状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状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想想做做”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一样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状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方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样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我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这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方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光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决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一样,但浮力相同,故决定: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一样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一样,但浮力相同,故决定:F浮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一样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一样,浮力也不一样,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一样,但浮力相同,故决定: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决定: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必须(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决定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必须(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决定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方同学们一齐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一样,浮力也不相同,故决定: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透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决定,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透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带给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那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一样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我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教师巡视,并帮忙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一样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一样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此刻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投影)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资料,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能够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这天我们透过自我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用心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1.资料: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推荐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潜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透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资料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教材中证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
故相应策略:
1.演示实验:用大弹簧测力计演示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再举例说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时,桶在水中时要比在空气中轻的多)。
2.透过分组合作实验,透过计算F浮、G物、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物理的数学推导得出一般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水袋(装满水,无气泡并扎紧),弹簧秤、烧杯。
(一)、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问:为什么会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边?观察书上四幅图,说出答案。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G-F拉(板书),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带给归纳素材。透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潜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同学们的水袋浸没时受的浮力多大呢?
你发现了什么?(G水袋=F浮,G排液=G水袋)从而,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教师巡视,并帮忙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做的实验虽然很个性但他的结论却能够用于任何状况下的浮力计算。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资料,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能够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这天我们透过自我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用心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1.资料: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此教案适合基础一般的班级,注重的是知识的易理解性而不是完整性;推荐以后逐步完整知识结构。推荐出一例题讲解两种方法计算浮力。
浮力教案(篇11)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浮力现象(配图片)如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可以躺在海面上看书?等由此引入浮力。 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 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活动1:演示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再用手给石块施加一竖直向上托的力,请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
再将弹簧测力计拉着石块放到水里,请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减小。
比较上述现象得出:浸在水中的石块也受到竖直向上托的力,即浮力。
换用其他的液体结果也是一样的。
大量的实验表明: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用F表示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对浮力定义的认识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对活动1中的`石块进行受力分析:石块在重力、浮力、拉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故有F浮 + F= G
F浮 = G-F(称重法)
想一想:桥墩受到浮力吗?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结果不确定
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2: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
带领学生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教材活动2
[总结]: 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F浮=F上 — F下
(压差法)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浮力有哪些新的认识?纠正了哪些队浮力的错误认识?
浮力教案(篇12)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 。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而后再进行实验。
浮力教案(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浮力教案(篇14)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用具: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静止不支时受力分析图 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①引导学生用实验说明:
a.金属块的部分体积与全部体积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b.金属块浸入其他液体(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②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对第一个实验结论加以修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单位:F浮—牛顿、液—千克/米3、g—牛顿/千克、V排—米3.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答简单问题: VA=VB,pA=pB,甲乙,比较 A、B物
体受到的浮力.
浮力教案(篇15)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里打“√”如果不能确定写“?”。
2、放入水中观察,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面上。
3、把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把沉的物体放在右面。
橡
观察物体 泡 橡 皮
沫 皮 泥
针 形
绵
头
回
海
烛
币 钉 块
球
蜡
硬 铁 木
乓 乒
推测沉
浮 实际沉
浮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根据实验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或形状都应该相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类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一: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二: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一: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出示“死海不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做土豆片在清水和盐水的沉浮,观察沉浮状态
2、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呢?
板书设计:
浮与沉
大小相同:轻
重
轻重相同:大
小
散水头丁家桥小学
张玉兰
相信《浮力教案精选1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浮力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