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10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 百分数教案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范本5篇。

编辑费了很大的劲将创意融入到制作中,创造出了这份“六年级百分数教案”。老师在教新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但其中的知识点需要精心设计。教案是提高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所必需的工具。本文旨在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见解,希望您会喜欢它!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德育目标: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学生分析

这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分数应用题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

确定五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难点: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创新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题意。

4、德育点:通过编题,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5、空白点:出油率等百分率的总结。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主要技术留空白、师生商量、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一)复习

1、4是5的几分之几?

2、一根钢管长12米,用去8米。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激发兴趣

1、完成练习题。

二、组织研究

(一)、学生自学例1

(二)、

1、教师说明什么是发芽率。

2、学生自学例2。

合作成功

1、自学教材。

2、小组讨论。

3、代表汇报。

三创设条件

1、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百分率?

2、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自主参与

1、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中运用百分率的例子。

2、完成做一做。

四、引导创新

分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编题,相互解答。应用实践

编题解答。

五、反思小结

1、习二十九中的1、2、3。

2、谈谈自己本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没学明白?

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质疑、小结。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篇2)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百分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前让学生从书本或生活中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依托生活原型,实现再创造。选取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说说这些资料是从哪里收集的?容易找吗?

师指出:像18%、50%、64.2%……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①说一说图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平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指出:18%是 “谁”与“谁”相比较的结果?它表示谁是谁的18%?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18%”表示的是“小学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小学生人数的18∕100”。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初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初中生人数的49∕100 ;高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高中生人数的64.2∕100。

②比较这三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看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关系。通常人们把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率或百分比)(趣祝福 WWW.ZFW152.cOm)

(1)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分数)那百分数与分数完全一样吗?

看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①72∕100升的75∕100是54∕100升。

②一批大米有50∕100吨,售出它的80∕100,售出40∕100吨。

(2)观察讨论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带单位 既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又表示一个具体的数

3、运用百分数的好处。

讨论小强三次投圈游戏的成绩来说明运用百分数表示便于比较。

②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说一说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形式:师读生写,然后对照,写对了几道,写对了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4、你会用百分数填空吗?

(1)你认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为(  )%

(2)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为(    )%

(3)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      )。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这节课的心情吗?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篇3)

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方法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值观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方法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值观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750×20%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值观 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1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50是200的百分之几?

3 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4 出示课件复习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5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独立解答。

6揭示课题: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

(3)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

(4)启发学生思考: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长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增加的÷原计划的)

(6)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116.4%-100%=16.7%

(7)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2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如何解答呢?

(1)提问:这道题中是那两个量进行比较?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将例3改变问题后的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除数发生了变化?三、拓展应用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4).甲校学生人数比 乙校多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怎样的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例3、14÷12≈1.167=116.7%

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方法 增强应用意识,体会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值观 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4: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4。

例4: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指导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指导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3)、抽生说思路。

(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

(6)、列式解答。

(四)、分析特征,自主归类。

1、师生一起归类,这类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回顾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联系实际,对比提升。

1、改编例4并解答。

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图书1568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有多少册?

(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解答。

(3)、全班交流。

2、分析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今天学的这类题与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试做,师板书:

比30米多60%是( )米。 40千克比( )少20%。

五、全课总结。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课前让同学们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着了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根据现有的数据你能看出淘气、奇思、不马虎谁罚球更准吗?为什么?

2、必须知道这位同学的什么条件况?(罚进次数和总次数)

3、观察这张表,三人罚球次数各占罚球次数的几分之几?能一眼看出我们三谁的罚球水平最高,谁的点球水平最低吗?你打算怎么办?

4、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由有什么好处?(便于比较)

三、汇报展示,教师梳理:

1、因为便于比较,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百分数。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写成百分数。(显示百分数的形式)

2、拿出老师发给你们小组的表格,从自己找的百分数或老师提供的百分数中找出一个你们觉得很有意思的百分数,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汇报。

百分数意义调查研究表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和()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是()的()。

生交流、展示

3、欣赏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你知道百分数表示什么了吗?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这句话中有几个数?(两个)对,其实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齐读概念)

4、找异同,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米长的绳子,用去了61%,还剩下39%米。(一个说对,一个说错),你赞成谁的意见?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纯语言表达有点抽象,页不利于理解,因此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练习的形式更好理解。

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区别

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四、巩固提升,课堂总结: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8%45%98%99%100%55%2%

设计意图:是学生了解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整数,小数,可以比100大也可以比100小。

①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

②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200件,经过检验,有198件合格,合格率是()

③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问:为什么选择108%?其它百分数合适吗?)

④一本书已经看了(),还剩下全书的()。

⑤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全部成功,发射成功率是()。

2.甲: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占49%;乙: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也占49%。这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本第66页第2、3题

六年级百分数教案(篇5)

教学重点:xxxx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本单元中的利息的计算比较繁琐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利率化为小数计算时的小数点位置。

2. 本单元的折扣与成数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着重于写法上的区别,如一个是七五折,一个是七成五。

1、折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扣(课本第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成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2. 补充: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梵净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万?

大坪完小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大坪完小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某地前年的粮食产量为3000吨,去年因为洪水及病虫害的影响比前年减产近三成。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增加45%,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五、课堂作业

第13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成数

二成 = ( 十分之二 ) = ( 20% )

例2:

教学反思:

3、税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税率(课本第10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6、7、8、10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纳税的含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新- 课- 标-第 -一-网

2、能计算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能进行一些有关纳税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1. 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 什么是比率?

(二)引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三)自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思考。

1. 什么是纳税?纳税有什么意义?

2. 税收分为几类?

3. 什么叫应纳税额?什么叫税率?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二、展示交流

(一)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二)学生汇报

(三)反馈总结

1. 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 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 、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 、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尝试解答

(4)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5)小结求缴纳营业税方法

三、达标练习

(一)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补充

★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

★★楚天餐馆8月份在缴纳了5%的营业税后,收入为5.7万元。楚天餐馆8月份的税前收入是多少?

★★★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

★★★★某中介公司为顾客出售房屋,会按房屋售价的2%收取中介

费。该中介公司为李奶奶出售了一套房屋,收取中介费3200元。按规

定卖房还要按房屋售价的1.5%缴纳契税。李奶奶出售这套房屋最终得

到多少钱?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8、10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板书设计:

百分数: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4、利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9、11题。)

教5、学会购物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购物(课本第12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至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情景谈话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

(二)引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三)自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12页例5,思考并尝试解答。

1.A 商场打五折是什么意思?B 商场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2. 尝试解答?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二、展示交流

(一)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二)学生汇报并板演

(三)反馈点拔提高,总结方法

1. 根据学生的解答,比较两个商场购物所花的钱?

A 商场:

230×50%=115(元)

B 商场:

230-50×2=130(元)

2. 讨论得出:在A 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3. 总结求解题方法

三、达标练习

(一)课堂练习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

2、补充

(1)一件商品,成本价5元,按市场标价的8折出售每件还获利2元,问市场标价多少钱?

(2)某商店把一种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每件获利是进价的20%,而该商品每件的进价为80元,则该商品的标价是多少元?

(3)服装厂有每米12元和10元的两种衣料,总价是3200元.做大衣用第一种衣料的25%和第二种衣料的20%,总价是700元,工厂有每种衣料各多少米

(二)课堂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三)拓展练习

第15页第12、15题

(三)课堂总结

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如何才能进行合理购物?

6、整理与复习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教学难点: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二、综合运用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甲品牌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乙品牌先看总价总价乘以70%再乘以50%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

4、总结方法

三、基本练习

1. 一种衣服原价每件8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钱?

2. 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每件45元,你知道商场正在打几折出售吗?

3. 王大爷家去年收玉米1500千克,今年预计比去年增产一成。今年玉米总产量预计是多少千克?

4. 赵军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4.25 %。到期缴纳利息税后,赵军实际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元?

5. 某著名品牌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 商城按“满200元减10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城先打七折,再打八折的“折上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460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 、B 两个商城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城更省钱?

四、课堂作业

1. 一种衣服现在打九折出售,现在每件卖45元,原价是多少钱?

2. 小明爸爸买了180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5年。如果年利率为4.75 %。到期小明爸爸可以多获得多少元?

3. 实验小学图书室有图书8000本,中心小学的图书本数只有实验小学的九成五那么多。你知道中心小学的图书本数是多少吗?

4.2004年赵叔叔购买“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获得一等奖,奖金是5000元,根据税法规定他应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赵叔叔实际可以获得奖金多少元?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铜仁到贵阳的单程机票原价为680元一张,妈妈买到一张打三五折的特价机票,妈妈实际花了多少钱? ★★商场在元旦期间进行打折促销活动,某品牌电视机打八折出售,杨老师在活动期间购买了一台原价3850元的电视机,比平时便宜了多少钱?

★★★某商店打折促销,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

★★★★小红在某文具店买了一套文具,老板给小红打七折的优惠,小红节约了12元,这套文具原价是多少钱? ★★★★★妈妈进了一批水果来卖,每千克的进价加上3元为每千克的售价。一位顾客买这种水果10千克,妈妈给她打八折,结果赚了10元。这种水果每千克的进价是多少钱?

板书设计 百分数:折扣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1)180×85%=153(元) (2)160-160×90%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 =160-144

=16(元)

160×(1-90%)

= 160×10%

= 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钱。

心得反思

第 2课时

学期总第 8 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成数

教学内容 第9页“成数”、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频道小编推荐: |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范本


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推荐的“六年级复习课教案”,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记入收藏列表中。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教案的完善,是新老师让课堂更加生动的步骤。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1)

六年级时态复习课

一、教学背景:时态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大小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在这八册书中出现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四种时态,我将会用两节课对这四种时态进行复习。

二、教学内容:复习语法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三、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两种时态并让学生能够能灵活运用。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语法知识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 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Good afternoon, teacher

2、Daily talk(t-s)(大概)Eg:What did you /he /she do „? What did you /he /she do …? Did you go to …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What is he/ she going to do … Are you going to…

(设计意图:由老师与学生的自由交流,自然地复习了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句子,唤醒对这两种时态的记忆,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英语氛围,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开口说话。)

3、Sing a so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复习将来时,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Step2: Presentation/Practice

1、Brain storm(PPT出示动词图片、词组,学生快速朗读一次)A、过去式的复习Da Xiong’s Last Week

Da Xiong:(crying)I failed the English test.Ding Dang: I am sorry to hear tha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Da Xiong: Oh!I was busy last week.I went to a park by bus last Monday.I took many pictures with my friends last Tuesday.I played football last Wednesday.I walked to grandma’s home last Thursday.I watched TV last Friday…Ha,ha, I was so happy.Ding Dang: Oh!You always play.That’s why you failed the English test.(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引入过去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听力和笔试练习,使本来枯燥的练习课变得生动。)

1、回答问题:What did Da Xiong do last Friday?(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并板书: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2、看图(PPT)提问、回答并完成下题

(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提问大雄,然后录音回答,学生根据回答的内容完成下列短文。)

Da Xiong

to a park by bus last Monday.He

many pictures with his friends last Tuesday.He

football last Wednesday.He

to grandma’s home last Thursday.He

TV last Friday.He was happy.1、写出动词的过去式

T: Da Xiong failed the exam.Why? Is it very difficult? Let’s help him.呈现大雄的试题:

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并在横线上写出你知道的更多的动词及过去式: clean()climb()wash()watch()dance()study()

see()take()swim()fly()

I can write more:

Check the answers.检查谁写的动词过去式多(教师检查及学生小组内检查)小结动词过去式的四种情况(PPT)

(设计意图:通过做大雄的试题进行笔试练习,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试题能帮助学生归类出动词的过去式的几种形式:

1、一般在动词词尾加ed。

2、如果动词以字母e结尾,变过去式时直接在词尾加d。

3、如果动词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变过去式时要变y为i再加ed。

4、部分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而且试题设计一条横线让学生自己写更多的动词及过去式,具有灵活性。)

2、Let’s chant Is, was, are, were.Ready? Go, went, went to a park See, saw, saw elephants Eat, ate, ate good food Read, read, read a book Take, took, took pictures Swim, swam, swam in the se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ate, ate, ate good food.(设计意图: 通过chant 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过去时及短语搭配。欢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调整孩子们疲劳的脑神经,也为知识的巩固降低了难度。)B、将来时的复习

T:If you are Da Xio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 S1:I am going to…

S2:I am going to…

T:OK, let’s see what is Da Xiong going to do next week? Da Xiong’s Next Week

Ding Dang: Da Xiong, there is another test 1 week lat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 Da Xiong: What shall I do? Oh, I see.I will study hard next week.I’m going to read English with my sister next Monday.I’m going to read a book next Tuesday.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next Wednesday.I’m going to Mike’s home by bike next Thursday afternoon.I’m going to watch TV Friday evening… Ding Dang: That’s right.1、1st list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Da Xiong going to do next week?并板书:(He is going to study hard next week.)am/is/are going to = will

3、听音,判断对错并改正。

1、Da Xiong will read Chinese next Monday.()

2、He is going to watch TV next Tuesday.()

3、He is going to Mike’s home last Thursday.()

4、He is going to watching TV next Friday evening.()(设计意图:判断对错的练习再次检查了学生对叮当和大雄之间的对话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练习里面渗透了动词时态与时间状语的搭配一致性问题。)

3、擂台赛:

T:Rea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ask some questions.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对话“Da Xiong’s Next Week”,并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然后学生分两组进行问答擂台赛。

(设计意图:通过擂台赛帮助学生复习更多将来时的句型。而且让学生来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学生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们提出充满个性不同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这符合素质教育所期盼的结果,这样比自问自答更能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通过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个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C、过去式与将来时的综合练习

1、Changing partners(练习下列句型)A、用过去式造陈述句 I ate good food.B、用将来时造陈述句 I am going to„

C、用Where , What, How„ 造过去式或将来时的问句

(设计意图:分三步进行“变换伙伴”的活动,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出过去式、将来时的句子及两种时态的混合问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两种时态的表达练习。)

2、Make a postcard to Da Xiong.T: Design your postcard in your group, and then write sth about your “last weekend” and “next weekend”.(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大雄设计一份post card,写出自己上周和下周的活动,从而在笔头上综合检查学生对过去式和将来时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这个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Step4 : Summary

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两种时态及句子的主要结构)。

2、根据本课主线人物大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进行情感教育。

Step 5: Homework Make a book : My Weekends(含过去与将来)教师先展示自己的书(Say goodbye to Da Xiong and Di Dang)

六、板书设计

Review the Tense(Ⅱ)

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He is going to study hard next week.am/is/are going to = will

六年级英语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要求学生掌握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2.复习词组,要求学生能用一般过去时简单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和运用

难点: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Greetings Question: What do you often do after school?

What does he often do after school? Answer :I often sweep the floor.He often reads a book.2、Let’s chant: What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 ? I often, I often sweep the floor What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 I often, I often read a book.What does he do ? What does he do ? He often, he often washes the clothes.What does she do ? What does she do ? She often, she often does the dishes.(二)、Presentation Litter teacher:I visit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end.(引出过去时)Ask: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group work)自编chant What did you do ? What did you do? I took, took pictures.What did she do ? What did she do ? She climbed, climbed a mountain.What did he do? What did he do? He learned, learned Chinese.What did they do ? What did they do? They sang, sang and danced.Task

1、请给所做的事情找出合适的时间,连线 I went to school

last Sunday.We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morning.I was born(出生)

yesterday evening.I ate good food

in 1996.小结:英语中要表示过去做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要用过去式,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Task2、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play

clean

(2)dance

live

(3)study

cry

(4)go

buy

小结:动词过去式有规则和不规则变化两种,a、一般在动词尾加ed,b、结尾是e的动词尾加d,c、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先变y为i,再加ed,d、特殊变化需牢记. Task3、按要求填写表格 原形

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分词

过去式

Watch eat do sing swim go

take

Game:长鼻王

三、Consolidation

Task4.采访活动 活动内容:

Where did you go ? 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

小学六年级英语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内容:一般现在时的综合复习。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听力材料、学生个人信息卡

五、教学过程描述 Step 1 Free talk: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

T: What’s the date? S1: It’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1: It’s …

T: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this morning? S2: I have …

T: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S2: I like … T: Do you study … well? S2: Yes, I do./ No, I don’t.T: Oh, you are so great!I think you should study harder.Try your best, ok? T: I like PE, because I like sports.Do you like sports? 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What sport do you like?

Do you … every day? Step 2 Review the phases 1T: Good, we should do some exercise to keep healthy.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ports.Can you say them quickly? S: …

2T: After school, we can do these sports, and what else can you do? I usually read books and watch TV after school.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S: …

T: Now let’s play a game.课件呈现photos,教师作示范造词组take photos Step 3 复习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一、二人称时的用法 1 T: I think, all of you study English well.You know, I have a new friend;he studies English well, too.Do you want to know him?

Now you can ask him some questions.S: 人机对话,问Billy

如下问题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

T: Let’s read Billy’s self introduction.T: Now please fill in your information card.Step 5 总结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1这节课,我们复习的是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一起来看一看一般现在时的“自我介绍”!Hello!大家好,我叫“一般现在时”,你想知道我的故事吗?

Let me tell you!首先,看看我的本领吧。我被大家用来表示经常性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下面请看我的面目—我的构成: 我常常与often, usually, Sometimes ,on Sundays等词连用,动词用原形。不过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要在动词后加s或es。例:

I often read books at home.She plays the violin every day.如果是疑问句,还要用助动词do(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用does)构成,动词用原形。例:

Do you usually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 What does he do on Sundays? 下次见到我时,千万不要忘记我是“一般现在时”啊!See you!2我们知道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会有变化。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有哪些变化呢?

顺口溜:肯定句中,他、她、它,动词后面加尾巴。一般动词直接加s,有些加es 以辅音字母加结尾的,变y为i加es 3 读一读变化后的动词。Step 6 Let’s do some exercise.Finish the exercise with proper words.a.Sometimes, I ________ basketball after school.My father usually ________ newspapers in the evening.________ your mother _________ shopping every Friday afternoon? What ________ Helen usually ________ on Saturdays? e.I like Chinese, but my friend, Ben _________ PE.2 Listening exercise.T: I wrote an e-mail to you.Please help me finish it.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Step 7 Homework 向我介绍你的好朋友们。

This is my friend.Her name is ….she’s ….She lives in ….she likes…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化石鱼是小鱼的祖先。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3、学习“答”“案”两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学习两个生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化石鱼》。在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记住了吗?(课件出示:原来、祖先、所有、一块化石)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这些生字宝宝大家掌握的真不错,那你还记得吗?课文中说谁在谁的附近游来游去?(课件出示化石鱼图片)这就是那条化石鱼,小金鱼会在哪游啊?指名生到前面指一指。这些地方都离化石鱼很近,我们就说这些地方是化石鱼的附近。(课件演示)你能用“附近”说一句话吗?

老师这里还有些生字宝宝也想和大家教朋友,你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稀奇、附近、答案、假鱼)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伙伴。个别说说。

①课文从第一到第几自然段是在写小金鱼以为化石鱼是假鱼。

②请你默读1—5自然段,想一想小金鱼刚开始看到化石鱼觉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能读给大家听吗?

③“稀奇”是什么意思?你能通过朗读的方式把小金鱼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吗?

⑤就是呀,小金鱼觉得很稀奇,开始它以为化石鱼是假鱼,它对化石鱼说了什么?默读2—5自然段,用“----”画出小金鱼说的话。把你画到的读给同桌听。

⑦请大家照着屏幕读一读,想想使用了哪些标点符号,(课件出示标点符号)你能读出这些标点符号吗?自己试试。

⑧谁来问问,一起问问。

⑨小金鱼为什么这么问?

⑩它有这么多小问号,它觉得很稀奇,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说明小金鱼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读。

①小金鱼为什么觉得化石鱼是假鱼读2—5自然段找找答案。

②自己读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④想想这几句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课件演示)你能换一个词吗?

⑤再读读让老师听的更清楚。

⑥难怪小金鱼以为它是假鱼,我们再读读2—5自然段,女孩子读小金鱼,男孩子读化石鱼,老师读旁白。

①小金鱼找到的答案是正确的吗?它是怎么知道的?默读6—9自然段,用“~~~~~”画出河公公说的话。请你学着河公公的样子读读。

②先看河公公的这段话(课件出示)自己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最老最老”你感受到什么?(课件演示)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河公公是老爷爷他的话应该怎么读,自己试试。

④河公公还说了些什么?这次你又读懂了什么?

⑤四亿有多长?(板书400000000)你有什么感受?再读读。

① 个别读,你为什么这么读?第一句后面是什么符号?后面还有逗号和句号,请你读出停顿。

② 这次小金鱼找到答案了吗?化石鱼究竟是谁?

③ 我们再读读6—9自然段,女孩子扮演小金鱼,男孩子扮演河公公,老师读旁白。

④ 小金鱼们,你们怎么那么高兴呀?大家再读读小金鱼的话,分享一下它的快乐。

小金鱼看着化石鱼越看越觉得有趣,它要把这件事告诉它的朋友,看,它的朋友来了。(课件演示)小金鱼们快点讲给你的朋友们听吧!

7、学习“答、案”

①小金鱼高兴地游走了,把“答、案”两个字留给了我们。(课件出示两个字)你怎么能记住这两个字呢?

②怎么写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呢?写好哪几笔就能做到上盖下,下托上呢?

③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3)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3. 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名句:

习题3答案:1.妻子:夫人和孩子。漫:随意,胡乱。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篇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2.元:同“原”,本来。但:只。全句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为不能看见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习题4答案:因为陆游一直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这也是他一生念念不忘的事,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但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会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所以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也可见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复习本课 10 个生字及指定词语,写好“答案”二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金鱼与化石鱼、河公公之间对话的 有趣。

3. 知道化石鱼是鱼类的祖先,激发探索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朗读中,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体会不同标点表达的语气不同。

教学难点:

1. 体会小金鱼与化石鱼、河公公之间对话的有趣。

2. 在田字格中正确、端正地写好“答案”二字。

教学流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鱼》,一起来读读课题。

1.复习词语。

师:文中的词语是不是都认识了呢?让我来考考你。

(2)出示:原来、所有、祖先、四亿多年 师:这一次会有 4 个词语一下子都跳出来,请你和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谁全 能读正确? 师:全对的请举手,真棒!

(3)出示:附近、稀奇、假鱼、答案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词语呢,它们不仅笔画多而且还容易读错!你们可要睁大 眼睛仔细看啊。

①附近:师:它们都是几声?(非常好! )一起读“附近” 师:哪条小金鱼,愿意游到我的附近啊?——这条小金鱼,快游过来 吧! (真是一条可爱的小金鱼) 师:通过它的表演,我明白了,原来附近就是周围的意思啊!快和你 附近的同伴读读这个词。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这个小故事了,现在请你 再好好读读,一会儿看谁能够清楚地说给大家听。

(2)选择词语说说课文意思。

师:还记得它们吗?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说说)

(3)理解“稀奇” 。 师:当小金鱼看到化石鱼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稀奇”啊?

二、感悟课文 2—5 段。

师:看到这样少见的奇怪的鱼,小金鱼都和它说了些什么呢?快读读课文 2—5 段,用横线画出小金鱼说的话。

1. 学生自读课文 2—5 段,用横线画出小金鱼的话。

2. 学生反馈。

①(指名读)哪条小金鱼快来说说,第一次你是怎么问的?听出来了,你 感到很奇怪。

②(小组读)这组的小金鱼也来问一问。

③(同伴读)看看这两句话都是什么标点?对呀,小金鱼从来没见过这么 奇怪的鱼,所以想问个明白,快和你附近的同伴互相问问。

①(自己练读)那你们又问它什么了?这一次和上一次的语气一样吗?从 哪知道的?

②(指名读)强调“一定”是呀,小金鱼可不仅仅是想问个明白了,它这 一次是一定要打听清楚,因为它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那该怎么打听呢?你是 一定要打听清楚吗?我可没有听出来啊。 (范读)

③(齐读)大家一起来打听清楚吧。 师:小金鱼快告诉我,当你问完化石鱼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啊?

④(游戏体会)听你这样一说,我想到了一个游戏:木头人。我们一起来 玩吧。

⑤(齐读)我刚才看到好多同学还真是一下也不动,想想自己刚才的样子, 化石鱼是不是也像你们一样只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呢?对!化石鱼是始终一下也 不动,该怎样读它当时的样子呢?

(3)结合板书小结化石鱼是假鱼的原因。 师:你们问了化石鱼两次,它始终是一下也不动。遇到这样的鱼,你心里在想 些什么啊?(生 1:这条鱼怎么和我见过的鱼不一样啊?生 2:这条鱼的尾巴怎 么不摆啊……)

①(齐读)所以这时你说……

② (同伴读) 快看看这是什么标点?那该怎样读啊?快和附近的同伴读一读。

③(齐读)我已经看到小金鱼高兴的表情了,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一读。

(5)检验学生了解情况,进行说话训练。

①练习“因为...所以...”的句式。 师:我来采访一下,小金鱼,你们为什么以为化石鱼是假鱼啊?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②小结学生语言。 师:哦,我明白了,因为你们没有见过这样奇怪的鱼,所以你们以为化石鱼是 假鱼。是这样吗?

三、感悟课文 6—9 段。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金鱼的话,用曲线画出河公公的话。 师:河公公又和这条好奇的小金鱼之间说了些什么呢?请你继续读读 6—9 段, 用横线画出小金鱼的话,用曲线画出河公公的话。

2.学生反馈。

3.读懂河公公的话。

①自己读读河公公说的话,想想你知道什么了? 预设:不是假鱼是真鱼——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 它是小金鱼的祖先——看来你读懂了河公公的话。 它是小金鱼最老最老的爷爷——这最老最老的爷爷距今已经有多少 年啦?——看来你们都明白了河公公的话了。

②(齐读)快把河公公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③(男女生比读)想想河公公这么大的岁数了,它的话应该怎样读啊?男生 读读,女生再读读。恩,有点河公公的意思啦。

④(同桌分角色读)同桌之间一个当河公公,一个当小金鱼,互相读读它们 的话。

⑤(小组展示读)哪组给大家读读。

4.看视频了解。 师:河公公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5.小结:原来河公公说的都是真的,小金鱼找到正确的答案啦,这距今四亿多 年的化石鱼就是它的祖先。

四、学习10 段。

师:此时,小金鱼望着这条化石鱼越看越觉得有趣,它要把这件事情告诉所有 的朋友。

五、回顾全文。

师:多有趣啊!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这篇课文吧。

六、指导书写。

师:小金鱼终于找到了的答案,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 个生字吧。

1、自学笔顺。同桌之间一起说说这两字的笔顺。

2、集体书空检查笔顺。右手书空,我们一起说一说。

3、强调注意地方。想把这个字写漂亮,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呢?

4、师范写。有了你们的提醒,我想这两个字一定会些漂亮的。

5、学生描红一个,写一个。自己描红一个,写一个。

6、反馈评价。

7、自己再书写一个,同学之间互评。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5)

盘活四字词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教材中出现的成语。

2、会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3、复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会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复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课堂上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我对大家提点要求: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回答不上来不要有后顾之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跟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刚才说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成语和四字词语)你知道老师讲了哪些成语吗?(生答,投影成语)生读。同学们,四字词语简洁凝练,尤其是成语更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本册课本中有很多四字词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盘活这些四字词语。

二、课前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整理了本册课本中的四字词语,谁来说说你都找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1.指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出示: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惹人讥笑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碧空如洗 波涛起伏 水落石出 百折不回 牙牙学语 身无分文 溜之大吉 怒目圆睁 兴高采烈 和蔼可亲 闪闪发光 一命呜呼 苟延残喘 罪魁祸首 竭泽而渔 风雨同舟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马马虎虎 恍然大悟 北风怒号 匆匆忙忙 饱经风霜 牛毛细雨 结结巴巴 大病新愈 抑扬顿挫 相依相随 焦躁不安 漫不经心久别重逢 横遭不幸 震耳欲聋 浴血搏杀 不甘落后 千方百计 哭笑不得

长途跋涉 大摇大摆 无影无踪 微波粼粼 有朝一日 大洋彼岸 不解之缘 暗无天日 眼冒金星 一反常态 为所欲为 暑去寒来 不在话下 窃窃私语 无言以对 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脍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响遏行云

2.排火车读一读(每人读一行)。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读的有不准确的地方,同桌为他正音。

三、指导书写

同学们,这些四字词语中,你觉得哪些字书写时容易出错?

四、运用 1.词语归类。

课件出示:德高望重。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这个词?(描写人物)课件出示:人物描写。从屏幕上找一找哪些还是描写人物的词语?课件出示:怒目圆睁、和蔼可亲。除了人物描写的,你觉得还有哪种类型?

小结:将词语归类是为了更好的积累词语,其实除了归类这种方法,还有很多积累的办法,比如:抄写、多读多背、理解意思记忆等。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加强词语积累。2.填空。

光积累是不够的,学以致用才算真正掌握。你们会运用吗?(会!)口说无凭,老师来考验一下大家。

(1)俗话说“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刚才还是____,转眼间却____,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这天气真是____啊!

(2)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朝着一个目标,____地去做,不能____。(3)老师____地说:“同学有了缺点,我们应该____地去帮助他,而不能____。” 3.课堂练笔。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游览了成语乐园,感受到了成语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欣赏到了同学们精彩的成语表演,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满载而归。但今天我们所结识的成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中华成语发展至今仍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同学们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愿同学们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探索,去认识更广博的世界。

板书设计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化石鱼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3、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化石鱼,英文名称[ichthyolite]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几亿年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②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③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

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化石鱼”。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艾青的《化石鱼》是一首哲理诗。艾青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

1、全诗共7个段落,在诗意上可分为几部分?

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三部分。

第二层(2节)写鱼生命毁灭的悲剧。

第二部分(3、4、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

第三部分(6、7节)写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提示的人生的哲理。

第1节:找出诗中描绘鱼在形成化石之前的形象的词语,这与下文有何关系?

第2节:采用“你”的第二人称,诗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如何理解“失去自由”?

第4节:后两句该如何理解?“沉默”“不能动弹”鱼的感受?

3、总结,同时简介写作背景。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因为鱼化石的形象能极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当然,要通过鱼化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要表达得生动感人,不仅要对自己内心的思绪有准确把握,还要对鱼化石的形象有准确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诗人正是具有这种把握能力的高手。

1、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教学巩固: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

2.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一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

3.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4.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六年级复习课教案(篇7)

一、形近字

拼命 敬仰 坐位 吉祥 劈敌 日寇

饼干 抑制 挫折 清洁 墙壁 冠军

香蕉 简单 干燥 洗澡 遭受 浴血

焦急 竹筒 急躁 早操 糟糕 欲望

富裕 石碑 柞树

世俗 牌坊 作业

二、解释课文、语句

《老人与海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送老人,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 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 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 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 歌曲吗?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 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 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5、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 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6、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老奶奶告诫我说:“摘(zai)桃容易栽(zhāi)桃难啊!”

B.他似(s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似(shì)的站在那儿。

C.音乐(lè)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yuè)。

D.小菊做的飞机模(mú)型精致极了,跟真的一模(mó)一样。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分)()

A.赤橙黄绿清兰紫,谁持采炼当空午?

B.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河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泄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贱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振耳欲聋。

C.一家外国报纸清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D.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下列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火把花》这篇文章很深,不好理解。

②这口井很深,人们打水十分吃力。

B.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

C.①他爷爷与地主老财有着深仇大恨。

②我们对老张的遭遇深表同情。

D.①花言巧语迷惑不了头脑清醒的人。

②这个百花齐放的季节是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B.安徒生的作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C.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姑娘们跳起了动听的舞蹈。

D.大地把太阳照得一片通红。

5、下列句子说得最委婉的一项是(2分)()

A.怎么不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

B.快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拿给我用!

C.你为什么不把《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呢?

D.能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借给我用一下吗?

6、下列句子表意准确、简明、连贯的一项是(2分)()

A.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

B.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很快进步了。

C.围绕中心选材,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D.即使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7、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的同学正奋笔疾书;有的同学正掩卷沉思;而老师则平静地站在讲台前默默地注视着他们。

B.“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吗?”

C.郑板桥是清代一位有名的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D.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8、下列和所给例句修辞方法同类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天亮时才发现,我们俩已经成了泥人。

A.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B.红安养育了223位将军,两任国家主席。

C.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D.昨天我遇见那个小光头了。

9、数量从“1”增加到“9”和从“9”减少到“1”,下列对二者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增加了8倍,减少其9分之8

B.增加了9倍,减少了8

C.增加了9倍,减少了9分之8

D.增加到9倍,减少了8倍

10、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分)()

A.一儿曰:“日初出大余车盖,级日中,则如盆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虽与之俱学,佛若之矣。

C.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D.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11、在下面的括号里分别填进一个“叫”的同义词。(4分)

虎()马()犬()狮()

狼()蝉()猿()羊()

12、把括号内的三个备选词语分别填到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3分)

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最大的□□之一。

(备选词语:危害灾难灾害)

13、读句子,回答问题。(3分)

A.这里产的蜜桔,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

B.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将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

(1)A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说蜜桔重还是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说距离远,还是说距离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将原句中加点的部分各改动一个字,使其中数字所表示的轻重、远近与原句意思相反。

A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B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0分)

坟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 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4、从体裁来看,本文属于(2分)()

A.童话 B.小说 C.寓言

15、给本文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是(2分)()

A.叹息

B.大人物和小人物

C.蚊子和狮子

16、文章运用了(A.拟人B.夸张C.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A.外貌动作B.语言动作C.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中心。(2分)

17、文中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

(1)第一次吹喇叭是因为(1分)()

A.心中无底,借此鼓气 B.藐视强敌,勇敢出击

C.迷惑强敌,制造战机 D.虚张声势,吓唬强敌

(2)第二次吹喇叭是因为(1分)()

A.战斗之余,习惯吹奏 B.战胜强敌,得意忘形

C.鼓足勇气,准备再战 D.嘲笑强敌,再接再厉

18、这种打败大人物的人却被小人物打败,原因是(2分)()

A.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头脑灵活,机智勇敢;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B.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勇猛善战;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不可一世,疏于防范,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C.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深知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会麻痹大意,意外地被小人物打败。

D.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能以已之长克敌之短;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二)(30分)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见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时,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表演潜水了。”

19、请在文段方框处填上恰当的标点。(3分)

20、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掩盖-()惊奇-()

2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2分)()

A.声音延续 B.解释说明 C.意思转折

2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2分)()

A.意思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话语突然停止

23、“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句中“没”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没”字的意思是□□;后一个“没”字的意思是□□。(2分)

24、“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2分)

25、“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则寓言刻画小猫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3分)()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27、本文的写作顺序是(3分)()

A.先总后分 B.总分总

C.先分后总

2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3分)()

A.做人要乐于助人,不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

B.做人要真心待人,不能自作聪明,瞎乱猜测。

C.做人要诚信实在,不要文过饰非,自欺欺人。

D.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要固执己见,狂妄自傲。30、小

猫的性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作文(30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14篇


出于您的要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信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学中的教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856-656-1205409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自主尝试计算:

(2)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x=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_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_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

40080500读作:()

370600读作:()

1459032700读作:()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二、探究学习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写作:()

七十万写作:()

七百零八万写作:()

九千零五十万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的数,所以把数写在级上,然后在级写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写作:()

想一想:你是怎样写这个数的,把你写这个数的方法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吧。如果自己没写出来的话,要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小结:我们发现这个数含有---级,要先写---级上的数,再写级上的数,每一级上的数都按照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回答:“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数怎么写?个级上数又怎样写呢?先尝试一下,在小

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再对照数位表来写一下这个数。

思考:为什么要在千位上写一个“0”?

2.尝试写一写下面的数,也可以对照数位表来写。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写作:()

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各自的写法,说说是怎样来写这个数的。

小结:从刚才的写数中我们发现,如果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现在你能不能

完成的说一说怎样写亿以内的较大数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把较大数的写法写在下面。

三、达标检测

1.写出下面画线的数。

(1)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是的广场,面积约为四十四万米2,写作:米2.

(2)火箭每分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写作:米。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零五万六千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一千四百四十二万

3.直接回答

(1)一个数的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数的位是十万位,这是位数;

(3)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位是位。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范本


教师需要从以下角度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助于学生提高哪些能力和知识。

2. 教学内容:列举要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和概念,并将其合理组织,确保逻辑清晰和有层次。

3.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如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流程合理顺畅。

5. 教学评价:明确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如作业、考试、小组合作等,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6.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资料等,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希望这份"教案课件编写指南"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这篇文章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请收藏它留作参考!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7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2.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兴趣。

活动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7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活动难点:

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桃子、猴子等图片,1—7数字,加号、等号各一个。各种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来我们班做客了,你们看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7只小猴子)。

二、活动指导

(一)复习7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子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1.师:小朋友,请你告诉我,7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2.幼: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

3.师幼继续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二)复习6以内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播放课件)

1.复习2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师:小猴子来做客我们用什么招待他们呢?猴子喜欢吃什么?我先拿一个大桃子给小猴子,又拿一个小桃子给小猴子,我一共给了小猴子几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含义。

小结:1+1=2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1”表示一个大桃子,第二个“1”代表一个小桃子,“+”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2.复习2-6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 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3=4,3+1=4,老师又继续拿一个大的橘子给小猴,5个小橘子给小猴?老师一共给了多少个橘子小猴呢?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5=6,5+1=6。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三)学习7的加法,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进一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7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地上有一只小猴,树上面有六只小猴,一共有几只小猴呢?)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6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6=7,6+1=7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小明给猴子送了4辆玩具车,小红送了3辆玩具车,一共送了几辆?)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结束。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2)

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因此开展了这次科学活动《从家到幼儿园》。从身边的知识出发,利用地图来确定位置。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及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集体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建筑。

2.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已经观察了自己走过了那几条路,能说出一些有特色的房子。

一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地图。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中国地图吗?(认识)它的外形像什么?(大公鸡、恐龙、翻过来看像河马--- ---)今天我也带来一幅地图,看看是什么地方?(幼儿回答)

二、已有经验的交流分享。

“现在我们在哪里?”

“我们幼儿园附近有什么?”

三、初步学看地图。

1.“我从家到幼儿园走哪条路最近?”

2.“找一找,你从家到幼儿园应该怎么走?”

3.师幼共同确定幼儿的位置及幼儿园附近的主要街道、建筑。

4.教师在地图上介绍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请幼儿帮忙找一找从老师家到幼儿园的路线。

小结:地图可以告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寻找这些地方。

四、在地图上走一走。

1.幼儿找一找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在地图上用手指走一走。

2.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来园的路线和路上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还可以与同伴进行比较。

活动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幼儿年龄特点,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应使孩子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孩子们的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孩子们的学习更生动而有效;孩子们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在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大部分的幼儿很投入,表现也很积极。活动中和幼儿平行交流,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说、大胆地说。大多数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大胆的表达。活动中,教师一直与孩子是平等的,是站在支持者、引导者的角度,去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支持是有效的。

不足之处:

1、在活动中还需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能力较弱又不敢开口的幼儿。

2、课时容量大,导致活动时间长。

总之“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把握,而每个幼儿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适合幼儿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3)

一、 说教材

《9的加法》是《幼儿园整合性家园共育资源包》中《做中学1》下册的活动内容,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二、说活动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活动目标我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9的加法,能够看图列式,理解图示与算式的关系。

能力目标:观察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重点:9的加法的计算。

活动难点: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形象思维方式发展已经相当好,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既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谈话教学法: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思考。

2、演示教学法:利用PPT进行情境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去理解9的加法。

3、游戏教学法: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感受数学的乐趣,喜欢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活动中注意安排幼儿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幼儿利用手中的小棒计算9的加法。

2、自主探究:幼儿根据第一组加法的学习,去探究学习第二、三、四组加法。

3、合作学习:幼儿合作分工,完成“送水果宝宝回家”的游戏。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我设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情景导入——游戏:“手指开花”。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指开花”。老师手指上开出的“花”的数量和小朋友手上“花”的数量加起来是8。

师幼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二)游戏活动准备——利用PPT图示学习“9的加法”

1、学习第一组:“1+8=9”和“8+1=9”。

(1)出示第二张PPT(点击出现一个苹果,再点击出现八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并列式。

(3)引导幼儿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式计算。

这一环节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图示学习9的加法。

2、利用PPT上的图示,让幼儿自己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自主学习“2+7=9”、“7+2=9”,“3+6=9”、“6+3=9”,“4+5=9”、“5+4=9”这三组加法。

(1)PPT3图示:先出现2个梨,再出现7个梨。

(2)PPT4图示:先出现3个草莓,再出现6个草莓。

(3)PPT5图示: 先出现4只小鸟,再出现5只小鸟。

这一环节让幼儿自主探究9的其他几组加法的运算。

3、引导幼儿观察四组加法算式,感知加法的交换律。

4、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正确评价。

(三)游戏活动过程——游戏:“送水果宝宝回家”。

1、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水果宝宝图片,图片后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以后送回到相应的屋子里面。送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节目,送对的小朋友得到奖励。

2、师幼听音乐一起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安全。

3、小结游戏:送错的宝宝表演节目,送对的宝宝得到奖励。

这一环节让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四)游戏活动延伸:我们家的数学

幼儿在家和父母一起找找家里的数学,并列出算计算一下。比如:我们家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一共有几个人?我们家有五个大盘子,三个小盘子,一共有几个盘子等等。

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形状和颜色结合,进行计数,并能正确填写在格子里。

2、运用数字或符号准确记录计数结果,试用表格进行统计活动。

活动准备:

1、黄瓜 茄子 辣椒 胡萝卜。

2、二维表格。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产生统计兴趣。

1、观察左边的图,讲述蔬菜名称。

小民的妈妈买菜回来了,你们看看都买了什么菜?(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菜名,然后个别提问,最后集体逐个点认。)

2、点数各蔬菜的数量,进行计数练习。

小民妈妈买了几根黄瓜,几个茄子,几个辣椒,几个胡萝卜呢?(让幼儿自由数一数。)谁能说说每种蔬菜有多少?(引导幼儿完整说出四种蔬菜的数量。)有什么办法让我一下就知道各买了多少蔬菜?

二、观看表格,学习统计方法。

1、观察右边图表,学看二维表格。

你们看书中右边有一个表格,表格上有什么?你知道表格有什么用?蔬菜、颜色标记和空格都表示什么?这一横排的格子都表示什么?(教师手指黄瓜,顺着其同排的格子慢慢地滑过去。)第二排表示什么?(茄子),表格上面有绿、红、紫、橘黄色的标记,绿色表示第一列格子的蔬菜全是绿色的,红色表示的第二列的蔬菜全是红色的。

2、分析表格,学习填表。

现在我们知道了蔬菜、颜色标记和空格表示的意思,每个格子都表示一种蔬菜,想一想格子里的茄子是什么颜色的`?(紫色)让幼儿说说黄瓜、辣椒、胡萝卜是什么颜色的,应该填在哪个格里。

三、操作幼儿用书,运用表格,进行统计。

1、了解填写表格的具体方法。

小朋友,你们再数数,妈妈各种蔬菜究竟买了多少,然后根据蔬菜的颜色在对应的格子里填上数字进行记录,这样你们数再多的蔬菜都不会忘记了。

2、自由数数,填写结果。

3、交流结果,互相检查。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5)

三、简单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小朋友想不想和时钟做朋友呀?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让我们邀请兔子来介绍它

2问:钟的表面是什么?(针和数字)请说出这12个数字。(主要认识分针和时针)较长的针叫什么名字?(分针)最短的针叫什么名字?(时针)

三。初步了解分针和时针的操作关系

(1) 问:时针和分针的速度是一样的吗?谁走得快?(鼓励幼儿互相讨论)

(2) 让我们让兔子告诉我们

(3) 老师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活动评价:本项活动由多**课件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欲望。通过组织看多**课件和指导幼儿亲手拨纸片时钟,把抽象思维和直接触摸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幼儿与教师互动对时钟的辨一辨、读一读,拨一拨,能让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

四、认读整点和半点

那我们怎样认读时钟表示出的时间呢,我们请小兔来说一说(放课件)

1.认读整点

(1)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时或者叫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

当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1时,表示1:00;当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2时,表示2:00

(2)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复习认读整点(放一日生活***)

提问:小朋友,我们每天几点来幼儿园?(8:00)中午几点吃中饭?(12:00)您几点放学回家(4:00)?请你们用小兔送给你们的小时钟拨一拨吧!

2.认读半点

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我们请小兔说一说(放课件)

(1) 老师总结:当分针指向数字6,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中间时,表示半分。(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那这面时钟表示几点半呢?

然后我们要看时针经过的是哪个数字,或者比较时钟两边数字的大小,哪个数字更小,也就是说什么时间是半过去的。(教师示范讲解)3:30、7:

30、9:30

(2)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复习认读整点(放一日生活***)

问题:孩子们,我们每天早上几点做早操?(8:30)你中午几点起床?(2:30)请你们用小时钟拨一拨吧!

[活动评价:本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利用多**课件,形象、直观、鲜艳的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观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运算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幼儿结合一日生活,通过自己拨时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学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3)特殊开会时间:12:30

(出示表示12:30的时钟)小朋友,这是表示几点半呢?这个时间有些特殊,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数字1虽然比数字12小,但时钟表示的时间是12:

30,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五、做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复习认读整点和半点

(1)讲解游戏规则:小兔现在要和小朋友们玩个“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你们愿意玩吗?小兔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

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就双手拿着一个钟拨时间,请小羊来说时间。小羊如果说对了,老狼就会发奖品给小羊,如果说错了,小羊就要退出游戏,小朋友听清楚了吗?

(2)组织幼儿做游戏

[活动评价:游戏法是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幼儿能一边玩一边快乐地学习。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6、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工作、按时休息的良好习惯

今天我们知道时钟,时间很宝贵,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做一个守时的好孩子。已经很晚了。我们该回家了。让我们跟兔子说再见吧!(放**)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6)

班数大学活动:认识“>”和 “

设计思路:

对中班幼儿来说,“>”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活动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三。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七只蜜蜂,五只蝴蝶。

2四朵红花和六朵黄花。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有两套数码头饰和一些小猴子头饰。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 10张数字卡(放入猫包),1个手鼓,录音机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

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开口,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学习儿歌:

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请2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一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6大于4“4小于6。”

7的组成(数学)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7)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2011-11-21 17:05:45来源于:亲宝网 我要评论(0)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本文Tag标签: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导读: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活动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8)

教案目的:

1、初步学习用“凑十法”来正确计算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

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活动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案准备:

情景图片一幅操作盒2个(红。蓝)乒乓球20个(黄。白)题卡若干大圆片小圆片操作筐作业单等

教案流程:

一、准备部分

1、复习2至8的分合。

8765432

1()1()1()1()1()1()1()

9+()=10

2、复习连加:创设情景,激趣启思。

“今天,我们大三班来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客人,大家看它是谁呀?”(出示图片小猴子贴在黑板左上角)可爱的猴子要带既守纪律又爱动脑的小朋友参观动物王国,在出发前,它先考考我们。”

出示题卡,集体或分组回答。

10+110+210+310+4

10+510+610+710+8

913915912916918

二、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

1、出示情景图,创设问题。

“动物王国到啦,首先欢迎我们的是谁呀?”“他们各有多少呢?”(幼儿回答)

小猴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数学问题,请听:“兔子有9只,蜜蜂有5只,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请列出算式。”

2、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讲述计算过程)

(1)、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个别幼儿讲出自己的方法

(3)、教师逐一总结各种方法

点数法、接数法等

3、通过教具演示“凑十法”,帮助幼儿理解计算过程。

“小猴子说大家说的`都算对。但是它不能很快得出结果,它还是想要一种看得最明白的方法。”

(1)教师教具演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看大分小、看小分大)。

(2)教师记录书写“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小结。

4、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动物王国还有那些动物呢?谁能像小猴子那样提出一个关于两种动物的数学问题?”

幼儿讲述,并列出算式。

5、幼儿操作圆片,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6、教师记录书写幼儿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作以小结。

7、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其他9加几的问题。

四、幼儿书面作业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圈一圈,算一算。

2、计算指导重点:安静独立做作业。书写格式。坐姿。握笔姿势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分析搬家的过程,通过猜测,推理发现搬家的规律。

2、喜欢参与数学游戏,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教具图书一套,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快乐搬家(意图: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引导幼儿找出隐藏的规律)

T:今天有10个新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让我们来欢迎他们吧。(出示10个儿童的形象)

T:你有什么方法能够很快的记住这10个朋友呢?快来想一想。(鼓励幼儿自由讨论,能够根据幼儿的发现及时抓住特征)

小结:原来你们都是运用了找不同的方法来记住他们的,我今天也有一个好方法来记住他们,那就是用了数字编号,可以很快的记住他们。

T:10个孩子今天要来玩一个搬家的游戏了,现在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搬家吧。(操作立体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观察一:老房子有几层?有几个房间?新房子有几层?有哪些房间?

观察二:1—10号的孩子分别在哪个房间里?

观察三:老房子里有什么?新房子里有什么?

T:几号朋友先搬到了新房子里,他到了哪个房间?然后又怎么样了?

每次搬家的提问注重引导幼儿猜测,推理出几号朋友搬到了新房子里?搬过去以后还会怎样?有什么规律?

T:有谁能够发现藏在搬家游戏里的秘密?看看谁的眼力最厉害?(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小结:我们看到这10个孩子在搬家的时候有很多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引导幼儿在观察搬家过程,继续推理出规律)

T: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的理由?

规律1: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间隔搬过去。

规律2:每次到了老房子第四层的第一个房间以后就搬到新房子去了。

规律3:数字从10往前倒数。

……

二、逆向搬家(意图:通过逆向搬家过程中再次进行大胆的推测)

T:刚才搬家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很多秘密,现在我们让朋友们再搬一次,看看是不是这样?你还可以找一找还有什么秘密藏在里面?

再次重现搬家过程,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验证。

最新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范本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1

一、学生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研究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态,了解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英语字母Aa--Zz,并能按字母顺序背诵、默写二十六个字母;

2、根据实物、图片说出所学单词要求读音正确;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

4、能在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能演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诵读已学过的歌谣。

教材重点:

1、能听、说、读、写英语字母Aa--Zz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

教材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

四、主要措施

1、考虑到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巧用实物、头饰、卡片、chant等来帮助进行单词教学。

4、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上讲台操练等等。融会话教学与情景表演之中。

5、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注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语言,形成一定的英语思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多读英语故事等。

6、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7、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Unit 1 Hello! 6课时

Unit 2 Colours 6课时

Unit 3 Look at me! 6课时

Recycle 1 3课时

Unit 4 We love animals 6课时

Unit 5 Let’s eat 6课时

Unit 6 Happy birthday 6课时

Recycle 2 3课时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2

一、教学重点

本部分主要是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及道别用语的会话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听懂、会说Hello. / Hi. Goodbye. / Bye-Bye. I’m .

二、教学难点

自我介绍用语I’m 。的发音不容易到位,学习起来较难,教师要夸张示范并适时纠正,但切不可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前准备

1、将教师用书后所附的本套教材主要人物的图片复印或剪下,涂色后制成头饰。

2、为班上学生准备出男女生常用的英文名字。

3、为Let’s play中的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

四、教学时间:2课时

课型:新授课

五、备时:

8.15

六、授时:

x

七、教学步骤

【一】热身(Warm-up)

不妨请学生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了解的英语词汇或日常用语。同时可利用我们生活中学生已经会说或较熟知的词汇如TV,CD,VCD,DVD,OK!Hi! Yeah! Bye! Cool! Wow! E-mail, cartoon等等来激发学生想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新课展示一:教师播放本课的歌曲“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间的打招呼。

(1)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自然引出Hello, I’m… /Hi, I’m…

(2)教师可戴上Sarah的头饰介绍Hello! I’m Sarah.并用同样方式介绍其他人物。

(3)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戴上Sarah,Chen Jie, Mike的头饰说:Hello! I’m…

(4)教师戴上Wu Yifan的头饰说Hi! I’m Wu Yifan.并与戴Sarah头饰的学生相互问好,并有意在分手时说Goodbye.

(5)听录音来展示Let’s talk部分的教学内容。

【三】趣味操练(Practice)趣味操练一:

(1)请戴着Wu Yifan, Chen Jie,Sarah,Mike头饰的学生站在讲台前,另选一同学用眼罩蒙住眼睛,让Sarah等四位同学中的一个说Hello,让蒙住眼睛的同学猜。如果猜中,要说Yes, I’m…如果猜错,要说No, I’m…猜对得一分。

(2)表演A部分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特别是I’m的发音,应为/aim/不能读成/em/。

(3)玩Let’s 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新课展示二:教师播放Let’s sing两遍,学生边听边跟唱,让能力强的学生唱一遍,教师适当进行奖励或表扬。教师领唱,学生跟唱,全体同学一起唱。分小组唱,对于唱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趣味操练二:

(1)请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出在小村庄里出现的字母,对于找得又快又好的的学生要加以奖励,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读出这些字母。

(2)教师和学生一起校对。

(3)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学唱歌曲ABC song.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要用Hello!/ Hi!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

【五】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仿读会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2)遇到老师、同学和家长时要用Hello!/ Hi!打招呼;分手时要用Goodbye./ Bye-bye.道别。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3

一. 教学内容与分析:

1. Lets ae.

本部分是让学生学会,并制作摇摇乐。

2. Lets sing.

本部分是一首新年问好的歌曲,曲调孩子们都较熟悉。

二.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个摇摇乐的成品,两个纸杯,一些透明胶纸,一些米,各色彩笔。

2. 学生每人准备两个纸杯,一些透明胶纸,一些米,各色彩笔。

3. 教师准备一月一日的日历。

三.教学步骤

1. 热身/ 复习(War-up/Revisin)

(1) 教师让学生听Happ New ear的歌曲,并让他们跟着节奏拍手。

(2) 学生间进行日常对话。

(3) 将学生分两组,一边拍手,一边说第二课时学的歌谣。

2. 新课展示(Presentatin)

(1) 教师举起制作好的摇摇乐说:This is a shaer.重复:a shaer。然后指着制作的工具说:Lets ae a shaer.

(2) 教师按照课本上呈现的制作程序,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呈现给学生。

(3) 教师使用一月一日的日历教:New ear。

3. 趣味操练(Practice)

(1) 请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摇摇乐的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适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用颜色笔将摇摇乐画得更漂亮些。

(2) 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app New ear,可在唱歌时打出相应的节拍。也可将全班分成两组,二重唱,或分男女二重唱。

4. 课堂评价(Assess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4、5部分。

5. 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在新年的时候将这首歌唱给家长和同学听,也可在学校元旦聚会的节目中表演合唱这首歌。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4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主。本节课的话题是新年,过新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熟悉的,而且教学此课的时间刚好接近新年,相信学生会对这一内容感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一切充满幻想和好奇,学习积极性很浓,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将很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而让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对话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用句型 Let’s … 提出建议,并会使用Good, idea.进行回答。同时学会用Happy New Year .进行问候。此外还将学习几个动词短语:make a Near Year card,say happy New Year ,sing and dance ,go to the zoo等,本节课生词较多在一节课内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话题之一,所以有利于学生间开展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英语颜色词。

(2) 学习单词make, come, say, sing, dance, New Year, card, happy, good, idea 。

(3) 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子 The New Year is coming . Let’s make a New Year card .Happy New Year .Let’s sing and dance . Let’s go to the zoo .

能力目标:能听懂并会用Let’s…的句子;懂得在新年时用Happy New Year .进行问候;能看懂并会写简单的英文的新年贺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模仿,敢于开口,同时让学生了解在新年到来之时可以通过向亲友表示问候、或与亲友互赠贺卡等形式表示对人的一种关怀和爱,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掌握本课新词汇。

2. 学习掌握本课的句型:Let’s…以及它的回答Good idea .等.

3.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本课的句型。

【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生词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Ⅰ热身、复习

1. 师生问候。

2. 听一首歌曲《Happy New Year .》

【设计思路】通过听歌曲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先感知本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试读生词竞赛。(出示生词卡片,让学生抢读)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一是检查学生预习生词的情况,二也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新课内容。

Ⅱ. 导入、教学新课

一、 生词和课文教学

1.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本2010年的挂历,并说It’s new .引出并教学new 这个词。

2. 翻开挂历的第一页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日子?教学New Year 这个词。

3. 告诉学生今天的日期(12月19日)并教The New Year is coming .以及生词come 。

【设计思路】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能够较自然地引出生词,这样生词教学不会显得太生硬,学生乐于接受。

4. 教师出示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教学make,和make a Near Year card .

5. 教师说The New Year is coming 李红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引出并教学let’s 。

6. 播放第79页的课文录音一遍,问学生李红提出了什么建议,

让学生用课文原话Let’s make a Near Year card .来回答,并让学生操练此句。

7、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并问学生王涛回答的是什么。引出并教学Good idea .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听并自己找答案的方式既教学了新知,又能让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8. 听音模仿、跟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

【设计思路】模仿表演是学生能够学会自由地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二、句型教学。

1. 问学生在新年人们通常会说什么祝福语,引导学生说Happy New Year .教学词组say Happy New Year 。

2. 用图片和动作教学生词dance, sing 和词组 sing and dance 。

3. 用图片教学zoo 和 go to the zoo 。

4. 通过做动做游戏等方式练习说以上词组。

【设计思路】此环节教学的生词、词组相对较多,因此通过做游戏、做动作等方式来教学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较快地记住单词。

5. 教师说:假设今天是新年,我宣布今天不用上课了并且提议Let’s go to the zoo .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如何?引导学生说Good idea .师生就此话题操练一遍:

师:Let’s go to the zoo .

生:Good idea .

6. 教师用以上教的词组带领学生说几遍对话(Let’s… Good idea .)。

7. 播放课文第80页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

8. 让学生两两对话表演课文对话。

9.教学生如何制作贺卡。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做课文第81页练习。

2.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编对话。(教师给予指导:替换词组、人物等)

【设计思路】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己编对这个环节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体现,教师也可通过这一环节来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

Ⅲ课后作业

1. 听、读课文、单词各三遍。

2. 制作一张贺卡。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5

一、教学分析:

Let’s talk部分主要是会话学习。通过Miss White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的情景,提供学生要学习的核心句型Hello/Hi, I’m …要求学生能理解对话大意,能正确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能在语境中运用Hello/Hi跟别人打招呼并用I’m …介绍自己。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儿童英语有相关的学习单元,学生对打招呼和简单的自我介绍有初步的了解。本课为接下来的询问对方姓名对话学习打下基础。这是正式学习英语的第一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英语学习热情尤为重要。Let’s play部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练习所学问候语及自我介绍用语。Let’s sing部分通过学唱歌曲“Hello!”,让学生感知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听懂、会说Hello./Hi.Im…。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真实情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会使用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的日常用语。

(2)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能够听懂、会唱歌曲“Hello”。

(3)能够在情境中运用Hello!Hi!与别人打招呼;能够在情境中运用举行I’m.自我介绍。

3、情感、文化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开口,敢于开口讲英语的习惯,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2)文化目标:了解中西方名字的不同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主要是见面打招呼和自我介绍的会话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听懂、会说Hello./Hi.Im…。

2、难点:自我介绍用语I’m …的发音不容易到位,学习起来较难,教师要适时纠正,切不可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Step 1 Preparation

1、 Free talk

T: Hello, boys and girls.I’m…。I’m your English teacher.(PPT教师作简单自我介绍)Welcome to my English class!

2、 Introduce English

教师用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讨论一下英语的作用以及学习英语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虽然还没学习英语,但是我们已经会说一部分英语了!引导学生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会说或比较熟知的词汇,如TV,CD,VCD,DVD,OK!Yeah!Hi!Bye!Cool!Wow!E-mail,cartoon等等来激发学生想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对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鼓励。

3、 Enjoy the song “ Hello ”。师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歌曲,并提问你在歌曲中听到那些单词,试着说一说。

Step 2 Presentation

1.Look and guess.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观看文本视频,猜一猜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讨论什么?A打招呼B数数字)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教学Hello!

T: Hello, boys and girls.教师与学生见面打招呼,呈现hello,引导学生跟老师打招呼用Hello!师与生用Hello!打招呼,板书。师教读、示范发音,注意重音、领读,板书,生跟读,生齐读,开火车读。

3、教学Hi!

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练习Hi!

告诉学生Hello!一般可作为熟人、亲朋好友之间的打招呼用语,语气比较随便,还可以用Hi!替换,Hi!语气更随便一些。展示一些场合的图片师生间用Hello!/Hi!打招呼。

师与一生用Hello!/Hi!打招呼,然后师与全体学生打招呼,生生练习打招呼。

4、教学I’m…。

(1)展示情境图,教师先介绍自己,Hello, I’m…。You can call me Miss/Mr师板书Miss/Mr,教读,并解释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用Miss/Mr…Miss/Mr表示某老师。

(2)T: Hello, I’m…。鼓励并引导学生学说Hello, I’m…。名字直接用汉语拼音,教师戴上Sarah等人的头饰分别介绍并配以体态语,说:

Hello!/Hi!I’m Sarah/Wu Yifan/John/Mike/Miss White/Liu Xin/Zoom/Zip.板书(中西方姓名分开板书,初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看口型强调I’m的发音。师教读、示范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3)学生观察板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的区别,以及学生对男女教师的英文称呼。

(4)学生戴上Sarah等人的头饰说Hello!/Hi!I’m…。学生用真实姓名简单介绍:Hello! /Hi! I’m…。

Step 3 Practice

1.T:Listen and point.观看视频,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

T:Listen and repeat.生跟读,模仿正确的语言、语调。

2.Read in roles.先师生示范,再小组内生生角色朗读课文。

3.Let’s play.将对话中的名字换成自己的真实姓名,进行练习,小组内练习。

4、游戏“击鼓传花”。教师有节奏的敲击小鼓,学生传花。当教师的鼓声停止时,拿到花的同学站起来说:Hello/Hi! I’m…。如果学生已有英文名字,在此处进行练习,如果没有,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

Step 4 Production

1、教师为每小组准备若干名字的头饰或卡片。一人佩戴自己喜欢的名字头饰,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抽卡片进行打招呼练习。先师生示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交流。

2、自我介绍,互换自制名片

由于师生第一次见面,先师与一生用Hello/Hi! I’m…进行正式自我介绍互换自制名片。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交流。

Step 5 Progress

1.Summary: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教师指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如: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用语等等。

2.Homework:

(1)听录音,跟读会话。

(2)给自己选择一个英文名字,并制成英文名卡。师可提供部分男孩女孩的英文名字,也可附上名字含义供学生选择。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听、说、认读water,milk,juice,Coke,coffee,tea.

2、饮料句称的区别;Let’s do内容的理解和动作的模仿。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完成新知的学习和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

单词:water,milk,juice,Coke,coffee,tea.

难点:

饮料句称的区别;Let’s do内容的理解和动作的模仿。

教具准备:

l.教师准备water,milk,juice,Coke,coffee,tea的实物、图片、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Let’s do的动作图卡、A部分单词的词卡和图卡。

3、学生准备water,milk,juice,Coke,coffee,tea的实物。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会话活动。

(2)教师播放歌曲“Let’s have a picnic today”,学生一起拍手演唱。

(3)游戏:找一找,拍一拍

教师将本课A、B部分所学单词的图片卡贴在黑板上,找两个学生各手持一把新苍蝇拍,教师读出一个单词,学生就要马上找出来并拍立一下。第一个拍的学生获胜。

(4)教师准备一个小场景:将所有学过的食品及饮料或模型放在一个铺着台布的桌上,请学生根据A、B部分的Let’s talk进行自由会话。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本课时Let’ s learn中的单词认读教学,可继续采用A部分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拼读规则,认读和学习新单词。

(2)让学生听Let’s learn的录音,一边听,一边指着书上相应的.图,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3)用一组连贯的。动作教Let’s do中的动词Pour,smell,taste,drink。首先,教师左手端着一个茶壶,右手拿一茶杯,对全班说:Look!I’m pouring the tea.Pour the tea.(边倒茶,边说两遍)。接着,教师端起茶杯,凑到鼻子前做闻的动作并说:Now smell the tea.(两遍)接着说taste the tea.(说两遍,边说边做尝味道的动作)最后,教师说:Mm…Good Drink the tea。教师演示完,请学生说出这几个动作的意思。

(4)让学生一边听Let’s do的录音,一边跟读并做动作。

相关推荐

  • 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2000字精选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相信只要当过老师的人都对教案并不陌生,教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制定。那么教师要如何备课写教案呢?为此,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2022-12-15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选的文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将为您展示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每一个详尽的教案都需要有理有据。谢谢您的光临如果您满意的话欢迎加入我们的收藏夹!...
    2024-07-07 阅读全文
  • [收藏]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2000字(汇总12篇) 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2及练习二十...
    2023-01-22 阅读全文
  • 六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篇 以下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带来的六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2023-04-12 阅读全文
  • 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本14篇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课前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又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展示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好文阅读,以下数据仅供参考,请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使用!...
    2024-01-04 阅读全文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相信只要当过老师的人都对教案并不陌生,教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制定。那么教师要如何备课写教案呢?为此,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2022-12-1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选的文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将为您展示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每一个详尽的教案都需要有理有据。谢谢您的光临如果您满意的话欢迎加入我们的收藏夹!...

2024-07-07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案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2及练习二十...

2023-01-22 阅读全文

以下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带来的六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2023-04-12 阅读全文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课前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又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展示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好文阅读,以下数据仅供参考,请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使用!...

2024-01-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