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与地坛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16

我与地坛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我与地坛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教案 篇1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熨帖(    )     意蕴( )      宿命( )   颓墙  (    )

捋(      )         肆意(     )       亘古不变( )

玉砌雕栏(    )       OO@@(           )

1.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3.作者为什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地坛环境?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4.在地坛,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考?

为什么生?怎样活?

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回忆漫长的日常生活需要整理出一条线索来。作者是如何把跨度十五年之久的生活琐事串联起来的?

废弃 古旧 荒野                             古柏 野草 蜂飞  蚁动 ……生生不息

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给一份敬重,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歧视。

健康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事业故,二者不可抛。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并以《读懂母爱》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我与地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领悟、鉴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研读

(一)、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二、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的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我为什么喜欢并经常去地坛?

明确:在人口密集的喧嚣的大城市,有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般的地坛,正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提问: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明确:

地坛————我

荒芜冷落————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精神不便

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十五年来史铁生思考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作者思考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比如,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小生命活跃其间。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6、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1大家都知道《命运》交响曲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惊世之作竟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象贝多芬这样勇于抗争命运的人很多。如海伦,霍金,张海迪。等等,他们身残志坚,一如中国那古话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也是其中的一个。

2,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多媒体2)

3,师: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文章讲了两方面的内容,那么是哪两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多媒体3)

师:可以说作者对于地坛和母亲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地想要去解读且渐渐读懂的过程,是一个懂“你”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先去解读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我称它为:懂你——地坛,“我”的人生导师(出示图片2: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明朝嘉靖年间,乾隆时又加以扩建,与天坛,月坛,日坛同为清王朝祭祀的处所。)(多媒体4)

4,师:在作者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时,他经常做一件什么事情?(多媒体5)

(明确: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会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

5,师:那为什么作者不去别的地方而去地坛呢?(多媒体6)

(明确: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点。地坛被历史废了而自己也被生活摆布成了残废。他觉得自己与地坛有同病相怜之感。“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6,师:那么,作者在地坛当中看到了些什么呢?(多媒体7)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3,5,7段)

7,师:那么我们就以第5段为例来分析以下地坛景物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多媒体8)

(明确:在第一部分第5段,作者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希望。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了。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脱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由此使作者感受到了小生灵们生命的顽强,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唤起了生活的信心。

8,师:正因为有了这些生机勃勃的景物,作者说了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9,师追问:那么,这些生机勃勃的景物,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又给了作者怎样的启发?(多媒体9)

明确:作者领悟到:①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②作者还明白了: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10师: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当年,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因为他想通了,人从出生的时候就都是注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的正确性。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他成了20xx年“感动中国”的侯选人。这就是史铁生,一个残疾但并不消极(多媒体10)的史铁生,一个敢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史铁生。

11,师:“地坛这一座荒园,正是以它特殊的环境解决了作者特殊的问题,作者对于生与死的了悟正是得益于地坛和谐、宁静的自然关系,地坛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那么,除了地坛,作者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明确:母亲)

12: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读一下母亲。我们称它为:懂你——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多媒体11)

师: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一下。(多媒体12)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板书:1、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2、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3、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理解

13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下面就请全体女同学朗读第2部分第8段,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全体女同学齐读)

14,师: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读懂了吗?(多媒体13)

(明确:读懂了!)

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讨论并归纳: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我想请全体男同学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男孩,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男生齐读第2部分第7段)

15,师: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那么,儿子给母亲下了一个怎样的定义呢?

明确:①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

②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16,师: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多媒体14)

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中原大地。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泉又怎能再涌出甘露,他更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下吸吮都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彻心扉……然而,我坚信这位母亲一定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②还有一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妈,你不嫌脏吗?”母亲摇了摇头说:“因为我是你妈啊!”

17,总结:

母亲为我提供了地坛,地坛向我提供了生机,生机为我带来了成功,成功为我提供了母亲的骄傲。可遗憾的是最后一环断裂了。(多媒体16)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母亲不仅孕育了生命,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成长护航,母亲总是把最无私的爱给各自孩子的同时,毫无怨言的,不求回报的慢慢变老,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她的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但愿我们都能对母亲健在时,对于母亲心怀感恩,好好的孝顺他们!

19,[能力拓展]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多媒体16)

附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残疾但并不消极

我与地坛教案 篇4

一、 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 熟记生字词

2、 熟读课文

我与地坛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地坛与我。行不行?不行。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

三、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四、课文研读: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3、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我与地坛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我与地坛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我与地坛心得系列 很多时候,当我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新的感受,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的随想所感表达出来。心得体会的质量取决于个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你是否正在写心得体会?...
    2023-08-24 阅读全文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作者写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有关作品好的读后感都具备哪些细节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2023-02-13 阅读全文
  • 教你写课件:我与地坛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接下来教学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小学语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课件:我与地坛教案六篇”,欢迎您参考,希...
    2022-08-17 阅读全文
  • 我与地坛读后感合集 书籍给予我们无限的知识和内心真挚的感动,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你对于读后感的撰写准备的怎么样了?您可能需要“我与地坛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精心挑选。...
    2023-07-16 阅读全文
  •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 写好作文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写作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字的嗅觉,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对自己都是经验的积累。那么你知道作文该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
    2023-05-24 阅读全文

很多时候,当我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新的感受,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的随想所感表达出来。心得体会的质量取决于个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你是否正在写心得体会?...

2023-08-24 阅读全文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作者写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有关作品好的读后感都具备哪些细节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2023-02-13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接下来教学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小学语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课件:我与地坛教案六篇”,欢迎您参考,希...

2022-08-17 阅读全文

书籍给予我们无限的知识和内心真挚的感动,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你对于读后感的撰写准备的怎么样了?您可能需要“我与地坛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精心挑选。...

2023-07-16 阅读全文

写好作文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写作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字的嗅觉,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对自己都是经验的积累。那么你知道作文该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

2023-05-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