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09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在此,我要向大家推荐“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相信您绝对不会对它感到失望,这本书就是能够给人带来喜悦的作品。我们应该保留下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感受,写下一篇关于此作品的读后感,但新手们又应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阅读素材!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

用心灵赢得心灵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书会让我烦躁的心变得宁静而闲适,我喜欢从书中寻找教育的力量.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书的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的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陈霖老师的《教育始于走近》中,他对于易阳,不会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而是尽可能让他在规则范围内享受自由,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会立即鼓励,并相信他会做的更好。但易阳不久又会“原形毕露”。

在这种情况下,陈先生首先了解了自己的家庭信息,然后决定走近孩子的内心,听听里面有什么。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易阳缺乏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和内心的安定,因此陈老师尽己所能和易阳的妈妈联系,让她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时作为老师也和他多沟通交流,走近他,帮助他肯定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学生们特别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的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的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和进步的动力。

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时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都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

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问题开始教学吗?完全可以,因为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是学生先学,不是老是学。

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方可教学相长。许多老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不错的。教育怎么能够不讲技巧呢?

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这种艺术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技能。

其实,教育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需要的不是教育者的技能,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教育民主比教育机智更重要。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只有从心里掏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机智”。是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技巧,需要智慧……一句话,教育需要机智,但教育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育机智之树必须扎根于教育民主的沃土。唯有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于是,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将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教育。

”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一个好的学生老师,首先要爱学生。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母亲般的心情去爱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真挚的爱和爱,支持他们一步步成长。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他们每天都在做普通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教育,就没有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凡的成绩,与他高尚的师德密不可分。

没有爱,没有教育,充满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2】

读《教育的力量》后有感

以前不怎么去刻意读书,最近在中心校的倡导下,连续几本书读下来,领略一位又一位大家的教育思想,感觉十几年教书的困惑不断的迎刃而解。那种又苦又累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转化,不断的开始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特别是最近拜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发表意见,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潜心的研究,使我们每节课都能有扎实的教学,不断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是多种多样:专家指导、自我反思、同伴帮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

自我反思不是一种随意的思维,而是一种理论支撑,高度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自我反省的效果会大打降低。同侪互助是一种相互协商、相互鼓励、真诚分享的形式。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读了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我为他的文中的真情而感动。文章中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警察、军队、侦探、保安、警卫等许多职业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不会消失,它将永垂不朽。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

师的,作为教师,我们继承了人类文明的薪火,也承载了太多家长和学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以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对他们,这样我们才不会后悔今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样在面对学生时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好老师,用老师的智慧去激励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待孩子,我们的老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间光彩,让我们的心在博大精深、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荡漾。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3】

2011年5月20日韩场镇学校:杨平

今年是我县教育内涵发展年。为此,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自强学习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全体教师共读一本教育专著——肖川的《教育的力量》一书。

拿到这本书时,我不由自主地对封面细细打量:灰地黑字透着庄严与素雅,一株水墨荷花悠然盛开藏着一种韵味在其中。通过近两个月的认真细读、潜心思索,我心中的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赋予责任与使命。

良好的教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肖川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描述的:“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的强大力量。

品读《教育的力量》,我感觉是一种享受,是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亲切的语言和兄弟般的热情激发了我的思考,开阔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我通过认真品读,感触很多……

阅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感悟最深的是《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列举了大量详细的资料,以反映现代社会一些人缺乏爱和对生活的践踏。文中所举的例子并不陌生,看看我们的周围,也时有这样的事发生。

(读后摘录如下)

在一些农村学校和城市的薄弱学校,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至于取绰号、嘲笑、捉弄、孤立、歧视等校园软暴力就更为普遍地存在。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福建南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去世了。经尸检发现,是长期的伤害导致她脑出血而死的。

后来,调查发现,伤害她的是坐在她身后的男学生。她死前经常说她的头很痛。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她无数次地遭受到那位同学无故的朝向头部的打击,那是一种怎样惨烈的经历。

2006年5月21日那天,桂林一中年女子站在香江饭店第11层的窗台上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据当地**报道:围观者情绪高涨,像在看白戏,“有的人甚至说着风凉话,‘她肯定不会跳’,有人还拿着望远镜观察,更离谱的是一中年妇女居然手提着提着几只望远镜向围观者叫卖”。

这个卖望远镜的女人应该是中国最有商业头脑、最缺乏人文情怀的!

看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前不久班里发生的一件事:周一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课,9:00时,我刚要准备上课,忽然听见“哇哇”的呕吐声,只见班内一位小女孩吐了,顿时,课桌上、地上一片狼藉,难闻的气味一下子溢满了整个教室。

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周围的孩子都已经远离了“污地”。其他孩子见状,也都纷纷掩住了口鼻作厌恶状,还更有甚者在一旁哈哈大笑。见此情景,我连忙说:

谁去伙食团找些碳灰来?听到我的问话,竟没有一个孩子答应,于是,我就命令刚才大笑的孩子拿撮箕去伙食团找碳灰,等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回来了,可手中空空如也,一问才知,他又悄悄叫另外一个学生替他拿碳灰了,最后,两人不但没有找到碳灰,还把撮箕扔到学校伙食团了……没办法,于是,我只好另外一个学生拿撮箕去伙食团找碳灰,并把教室垃圾打扫干净,随后安顿好生病的学生,这时,已是9:15分,我**还有心思上课,转念一想,何不就此上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呢!

首先,我话锋一转,让孩子们对刚才的发生事情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刚才生病的是你,其他同学不但置之不理,还很厌恶,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纷纷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不但意识到了刚才自己做的不对,还说出了今后遇到类似事情的处理办法,还主动提出要给生病的同学道歉!

在这件事的第二天,班里正好有些家长到学校来为孩子交校服钱,我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和沟通:现在的孩子缺乏爱心,家长应有一定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人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也由于部分家长教育的偏颇,使很多孩子无意中养成了骄横、自私、偏激、惟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在生活上关心、尊重他人。不是孩子没有爱,而是父母忽视了创造孩子心灵的机会。

而问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这方面的行为!

反思这件事情,虽然是繁杂班级事务中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但放远将来,它却是阻碍孩子们走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试想,如果我们不及时摆脱它,未来的社会将充满敌意、冷漠,没有温暖和爱。

这件事虽然牺牲了一节语文课,花费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我相信,处理这件事情的意义会远远超过上一节语文课的价值!我想这将是爱永远留在教室里的起点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4】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这让我意识到,这五个方面的培养对教师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需要妥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想通过这些方面,也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心理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状态。穿着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

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作业不完、不改等等,那么多事情,让人措手不及。

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我来说,真的是个问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然而,即使我强调,提醒,同样的错误

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怎么能微笑着和学生说话呢?基本上我不会生对方的气。有时想起来,学生还年轻,很多事情还不清楚情况,或者慢慢教育,也许严格宽松的教育效果比每次严厉的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安心工作。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5】

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郭梅晶

前几日,区属各学校都接到了一篇题为《德国教育的力量》的文章。区里下文要求各校教师传看。在我参加工作的这八年中,以文件形式要求老师们看文章,这是第一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对德国教育的一点粗鄙的认识吧,不足之处,望同仁不吝指教!

早些年,我对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的研究让我对德国的教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我将对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做一个客观的比较:

学校:规模大vs历史久

中国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出“教育集团化”的概念。它最初是为高校办学而提出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包括在内。学校一旦成为所谓名校之后想到的便是“做大、做强”。

一般来说,德国的学校规模不大,但你会发现其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育人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育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多年的文化积淀,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粗略地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

课堂:教师主导vs学生主导

班级授课制让中国的课堂有先天的缺陷——老师讲、学生听。当然,这一问题在多年和多次的教育改革中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的课堂主角正在由老师向学生转变。

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课堂上的学生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升学:考试决定vs主观意愿

德国的小学才四岁。小学毕业后,10岁的孩子一生中第一次不得不选择是去学校准备上大学还是去职业教育。这个决定通常是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后作出的。教师不会强迫孩子作出选择,而是会根据孩子的学习和表现给予指导。选择之后,孩子们的下一步教育将完全不同:

花大量时间学习书本知识,或一半时间学习知识,其余时间和精力在工厂观察和实践。当然,学生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他可以改变上大学或进工厂的初衷。而我们的孩子的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考试中被决定的。

当然,我们也在努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从单一的分数到能够反映综合素质的水平,以改变我国教育的现状。

其实,德国包括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在以人为本这一点上做的明显比国内好。然而,我并没有对中国的教育失去信心。单说华德福教也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这一个程度。

我们的素质教育才提出30多年。于国外教育提制相比,还太年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几项重大改革,包括认识上和形式上的变革。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把在改革中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成为合格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6】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家庭育儿书。作者卡伦,迈尔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并且,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有四个子女,在教育中人们目前面对的困境,她也曾经历过。为了撰写本书,卡伦采访了约40位专家,他们对不同养育方式都颇有研究。这本书将让我全面了解最有效的教子方式。

在细细研读本书,我获得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建议。从此书中,一方面,我能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够让我们意识到管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将使我与孩子更好地相处,我将与孩子们建立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看着孩子茁壮成长。充满带着关爱和体贴之心的管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会让我们获得满足感并倍受鼓舞。

总体来说,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促使我们与孩子们相互尊重,付出无条件的爱,并且寻找到孩子们行为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能学会一些具体的技巧,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制定行为规范,明确期望的效果,鼓励你的孩子,充分发掘他的潜能。《爱的教育法则》将理论付诸实践,书中的方法能帮助孩子们快乐生活,充满活力,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就书中所谈及的关爱式管教技巧,我例举一二与大家分享。

本书的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管教:亲子教育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在该部分中,我充分认识了三种教育方式,惩罚,宽容,关爱管教。惩罚教育从古时“黄荆条子出好人”的说法开始沿用至今,但是在不断的运用,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这是一种摄于惩罚的表面的控制,其实孩子并没有真正学会自控,也就不会取得进步。于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宽容取代惩罚,用放任取代严格,惩罚变成了溺爱,这同样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作者,在经过探究之后,向我们推荐了关爱管教——注重用家长权威感化孩子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从“爱”开始的,以孩子的收益为目的,以关爱为基础,

读过这个部分,我在思考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怎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成长,让孩子收获。我想爱应该是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唯一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点,习惯性的将孩子们做比较,而我们的孩子,是没有可比性的。爱是包容,我们不仅要爱孩子的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作为成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孩子,可是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他还是个孩子,我们需要容忍他自身存在的这样的或是那样的错误和不足。爱是耐心教育,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成人,最重要的事是帮助孩子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爱式管教内涵”。在这个部分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为孩子提供鼓励,榜样和积极的关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关爱和权威的基础上。

在这一个部分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去控制他,他需要的是你不时的对他进行限制。限制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呢?在关爱的氛围下,限制只有在真正必须时才设定,而且孩子的想法也会被考虑进去。限制是不带惩罚性并且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的。比制定限制更难的坚持,但是坚持不仅仅意味着遵守股则,还意味着提供一个持之以恒的情感氛围,一个给予帮助与爱,友好开放的情感氛围。

最后一个部分是“关爱式管教策略”。在这个部分中,作者对一些详细的关爱式管教技巧进行研究,由此我们也能学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技巧。

在这个部分,使我受益匪浅的.一个技巧是“合理运用后果。”这里强调要让孩子清晰的看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合理关系。自然后果及逻辑后果有一定的意义,他们能够使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会引起正面的后果,而错误的行为将引起负面的后果。他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他的决定很重要。由此,他将学会自我控制,合作,以及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

成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责任,为了孩子,我们都付出乐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然,在一切顺利时,这么说说十分简单。有时,我们也会感到疲惫、沮丧或无计可施,因此我们不能成为完美的家长,但我们可以成为为孩子竭尽全力的家长。正如我们教导孩子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是改进的机会,我们也应当这么做。每一次运用关爱式的方法管教孩子并取得了成功时,我们将会备受鼓舞。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7】

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时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先生说,在他上一解课的时候,他经常先提出一两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

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当然,因为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首先要学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方可教学相长。许多老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不错的。教育怎么能够不讲技巧呢?

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把这门艺术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技能。

其实,教育艺术是灵魂的艺术。教育者首先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对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是应该是教育民主。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机智”。是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技巧,需要智慧……一句话,教育需要机智,但教育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育智会枝树,必须扎根于教育民主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唯有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于是,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将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爱和培养每一个有母亲般心情的学生。伸出温暖的手,给予真诚的爱,支持他们一步步成长。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队伍。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他们每天都在做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我国的未来。

教师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兢敬业业,作出非凡辉煌的成绩,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行动,作出自我牺牲的英雄壮举。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教育,就没有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是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就,离不开他的高尚道德。

没有爱,没有教育,充满爱,教育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献给每一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8】

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

17日晚观看了山东卫视播出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片《力量》,片中所展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沂蒙人民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所付出的奉献精神,不屈不饶与日寇斗智斗勇的英勇事迹,前赴后继为前线部队运送物资的支前队伍以及积极踊跃的送郎参军的情景,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真正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倾其所有的奉献给了子弟兵,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这是一种情操高尚的大爱无疆,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大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

红嫂是沂蒙精神的充分体现,她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抚养革命后代,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吃着我们摊的煎饼、怀揣着土制步枪的八路军将士,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涌现出的“沂蒙红嫂”她们视革命战士、革命后代为儿女,用自己的乳汁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孟良崮战役沂蒙支前民工达92万人,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六姐妹”背后是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有着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庞大队伍和巨大贡献,在120万支前参战队伍中,31000名沂蒙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将军曾不止一次地激动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谷子和担架带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沂蒙老姐妹的善良。陈毅元帅还深切感叹,把最后一块布当军鞋,把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是老区人民的奉献。这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

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的今天,要始终把学习的本质扎根在群众中,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教学片《力量》充分展示了群众力量是无穷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核心基础,只有拥有了群众基础,只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心连心、肩并肩,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同样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这是恒古不变的革命真理和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与追求。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9】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一位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所著,书中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书从实践、管理角度研究教育的变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新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有成效的教育变革意味着培养出那些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周围机构的有成效的个人”

一、理解变革过程

“变革”是一个艰辛过程,需要勇气与毅力,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复杂系统的变化不会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惊喜。只有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

不能过多期望会有最终的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作斗争——在消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世界的未来是学习的未来。

教育改革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极其复杂的。即使有好的计划,也可能有坏的结果。不能保证成功。各种内外因素(甚至是小的因素)都会对教育改革的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如既往的勇气,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改革可能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没有改革,就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教材需要改,教法更需要改。虽然一时难以适应,却无法回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新课程改革,它与老课程有所不同,是因为它强调了新的技能、新的行为和新的认知。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你不能强迫教师去改变,这需要解释、适应和更多的时间。

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富兰的教育哲学中,教师个体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首要地位,教师个体的教学目标是改革的主题。“制度本身不会改变,人改变制度”。

变革能力的构成需要四种核心能力作为生成的基础:个人视野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每项都有它制度上的对应部分:

共同观点的形成、组织结构、探索标准和实际操作,注重组织结构和知识的发展,注重协同工作的培养。我们需要同时兼顾个人和机构的发展,使它们在特定环境中协调工作。

二、确立变革行为

鉴于变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深深理解,笔者总结了新的动态变革范式的几点基本启示:

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能、创造性思维和参与度。

强迫远远不够。对重要事项的描述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越窄。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抵制变革,而是强加太多的变革项目,或者以表面的形式实施所谓的改革项目。

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化是非线性的,充满不确定性,有时违背常识。)实施一系列困难的多种革新项目,不能背负太多包袱,不以成败能英雄。

有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效的生活本身一样,是一段旅程,只要我们走向我们的目的地。

正视问题、面对问题。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回避问题是变革的敌人。提出问题,增加困惑,找出困难的根源并付诸行动。

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对愿景的信赖导致依赖和遵循的做法长期存在。

共同愿景只有通过组织成员和领导者的动态互动才能形成。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共同愿景不可能是强制性的,但真正被团队所有成员所追求。它反映了个人的愿景。

成就是暂时的,最有力的共同愿景是那些包含进一步扩展的学习基础的愿景。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同等的力量。个人主义也有好的一面。不同的观点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任何系统为适应其外界的环境,其内部控制必须体现多样性。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教师的孤独感一直被认为是限制他们吸收新思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因素,是允许教师保守主义、抵制教学创新现象的因素。然而,一种被推向极端的协作变成了“小团体思想”。

合作可能做正确的事,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合作过于紧密,危险的信号和学习机会可能会被忽略。

建立广泛的环境相联系十分必要。(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

为了取得成功,机构必须深入其所处的环境。既然变化如此复杂,不应指望学校独自承担责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关系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三、投身变革浪潮

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改变太重要了,不能留给专家去做。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熟练程度是最终的保证。)学校变革不能由校长一人主宰,需要每一位教师将他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师生的每一次接触与交往中。

大家都是变革机构中的一员,责任与义务同等重要。

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变革。这是我们的运气。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大胆尝试,努力取得突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我们用创造性思维去做,就不必后悔,也不必犹豫。

我想从现在开始,首先从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1.敢于梦想、敢于想象你的未来

未来不可预计,要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以免束缚学生的发展。

2.设立特定的目标并规定期限

为学生设定目标,在行为过程中约束学生,通过激励鼓励学生更快成长。

3.加强动手能力

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强化,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提高效果。

4.重视复习和回忆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你得保证经常性复习。当你学完后就及时复习要点。每天想一次,一周后回忆一次,一个月后再整理。这将对你大有裨益 。

5.好为人师

总结学习内容的精华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知道的知识教给别人。实际上通过传授知识不仅能加深印象,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6.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

“安静坐着,面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只能制造出失败的学生。面对学生,更要注重科学,情感与价值感。营造合适的气氛,在每个班级里要“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教育改革应在这方面进行突破。

改革不需要经验,但需要积累。 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为之不懈努力。改革有阻力,有失败,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是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明确了改革教学的方向,下定了改革的决心,我将与我们课题小组为此努力,力争在教改方面开创出一遍新天地。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0】

20xx年9月4日,我院组织干部职工**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片《力量》。片中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全景展现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场景和内容;通过沂蒙革命亲历者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拥军模范事迹,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的奉献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在红色沂蒙,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当前,这场革命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正成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源泉。

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这里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着“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 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 名妇女,5 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

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将军曾不止一次地激动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谷子和担架带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沂蒙老姐妹的善良。

陈毅元帅也感叹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当军鞋,把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当战场。这种奉献精神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反映。

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今天,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必须始终把学习的本质扎根在群众中,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历来是我们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的无价之宝,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能否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作用的认识和支持。只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和领导者。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道群众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发挥市政公用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只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更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环境卫生研究者要站在群众路线实施的最前沿,关注基层群众。党的群众路线精神要深入人心,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立足本职工作。

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政治上代表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为群众工作。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首先,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有关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融入中国共产党的部署,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觉悟,全面做好教育实践工作。

第二,从事环境卫生研究,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光荣使命,站在党的立场上观察事物、规范言行。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把人民的要求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权益。

另外,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体现出科研特色,自始至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科研工作实践,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又好又快完成好“打造最干净城市”等各项民生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政决策服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手抓活动,一手抓科研,以活动促科研。

相关推荐

  •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 写作品的读后感如何抓住精髓?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都深深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相信大家对读后感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2023-02-23 阅读全文
  • 关于《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系列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等专题内容。比起不读书的人,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作品一书引起了无数读者内心的共鸣。写读后感首先要读好原文,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精彩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教育的力量》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3-02-20 阅读全文
  • 最新《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汇总6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最新《教育的力量》读后感”。阅读就好像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把对作品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正是学知识关键时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非常重要。记录感受也同样重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2-14 阅读全文
  • 精神力量读后感 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 在读后感当中,应该突出那些让你感觉最深刻的地方,搜寻良久后我们终于发现了这篇详实的“精神力量读后感”。...
    2023-08-18 阅读全文
  • 「必备」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000字通用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好书,让自己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读作者写的作品让我们变得自由。写读后感时切忌泛泛而谈,读后感要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2-25 阅读全文

写作品的读后感如何抓住精髓?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都深深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相信大家对读后感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2023-02-23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等专题内容。比起不读书的人,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作品一书引起了无数读者内心的共鸣。写读后感首先要读好原文,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精彩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教育的力量》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3-02-20 阅读全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最新《教育的力量》读后感”。阅读就好像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把对作品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正是学知识关键时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非常重要。记录感受也同样重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2-14 阅读全文

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 在读后感当中,应该突出那些让你感觉最深刻的地方,搜寻良久后我们终于发现了这篇详实的“精神力量读后感”。...

2023-08-18 阅读全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好书,让自己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读作者写的作品让我们变得自由。写读后感时切忌泛泛而谈,读后感要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2-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