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9-08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婚姻走到了尽头的句子。

很多时候,书籍都可以教人成长,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许多想法。我们通常会从读后感中了解没有想到的细节。如果您需要更多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相关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欢迎访问!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1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我读得非常快,甚至让我自己都有些难以喘息――因为它是如此的一气呵成。陈坤在书中以“行走的力量”活动为线索,讲述自己的成长,出名,反思,行走和那些他悟出的道理。

作为读者,我看书时一方面惊叹陈坤本身性格的强势与对自我认识和把握的到位,另一方面却更加向往行走,尤其是像去西藏这种改变一生的行走。陈坤本身信佛,童年孤僻的他很享受独自打坐,静心修行。所以在行走一开始,队里关于“禁语”的规定就在第一天出现了问题。由于在高原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而且行走本身就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对于在行走中讲话是非常分散精力的事,所以“禁语”是很必要的规定。

可当10名大学生和陈坤同时上路时,陈坤和工作人员有交谈,其他同学也以为禁语可以就此打破。纷纷开始张嘴讲话,到行走快结束时,陈坤问大学生有哪些人破了禁语,所有人都举了手。陈坤顿时大怒,一言不发转身朝山下走去,走到同学们看不到的地方,把手里的登山杖用力朝石头上砸,登山杖几下就断了。

到了晚上,紧张的气氛更是火上浇油,有同学质疑陈坤自己首先打破的禁语,可陈坤却想告诉同学的事,不要关注他干什么,而是应该做好自己。双方展开了激励的辩论,最后却谁也没有投降。最终还是陈坤自己反思后,走到同学宿舍,先向同学道歉然后以自己从小的经历来告诉同学们他做行走的初衷和原则。终于,同学们也理解了这位大哥哥的想法。整理心情,他们继续出发了。

如今中国的驴友越来越多,而此次“行走的力量”只在北京的大学中招募自愿者。从一万八千人中多番选择培训,最终选出十名很适合“行走”的大学生。可在最后的队伍里,多了两位海南的大学生。他们自身也非常喜欢旅行,但由于报名的限制。他们没有能报上名。最终,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陈坤。在打了一个月的工筹够路费后,他们一路“搭车”从北京一路前行,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最后是到达西藏。

两个年轻的大学生,用招手搭车的方式走完了京藏线之旅。他们每一次到达新的地方,接受人新的帮助,就会拍下照发微博@陈坤和@行走的力量。虽然他们历经了许许多多困难,在西藏也如愿找到了行走的力量的队伍。但出于对其他十位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团队规定的严守,陈坤代表团队狠心拒绝了他们的加入。可是,行走本就是一件坚定的事。当陈坤从拉萨坐车去羊湖的路上。看到两个身影在前面走。两个大学生看到他之后说“坤哥,我们只是想跟在你的后面走。”陈坤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他拍拍他们肩膀说,上车!这也让我相信,陈坤这一次的决定,也是更完美了他的行走。

后来的后来,他们还越过了海拔超过5230米的垭口,去了盲人学校。在盲人学校里,陈坤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叫扎西赤美的小男孩。他从那个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可他却没有个对那个男孩有特别的不同,或者说更多的关爱。他说,害怕小男孩因此会抱着一种渺茫的希望――希望陈坤会回来,这样一来,其实是对他的另一种残忍。“残忍”,陈坤的观点又一次震撼了我,对于平凡的我和许多人来说,如果喜欢,那一定会更多或刻意地关爱他,我就是这样,喜欢就让他知道,喜欢就让他过得比别人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环境的不变性甚至说是社会的残忍。所以,读别人的行走也是一次修行。

当我们真的忙到一种不知道在做什么的状态,请一定要停下来,不要慌,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做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坚强。

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自传,而是一个普通人的自白。

前段时间在网上不记得是宁财神还是王小山推荐过这本书,我一看是陈坤写,想想应该好不到哪去吧。后来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评价确实挺高。于是就把它收录在我阅读计划的书单之内,但我也就是这么做了一个记号而已,留意着,以后碰着了就买本来看看,随缘,我也不会刻意去找它。

前 两天陪朋友在地下城买吃的,路过那个小书摊,我顺便看看,这小书摊从来就没主动给过我什么亮点,除非我自己列个单子让老板给我进货,他这几乎没什么我感兴 趣的书。而那天我发现了这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颇为眼前一亮,但是到了月底身上没钱,就也没买。谁知回去后,晚上睡觉一直惦记着这本书,毕竟一本曾经 关注过的书,忽然出现在眼前,不买心里挺痒痒的,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向同学借钱把它买了回来。

这本书不紧不慢的看,我两天读完。其实很多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很痛苦,但是读完之后会有一种类似饱腹的满足感,有时为了那种满足感,会让自己痛苦几天乃至几个月。陈坤这本书,读来不痛苦,平淡,轻快,难得是读完之后依然有满足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2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我读得非常快,甚至让我自己都有些难以喘息因为它是如此的一气呵成。陈坤在书中以行走的力量活动为线索,讲述自己的成长,出名,反思,行走和那些他悟出的道理。

作为读者,我看书时一方面惊叹陈坤本身性格的强势与对自我认识和把握的到位,另一方面却更加向往行走,尤其是像去西藏这种改变一生的行走。陈坤本身信佛,童年孤僻的他很享受独自打坐,静心修行。所以在行走一开始,队里关于禁语的规定就在第一天出现了问题。由于在高原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而且行走本身就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对于在行走中讲话是非常分散精力的事,所以禁语是很必要的规定。

可当10名大学生和陈坤同时上路时,陈坤和工作人员有交谈,其他同学也以为禁语可以就此打破。纷纷开始张嘴讲话,到行走快结束时,陈坤问大学生有哪些人破了禁语,所有人都举了手。陈坤顿时大怒,一言不发转身朝山下走去,走到同学们看不到的地方,把手里的登山杖用力朝石头上砸,登山杖几下就断了。

到了晚上,紧张的气氛更是火上浇油,有同学质疑陈坤自己首先打破的禁语,可陈坤却想告诉同学的事,不要关注他干什么,而是应该做好自己。双方展开了激励的辩论,最后却谁也没有投降。最终还是陈坤自己反思后,走到同学宿舍,先向同学道歉然后以自己从小的经历来告诉同学们他做行走的初衷和原则。终于,同学们也理解了这位大哥哥的想法。整理心情,他们继续出发了。

如今中国的驴友越来越多,而此次行走的力量只在北京的大学中招募自愿者。从一万八千人中多番选择培训,最终选出十名很适合行走的大学生。可在最后的队伍里,多了两位海南的大学生。他们自身也非常喜欢旅行,但由于报名的限制。他们没有能报上名。最终,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陈坤。在打了一个月的工筹够路费后,他们一路搭车从北京一路前行,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最后是到达西藏。

两个年轻的大学生,用招手搭车的方式走完了京藏线之旅。他们每一次到达新的地方,接受人新的帮助,就会拍下照发微博@陈坤和@行走的力量。虽然他们历经了许许多多困难,在西藏也如愿找到了行走的力量的队伍。但出于对其他十位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团队规定的严守,陈坤代表团队狠心拒绝了他们的加入。可是,行走本就是一件坚定的事。当陈坤从拉萨坐车去羊湖的路上。看到两个身影在前面走。两个大学生看到他之后说坤哥,我们只是想跟在你的后面走。陈坤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他拍拍他们肩膀说,上车!这也让我相信,陈坤这一次的决定,也是更完美了他的行走。

后来的后来,他们还越过了海拔超过5230米的垭口,去了盲人学校。在盲人学校里,陈坤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叫扎西赤美的小男孩。他从那个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可他却没有个对那个男孩有特别的不同,或者说更多的关爱。他说,害怕小男孩因此会抱着一种渺茫的希望希望陈坤会回来,这样一来,其实是对他的另一种残忍。残忍,陈坤的观点又一次震撼了我,对于平凡的我和许多人来说,如果喜欢,那一定会更多或刻意地关爱他,我就是这样,喜欢就让他知道,喜欢就让他过得比别人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环境的不变性甚至说是社会的残忍。所以,读别人的行走也是一次修行。

当我们真的忙到一种不知道在做什么的状态,请一定要停下来,不要慌,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做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坚强。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3

看到小梅的自述,我哭了,如此朴质的愿景,如此强大的意念,那句:我不怕别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触动了我,因为我无数次的起誓要怎样要那样,往往只是三分钟的热度,一次又一次找理由给自己投降妥协,然后懊悔自己的无能,可是时间已溜走。

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们说:不管有多难,我们都不会放弃我们最初的梦想,一定会走到最后一站……而我自己最初的梦想呢,总是不负责任的把它丢在迷茫盲区,哪天发神经的拿出来豪情壮志一番,就又忘了……

大强自述:……只是想让他看到我们,知道我们还在这儿,我们还在坚持……后来发现,等待也是一种力量。行走的力量也是一种力量,就是这些力量,让他们如此坚定的不顾一切的出发和行走。

我们就是“行走的力量”开出的一朵路边的小花,不起眼,但也能散发芳香。感谢陈坤大哥能看见我们。

感谢他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我相信,任何事情,只要你足够想做,并且坚持,你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笨笨的孩子有智慧

心怀感恩,不忘初心,坚持到底,实现目标

很多时刻,受到鼓舞的每一个时刻,我还是要下定决心:早起去徒步爬山,也正如逻辑思维CEO脱不花,在教育自己小孩问题上对记者说:未来唯一会强制她做的,是让她学一个运动项目训练,她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很强。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安静和专注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4

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自传,而是一个普通人的自白。

前段时间在网上不记得是宁财神还是王小山推荐过这本书,我一看是陈坤写,想想应该好不到哪去吧。后来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评价确实挺高。于是就把它收录在我阅读计划的书单之内,但我也就是这么做了一个记号而已,留意着,以后碰着了就买本来看看,随缘,我也不会刻意去找它。

前 两天陪朋友在地下城买吃的,路过那个小书摊,我顺便看看,这小书摊从来就没主动给过我什么亮点,除非我自己列个单子让老板给我进货,他这几乎没什么我感兴 趣的书。而那天我发现了这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颇为眼前一亮,但是到了月底身上没钱,就也没买。谁知回去后,晚上睡觉一直惦记着这本书,毕竟一本曾经 关注过的书,忽然出现在眼前,不买心里挺痒痒的,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向同学借钱把它买了回来。

这本书不紧不慢的看,我两天读完。其实很多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很痛苦,但是读完之后会有一种类似饱腹的满足感,有时为了那种满足感,会让自己痛苦几天乃至几个月。陈坤这本书,读来不痛苦,平淡,轻快,难得是读完之后依然有满足感。

这 本书的大背景,是讲陈坤组织的一西藏行走的公义活动。他在北京召集了十名大学生随他进藏,以徒步行走的方式经行一次他通过自身经历悟到的修行。这种层次的 公义,在娱乐圈里已经是很难得了。书中还夹杂一些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演艺生涯,原来陈坤从小也是个苦孩子,我就喜欢苦孩子。

其实陈坤的文笔并不怎样,火候不够,语言也略显琐碎,但贵在诚恳,一切诚恳,纯粹的文字都是富有力量的,本书通篇描述了一场历练与成长。

有 趣的是,我发现陈坤并不是一个很高明的人,从书中描写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他的处事原则与方式并不聪明,经常会运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并信奉一些歪理,文学底 蕴也不是很高,但是人不坏。他身上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省”,在面对一些错误时,他总能通过自省达到悬崖勒马的作用,并且从他写的东西里,你能真 切的感受到他确实不断的悟道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一种福德吧!

他组织的这次西藏行走的活动以及他赋予这次活动的意 义,与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他在经历贫穷、痛苦和迷茫的时候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坚持,斗争与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当然 也有些我不认同或者觉得不高明的地方,但是能看到一个人成长,不论是谁,我想都是一件欣慰的事。

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对他的成长经历有兴趣,对去西藏的行走的活动有兴趣,但对书里说他的拍戏生活则完全没兴趣。因为他还没有成为一个有艺术沉淀的演员,也几乎没什么好作品。第五章通篇说他拍戏的生活,文笔也不好,个人建议可以不看。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娱乐圈普遍存在的毛病,从陈坤的一些处事方式和言辞举止上看,感觉他挺娘的,平常光看外表完全没发现啊。书里写的他在一些比较触动的事物场景面前总是容易眼眶湿润或者鼻子发酸,不过他也有一股娘气的韧劲。

最后一章,是十个大学各自的一篇日记,让人感动,陈坤还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至少升华了十个人。书中有些平淡的小智慧,但是要细心发现。有几句话我比较喜欢:

“万物皆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全身心的坚信某种力量时,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幸福!”

“当你学会开始往前走的时候,你生命中所有的遗失、不能弥补的缺憾,都变得不那么强大。它像云朵之于天空,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样子滑过,从来不曾因为它而改变天空的蔚蓝。”

但愿这本书能给比较宅的人带来一些出行的勇气!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5

我多么期待行走的力量是一场开始宁静的革命,一场可以重新导入内心世界的修行,一次开始抚摸自己灵魂的发现之旅。

By陈坤

不得不说,买这本书也是一个巧合。再推荐书单了看到这本书,不过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写书的这个人陈坤。明星写书,为的不过是炒作。但是,为什么他的这本书会在高中生品味书香推荐里?同时我也质疑,他不是专业作家,可以写好吗?抱着种种疑惑,我把它带回了家。

是的,我读完了。

我读了两遍。第一遍,翻开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囫囵吞枣的看完了。然后,我发现我需要读第二遍。

这本书了的陈坤不是那个在聚光灯下在电视机里的那个陈坤,整本书,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贫苦的重庆小孩,到巧合的考上电影学院,接片,偶然出名,有所成就,迷失,找到自我。之中的章节穿插了行走的力量-西藏行的种种感悟。这本书了我看到的是脱离名人身份,真真实实的一个人。行走的力量不如说是寻找心的旅程。

陈坤一起行走的十个大学生志愿者行走11天,32座大山,115公里,最高海拔5231米,这之间因为各种问题有过争吵,有过激烈的辩论,有过坦诚相见后的和解,陈坤说,他也曾质疑是否选择错了,后来发现,人生是一场有一场巧合的相遇,遇见了就是缘分,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缘来了好好珍惜,缘尽了自会分离。有些时候陈坤就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弟弟妹妹,用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他们,所以有时他会暴躁的大发脾气,他想告诉同学们,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个残酷对你的人。而同时他也发现,有些时候吵架发脾气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在一路上自我反省,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在反省,有句话说:爱你的人有时得到的是你最尖锐的字眼。因为他们爱你,所以你肆无忌惮,这真的好吗。有时爸妈会用严酷冷漠的语气骂你打你,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愉快,你可能会记恨他们,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害你,有时你的动力,会让你铆着更大的一股劲。

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关于梦想的追逐。有两名大学生因为规则限制无法加入行走的力量这个活动,但他们为了自己的这个梦想跟在队伍后面走了一路。他们一路搭车到西藏,旅途虽然艰苦,缺氧,没钱一系列问题挡不住他们的步伐,在搭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很简单的感觉到人性的闪光面,感觉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单纯交流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太多了,利益冲突,各种冲突。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人的心会变的坚硬,真实的自己会被一层一层的包裹起来,有时想想,世界也没那么糟吧,感觉一下世间美好的一面,拨开坚硬的外壳,露出柔软的内心,相信那些善意与包容,与世同乐。后来,对梦想的执着足以感动任何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梦的推动者呢,让他们进入队伍了也许能改变他一生呢,也许他就是未来那个有光芒的人。他们一起完成了梦想。有时候,我们对梦想不会那么执着,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挑战与困难,还有时间的磨练,有时,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当初追梦的激情。但谁没有梦想?你为此努力了吗,尽力了吗,在种种重压下你坚持过来了吗,或许结果并不满意,但在这过程中你收获的更多。

我也很感动陈坤愿意与我们分享在他作为一个儿子,亲人,父亲,友人时与我们的异同,没错,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也有过彷徨,迷惑,被名誉充斥丧失自我再找到自我,他通过严格的反思来约束自己,调整自己,这是对繁荣保持警惕心,是对恶魔的反抗心,对清贫的敬畏心。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个榜样,严格约束自己,不断调整前行。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生命中的真相相遇。在行走中找到自己。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6

不知道为什么每每看到一个故事,我总觉得里面有自己的影子。不知道滑不滑稽,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像陈坤们一样幸运,成为一个暴发户。我自己都笑了。陈坤说自己不是一个特别会表达的人。我是一个不喜欢主动的人。有一天,一个玩的很好的小伙伴,说我有点高冷。也许,我的表面上看来是傲娇的。但更深一层是由于我很自卑。陈坤说,自卑常常以骄傲的面目出现。人的自傲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过于自傲反倒说明你是自卑的。我自卑,我不自信。其实,我的内心并不高冷,我相信我的心是火热的。嗯,把自卑和自傲放下,试着慢慢去融入生活。

十几岁的陈坤有自己的计划,为了房子去赚钱,为了吃涮羊肉而赚钱。那种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而努力的快乐真的很简单。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自我进取的希望和快乐就是每个人的一生所寻。

陈坤从20xx年因名利而迷失,到20xx年通过禅定找到自己。当看到陈坤走红之后将自己的钱帮助他人,做了财富的主人。“行走的力量”也被称伟最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之一。我没有真正意义的做过公益活动,但是看了“行走的力量”,我觉得公益活动的力量真的很伟大。它萌发的种子、衍生的力量、传播的能量能够感染每个生命。

看这本书,我并没有和多数人一样向往西藏,不知道是自己视野的狭隘、内心的胆怯,亦或是我觉得更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我觉得燕窝和豆浆于我而言,只不过是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口味。

陈坤说,“真正能让我们聚在一起的是缘分”。对别人和自己都不要太苛刻,学会用看似打闹的态度拉近跟彼此的距离,而不是用看似尊重的冷漠来孤立彼此的感情。就像陈坤一样,他觉得他周围的同学都很可爱和善良。我相信,细心体味生活,不抱怨,而是跳出这个循环圈,用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生活、生命的恩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可爱和善良。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总是觉得,如果当初坚持学自己所爱的东西,会不会很光鲜亮丽、会不会满腹诗书、会不会为父母所骄傲。后来,看了陈坤的经历后,我似乎理解了,我不在纠结了。在成为演员之前,陈坤当过歌手、幻想过设计师,但是,命运把陈坤带到了这个地方。他很好的诠释着自己的事业。把它从职业变成事业,把它从渺小变得伟大,把它从平庸变得神圣。没错,无论多么绝望,都不要放弃。陈坤的幸运拯救了陈坤。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陈坤习惯反省和反思。反思真的是一种好的习惯。在西藏的行走中,陈坤因为学生们没有遵守禁语而发怒,学生因为陈坤的不理解而沉默,以及晚上彼此们的敞开心扉,不断反思,一步一步前进,宛如“行走的力量”里面的行者,不短朝着目标前进,让心灵前进。最后,陈坤个大学生们打成了一片,成为了兄弟姐妹。最近我也越来越觉得,人是需要反思的。前几天我和一个我爱的人打了一场暴躁的架。他尝试去触碰我的底线,让我自己为我自己的无理取闹买单。我偏执于自己所谓的理由,在那一刻没有了包容与理解,只有抱怨与愤怒。战火燃烧,我希望它覆灭,事实往往和想象背道而驰,结果它却越燃越旺。我忘了是谁先妥协。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只会让疲惫更加疲惫。

就像大家看到《龙门飞甲》里漫天风沙、雪花飞舞的场景时,并不知道它的背后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苦。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改变了对明星的看法,我在也不会用那种看不起人的眼光去看待明星,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无尽的耐力,是我这个小小脑袋瓜所想象不到的。他们值得尊重。他们征服我们的不只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多还有的是强大的内心、人格魅力并且能够保持一颗悲悯的心。似乎,原来的自己一个实实在在的、无聊的看客,虽然没有过多的关注明星的八卦,出轨、离婚、整容等永远不过时的话题,但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强大。安静下来,于人于己,都要不断成长。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突然就遇见了陈坤。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7

书中说到的很多东西都是能感同身受的,或许生命的厚重就来自于自身的际遇,正是有了际遇的不断叠加、冲击,才会重塑了当下、此刻的自己,人生的下一刻永远不会预见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坤哥这本书没有多么出彩的文笔(或许这也是他的初衷,不需要太过修饰,返璞归真,真理都藏在朴素里。即所谓大道至简吧),但却很真实,字里行间有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不时地会引起共鸣,人生在遭遇低处和高处时,都会遇到顿悟,人生或许就豁然开朗了!我想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课题,而人生就是不断修炼课题的叠加,最终寻觅到人生的终极课题,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的迷茫、迷失,其实都是没有破解终极课题,而被周遭的东西所裹挟了,或许,因为经历过成长的阵痛期,会特别的苦口婆心想要与人分享,尽量让其他人能少走自认为所谓的弯路,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到后来会慢慢发现,有些课题一生逃不了,必须要经历才会大彻大悟!唯一能做的,或许就如文章结尾所说的,人生不预设,虔诚祈愿,然后努力向上寻觅,随缘等待[可爱]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8

①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找到内心的“核”,找到努力的方向。

②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做一个给人信心的人。(或许别人也会因你的话语而改变,或许你也会是别人想遇到的贵人)

③狂风暴雨很难维持一个早晨,和风细雨可能延续很多天。

④平凡的生活里有更恒久的快乐。(很多人总是渴望成名,追求名利,而当真正拥有一切后,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所有的经历只是为你的生命增添艳丽的色彩)

⑤你原先以为的“目的”未必是这件事真正的“目的”。

⑦善待别人,随时伸出手帮助别人,在你自己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在别人,可能是雪中送炭,特别珍贵。

⑧自卑常常以骄傲的面目出现。人的自傲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过于自傲反倒说明你是自卑的。

⑨在你心灵快要崩溃的时候,可以无条件的、第一时间的、不问理由地出现在你身边,给你抚慰和支撑的,是你可以作为亲人的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你的对手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其实,我们常常是在跟自己作斗争。

只要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那就足够了。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9

终于读完了这本一直列在书单里2年的书。首先因为名字,然后是陈坤写的。喜欢陈坤不是在于七少爷,而是在之后看过一篇关于陈坤的文章(就是讲他打坐禅修)。而那时候自己恰恰接触了一点灵修的东西。因为看娱乐标题很多都是压力大磕药,泡吧的,而看那篇文说的陈坤是那样的不同,修心。于是就开始偶尔关注。

这本书文字很朴实,真诚。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会知道真是的陈坤是如此火爆脾气,在行走第一天的冲突,也不会知道他曾经的自卑孤独。更不会知道他是如此重情,如此真诚善良。

很喜欢他对于孤独的描述,那段话我感同身受。我经常喜欢一个人跟自己对话就发现内地最真实的想法。对于死亡我依然恐惧。他自卑与自傲的关系就像看到了自己,我现在依然还有这样的问题。

这是一本讲行走的力量活动的自传。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感动有充满力量的感觉,也会有看到亲情友情时候的感同身受。很真实,读这本书就是在读陈坤,也是像在看一部自己内心的短片。因为可以看到自己,投射到自己的情绪,强势为别人好发脾气伤害最亲的人。自己的自卑脆弱,自己对于盲校的慈悲心。

感恩陈坤,让我看到那么多面的你。感恩你的勇敢将自己的自卑脆弱以及内心的其他情绪如此直白的写下。只有真正的坦然接纳自己的人,才有这份勇气。感恩你的伟大去真诚的做公益帮助别人。

感恩遇见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10

因为看《金粉世家》记住了了演员陈坤,而我心目中他的形象也定格在这部电视剧里,就是那个帅气+傲气的“七少爷”。

而实际生活中的陈坤与“七少爷”相差甚远,这是我读完他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之后才刚刚了解到的。

陈坤,从小经历父母离异,家庭贫困,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了他孤僻的性格,但这样的家庭也磨炼出了他的坚强。陈坤又是幸运的,在后来的唱歌和演戏这条路上不断遇到生命中的贵人,让他迅速从一个贫穷的小伙子上升到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突如其来的鲜花掌声金钱曾一度让他迷茫,但陈坤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及时觉醒了!他善于思考和反省,重新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做公益事业,所以就有了这场行走,这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行走,更是一次人生的修行。陈坤性格敏感,自卑心理较重,如果不是他善于自我反省,他的这种性格很危险,当看到他们爬第一座山时因为“禁语”而对队员发脾气时我也很不解,尽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坏脾气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是抹不去的,我觉得这是他的“心魔”在作怪,幸亏他及时反省并倒了歉!陈坤又是坚强的,他看清了自己。战胜了他自己,也拯救了自己,我觉得这是他行走最大的收获!陈坤,愿你越来越好!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11

起初看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觉得西藏是一个荡涤心灵的地方,神圣且充满信仰。后来能让我坚持读完的并不是文章有多优美,而是因为文章写的很真实充满温情,没有刻意的渲染烘托,感动就存在于平凡且真真实实的生活里与行走中,也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为我们铺展不断向前的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陈坤,看到光环背后的不为人知。

Alwaysontheway.

在路上,是生命的远行。陈坤说,行走是另一种禅定,其实行走是一种有趣的独处方式,行走的时候内心是空的,是平静的,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样简单。

在路上,就有力量。行走并感受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用去思考,生活也没那么复杂,就像你看到的早晨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一样简单温暖,就像你听到的风声一样温柔,轻轻略过脸颊,就像你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善良,不争不吵不计较。

行走的魂无处不在,只是它和世界上所有的真理一样,并不张扬,而是无声地等你用心去感受。走起来,才发现外面的风景如此美好;走起来,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多么浮躁;走起来,才了解一切都是庸人自扰;走起来,才体会到困难都是过眼云烟;走起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内心比脚走的快。走起来,再不走,就被别人赶上了。世间多风雨,我愿与你同行。

相信每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禅定”的方法,使内心平静,此刻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眼中的你。

小编推荐

《河西走廊》读后感6篇


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河西走廊》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2)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3)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4)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5)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6)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读后感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河西走廊读后感”。斯蒂芬金曾经说过,书籍是一种独特的便携魔法,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一个小情节获得启迪时。我们每个人在读过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感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2】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3】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4】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5】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6】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7】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8】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9】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0】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


当我们在看同一事物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观后感是我们看完一些影视作品后内心油然升起的感悟写下来的东西,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感受。本站提供有大量有关观后感范文,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了河西走廊有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1)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2)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3)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4)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5)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篇6)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收藏7篇)


看看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的资料吧,或许您对“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有些疑问。在任何时间,您都可以阅读这本书,无需像学习那样安排桌椅或约定时间地点,只需阅读作者的作品即可。读完后,许多人感受深远,对作者的文笔也赞不绝口。只有真正理解书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我们将会不断提供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1)

朋友,你了解真正的梦想吗?你了解真正的友谊吗?你有一位引导你的良师吗?

相信你会在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中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切。

故事发生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巴黎。主人公菲丽西与维克托逃出了让他们担惊受怕的孤儿院,相伴去到巴黎,在这座浪漫的城市里,他们有着不同的奇遇,菲丽西进入她所向往的新世界——巴黎歌剧院,从小热爱舞蹈的她更加坚定了成为芭蕾舞演员的理想。

“想做到那个动作,你先告诉我你为什么跳舞。”“我说过了,因为那是我的梦想!”“姑娘们,请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跳舞?”“因为那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它让我在迷失中找到真我……”这一段段斗志昂扬的对话,不都诉说了一个女孩逐梦时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吗?

在我的孩提时光,我曾有过一个烂漫的梦想——成为一名画家。每当我拿起画笔,心里总会觉得舒适宁静,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但是我的妈妈并不支持,直到那次我生病住院,鼻腔检查出了问题,妈妈抽出时间来陪我,坐在我的床头,苍白的脸上显出一丝丝焦虑,当妈妈仔细看过我的画时,流露出鲜少的喜出望外,她会一遍遍询问是不是我画的。后来她不再阻止,她知道画画是我心中的一抹阳光,这缕阳光是温暖的,她不需要再去做那把遮阳伞。坚持逐梦,会给你单调的生活涂上一抹彩色。

“明天还在这座桥上等我,无论遇到什么危险,我一定回来!”本就深陷危机的维克托在分别时对菲丽西说。“音乐盒又摔破了,没事,我能修好!”他再一次信心满满地说道。或许这就是真正纯真的友谊。

“明天早上五点准时锻炼!”“五点!”……“你的优点是很有活力,而你的缺点呢,就是动作像一头笨拙的大象。”……一句句温暖诚挚的话语,让我体会到老师对菲丽西的一片真心,更是她,指引了菲丽西,让她一次次鼓起勇气,让她重拾信心。

“你看这题,这么简单还会错……”赵老师努力压制着向上窜的怒火,一边皱紧了秀丽的眉头,一边比画着一道现在在我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题目,良久只得拿着一张“红灯笼”试卷步履艰难地走出办公室。每当我领读时,声音小如细蚊,身体也会不自然地弯曲,“为什么‘卑躬屈膝’的!挺起身子来!”赵老师总会这么说我……

直到小学毕业,我才注意到赵老师总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那时的我早已不‘卑躬屈膝’,早已才学厚实,或许真的在那时,赵老师的背也弯了,也不再年轻。

亦师亦友,人生能遇到这样的良师,何其幸运!这本电影让我拾起了对生活的热爱,我相信它一定可以帮助更多人。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2)

本周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名为《了不起的菲丽西》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费利西蒂如何努力工作并练习芭蕾的故事。

费利西蒂年轻时住在孤儿院。她非常喜欢跳舞。她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舞蹈家。

她有一个好朋友,她知道自己的梦想,并告诉她巴黎有一所著名的芭蕾舞学校。所以她从孤儿院逃出来,来到巴黎,找到了学校,但被保安赶了出来,她别无选择,只能出去工作。

她工作的户主的女儿也想去舞蹈学校。她在等邀请函。她假装是主人的女儿,进了舞蹈学校。她努力学习基础芭蕾作品。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基础工作,晚上很晚睡觉。不管刮风下雨,她每天都努力学习。最后,一切都到了她的心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得到了一位著名芭蕾舞演员的赏识,并被邀请在同一舞台上表演。结果,她成为了她免费的骄傲弟子,并接受了她的个人指导。从此,她真正实现了舞蹈家的梦想!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我现在也是一名舞蹈学习者。我妈妈选了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教我跳舞。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没有她学习努力。因此,基础工作仍然不够扎实。虽然我在舞台上被表扬过几次,但看了费利西蒂的表演后,我觉得我不仅要好好学习课堂上的课程,还要努力学习,积极学习舞蹈,做好基础工作,争取将来成为一名舞蹈家!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3)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有梦想的人生是美好的,梦想使每一个人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它永远都藏在心里最高的位置等待着你可以属于它,今天我就在家里看一部电影就叫――《了不起的菲丽西》里面的内容,就让我给你慢慢到来吧!

菲丽西的梦想是一位芭蕾舞演员,从。儿院为自己的梦想逃出来的,实现梦想就必须放下烦恼,放下执念,当我审视自己的人生,我想要追寻梦想,我只在乎追梦的过程,我想去寻找远方的彩虹,我想挑战内心的风暴,菲丽西坐了一晚的火车就来到了巴黎。找到了一所歌剧学院,一位清洁工收留了她,房子主人的女儿正要被歌剧邀请,可邀请行被菲丽西收了过来,他就去歌剧学校学习芭蕾,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可是很不幸,他跳的并不是很好。老师每节课都去掉一名学员再后来那位清洁工就让他跳起来摸铃铛不能溅出水花,她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练习,勤奋,好学,努力的她得到了回报。班里学生都已经回家,因为她们没有菲丽西那么热爱,但她只是冒充的,房子的女儿去歌剧学校也进行了选拔,可是菲丽西热情的心被选上,在舞台上跟芭蕾演员同台合作,那美丽的舞姿打动了我的心和全场的心。

在这部电影里当中得到了一个启示:有努力,有梦想的人才会赢得成功,有热情的心才会觉得不累,谢谢这位导演给了我启示。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4)

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题记

《了不起的菲丽西》这部影片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全片故事围绕菲丽西如何从一个怀揣舞蹈梦的女孩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舞者展开,宣扬了梦想的力量和坚持的力量。

自小生活在孤儿院中的菲丽西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成为真正的芭蕾舞者。为了追梦,她和发明家小伙伴维克托进行了一场逃跑计划,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大都市巴黎,并且幸运地得到了导师奥黛特和梅拉特的帮助。菲丽西开始一点一滴地接受正规训练,然而,她的求学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身体羸弱,缺乏正规训练,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承受着人们的质疑,濒临淘汰的考验;经历了失去的朋友打击,被送回孤儿院的困境,但她都没有放弃,勇敢努力地度过重重难关,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明星。

俗话说: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面对难题,最好的办法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成为芭蕾舞演员是菲丽西从小的梦想,不管处境多么艰难,也不管看起来梦想多么遥远,菲丽西都没有放弃。为了练出芭蕾轻盈的舞步,菲丽西需要跳起摸到挂在树枝上的铃铛,而落下时,不能在水洼中溅出水花。只见菲丽西勇敢地跳起,水花四溅,失败;再跳起,摔倒,爬起,再跳反复多次,终于能像羽毛一样落在水洼里,不溅出任何水花。除了对舞蹈的热情,她一无所有。除了对梦想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她一无所有。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初学舞蹈时,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功,踢前腿、下腰、后踢腿、压胯、劈叉为了练好每一个动作,我常常一练几个小时,累得浑身酸痛,也曾想到过放弃,庆幸的是最后我坚持下来了。几年的学习下来,我的身体不仅变得轻盈柔软了,人也变得自信坚强了。去年我们舞蹈队还参加了浙江省少儿春晚,这是对我努力的最好的嘉奖,所有流过的汗和泪在那一刻都是值得的。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让我们像菲丽西一样怀揣梦想,勇敢地追梦,只要不放弃,梦想之花终会在汗水中绽放。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5)

“菲丽希”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可是她非常喜欢跳舞,梦想成为真正的芭蕾舞者。于是,有一天她和同在孤儿院的维克托结伴逃出了孤儿院,要去大城市找自己的梦想。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大都市巴黎。面对陌生的一切,菲丽希并没有怯弱,勇敢地克服。阴差阳错的,她竟然来到了一个大剧院,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正在练习芭蕾舞,她被震撼到了,这样的舞姿,这样的舞台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她认识了奥黛特,她是一位脚有点残疾,心底善良的,在剧院做保洁的工作。她收留了菲丽希,并教她练习芭蕾舞,奥黛特具有独特的舞蹈经验,在菲丽希的舞蹈路上一直无微不至的支持她。

有一天,菲丽希接到女主人家女儿卡米耶被大剧院录取的“通知书”,可是她太想去那个地方了,于是她就冒充了女主人家的女儿进入了舞蹈培训班。在班级里,虽然前期不断的状况百出,基本的动作都做不好,可是她愿意去学习,再加上奥黛特的帮助与指导,以及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她终于赢得了舞蹈班老师们的夸奖,争取了与大明星出演胡桃夹子中的一个角色。她胜利了,她的梦想实现了。

这个是昨天陪女儿看的电影了不起的菲丽希,给孩子们看的,也适合于大人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时刻充满着一个热爱的心,再加上辛勤的努力和付出,梦想终究有一天会实现的!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6)

《了不起的孩子》是一档探究小朋友的综艺节目,只要是在这个平台上出现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本事和本领,而且他们拥有的那些神奇技能,可能是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他们所得到的那些荣誉和成就,可能是一个世界冠军都无法企及的,所以我们说他们是小天才,所以我们说他们了不起。

在《了不起的孩子》这个节目中,你会发现这些萌娃们虽然年纪不大,但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有的可以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有的可以烹调美食,玩转茶道;有的可以以秒心算,操作拖拉机;有的可以满身肌肉,满载冠军。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技能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才能使我们震撼不已,让我们瞠目结舌,总之,这就是一群集天赋与才能,集智慧与雄心的小小英雄。

当然,看到了这些少年英雄的绝技之后,了解了这些小小天才的成长环境之后,我也慢慢发现了一些他们会成功的原因,找到了一些他们会出彩因素。一方面,这与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有关系,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坚持与疯狂练习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他们会成功,更多的是受到了家族基因,家庭教育,生长环境的影响。

虽然我们都愿意相信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独特的人,他们生来就具有某种天赋,具有某种感知,具有某种能力,而这种天赐的福分,往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望尘莫及,无法比拟。

退一步讲,就算我们可以说服自己人生而平等,但是由于基因的不同,由于家庭背景的局限,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我们的命运结局,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除了努力,除了拼搏,除了奋斗,我们什么资本也没有,什么优势也没有。

总之,看了《了不起的孩子》这个节目之后,我自己感触颇深,我觉得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培养,趁他们还处于一个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并存的黄金时期,我们一定要好好熏陶他们,教育他们,指导他们,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发展的更好,成就的更好。

了不起的菲丽西读后感(篇7)

假期,妈妈带我去观看了一部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自小生活在孤儿院中的菲丽西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真正的芭蕾舞者。为了追梦,她和发明家小伙伴维克托进行了一场“逃跑计划”,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大都市巴黎。面对陌生的一切,菲丽西没有怯懦,她不惧奇葩刁难,闹出了很多笑话却不失可爱率真。最后,菲丽西的梦想还是成真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了很久,菲丽西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是呀,菲丽西不怕任何困难,勇敢地向前走。她就像一叶坚固的小舟任凭风吹浪打也不回头,因为前方就是她的梦想。她既然选择了成为芭蕾舞者,就一定要坚持!

一想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我自己。我现在正在学舞蹈,与菲丽西相比,我简直自愧不如。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又该我去上舞蹈课的时间了,闹钟响过,可是我赖在床上不想起床。妈妈过来喊我:“懒虫快起床,要不迟到了!”实在是太瞌睡了,我磨磨蹭蹭穿好衣服……我到舞蹈班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哎!又迟到了,为此老师还罚我做了20个前桥呢……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触颇深,我一定要向菲丽西学习她那种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舞蹈家!

西厢记读后感收藏


这篇“西厢记读后感”网络文章真的太好了,大家一定要看看。读完之后,我被作者的优秀作品深深吸引,感受到阅读的魅力,真是让人折服啊!读后感是记录和总结阅读过程中历程和收获的,我们可以从这篇作品中得到哪些心灵上的感悟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西厢记读后感 篇1

2018-04-24本文目录西厢记读后感高三优秀读后感:西厢记的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范文高三读后感范文:读西厢记有感读西厢记有感的作文精选高一的读后感作文:

读西厢记有感高一读后感想:西厢记的读后感高一的读后感:读西厢记有感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直到后来的王实甫《西厢记》,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故事结局的变化,那就是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从一开始的薄情年少如飞絮”,被世人唾弃变为后来的张生在考取状元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里面的诗词特别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时候都能想起《红楼梦》里面的镜头,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这本书。

以前看的那个是金圣叹点评的本子,看过去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金圣叹评《西厢记》为第六大才子书,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没什么不好。

古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忽略了那些世俗的观点,只深爱对方,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真爱。

关于这本书里面的诗词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希望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看吧。

高三优秀读后感:西厢记的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2)|返回目录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

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

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

普救寺是一个寺庙,一个佛教的地方。佛陀讲究清心,少欲。但笔者将这段爱情故事放在普救寺,意义重大。

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

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

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

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

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

许多评论家认为老太太是个恶棍,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

她的话不守,她转身,这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

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

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

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

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

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虽然张生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但他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的积蓄肯定很少。

莺莺婚后在家能过得像以前一样好吗?我相信老太太一定会从客观的物质方面考虑莺莺。

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

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

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

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

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

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

许多人认为这出戏是喜剧,因为它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

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

《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

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善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于一般喜剧的结局不同。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3)|返回目录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第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解矛盾。

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使情节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

全剧以这三个角色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角色,通过角色展开冲突。

《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整部戏不仅线索统一,而且有六大转折,这使得剧情曲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著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莺莺的心路不明。

莺莺不得不克服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避开老太太的耳目,不得不表现出他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她充满了体贴和尴尬。这种客观因素困扰着她。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感染力很强!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西厢记读后感(4)|返回目录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

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

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

普救寺是一个寺庙,一个佛教的地方。佛陀讲究清心,少欲。但笔者将这段爱情故事放在普救寺,意义重大。

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

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

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

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

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

许多评论家认为老太太是个恶棍,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

她的话不守,她转身,这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

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

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

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

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

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虽然张生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但他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的积蓄肯定很少。

莺莺婚后在家能过得像以前一样好吗?我相信老太太一定会从客观的物质方面考虑莺莺。

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

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

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

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

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

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

许多人认为这出戏是喜剧,因为它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

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

《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

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善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于一般喜剧的结局不同。

高三读后感范文:读西厢记有感西厢记读后感(5)|返回目录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

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

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

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读西厢记有感的作文精选西厢记读后感(6)|返回目录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这部作品实际上**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

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

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

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

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

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

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

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

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

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

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

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

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確,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

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

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

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確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

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

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

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

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

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

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诽谤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

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

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

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

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

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

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

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一的读后感作文:读西厢记有感西厢记读后感(7)|返回目录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

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

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

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

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

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

高一读后感想:西厢记的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8)|返回目录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第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解矛盾。

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使情节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

全剧以这三个角色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角色,通过角色展开冲突。

《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整部戏不仅线索统一,而且有六大转折,这使得剧情曲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著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莺莺的心路不明。

莺莺不得不克服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避开老太太的耳目,不得不表现出他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她充满了体贴和尴尬。这种客观因素困扰着她。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感染力很强!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高一的读后感:读西厢记有感西厢记读后感(9)|返回目录《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

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

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

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厢记读后感 篇2

我选择了最后一段,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从结尾感受整个歌剧的情感。

第十七章夫妻团圆(节选最后一部分)

老夫人见自己的侄儿也实在不争气,丢人现眼,招他为婿必将丢尽脸面。但终究是自己的亲侄儿,最好不要经官到府,遂道:“将军息怒,把这不识羞的东西赶出去就是了。”

杜确道:“若不是老夫人说情,本帅决不饶你,与我滚了出去!”

郑恒满面羞惭,也不向姑母告辞,踉踉跄跄出了中堂,站在庭中,说道:“罢,罢!妻子被人夺去,要诓骗也没有得手,反而蒙受一场羞辱,叫我回去怎么有脸见人呢?

要这性命有什么用?不如碰死算了,倒也干净。”说罢,便向庭前老槐树上一头撞去。

正是:妻子空争不到头,风流自古恋风流。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丫头仆人见了,不免惊叫起来,急忙来禀报道:“启禀老夫人,郑家表少爷撞死了。”

老夫人听了,不免伤感,但也无可奈何,说道:“这孩子真想不开,人死不能复生,我也没有逼他死。但我是他的亲姑母,他已没有了父母,由我作主。

埋葬了吧!秋菊,去交代老总管葬了便是。”

秋菊应命而去。

老夫人道:“多谢将军前来主持亲事,趁今朝吉日良缘,就做个喜庆茶饭,命他二人拜堂成亲。”

杜确道:“理应如此,恭喜老夫人,恭喜贤弟。”

老夫人道:“红娘,请小姐穿戴了凤冠霞帧出来,与贤婿拜堂。”

红娘道:“是!”就捧了风冠霞帔,到了妆楼,对小姐道:

“小姐,恭喜了。想起那殿上奇遇,待月迎风,吟诗抚琴,书信传递,经过了多少曲折,流淌了多少眼泪,终于获得了五花官诰、霞帔凤冠,稳当当地成了一个状元夫人。小姐,你该心满意足了吧!

”小姐道:“红娘妹妹,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和张郎永生难忘。”

红娘道:“小姐,快梳妆吧,姑爷在等着拜堂呢!”

不一会儿,红娘搀扶着小姐出堂,与张生先拜圣恩,再拜天地,拜高堂,拜谢杜将军。忙乎了好一阵子,送入洞房。这一夜,久别重逢,常言”道,新婚不如久别,今夜是新婚加久别,所以二人格外缱绻。

张生是门迎着驷马车,户列着八椒图,娶了个倾国倾城、知书达礼、三从四德的宰相女,平生之愿已偿。小姐嫁给了一个浪漫的女婿,如意郎君,也很满意。第三王朝以后,张生带着小姐和红娘,和老太太道别,到河中府就职。

正是:西厢待月成佳配,金榜题名衣锦归。

从此,这一对美满鸳鸯,如鱼似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把这段西厢佳话,世代留传,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感想:第一次了解《西厢记》还是小时候和老人**戏曲得知,当时并不懂西厢记具体说什么。

据我现在了解,《西厢记》的剧情是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删减,是让剧中人物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张力和吸引力,也使整部剧的主题更加突出,人物更加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从崔莺莺的悲剧可以看出,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个人很难突破大众观念。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我们想爱的人。

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现在像崔莺莺这样被遗弃的女孩太多了,她们比崔莺莺更加豁达,因为这太普遍了。所以她们可以很快找到一个新的爱人,这样爱情就会贬值。

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

服饰131 冯俊杰***

西厢记读后感 篇3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每当读到这句诗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关于崔莺莺的朦胧想象,那大概是一个身姿纤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质的门廊上,满目柔情的望着一轮圆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来,这样的意像,充满了关于诗情画意的美好和一丝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属于中国古代独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让人忍不住心神荡漾,思绪在字里行间沉浮,被带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道西厢记,我总认为这就是一个关于情情爱爱的无聊故事,当年读红楼梦时,见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觉得深感赞同,但是当我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实莆细腻优美的笔触下所描绘的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贫寒的张生上京赶考时路经河中府,去古刹普救寺拜访时遇到了暂住在寺中的崔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崔小姐气质娴雅容貌秀美,惹得张生“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飞儿在半天”,为了接近佳人,张生在寺庙中住下,诗书应和之下两人逐渐暗生情愫,无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拦,两人的爱情历经种种磨难,好在上天不负有情人,两人最终修成正果拜堂成亲。

其实比起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莺莺传》似乎更贴合实际,在元的故事中,张生上京赶考后将莺莺抛之脑后,徒留莺莺苦等一生。王的大团圆结局或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毕竟杂剧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剧观众显然更容易接受喜剧,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每一位读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实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也是我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想象和期许。

西厢记读后感 篇4

泰州二附中陈芝

暑假一日闲来无事,拿来本书《西厢记》随意翻看。起初,我只是想打发时间,但不想翻页后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于是欲罢不能的把全书看完,细细品味书中余香,现在想来还是很感动,于是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有意思的是《西厢记》最早的本子竟然为唐代元稹写的《会真记》,说是崔莺莺的原型人物竟然是元稹的初恋,但是负心的元稹后来参加了科考,得到高官的赏识,接着娶了高官的女儿,而把崔莺莺抛弃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元稹一直很思念她。

后来,人们都很讨厌这个负心的人。

《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从相见,倾心,遭母亲反对,到后来历尽波折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张生上京赶考,遇到住在白马寺送自己父亲的灵柩回家的前朝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她和母亲因为路途受阻而住在河中府普救寺。张生一见钟情崔莺莺,说服寺院方丈住进西厢。

张生每天都借崔莺莺的机会给她父亲唱歌。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崔莺莺。崔莺莺也吟诗一首相和。

他们的爱情是老太太发现的,因为张生地位低下,老太太不让他们交流。但此时,叛徒孙飞虎却以崔莺莺的美貌而闻名。他公然带领5000人抢劫崔莺莺。老太太情不自禁地说谁能救他们,把崔莺莺许配给他。

正好张生有一个八拜之交是武状元征西大将军。于是解救了崔莺莺。被救后,老太太改变了先前的约定,让张生和崔莺莺成为兄弟姐妹。

他们不愿意。无奈之下,老夫人让张生去考取功名。张生不负众望,考试得了一等奖。历经坎坷,一个情人终于成了一个家庭成员。

《西厢记》这个故事从唐代元稹开始被一再的写,版本也很多。我认为它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理想,那就是人们都愿意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在封建社会,西厢记的故事真的很大胆。它打破了封建传统的挨家挨户观念、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语规则,成为男女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只有真诚的友谊,却没有所谓的门的概念。

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直到后来的王实甫《西厢记》,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故事结局的变化,那就是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从一开始的“薄情年少如飞絮”,被世人唾弃变为后来的张生在考取状元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里面的诗词特别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时候都能想起《红楼梦》里面的镜头,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这本书。古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忽略了那些世俗的观点,只深爱对方,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真爱。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团圆的结局,也不喜欢不假思索就能猜到的结局,所以我不太喜欢看韩剧的结局,不是女主角得绝症就是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他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爱女当权而战,这是一个壮举,要求美女不要上山下河,证明了爱情史的盲目目的。

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它受到了后人的称赞,但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纯己的爱情还剩下多少,让我们在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读后感 篇5

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直到后来的王实甫《西厢记》,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故事结局的变化,那就是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从一开始的“薄情年少如飞絮”,被世人唾弃变为后来的张生在考取状元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里面的诗词特别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时候都能想起《红楼梦》里面的镜头,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这本书。以前看的那个是金圣叹点评的本子,看过去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金圣叹评《西厢记》为第六大才子书,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没什么不好。

古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忽略了那些世俗的观点,只深爱对方,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真爱。

关于这本书里面的诗词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希望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看吧。

高三优秀读后感:西厢读后感(二)回到目录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

普救寺是一个寺庙,一个佛教的地方。佛陀讲究清心,少欲。但笔者将这段爱情故事放在普救寺,意义重大。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

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

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家认为老太太是个恶棍,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的话不守,她转身,这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

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

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但他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的积蓄肯定很少。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

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

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

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认为这出戏是喜剧,因为它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

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善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于一般喜剧的结局不同。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3) | 返回目录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解矛盾。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使情节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全剧以这三个角色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角色,通过角色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整部戏不仅线索统一,而且有六大转折,这使得剧情曲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著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莺莺的心路不明。莺莺,她既要

要克服封建礼教对他长期的影响,就要避开老太太的眼睛和耳朵,要表现出他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就充满了考虑和尴尬,这种客观因素困扰着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语言很有艺术性,比如张生的钢琴声说: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它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迷恋和真诚。它有很强的吸引力!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它生动地描绘了崔、张两人的深情,却蕴含着压抑和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歌剧、戏曲比比皆是,喜怒哀乐,但大多都是丰满的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在波折过程中的艰辛和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的读后感范文西厢记的读后感(四)回归目录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

普救寺是一个寺庙,一个佛教的地方。佛陀讲究清心,少欲。但笔者将这段爱情故事放在普救寺,意义重大。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

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

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家认为老太太是个恶棍,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的话不守,她转身,这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

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

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但他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的积蓄肯定很少。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

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

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

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认为这出戏是喜剧,因为它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

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善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于一般喜剧的结局不同。

西厢记读后感 篇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士甫所著。追究其渊源,其实是“新剧,旧传说”。唐元祯、宋赵凌宇、靳东解元都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元朝的王师父最终将《西厢记》推向了顶峰。 ,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变革,这么少的一句话,为何如此迷人,又为何如此重要?至此,我将观看后的感受化为文字,总结出以下三个世界上无法结合的文章优点。读过的人,有幸读过,感觉《西厢记》带给你的文学瑰宝。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一个是情节。在大多数书籍中,情节是第一位的,叙述是第二位的。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莹莹和母亲、老太婆、红娘将父亲的灵柩送至博陵安葬,并留在了路上的普九寺。恰巧张君睿到此一游,二人相识,相爱,却许久没有机会相见。后来,因为孙飞虎围攻普九寺,要收莺莺为妃,老太婆无奈,说:“谁能救我母女,我就把莺莺嫁给他。”将军友白马,求他解围,结束婚姻。兵到围城后,老夫人后悔前言,不配崔张。两人苦不堪言,千方百计,试探对方的心。后来,因为媒人穿插在中间,他们实现了美满的姻缘。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却不了解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震撼!随即掀起一股“西翼热”,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不少词曲作者开始在爱情剧本上投入大量的笔墨和精力。明清两代的男女故事和剧本都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所以今天根据一些言情剧和肥皂剧的情节,《西厢记》应该被视为他们的鼻祖。其表达的主要思想是:“永恒与古老密不可分,我们将永远在一起玩耍。愿世界上所有的恋人都成为依赖者。”从当时的社会来看,这种思想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影响力。强大的。

接下来是价值。从古到今,由内而外,无不对《西厢记》做出过无可比拟的评价。赵景深先生称《西厢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壁”之一,那道壁就是“红楼梦”。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见一斑。陈吉茹甚至称其为“万古第一神”。此外,还有《西厢记》、《化工工作》、《王实甫的《西厢记》、千古诗篇等艺术水平很高的评论。甚至在国外,《西厢记》俄罗斯的科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说:“用我们最好的歌剧来对比剧情的发展,恐怕即使在欧洲,也没有多少这样完美的剧本。 ..”不是《西厢记》的推崇和炒作,而是一种说服力。

最不可思议的是修辞。《西厢记》的歌曲、歌词、拼贴、旁白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前面提到的“视觉冲击”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和歌曲时,它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我用八个字来表达我的阅读感受,即:用眼睛漫游,充满香气。口中的香气,其实是书的味道。王伯良说:“ “西厢记”不应该用语言来寻找。顾盼之间的联系,就像一条长河的流淌,无法触及。”这里虽然无法记录全书,但可以举一些例子。我记得的一两句话是清脆悦耳的曲调。张俊睿一出来,就有文章[指着嘴唇],文章说:“在中原打球,高跟鞋是无线的,像天篷一样。望天,日近长安,远。”【萧桃红】曰:“已深夜。香散空院,帘犹东。拜完后,靠在弯曲的栏杆上,叹了两三声。月亮像一面挂镜,不是淡淡的云雾,而是香烟的普及。不清楚。”另一篇【浑江龙】说得好:“红落成阵,风吹千分愁人;池塘在做梦,窗台在念春。蝶粉轻沾飞雪,烟泥香惹花尘。春意短柳长,人远华阴。香消六朝金粉,清三国之灵。”时间不长,一口气做完,半天就可以看完,不过没理由看这本书一次。在我看来,《西厢记》里的词句简直是天作之合。

我读《西厢记》的经历无非如此,我只介绍震撼作品《西翼》以我的感悟送给大家,深邃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来获得、欣赏和享受的。

西厢记读后感 篇7

看了《西厢记》后,800字怎么写?我已经为你安排好了范文。让我们看看!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作品表达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独立婚姻的渴望,表现出一种所谓的反封建主题。

《西厢记》呢?《西厢记》又凭什么去打动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两性结合空前自由的时代里的年轻人呢?

当然《西厢记》的故事曲折生动文辞优美华艳写景写情写人写事无不妙笔生花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读《西厢记》的确应该细细潜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如“花间美人”。这样阅读就同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联结起来了阅读活动就在精神上、心灵上影响人、改变人。

林黛玉读西厢时的所谓“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是仅就《西厢记》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斓的语言艺术来说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蕴“余香”者则是情到浓时氤氲飘香熏陶渐染怡情养性。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爱情是什么?。封建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摧残人性。

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最大限度地破坏人性?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由和自由的人性对封建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动摇了封建建筑的根基。

《 西厢记》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

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西厢记读后感 篇8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戴婕(***)

《西厢记》有很多个版本,从唐到元,从元稹到元实甫,最后达到顶峰。主要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普救寺的一见钟情到张生的救婚,但由于老太太不守承诺,双方都有兄妹相配。

后来,还是拗不过两人的心心相印以及红娘的默默支持,两人最终终成眷属,成就美好姻缘。

看惯了现今都市言情剧的跌宕起伏,猛然再看看《西厢记》还真是有点不太适应。《西厢记》故事主题很简单,也没有现代都市剧里各种纠葛,但故事情节在当时是很大一个突破,是在封建社会的突破,这大量对于爱情的描述在当时应该是少有的。《西厢记》还有一个魅力,就是他的词句,其中的诗句大多是以书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的。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栏杆辞春…”,,我不太会赏析文章,但只是举得读起来好美好美。

《西厢记》中的男主张生是一个矛盾体,他年少轻狂有点小聪明但同时又迂腐可笑。在崔家出现困难的时候,当莺莺小姐面临被抢走的危险的时候,他急中生智想出解决办法为大家松了一口气,显出君子之风。但后来,在追求莺莺小姐的时候,他把一切的赌注全都有压在了红娘身上,只能和红娘诉说心中的苦闷,也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而且在老夫人面前,也显得太过莽撞。

不过,也可以换种理解,也许他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所以智商为零才体现出张生对莺莺小姐的的无限真情。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的形象显得丰富而明朗。她被自己的母亲,被这个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依旧渴望着自由的爱情而且对张生抱有好感。她若进若退的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先是写信答应和张生见面,但后来,又表明要以兄妹想称怕破坏了规矩,看见张生的诗,心里笑得乐开了花但脸上还要装腔作势。

但最后,对自由爱情的香味还是战胜了脑中顽固的封建思想,她摆脱了老夫人束缚,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老夫人在戏中显得尤为狡猾。老妇人明明在自身为难之际宣布解救之人得莺莺,但后来请张生去进餐时却让其双方兄妹相称;后来勉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又让张生进京赶考企图再次将两人分来,幸亏其奸计未得逞,但其丑恶的嘴脸真的让人感到恶心。

最后是红娘,把它放到最后看的原因是我觉得她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婢女,但是她扮演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敢角色。虽然她是老夫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但渐渐被张生的真情所打动,同时发现小姐心中也有意,就冒着被老夫人斥责的危险勇敢的牵起了红线却,直为张生出谋划策,在他们中间充当信使。

她知道小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无限思念,她知道张生有浓浓爱意但又不能理性表达,她机智的抓住了两个人的爱情表现,让双方知道对方的真心实意,让双方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在我看来,张生和崔莺莺的这段圆满爱情如果没有红娘,就只能胎死腹中。后来,小姐的行为被公子发现进而传到老夫人耳朵里,红娘涕泪涟涟,但不忘和老夫人辩论,而且在辩论之时,即表达了自己的目的保护了小姐和张生的爱情,也保障了老妇人的面子、家族的利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显得十分聪明。

在《西厢记》中,张生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天然渴望和爱慕,并敢于直接大胆的表达。同时,崔莺莺敢于直接回应这种爱情,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和突破。在剧情上,《西厢记》写的波澜起伏,矛盾一重接着一充层层叠加。

通过不断的困难,两个人之间的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也是通过一重重的难关,逐渐引起我们这些观众同情心理,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并对封建教条形成了有效的冲击。

我看的是电影版的《西厢记》,电影中,张生在见到莺莺小姐的第一眼就已经傻了,离开的时候也走不动路了,嘴里就一直念着莺莺小姐一直乐在其中,虽然向观众表达了一见钟情,但是表现形式不免有些夸张。而在电影中,我觉得红娘比莺莺小姐更漂亮,对张生的印象也不是很好。不过这些当然不是《西厢记》本身的问题,是电影拍摄的问题。

也许《西厢记》本身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有时间一定会翻翻,看看不受别人转述的作者本身的文章。

西厢记读后感 篇9

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还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读书心得5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西厢记读后感 篇10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其与《红楼梦》一并提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文章之前不能写,不是说不够感动,也不是说不够深刻,而是感觉很充实,那么贴切,那么美好,只能感知,不能言归正传,虽然如此,我还是想把心中的许多感慨,写进笔里,吐出来。

故事曲折,有趣,对《西厢记》的细腻描写,真是一种唯美的爱情宣言。什么是爱的美学宣言?在王师傅的笔下,莹莹和张生公然打败了封建礼教,保持了纯洁纯洁的爱情。重点是开放。这是声明。

“不到一顿饭,姜世六就出来看书了,有意识地夸夸其谈警告人,于翔满嘴巴,虽然看完了书,但他只是专心致志,默默背诵在他心里。” .这是黛玉在《红楼梦》第二十三集中对《西厢记》的褒奖,其实也是对曹雪芹的褒奖。

“古今无分别,古往今来我们常一起玩耍,愿世间众生成为眷属。”美好的爱情生活歌唱,穿越古今,散发无限魅力和奇异。就连西湖的月老庙,也不能忘记给这句话冠上对联——愿天下众生成为亲人,是的,前世,注定不会错过这桩婚事。美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有点无聊的时候,不妨试着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打开《西厢记》,感受那种爱的酸甜苦辣,那种甜蜜爱。聚合,以及其中迷人的言辞。

细细品味《西厢记》,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莹莹的相识,只是一见钟情。张生爱上莹莹只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莹莹却喜欢她。只是因为张生的天赋和气质,他才去找张生。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一见钟情”往往是由外貌或气质偶然满足心理需求而引起的。它是人体的一种生理荷尔蒙冲动,而冲动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就像冰雪中的一滴水,用不了多久,它就会自行冷却结冰。丘比特之箭、月亮红线、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只是一种浪漫的幻觉,是人生的神话。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我也这么觉得。张生看似笨拙笨拙,但他的本质无非是追求自己的真爱。他的表现自然而真诚。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就是不平凡的东西更难拥有。继续。

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不同的人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夕阳西下,难免有一丝忧伤,于是想起张生和崔莹莹可能不完美的婚姻。同时,我也给出了一些我自己的理由。不管合不合理,这些都是我在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之后最深刻的体会。生活会照常进行。乍一看不是件开心的事!

西厢记读后感 篇11

西厢记的读后感(高三读后感)西厢记的读后感(高三读后感)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

在正统儒学时代,西厢记的一首歌唤起了人们对真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 ,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 ,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因此,杜牧自然可以成为一座绿色的房子,而元稹则可以忘却当年的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

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

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上醒来亲吻你爱人的脸。

推开窗户,看见阳光照在树叶上。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1000字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河西走廊》读后感”,敬请浏览。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2】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3】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4】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5】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6】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7】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8】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9】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0】

《河西走廊》果然不同凡响。下午只看了一集,但纪录片绝妙的画面和历史厚重感已经扑面而来。最让我震撼的有三个地方:高超的叙事方式、真实的画面还原以及时代与个人并存的影片视角。

叙事方式:第一集重点讲河西走廊与张骞通使西域的历史关系。横向谈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西为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形似走廊,宽度数百公里到数公里不等,同时也是打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重要。纵向讲汉朝历史:汉初加强中央集权、三代休养生息,到刘彻执政时,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强大的国力足以支持对外开拓,同时匈奴外患加重,而与月氏的联手的愿望也足以促进汉朝派遣使节增强对西域的了解。

讲历史事件的同时分析前因后果,把大环境摆出来,让观众自己作初步的推断,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介绍。历史背景、事件原因、具体经过、实际结果、延伸影响,叙述完整且连贯,又能娓娓道来。坦白地说,如果学校教材也能这样清晰就好了。

画面还原:看不出门道,但确实好。

影片视角:一方面是汉朝对外了解甚少、外患加重北击匈奴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张骞本人,除了两次被俘、不辱使命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也合理地加强了张骞匈奴妻子的形象,合理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寄托。此外,把张骞的经历融入到汉武帝时期时代的起伏之中,出使西域对于时代来说是莫大的功绩,对个人来说也有无言的困顿与煎熬。(后来想想,功绩与困顿两者都有,但张骞本人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后,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坦白地说,能把历史事件生动、全面地讲出来是很厉害的。我之前一直觉得讲东西最重要的是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在想想,这只是基础,有了知识储备却不见得能顺当讲出来。比较合适的讲法是进行必要但适当的讲解,把大环境和必要条件摆出来,然后引导听众去得出相应的结论。结论与预期相符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符,更是好事,不符合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来,好好分析,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1】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最新《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2】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河西走廊》观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何为观后感?我们观看完某部影片或连续剧、展览馆后,内心获得的感悟和思考而写出来的文章。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观后感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河西走廊》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2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3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4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5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6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合集5篇)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写读后感没有固定的套路,关键就是要做到观点鲜明,感想深刻,以下内容“河西走廊的读后感”为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篇1】

《河西走廊》果然不同凡响。下午只看了一集,但纪录片绝妙的画面和历史厚重感已经扑面而来。最让我震撼的有三个地方:高超的叙事方式、真实的画面还原以及时代与个人并存的影片视角。

叙事方式:第一集重点讲河西走廊与张骞通使西域的历史关系。横向谈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西为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形似走廊,宽度数百公里到数公里不等,同时也是打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重要。纵向讲汉朝历史:汉初加强中央集权、三代休养生息,到刘彻执政时,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强大的国力足以支持对外开拓,同时匈奴外患加重,而与月氏的联手的愿望也足以促进汉朝派遣使节增强对西域的了解。

讲历史事件的同时分析前因后果,把大环境摆出来,让观众自己作初步的推断,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介绍。历史背景、事件原因、具体经过、实际结果、延伸影响,叙述完整且连贯,又能娓娓道来。坦白地说,如果学校教材也能这样清晰就好了。

画面还原:看不出门道,但确实好。

影片视角:一方面是汉朝对外了解甚少、外患加重北击匈奴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张骞本人,除了两次被俘、不辱使命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也合理地加强了张骞匈奴妻子的形象,合理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寄托。此外,把张骞的经历融入到汉武帝时期时代的起伏之中,出使西域对于时代来说是莫大的功绩,对个人来说也有无言的困顿与煎熬。(后来想想,功绩与困顿两者都有,但张骞本人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后,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坦白地说,能把历史事件生动、全面地讲出来是很厉害的。我之前一直觉得讲东西最重要的是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在想想,这只是基础,有了知识储备却不见得能顺当讲出来。比较合适的讲法是进行必要但适当的讲解,把大环境和必要条件摆出来,然后引导听众去得出相应的结论。结论与预期相符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符,更是好事,不符合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来,好好分析,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篇2】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篇3】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篇4】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河西走廊的读后感【篇5】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合集10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通过读后感,我们更加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能让人深思的。是时候将自己的心得感触撰写成读书笔记了。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1)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2)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3)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4)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5)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6)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7)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8)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9)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个人读后感(篇10)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相关推荐

  • 《河西走廊》读后感6篇 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河西走廊》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2-14 阅读全文
  • 河西走廊读后感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河西走廊读后感”。斯蒂芬金曾经说过,书籍是一种独特的便携魔法,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一个小情节获得启迪时。我们每个人在读过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感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2-10 阅读全文
  • 突然收到礼物心情说说收藏 “今天是我的生日,收到了很多生日礼物和生日祝福,心情美美哒!感谢一路有你们陪伴!”精心准备的这份突然收到礼物心情说说凝结了栏目小编的心血和汗水。大多数人都有需求的时候,此刻我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心情说说句子来释放心中的情绪。感谢您阅读本文句子!...
    2023-08-21 阅读全文
  • 突然觉得孩子大了的感悟收藏49条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要过年了,一晃孩子就长大了,一晃父母就老了。”你常常想到怎样写出引人入胜的句子吗?在微信使用非常广泛的今天,一定遇到过你自己很喜欢的句子。句子如同人生中的珍贵瑰宝永不折损,我们推荐以下的《突然觉得孩子大了的感悟》希望能帮到你,希望本页面句子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7-12 阅读全文
  • 看了河西走廊有感 当我们在看同一事物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观后感是我们看完一些影视作品后内心油然升起的感悟写下来的东西,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感受。本站提供有大量有关观后感范文,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了河西走廊有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1-12 阅读全文

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河西走廊》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2-14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河西走廊读后感”。斯蒂芬金曾经说过,书籍是一种独特的便携魔法,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一个小情节获得启迪时。我们每个人在读过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感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2-10 阅读全文

“今天是我的生日,收到了很多生日礼物和生日祝福,心情美美哒!感谢一路有你们陪伴!”精心准备的这份突然收到礼物心情说说凝结了栏目小编的心血和汗水。大多数人都有需求的时候,此刻我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心情说说句子来释放心中的情绪。感谢您阅读本文句子!...

2023-08-21 阅读全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要过年了,一晃孩子就长大了,一晃父母就老了。”你常常想到怎样写出引人入胜的句子吗?在微信使用非常广泛的今天,一定遇到过你自己很喜欢的句子。句子如同人生中的珍贵瑰宝永不折损,我们推荐以下的《突然觉得孩子大了的感悟》希望能帮到你,希望本页面句子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7-12 阅读全文

当我们在看同一事物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观后感是我们看完一些影视作品后内心油然升起的感悟写下来的东西,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感受。本站提供有大量有关观后感范文,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了河西走廊有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