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3-08-2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件 人教版上册课件 人教版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十四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根据您的指导为您准备了一份“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解决方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我们为您提供详尽的资讯敬请留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12×578×2270÷903×1557÷3200÷5027×396×12280÷40

4×19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17×(78-29)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31+2×30240÷4×20480-(180+60)(31+2)×30240÷(4×20)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①出示题目列表。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来计算。

②指名请同学们说说解题思路,并相应地说综合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

⒉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①出示第6题的3小题。提问: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同学们独立完成。

③分析、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3、4题。

练习十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交流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3.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果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2)因为2=2脳2,所以5=5脳2.()

(3)4a=4脳a脳a。()

(4)a一定比2a大。()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时,x>2x(2)当x=()时,x<2x

(3)当x=()时,x=2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延伸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五篇


编辑在这里为您搜索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内容,记得收藏本文以便有针对性地参考。每位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完成的老师就要抓紧时间完成了。学生的反应变化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人教新课标四年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70-p7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3)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3、教学等腰梯形。通过PPT出示等腰梯形,教师讲解。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已学习口算乘法,学生清楚了口算乘法的方法,也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了基础。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我的教学效益。

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特点,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感受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养成解决简单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倍感枯燥、错误百出,但是计算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目标和方法的确定,我将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孙悟空去蟠桃园偷桃子吃的图片,告诉同学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了,蟠桃园有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45X12,重点是让学生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想想,假设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算式,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145X12,从而揭示课题,既温故旧知也承接新知。

2、探索交流,建构新知。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145X12等于多少,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竖式,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怎样乘?数位怎样对齐?最后怎样书写得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要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就得到计算结果了。

3、巩固练习,促进深化。

让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以下做一做,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134176425237

12473682

4、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为了力求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

设计如下板书。

总之,我是通过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总复习

第一课时 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情感目标: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22573355 × =× =×18=÷ =÷45369104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 =():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0.6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8:120.25:0.45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96÷0.3141847

1数量关系式是:原价× =现价 5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290 1 45-------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52 246 × 16 × 23 × 34---——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

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练习七第10、题

第四课时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六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352=2330=

3620=4219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30=(板书:16030=)

10630=(板书:10630=)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本季节收获水果脐橙为背景,通过探索采摘的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迁移等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通过幻灯片凸显算理直观,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脐橙成熟的季节,(课件)小林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采摘脐(q)橙,每小时采摘53千克,他在果园里工作了32个小时,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个小时,谁采摘的多一些?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生)那要求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53乘32)那要求张阿姨一共采摘的脐橙又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32乘1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边说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能估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生答,师板书大约在两个算式的前面)那我们能根据这个估算的结果就判断小林采摘的多一些吗?(生:不行)那怎么办呢?(生)对,我们就得精确计算,(在课题后面板书的笔算)

2、那我们行动起来,先用竖式计算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请一个孩子板演),大家都完成了吗?眼神聚焦到这里,我采访一下你,你是怎样计算的?(随着孩子的回答,板书25330535332),你认为他做对了吗?你呢?真棒!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算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在13213的下面板书一个括号,)这个结果会是谁和谁的积?(生)(板书3132的积)那这儿呢?(板书下一个括号)(板书10132的积)那最后的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积(板书13213的积),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猜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每一步是谁乘谁的积,那现在大家就用你们知道的这个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巡视:找到错例,并用白板记录下来,贴在黑板右边备用)全班订正,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填空。看来大家已经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大家看看这里,这个0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更加简洁、方便,而且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那现在我们能比较谁摘得脐橙多一些吗?(生)和我们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样吗?(生)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精确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板书(1716千克>1696千克,答:我们一起来口答一遍。)教师: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学会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三)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请三个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学生:黑板上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老师还应该出点练习题,让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嗯,你都知道我们需要用练习来巩固新知识,真不错!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借助这个示意图(课件出示13个132)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师:在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句口诀的结果,这几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示意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第一句是二三得六,它的结果在哪儿,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两根)课件强调第二句三三得九,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三十)课件强调(那就是90)第三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3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一百)课件强调(那就是三百)第四句一二得二,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10个二)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二)课件将两个十根变成两小捆强调10个二就是二十第五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10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三十)课件将三个十小捆变成三大捆(3个一百)强调10个三十就是3个一百。第六句一一得一,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10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一百)课件将十个一大捆变成一超大捆(1个一千)强调10个一百就是一千。现在我们的示意图太乱了,我们整理一下,(课件出示)1个千、6个百、11个十、6个一,有问题吗?(课件变化10个十又是一个百,)这就是我们在两积相加的时候进的这个1(指着板书)最后出现的就是1个千、7个百、1个十、6个一,(课件出示算式13213=1716)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示意图,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4、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读题: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2)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因为是求27个324是多少)

(3)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我怎么觉得大家这一次计算没有上一道题那么顺利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连续进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会忘记进位的数呢?(写小一点、记在心里)课件订正答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操练起来课件出示

1.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课件出示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四)认识数量关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今天解决的几个问题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本节课接触到的五道题:每小时采摘23千克,工作了32个小时,一共采摘了多少千克?

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时,张阿姨13时一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这里用紫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工作效率,(课件出示)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用蓝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工作时间)那黑色的部分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五)拓展延伸

1.创编题:有关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题目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而且,给共同点命名,只有总价是老师加以引导,单价和数量都是学生自己命名;速度和时间是一名学生直接说出,因为在平时的讲课中我有涉及到,学生记忆深刻,我在表扬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同时,让学生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还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00( )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_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3)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主备: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2页“总复习”单元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的方法,并能精确地描述位置和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相关内容(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复习课)

教师:十一黄金周,灿灿一家去国外旅游啦!乘坐的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二、延续情境,重点复习1.复习扇形统计图

教师:这是灿灿一家所在航班的乘客统计情况(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1)从统计图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作答:中国的乘客最多。

教师:我们并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乘客,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中国乘客最多的? 学生:因为中国乘客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多。

教师小结:是的,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就在于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小结内容)

(2)算一算中国乘客的人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12÷5%×63.75%=153。

答:中国乘客的人数是153。2.复习位置与方向

教师: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1)根据世界地图,请你量一量,算一算北京在吉隆坡的什么位置,吉隆坡在北京的什么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教师小结:在解决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要看清楚是以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然后再以参照点作为标准,讲清楚方向与距离。

(2)飞机大致在北京西偏南40度1800千米处经停,请你画出飞机经停的位置。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在画位置时,我们根据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可以算出1800千米在图上的对应距离是4 cm。然后以北京为参照点,画好方向和距离,并标好度数即可。

(3)达到吉隆坡后,灿灿他们第一天的旅游行程是环岛游。他们从吉隆坡出发,先向东行675 km,再往北偏东30度行540 km,最后往北行450 km,请你在图上画出环岛游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当我们画路线时,参照点是不断变动着的,我们应该找准参照点,准确画出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说一说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在雾霾天的防护措施。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明确根据扇形统计图所给数据,算出石油总消费量是关键。3.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4题。

(1)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四个小动物的位置。(2)鼓励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梳理脉络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位置与方向和扇形统计图的哪些内容?知识点)教学反思:

(课件出示重要

总复习---《比和百分数》教学设计 主备人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至114页第2、3、5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经历对比中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过程,掌握比和百分数的相关概念。2.在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百分数、比的实际问题,能熟练地解决单位“1”已知或未知情况下的分数应用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比、分数、除法、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区分和应用。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计练习,导入复习1.习题引入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几个填空,你会做吗?(课件出示题目)

(1)甲的体重是乙的,甲的体重:乙的体重=():();

(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百战百胜()%;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2.点明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今天复习的内容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比的相关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2题。

2:5

0.6:0.3

教师:先请同学说说比的意义。预设: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师:上述三个比你会读吗?请指出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预设:2比5,2是比的前项,5是比的后项„„ 教师:你能求出它们的比值吗?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求的?

教师小结:只要把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整

数、小数、分数),不能写成比的一般形式。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讲的知识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中第3题。

教师:比值大家都会求了,那化简比呢?我们赶紧来试试(课件出示题目),你们会化简吗?

8:12

0.25:0.45

提问: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

: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小结:也就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化简各类比的方法,一同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2.复习百分数的有关知识(1)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关于比的知识我们复习了这么多,那对于百分数你又了解多少呢?先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这些百分数的理解: ①今天全校的出勤率是98%;

②某工厂去年产量为1200台,今年的产量增加了20%; ③某商场购买落地式电扇比吊扇少50%。

预设: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98%,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

教师小结:同学们解释得非常棒!正确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百分数的相关问题。(2)解决实际问题

王师傅计划4天加工零件640个,实际工作效率提高了10%,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教师:10%是什么意思?单位“1”是什么? 预设:实际工作效率比计划工作效率提高了10%。

教师: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咱们知道吗?不知道怎么求? 学生:640÷4=160(个)。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学生: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因为王师傅4天加工640个零件,640是工作总量,4天是工作时间。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了吗?(引导学生完成作答)(3)对比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

教师:在解决有关分数、比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是找出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现在售价是多少元?(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引出第3小题)

②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 教师:单位“1”是什么?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4)分别把以上两个小题的条件和问题对换,引出第113页第3题的第2、4小题。

③一件衬衣降价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④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教师:找出单位“1”,说说等量关系。

(5)学生独立完成第113页第3题的第5小题和第6小题。

⑤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⑥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和这件衬衣的价钱之比是3:2。这条长裤售价是多少元?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应用方法,设计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5题主题图

教师:小组合作,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四个人分别花了多少钱?陈丽比刘玲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假设没有方方买书的相关信息,能否知道陈丽花的钱是刘玲的几分之几? 2.利用所学,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1题第1小题)

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

方法一: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一份是多少;③分别求出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③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量。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最后同学们赶紧来动动笔,看是否能顺利完成这几个练习。1.基本练习

(1)8÷16=4:()=()%=()(小数);(2)比90多20%的数是();90比()多20%。

2.提高练习(1)一堆沙子重240吨,一堆石子质量的堆石子重多少吨?

与沙子质量的60%相等。这(2)修路队修一段公路,已修的米数与未修的米数的比是4:5。如果再修60米,就正好修了一半。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全班交流评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五、全课总结

教师:自己理一理,这节课我们巩固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主备人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页第4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周长的比是多少?(2:3)面积的比是多少?(4:9)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是求圆的周长,根据,=1 km,就能求出圆的周长是6.28 km。)

求什么?该怎围墙的长度就设立了一个纪一条笔直的水境)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

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4)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会文中心小学

陈玉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70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巧板、吹塑纸贴图

学具:拼活动四边形的塑料棒四根、点子图、七巧板、平行四边形、梯形剪纸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问:同学们,老师要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一些四边形

问:上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

概括: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2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哪些四边形?(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图形,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

3师:都记住了这些四边形,并能画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一个画四边形的比赛,看哪些同学画得又快又好。比赛开始!(学生活动:画四边形)

4学生展示画图的结果。师:你觉得他们画得怎样?

师:认识这些图形吗?请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5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设计说明】在脱手画图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画得很准确,只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对本课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平行四边形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用四根学具,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师示范操作] 师:请打开书71页,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图,结合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研究,看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操作学具探究,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给学生一些探究的素材,给他们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特点,并适时加以引导,以便学生加以总结。

2全班交流

师: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说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拉动变形,则顺势总结:这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如果学生没说到,则可以引导: [教师一边操作学具,一边讲解]

师: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拉动它的一组对角,它能保持不变吗? 能让它还原吗?(生展示操作)

师总结:通过拉动学具平行四边形,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教师板书:不稳定性]

3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小组从平行四边形的边上找到了特点,我们一起来验证吧,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揭示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设计说明】三年级上期第三单元《四边形》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本节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知道怎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教学梯形

师:你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呢?(指名回答)师:我们接着研究梯形。[师出示教具,贴图]

师:请小组的同学操作梯形学具,运用刚才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你发现梯形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呢? 揭示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小结: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设计说明】学生运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操作梯形学具,研究梯形的特征,并通过与平行四边形对比得出梯形的概念。作到触类旁通,运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纸图]请判断以下图形,是梯形的做“√”的手势。

问: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的?(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小结: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四边形,再看它是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请判断以下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画 X。

提问1:为什么第二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指名回答);第四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指名回答)

提问2: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指名回答)

师引导总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四边形,再看它是否有两组对边平行。

【设计说明】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判断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巩固新学习的概念。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是斜着放的的平行四边形,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教师要强调,只要符合概念,不管它如何放置。3准确画图。

(1)师:在格纸上,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并写出名称。

(2)对比总结特点。

师:对比前面脱手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认为哪一次画得好?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注意什么特点?

(四)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给下面的四边形分类。

(1)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活动)

(2)学生结合展台展示汇报小组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方法

(一)A:①⑥B:②⑧C:④⑤D:③⑦ 方法

(二)A:①②⑥⑧B:④⑤C:③⑦

2充分说明分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种分类方法。[教师手指展台上的图形]问:

(1)第一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第一组图形我们把他叫做什么?(平行四边形)

(2)第二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二组图形我们把他叫做什么?(梯形)(3)第三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三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一般四边形。

(4)我们把这三组图形统称叫做什么?(四边形)

【设计说明】在分类的基础上,对照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加以总结,顺势导入对几者关系的总结,得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

3表示四边形间的关系。

(1)师:我们怎样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呢?请小组合作把它表示出来。

(2)学生可能有以下表示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3)师:请小组派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说说本组的分类方法。教师等学生说完后,肯定前两种表示方法,并请学生打开书71页,请学生对照书上的集合图,小组内说说:

①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②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4)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问:这个集合圈图,告诉了你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训练。

(5)[结合大屏展示]教师总结:

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

【设计说明】教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作形象的说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几者间的关系。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反例

提问:怎样改?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提问:怎样改?强调:只有一组。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方法:二人合作,用各自手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说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抓住概念的实质,理解本节课学习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作适当的升华。

2用七巧板拼图: 拼一拼

师:比一比,看谁的手儿巧。请听好要求:(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次拼完后,展示学生作品,能拼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

【设计说明】利用七巧板的拼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剪一剪

(1)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2)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敬爱的老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就算老师还没有写好,现在也来得及。如果老师能够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一定会非常浓厚。作为经验丰富的编辑,我特别向您推荐这篇经典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文章,希望您能喜欢并与他人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多次进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口算

4脳2+9=7脳5+5=5脳3+7=

5脳5+6=6脳9+8=9脳4+5=

2、笔算

58脳7=156脳4=253脳5=

二、自主探究

1、完成第8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完成第9题:改错题,先检查,判断,然后把错题改正过来。

3、完成第10题:先读题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三、巩固拓展

1、第11题:读题,讨论

怎样求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步解答。

2、第12题:读题分析题意

要求合唱队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乐队人数?

3、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与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四、梳理整合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册第5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一、复习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提高计算能力,使其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归纳、整理和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期末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心态不太稳定,急于求成失误较多,集中体现在数与代数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对草稿本使用不当,匆忙计算容易出错,个别学生还会将乘法和加法混淆,这个毛病让学生对于求平均数中,涉及到总数上千的数计算也容易错误。在解决问题(应用题)中,一些学生往往对题目阅读和理解不够就匆匆下笔,导致失误,在比较灵活的面积问题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本学期两极分化现象也逐渐体现,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并且运用较为自如,还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等学生知识较为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问题意识。后进生接受知识较慢,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稳定上下坡度较大。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一)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加强。

(三)复习关键:

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加减的运算。

2、两位数与两、三位数的乘法;一位数与两、三位数的除法及混合运算

1、简单图形的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基本特征。

2、图形周长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3、面积意义的认识,能用自选图形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1、针对各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提优补差的措施:

1、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和计数知识。

2、复习中要实现让学生主动复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性精神的培养。Xk  m

3、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习题,不搞题海。

4、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奖励,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

5、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6、积极辅导差生,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出一些富有思考的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达到满足。

六、复习具体措施:

全面、综合了解和分析本年级学生的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基本情况。再针对各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点有面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计算部分:

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两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计算策略和方法。

2、解决问题部分: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图形几何部分: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分清这几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件)大家快看,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灰太狼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设计意图: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和灰太狼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既直观形象又易理解,引发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提出问题:谁的跑道长呢?从而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个课题。故事的最后设置悬念,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节课就能揭开谜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导入环节让学生从玩中切入问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吗?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

(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

(3)交流个性化方法。

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

6+4+6+4=20(米)即:周长=长+宽+长+宽

62+42=20(米)即:周长=长2+宽2

(6+4)2=20(米)即:周长=(长+宽)2

老师通过提问,上面三种方法中,同学们最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引导学生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①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

②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20(米)

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主动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情况,老师也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动态,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这两种方法,从而改进改进教学方法。另外,由结果可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样长,呼应导入)问: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对长方形来说:长和宽;对正方形来说: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逆向思维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3、巩固新知,应用于生活

①做练习十第1题的第(1)、(2)小题,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周长。

②(一张相片长5分米,宽3分米)要给相片做一个相框,至少用多长的木条?

(5+3)2=16(分米)

③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长:1+1=2周长:(2+1)2=6(厘米)

④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周长是56米,水池的长是18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562-18=10(米)(设计意图:练习巩固新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练习的难度层层递进,解决生活问题。)

4、巧设总结

争谈收获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学会了求周长的好多方法!我最喜欢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和疏理,为牢固建构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产生思想的源头。)

5、作业设置:教材练习十1,2题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有效,重点突出,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使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极其鲜明深刻的印象。基于这一理念,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方法16+4+6+4=20(米)方法15+5+5+5=20(米)长+宽+长+宽=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方法262+42=20(米)方法254=20(米)长2+宽2=周长边长4=周长方法3(6+4)2=20(米)(长+宽)2=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

教学目标:1、知道事情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正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判断能力。

3、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合作精神。

课件出示商场大转盘,与学生同玩抽奖游戏。

师:小明要参加抽奖了,猜一猜,小明第一次可能转到什么奖?

第二次,第三次、、、、、、

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存在着各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可能性大小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师:下面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摸球的实验来研究好吗?

1、实验准备:

(1) 介绍实验材料: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每个盒子中都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

(2) 电脑出示实验要求:1、摸球时眼睛不能看,每次摸完球后还要将球放回盒子,摇一摇,接着再摸。2、小组内每人摸2次球。3、各小组记录员把实验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2、各小组合作实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观察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观察一下自己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3、推理、验证、归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六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咦!每个盒子里都有黄球和白球,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的黄球的次数比较多呢?(学生猜测)

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测,到底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小组共同完成并汇报)

师:看到你们盒中的球,再联系刚才摸球实验的摸球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师:看来,摸出这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从你们小组的盒子中再摸一次球,你觉得你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师生小结并板书:同学们,在摸球实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应用拓展。

1、转盘游戏。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结果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涂色范围大小的关系并板书出:范围大     范围小

② 师:现在老师请你设计一下,怎样往这个盒子里装球,让陈老师摸到笑脸球的可能性大、默祷哭脸球的可能性小?

③ 总结装球方法。

④ 小结:希望同学们天天笑脸多一点,笑声每天多一点。希望同学每天都生活得开心!

4、设计游园活动:同学们,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来为20元旦设计一些游园活动好吗?老师为我们的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画,请同学们根据画中的要求涂颜色,这个涂色活动需要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来参加,要想把我们的活动设计好,活动前我们每个小组必须要做到:活动前各小组认真读图中要求;还要商量好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画来就可以开始了。(抢凳子游戏、钓鱼游戏、踩气球游戏、摸信封游戏、摸奖球游戏、转奖游戏)

师:现在请哪个小组来大声的汇报出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优秀?优秀表现在哪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摸、画、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形状的花坛依次出现)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大量感知周长

1、体验周长的意义。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依次展现小兔走其它形状的花坛,问:刚才小兔走的这一周是什么?

师:刚才小兔走的周长都一样吗?(不一样)但它走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它都是怎么走的?(可能会说从一点开始沿的边线走的一周……)

那你觉的什么叫周长啊?

随机板书:边线一周的长度之和就叫周长。

2、摸一摸感知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汇报:谁想跟小朋友说说你刚才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怎么摸的?

3、画一画。

看来啊,同学们都能找到物体表面的周长了,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但是啊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描对它的周长的同学才可以得到。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从你们小组的这些图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开始描吧?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4、测一侧,算一算。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怎么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小组长先分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出示:活动要求

1、选定物体的一个面。

2、先估一估其周长,在测一测,算一算。

3、组长做好记录,以便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的合作情况?

三、生活中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一天,老师在商场里选中的一条裤子,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四、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A、(54+25+23)3B、(54+25+23)2

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请结合教材内容或自主开发设计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并在所教班级实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手段。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了这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内容,以下内容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立场或观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师: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投影显示情境图)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3)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二、探索新知:

(一)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 ,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三)学生自主解决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自主练习第1题。涂一涂。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1、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还没有讲解时就已经知道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运用灵活。

2、生仍然不善于提问题,今后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1.自主练习4计算。

巩固表内除法竖式的练习。

2、自主练习5魔术箱。

动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6。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画面上的信息,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7.8。

这是两个实践性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聪明小屋。

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1、第一关、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顾判断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直角?

说一说,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给大家什么知识,怎样介绍你自己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执教的班级二年级一班共有47人,二年级二班共有46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材通过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排列与组合和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简单的排列组合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我结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

生3:第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将另外两个数分别写在个位上。

生4:第二种方法是选择两个数字,然后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

出示4、5、6、7四个数字。

师:先确定一个数字在十位上,个位上有几种可能?

生2:45  46  47  56  57  67  54  64  74  65  75  76

出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能握几次手啊?

四个小组合作,一人观察,三人握手表演。

请握了6次手的`学生上台表演,在表演中体验。

生:如果把三位小朋友分别看成1号、2号和3号,1号和2号握手就是2号和1号握手,教师板书:

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排数时,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不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本课例主要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前两个数学片段中,考虑到简单的数字组合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因此,设计了将4个数字组成两位数这一环节,通过猜测、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直观的数字排列转化成了抽象的乘法运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创设生活情景,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要体现生活化。在第三片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分别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把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充满兴趣、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了和谐音数学课堂,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体验探究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各自的表达方式也有差异。

总之,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85= 204= 36= 244= 946=

48= 273= 78= 25+7= 25+9=

67= 30-6= 95= 488= 77-7=

182= 567= 67-30= 546= 3054=

50-26+49= 38+42-33= 23+36+27=

□+□=□ □□=□

□□=□ □□=□

38读作( ),表示( )个( )连加。

546=(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在○里填上或=。

8、在每两个点之间都画一条线段,

可以画( )条。

9、△△△△△△

△△△△△△△△△△

⑴第一行添上(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⑵从第二行拿( )个摆到第一行,两行的△个数就同样多。

1、2个8相乘,积是16。

1、( )是平均分。

①○○○ ○○○○

②○○ ○○ ○○

③○○ ○○○ ○○○

2、

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小朋友连一连。

1、用18米长的绳子做9条同样长的跳绳,每条长多少米?

2、

(1)做了多少面红旗?

(2)做了多少面绿旗?

3、我和3个同学做花朵,每人做了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

4、妈妈买了15个苹果,小红每天吃2个,一个星期能吃完吗?

2、9的3倍是( ),4个5相加的和是( )。

5、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6、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 )个是直角。

8、联系生活实际,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9、有三个班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班进行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10、用2、4、6三个数可以写出的两位数分别是:()。

11、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12、在○里填上“+”、“-”、“×”或“”、“=”。

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 )个。

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大约还剩( )元。

4、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

5、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 )次。

3×4= 6×7= 85-32= 3+7=

8×8= 31-2= 5×2= 7×8=

26+6= 1×9= 3×5= 8+41=

90-47= 59+26= 63-28=

37+46-54= 81-32-27= 42-34+57=

(1)5个6相加,积是多少? (2)9的3倍是多少?

(3)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1、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并写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2、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人教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个老师少不了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将小学数学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64人,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4、作为我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 2、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列车 ( )千米/时 ( )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 )分 (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质量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3)知道1千克=1000克。

(4)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5)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难在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3)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四、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2)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四、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以及估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进行口算。(2)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算法的提炼,将学习过的内容迁移到几百几十的加减中,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1-9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91页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3.观察第92页情景图,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4.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2.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6-97页的例

3、例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2)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

1、2题有关加法。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

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练习二十1、3、4、5题。

(五)全课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8页,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2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2.估算。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180 360 450 340(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3-104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二)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三)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统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复式统计图的优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统计图的优点。(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的过程。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1)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只 数/ 种 类/ 项 目/ 小兔 小狗 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小结: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 类 1秒4秒 5秒-6秒 7秒-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 轿 车 面 包 车 客 车 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第三课时 整理复习

一、教学内容:

统计图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 数 种 类 性 别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男 生

女 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图形隐含的数学规律并将其表达出来。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P115例1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初步的观察、分析技能,找出循环变化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2)通过动手画一画、设计地面图案,培养学生运用新知及动手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创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每生一张白纸及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在上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蜡笔小新的图片吧!(课件逐一播放蕴涵循环变化规律的图片。)2.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探索作画,揭示课题 1.创作图画

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也发现了这么多,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想动手来画一幅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画一幅跟这些画类似的画呢?

(请生作画,提醒学生可以用上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这些简单的图。)2.谈谈体会

同学画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真厉害,我们看(投影2、3幅学生创作图片)你能从同学们自己的图画中也找到一些规律吗? 3.揭示课题

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画中运用规律,还能在别人的画中找到规律,真厉害!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学习《找规律》,想吗?(揭示课题《找规律》。)

(三)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自主探究(出示主题图)

我们看这幅图,这是蜡笔小新为自己家设计的墙面图案,你也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一些规律吗?(请生独自找一找。)2.交流规律

我们找到许多规律了吧!想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规律?(想)我们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请生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3.汇报规律

能把小组交流的规律在全班也来交流交流吗?(请生交流规律。)4.教师总结,得出规律

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从横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行;把第二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三行;把第三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四行。从竖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列上面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列,下面几列都一样,每次移一个。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个规律?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拓展图片

1.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你能补充下面一排是怎样排的吗?(请生画一画。)2.请生上讲台汇报(借助学具:四个图片),说说为什么这样补?那两排呢?

(五)课堂小结,提升规律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又找到了一种新的规律,叫„„(循环变化的规律)。(请四位同学上台演示)你能用这四位同学演示今天循环变化的规律吗?(请生演示)

(六)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1.基础练习

(1)(出示例1)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2)(出示“做一做”第一题)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做了这两题,你想提醒大家什么?(看好规律再来画图)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一题)这是小新的最新设计,不过中间忘了一点,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应用练习

你也想为蜡笔小新设计一下墙面图案吗?请你挑选中的几个或自己喜欢的图形在白纸上设计一下,让同学们也能在你设计的图案中找到规律哦!

总复习(1)

一、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

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3.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1)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9,8} 8 ÷1={7,1,8} 42 ÷6={7,4,6}

„„

(2)填空

21÷7=()48÷6=()72÷()=9 21÷()=7 4 8÷()=6 72÷9=()

„„

4.比一比谁最棒。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7 ×()> 8× 2()× 8 24÷()5.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2)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P119 第3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二、复习目标

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2.说一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二)巩固提升

1.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6 „„

(1)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2)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练习:8469=()+()+()5030=()+()+()+()4106 =()+()+()+()

2.动手拨一拨(教师口述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然后再读出来。)3.看实物图写出多位数。然后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4.数的写法

六千 写作____ 二千九百 写作____ 七百八十 写作____ 五千零六 写作____ 四千零九十三 写作____ 七千七百零三 写作____ 5.写出4208后面的三个数____、____、____ 写出8051前面的五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戏活动

说明活动要求:用学具中的数字卡片,在老师的口述下摆出多位数,比一比谁摆的又对又快。

(四)作业练习:

教材P119 第三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总复习(3)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完成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4.提问:

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二)估算

1.完成教材P121第8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3.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三)讲评作业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4)

一、复习内容:

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克、千克

1.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

(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二)巩固提升

1.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2.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三)游戏活动

1.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四)练习作业:

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3.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5)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2.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二)练习提升

1.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角、锐角、钝角。

3.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4.画出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5.说一说平移的移动方法。

(三)完成作业: 教材P121第11、12、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6)解决问题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

(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

(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个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总复习(7)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习要点:

(一)复习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习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学生说一说,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习练习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学生置疑: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关推荐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
    2024-03-03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五篇 编辑在这里为您搜索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内容,记得收藏本文以便有针对性地参考。每位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完成的老师就要抓紧时间完成了。学生的反应变化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
    2023-12-29 阅读全文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无论是教学课件或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效果的重要工具。非常感激您抽出时间来读此篇文章!...
    2024-08-19 阅读全文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的策略关系到教学效果。编辑为您精选了这份特别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您感到满意,所述文章仅供参考请勿用于非法用途!...
    2023-10-16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带上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他们会认真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您收藏此页以免遗忘!...
    2023-09-25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

2024-03-03 阅读全文

编辑在这里为您搜索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内容,记得收藏本文以便有针对性地参考。每位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完成的老师就要抓紧时间完成了。学生的反应变化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

2023-12-29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无论是教学课件或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效果的重要工具。非常感激您抽出时间来读此篇文章!...

2024-08-19 阅读全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的策略关系到教学效果。编辑为您精选了这份特别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您感到满意,所述文章仅供参考请勿用于非法用途!...

2023-10-16 阅读全文

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带上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他们会认真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您收藏此页以免遗忘!...

2023-09-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