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员小班随笔(分享)
发布时间:2023-08-06 保育员小班保育员小班随笔(分享)。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有关于优秀的教育笔记你知道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保育员小班随笔(分享)》,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作为一个保育员,我每天都有幸与一群可爱活泼的小朋友们相伴。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不仅能感受到纯真而美好的童年,还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以下是我与小班孩子们相处的一些随笔分享。
1. 游戏中的学习
对于小班孩子们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但作为保育员,我们需要从游戏中引导他们得到更多的学习。例如,通过模拟购物游戏,我们可以教给他们如何计算金额和零钱。通过玩捉迷藏,我们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模仿角色扮演,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小班孩子们能够在玩乐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 培养情商
在小班中,孩子们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环境中来,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需要。作为保育员,我们要通过关怀和理解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情商。我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教他们如何控制情绪。我们还教他们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在与小班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的重要。
3. 探索自然
小班孩子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是无穷的。我们鼓励他们与大自然亲近,去探索和发现她的美丽。我们带他们一起观察昆虫、鸟类和植物,让他们学习和理解生态系统。我们带他们去户外活动,让他们接触到阳光、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小班孩子们能够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发展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4. 艺术创作
小班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鼓励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绘画、手工艺和音乐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创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我们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艺术创作,小班孩子们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表达能力。
作为保育员,每天都是新的挑战和机会。与小班孩子们的相处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通过游戏中的学习、培养情商、探索自然和艺术创作,我希望能帮助每一个小班孩子发展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和富有爱心的人。这段时光不仅是他们宝贵的童年,也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时刻。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保育员随笔
保育员随笔
当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时,新的一学期也如期而至。在闹腾腾的托班孩子的哭声中,在刚刚擦净眼泪便搬进小班的孩子的好奇眼神中,在逐渐懂事的中大班孩子的欢声笑语中,我们的保育工作也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托班的老师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将哭闹的孩子揽入怀中,一边替他们擦拭着眼泪,一边想尽一切办法逗他们开心,让他们暂时忘记初次离开妈妈怀抱的伤心心情。喂饭、拍他们入睡、清理他们的大小便,从此保育老师便义不容辞地从妈妈的手中接过这些活,耐心、细心,且毫无怨言地干着。孩子的笑声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家长的放心是给老师最大的鼓励。
孩子大了,升入了小班、中班、大班,保育老师的责任之重也随之提升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仍然是重中之重。但对孩子的照顾不单一是身体上了,她要教会孩子学会自理,教会孩子学会开心,教会孩子学会礼貌,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自我保护等等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知识。当小班的孩子会自己吃饭、小便、洗手时,当中班的孩子会穿衣服、会擦桌椅、会扶起摔倒的同伴、会主动和老师还有小伙伴分享快乐时,当大班的哥哥姐姐会自己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或教室的书柜、会拖地、会很荣幸地被推选为小小礼仪员时,那是对我们保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为了延续或更进一步地升华我们的保育工作,我们将继续以学习为主,以探索精神和创新理念来加大工作的步伐,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永远是我们保育的工作宗旨。
大班保育随笔
大班保育随笔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人类奠基的教育,教师要运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订内容和方式、方法,及时的给幼儿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要让孩子们持之以恒,还要给孩子们起榜样、示范的作用,利用多种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
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毕竟是孩子。
幼儿从小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孩子们正处在发育的时期,每天要十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休息是很好的睡眠补充,没有困意的幼儿也是正常的,教师晨、午检时要小心,要细心留意,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
中午休息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睡着了,我发现美琪还没睡着,我悄悄地走近一看,她的手中拿一皮筋在玩耍,一会儿套在手腕上,一会儿放在嘴里咬着……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因素。“怎么办”,我反复思考:把头上的饰品放到一个小盒子里“孩子们你们活动了一上午也该休息了,我们的头上的头饰也和你们一样休息一下好吗?”“好”。
嘿!这一招还真灵,孩子们把头饰都放到盒子里了,还对他们说:“发卡你睡觉吧,醒来之后我们再玩、小皮筋你也该休息了。”
我心高兴:这不就是我们要的结果吗?孩子们睡着了,我们老师也稍微休息一下,一举两得。老师们,这招很好,你们不妨一试。
教育随笔:如此分享
静静是班里非常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而且是班里的“小红人”几乎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她的好朋友。不管是文静的几乎不怎么说话的小女孩,还是班里的“捣蛋大王”都跟静静非常的要好。一直以来我以为是静静活泼的性格所至。直到和静静妈妈的一次沟通我才开始慢慢的观察发现事情并不完全如我所想的那样。
静静妈妈很无奈的跟我说,静静是个很大方的孩子。每次小朋友来家里玩静静都会把妈妈刚给她买的玩具、零食拿出来分享,小朋友临走时还会送给小朋友一些吃的、玩的。起初家人对孩子的表现很自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的分享教育起了作用。可是慢慢的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乐观。刚给静静买的新彩笔带到幼儿园没几天回来就剩下几只了。妈妈问静静怎么回事,她却很不在意的回答,分给小朋友了。还没等大人再说什么,静静又说道,妈妈不是说过,有好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吗?一句话堵得妈妈什么也说不上来。有一次妈妈带着静静去逛超市,见到了静静最爱吃的蛋糕,妈妈同意买一块给静静,没想到静静的要去竟是把这一大盘全买下来送给全班的小朋友。静静的“如此分享”让妈妈很头疼。
经过跟静静妈妈的沟通,我也开始慢慢的观察静静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的情况。静静却是很喜欢和小朋友“分享”。静静会把妈妈给她买的小魔仙的粘贴高兴地分给小朋友,边分边说,“明天再让妈妈买来另一种送给你”……
静静怎么会“如此分享”呢?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现在的家庭中一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关注,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缺乏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又成为全社会培养幼儿的重点方向。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我们每天都会给孩子做分享教育,都会在孩子面前说,好东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分享又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明白。孩子们并不理解分享,觉得分享就是分给别人东西,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分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分享还包括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
教育随笔:分享水果
教育随笔:分享水果
由于教学活动的需要,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让孩子们介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好朋友们一起分享。早上在门口迎接孩子,很多孩子还没坐下就迫不及待的告诉老师自己带了水果来。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想让孩子们把水果放好带回家,突然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想吃柚子。”原来柚子是另外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水果。紧接着,很多孩子都说想要吃水果,有的想吃自己带的,有的想吃别人带的水果。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在午餐后来分享各自的水果。
午餐后孩子们照例去户外散步,散步回来我让小朋友们把手洗干净,然后把自己带的水果拿到桌子上。老师和保育员把每个小朋友带的水果单独清洗,像橘子这类比较容易剥的水果,我们让孩子自己动手。苹果、柚子之类的水果,我们切好后放在餐盘里,还到小朋友手上。处理好所有的水果后,我们开始组织分享水果的活动,要求幼儿主动把自己的水果和小朋友们分享。活动开始后,有的孩子只顾着吃自己的水果,有的孩子拿着自己的餐盘一组一组分给其他小朋友吃,也有的孩子会主动问其他小朋友要水果吃。
这是我们小班第一次尝试自由分享类的活动,孩子们都很开心。在家里,孩子们吃水果都有父母的帮助,不用自己动手剥,也没有和同伴分享的机会。今天的活动让很多孩子都有了动手剥水果的机会,其实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家长想象中更强,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孩子们既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又能体会到与同伴分享的乐趣,非常有意义。虽然孩子们的小手吃的粘粘的,吃的到处都是果皮果肉,但孩子们享受到了无尽的快乐。虽然活动准备时很繁琐,清理教室很麻烦,但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
分享,是我们的中华美德,学会分享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德。如今的家庭,都是一家一个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溺爱孩子,有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自己吃,全留给孩子了。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这种溺爱如果不予以正确的引导,久处这种环境会导致孩子认为好的东西理所当然的都属于自己,进而滋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心理。因此,要让孩子学会分享,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孩子入园上小班起,我就引导我们班的孩子要学会分享,学会谦让。而如今,她们已经成为了中班的小哥哥小姐姐,这份美德在游戏,在学习,在生活中体现的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视点一:今天下午的点心吃得是小蛋卷
,两个小朋友分一盒,以往在小班的时候都是阿姨或者老师帮小朋友们分好。今天,我决定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合作、分享,学会谦让。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三个要求:1、找到一个好朋友2、和好朋友商量谁去拿点心3、平均分配,一起分享。我把要求讲清楚,让每个小朋友明白后,小朋友们开始分组拿点心和倒水。看着她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没有争抢,没有吵闹,井然有序。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班平时的分组活动表现就是这样的,想到此,内心深处真的无比的欣慰。教育不需要轰轰烈烈,品德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滴水穿石的持久,是平时细致功夫累积的成果。
视点二:区角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选好自己的标志牌进入游戏区。这时,我看见几位小朋友进入了图书角,其中有两位孩子同时看中了故事书《恐龙世界》,双方各持一角,互不退让,我刚想走上前去调节,转念一想,还是在一旁观看一下吧。起初,两个小家伙互不相让,僵持了好一会儿。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在流逝,我也在犹豫着是否要上前去和解。就在这时,其中一位孩子先松开了小手,故作轻松地说:“算了,你要喜欢那你就先看吧。”听完这话,另一位拿着书的孩子也开口说话了:“是我不好,书是你先拿的,还是你先看吧。”“那你们可以一起看呀。”听完俩人的和解词,我适时地上前一步,提供我的意见。两位小朋友采纳了我的建议,俩人高高兴兴的搬着小椅子有说有笑地一起去分享属于他俩的快乐去了。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老师,但是我坚持做她们最好的朋友,在她们困惑迷茫的时候,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抓住时机,选好教育的切入点,伸出我的双手去扶持她们一把。
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我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学会分享的孩子都能体验到分享所带来的乐趣,并在分享中快乐成长。这让我想起某位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记者采访时问她:你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的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我学到的就是这些。他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个极易被人忽视的道理:这就是从小要重视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人格。而如何实施好平时的教育培养工作呢?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坚持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细化到幼儿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去,贵在持之以恒,不畏琐碎。
教育随笔:分享快乐
和孩子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在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会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好的,也不会受集体欢迎的,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今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在玩创造性游戏时,我发现然然小朋友又和大家闹得不愉快了,开始哭起来了,不管我怎么调节他都不满意,我问了和他一起玩游戏的小朋友,他们对我说:“然然强玩具,他不愿意给我们玩,玩具都抱在自己身上,我们都不玩不到了。”还有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我都说谢谢他了,他都不愿意给我玩。听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他把玩具都揽到自己的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坐在旁边继续嚎啕大哭的然然,我轻轻地走到他的面前,蹲下来问:“然然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开不开心?”(开心)那你开心吗?(我不开心,他们都愿意和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然然那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帮伴在干什么呢?他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地下头),看着自己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手上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他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着头。这时我对着其他的小朋友说:“瞧,然然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回答我,这时的然然愿意把自己手里拿的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然然的这件事,把然然说到我的故事中去,这样让然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然然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愿意和然然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然然的小脸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才会学会不久的《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找然然做好朋友。第二天,然然还从家里带来好吃的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们知道,只有懂得和别人分享的孩子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们分享,小朋友们是不会欢迎的。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然然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和爱心。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的时候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这样对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时,有很大的帮助。
托班保育随笔(优选)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托班保育随笔(优选),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托班保育是指对年龄在1到3岁的宝宝进行照料和教育的工作。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托班保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托班保育中,教育者需要为宝宝们提供一个安全、温馨、有趣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托班保育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宝宝们正在探索世界,对于危险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教育者需要确保托班内没有尖锐的物品、有害的化学物品,同时也需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此外,教育者还需要时刻关注宝宝们的安全,确保他们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其次,托班保育需要提供温馨的环境。在这个阶段,宝宝们需要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从而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教育者需要给宝宝们提供亲切的拥抱和温柔的抚摸,用温和的声音和表情与他们沟通。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播放柔和的音乐,创造出一个放松和安静的氛围,让宝宝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第三,托班保育需要提供有趣的环境。宝宝们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教育者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材料,帮助宝宝们发展他们的感官和动手能力。此外,教育者还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和音乐游戏,让宝宝们在玩乐中学习。
最后,托班保育需要促进宝宝们的全面发展。除了提供安全、温馨和有趣的环境外,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宝宝们的身体、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教育者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运动活动,如爬行和跑步,帮助宝宝们发展他们的大肌肉控制能力。同时,教育者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和游戏,帮助宝宝们发展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此外,教育者还可以组织社交活动,如合唱团和角色扮演,帮助宝宝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托班保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需要教育者提供安全、温馨、有趣的环境,促进宝宝们的全面发展。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帮助宝宝们建立自信、积极和独立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随笔:分享的快乐
教育随笔:分享的快乐
早晨,左左带来了一本走迷宫书,色彩丰富,内容生动有趣。小朋友都围过来看,我不禁说了一句:“左左,你这本书真好看!”左左笑咪咪地告诉我:“这本书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说完就得意的将书揣在了怀里,生怕被周围的小朋友碰坏了。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唧唧喳喳地说:“哇,走迷宫书啊,我也有一本,你的和我的一样吗?”“左左,给我看一下好不好?”“给我看,给我看!”“不行不行,都不给你们看。”左左毫不犹豫的回答。东东又问道:“那我们一起看,好不好?”“也不行,这是我的书呀,我不给你看。”这时,东东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我走了过去问:“左左,你和东东坐到一起,你来翻书,让东东在旁边看,这样可以吗?”“不行,他要看可以让他妈妈买”见左左非常的固执,小朋友便扫兴的离开了。看着左左那小气的样子,我暗暗在想引导他的办法。
午餐过后,刚吃完饭的左左拿着小椅子朝我兴冲冲的走来。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我知道左左最喜欢玩橡皮泥了,就连忙把橡皮泥抱在了怀里。果然,左左一走过来就向我来要橡皮泥。于是,我说:“今天我要给大方的孩子玩橡皮泥”。左左一下子愣住了,不响。这时,刚好东东也来要橡皮泥,于是我故意说:“东东每次拿玩具来都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有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老师也和你分享,给你一盒橡皮泥玩”。接着,我给了他一个。站在一边的左左看见后,连忙说:“老师,我给你和小朋友看我的书,你也给我橡皮泥好不好?”“好的”听到他的话我高兴的回答道。
下午放学,离爸爸妈妈来接还有五六分钟的时候,我看见左左一边看书一边在等妈妈来接。还主动的请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看。我表扬他:“左左,真是乖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都喜欢你!”我看见,左左的小脸笑得更甜了,说:“老师,我下次还要带书来给小朋友看,还要带玩具,也给小朋友玩”我看着左左,不由自主的笑了。
左左的性格很内向,在班里也不算活跃,和小朋友交往的不多,这次的分享行为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原来和小朋友竟有那么多的话题,可以一起走迷宫,一起玩。现在的教室里总是能看到左左和小朋友快乐的身影。从左左的身上我看到,孩子在和同伴分享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了快乐的情绪,感受到和大家一起玩是那么有趣、快乐。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在家里被几个人围着转,想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在家人际关系少,交往的人少,所以孩子都是以“自我中心”的。家里的玩具、书、零食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孩子可独霸一方。而到了幼儿园里,大家谁都不让谁,自己带来的东西自己玩,没有分享的意识。像左左这样的孩子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共享的品质。循序渐进,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慢慢建立自觉的分享意识。
当左左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另一个方法,让他体验到了“不分享”与“分享”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大家愿意和你分享,你愿意与小朋友分享吗?”“如果你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看,那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最终,“分享”的快乐战胜了“不分享”的不良后果。通过具体事实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当左左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我及时表扬了左左,后来的几天,左左只要有玩具、图片带来,都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左左的妈妈告诉我,“左左最近老是挂念着班里的小朋友,家里一有好东西就想带到幼儿园来,给小朋友看,而且回来还会把幼儿园里高兴的事情讲给我听,说要和我分享幼儿园里的事。懂事了,也更开朗了。我真是很高兴!”当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良好情绪,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