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圆柱的课件教案(6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圆柱课件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课件教案(6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习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的猜想。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指名板演,互相纠正。

学生互相讨论后完成。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和。

2、底面是形,它的面积=。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和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经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为课件和学具。

二、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的教学当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猜一猜

出示一个圆体的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的实物,猜猜它们的体积谁大一些?

在没有学习圆柱体体积的情况下,学生会猜①圆柱体积大一些。②长方体体积大些。③一样大。④我们必须通过动手验证才能知道谁大。由此揭示课题,今天来探索圆柱体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

活动二:学生自由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自己学过的知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通过合作,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

①把橡皮泥捏成圆柱体,再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

②把圆柱形的杯子装满沙子,铺平,然后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的盒子中,量出长方体盒子的长、宽及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如果杯子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杯子的容积就是杯子的体积。

③把一个圆柱体放到装有(正)长方体容器中,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观察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都是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其他形体的体积来进行计算的。由此,也就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这些方法来计算我们的学校门口这根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吗?

活动三:通过教师演示,理解转化,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我们尊重、欣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由此我安排了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有那些密切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演示一遍,使学生明白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体积没有变化。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活动三的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知识的运用

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0.4米,高5米,算出它的体积?

四、知识的拓展

你能算出鸡蛋的体积吗?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是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圆柱和圆锥单元学习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混淆。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前者是底面的周长×高,后者是底面的面积×高。学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当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与前公式混淆。

2.圆柱的体积公式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混淆,

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在教圆锥体积公式时,教师虽然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了演示,把倒满水的圆锥里的水倒在圆柱里,刚好可倒三次,为了加强学生三次,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满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我演示了三次,还邀请三位学生上台实验。但是在作业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忘了三分之一。也许是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演示上,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我以为通过这样的几次的实验,学生应该能行,对公式的就一带而过。后来学生们去完成课本及练习中的一些习题,通过这样几个课时下来,孩子们都能较好地掌握。

3.应用公式解决实际能力较差。

本单元的难点是解决等积变形的应用题。例如: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2.1米,把这些小麦装入底面半径是2米的圆柱形粮囤正好装满,这个粮囤的高是多少?这是比较典型的等积变形题目,学生在处理这题时出现几种:第一种是思路不清,不知道要先求什么(圆锥的底面半径),再求什么(圆锥的体积),接着求什么,(圆柱的底面积),最后求什么(圆柱的高)。第二种是利用公式混乱,上题中牵连到圆的周长、圆锥的体积、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第三种是计算、书写粗心,因为这一题计算繁多,步骤复杂,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眼花看错。

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中,都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这样要求是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以圆柱体积的内容安排为例。教材安排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又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一种是用硬币堆成一堆,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积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积分”思想的渗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即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为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首先在于这种过程的重要性。数学发现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类比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式,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帮助人们猜想出结论。当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只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合理性即可,也就是验证说明。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与已学习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存在诸多相似点,为实施类比提供了可能。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圆柱体积的基础,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用。这就使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学习有了合适的类比对象或者说是类比的基础。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都是直柱体,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而我们可以类比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这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同样,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我们也可做出相近的猜想。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路数学》六年级下册P10鈥?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梅3.14梅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课件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光靠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主要靠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已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倡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思考中创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article/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转化利用旧知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讨论,为引入新知作准备

1、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2、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用课件再现圆面积的“化曲为直”转换成近似长方形,然后进行推导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 “把新的知识转换成旧的知识”这样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方法。

3、出示圆柱,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操作演示,探索内化新知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同的16块。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1)、做一做: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2)出示例6、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已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6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2、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已知底面的周长(或半径或直径或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通过不同条件求圆柱体积的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的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教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会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然后理一理化归思想的运用过程: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转化成长方形——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

然后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通过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圆柱的课件教案(6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圆柱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圆柱课件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圆柱课件”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圆柱的体积...
    2023-06-14 阅读全文
  • 圆柱的体积课件教案集锦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圆柱的体积课件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一、教学对象...
    2023-05-08 阅读全文
  • 圆柱的表面积课件教案精选 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圆柱的表面积课件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2023-04-17 阅读全文
  • 圆锥的课件6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推动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小编为您整理的这篇“圆锥的课件”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2023-05-14 阅读全文
  •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系列(6篇) 小编向您分享了圆柱体体积说课稿,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能够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2023-04-07 阅读全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圆柱课件”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圆柱的体积...

2023-06-14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圆柱的体积课件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一、教学对象...

2023-05-08 阅读全文

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圆柱的表面积课件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2023-04-17 阅读全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推动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小编为您整理的这篇“圆锥的课件”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2023-05-14 阅读全文

小编向您分享了圆柱体体积说课稿,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能够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2023-04-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