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测量》教案精选

发布时间:2023-06-11

测量教案。

一般来说,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就得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这就需要他们自己抽时间来完成。而在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课件的要求来进行授课。而本篇文章的《测量》教案则是我们从网络上收集和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参考一下!

《测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测量》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会涉及各种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需知道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示数的方法相似,需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等,通过测量活动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另外,本节内容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物理学的时代性,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尺”和“钟”估测距离和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了解物理、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激发兴趣、实验演示、指导归纳、积极评价

学法:从生活出发,受兴趣激发,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做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测量知识,要让学生先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外,学生也没有经历过科学的测量,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测量的过程。间接长度和估测时间,对学生在知识运用和联系生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点困难,应多举例和引导探究。

六、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

七、课前准备

两根木棒、演示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

八、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2、观看图片,列举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通过举例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感受运动的精彩和测量的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1、提问:不用尺,怎么比较两根木棍的长短?

2、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4、单位转换。

5、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

1、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实际演示。

2、了解测量。

3、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4、了解单位换算。

5、感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亲身体会什么是测量;通过长度标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体的长度,感受物体的微小与庞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长度的测量

1、提问:我们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介绍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4、读数时估读值有时候偏大,有时候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5、介绍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生活中的刻度尺选择。

7、长度的间接测量提问:如何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指导学生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设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提问:每次测量结果一样吗?讲解:读数时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9、展示有趣的人体尺度。

1、回答:刻度尺。

2、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了解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随堂做测量练习。

4、了解误差。

5、了解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

6、思考并做练习,选择合适的测量长度工具。

7、回答:测出很多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学生活动:完成表格设计,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回答:不一样。

9、了解有趣人体尺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介绍刻度尺,直观、简洁。每一步讲解完后立刻巩固、检验,使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充分交流。与生活紧密相联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测量工具,培养对生活和物理学的热爱。通过间接测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学会处理和分析数据。通过了解有趣的人体尺度,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激励学生探索人类自己的奥秘。时间的单位研究物体的运动除了要学会长度的测量外还要学会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2、单位换算。

1、了解时间的单位。

2、进行单位换算。从长度的测量过渡到时间的测量。时间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测量

1、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

2、展示实验室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提问:

①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②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4、介绍秒表上按钮功能。

5、展示秒表上的指针位置,提问:秒表上记录的时间是多少?

1、了解计时工具的历史。

2、观察秒表。

3、回答问题。

4、了解在秒表上的按钮的功能。

5、观察后回答问题。学生对于有些计时工具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物展示,直观、简洁。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谈体会。通过及时总结、评价,巩固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作业

1、测量一下你正常步行时一步走过的距离,并估测从校门到教室的距离。

2、利用你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步行到教室所用的时间。(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作业。)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

《测量》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

3、测量用的木块、茶叶盒、泡沫垫、水管、橡皮筋、石头、吸管、积木、筷子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大家来来找找看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你呢,咦!那他们用的工具一样怎么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对了,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那老师又给你们准备了测量工具你们再来量一量独木桥有多长?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小朋友刚才找到最起点开始量,量到了最后,还做好了记录,你们真能干。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那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来量一下我们滚过的海绵垫有多长?这次你们自己选择工具来量,量好了把结果记录下来。

(1)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结果是多少?

谁也是用这种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还有不同工具的吗?结果怎样?

(2)说说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小结:用长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少,用短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多。

(四)、幼儿再次测量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刚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五)活动延伸:

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当成测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椅子、床、窗户还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课题组点评:

1、数学活动能以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去体验去探索,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活动中不仅能将幼儿的学习操作活动有趣自然化,而且还能提高幼儿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收集教室周围的东西来当测量工具,幼儿更能被自己所准备的工具所吸引,孩子玩的很投入。

待改进的问题:

1、在课的引入环节语言过于罗嗦,时间耗的太多。

2、在重难点上把握的不当,导致难点的突破受限,在小朋友探索时没有扑捉到孩子出现的问题,在讲解梳理时没有把握到重点,孩子对测量方法掌握的还是很模糊,导致后面的环节无法做到正确地操作。

《测量》教案 篇5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物理教案-测量。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教后札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C.因为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以听到回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测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教学用具】

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师: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出“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师: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所有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

学生列举脑海中呈现的情景:飞奔的火车、骏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

学生列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再次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长度测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师: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师: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投影:“方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投影:“信息快递”: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看课本“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目测后交流目测结果

学生汇报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的办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的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长比宽长多少,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和测量。

学生阅读,并比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

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i用估测法对下列数值做出判断:

(1)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ii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xx____=2.013______。

iii万里长城大约是6.7×103____

教师讲评

深化对长度单位一—米的认识

师: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测量的问题、想一想,如何测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同学交流,决定自己的测量方案,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学生作答

学生亲身实践、

1、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走进课堂,一下子就攫取了学生的心。

2、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必须运用间接测量——“累积法”的思想才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二、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学生讨论、交流。

师:误差能绝对避免吗

误差和和错误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测量》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测量》教案 篇8

课题:1.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能力目标: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计时工具:电子表、石英表、机械表等。

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折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中,同学们一起讨论了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生]通过比较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如何知道物体速度的大小呢?

[生]通过测量运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经过的路程来测量速度。

[师]时间和路程用什么测量,如何测量呢?

二、新课教学

[生]用表来测时间,用尺子来测长度。

1、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

[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小时(h)、分(min)、秒(s)。

[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秒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

《测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测量》教案 篇10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www.yJs21.COm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3m;

1dm= 0.1m=10 -1m;

1cm= 0.01m=10 -2m;

1mm= 0.001m=10 -3m

1μm= 0.000001m=10 -6m;

1nm= 0.000000001m=10 -9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测量》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测量》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测量》教案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测量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 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以下内容“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3-03-22 阅读全文
  • 测量的说课稿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课堂离不开我们准备的说课稿,为了提升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都会选择提前准备一份有趣的说课稿,提前准备好说课稿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优质的幼儿园说课稿呢?也许下面的“测量的说课稿精选”正合你意!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一、 教学内容义务...
    2023-03-02 阅读全文
  • 《测量》说课稿(精选5篇)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教育和教书的人,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我们整理的“《测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05 阅读全文
  • 矿山测量实习心得精选 进行心得体会,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会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事业,一篇高质量优秀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去撰写呢?欢迎来到我们为您准备的《矿山测量实习心得》资料库,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2023-04-27 阅读全文
  • 《测量》课件教案集锦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测量》课件教案集锦”,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尊敬的各位...
    2023-05-29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 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以下内容“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3-03-22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课堂离不开我们准备的说课稿,为了提升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都会选择提前准备一份有趣的说课稿,提前准备好说课稿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优质的幼儿园说课稿呢?也许下面的“测量的说课稿精选”正合你意!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一、 教学内容义务...

2023-03-02 阅读全文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教育和教书的人,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我们整理的“《测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05 阅读全文

进行心得体会,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会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事业,一篇高质量优秀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去撰写呢?欢迎来到我们为您准备的《矿山测量实习心得》资料库,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2023-04-27 阅读全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测量》课件教案集锦”,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尊敬的各位...

2023-05-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