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菩萨兵课件

发布时间:2023-06-01

菩萨课件。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被充分体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菩萨兵课件”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菩萨兵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教师简单叙述红军长征背景)谁愿意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

2、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军爱民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1、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等等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当中找到答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个“?”。

2、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生字词。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藏族”两个均为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要念轻声;“饶”声母为r;多音字“挨”在“挨饿”中读?SPAN>i,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3)开火车读,齐读。

(4)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词意。

(1)本课的词语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

(2)讨论交流,相机介绍解决方法:查字典、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

过渡:同学们,扫除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2、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有几个大段?各段说了些什么?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2、交流: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1、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我们来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吧!先把语文书打开,翻到课后第2题,拿出你的钢笔描红。写字之前,请大家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要注意三个“一”,同桌相互提醒。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写字。

2、同学们,字写完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看哪些字你原来就会写的,哪些字的结构比较复杂,你就重点记一记,可以在座位上书空。

3、下面请同学们抄写生字词,把这些生字词牢牢地记忆在自己的大脑中。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 ,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文中谁将谁称为“菩萨兵”?

二、前后对比,提出疑问。

1、你是从文中哪儿知道“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呢?找找看。

(1)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齐读

(2)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是怎样的呢?

(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处处为他人着想,只做好事,不干坏事。)

2、是的,藏胞认为红军像菩萨一样,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一开始,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再找找看,藏胞得知又有军队来,有什么反映?

(1)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你觉得,藏胞们吃尽了哪些苦头?学生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强调“吃尽了”。

(2)引读:是的,反动军队一进入村庄就大肆掠夺,滥杀无辜,到处一片血腥。藏族同胞真是——“吃尽了苦头”,所以当军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时,难怪他们——“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

3、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板书:躲、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相机出示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3、交流。

△出示: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4)是啊,朱总司令首先想到的是――藏胞,深山的生活也许一天两天还能熬得过去,可这么多天了,让人怎么受得了呢?谁还想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出示: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1)你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还能够体会到什么?

(2)抓住“节气不饶人、赶紧、抢”,体会朱总司令的“急”

(3)是啊,如果不把地抢种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朱总司令真是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比较句子表达的情感。

“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①这两句话,一句是翻译说的,一句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翻译对藏胞的埋怨、责怪;朱总司令对藏胞的理解和宽容 )

②读翻译的话,理解“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

(5)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出示: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1)学到这儿,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读书,还能通过朗读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能感受到朱总司令一心替藏胞着想,有着菩萨心肠。现在,让我们再读读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发言,看又能感受到什么? 齐读

(2)什么是“尽心尽力”呢?(就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全心全意)

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朱总司令想民所想,把藏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就是“尽心尽力” !)

⑵ 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①播下的种子仅仅指一粒粒粮食吗?(还有他们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 )

②是的,红军把对藏胞的关心、爱护也播下了地,他们希望,等到收获的季节,藏民们能够……能够……能够……

4、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5、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引读第七自然段。

1、红军这群菩萨兵用真挚的爱打动了藏胞,处处替藏胞着想,他们在这里为藏胞春耕,打扫院子,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任和欢迎。几天以后,引读第八自然段——

2、藏胞们终于回家了,看到红军战士所做的一切,流下了眼泪。他们将涌上心头的干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引读最后一句话——

3、此时此刻,再次读起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藏胞的心情吗?

加提示语读:他们( ) 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4、藏胞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司令,这样的兵!红军的言行感动了每一个藏族同胞,他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再读最后一句话

1、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红军不仅将包含着浓浓爱意的种子撒在了田间,更撒在了人民的心中。(板书:爱)

2、你觉得如果红军再次来到藏民居住的地区,藏胞还会又躲又跑吗?他们会怎么做?

3、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菩萨兵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出示:

菩萨糟蹋藏族一段同胞反动朱德翻译糊涂

不饶人哪怨不得春耕挨饿播种干干净净

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词语。

菩萨兵课件 篇3

原文:

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我去找找他们吧。”那位翻译对朱司令说。

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了山,过了大半天才回来。他对朱德同志说:“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看到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时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难点突破:

1.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抓住 “急坏了、怎么受得了” “赶紧、尽心尽力” 等关键词语,体会朱德总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藏民的关爱,并把藏胞当成亲人看待。

2.紧紧抓住了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之所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

3.在朗读的过程中,采用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们回家后看到春耕没有被耽误之后的心情和感动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

作业设计:

1.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怎样的话语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2.练习用“尽心尽力”说一句话。

菩萨兵课件 篇4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三、词文赏析: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菩萨兵课件 篇5

1.师:在你的印象中,菩萨是怎样的人?(板书:“菩萨”),菩萨兵是怎样的军队?这支军队是谁领导的?(板书:朱德红军)

2.出示图片简介朱德(八路军总指挥,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关心人民群众,关心革命战士,不居官自傲的革命干部。)

4.长征途中,红军队伍爬雪山,过草地……一路打击敌人,冲锋陷阵……怎们会跟“菩萨”联系在一起呢?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反复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加深对生字新词认识和记忆。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

藏民 地区 一段 同胞 朱德 翻译 糊涂 春耕 播下 动员 感激平平展展 尽心尽力

3.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新词,学生间相互交流解决,不能理解的生词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语境随机解决。(例如:对“尽心尽力”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在上文找到“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来理解。)

4.指名试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时学生肯定不能说周全,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

5.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必要时教师可以扶一扶,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再来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也便于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6.再指名交流,直到人人会说为止。

1. 同学们,是谁称朱德领导的军队为“菩萨兵”?为什么称他们为“菩萨兵”? 课文的题目来自于课文的哪里?(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3.抓住关键词“几时见过”、“菩萨”、“!”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藏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几时见过”是“什么时候见过”,再深入地说是“从来没有见过”朱德总司令领导的红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太神奇了,只有天上的菩萨才会这样仁慈,这样无私。)

4.对学生初读课文或多或少的收获,给予鼓励表扬。

1.用钢笔描红。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谁称谁为菩萨兵?

可是红军刚来到藏民居住区的时候,藏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出示:“藏民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出来。”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2)抓住“尽”字体会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3)朗读体会。

2. 过渡: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用“——”划出来,读一读。

(1)个体学习。

(2)小组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交流,你从什么地方可以感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菩萨心肠?

抓住“这么”、“还在”、“怎么……呢”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

(2)指导朗读。

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2)朗读体会朱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指名交流体会,理解“尽心尽力“,并练习造句。

(2)引导理解含义:

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板书:帮助)

(3)指导朗读。

△抓住“热火朝天”体会士兵的爱民之心。

△等到藏族同胞回来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4.学到这儿,你能够说一说为什么藏胞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板书:感激)

学生交流。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所悟。

2.教师对学生所悟点点滴滴进行梳理,得出一个结论:红军的一言一行,实际是一种爱,是红军对藏胞的军民之爱。

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1—7小节。特别读好朱德总司令三句暖人心的话。

4.课文读到现在请大家再来谈谈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这样一来就呼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

1.请学生看p42的插图。

2.看图上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指名学生交流。

4.出示训练格式:

第二天,红军要继续二万五千里长征了。离别时藏胞 ,(可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红军和藏民成了亲密的一家人。

菩萨兵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4.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5.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1.背诵诗词。

2.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兵课件 篇7

1、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热火朝天”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3、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4、总结课文,延伸内化;第三教时,练习复述故事,进一步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本文记叙了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工农红军到达藏民居住的地区以后,在藏族同胞对他们有误解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藏族同胞,朱德总司令带领大家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从而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和信任,体现了中国的工农红军关心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亲人的崇高宗旨。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情境教学法 朗读理解法 感悟体验法 多媒体辅助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他名叫朱德,是中国十大杰出元首之一,抗战时期任八陆军总司令,解放后任解放军总司令。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他。(播放朱德简介)

4、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播放长征图片,师简述长征背景)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文中谁将谁称为“菩萨兵”? 什么是“菩萨兵”?藏胞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菩萨兵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2.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爱国情怀。

菩萨兵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1.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3.(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4.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3)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1)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2)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但本课内容距离学生年代较远,缺乏认知体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体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呢?

我决定抓住插图,品尝头尾。以红军和反动军队的对比作为主线,重点研读朱德司令的三段话。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逆入法教学,轻松地解决了疑问,学生很轻松地就答出文中所说的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红军和朱德司令。在接下来的精读环节中,我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思想感情。先带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反动军队会去找藏胞吗?”让红军的形象在立即学生心中高大起来。在做了铺垫之后,放手让学生学习朱总司令另外两段话,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其中,我不失时宜地穿插介绍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让学生对红军产生敬仰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练说,消除误会,真正感受到红军和百姓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最后,通过图片赏析,将目光拉回今天,学生们深受感动,各抒己见,更有同学情不自禁说出“我长大后也要做个保卫祖国的解放军”的宣言。

不足的是我在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语言的组织引导上,希望每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凑,不露痕迹,殊不知,这样的课堂看似一气呵成,实际上教师的“牵”的痕迹反而显得更重。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低段课堂,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放手充分地让他们去读,去悟,不要限制他们的思路,只让他们说“半句话”。另外,在处理“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一句时,我还是挖掘得不够深,课堂上只通过自己的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体会,因此不够透彻,若再处理得细腻深入些就更好了。

菩萨兵课件 篇10

生:我知道了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所以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生:因为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以为红军也和反动军队一样坏。

师:你们从哪个词看出反动军队十分可恶,给藏胞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生:吃尽。这个词语可以说明他们吃了很多很多苦头。

师:联系你们找的资料,和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说说反动军队进村后会做些什么?

师:难怪说他们“吃尽”了苦头啊!他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

生: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生:一听说……早就……说明还没看到军队来,他们就躲起来了。

师:是呀,这都说明,藏族同胞对红军存在着深深的――误会!

师:从朱德这么着急的情形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什么?

教学反思:

对于长征那时的概念,现在的小孩理解较少,要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辅助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所看的电视电影,学生初步有了感性认识,对帮助学生理解“吃尽苦头”、藏胞为什么要躲红军、藏胞对红军存在哪些误会这些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为后文理解红军是不同于其他军队的一只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是一只一心为民的部队埋下了伏笔。

幼师资料《菩萨兵课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菩萨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烟斗萨克斯》 一、说教材 1、说设计思路《烟斗萨克斯》这则故事,主要以小老鼠为吸烟生病的老爷爷演奏萨克斯并带动老爷爷也演奏萨克斯为主轴,共同感受了小老鼠的聪明、善良的形象,让幼儿在情感上得以体验,深入其中,用现实生...
    2019-12-14 阅读全文
  • 写拉萨的作文 学习工作过程中写作文是很平常的,一万篇作文就是一万种思想。一篇好的作文应当能够感动读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如何在作文中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编辑特意为你呈上“写拉萨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4-19 阅读全文
  • 安全小标兵说课稿 安全小标兵 一、说设计意图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幼儿的接触面也就更广了,他们会对一些东西很感兴趣,比如说:房子、车子、马路、街道、广告等。“生活中的标志”这个小主题就由此展开了。但我发现,其实,标志的...
    2020-01-21 阅读全文
  • 2020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记得一次会议中我们园长曾这样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每天上课只请固定的几个孩子回答问题,这几个孩子的发展水平肯定会提高,但那些被忽视的却永远得不到发展。”所以看待孩子无论是智还是德,都应给予机会,...
    2020-05-14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烘培坊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区域,连续几天都人员爆满,常常超出规定的8个人。大家都对游戏同样地充满期待,而参与人数又是有规定的。既不想浇灭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又不能制定了规则而不去执行...
    2021-06-02 阅读全文

一、说教材 1、说设计思路《烟斗萨克斯》这则故事,主要以小老鼠为吸烟生病的老爷爷演奏萨克斯并带动老爷爷也演奏萨克斯为主轴,共同感受了小老鼠的聪明、善良的形象,让幼儿在情感上得以体验,深入其中,用现实生...

2019-12-14 阅读全文

学习工作过程中写作文是很平常的,一万篇作文就是一万种思想。一篇好的作文应当能够感动读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如何在作文中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编辑特意为你呈上“写拉萨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4-19 阅读全文

安全小标兵 一、说设计意图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幼儿的接触面也就更广了,他们会对一些东西很感兴趣,比如说:房子、车子、马路、街道、广告等。“生活中的标志”这个小主题就由此展开了。但我发现,其实,标志的...

2020-01-21 阅读全文

记得一次会议中我们园长曾这样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每天上课只请固定的几个孩子回答问题,这几个孩子的发展水平肯定会提高,但那些被忽视的却永远得不到发展。”所以看待孩子无论是智还是德,都应给予机会,...

2020-05-14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烘培坊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区域,连续几天都人员爆满,常常超出规定的8个人。大家都对游戏同样地充满期待,而参与人数又是有规定的。既不想浇灭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又不能制定了规则而不去执行...

2021-06-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