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相思课件(范例12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相思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发挥无限创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相思课件”。教案课件扮演着老师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老师们需要明确教案课件并非随意书写而成。教案是管理学科学化和教学规范化的重要手段。感谢您的阅读!

相思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相思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语言描绘,入情境

1、师: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长相思》(生齐读课题)

2、师:介绍体裁,复习词的相关知识。长相思,词牌名,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

3、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师出示课件)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4、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6、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默读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纳兰性德的心又在哪儿呢?

4、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呢?(板书:心系故园)你有什么体会?

5、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6、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7、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8、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9、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10、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1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板书:碎)

三、拓展激问,深感悟

1、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纳兰?(出示人物像,学生提问)

2、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4、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背景音乐)

小结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略)

相思课件(篇3)

一、以诗引题

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啊,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明月。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一、走近纳兰性德:收集并整理纳兰性德的资料。

介绍词人(课件出示):纳兰性德

生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二、初读,读准长相思。要求:读准《长相思》,有感情读词,想一想诵读时注意哪些读音,应在哪停顿,在哪重读?

师:现在,孩子们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

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看明白了吗?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

(大概两三遍,一分钟左右)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读错没有。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学生朗读)

师:真好,老师发现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一下,在夜深后面又停顿了一下,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请听老师朗诵《长相思》(点击课件,播放音乐)。

师: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再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三、再读《长相思》。要求:读懂《长相思》。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长相思》)

师:夜深千丈灯,千丈灯,不曾入眠的何止纳兰性德一人,还有那营帐里辗转反侧的士兵们,已是深夜,他们为何还未入眠啊?(生答)是啊,(师轻唱)“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夜深千丈灯”。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整个上阕部分?(两个学生读)

师:这就是作者的身啊,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

师:故园里不是没有风声、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

师:没有军营里嘈杂的声音。“嘈杂”就是词中的那个词?“聒”。你读得真仔细。

师:故园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哪怕在梦中回一次故园也好啊。可是“梦不成”,孩子们,从“梦不成”这三个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来试着读一读整个下阙

师: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整个下阙?(两个学生读)

四、品悟《长相思》。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1.“山一程,水一程”,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身向榆关那畔行”,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3.“风一更,雪一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师:在这里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身为康熙皇帝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多么不想离开家乡,可是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是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长——相——思。(生跟着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祖国,爱故园,字字化作长相思。

五、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出示课件)(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师: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六、总结:这就是为什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纳兰性德的那个梦被破碎,那颗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但是,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心一起吟诵《长相思》。

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长相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相思课件(篇4)

教学内容分析

《长相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暴雪之声的。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正是情意绵绵的思乡佳作,形象地诠释了“月是故乡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同时受到思乡、爱乡这种高尚情操的熏染。

学生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古诗的学习重在感悟积累,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情,我把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情感符号。即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学生轻扣诗歌的大门,从而让他们在诗海中徜徉,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教学方式,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走进词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思乡的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激情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意图: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本课前两首思乡名句的引入能唤醒学生的体验,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思乡这一情感基础,又有利于积累古诗名句,厚实文化积淀。

2、板题,读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题)

3、质疑:读了这一诗题,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配画面,知诗人。

简介纳兰性德。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一读,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2、生展示读,生互评。(注意“更、聒”的读音)

(二)二读,读诗味

1、我是这样读古诗的,你们听听,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2、生说不同之处。

3、生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摇头晃脑读、打节拍读、手舞足蹈读)

4.生展示读,师评。

(三)三读,读画面

词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四、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一)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1、作者身在何处?你怎么知道的?(师板书:身在征途)

2、想像上阙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自由朗读词的上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有什么感受?

3、自由读、齐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中体会征途之艰。

(二)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过渡: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词的下阙,想像下阙的情境,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抓住“聒”体会)

2、写话练习。(播放背景音乐)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情境,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汇报交流。

3、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师指诗句引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1、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师板书:心系故园)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破碎、痛苦、伤感……)

3、情境质疑: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重点解决为何不归)

(四)互文印证

1、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课件出示这首词)

2、看画面听音乐,反复诵读此句。

(五)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师板书:轻?重!)

小结过渡: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五、吟诗,舞诗,

1、过渡:将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随着音乐,再来读一读。(配乐齐读)

2、情到深处总想一吐为快,现在把你的感受用你喜欢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打节拍读……(配乐个性朗读)

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这时让学生以吟、舞、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可谓“水到渠成”。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六、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师配乐小结: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

七、自主作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轻?重!

心系故园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思课件(篇5)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相思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注释,观看插图,边读边想象,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乡愁在王安石的眼里是一片被春风吹绿的长江南岸,在张籍的笔下是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大屏上的提示读课文。

二、初读词:

1、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检查朗读情况,齐读。

2、再读词:

读古诗词,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请按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词。

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词,注意读的节奏,正确断句。

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和“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朗读。

3、反复读词

我们不但要将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词的韵味,那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呢?

是的,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我们要想将词理解透彻,还要初步了解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写作背景。我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

大屏出示:

纳兰性德(1655-1685),年仅31岁,满洲人,字容若,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18岁考中举人。主编了《通志堂经解》和《渌水亭杂识》,成就非凡。

《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jìsì)长白山。

那现在我们就来细细地读这首词,字字句句地读。请看屏幕上的提示: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字字句句地读,反反复复地读,边读边点画批注,尽量读懂。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

三、学词体会意境

1、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两个问题,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

纳兰的“身”在哪里?你从哪里知道的?

山一程,“身”可能在哪里?水一程,“身”可能在哪里?“夜深千帐灯”,“身”可能在哪里?

孩子们,词人经过了一道道山,一道道水,可谓经历了千山万水。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将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反复诵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词人的心又在哪里?

身在征途,心在故园,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深深的思乡之情。指导朗读。

请闭上你的眼睛,边听边想象,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指名谈看到的情景。齐读全首词。

3、“故园无此声”,故园,让词人魂牵梦萦的一个词啊,因为故园里有他快乐幸福的时光,有他和妻子的“赌书波茶”,有他和孩子的嬉戏追逐,有他和老人的围炉夜话……此时,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故园,展开你合理的想象,写一写在故园纳兰幸福生活的场景。

学生展示。

4、是啊,故园的一切是多么温馨美好啊。但是,此时这里却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皎皎月光,没有幸福快乐。故乡的一切美好都破碎了,留给纳兰的只有回忆。现实只是“山一程……”齐读整首词。

5、词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能读出韵味了,读出你自己的感觉了。孩子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要问纳兰性德吗?

6、对,想家为什么离家,念家为什么不回家?不只是你们这样问,纳兰性德自己也无数次地问自己。他在征途中还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屏幕展示《菩萨蛮》。

7、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菩萨蛮》。

四、小结:

1、“轻离别”啊“轻离别”,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不是的!他重离别啊!

所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亲人,惜朋友,字字化作“长相思”,

爱祖国,恤百姓,句句写满“长相思”。

2、孩子们,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如果你想读懂《纳兰词》,请读《一生最爱纳兰词》。

相思课件(篇7)

在祖国久远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在百姓民众口耳相传的接力晕染中,神话传说是其中颇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叫人感动的一种。《嫦娥奔月》(苏教版第9册)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却又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事。故事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力求通过语言的品味,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动人的故事记心间

像《嫦娥奔月》这类的神话传说早已成为中华古文明的有机组成,早已成为浸润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源。因此,指导学生较为熟练地讲述故事,既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手段,同时也是深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的必要前提。

1、理清脉络

教学中,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帮助学生了然故事情节的发展,即:后羿射日勇斗逢蒙嫦娥奔月遥祝嫦娥,以促使故事复述的高效率进行。

2、练习复述

建筑于整体感受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片段自行练习讲述故事、同桌互述互评,这既保证了课堂参与的全员性,又由于有了听说评角色的多重变换,强化了练习的有效性。

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人物是故事的要素,体会人物形象是领会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这篇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研读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对人物的认识。譬如:

后羿的勇。其射日时的一系列动作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等,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无比神勇。

逢蒙的*。其人心怀叵测,混在门徒之中,偷取仙药时假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充分暴露出阴险、贪婪的嘴脸。

嫦娥的美。不仅外表美丽端庄,飘飘悠悠飞行姿态美丽,更兼内里正直善良,心底无私纯正。

故事流淌怎样的美

如果说研读人物的个性特点属于部分条块的深究,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应将条块融成整体,走进文字想象故事描绘的意象了。这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多彩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载体与空间。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已走了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它,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觉到这个故事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会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

壮美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英雄后羿神勇无比,为民除害,给人阳刚之感。即便是对嫦娥的描写,也能捕捉到这样的体验。面对逢蒙提剑威逼,她毫不畏惧,机智周旋,弱女子显壮举。

凄美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嫦娥在月宫每日里只玉兔相伴,行只影单。后羿嫦娥四目相视,可无缘再聚。后羿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有情人从此天上人间难聚首,此情此景,怎不叫人一掬同情之泪。

甜美后羿嫦娥从此离隔,可以想见思念总比那日头长。月圆之际,便是那嫦娥悄然伫立桂花树下,深情凝望丈夫后羿之时。身虽不能至,心已相印天荒地老。这等情感确乎让人心生甜蜜。

柔美嫦娥美丽善良,心地纯洁,是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

优美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出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景物纯净、明澈,画面诗情画意,充满遐思。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这时教师应当适时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要注意的是,指导一定要从开掘心理体验的角度着手,要注重个体体验的差异与多样,不宜过分强调技巧。

月亮代表我们的心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阅读空白,使得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淀积极参与文本的二度创作。《嫦娥奔月》的故事同样也有这种疏可走马的自由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整体内涵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并试着外化其心理。不要表层地将此理解成单纯的读写结合,这其实是为了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心灵世界,探究美好的栖息之地,是一个通过立言以立人的平台。

这一板块同样应该赋予学生个性展示的自由。可以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各自想象后羿、嫦娥或者乡亲们的内心活动,而后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加以文字物化。

这是一个蒙罩着美的纱衣的故事,学生的想象应该协调于文本的整体风格,为此,教师也可以设置几个范围题,让学生情有所依。譬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嫦娥)、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后羿)、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乡亲们)等等。

哪个嫦娥叫人爱

嫦奔月的故事历来有几种版本,课文所叙只是一家之言。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介绍另外的传说版本。

版本一:根据《淮南子》记载,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时,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

结合这一材料还可以补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版本二: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后羿决心拯救百姓,天天苦练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骚扰。后羿十分烦躁。

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面临大祸,吃了这药,便可摆脱人间一切磨难,升入月宫。嫦娥非常痛苦。她想到丈夫肩负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乡亲们需要他。为了让河伯对她死心,为了让丈夫排除杂念,全心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找出仙药吞了下去,飞上月宫。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终于战胜河伯,射掉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在呈现了相关材料后,组织学生比较、鉴别、讨论:你们喜欢哪个嫦娥,为什么?这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训练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领略到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讲述、诵读、想象、体验、比较,就这样,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将久驻心间,八月十五的企盼更会让人生发对美好的无尽追忆与感怀,古老的神话必成为民族共同的记忆。

相关链接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相思课件(篇8)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相思课件(篇9)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思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孤独

风、雪—— 失眠

故 园—— 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你们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相思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相思课件(篇12)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总结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信《相思课件(范例12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相思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保卫处幼儿园相关重大事件应急预案范例(12篇) 在应对不同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应急预案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面对一些无法控制的巨大事故和灾害,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应对突然事件的处理有有着必要性,应急预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保卫处幼儿园相关重大事件应急预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7-30 阅读全文
  • 相思课件教案汇总(6篇) 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相思课件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升级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2023-03-16 阅读全文
  • 白板课件(范例4篇) 需要学习关于“白板课件”的知识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2023-05-16 阅读全文
  • 画角课件(范例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这篇画角课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30 阅读全文
  • 信息课件范例 根据您的要求我找到了以下内容:“信息课件”。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2023-04-26 阅读全文

在应对不同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应急预案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面对一些无法控制的巨大事故和灾害,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应对突然事件的处理有有着必要性,应急预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保卫处幼儿园相关重大事件应急预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7-30 阅读全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相思课件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升级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2023-03-16 阅读全文

需要学习关于“白板课件”的知识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2023-05-16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这篇画角课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30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要求我找到了以下内容:“信息课件”。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2023-04-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