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5-16 原生家庭孩子影响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也许"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你要找的,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原生家庭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家庭,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主要依靠,他们的行为方式、言语习惯、情感态度都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孩子未来的造就和前途。因此,在讨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时,我们应该从情感、行为等不同方面入手,探究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我们来谈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影响。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爱与关怀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被重视和被接纳,有一种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淡、漠不关心,那么孩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甚至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如果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和态度,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而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吵架,孩子就可能会变得胆怯、缺乏信任感,对社会产生负面看法。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学习模仿的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许多行为方式,包括掌握语言、学习规则、建立价值观等等。如果父母经常抽烟、喝酒、玩游戏等等不好的行为,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引导,不良的行为和资讯也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在原生家庭里,孩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把握交往机会,这对孩子的社交发展十分关键。
然后我们来谈谈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原生家庭为孩子最初的未来奠定基础。正面的家庭环境和关爱,可以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乐观和自信。而负面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因此,父母除了要对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关怀外,还要提高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更深入地了解以往教育方法的优点与缺陷,并给孩子安排好合适的学习任务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显著的。父母的情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安慰,而行为和言语将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家长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对孩子有影响的几点:家长的注意
日前,德国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令人最害怕的声音”竟是婴儿的啼哭声。上海现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他们舍得让孩子大声啼哭而放手不管吗?事实是,申城不少医院经常接到因过度哭泣而来就诊的婴儿。这其中,除了婴儿本身潜在的原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07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中国和德国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提出:年轻而没有经验的父母对婴儿的养育失误,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社交恐怖症。
母亲抑郁婴儿对人没兴趣
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德国心理学教授Thiel-Bonney研究发现,从1999年到2006年,德国宝宝婴儿期的“调节障碍”中,过度哭泣占47.4%,没有得到良好照顾和治疗者,长大后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
Thiel-Bonney教授用录像展示了一位年轻的德国母亲和她儿子的互动场面。整整半个小时,5个月大的男婴只瞟了母亲一眼,而这位年轻母亲或者愣愣地看着东张西望的儿子,或者淡淡地说“你终于不哭了”,或者左顾右盼———她不懂如何与自己可爱的宝宝交流。婴儿天生有注视人脸的愿望和能力,这对母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却中断了。原来,这位母亲有强烈的产后抑郁情绪,对孩子的哭泣十分厌烦,拒绝照顾他,丧失母爱的婴儿渐渐压抑自己的需要,对人也越来越没有兴趣。
专家表示,这样的婴儿如果不及时治疗,长大后必然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
母乳喂养宝宝更有安全感
如今时尚的新妈妈们每天做运动,身材恢复得很好,但运动内容不包括“抱宝宝”,所以宝宝们似乎更喜欢和保姆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志刚认为:婴儿吸吮母乳,不仅从母亲那里获得生理营养,而且也在心理上获取爱的养料———更有安全感。产妇如果不是因为生理问题无法提供乳汁,就应该尽到母亲的天职。Thiel-Bonney教授也推崇母乳喂养,她表示,如果不得不人工喂养,那在喂奶粉的时候也要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抚,让宝宝体会到父母的爱。
婴儿期没有得到足够关爱,成人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包括:很难接受他人的亲近,无法信任和接纳他人,很难接受爱和给予爱,害怕和无法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忽冷忽热宝宝易焦虑成习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表达方式是与孩子沟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以下是迷你句子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欢迎收藏阅读!
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一)
1.影响孩子的情绪体验:
如果常常以积极、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被关注和受到尊重,心情也会更加愉悦。相反,如果家长经常以暴躁、苛刻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感到恐惧、不安和挫败。
2. 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家长的表达方式可以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果家长总是负面地表达,孩子就会形成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反之,如果家长以乐观、肯定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问题。
3. 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家长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家长常常以批评、指责的方式表达,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和无助。如果家长以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的表达方式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影响。如果家长以暴力、威胁的方式与孩子交往,孩子可能学会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导致行为难以控制。如果家长以合理、理智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学会如何协商、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影响孩子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亲切温暖、鼓励赞扬的话语可以让孩子感到受到关注和认可,有利于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苛刻挑剔、批评指责的话语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伤害,增加他们的紧张和不安。
6.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
家长的言语表达往往会被孩子模仿,如果家长经常使用粗俗低级的语言,孩子也可能会在同龄人中学习并使用。在家庭中,关心尊重的言语表达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和礼仪素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
7.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家长的言语表达能够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鼓励支持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否定批评的话语则可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
性格影响孩子一生
导读:人的性格与成才关系极大,也与人生关系极大。性格对一个人来说,就如赫拉克里特说的“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的智能开发是否全面,是否科学,只决定智力的高低;而人的性格品质如何,则决定人的命运。优良的性格品质是人才成长最积极的因素,而不良的性格乃至恶习则是一种破坏性力量。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及早设计你孩子一生的“好命运”吧!
许多人以为孩子只要聪明就能成才,不!这是十分片面乃至错误的观点。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在25万儿童中选拔了1528名最聪明的孩子,测定他们的智商,调查他们的个性品质,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进行长期观察和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聪明的孩子长大后都有成就。孩子们上完小学、中学,有的进入社会,有的上了大学,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仍在设法跟踪,记录他们的变化。从50年代公布的跟踪研究材料看,他们的成就大不一样。在这些跟踪对象中,多数人在事业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成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或有各种专长的人,但也有罪犯、流浪汉、穷困潦倒者。
据分析,排除机遇等社会因素外,失败者几乎都存在着某些不良的性格品质,有的意志薄弱,有的骄傲自满,有的失去积极进取精神,有的孤僻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总之,这些失败者,主要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欠缺,所以他们落伍了,甚至走向成就的反面。
这一研究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社会上有不少少年犯都比较聪明,至少是小聪明,但他们性格品质不良,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下面我举一些性格特征方面的例子给大家听听:
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有的人做事仔细、精确,总不出差错;有的人做事则粗枝大叶、丢三落四;有的人喜欢思索,善于研究和提问,看问题全面客观;有的人则是思想的懒汉,不爱分析,看问题主观狭隘;有的人爱知识,爱书本,爱创造,会异想天开;有的人就不爱学习,做事墨守成规……
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有的人爱感情冲动,情绪强烈,急躁易怒,这样的人往往夫妻吵架,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在单位里群众关系也有点紧张;有的人则平静温和,善于自制,好像从来没有脾气;有的人心境愉快,是个乐天派;有的人却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没有为难的事也要拉上几件来操心着急……
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有的人很有主见,能独立决断地处理问题,工作上敢于负责,能独当一面;有的人却依赖性特别大,遇事手足无措;有的人则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有的人做事有计划性,下定决心后就能排除万难,坚忍不拔地干到底;有的人却在人生征途中畏难怯懦,遭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
以上我们具体罗列了一些性格特征方面的现象,一为说明人的性格特征复杂多样,表现程度深浅不一;二为说明人的优良性格是何等重要!而人的不良性格又是多么令人遗憾,甚至使人厌恶!
其次,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人的优良性格对人才成长到底有何具体意义,从而使我们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站到必要的高度上正确对待。据我研究,优良的性格与成才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优良性格是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
只有那些积极开朗、勤劳善良、正直诚实、情趣高尚、富有同情心的人,才会有真正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小的时候活泼上进,热爱小动物,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心父母,关心周围的人,慢慢长大了就能爱家乡,爱国家,爱人民,爱人类,希望人间更美好。一个人的理想和道德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如果从小缺乏同情心和爱心,不去培养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长大了再去灌输道德认识,那就晚了。
2.优良性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就;在人生的旅途上,即使是算不上成就的小小收获,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争取。所以在理想的事业面前,只有那些性格坚强、乐观、自信、刻苦、一往无前、勇于创造、不怕牺牲和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例如诺贝尔发明了液体炸药后,为了控制恶性爆炸事故,他敢于和“死神”共做控制爆炸实验。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他的几个助手被炸死了,他的弟弟被炸死了,他的父亲被炸成重伤,半身不遂,他自己也常常是死里逃生。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实验,以致当时瑞典政府和邻居都称他是“炸神”,纷纷来提抗议,勒令他停止实验。邻居还要把他赶走,说你再这样炸下去,不知哪一天我们也都被你报销了。诺贝尔没有办法,就把实验室搬到一条大船上,开到大湖的中央去做实验。
终于有一天,一声爆炸之后,诺贝尔血肉模糊地从实验室里爬了出来,狂喊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他为自己掌握了爆炸控制技术而激动得忘了受伤和流血……
3.优良性格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条件
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难免遇到顺境、逆境、成功、失败、挫折和打击,只有优良的性格才能维持心理的平衡。电影《芙蓉镇》里有个叫“秦癫子”的“牛鬼蛇神”,“文革”时被专政,每晚扫大街。但即便在扫大街时,他也没有改变乐天的性格,拿了一把长扫帚,“蹦、嚓、嚓”,“蹦、嚓、嚓”,还边扫边跳舞呢!
望子幸福的父母们,你们不可能永远当孩子的保护神,也无法将孩子的未来安排得尽善尽美,儿女自有儿女福,惟一可以帮助他们的,是从小给他们一个理想的好性格,使他们勇敢地走向人生,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幸福。
4.优良性格是智能发展的强大动力
婴幼儿智能开发的“内驱力”还谈不上什么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坚强意志、高尚志趣、形势压力,他们的“内驱力”主要来自性格中的好奇心、求趣心、好胜心、自信心等“动力器”。如果孩子性格中没有这些“动力器”,没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任性,孤僻,吵闹,折腾,倚小卖小,不听教育,或者成天不得安静,那么注意力就不集中,感知就不清晰,观察就不仔细,记忆就很模糊,思维就不启动,想像就不丰富,又怎么可能开发好智能呢?那些一上小学不久学习就跟不上趟的孩子,大多是被惯坏了的性格不良的儿童。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人的性格与成才关系极大,也与人生关系极大。性格对一个人来说,就如赫拉克里特说的“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根据林语堂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中,曾家三个媳妇三种性格,结果就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大媳妇曼娘虽善良老实,却极其懦弱,逆来顺受,因而一生悲苦;二媳妇自私、贪婪、嫉妒、冷酷,所有的人都厌恶她,是另一种悲惨的命运,既害人又害己;三媳妇木兰性格最好,她勤劳、善良、开朗、贤惠、富有同情心、顾全大局,所以就颇受人尊敬,结果使他人快乐、自己幸福、家庭美满。
所以,人的性格确实就是命运。每个家庭都要及早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并把它放在首位,这是教子成才一本万利的大事。
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
二十三年后,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他们惊异地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教授以此为据认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因此,卡斯比教授提倡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婴幼儿的各种行为。
前几期,我们在父母学堂版讨论过孩子成长中的“镜像期”,即像照镜子一样地学习事物,接受外界的环境。宝宝来到人间,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就是我们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父母营造的家庭人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有人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因为果真这样,这个世界至少要比现在美好100倍。譬如,希特勒的老爸不狂暴地虐待自己的儿子,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战争狂人……那么我们又该怎么避免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怎样才能为宝宝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呢?
首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模仿对象,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定要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这样孩子才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会关心别人。父母间如果有意见分歧,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不要大吵大闹,互相指责,这对幼小的孩子极为不利,他们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为,日后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会采取这种不妥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外,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要一致,不要你说一套,他说一套,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因为他还没有辨别能力,不知道该听谁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你对老人、亲朋好友的态度也会成为他模仿的对象,所以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时,父母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因为过分溺爱,而把孩子圈养起来,不让他与外界打交道,而应为孩子的交往提供机会和条件,鼓励孩子与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交往,当幼儿间有矛盾时,引导他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行为,首先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然后鼓励他改正那些错误的行为。另外还要引导幼儿使用礼貌语言,当有人为自己让坐,或帮助自己时,教导幼儿说:谢谢!如果有别的幼儿邀请自己一起游戏时,教导幼儿要热情大方地与别人相处,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
电视暴力对孩子影响不利
导读: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且孩子们对于人们行为的动机与道德上的冲突还不能充分的理解。比如,电视上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会使孩子认为,暴力造成的伤害没有什么大不了,是可以忍受的。
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电视里的暴力场面对孩子们的行为有着相当持久的影响。在1982-1986几年间,每周电视中暴力节目所占的时间比重已经大大的增加了,而最近几年,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已有19%上升到了每小时27%。鉴于在此时段内孩子收看了电视节目,这些暴力就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最有力的模式。
最近,国家儿童教育协会通过了《关于传媒暴力在孩子生活中所产生影响的立场声明》该声明指出: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且孩子们对于人们行为的动机与道德上的冲突还不能充分的理解。比如,电视上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会使孩子认为,暴力造成的伤害没有什么大不了,是可以忍受的。
对游戏的影响
孩子的本性通常会让他们渴望得到在节目中展示或者做了广告的那些玩具,有了这些玩具,他们在游戏中更会倾向于模仿而不是发挥想象了。孩子们仅仅模仿那些在电视上看到的行为,因此游戏中原有的想像力功能和表现力功能则遭到了破坏。电视广告中大部分和暴力有关的玩具范围相当狭小,因此就会危及玩具应有的功能——即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解释周围的世界。有研究甚至表明,一些孩子会将从电视上看到的行为用于现实生活中。
父母的帮助
让父母来管理学龄前孩子的看电视时间是个好主意,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对战争游戏和武器的狂热,对他们所看的电视进行控制是有效的方法。控制学前儿童看电视要比控制学龄期孩子要容易一些,因此你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建立一个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模式。
给你的孩子解释她所看到的节目,帮助孩子思考如何解释电视中的现象,理解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对电视节目作简单的评论,但不要带有暗示,让孩子自己通过联想,对自己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和武器着迷而感到内疚。
询问孩子学龄前老师对战争游戏和武器玩具的看法,很多学龄前老师都不喜欢将那些商业化的武器玩具带入教室,同时很高兴你对这些问题表示关心。还可以和其他父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联合起来控制孩子对暴力节目的收看时间,以及不让此类暴力玩具在家里出现。尝试为孩子安排能够代替看电视的玩玩具时间,或者帮孩子找些健康的、非暴力的录像,鼓励他们将其作为看暴力电视节目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