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有关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

发布时间:2023-04-18

兰亭集序说课稿。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兰亭集序说课稿”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怎样构思一篇精美的教案呢?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作为教师就要一份教案课件,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控好讲课的节奏,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4】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 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 所以:用来。

⑶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 极:穷尽。

⑸ 娱:乐趣。

⑹ 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

(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 与:结交,交往。

⑵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 或:有的人。

⑵ 晤言:对面交谈。

⑶ 因:就着。

⑷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 趣:通“趋”,往,追求。

⑵ 曾:竟,乃。

⑶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 之:往,到达。

⑸ 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 向:以前。

⑵ 俯仰:时间很短。

⑶ 犹:尚且。

⑷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 况:何况。

⑹ 修短:寿命长短。

⑺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 固:本来。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 述:陈述,创作。

⑵ 所以:……的原因。

⑶ 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⑴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⑵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①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②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多媒体显示: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多媒体显示: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多媒体显示: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③ 《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5】

一、导入。

由复习练习导入。(实物投影)

二、多媒体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雅宴”。

三、请学生配乐美读文本。

四、进入文本问题探讨环节。

1.文章情感线索。乐→痛→悲

2.作者“乐”于何事?【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文中有三“雅”。

①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既气势高峻又幽深静谧。另外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令人心旷神怡。

②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及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③事雅。文人之聚往往诗酒流连。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投影图片)

3.作者“痛”在何处?【作者忽然乐极生悲,感情急转直下。如何理解作者的“悲”?】

角度一:时间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原来人的一生就在低头昂首、推杯换盏间匆匆流逝了。“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当你沉湎享乐时,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胜地不常,胜筵难再”,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现实,更给人一种煎迫感、动荡感和幻灭感。

角度二:生命(死亡)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岂是人力所能保常?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永恒的时间最终被冻结在死亡的黑洞,任何有情的生命也将被死亡无情地吞噬。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角度三:欲望

当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便感慨系之。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人对美的感受不是凝固不变的,人性的欲望也是永无底止的,那些曾经执着追求过的满足与陶醉,时过境迁后也在不断地被自己厌倦着、淘汰着,人的心灵永远处在无止境的渴望与追求中,人生也就是这样既充满了无穷的期待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近代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与欲望的无穷无尽和无法最终满足。

4.作者“悲”在何处?【作者接着慷慨生悲,如何理解作者的“悲”?】

观点一: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作者悲在我们远距离审视历史、旁观别人,过去的是非得失都显得那么豁然醒目,而我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现实的缺憾,以致为后人留下许多惋惜。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无法做到先哲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彻底地“认识你自己”,而它时至今日仍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昭示着后人结果。纷纷世事无穷尽……听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古人是我们眼中的遗憾,我们也是后世人眼中的遗憾,循环往复,绵延不绝。

观点二:作者正是意识到人类认识上的这种局限和尴尬,担心个人和时人真切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将被历史重重的迷雾所掩盖甚至歪曲,才萌发了向世人真情剖白的想法。王羲之想到自己“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虽“临文嗟悼”,却“不能喻之于怀”。鉴于此,他自然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结集成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他只是希望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传承让后人感动,从而越过时空的障碍与后人作心灵的对话。(求索生命不朽的途径)

观点三:清谈无为终至误国。……一幕幕的政治惨剧,令多数文人沉浮宦海时难免心怀犹豫,举止畏怯。(政治)另外,……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玄学也崇尚清谈老庄玄理,寻仙求道,清谈无为。(宗教)于是好静者谈玄论道,“悟言一室之内”,好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全身远祸,明哲保身,但在清静无为,自由放诞的生活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壮志难酬,功业无就。社稷江山也就在这清谈无为中败落了下去。(投影:《日知录》)所以他大书特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他希望这能对沉迷虚无净土的世人有所警醒: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投影:《古文观止》《古文析义》)

5.对于文章所表露出的这种大喜大悲、大乐大痛的情感起伏,有些学者并不认同。

投影: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发起过一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大讨论,并进而对《兰亭集序》的作者提出了质疑。理由有二:

①文章前面正“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突然悲痛,说死说生,“悲得太没道理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纯属“贪生怕死,百无聊赖”;

②王羲之性格倔强洒脱,勇于进取,不会有如此悲观消极的思想。

你觉得他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吗?

①人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叹,或说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往往在快乐得意时产生,这在中外历史和文学上都屡见不鲜。曹操在赤壁大战前作《短歌行》;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人生巅峰产生的悲哀往往根源于对时间无情的`恐惧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一个人,他所从事的历史活动越是伟大,他的自我意识就越是强烈,他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受也越是深刻和凝重。

②刚强性格与承认人生悲哀并不矛盾。这种悲哀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创造冲动,使他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流逝。历史上凡悲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人往往是最富于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价值的杰出之士。如汉武帝、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曹操的性格不可谓不刚强,而他“人生几何”的感叹却不可谓不悲哀,但这种悲哀所引发的却是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王羲之在感受宇宙万物之美时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与哀痛,这是十分正常的。况且,他还进一步喊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时代强音,认为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所以他“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其中。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东坡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中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而王羲之(实物投影:展开《兰亭序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神和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正可看作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五、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篇6】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言)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喜欢《有关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兰亭集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有关最新《春》说课稿模板 一篇课堂教案要如何去撰写呢?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在现代教语文技术的基础上,老师的教案应该更具有准确性和严格性,编辑搜集了“最新《春》说课稿”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2023-02-28 阅读全文
  • [收藏]兰亭集序教案精选 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专题“兰亭集序教案”相关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多教师授课都习惯于借助教案。教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你在为写教案而发愁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2-12-10 阅读全文
  • 兰亭观后感(模板8篇) 我们向大家提供了兰亭观后感,大家是不是对于观后感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呢?当我们看完某一作品后,在观赏作品时体会到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心得感悟。将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日后细细体会,写观后感要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3-28 阅读全文
  • 有关《猫》说课稿模板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说课稿”。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猫》说课稿,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很多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文档的编写,我们在写作之前都会多看多欣赏一些范文。范文对于人们的基础写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02-24 阅读全文
  • 「必备」最新《祝福》说课稿模板 以下内容标题为《最新《祝福》说课稿》,是栏目小编为您特意收集,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在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准备教案的,我们要做好一切准备。教案有助于老师更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2023-03-26 阅读全文

一篇课堂教案要如何去撰写呢?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在现代教语文技术的基础上,老师的教案应该更具有准确性和严格性,编辑搜集了“最新《春》说课稿”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2023-02-28 阅读全文

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专题“兰亭集序教案”相关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多教师授课都习惯于借助教案。教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你在为写教案而发愁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2-12-10 阅读全文

我们向大家提供了兰亭观后感,大家是不是对于观后感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呢?当我们看完某一作品后,在观赏作品时体会到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心得感悟。将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日后细细体会,写观后感要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3-28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说课稿”。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猫》说课稿,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很多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文档的编写,我们在写作之前都会多看多欣赏一些范文。范文对于人们的基础写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02-24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标题为《最新《祝福》说课稿》,是栏目小编为您特意收集,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在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准备教案的,我们要做好一切准备。教案有助于老师更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2023-03-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