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

发布时间:2023-03-25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如何正确的书写作品的读后感?作品的作者是作者,读完这部小说后,内心欣喜。表达心里震撼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今天编辑给您分享“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相关主题内容。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1】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在书中,雅氏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无遗,从绝对的高度对经院式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必须承认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既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又要不断改善自身来适应社会形态并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就中国而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教育形态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输送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地区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匀,人们平均素质水平低下的中国,教育模式参差不齐——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素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实处。社会是多元化的,教育这一维绝不能孤立而存在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须承认在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们只有认清现实、认清方向、找准方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观让我们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动力,现在更需要思考并解决、且更加有挑战性的是实施方法和计划。面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低头看见残酷残忍的现实,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态度。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2】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县镇村,条件大多一般,考大学更是他们祖辈们几代的梦想,但自小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实在有限,能考上好大学的也就有限。更多学生进入了高职类大学,还有学生高中毕业就踏上就业之途。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除了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平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平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3】

在《什么是教育》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生命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提出问题,指出儿童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生中有两个儿童,一个是跟他的外祖母生活。一个是跟他的小伙伴在一起。”他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经历:一个是在学生生病时,由于他的病痛,他也没人能理解他。另一个是跟儿童的父亲一起生活,在生活的第一天就把他叫到儿童那里面。一个是在家里的时候,由于儿女的溺爱,他们的孩子们的行为都是由父母溺爱的。这些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的变成一个个都是“自私、任性”的孩子,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从父母嘴里说出来的。这些事不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而是由教师的溺爱而所造成。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样的儿童世界中,已成为全社会人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爱的奉献精神,只有当你真诚地爱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教育的最终目的。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4】

什么是爱——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在《爱的教育》里,我认识了天真又善良的安利柯,乐于助人的盖隆,懂事用功的克莱迪……他们就好像我的同班同学一样,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学习,让我立刻进入了书中。

在这本书中,安利柯的朋友克莱迪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克莱迪的爸爸是木柴批发商,爸爸出差,妈妈抱病卧床,店铺的生意使他只能在繁忙的间隙里写作业,料理家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给患病的妈妈煮咖啡,安慰她好好养病。他的懂事与勤劳让安利柯赞叹,也让我敬佩。

对他来说,我和安利柯一样也是一个“幸福的家伙”。在家里,我妈妈很少让我帮她做家务,更不用说帮爸爸干活了。克莱迪既能用功学习,又能努力工作,帮助他的爸爸妈妈,而我有时连学习都还要爸爸妈妈监督,让他们费心,这让我很是羞愧。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有多么珍贵。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学习环境,让我能无忧无虑地成长。读后感·同时,我也明白了我应该向爸爸妈妈回报更多的爱,虽然我没有能力像克莱迪一样,为父母做那么多事情,但我可以效仿安利柯,听爸爸妈妈的话,体谅他们的辛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他们分忧。

爱就像一个花骨朵儿,只有时时浇灌,才能吐出芬芳。《爱的教育》就是我急需的养分,它为我浇开了感恩之花,让我开始感恩父母对我的爱。我想,这就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吧。

水南小学三(6)班 麻乔韵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5】

作者:建晶。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启迪其自由天性。

真正的教育绝不允容许死记硬背,也不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质言之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怎么样的人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我们应该警惕极端的倾向及在教育中的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6】

以教育为信仰,以全力促进学生发展、成全学生生命为己任!

提到北京大学,我们能想到蔡元培校长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想到清华,能想到梅贻琦;提到南开,能想到张伯苓……回望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是跟一位堪称杰出的校长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位杰出的校长则是跟他们对教育理想的诉求分不开。正视他们对教育理想的积极探索与躬亲实践,将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带入日常学生生活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断探索与躬亲实践,让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校长。

从思想上行动,做一名引路人。校长要有对教育理想的诉求,同时又能创造条件,积极完成理想向着现实的转化。在这里,校长办学的理念是基础,是灵魂;创造条件,积极实践,则是转化的关键。

校长的办学理念,赋予学校以灵魂。校长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由此而来对如何培养人的思考,成为引领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好的校长,会成为教育理想的见证者,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正如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样,一位优秀的校长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一种绝对性价值,不需要一个行政级别来证明。

你是校长,乃是因为你懂教育,你是教育之理的体现者、承载者。教育家作为校长,或校长作为教育家,眼睛紧盯的都应该是用教育之理来实践学校之事,并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成功。校长要踏踏实实地做教育,认认真真为每个孩子负责,有责任,有情怀,有信仰。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7】

习惯了凡事都要有一个标准,有一个确定且唯一的答案,然后按照这一标准和答案来要求自己行为做事包括学习和做学问。然而教育学本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问,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各种理论以及各个个人或教育团体对教育的实践也不尽相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教育本质的思索让我越来越难以把握,当我试图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常常像走入迷宫一样慌乱而不知所措。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些许微微的失望,比起很多教育学的大部头,这本书很薄,在浏览了目录之后,这种失望更甚,书本最后一章的结论是“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这似乎又回归了一个无法论证清楚的老旧话题。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自己肤浅的判断就把这本书搁置书架。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作者逻辑严谨,论证严密,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确如书中所说,这是作者多年思索的成果。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多,作者摒弃那种上来就下结论的方法,相反,而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一点一点详细的描绘出来,他是如何分解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论证,又推翻论证,然后又得出结论,其中包括对杜威本人早年观点的思考和批判。透过这一过程,我可以看到大师是如何分析问题,寻找论据,最终建构自己的观点。整个看书的过程,仿佛在跟着大师一起思考,一起寻求教育的终极答案。

杰克森在讨论教育的本质的时候提出要将“本质”与“存在”区分开来。而这也是长久困惑着我的问题,教育如何解决崇高与世俗的矛盾。杰克森认为“教育实践呈现给感兴趣的观察者的是本质的和非本质元素的一种奇妙混合。他提供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大杂烩,或者是本质和非本质真理的大杂烩。”那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呢注:文中两处的“必然真理”和“内在真理”分别引自文中P69和P22,不知道是译者翻译的不同还是作者本身词义的不同,二者的说法有细微差别,在分析文中两处对于该词的描写,暂定为二者指代相同,杰克森指出“从理解事物的现实情况到事物应该的状况,不仅仅要求我们作实证调查,它还要求我们超越经验本身进入一个被称为超越的甚至形而上学的境界。”

整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满溢的个人情感和倾向,从学术的立场来看,这是不应该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作者书中所阐述的,这本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性真理,而“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他所传递的任何知识。”杰克森将这一过程称为“贩运真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产生两种策略“接受”和“塑造”,教师首先要接受学生,包括倾听、观察、理解学生等,然后通过传递知识、纠正错误、树立典范来塑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仅仅是将自己的个人知识“贩运”给学生,而学生通过思考、感悟,逐渐转变为自己的个人知识,杰克森将这一过程归结为“取消、保留、提升”,它是一个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知识后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取舍,创新发展的过程。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杰克森批判了“告知”优于“塑造”的教学目标。杰克森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一种“相互承认”,这种承认是平等的,双向的,二者之间有情感的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塑造”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告知”。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在“教学与学习中居首要地位”。

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然而杰克森对“道德事业”一词并没有进行界定和描述,作者所说的“道德事业”究竟指什么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读者本人只能根据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揣测做大概的判断。首先它是一种责任,上一代人有责任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人,或者说知识的拥有者有责任将所掌握的知识传给不知道的人;其次,负责传递的人传递的东西应当是其认为“有价值的”。

值得玩味的是杰克森在此使用的是“传给”、“传递”、“传输”,在之前使用的是“贩运真理”,这些词展示的二者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尊卑之别,没有权威之说。就仿佛某人拥有某样东西,而拥有者将这一东西交付与某人,至于接受者如何理解、使用、改进这一东西,则是接受者个人的事情。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与感激,则是传递者与接受者交往过程中情感交流的体现以及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终,教育的道德性就体现在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好,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好,最终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在书的结尾,杰克森指出“教育的理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而每个人也可以去思索、定义自己的教育信条,尽管这些定义不尽相同,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理想在众多的沉思中得以前进。

当书本翻完最后一页,掩卷沉思,书中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我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明白,对真理的追求或许就是如此,仿如作者书中所写:“教育的最高真理并无有形的存在形式,它不能通过经验得到验证,它只能被考虑、谈论,示意出走向。”追求真理,是为我们前进的道路寻找方向,它指引着我们向前,再向前。时间流逝,岁月变迁,真理或许会改变,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前进。

相关推荐

  • 读《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很是惭愧,前面说的几大误区我们几乎都有。我们家有个8岁的男孩,也是我们两个80后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作为家长的我们,深感儿子的学习压力。但我始终认为:玩的时候尽情玩,学习的时候好好...
    2020-10-12 阅读全文
  • 最新《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读后感书名是{作者人名}历尽千难万苦后造就成的文化著作。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以下的最新《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
    2023-02-21 阅读全文
  • 生命是什么个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 在读了作品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或许你需要"生命是什么个人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3-02-12 阅读全文
  • 三年级家长读《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后感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时真不知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为什么,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深刻的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有时我会让她亲自动手做,他开心的不得了,还自言自语;‘原来是这样做的啊! 记得有一次,她回来对我说...
    2020-11-03 阅读全文
  • 什么是家庭教育? 1: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监护人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即监护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
    2020-08-04 阅读全文

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很是惭愧,前面说的几大误区我们几乎都有。我们家有个8岁的男孩,也是我们两个80后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作为家长的我们,深感儿子的学习压力。但我始终认为:玩的时候尽情玩,学习的时候好好...

2020-10-12 阅读全文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读后感书名是{作者人名}历尽千难万苦后造就成的文化著作。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以下的最新《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

2023-02-21 阅读全文

在读了作品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或许你需要"生命是什么个人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3-02-12 阅读全文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时真不知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为什么,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深刻的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有时我会让她亲自动手做,他开心的不得了,还自言自语;‘原来是这样做的啊! 记得有一次,她回来对我说...

2020-11-03 阅读全文

1: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监护人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即监护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

2020-08-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