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2-08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面小编整理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Www.Yjs21.COM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作为青年人应该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现代化的含义。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深有体会。在之前很多的家庭因为疾病或是生存环境深受贫穷的摧残,他们的孩子连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务都做不到,劳动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很多这样家庭的孩子即使年纪轻轻就去打工也难以摆脱贫穷,在家中可能还有身患重病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那样的生活很困难。在党的全面小康政策中,无数家庭摆脱了这样的贫困,党为他们制订了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脱离贫困,步入小康。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有: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面对记者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提问,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是这样回答的“我国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二】

党中央在新年过后举办专题研讨班,一般以学习贯彻上一年度的党代会或全会精神为主题。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主讲“新年第一课”。

今年这次“开班第一课”,总书记重点谈“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此后,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总书记针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着重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

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又重点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述,要全面学习掌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

从党的二十大后“不断讲”,到这次开班式上“集中讲”,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之所以强调“正确理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原本就是最新重大成果。随着认识上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之所以强调“正确理解”,是因为只有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大力推进这项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在这次“开班第一课”上,总书记指出,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些重大问题,目的之一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他重点谈到,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奋斗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终将达成。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三】

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深刻的解读,是对党的初心使命最权威的宣讲。重要讲话结合理论和实际,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关联国际和国内,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理论大课,把全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有了行动指南,全党全国人民就有了最根本的底气和信心。

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赓续推进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植根于这个本质要求和最大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归根结底就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推动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使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策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催人奋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精选阅读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集锦


当我们的心境发生了转变的时候,心得体会,需要用笔、用心去记录。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你是否在寻找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模板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来!

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

《尚书》概况

《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

《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

《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

今古文《尚书》差别的产生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伪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

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

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

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清华简《尚书》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节目中,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天下安宁。在《尚书·禹贡》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历史: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他的问世、留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尚书》是怎样一部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清朝末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如今,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

其“典”、“漠”、“训”、“告”、“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关于《尚书》的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废,《诗》《书》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司马迁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尚书》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他认为这六种教材,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范围,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并从孔宅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用蝌蚪文字(汉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写成的竹简,为古文《尚书》。当时的学者孔安国(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书》互相校读了一遍,多出了16篇。这部古文《尚书》一直没有被汉朝所重视,也没有列于学官,又没有人传授。到王莽时才把这部古文《尚书》列于学官。到东汉时,才逐渐盛行,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人并为它作注释,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与今文《尚书》相比较,还是不如今文《尚书》被人重视。后来,它就逐渐散失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时,豫章内史梅曾经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它与汉代的古文《尚书》也不同),还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东晋政府把它列于学官,影响较大,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到唐朝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和陆德明写《经典释文》时,都是根据梅所献的这个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的古文《尚书》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话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又如《尧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纪》中改作“盲者”。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什么是《禹贡》?

《尚书》中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也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书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五个部分组成。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依次叙述各州疆域、水利、土质、赋税、贡物、贡道,也述及山川、湖泊、草木、物产等情况,对土壤的记述尤详。

导山分九州山脉为三条四列,叙述20余座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山系概念明确,所记的山真实可靠。

导水以叙述9条河流为主线,对河流名称、分布特征、疏导情形加以叙述。导山、导水篇幅较小,重点记述黄河流域的山川,导山(凿山)、导水的目的是疏通河道、宣泄洪水。

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每服又各以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规定贡物、赋税标准等,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

后世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都将《禹贡》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抄录了过来。

今天的我们再来看《禹贡》,会发现两问题,第一它太简略;第二它所描绘的地理分布非常规整,总体感觉就是不那么靠谱。但是这在古代却是了不起的发明,特别是在文化底子薄弱的初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认知几乎又回归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突然出现一份地图,就算画得再糟糕,也至少比没有好,特别是针对水患而言,《尚书》刚重见天日那段时间,人们如获至宝,哪里发生了水灾?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办?全凭一篇《禹贡》作为指导。

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构成了中国区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2月12日农历牛年大年初一,由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首期节目《尚书》中,饰演“护书人”伏生的倪大红,以及“读书人”钱宗武、蒙曼、王启发、撒贝宁、王嘉宁带领观众们一起识读《尚书》,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联手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在《故事里的中国》成功创新经验之上继续升级,将原有融合表达方式升级为“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尚书》剧本修改53个版本

《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尽管这是一部被形容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无法忽视其珍贵的价值,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战性极大,需要对典籍进行通俗化、生动化、艺术化的“电视转码”。主创团队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酝酿、打磨,其间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各大单位机构、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并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严格把关,确保学术严谨性和表达准确性。

第一期节目《尚书》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护书人”“当代读书人”对谈

首期节目《尚书》中,由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相传孔子编《书》,伏生护《书》传《书》,晁错奉命学《书》。其中伏生生逢乱世,以命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倪大红以身入戏、以心入情,生动再现了先贤风骨神韵。

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这也是曾经在北大剧社演了不少戏的撒贝宁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出演戏剧,“在舞台上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对于《尚书》的崇敬之情,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了。”

在节目开辟的另一空间内,主持人王嘉宁和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三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看得懂、听得进。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1套首播,第一期主题是《尚书》。这样的央视开年大戏,果然不负众望。我由衷地讲这绝对是一部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国学大手笔制作。

从央视发展史上来看,这也称得上一部开天辟地的力作,这种创新的历史表述方式,或将改变央视老套的叙事方式。看过之后让我觉得:错过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中国》。

果然是新年新气象,央视再用自己强大的制作能力证明了自身不凡的实力。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以当红主持人撒贝宁为历史见证人,这位年轻的知性主持人作为新一代读书人的代表,畅游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伏生对中国著名典籍《尚书》的保护、流传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文明传承史。

《尚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整理编撰而成。

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通过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简单直观的综艺访谈节目艺术表现手法,构建了一部极具冲击力的历史舞台大剧,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唤起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贝宁既是讲述者,也是观看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带领观众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不断穿越在各个历史切片之间。

撒贝宁与孔子的弟子们大声诵读圣言,自然流畅地将故事主线衔接到故事讲述者。整部剧中,大量使用回忆、眼神、台词等自然过渡手段。策划好、编剧好、演技好!

回忆与现实,现实与虚构,语言与情感,通过编剧开放、新颖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综艺访谈、现代三维技术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法,可以说,无一不用其极,而又恰如其分。

这部《典籍里的中国》称得上是央视历史纪录片的一个新的巅峰,所有的影视、话剧等表现技巧都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得以完美运用,堪称经典电视艺术作品。

不得不说倪大红老师的表演真的太有张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刹,我不禁动容,热泪盈眶。

一眼千年。在这场漫长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贤们挺过死亡的威胁与离散的痛苦,用他们的虔诚与笃信,还带着一点骄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尊严,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莫高窟时说的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残垣断壁,那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些奇闻轶事民风民俗,都是。那些鲜活律动的生命,将华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积淀在了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哲学问题,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所拥有的无限璀璨的文化宝库。这难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中国》,并让我为之感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吗?

从唐代王维开始,历代中国文人墨客都在创作《伏生授经图》,伏生对于中国文人的影响可谓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些记录上古先贤言行的书,让后世懂得治政之本,为人之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以为,改成激发文化自信更为合适的。因为,这种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了,积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树立,它就在那儿,只是沉睡着,只待着一束光将它唤醒。那束光可能是各类大型文化节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话,一页书。

我突然发现中华文化真的太美了。它们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们世代传承与守护。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多看经典,多读书!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让观众朋友们穿越千年去到《尚书》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广为流传,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与组工之道不谋而合。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语出《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这告诉组工人要贴近百姓,实事求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组工干部不能握着笔杆“抓落实”,拿着鼠标“搞调查”。要“一竿子插到底”,迈开大步到最艰苦、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呼声,掌握干部动态、用最鲜活的一手资料为组织工作提供最真实、最科学的决策依据。要“一颗心为人民”,沉下去接地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扎根到基层群众生活中去,贴近群众愿望和诉求,解群众之所困,干群众之所盼。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语出《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这告诉组工人要廉洁自律,用过硬的作风创造过硬的成果。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像“青花瓷”一样坚持“实”字当头、“素”字为先,要多在“素”字上下功夫,牢记:“一丝一线,我之名节,一分一厘,民为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要办事清廉,过得了人情关、说情关、招呼关,宁愿别人说无情,也不拿原则作交易,永葆组工干部清正廉明、清廉如水的政治本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当好“榜样”,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掀起廉政新“浪潮”;要带头树立团结协作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真抓实干的作风、公道正派的作风和廉洁守纪的作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语出《尚书·旅獒》。意思是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这告诉组工人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组工事业十分艰巨,如果不谨慎处之,笃心为之,很容易功亏一篑。组工事业马虎不得,要慎终如始,扎实推进。前进的路上充满着酸甜苦辣,正因为迎接一次次的挑战,经受重重磨砺,组工人的形象在打磨中愈加高大伟岸,不仅磨了性子、炼了素质,千磨万击也让组工干部愈挫愈勇。一次次地修改文稿,一遍遍地审核,相同的事情重复着做,会有些枯燥有些无趣,但是组工干部要在这样的工作写照中逐渐成长,要硬着头皮啃硬骨头,更要静下性子查漏补缺,在重复和琐碎中提高我们锲而不舍的毅力。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语出《尚书·仲虺之诰》。意思是遇事多问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知识贫乏。“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组工人应不断学思践悟,在积累中成长。要坚信这样一个道理:水的清澈不是因为其不含杂质,而是懂得沉淀。沉淀来自于日常工作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正好比古代圣贤用诗文来点缀自身气质。一篇篇新颖独特的党建文章、一份份直击痛点的调研报告、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工作汇报,更能彰显组工干部笔耕不辍、学以致用的新气质。组工干部应含英咀华,撰写思想深邃的新篇章;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抽丝剥茧,丰富党日活动的新内涵;在不断的思索沉淀中,条分缕析,树立科学用人的新导向。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7)

【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

——我看“典籍里的中国”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央视继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几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观众喜爱。昨晚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视一套又推出了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档“用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的好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以提高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的普及。

第一课讲的是《尚书》,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对《尚书》尽管也学过、听过,但是随着流失的岁月,水漫大堤过后,把知识还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网名和微信公众号叫“尚书”,一直叫着很顺口,还有在我国不断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职就叫“尚书”记得比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真的很难梳理精细?

《典籍里的中国》中国,是由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倪大红饰演了90多岁的爱书、护书、讲书伏生,并且讲述自己为了护书,孩子被敌兵杀戮,妻子被冻死的悲惨经历。自己将尚书藏在墙壁,得以保存。

后来汉帝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和典籍邀请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讲学,但是路途遥遥,伏生年迈,皇帝只好派晁错前去听伏生讲学,最后整理出《尚书》28卷,留给了后人。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伏生还讲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灾的泛滥,“九州”最早出现于“尚书”的《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兖州。从此以后,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沿用了至今,成为大一统中华民族。“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中国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读、熟知中国先人的典籍,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来的路,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与美丽和谐!

中国的典籍,有不少知识和学问,学习会后,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其岭南。

荆州:湖北省及其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肃和陕西省一带。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河平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尚书》是中国的典籍,无人讲解很难读懂。《典籍里的中国》摄制组让古人和现代隔空对话是一大亮点,也是别具匠心。“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撒贝宁和伏生一问一答,回答了不少观众的难题,豁然开朗,喜欢这样鲜活的教育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好了中国典籍,不但丰厚知识、还可以滋养心灵,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8)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

典籍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9)

三十晚上还在感叹:以前的春晚,是主角,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目不转睛,气氛热烈;现在的春晚,是背景,全家人围在一起,玩着手机,聊天吃零食。

快节奏的社会,焦虑的生活,让我们爱上了手机的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爱上了小视频的喜感、朋友圈的热闹。什么时候,能让我们主动放下手机,屏蔽一切消息,静下心来看会儿电视呢?

不料初一晚上,就偶遇了这样的机会。那是刚吃过晚饭不久,我突然扫到电视屏幕上中央一台正在播出的节目,独特的舞台,厚重的画面……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帅气的撒贝宁那铿锵有力、意蕴深长的讲述里,我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立刻坐下来想看个究竟。这一看,就是近两个小时。

原来,这是一档新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它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种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带给观众独特的感受。

第一期节目选择的典籍是《尚书》。

凡中国人,都知《尚书》。只是,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遥远,我们知有《书》,却不懂《书》。它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编纂。通过这期节目,我们得以走近它,聆听它,与它对话,懂得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尚书》之所以能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流传至今,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伏生(伏胜)。为了保护《书》,他的儿子失去了性命;为了保护《书》,他的妻子忍饥挨饿最终死在他的怀中;为了保护《书》,他把《书》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汉朝安定后赶紧回乡开墙取《书》,却发现因年代久远,已损失数十篇,仅存28篇。他心痛自责,自此开始在山东全力传授《书》。

到汉文帝时,为了传承文化,四处征求能通《尚书》研究者,听闻有伏生正传授《尚书》,于是下召让他去朝廷讲学。但那时,伏生已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错等人到他住地学习。《尚书》得以流传。

节目中,撒贝宁与倪大红所饰演的秦朝博士伏生跨越时空对话,带领着我们一同穿越至两千年多年前,听伏生给晁错传授《尚书》。我们看大禹治水,了解《禹贡》中“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艰辛与伟大,见证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初分之豪迈与激情,体会百姓之欢欣与鼓舞。伏生之问振聋发聩,幼年伏生之答响彻千年。

伏生再传《牧誓》,周武王欲伐纣,却遇洪灾,且以五万对纣王七十万大军,力量悬殊。占卜为凶卦,众将领力劝武王不要违背天意。武王拔出宝剑,劈断桌角:“我今天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天意!”

这时,前方来报,四方部落、八方百姓听闻武王伐纣,倾己之力伐木铺路、运送粮草、阵前倒戈,武王热血沸腾,众将领热血沸腾,齐诵:“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短短12字,展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一个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君主形象鲜活出现在我们眼前。

逼真的场景,真情的演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尚书》及其有关故事。更令人感动的,是剧中几次对话:伏生与晁错的对话,伏生的老年与幼年对话,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对话,伏生与现代小学生的对话。

一次次的对话,串联古今,倪大红先生饰演的伏生,真正是演活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对《书》热爱、舍命护书传书的伟大形象。那眼神,那恸哭,那哽咽,那执着,都让我们忍不住哽咽流泪。

最后,撒贝宁带领“伏生”来到两千年之后的图书馆,看到后世之人如此尊重《尚书》,欣慰点头:“我就放心啦!”瞬间,对伏生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似有了安放之处。

正如蒙曼老师所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看完这个节目,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胸中激荡的那股情绪,那腔激情,都是“中国”!

从今天起,跟我一起,蹲守《典籍里的中国》吧,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它,让中国、让典籍,融入我们的呼吸里,血液中。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精选(6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航拍中国观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题记

生动精彩的解说,搭配着轻松的音乐,在短短50分钟的时间内,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的感受。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展示中国风景:我们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滨风光,是新疆的异域风情;感叹的,是黑龙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历史底蕴,是陕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钟的航程,这些地方跨越祖国的东南西北,随着镜头缓缓进入众人的视野,向世界阐释着东方大国的独特神韵。

“这河山日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庐山之巅,便恍然能看到众多武侠里的风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隐隐侠气,一颦一笑,满是江湖仙侠之风。,仿佛与李白遨游,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恍若与苏东坡同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缓,或陡峭,层层山峰,无言向人们阐述着繁华的历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停留在黑龙江银装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样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纯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魅力四射的雪乡,千形百状的冰雕,有序新奇的采冰……冰雪,是黑龙江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伫立在海南的海滨,感受热带岛屿的热浪澎湃与激情火热。沿海地区的灯塔,是一种责任,几十年风吹雨打,更是一种使命。现代化的货船,渔民的高超技术,惊险刺激的海上项目,不仅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众人展示出了蓝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态俯瞰九州大地,在云霄之中,白云之下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新的中国,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中国的多姿风采,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存在着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处。

这片土地上,有可爱精灵一般的动物,有如同红树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对飞行器时,人们好奇的明眸,恢宏而庄重的楼房,高耸而现代的大厦……我体会到的是自然的蔚为壮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善。

这盛世,如你所愿。有幸我亲吻热土,俯瞰九州,生于华夏,千年前,云端下也许是皎皎明月,也许是亭台楼阁;而如今时隔千年,云端下却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也是一个个奋斗的延续……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看了老师推荐的《航拍中国》之,看过以后,我觉得太震撼了!我们的祖国竟然这么美!我们的祖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南面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今天我就乘坐着“飞机”从天山开始旅行。天山上有近万条冰川,有美丽无比的山峰,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呈现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阳的映射下,神奇地出现了九个太阳。

我又“乘坐着飞机”来到了乌鲁木齐市,这里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离冰川最近的城市。9月,是石河子的棉花采摘的季节,采摘下来的棉花要九千量卡车才能装完。的番茄、辣椒,让我看到了一个火红的。

再向西飞行,来到了安集海大峡谷,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4月,伊犁河谷的杏花,漫山遍野,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加上草木的绿色,形成了彩色的杏花谷!6月,薰衣草盛开了,我又看到了紫色的。穿过气势雄伟的果子沟大桥,来到了赛里木湖,之旅就结束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进行下一个航空旅行,妈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继续旅行吧!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3

央视纪录频道从1月28号开始推出《航拍中国》大型纪录片,至今为止已经播出四集,分别是海南篇,陕西篇,新疆篇,黑龙江篇。第一季总共六集,接下来要播出的是上海篇和江西篇。看完四集,忍不住兴奋激动,我海南风姿绚丽,我陕西历史厚重,我新疆天高云阔,我黑龙江物产丰富,关掉电脑屏幕竟然不自觉的哼唱起了“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抵制台游,抵制韩游,抵制日游,从此再也不要去刷标语喊口号了,建议从上到下直接普及这部纪录片,那绝对立马凝聚人心,赞美祖国,蔑视周边。关键是这个不让人反感啊,没有那些说教,没有那些激进,我们所有人被激发出来的热烈激情,都源于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那深沉的爱。就是因为这些美景,就是因为这些物产,惶惶华夏绝对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捍卫。

这个系列纪录片完全用俯瞰的角度拍,让人于上空观沧桑之全貌,宏大完整,所有的山川河流的真面目都赫然眼前,再也不用埋怨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还有它拍的每个省,基本上是把那里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一起拿来介绍,让人尤其的涨知识。一起看片子时,很多弹幕都强烈建议让中小学的地理课上多放这个系列的片子。我也感觉这个建议好,这部片子涵盖了很多东西,把中国的地理结构以震撼的影像呈现出来,从视觉上绝对能激发他们对我们祖国山水的兴趣,还有从此以后学生们都会爱上地理老师的,地理老师会更加拼命的讲我们祖国的博大浩瀚,这比什么爱国教育都简单凑效。

看这部片子里的天蓝蓝水清清,我也突然想到柴静之前的《穹顶之下》。难道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中国?年前大家都还在关注环境污染,大气雾霾,怎么过了一个年大家都惊叹我们中国的干净美丽了呢?这估计要归功于主席说的正能量了。一个成熟的社会,有善就必定有恶,有崇高就必定有卑劣,有天高云阔难免也有污水滔滔。关键是看我们社会的总体趋势了,看这些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了,若都是在向好去的路上,就像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我们是过度阶段,美好的东西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劣气的`东西若将是被一点点吹散,我们就不妨等一等,不要苛责,平心静气的等上几年,以观其变。

大国的崛起,我们要正视现状,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4

王侯将相坐拥疆土,只关注版图轮廓里多了几个郡县;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只在乎文藻画卷中融入了几分意境。展翅的鹰雁可以俯瞰山川的美好,却无法言语;于是, 《航拍中国》“趁虚而入”,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航拍中国》带给我们更胜于“一览众山小”的视角。我们常年栖身于喧闹的街头巷尾,早已对周遭习惯甚至默然。纪录片就是选取了这样一片熟悉的土地,运用当下流行的航拍技巧,结合直升机与无人飞行器的拍摄,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宏大超然、新奇震撼的感官体验,甚至有了漫步云端、俯仰天地的神一般的感观。更令人欣慰的是,本片虽以宏观角度拍摄为主,仍不舍弃对细微处的特写,远近交织,广角与微距相辅,让观众在广博中不至于茫然。

除了视角,《航拍中国》还有可圈可点的编排叙述,还有堪称完美的背景音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历来是相得益彰的。若无故事,怎知同事文中的骑楼是从南洋跨海舶来,怎知壮美秦川中那一方小山包是凝结古代人民智慧与血汗的始皇陵墓,怎知绮丽里那一处凹陷换来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振兴?受制于航拍的形式,片中拍摄无法细致入微或是鞭辟入里,这一部分缺憾恰由叙述进行弥补,观众虽无法亲眼目睹,但由文字而引发的无限遐思,效果或许比直观拍摄来的更为出众。

《航拍中国》背景音乐诚然是点睛出彩的,赋予整部作品灵魂。音乐主体框架由王备创作,他是国内一位有实力、有经验的音乐制作人。以片首曲为例:开始以钢琴和小提琴徘徊作为引子,如同清晨初醒,配合开场台词;而后鼓声与大提琴(或为低音提琴)相得益彰,前者主导节奏,后者引领旋律,表达含蓄的律动、深沉的活力,恰与东方审美相吻合;后段是女声高音吟唱与弦乐协奏相结合,达到网友所说的“燃”点,亦是作者及观众情感上的宣泄释放点。

航拍之中的祖国山河是怎样的?既有沉稳,又有跃动,既有浓墨,亦有多彩,总的来说,是壮美多娇的。我们对于祖国山河的情感,同样如此,既是含蓄深沉的,又是热烈澎湃的。这部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朴素而不复杂,可谓大美至简,从片中流出,流淌入观众的心田,将山川美景与观众心绪紧紧相系,创造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豆瓣对这部纪录片评分达到9.3,网友评论其为“中国旅行指南”,也有说“我辈不可辜负这大好河山”,我更认同后者。其实,如需自我惊醒与振作,何必非得是《人民的名义》此类作品?《航拍中国》所表现出的祖国山川的美,在我们内心所激发出的热爱,是一切正能量的源泉。

以未到火候的文字点评这部优秀作品,总觉得“意不称物”,而描述其背景音乐,更是“文不逮意”。优秀的作品还应由各位亲自去一睹一听,《航拍中国》值得观赏,去体验那未曾感受过的壮美与感动。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5

正所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茫茫的西北边疆土地上,停留在目光深处的似乎只剩下苍茫戈壁和漫天风沙,似乎只弥留了几座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峰。而在观看了《航拍中国新x》之后,却明白了,何为:万木长毫开丽境,一池浓墨壮河山。

随着自天空之上俯瞰而下的镜头,目光在那一个个瞬间流转,新x这个塞外江南的风姿渐渐展现了出来。虽不是亲身所及,可那美景,确实让人身临其境。

也许,新x美在她的勇敢奔放。新x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她未曾拥有浩瀚无边的海洋,可金黄的沙漠之上却有着比海更壮阔的绵延: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浩浩沙丘,积蓄的是祖国北疆那种勇敢而不退缩的磅礴气魄。自高空望去,那抹绝望与希冀交错的黄色,在脑海中深深地镌刻。

也许,新x美在她的澄澈明朗。那五彩斑斓而蕴藏着诡秘水怪传说的喀纳斯湖,那波光潋滟的博斯腾湖和天池,想必苍穹之上的云翳也因之而驻足了吧。哦,还有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绿浪滚滚,承载着牧民们的辛劳。

也许,新x美在她的风姿迷离。壁画连绵的高昌古镇,神鹰猎隼冲霄汉的魔鬼城,还有那蕴藏着古文明的楼兰古国一处处,一景景,无不展示着新x的独特的风姿。

难忘,她的瓜果飘香;难忘,她的荡气回肠,而那,却更难忘。

记住了她的芬芳,记住了她的明朗,更记住这片辽阔土地为我们带来的力量,记忆中,守住了每一片繁花似锦,守住了每一寸沃土芬芳,更守住了西北边陲那天镜浮空的模样。

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166万平方公里的不羁与明媚,一寸寸土地,一丈丈江山,回荡着的是幅员辽阔的祖国永不磨灭的历史和辉煌。这部纪录片当中,我读懂了来自祖国边疆的魅力与感动,更读懂了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潋滟于世的光荣。新x是我们一抹充满绮丽的颜色,激励着我们心怀感激地面对祖国大地辽阔的江山。新x的帧帧流影,让我们学会继往开来,学会为了祖国的万古流芳而努力的决心。展翅吧,我们是雏鹰,我们定要一同努力,共绘祖国明丽的风景!

观看航拍中国感悟心得体会 篇6

我是在哔哩哔哩上看完的《航拍中国》海南篇,看着弹幕里齐刷刷发出“好美啊”的赞叹,真心觉得祖国河山的壮阔和美丽,有机会真的应该多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才不会局限于眼前的微小得失。就拿海南来说,这片祖国南端的`神奇土地,从古至今孕育了无数靠海而生的人民,对于他们来说,大海并不意味着阻隔,而是通往远方的道路。从一颗顺着洋流而来的椰子,到迎着灯塔生生不息的赶海人,海南不但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更是蕴藏着无限希望的沃土。

身为北方人,我曾有幸去过海南,最大的感受是蓝天碧海,水清沙白,迎着阳光看巨大的南海观音像时,总有种身处世外桃源的错觉。比起北方的雾霾和沙尘,海南真的是太适合度假休闲了。我家亲戚每年冬天,都要带孩子固定去海南住上一个月,好躲开雾霾最严重的那些天。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明星到普通人,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选择在海南买房子。即使一年只能住1、2个月,这片土地都算得上如今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前三名了。

多亏有了航拍中国这档纪录片,才让我能看到除了天涯海角外,更多元的海南。我知道了这里有东南亚风情的骑楼建筑,也有从小渔村变身亚洲论坛永久举办地的博鳌。还知道了博鳌这个名字代表的是鱼多鱼肥的意思,所以说,有时候起个好名字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除了看到海南的美景和自然地貌外,我还看到了海南飞速的发展。这里有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只需要3小时,就可以绕岛一周。也有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蜿蜒海岸线;有尽情享受慢生活的内地游客,也有渴望搭上祖国发展列车的海南当地人。就像海南篇最终的结语一样,海南岛的发展,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富饶资源,更得益于祖国对海南逐年的重视,从自然经济到国防发展,未来海南的发展就像它身后的这片大海一样,前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永无止境。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汇集6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我们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1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2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3

为什么历史上以往十分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供给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景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一样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4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5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读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6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历史却往往受到政治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意无意地成为政治的帮凶。历史的清白永远只能成为追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被迷惑,不被欺骗。

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是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尽可能的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眼光去在书中寻找过去,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出于上述目的,在经历十几年的为了意识形态的灌输的历史学习后,现在来阅读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未尝不是上佳之选,作者尽可能的试图跳出自己的思想局限来审视中国的近代史,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他的确做到了,很多历史的片段确实给我提供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益处也无需多言,书的阅读价值也不需要我再来抬高,但我还想从自己阅读的角度上探讨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描述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时,有些小说的味道,比如蒋、毛之间党派头头的斗争,毛、邓在党内个人的纷争色彩有浓厚的渲染,对政治人物的私心不免有颠倒形象、夸张描写的嫌疑。作为历史书,我觉得尽可能的记录历史事实、真相内幕才是王道,郑重其事的分析人物心理大可不必。

此外,由于国内历史资料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公开,作者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引用的西方学者的文献资料存在迫不得已的可能,但这样一来难免在对事情的判断上也有失偏颇,虽说现有的国内资料亦真亦假,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当我看到参考文献后面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极少数的中文资料时不免感觉颇为遗憾,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完全客观中立。

这也可能导致某些细节处就值得商榷,比如在陈述邓小平在五十年代反右倾时表明其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毛的指导下负责迫害党内异见人士,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邓在那一时期的刽子手形象。而我查wiki百科发现邓当时并非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只是中央书记处的总书记,负责迫害一说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作为美籍华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陈述美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影响时,或多或少的偏向于传播民主与自由的美国救世主形象,而忽略了国与国间的战略、利益斗争,尤其是在国共内战以及89年之后中美间的交流方面,美国试图拯救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无意中烘托尤为突出。

暂时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些--!以上简单的分析也皆属个人揣测,分析也无非是想提醒一点,完全客观的历史书是不存在的,即使作者再努力追求,或多或少总会被自己惯有的思维意识影响,读者也是一样,双方都需要做的,就是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尽可能的去认清每一个事实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史为鉴。

军训的心得体会


校园军训生活是充满乐趣的,军训是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军训后我们不妨来写一篇比较具体的心得体会。通过撰写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那么军训心得要怎么书写呢?由此,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军训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军训的心得体会 篇1

“齐步走……”军训的教官又一次地下了命令。在烈日下训练已久的我们早就汗水如注了。在这种情况下面,晕倒下的同学们早就不是五个六个的了。这时,我感觉心口闷,教官见了,让我去休息……

坐在大绿伞(大树)下休息的我怒火顿时上来了:“可恶的军训!那么艰苦,那么累!简直是在折磨我们这些祖国的小花小草啊!”至此,我开始讨厌教官,那一种讨厌,是打心底里的讨厌!

晚上,我拖着像带了铁链似的沉重的脚步走上了宿舍,来到了阳台。抬头望着那没有星星的夜空,仔细地回想了今天的军训,怔住了:“那些感觉到不舒服的同学们,也许在家就是那家长手中的一条条金块,或许就像那温室里享尽了舒服的花花草草,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当然,我也不能例外,在家里,我不就正是一个十指不沾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千金么?老爸老妈都在宠着我。可是在这——军校里,我独立着,并且努力着。这里,没人会同情泪水!”想到了这儿,我又悟出——

“军训!这不就是考验着我吗?考验着我的毅力!是啊,在这几天军训当中,让我深刻地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秩序,更懂得了当一个真正军人的艰辛!”

为此,我又开始感激教官,那一种感激,是打心底的感激,因为他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军训,它告诉我——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军训的心得体会 篇2

就如同一本记录我们成长足迹的特别词典,丰富多彩。

关键词一,苦并快乐着

我曾把军训当做“苦”的代名词。经历了这次军训,我才体会到:军训不仅是一个“苦”能描述的。那要求严格却和蔼可亲的教官;那经过艰苦训练而得到的进步;那回荡在校园内的洪亮歌声……这不都是快乐的痕迹吗?

关键词二,军歌

我们的军训从不死气沉沉,因为那洪亮而节奏明快的军歌,不时的响彻在156中的校园里。学唱军歌成为了军训中最愉快的时光。教官铿锵有力的领唱声中流露出他们对当军人的自豪,这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同学,大家都尽力唱出最洪亮的歌声。“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嘹亮的歌声一直激励着我们圆满的完成军训。

关键词三,教官

曾经我觉得军训是辛苦的,教官是严厉的,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军训,我又觉得军训是苦并快乐的,教官是严厉并和蔼可亲的。训练时他对我们要求严格,可我们却走不齐也跑不齐。经过一次次的训练,我们走得越来越齐了,教官的嗓子却越来越哑了。休息时,他和我们一起唱歌嬉戏,完全没有训练时的刻板与严厉,反倒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穿着军装的大朋友。

短短的五天军训很快就结束了。如今,我忘不了那回荡在校园里的军歌;如今,我忘不了我们从刚开始凌乱的口号声到后来整齐响亮的口号声;如今,我忘不了那从乱七八糟的步伐到整齐划一的步伐的辛苦训练;如今,我忘不了和蔼可亲又严厉的教官,如今,我忘不了那洒过辛勤汗水的操场;如今,我忘不了……可是这一切终究还是成了回忆,然而这些回忆就像是一杯苦咖啡,抿上一口,先是浓浓的苦味,滑入嗓子,回味的却是咖啡独有的香醇。

也许这短暂的五天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它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坚强、自立、自强,让我们走出家人精心编织的暖巢,满怀信心,勇敢的出来向风雨挑战。

军训的心得体会 篇3

轻轻的说,高中生都活了,不留痕迹,只留下我对神秘大学生活的惆怅憧憬。谁把金淑送上了云端?精致的录取通知书姗姗来迟,带着我期待已久的通知书和对大学的憧憬,我悄悄地走进了这个美丽的校园。大学生活如火如荼,军训是这美好生活的前奏,第15次军训悄然拉开序幕。

军训很痛苦。立正,稍息,站在温室对面,让我们温室里的花很惨,尤其是站在军姿。真的让人又喜又忧,腿都绷直了,教官还在喊:“又有同学偷懒了,拿出点毅力来!”没办法,我们不得不留下一个极度不甘心,挺直的双腿让他在风雨中保持弯曲,他的大腿疼,他的胳膊和手也疼!

军训让人变强。李阳曾说:“痛苦就是幸福。”是的,困难并不可怕。敢于咬牙克服困难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能笑出任何痛苦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多少中国青年迷上了绿色军营,多少雄心勃勃的人流下了汗水和泪水。七天很快就过去了。这期间有笑有泪,有酸有甜,有脆弱有坚强,超载了军训的痛苦。似乎每一张稚气的脸上都感染了一种强烈的光彩,每一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变得更加成熟,能够经受住风雨。

军训让人肃穆。我们一直很懒,习惯于秉承“在家靠父母,在家靠同学”的人生信条,说话做事慢条斯理,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习惯了事事慢热,怎么为国家做贡献?是军训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明白口号就是命令。当我们听到命令时,我们必须果断而大胆地行动

采取行动,除了服从命令我们别无选择!

军训使我们学会包容,在军营中,难免有人犯错,对于犯错误的同学,大家应该有一颗包容与教诲的心,一个生活中的人,学会了包容,就学会了最起码的为人处事哲学,包容说来简单,实则高深,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七天的军训生活过去闻,我终于彻底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兵,是军人,是他们用手用肩膀扛起了中国,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最可爱的人!

军训的心得体会 篇4

3月22日至23日,公司组织机关全体员工进行了军训,短短的两天军训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大腿还在酸疼,但我感受到身心好像得到完全洗礼。从“站军姿”、“向左转、向右转”、“行进立定”、“步伐变换”这些具体训练项目中,给予我很多启示。

“站军姿”,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铁的纪律,还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行进立定”展现的是我们的团队作战意识,一个团队只有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可实现目标做好工作。“步伐变换”告诉我们,只有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作到万无一失。“向左转、向右转”,讲求的是配合与协调,一个团队不仅要有配合,还要配合好,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稍息、立正”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在军训中做得最多的动作。军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要守规则,接受约束。细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在家有家规,在单位有制度,在社会上有国家的法律。你若违反了这些规则,你将受到惩罚和制裁。所以不论我们处在什么地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自觉接受约束的习惯,决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视规则于不顾。

众所周知,军队有严格的纪律,军人有钢铁般的意志,所以才使军队步调一致,铸就了钢铁长城。公司不是军队,但公司是一个团队。公司的成败兴衰也要取决于这支团队的战斗力。当今时代,我们追求的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的整体实力,公司的军训无疑是铸就一支优秀团队的有效手段。俗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么一个公司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公司再好的决策,再好的经营理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也永远是空谈。一个公司有高效的执行力,就可以很快的将公司的决策落到实处。这些不都是我们要从军训得到的东西吗?

这次军训是我离开军营20xx年后的第二次军训,也是意义重大的一次,我将永不会忘记这次军训给我带来的意义,我会在这次军训精神的鼓舞下,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军训不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磨练坚强的意志。我们知道,军姿站得很累,但汗水过后的我们更显朝气;齐步走得很散,但坚持过后的我们更显团结;正步走得很苦,但经风雨之后的我们更显英姿飒爽……我们为高强度的训练而疲惫过,但我们也为军训收获到的荣誉而欣慰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我军训后的心得。在未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曾经部队的生活让我意志坚毅,让我学会了在痛苦中成长,而现在的军训让我在逆境中永不言弃,从而勇敢的去面对失败与挫折。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但却意义非凡,军训教会了我们坚强、教会了我们忍耐,更教会了我们团结奋进。

我觉得,军训不仅是一次自身身体素质上的考验,更是对精神的历练和灵魂的塑造。通过两天的训练和学习,确实让我收获不少,感慨颇多。其实,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工作和生活的障碍,好的心态才是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军训,让我感悟到,时至中年的我,如何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如何用智慧去工作,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军训的心得体会 篇5

十八岁的阳光炫丽多姿,十八岁的风凉而温馨,十八岁的我们走进XX农大,即将开始一个幸福的旅程……

一、海浪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离开了故友,走进了农大。在这里团结向上,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精神向海浪一般迎面扑来,让每一个远离家乡的学子震惊万分,农大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定格。开学一始军训更是让我们相信,选择农大是没错的。农大的精神向海浪一样汹涌澎湃,永往直前……

二、沙滩

上岸后贝壳的孤单,让我感觉到不自然。但农大这个大沙滩,让我远离了孤单,军训中的磨练,让我感觉到集体的力量。这个大沙滩容纳了五湖四海,东南西北的学子,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温暖、可亲,让我们找到了家的味道。农大的精神向沙滩一样,温暖可信,舒适怡人……

三、仙人掌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军训的洗理,我们学会了吃苦耐劳,挺拔向上,体验了摸、爬、滚、打的艰辛。稍息、立正、向前看、正步、齐步、向后转。无数的汗水、无数的鼓励,无数的精心教导,把我们从一棵棵小草培育成坚强的仙人掌,农大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农大的精神向仙人掌坚忍不拔、铿锵有力……

我们十八岁的天空因农大而变得异彩纷呈,炫丽多姿。啊!农大的精神向海浪;农大的感觉向沙滩;农大的我们向永不言败的仙人掌……

迎着骄阳红色的面颊,我们向着操场走去,作为人大附中的新生,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军训。

xx月xx日,众所周知的日子。操场上是一阵阵的“一、二、一”声,就好象一首美妙的歌谣。我的爷爷曾经就在军营里工作,现在他退休了,在天津的解放军军事学院里安享晚年。我曾经去过那里,那里是一个满眼绿色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战士,他们进行我难以想象的训练:从地面上跳入一个两米深的大坑里,再徒手爬出来;徒手翻过一面两米高的墙壁;徒手攀岩;在坚硬的地上匍匐前进,一旦稍有不慎,便会碰到身体上侧的铁丝网……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军训的一天。

后来,听说我们的军训只练齐步走、正步走等基本的动作,可以说很多人的表情都是忽然舒了一口气的。但我们当然万万没有想到,这简单的站军姿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就连齐步走我们都得练上好几遍……一天下来,不仅腰酸腿痛,脸也晒黑了,我的脚居然都磨出了血泡!军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磨练!所有军训完的人无一不是这么想的。

但是我们逐渐地发现,我们的腰背直了,身子挺拔了,步伐走稳了,甚至有小小的军姿了。而且在军训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熟悉起来,团结起来,班级有了凝聚力了。这就是军训的效力,这就是军训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当然,也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军训的最后一天,当我们大步地走过主席台前,迎来的是用我们的汗水换来的关注和掌声,此时此刻,又有谁会不兴奋呢?又谁会不为此而自豪呢!

相关推荐

  • 幼儿档案管理现代化构想 导读:幼儿园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档案工作也是幼儿园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因为我们的起步赶上了信息时代,很多机遇等待我们去把握,我们定会在幼儿园档案管理的天地里大有...
    2021-04-30 阅读全文
  • 顾明远:教育现代化不是“西化” 专家:顾明远/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近年来,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一种趋势。过去,我们主要讲经济全球化,其实,全球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化教育。全球化所包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正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
    2021-04-01 阅读全文
  • 中国式早教观念盘点 提到中外幼儿园的差异,有一点很明显:国内幼儿园相对注重教育,而国外幼儿园则注重服务。 国内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学到什么,老师每天都在教些什么,是否开设有数学、钢琴、外语、电脑等...
    2021-03-30 阅读全文
  • 中国式教育的硬伤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
    2021-08-2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去小学化心得体会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呢? “老师,不能光带孩子玩啊,教点算数和拼音吧!” “是啊,孩子早学点写字算数,上小学也用得上。”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孩子不从小培...
    2021-05-02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园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档案工作也是幼儿园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因为我们的起步赶上了信息时代,很多机遇等待我们去把握,我们定会在幼儿园档案管理的天地里大有...

2021-04-30 阅读全文

专家:顾明远/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近年来,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一种趋势。过去,我们主要讲经济全球化,其实,全球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化教育。全球化所包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正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

2021-04-01 阅读全文

提到中外幼儿园的差异,有一点很明显:国内幼儿园相对注重教育,而国外幼儿园则注重服务。 国内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学到什么,老师每天都在教些什么,是否开设有数学、钢琴、外语、电脑等...

2021-03-30 阅读全文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

2021-08-20 阅读全文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呢? “老师,不能光带孩子玩啊,教点算数和拼音吧!” “是啊,孩子早学点写字算数,上小学也用得上。”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孩子不从小培...

2021-05-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