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1500字精选

发布时间:2022-12-25

小学数学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更多专题:“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教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您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内容吗?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2】

县里组织青年教师比武,因此我校组织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比武。我分在高段数学组,我思前想后,决定也上植树问题一课。

为什么上《植树问题》一课?

原因一:因为三月份时去元通小学听过向阳小学张晓东老师上了这一课,感觉自己听下来颇有心得体会,感觉自己上这一课也没问题,而且可能比他上得还要好那么一点儿,呵呵。因为他在前方开辟好了道路了嘛,以为自己是走捷径了吧。

原因二:上三角形这一单元?感觉挺好,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操作啊,量一量啊,拉一拉啊,摆一摆啊,挺好的啊,在自主动手操作下,可能孩子们的感悟比较深,学得比较有劲道啊等等,可是上哪节?三角形的特性?还是三角形的分类?还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举棋不定啊,况且马老师同志上三角形的特性,咱还是躲她远一点,呵呵厉害角色啊。

以上原因,打算就上《植树问题》这一内容吧。

决定了上《植树问题》这一内容后,开头因为要下下个星期二教学,感觉时间还早,就把它先放一边凉爽去了,混沌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蓦然发觉还剩两天就要上这堂公开课了。

阅参考,细思量,博众家之长,还是困惑多多,拿不定主意。摇摆晃荡!

是就教学两端都种,然后针对此类型进行有层次的练习?还是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在一堂课里都展示出来?

就教学两端都种,可以让学生们在充分的自主探究下,最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或者说特征棵数=间隔数+1,可是感觉内容好像少一点,而且上回张晓东老师不是也把植树问题三种情况都在一节课里解决了嘛,不是也赢得声声叫好声嘛!

把植树问题三种情况都出现吧!可是这可能就比较匆忙啊,学生的自主探究可能就比较浅一点啊。

想不好啊,想不周全!

最后,还是决定按照他人的前车轨迹教学这一课吧,安全点

下面就这课,感觉还算成功的地方作个回顾吧。

片断一:

我:如果两根手指夹一枝粉笔,那么5根手指最多可以夹几枝粉笔?

好几位学生回答,除了一位学生理解有误外,其他几位孩子都能认为是4枝粉笔。

我:想不到难不倒同学们啊,为什么有5根手指却只能夹4枝粉笔呢?

一生手举得高高的,我叫了他的名字,他:因为只有4个间隔。

我心里暗暗惊讶,预设时候,作为老师的我其实是觉得学生们可能只会说到有4个空,或者间隙,想不到他能直接又如此正确地说出有4个间隔。

我正好欢喜地在黑板边上板书:间隔。

开头部分还是较成功与清爽的。

片断二:

而在重点部分,我觉得还是突破得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开头,我出示问题:

一条小路全长20米,在路的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

我:还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每组叫一位孩子黑板前板演。

学生们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愿意板演的还是挺多的。

板演结果,答案惊人一致。

205=4(棵)

4+1=5(课)

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在解读题目时候,我手拿教棒让学生来点一点,两端都种也就是?

一生:指教棒的这头和另一头。

因此都知道205=4然后4+1=5吧。

我:你们对于这几个同学的解答觉得有问题吗?

没有学生提出异议。

我:那老师有问题,这里是棵吗?(其实,我这里问得不是最好,我可以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这个4表示什么?)

一生:不是棵,应该是间隔。

我:间隔,你能来指一指,哪里是间隔吗?一共有几个间隔?

该生来指了间隔,并且数了间隔数。

我看学生们都是一副认同的态度。

其实,在我认为,解决这道题目是难不倒这些学生们的。因为有以前的学习基础,难得是理解意义。

而经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启。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

但当初我为什么不是像张晓东老师一样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教材呢?

其一,我认为这不是脑筋急转弯,这里不需要孩子们考虑那么多。这回的《植树问题》其实是孩子们正式学习此类问题的开端。还里不适合设置太多陷阱吧。

其二,我认为学生们解决此类问题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另外为什么造成间隔和棵数不一致的原因。因此,我认为只要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学生们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并不难!

因此,课的重要环节,我始终抱着让孩子们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为目的。学习张晓东老师的形象化的手段用手指和间隔的关系,让孩子们充分说、念、看、想。并且比张晓东老师更加注重这一过程。

确实,在巩固练习时反馈,学生们已经扭转了最初的认识,板演反馈,叫上来的四位孩子单位名称不在错误,而且算式答案都正确。全班反馈,只有三位孩子有错误。

学生掌握情况非常理想。

确实,突破了难点,这些题型难不倒孩子们。

最后,就是觉得,如果下回再上这课,可能会选择先把两端都种彻彻底底领悟,而且是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力量探索与发现并且归纳吧。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感悟更深!

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纸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请你伸出手张开手指,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或手指,指出这不是数学,并说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具有数学的眼光。)

师:还看到什么?

师:老师还看到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4。谁知道,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空,这里的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手指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板书:间隔

师: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能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手指数=间隔数+1)

板书:手指数=间隔数+1

2.师:我们认识了间隔,知道了手指数=间隔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兴趣吗?

二、构建模型

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

(1)师:说到植树,刘老师还真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工已经完成了,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进校门那条路上种上一些树,怎样种比较美呢?是随便种呢还是等距离种呢?(等距离)那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些什么?(这条路有多长,间隔多少种一棵)孩子们很会思考,这些信息学校已经收集清楚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问题1:川益小学要在校门外马路的一边植树,这条路全长150米,每隔5米栽一课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什么意思?

(板书:两端要栽)

(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505=30(棵)

方法二:1505=30(棵)30+2=32(棵)

方法三:1505=30(棵)30+1=3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

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需要验证。咱们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我

们用这条线表示小路,因为两端要栽,先在左侧栽上1棵,画上一

棵,隔5米栽1棵,隔5米再栽1棵,隔5米栽1棵。(5棵处师做

晕的动作)隔5米再栽1棵

师:我们栽了多少米?(30米)这么久才种30米,一共要种150米。如果要

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

师:对呀,老师的手都画酸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

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它们

的规律,然后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大家想用这种方法试

吗?

(5)画、写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150米改为20米。一齐读题: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

要多少棵树苗?

处理:①请你用画图的方法模拟栽一栽,算一算。

师巡视时把提醒:画好的孩子数一数,你画的是20米吗?

想一想,20米里面有几个5米?

②请你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你是怎样算的?

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一个一个轮流说,其他同学注意听,评价并补充声音

小一点,组内4个人听见就行。

③谁来说一说怎么算的?205+1=5(棵)

你是怎样画的图呢?(抽生板演)

④205表示什么?(20里面有4个5米)

这个4相当于手指问题中的什么数量?(间隔数)

⑤为什么还要加上1?

⑥师讲解(指图)用红粉笔改

每间隔5米栽1棵,20米里面有4个5米,栽上4棵(一棵一棵演示)因为两端

都要栽,最后一棵已经栽好了,最左端还要栽1棵,所以加1棵就是加上最

左端的一棵。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延伸读

[收藏]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500字精选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更有利于将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您是否对如何写教案感到一脸迷茫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学会优化存储计划。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到银行日常办理的一些业务,和存储的相关资料

师:请问大家有去过银行吗?(有)

师:我们一般去银行会做什么?(存钱、取钱)

介绍两个实例,张先生和李先生都分别存了20万进银行,存期都是三年,三年后张先生获得本息共23万,李先生获得本息共21.5万。并进行提问: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能快速的说出是因为利息不同,

此时老师追问:为什么利息会不一样呢?(存款的种类不一样)

由此引出存款的种类不同,利率不同,到期所获取的收益也不同。

【设计意图:1、把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到本课教学内容,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2、通过成年人的存款经历,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习趣味性。】

二、复习

如何计算利息,并说说影响利息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轻易的能回答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三个因素都能影响利息的多少。

【设计意图:1、回忆利息的计算公式,为下面计算利息作铺垫。2、利率影响了利息的多少,突出选择存款类型的重要性。】

三、新授

1、直接出示本课的主题图,并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相关材料。

生1:我准备给儿子存一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

生2:怎样存款收益呢?

生3:现在有一种教育储蓄存款,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并且教育储蓄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生4:购买国债也免征利息税。

2、知识梳理,找到条件与问题。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条件?

本金:10000元 存期:6年 用途:子女教育 问题:怎样存款收益?

【设计意图:梳理题目的条件及问题,为学生判断选取存款方式提供有力的证据,让生更加了解目标,并进行解决本课问题。】

3、解决问题

(1)定期存款

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些钱的用途是子女教育,一般是比较稳定的,短时间都用不上。所以让学生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选取合适的存款类型。(学生便主动放弃选用活期存款)

此时教师出示银行利率表:并跟学生介绍活期存款的利率比较低,而且还要征收利息所得税,不划算。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定期存款吧!刚刚都已经通过主题图得知存期是六年,那这六年可以怎么分配呢?请同学们根据银行利率表来分配一下存期,可以怎样存。

一个学生回答以后,其它都已经知道怎么思考分配存期,便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据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并提醒学生,定期存款也是需要征收利息税的。

学生算完以后,进行汇报,并选取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定方案,自主计算利息并互相对答案检验,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2)国债和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

师:刚刚我们还了解到,除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外,还有国债和教育储蓄。

出示教育储蓄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仔细阅读,了解一年和三年按照定期的.利率进行计算,六年的按照定期存款五年期的利率进行计算,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

国债:

教师出示国债资料,并让学生了解国债,知道国债是一种国家发行的债券,它也分为三年期和五年期。利率分别是多少,并知道国债的利率比定期存款的利率还要高,而且国债也是免征利息税的。

定方案,算利息,比较后选取存储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据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

老师巡视课堂,看学生定下了那些存储方案,并进行计算指导。

小组汇报方案,并说出本方案所获得的利息分别是多少。

最后老师把所有方案所获得的利息列举出来,并让学生选取的存储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定方案,自主计算利息并互相对答案检验,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四、总结并出示课题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如何存款

师:那怎样的存款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呢?是不是利益越大就越好呢?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此时出示本科课题“合理存款”)

此时师再举简单例子1:如果只有10000元,而且生活还有用钱的,能不能直接把钱全部存定期6年?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说明。简单例子2:如果有100000元,平时不怎么用钱的,能不能拿10000元存进银行进行定期存六年?

最后总结:合理存款,并不是利息越多越好,要结合实际选择最为符合自己的存款类型才是最为合理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研究的内容是“合理存款”,不单单是要存款,关键在于存款的合理性,除了选择存款的种类和合适的存期,存款的前提和存款目的也是合理存款需要考虑的因素,让生了解合理存款并能真正的做到合理存款】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2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昆虫图形的介入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今天老师也要给你们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纸)嗯,不过,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松树、爱心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也可以斜着画对称轴,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即让学生巩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突出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是根据一半的图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诉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资料链接]脸谱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数学角度看,这些脸谱在设计绘画中采用的就是轴对称的方式。还有造型奇巧的剪纸艺术作品都是我们民间艺术家利用轴对称的原理制作的。另外,在标志建筑,服装、国旗、体育、运输、航天等很多地方都设计应用了对称方式。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6

教学 目标

1.通过“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设计“旅游计划”,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黑鱼湖的信息,有收获吗?你们从哪里获得的?(学生发言)老师从上也收集到了一组黑鱼湖的图片资料,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黑鱼湖的风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我们大庆的黑鱼湖美吗?今日的黑鱼湖以她的恬静、秀美、张开臂膀,欢迎四海宾朋!(课件播放声音“黑鱼湖欢迎您!”)同学们想去吗?什么时候去?(五一)好!我们就五一去,去一天时间,早上去,下午返回。

可在去黑鱼湖之前我们应干什么?预案中都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利用课件随机出示。

时 间 安 排

活 动 安 排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二、指导实践

怎样才能高效完成准备工作?(分工)请同学们注意听安排,一、二小组负责制定日程,三、四小组负责选择食品,五、六小组负责制定租车,最后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所需的费用。这样安排同学们能接受吗?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竞争,我们要在同一任务的两个小组间选择一个最佳。

1、在制定日程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到哪些因素?(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一个信息:从学校开车到灜湖需要50分钟,请同学们将具体的活动安排填在这张工作纸上:(课件出示)

2、在购买食品之前应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调查同学们都爱吃什么食品,统计出吃每种食品的有多少人,每种食品的单价)全班按63人计算,请三、四小组同学根据事先调查结果将购物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二

--------超市食品价目表

品 名

单价(元)

数 量

总 价

合 计

/

/

3、在制定租车时尽量想到什么?(每个人都有座,而且经济合理)还应调查些什么?(去黑鱼湖有哪几种车型,每种车的费用)你们调查了吗?全班学生按63人,请五、六小组将租车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必要时可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三

大巴车租金100元 限坐30人

中巴车 租金60元 限坐22人

小巴车 租金40元 限坐15人

一:

二:

三:

四:

4、各小组明白自己责任了吗?发工作纸。

三、解决问题

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1、我们一看一、二小组制定的日程安排,先有请一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师生共同优化)下面有请二组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优化)在此基础上,师生评选出一个最合理的日程安排。

2、三、四小组的代表请你们上台来展示你们所做的购物,有请!你们完全采用了事先调查结果吗?为什么?(有些食品不适合外出携带)有些食品为什么买这么多?不买这么多行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优化,并评选出一个最佳的购物)

3、有请五、六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所制定的租车,(由学生评选出一个最佳)你们认为这个有没有不足?(只想到63个学生的座位,没有考虑到还有两个老师)从中你有什么感悟?(想问题要周全)

4、还有哪个没有解决?(所需费用)怎样估算每人所需的费用?(学生自由发言)实际支出会比这个多还是少呢?为什么?

五、活动反思

1、本节课我们学习有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课前我们都做了哪些数学实践?解决问题时都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

2、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六、活动欣赏

播放一组黑鱼湖图片,我们家乡美吗?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哪以后怎么办?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7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8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9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 引导探究: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

(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5、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2)补充问题:你能说出我方战舰2号的位置吗?我方战舰1号呢?你能描述我方潜艇相对于敌方战舰C的位置吗?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7、出示广州市地图: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吗?广州火车站呢?

三、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12÷3=8÷4=6÷2=36÷6=

18÷9=45÷5=49÷7=56÷8=

2.口答

(1)90里有几个十?800里有几个百?60里有几个十?600里有几个百?

(2)300里有几个十?420里有几个十?54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十?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星期六淘气班将要到科技馆参观昆虫展。他们班一共有60人,想坐2辆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60÷2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板书:60÷2=)

请学生说说60÷2的含义。

(三)探究算法

1.60÷2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算法:

①因为2×30=60,所以60÷2=30(想乘法做除法)

②因为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5.拓展训练:

⑴如果我们60人,找3辆小汽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小汽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0÷3=20(人)

(2)我们班和一班合起来共120人,如果坐2辆大轿车,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2=60(人)

6.完成试一试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比较上下算式,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7.完成试一试第2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⑵组织全班交流

①抽几个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②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后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本题情境图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依题意独立解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4题

先准备好计算卡片,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开展活动,即一位学生做好一题,下一位学生接下去做下一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题目并且正确率。游戏结束,让每一位学生把这8道题都独立做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1500字精选


教师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彩色天地。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可以减小教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何写出一份全面的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36+40=42-9=54+8=48-40=

52-7=36+4=50-20=57-20=84-7=

75-6=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75-26-35=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

和:和:

差:差: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0+24+28=75-26-35=45+27-59=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6)

开场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喜欢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中,为新知的探索做好准备。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两个算式,同桌之间说一说: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学生观察后发现几个相同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讲授乘法的意义及其组成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数,12是积。

其次,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问题(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请学生先独立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请学生代表汇报结果,预设学生会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学生观察并结合上节课加减法的学习,会发现这个两个算式是已知两个数的乘积的结果,要计算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教师讲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后还学习了什么?那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我会走下讲台巡视指导,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汇报结果,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汇报结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励的评价,师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老师变一个魔术,藏起来1枝花,该怎么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113=32,114=23,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本环节充分呈现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把拿出课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赛的情境中,每个花篮有36枝花,一共有14蓝,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接着根据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快速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扩展新知

练习结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表现的最优秀?你最想向她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知识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课后作业

教师在大屏幕中呈现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让不同的学生数学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500字8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500(元))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498+344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596+145□413+268□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136+398□67+414□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4的加法和4减几的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4的组成卡片,小汽车图(1)、(2),熊猫图(1)、(2)。学生准备4个梨和4个三角形的卡片,硬纸板做的虚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答:

二、新课

1.教学得数是4的加法。

(1)出示汽车图(1)只出示3辆汽车,稍停一会儿,再出示1辆汽车。边出示边问:这里有几辆小汽车?又开来几辆?一共有多少辆?(同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然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边指图边问;要算几加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3+1。

边指算式边问:3+1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

带领学生读算式:3+1=4。

边指算式边问:3+1=4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中上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看着图知道3+1=4,如果没有图,怎样想3+l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3和1组成4。

(2)分步出示汽车图(2)。边出示边提问,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求一共有几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l+3。

指着汽车图(2)问:1+3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

指着算式问;1+3=4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回答?指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读算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1+3等于几?学

生回答后,教师将卡片出示一下。说明可以想1和3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得

数填在书上的□里。

(3)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两幅图观察相对应的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并提问:对,这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得数是一样的,都是4。那么看到3+1=4,还会想到什么呢?

(4)学生操作。

摆梨卡片,先摆2个梨,再摆2个梨。教师提问:

你们先摆了几个梨?又摆了几个梨?一共是几个梨?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的方框里。然后指一名学生说说2+2=4的含义。

之后继续提问:

如果不摆梨卡片,可以怎样想?学生回答后出示卡片,说明可以想2和2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3个加法算式读一遍。

2.教学4减几。

(1)分步出示熊猫图(1)。指4只熊猫的集合图,问:这里有几只熊猫?再用虚线圈上

1只熊猫,提问:用虚线圈上一只熊猫,表示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说说图意。

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指图问:跑掉的1只熊猫,是从几只里面跑掉的?几减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1。

边指图边问:4-1等于几叩学生回答后板书:=3。

带领学生读算式:4-l=3。

指着算式提问:4-1=3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4-1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1和几组成4?1和3组成4,

4减1就得3。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出得数。

(2)分步出示熊猫图(2)。(先出示有4只熊猫的集合图,再用虚线圈上3只熊猫。)

请一个同学说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板书:-。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3)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的加法,包括加法的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认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数目更大些、计算更复杂些的加法。《标准》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因此,本单元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第31~35页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第36~38页教学需要进位的三位数加法,练习五里还有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39~42页教学三位数的连加,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第43~44页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计算知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学习三位数加法笔算。

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1)三位数加法的教学从不进位加开始,第31页例题在列出算式143+126以后,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允许、更希望学生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计数器拨珠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或者用其他方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共同点是按数位把两个加数对齐着计算,计数器上的算法更清楚地显示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合理性。

两个三位数相加,学生或许会无意中把数位对齐了。三位数加两位数,则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才会自觉地把数位对齐。第32页想想做做穿插了四道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计算题,意图是突出笔算加法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进位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第36页例题先着重解决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的进位,让学生在竖式上边计算边在框里填数,体会进位的方法。然后解决连续进位,也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掌握进位。

(3)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我们认为,法则不应是学生从教材里看到的,应该在自己的计算活动中体验的;法则不应是对学生计算行为的规定和束缚,应该是他们对计算的理解和行为的总结。第36页例题下面的相互说一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讲方法、谈体会、说要领以及相互提醒要注意些什么等,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的竖式讲计算方法,往往是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要引导他们概括地表述,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4)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表面上看似乎是全新的内容,其实与两个数相加有内在的联系。教材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种联系,所以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鼓励算法多样。有些学生分开列两个竖式,用两次两个数相加的策略计算。有些学生发现分列的两个竖式是连贯的,因而列成连续的竖式。有些学生把三个加数合在一个竖式上一并相加。在交流算法时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把三个加数列成一个连加的竖式计算,也有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他们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自己的能力、习惯等实际情况。如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一些,可以列成一个连加竖式计算;有些学生感到把三个数连加分两步算能减少进位困难,也是可以的。

2教学验算,既教方法,也注意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第31页例题紧接着不进位加教学加法的验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教学四则计算的验算。首先告诉学生验算的目的和作用,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这句话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验算和为什么要验算。接着告诉学生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并通过已经写出的验算竖式帮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验算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直接经验,所以接受加法的这种验算方法不会有困难。而且用加法验算加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

(1)验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是一种方法,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是验算。教学估算以后,估一估也能起检验作用。要允许学生选用验算的方法,如果题目要求写出验算,那么最好用交换加数位置这种方法;如果题目不要求写出验算,那么在原式上再算一遍或者估一估得数是否合理也是可以的。至于和减一个加数这种验算方法暂时不要教学。

(2)教学验算不仅是教方法,更是培养验算的习惯和态度。如果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原来计算有错,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感受验算的作用和好处。在安排学生练习计算时,要考虑留有进行验算的时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验算方法也有利于他们自觉验算,养成习惯。

3联系生活体现估算的现实作用,利用实例引发估算思路。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

(1)教材选择购物的情境,估计买两件物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让学生在现实题材中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体会到学习估算是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估算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是培养估算意识不可忽视的一点。

(2)教学估算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现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第40页例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正是这个问题里的几百元启发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的加法完成估算。教材中番茄卡通的思考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了估算的思考过程。

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和大约是几百,必须能正确说出三位数最接近几百,这是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为此,第42页第2题安排了专项练习。

(3)估算意识表现在实际问题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能主动选择估算。把非整百数的加法看作整百数的加法,是估算的方法。教材编排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在题材上有所扩展,不局限于计算购买物品要花的钱,在计算物品数量和人数时也应用估算。另一方面题目不明确提出估算,让学生自己想到估算。

4让学生摆学具,体会数量关系。编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第33页例题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在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以摆花片的题材调动学生摆学具的积极性,通过操作体会数量关系,主动探索算法。

(1)第(1)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华摆几个为什么用11+3计算。学生根据小英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这一条件摆学具的时候,都会先摆小英的花片,再摆小华的花片。在摆小华的花片时,都会先摆11个,再摆3个。这样摆能体会小华的花片是11个和3个两部分合起来的。教学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摆学具,着重交流摆小华的花片时想些什么,怎样摆的,从11个和3个合起来得到算式11+3=14(个)。

(2)第(2)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平摆的个数为什么用11-3计算。教材仍旧让学生分别摆出小英的花片和小平的花片,从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体会11个去掉3个,剩下的个数就是小平摆的个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但不应超出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他们讲述繁琐的数量关系。

(3)例题为了方便操作,因而计算很容易。练习里的实际问题涉及较难些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这些题要让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多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本单元不出现逆叙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也应防止见多就加、见少则减的现象发生。

本单元还编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如第38页第5题、第44页第9题。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要复杂些,它的两个问题虽然都只要一步计算,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解答。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容易些,虽然它也算了两步,但每一步计算都有问题在导向。连续两问的问题介于一步计算问题和两步计算问题之间,是实现从一步问题到两步问题跨越的桥梁,能降低以后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坡度。教学连续两问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情境里的信息和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经过整理后的题意。二是让学生体会两问之间的联系,第一问对解答第二问有什么作用。体会解答第一问在哪里收集需要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条件又在哪里。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5.08-0.8-4.2()

7.5-3.87+2.13()

6.02+4.5+0.98()

6.17+28+3.2()6.59+9.32-2.59()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顺利将加法(及减法的性质)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来,使得计算简便,难点是知识延伸中,学生的再建构。本节课,我在引课中合理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结合,并让学生感知简便计算的好处,以用来激发学生探索并使用简便运算的兴趣。教学中,牢牢抓住,这道题使你联想到整数计算中的相同情况吗?怎样算简便,及你是使用了什么运算律来计算进行提问,明确重难点,对知识有效进行延伸。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板书受学生影响,没有列出更合理的,导致板书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得在教学中,对比教学部太好进行。教师的几处重要小结也显得不自然,没有做到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对简便计算的一些灵活性题目练习不到,学生真正进行计算的题量还是嫌少一些。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5)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9+47+86+93+740+10+10

30+70+1050+60+10800+500+100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3: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7页,及第48页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下面各题

①2.5

+3.3

②6.8

-5.2③2.4-1.8=

④3.2+1.3=

⑤0.7元-0.2元=()元

⑥2.1元+2.9元=()元

第(6)小题追问结果用5.0表示还是用5表示。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例1课本图去掉钢笔、小芳)

小明说:我买一个讲义夹,小芳说:我买一个笔记本

(1)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提问,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横式。

(3)比较,揭示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

A、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自由选择一道加法或一道减法算式研究、小组统一意见)

B、探究新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a、请任意一组加法(或减法)组汇报组内研究情况

b、请其它小组同学补充

c、让学生说说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d、再请研究减法(或加法)小组汇报

e、完成例1板书,师生交流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4.练习

(1)9.3+6.98(2)13.52-8.3

(二)教学试一试:

改情景图为小明、小丽的对话情境图

①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列出算式

②两名学生板演集体练习

③集体交流(计算结果末尾是0的化简)

(三)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的眼睛亮

2.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0.63+1.5=17.5-4.5=

3.63+0.81=5.46-0.6=

3.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窍门。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8)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最新]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500字精选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你有了解过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500字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双基: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思品: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活动,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记录表、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多功能厅上课,有这么多的听课老师,还有录像机全程记录,我的心里是又高兴又紧张。你们呢?

好,让我们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板书20xx年4月5日上午8时11分07秒1、认识时间单位:

师:这句话里有哪些是时间单位呢?我们学过哪些呢?

小结: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黑板中间板书:年月日)

二、深入研究:

1、通过研究学习材料,认识大月、小月

(1)提供学习材料:

师:以前我们用钟表研究时、分、秒,那年月日我们用什么来研究呢?

生:年历卡

师: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年历卡,认真观察,找一找,看谁发现的秘密多。

(2)学生活动:

A、独立研究;

B、小组交流,填写小组合作学习卡。C、小组汇报,师随时板书;

(3)自主起名:

师:你们发现秘密可真多,就让我们给这些不同天数的月份起个名字好吗?

根据学生起名情况,师指出人们习惯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28或29天的月份

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板书:

(4)介绍大小月的来历:

师: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和特殊月之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5)寻求记住每月天数的办法:

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吗?大家出出主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

A、让学生充分的说;

B、老师介绍方法:左拳记法;儿歌记法:

2、通过计算,认识平年、闰年;

(1)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7个大月,每月31天;有4个小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那么你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2)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讨论;

(3)得出: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

(4)师:通过计算全年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因为2月份的天数不同)

(5)总结发言:

通常人们规定,把二月是28天的一年365天的叫做,平年。

把二月是29天的一年366天的叫做,闰年。

(6)学生互动;

请拿到平年年历卡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你拿到的是平年?

请拿到闰年年历卡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你拿到的是闰年?

3、通过观察,探索平年、闰年的规律;

(1)观察年历卡,填表找规律;

(2)小组填表,电脑汇报

学生观察并讨论:读一读1993年至20xx年的平、闰年表,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每人4年)

(3)猜测: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四年出现一次闰年,那么请你猜测一下闰年的公历年份和4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

(4)验证:

用你手中的年历卡算一算,指名汇报,通过计算得出共识,以上猜测是对的,并说说有什么简便算法(有的说,单数的年份不用除肯定是平年;有的说,双数的只要取后面两位数除以4就行了。)

(5)练习判断下面各年是平年、闰年(由1900引出百年四百年一闰;)

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20xx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3、19xx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4、1900年在巴黎举办第2届奥运会。

师:我们一起来算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19004=475)应该是闰年。

出示1900年二月的月历,28天。

(5)质疑:

教师提问:1900年是4的倍数,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6)释疑:

教师总结归纳: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电脑)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2月份有()天。

(2)1990年全年有()天,20xx年全年有()天。

(3)平年和闰年在()月份相差1天。

2、抢答:小强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四、拓展创新:

1、小名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请你说说是几月和几月?

2、要是连续住61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几月和几月?59天呢?

五、评价体验:

1、你在课上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3、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说一句话,可以是从前发生过的,可以畅想未来。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2)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3)

一、前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合作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分小组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写);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

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板书设计东南西北北(上)西(左)东(右)南(下)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小组交流、汇报算理来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从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估算,由于有前面加减法估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再共同总结归纳出除法估算的方法。同时要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比赛,游戏等不同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求商的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说出求商的过程和想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师: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05=870=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试着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吗?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掌握口算方法

1.教学例一:

师:学校元旦要举行一场文艺联欢会,校长买来了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同学们能根据这里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非常好,那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列式就可以。

生:8020

师:大家能口算出结果吗?看来还有很多同学都口算出来了,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口算的方法。(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生:因为204=80,所以8020=4。

师:这个方法非常好,是用了想乘法算除法来口算的。(板书:想乘法算除法)还有哪位同学的想法跟他是一样的?

生:因为204=80,所以8020=4。

.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82=4,所以8020=4。

师:这个方法非常简便,是用了表内除法来口算的。(板书:表内除法)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下面的题目,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

3010=20xx=6030=

5010=4020=8020=

3.学习除法的估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既算得快,又说得好。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咱们的80个气球很快就分完了,如果气球的总数不是刚刚好80个,而是83个,应该怎样列式?或者每个班只分19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83208019

师:同学们是怎么估算的,请说一说。

4.例题2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咱们的气球分完了,为了让我们的联欢会更漂亮更热闹,学校又买来了120面彩旗(看课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12030)

师:谁能帮助学校计算一下呢?

生:12030=4(要求说出想法)。

估算:12230

12028

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估算的结果,以及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因为304=120,所以12030=4;把122看成120,因为12030=4,所以122304;把28看成30,因为12030=4,所以122304;

师:今天我们做的题目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

有估算;

除数是整十数;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除整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即简单的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除法

三.课堂练习:

1.P79做一做

2.走迷宫,练口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你们喜欢善良美丽的公主吗?(喜欢)可是因为她的善良美丽遭到了女巫的忌妒,她被女巫关在了迷宫里(显示课件)只要把迷宫的路打通才能救出公主,聪明勇敢的同学们,你们能行吗?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公主。

组织学生活动,推火车走出迷宫。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都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回答略)

师:看来,口算除法并不难。在口算除法时,我们只要用想乘法算除法或表内除法的方法来口算,而在估算时,我们一般把被除数或除法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把结果口算出来。

五.作业:P801、4题。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部门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5时30分15秒开始演示动画片,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2.谁来说说悉尼的奥运会是哪年哪月开始的?(板书:2000年9月15日)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擦掉板书中的数字)

二.新授:

1.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你们点事情。咱们班上的胡海青今年几岁了?那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60岁了,而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想知道吗?等我们学习完年、月、日之后,相信大家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一年有几个月,你们知道吗?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就请把你的年历卡拿出来,边看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自学之后,四人一组讨论)

出示思考题:(投影)

1.看年历,找出各月份的天数。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

2.1996年和1997年全年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讲解有关月的知识。

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板书:31天、30天、29天、28天)

具体说说每个月分别属于哪类?(板书:1、3、5、7、8、10、12和4、6、9、11)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不计算你能说出每一年的天数都一样吗?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那怎么能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31天

(4、6、9、11)叫小月30天

1996年(闰年)2月29天(全年有366天)

1997年(平年)2月28天(全年有365天)

在回答第3问的时候老师讲解:

由于天数不定,人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4.在回答第4问的时候老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5.在回答第5问的时候老师讲解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那为什么会有闰年呢?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方便,这样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少算了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约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常年累月也会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有一句话叫: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算一算你手中的年历是不是4的倍数?(找学生回答)

那1900年怎么算呢?(遇到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

小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年,下面哪些是闰年。

19051840190219441955

19761987199221002400

6.老师说明:一年有四个季度。这和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同的。

板书:一月、二月、三月第一季度

四月、五月、六月第二季度

七月、八月、九月第三季度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第四季度

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

7.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也是时间单位。(板书:世纪)

例如:从1800年到1899年是十九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是二十世纪,从2000年到2099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练习:提问:伟大领袖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你生于哪一年?是哪个世纪?

8.全课小结

开始我讲的故事,通过对年、月、日的学习,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张峰的爷爷平均4年才过一个生日,所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

三.巩固练习

(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吗?

出示儿歌(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

(二).填空

1.1年5个月=()个月

2.29个月=()年()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日,是第()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天。

5.2000年是()年,在()世纪。

(三).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3.二月份只有28天。()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8――80页例1、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会用合适的方法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并能应用口算的方法求解。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并能以此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

1、老师这里有一包东西,猜猜是什么?

2、这一卷硬币你们猜猜有几个?提示:估计要有个对照标准,现在看看5个硬币有多厚?(老师测量一下大约1厘米,共长16厘米左右)

(教给孩子估测方法,培养孩子进行估测的能力)

根据估测板书正确答案:80个

二:情景导入

1、现在老师拿着80枚硬币去买东西,你们感觉怎么样?(不方便,太重了)

那你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兑换成纸币

那你打算怎么兑换呢?

生:5元,10元,20元,50元,(板书)

那么分别能兑换多少张呢?怎么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呢?

(板书:805=16张口答

8010=8张8个10是80

8020=4张8050不是正好,下次讨论)

2、探究算理

8020=4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1)20(4)=80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2)82=4所以:8020=4

(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追问:80怎么变成8啦?这里的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因为80元就是8张十元,20元就是2张十元,82=4所以:8020=4

(80个一元就是8个十元,20个一元就是2个十元,所以82=4,那么8020也=4)

6、现在老师有150枚1元的硬币,也让你来兑换一下,不过这次兑换成50元的纸币,可以兑换几张?

15050=3(套)

你是怎么想的?

(1)503=150所以:15050=3(想乘法算除法)

(2)155=3所以:15050=3(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追问:这里的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因为150元就是15个十元,50元就是5个10元,155=3

所以:15050=3

7、小结:

(1)刚才,我们碰到的问题,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除数都是整十数,以前都是一位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2)我们可以怎样来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想一想,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谁来把你听到的说一说?

(想乘法算除法或是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4)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804090302505064080

(选择1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8、做的不错,解题过程中运用的两种方法时我们都在想什么?

(都用到了乘法口诀)

现在你能不能倒过来,由一句乘法口诀想到一道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请几位学生来想)

三: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黑板上的两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末尾都是0,是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生活中的数不会都这样特殊。

1、出示62枚硬币。

(1)把62枚硬币,每20枚硬币卷成一卷,估计一下,大约可以卷成几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62206020=3(卷)

2、出示120枚硬币。

(1)把120枚硬币,每18枚硬币卷成一卷,估计一下,大约可以卷成几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120xx120xx=6(卷)

3、刚才,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估算,在估算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四舍五入的方法)

4、游戏练习:我们一起来做个包硬币的游戏:

请你根据图示,写出算式,算出得数。

93309029

1427014067

1614016038

5、选择一位学生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评价,分析估的过程。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

62206020=3(卷)、120xx120xx=6(卷)、93303(卷)90293(卷)这些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估算题,那么这些题目如果用上等于号,那又会是多少?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 360×4 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教师巡视,并出示不同竖式.(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3)师:这几种竖式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更简便?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种方法更好.因为先去乘0前面的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就简便了.教师板书规范竖式.

2.教学例6:265×30

(1)观察:与例5比较,有什么不同?

(例5是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2)类推练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而这道题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看谁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以下写法:

可写在小投影片上,让同学讨论.并取得共识: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时,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350×24 73×60 186×50

3.教学例 7:450×20

(1)观察思考:例7与例5、例6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2)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同学们阅读例7并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反馈练习:

230×40 150×60

三、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①写竖式时,先把什么数对齐?

②把哪些数相乘?

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计算简便吗?计算不简便的,怎样算才简便?

2.根据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吗?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个120是多少?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会具体做到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是星期几;

会计算某年到某年经过了多少年;

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学重点:

计算某年到某年经过了多少年

教学难点:

推算日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研究

第()组研究者

说一说看今年本月的日历,从日历上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今天是星期()。

本月第一天是星期()。

找一找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1)教师节是()月()日,星期()

(2)中国_生日是()月()日,星期()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月()日,星期()

(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关于这些节日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研究情况

2、课堂研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月()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经过了()周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是()年,我已经()岁了。

(3)伟大_于1893年12月26日,到今年是他诞辰()周年。

(4)今年你()周岁。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哪种方法更好?

小结:要计算经过了多少时间,可以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来计算。

3、游戏(猜生日)他们每个人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a、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

b、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c、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从当日算起)

4、练习

(1)我是在()年()月()日出生的,生日在第()季度。

(2)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5、提高练习

某个月里有三个星期日的日期为偶数,请推算出这个月的15日是星期()。

渗透枚举法、排除法。

三、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材分析:

《有趣的推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把“对现象的推理”作为教学内容还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也是学生正是接触逻辑推理的开始。教材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发展水平,选取了难度不大,但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素材,力图让学生亲历有趣的推理活动过程,形成一种明确的推理意识,学会借助表格,运用分类、排除等策略进行推理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为后续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展示与分享,他们对符号、分类和列表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运用。在生活中积累了合情推理的经验,具备简单的推理能力。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逻辑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借助表格有序的进行推理便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现象进行推理的过程,理清推理顺序,学会表格法、排除法等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能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推理。

1、和学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

猜兴趣爱好。

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课外兴趣活动是什么。

猜一猜老师最喜欢什么。(唱歌,打乒乓球中的一种)

师:“不喜欢”是否定表述,“喜欢”是肯定表述,这两种说法都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我们就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猜朋友。

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和大家一起学习,是他们中的一位。

(出示图片:智慧老人,笑笑,机灵狗,奇思,淘气。)

师:猜不准吗?需要什么?

(张福兰)《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依次出示:女生;我的头发是黑色的;淘气×;奇思√

2、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的提示就是尝试猜测时所必须的信息。

(板书:信息)

根据信息,利用排除的方法缩小范围,得出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推理”。

【设计意图】:

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由按照个人想法的“盲目猜”到利用信息提示进行“有根据的猜”,凸显推理活动中信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了解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排除法。

二、合作探索,体验推理。

1、读懂问题,明确要求。

课件逐一出示信息。

学校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淘气:我不是电脑小组的;笑笑:我不喜欢踢足球;奇思:我喜欢航模。

师:你能判断出他们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吗?

2、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3、现场收集信息,展示推理过程和结果。

4、小结回顾,优化方法。

小结:用文字说的很清楚,只是记录有些麻烦;连线法简单明了,结果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展示思考过程,表格法巧妙的运用了数学符号,只用了“√”和“×”就能清楚地记录推理过程和结果。

对比三种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板书:列表法)

回顾推理过程,先确定谁?由这个“√”可以排除几项?

看来这个信息很关键。

(板书:从关键信息入手)

5、活学活用,小试牛刀。

出示问题:有语文、数学和美术3本书,他们三人各拿了一本。

他们分别拿了什么书?

作业要求:试着利用表格将你的推理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吧!

【设计意图】:

挖掘生本内化资源,开放生本创造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在获取推理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巩固拓展,再探推理。

师:我们依据关键信息,利用表格进行梳理,得到了结论。当遇到信息更多、难度更大的推理问题时,你还敢接受挑战吗?

1、获取信息。

奇思的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现在按要求把它们摆放在展柜里,你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出示:淘气号和乐乐号都放在柜子的左侧,淘气号在乐乐号的上面。

教练号在最上面一层的左侧。

妙想号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奇思号没有放在教练号的旁边。

2、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结:针对信息较多的推理,先进行分类,可以简化推理的过程,

比较容易找到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巩固和内化推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遇到复杂推理时可借助分类活动化繁为简,转变成简单的三项推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小结,运用推理。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李老师和小军、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场上做游戏。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小林正好在李老师的对面,小兵在小林的左边,小兵的后面是小明。请在图中标出他们的名字。

3、宝盒探宝。

这是一个宝盒,打开盒子需要找到正确的密码。

·出示:密码是1、2、3、4、5、6、7、8中的一个;它比4大;它是7的邻居;它不在7的右边。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篇12)

目的:

学会初步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的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

复习

新课

教学例题

a画出线段图,

根据题意画出简图说明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解答

教师说明:

用去的粉笔盒数和剩下的盒数合起来就是学校买来的粉笔盒数

用线段图表示:

引导学生进行以往知识,列式复习

结合线段图进行讨论:

相等关系如何

未知量如何表示

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未知数怎么求

交由学生解决本问题同时让学说思考:该注意那些问题

特别说明

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一读清题意,知道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设出未知数x

二按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三求出未知数,后面不用单位名称

四写出答案

相关推荐

  • [收藏]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500字精选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更有利于将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您是否对如何写教案感到一脸迷茫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12-15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拼音教案1500字精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就像是老师的缩影,写教案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万不可特别偏离教材,"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那你准备好你的教案了吗?由此,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小学拼音教案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2022-12-25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1500字精选 教师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彩色天地。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可以减小教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何写出一份全面的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2022-12-17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500字8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
  • [最新]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500字精选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你有了解过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500字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目标:双基:...
    2022-12-18 阅读全文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更有利于将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您是否对如何写教案感到一脸迷茫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12-15 阅读全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就像是老师的缩影,写教案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万不可特别偏离教材,"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那你准备好你的教案了吗?由此,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小学拼音教案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2022-12-25 阅读全文

教师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彩色天地。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可以减小教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何写出一份全面的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2022-12-17 阅读全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你有了解过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500字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目标:双基:...

2022-12-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