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汇总

发布时间:2022-08-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二】

复习内容:

简便算法

复习目的:

能够利用运算定律是计算简便。

复习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复习简便运算:

1、出示题目

+ + +

× + ×

0.8×4×1.25×2.5

组织学生讨论:每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应用哪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

三、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 + + × ×

2- - × + ×

2、怎样简便怎样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结:

解题前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包括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已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 、 、 、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的是分子是几.

(2)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分数.

2.写出下面各分数.

七分之二 十分之五 十二分之七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判断:

(l)4个 是 .( )

(2)分母是比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

(4) 中包含着11个 .(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在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3.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约能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好。

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练习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分层次的练习,理解并会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在本节课中,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体会数学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实际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而且具备合作意识和能力,为本节练习课奠定了基础。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直观感知仍占很大部分。许多同学能说出商不变性质的内容,但实际应用却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预设:

1)能够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2)能灵活应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预设1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请你们看两张动物的图片,请看这是什么?这是猎豹。这个是谁?这是羚羊。我这有一个数学问题,听一听好吗?凶猛的猎豹2小时奔跑160千米,美丽的羚羊4小时奔跑320千米,谁的速度快?

说说你的列式:

生:160÷2=80千米/小时

320÷4=80千米/小时

80千米/小时=80千米/小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算式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

生:(商一样,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蕴含着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规律)

师: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再请其他人来说一说。

2、说明这节课的目标:板书课题:练习(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二、基本练习:

师:要想准确快速的做题,首先你必须理解商不变的性

质,对吗?那么你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性质呢,来做几道题检查一下,好吗?

1、慧眼识真假:先判断对错,再说说为什么?

①100÷20=(100÷10)÷(20×10)

②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意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③150÷50=(150+3)÷(50+3)

师插问:那这要是减号呢?

④480÷20=(480×0)÷(20×0)

⑤60×50=(60÷3) × (50÷3)

⑥两个数的商是15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4,商仍是150.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商不变性质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谁来说说?

(强调: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生:我来补充,还应该强调是在除法中,乘法就不行了。

2、快乐选择ABC

①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

A、 160 B 、 20 C、16 D、200

② 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数应是( )

A、 缩小5倍 B 、乘5 C、增加5 D、减少5

③ a÷c=( )

A、 ( a÷b ) ÷(c÷d)

B 、( a×b ) ÷(c÷b)

C、 ( a×b ) ÷(c×b)(b≠0)

④ 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9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5,商是几,余数是几? ( )

A、 45,50 B 、9,10 C、45,10 D、9,50

⑤ 18÷3=6,如果被除数乘2,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⑥ 18÷3=6 ,如果除数乘2,被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师:哪组愿意跟大家说说选哪几题,你们选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选?

3、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1) 师:这几道题做完以后,我发现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很好,那理解是理解了,我们学的这个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啊?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做什么呢?(口算、竖式、简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的?

举例:如320÷40,320和40同时除以10,划去320和40末尾各一个0,变成32÷4,等于8

6600÷600,6600和600同时除以100,划去6600和600末尾各两个0,变成66÷6等于11

师:10÷3=3……1

100÷30

1000÷300

你能根据第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后面两题的答案呢?

(强调商不变,但余数中的0不能去掉。)

3)课本P95页第6题。说一说这两题各出错在什么地方?

师: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有两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有一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没有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三、综合练习:

1、趣味比赛

师:我们学知识应该活学活用,对吗?那么下面啊,老师这有个趣味比赛,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比一比,看谁写的连等式多?老师给了一个例子,谁能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我写这个是不是连等式?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写的?

(2400÷300=240÷30=24÷3=8÷1=4800÷600=9600÷1200=960÷120=96÷12=……

师: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写出无数个连等式,商不变的性质是多么神奇啊!

2、能力拓展

1)甲乙两数相除,商是42,如果把甲、乙两数都扩大2倍,商是( )

2)甲乙两数相除,商是30,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是( )

3)甲乙两数相除,商是87,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是( )。

4)一个数除以5,如果除数变成1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0,如果这两个数都除以4,商是( )。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6,如果补除数乘以2,除数不变,商是( );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 ),商就变成了18。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四、学习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更加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能应用在口算中,竖式计算中。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商不变的性质,还能够学以致用,其实我们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应用。

五、课后延伸: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制成数学小报。(小组评比)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精选(23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复习关于表内乘、除法、角、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分类等内容。

2、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

3、热闹、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中读取信息,发现知识点。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情景图结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电教设备或挂图、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等李具。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上节课我们对照所学内容从情景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或故这些知识点。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1、出示左上角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方位知识进行整理。

(1)师:今天刮的是西风,那么明天刮什么风呢?对于明天刮什么风我们不能确定,只能猜测,这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2)师:房子的东面有条河,从真个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3)出示不同角度的汽车,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深刻体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着的位置。

2、出示课本102页的图。

(1)让学生算一算“有多少玉米”?让学生说一说师怎样算的。

用加法算:8+8+8+8+8=40(个)

用乘法算:8×5=40(个)

(2)让学生算一算“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

(3)让学生算一算鸭和鹅的只数,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

3、复习“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

(3)简单画一些角,让学生比一比大小。

4、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再次出示课本108-109页的情境图引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计算。

20—3×6 6×5+20 80—5×6 7×5—20 90—4×9 42—3×8 7×5—20 90—4 x9 42—3×8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四】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九】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九】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3612 2361 1236 6123

问: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课件计数单位)回答下面各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亿以内教的读法)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出示算盘,让学生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问: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边数一边拨珠.问:你发现了什么?(10个一千是一万,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再一万一万地数,边数边拨珠并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大家听.(依次十万十万地数)

(2)师问:照这样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呢?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4)(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练习填空:

10个一千是( )10个一万是( )10个百万是( )10个千万是( )

3.师: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个、十、百、千一样它们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中,你们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

(1)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教师对着计数单位,在上边板书数位,(师边讲解边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2)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说明:还有比亿更大的数,今后我们再写)

5.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问:这个数在个级,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将二十八移到万级,问:这个数在万级,表示多少?(二十八万)

③在算盘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让学生试读.

④读出下面各数(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读作:四十七万

4050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 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⑤小组讨论:说一说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⑥练习:读出下面各题: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强调:每级中间连续有2个0只读1个.)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出示课件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出示2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将个级写成4600,请学生完整试读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试读6407000,问:这个数中的4个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的?(数中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③让学生读出30040,再试读10030040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问:10030040共有5个0,前4个0共读出几个?(师指出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④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读作:五十六万九千二百

4008050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百(师问:40080500所读的零是指哪几个0?)

28000075 读作:二千八百万零七十五(师问:为什么4个0只读1个?)

⑤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略.看书P3并体会一亿有多大.

三、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每组数: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师说明:改革2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投影)

(1)1993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8130000吨,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吨.

(2)1994年,我国煤炭开采12350000吨,到1996年,煤炭开采21500000吨.

(3)1993年,我国市内电脑交换机有10360000门.

(4)1994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2900000架.

四、师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初步的收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交流中体会画“√”作记录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具学具:

硬币、题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春天,是外出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春游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春游。看我们班女同学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每种食物各有多少吗?

其实你就是要把他们分类。那我们一看结果,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大家一起来说。

:上学期我们就是用这种先分类后数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板书:统计)

1、探索统计策略

(1)男同学也带来了他们喜欢的水果,看,他们带来了什么,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呢?

他们也向我进行了汇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比谁最聪明,能一边听,一边数出来。(第一次放录音)

你们数清楚了吗?老师也没有数清楚,你们能想想办法吗?怎样就能记下来。可以4人小组商量一下。

(2)好,下面就用你想好的方法来记一记,可以记在这张纸上。(第二次放录音)

谁记下来了?他们各有多少个?说说你的方法。(学生汇报)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喜欢哪种呢?

(3)看来大家都选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接下来就用这种方法再记录一次,比一比谁的结果最正确。(第三次放录音)

学生汇报。

看来孩子们感觉到了,记录的时候符号越简单就越方便、清楚。

刚才,我们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

2、呈现统计数据

下面我们把这些数据在表格里。

3、分析统计结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统计结果,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1、巩固新方法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老师统计出了各种食物的数量,带上这些好吃的,我们出发吧!

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交通标志,你们认识吗?

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遇到的路标吧!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老师读,大家记,记在题纸上的第一个表里。

学生汇报。

2、直接应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游乐园了,你看到了哪些好玩的?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项目,怎么买票呀?

那我们就现场统计。

听好要求:

(1)每人只能报一项自己最想玩的项目。

(2)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地记在题纸的上。

(3)自己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记下来。

开火车,轮流报。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刚才,我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

3、动手操作,亲自体验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1)介绍游戏方法

(2)介绍游戏规则

谁来汇报你记录的结果?

观察每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统计的次数足够多的话,可以看出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也就是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等。

4、拓展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时间不早了,该返程了!有交警叔叔正在路上统计过往汽车的数量,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他们,好吗?

先看看有几种车?

那你可得看清楚了,这次没有人来帮你报。

这个路口1分钟内通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记录。

看了这个表,你想说什么?

交警叔叔谢谢你们的帮忙,一天的旅途该结束了,你们玩得开心吗?

四、全课

我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在玩中运用了知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有趣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小朋友学习数学乘法课程呢?学习了加减法后乘法是学生对数学的一个初步认识中,既要有趣又要学好乘法,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一)

认识乘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列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算式的奇妙与数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深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能力,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验到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列乘法算式通常比加法算式简便。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的安排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把认识乘法含义和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过程。从蕴含乘法含义的例题启,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二)

接触乘法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的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3、教具、学具准备:

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4.教学过程:

1、口算

2+2+24+3+23+3+3有几个加数?加数相同?

2。准备

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提出小朋友到公园见过哪些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启发引导:这列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摆好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让各组把每个加数相同的等式写在纸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等式,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说明:算几个同数相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乘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解决问题。

3。新课

摆图形游戏。

交流。

学习乘法。

尝试。

4.练习

5.总结法。

举例:3+3+3+3+3+3=18

6个3=18

告诉学生乘号的写法,把乘法算式写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个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同时让学生知道算式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让学生尝试将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交流

练习、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 3+3+3= 4+4= 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乘法》。

因数 因数 积 (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怎么写?写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写一个好的教案是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圆的认识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3.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材简介

这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轮子。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轮子都是圆的,引发学生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疑问,自然而然的引出对画圆以及圆的特点的研究,明确怎样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明白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预习指导课)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二、探索新知

1.谈话: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画一个圆,研究一下。

学生独立画圆。

谈话:同学们得到圆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呢?

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找有代表性的到黑板上来画一下。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②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

谈话: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有什么问题吗?(不圆)为什么会不圆呢?你们画的时候有问题吗?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谈话: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请大家用圆规画圆试一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小组内交流: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谈话: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自主练习第2题: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生答)

2.谈话: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试?

学生小组合作。

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③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可以表示为:r=1/2d;d=2r。

3.谈话: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按要求画圆。

自主练习第4题,画在练习本上,同桌互相检查。然后请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画的?

谈话: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就是圆心,两脚分开的距离是半径。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三)

一、我来想一想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一起了解了圆的有关知识,我们终于弄明白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其实,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都可见到圆的踪影,感受着圆的魅力,一位希腊数学家称圆为:"完美的图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1、自主练习第1题(多媒体出示)。呈现风车、摩天轮、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情形,让学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只有是圆形的才能平稳,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多媒体出示)。引导学生根据直径和半径的意义进行判断,使学生加深对直径、半径的认识。

3、自主练习第3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做在书上,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半径直径的关系。

直径(D)半径(R)

圆形桌面90 CM

压路机前轮0.62M

自行车轮7.1DM

钟面120MM 4、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自己做,做完后集体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我来画一画。

谈话:圆确实是一种美丽的图形,想不想画一个圆?

1、自主练习第4题。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按要求画圆:

⑴半径3厘米⑵直径4厘米

2、自主练习第6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练习,集体交流)。提醒学生把对称轴画标准且把所有的对称轴画出来。

3、自主练习第7题(多媒体出示)。巩固对圆、数对、平移知识的综合应用。

格子纸上给出一个圆,A、用数对表示圆心的位置B、将圆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2格C、以另一点为圆心画一个圆,使其半径是上图中圆的2倍。

4、自主练习第10题(多媒体出示).请仔细观察,你能画出哪些美丽的图案?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欣赏。选取有创意的大屏幕展示。体会圆是完美的曲线图形。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1、自主练习第8题(多媒体出示)。

学校要举行趣味套圈比赛,场地设计如下:

⑴这样设计比赛公平吗?分析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⑵你认为合理吗?不合理该怎样设计场地?请设计画出比赛示意图。

⑶课后把你的设计方案在操场上画图演示。

5、自主练习第9题。填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主要让学生感受正方形内最大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并进一步体会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6、自主练习第11题。

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量一量圆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交流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拓展:在正方形外画一个圆,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圆上。交流:这个圆的半径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四、欣赏生活中的圆(多媒体出示)。

1、自然现象中的圆。

2、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3、运动现象中的圆。

五、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了解弧与扇形。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复习巩固上节所学圆的知识,为达记忆和辨析相关知识,并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本节课,让学生经过了想(辨析)--画(巩固)--设计(运用)的学习过程,在轻松愉悦的活动、讨论、交流中,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并大胆运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整个练习的过程中,由上节情境延续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把自主练习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知识,求发展。

圆是完美的图形,学生会学说,但理解却是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我引用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物体、现象,让学生感知、体会、欣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信服,并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既是数学。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本课改变了过去先认识圆后画圆的教学安排,把画圆调整到前面来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探究出圆的特征。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有利于培养独立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三)【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注意有针对性,使学生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设计意图]接着上节课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进一步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但复习、辨析了有关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初步认识到圆是完美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

圆的大小,结合对称、数对、平移等知识,既巩固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设计意图]练习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四)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总评】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㈠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㈡自主探究

㈢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㈣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㈠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8、9、10、12都是合数。

2.重点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如: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89

4.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样比较简便。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五)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3.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除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4.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

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

(六)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2 8 12 30 ……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除

2 4 6 15 ……4和6还有质因数2,再用2除以这个数,把15移下来

3 2 3 15 ……3和15还有公有的质因数,再用3除这两个数,把2移下来

2 1 5 ……2、1和5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除到这里为止

在讲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重点讲明算理。

3.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数是48。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以后计算时,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可以不写出计算过程。

4.通过讨论,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求最大公约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1.“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整数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15÷3=5,我们说15能被3整除,或者说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数a、数b、以及商c不见得是整数,但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除尽,或者说b能够除尽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说被除数a能被除数b除尽。

从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的,而“除尽”就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其关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a能被b除尽,a却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约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如12÷3=4,我们就说12是3的倍数,

3是12的约数。不能说12是倍数,3是约数。由此可见,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请看下表。

个数

最小

最大

一个数的约数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

无限

是本身

没有

3.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每一个质数就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12=2×2×3,2、3叫12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但在小学讲数的整除时,是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所以我们可以不说“0”是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几?先要搞清范围,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2,到中学里学了负数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数了。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2.什么是约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举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

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约数,4的倍数。

60的约数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数有:4、8、12、16、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说说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数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数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数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并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27、41、6、11、19、69、57、9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4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教具准备: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师:同学们这两个圆柱体,哪个大些?(说出理由)生:我认为第一个大一些。生:我认为第二个大些。生:要是能算出体积就好了?

师:是啊,有时我们观察到的大小不一定准确,我们还是通过计算比较大小更准确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圆柱的体积” 3.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2.学生回忆后回答。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的板书。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生: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圆柱体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推导、论证“圆柱的体积” 1.引发思考猜想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师:再回顾我们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时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课件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生: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 2.师生合作推导验证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师:把圆柱体平均分成16份、32份??同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请同学们观察两次等份的异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3.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请你们想想,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三、出示例题:一根圆柱形的木料,底面积是320平方厘米,高是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学生读题试算。 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论证,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相关推荐

  •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精选(23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8-15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有趣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小朋友学习数学乘法课程呢?学习了加减法后乘法是学生对数学的一个初步认识中,既要有趣又要学好乘法,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集锦四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08-28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怎么写?写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写一个好的教案是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么写好一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一、教法建议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
    2023-01-11 阅读全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8-15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有趣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小朋友学习数学乘法课程呢?学习了加减法后乘法是学生对数学的一个初步认识中,既要有趣又要学好乘法,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2021-11-18 阅读全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08-28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怎么写?写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写一个好的教案是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

2021-11-18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么写好一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一、教法建议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

2023-01-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