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2-03-17

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婴儿胎记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


“观色”胎记宝宝

和宝宝胎记有关联的疾病有40余种,妈妈们可以通过观察胎记颜色来发现宝宝的疾病征兆,常见的是以下几种:

棕色胎记

胎记的颜色像咖啡里掺了牛奶,倘若在宝宝身上有5块以上,并且最大处直径超过1。5厘米,则要考虑将来有可能出现神经纤维瘤病,一旦皮肤或皮下纤维瘤压迫神经,就需要做切除手术。

需要特别注意:

咖啡牛奶斑

这种胎记颜色呈淡褐色,有点像咖啡再加上牛奶后所调出来的颜色。直径一般在0。5~5cm,呈椭圆形,斑与斑之间界线分明。除手掌及足底不受侵犯外,这种胎记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发生在五岁以前的婴幼儿,发生的几率约为1%左右。

咖啡牛奶斑若仅出现少数几个,一般无何不良影响;但若出现六个以上,且每个斑直径均大于1。5cm时,则并发神经纤维瘤病的几率显著增加。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同时侵犯皮肤与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并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单纯的咖啡牛奶斑可不必治疗,若影响美观,可采用激光治疗。

疣状痣

疣状痣是因表皮发育异常所致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幼宝宝期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增长,表现为密集的淡褐色丘疹,排列成线状,影响美观,而且常并发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等。可采用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

幼儿舞蹈在幼教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幼儿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幼儿舞蹈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儿舞蹈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幼儿园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幼儿舞蹈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例《学做解放军》通过各种操练动作和杀敌动作,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爱憎分明的情感。如《采茶舞》中,通过舞蹈表现小姑娘清晨去茶园采茶,与小伙伴们一起劳动,然后跳起了欢乐的采茶舞,最后带着劳动的喜悦回家的场景,以此培养幼儿爱劳动、团结友爱的好品质。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三、幼儿舞蹈可发展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老师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幼儿;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幼儿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另外,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总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还可以满足幼儿想象、联想、思维和创造性表现,交流合作的需要。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

亲子互动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


亲子互动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好的与宝宝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今天就让小编来教会大家吧!

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容忽视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大人们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往往在孩子面前暴露,这不仅影响家庭和睦,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是非不清,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才算正确。

对孩子的教育,当家庭成员发生分歧时,应该冷静下来,私底下找个时间互相交流,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不能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一来避免造成误解,从而影响大人之间的关系,二来使孩子找不到漏洞可钻,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就可逐渐形成。

父母教养有分歧怎么办呢?做父母的应该“商”“谅”。在处理问题上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取得一致。但决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当碰到事先商量不够、尚未达成一致性的问题时,至少在子女教育上,应该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权宜之计。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指的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要有同样的要求,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童年恐慌症: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怎样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以前在家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但是进了幼儿园后和别的孩子一比,才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不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怎样帮助他?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要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运动能力上,有的人会表现出爱摔跟头、不会走平衡木、爱转圈,从来不感到晕,管不住自己等等。这样的孩子孩子要通过训练前庭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惩罚他们。

其次是观察孩子是否动作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一些孩子小时候没有经过足够的爬行训练,因而造成本体感差,身体协调性差,这些孩子需要训练他们的运动协调性来提高动作速度和反应灵敏性。

第三是观察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一些孩子适应能力差、爱哭,不愿上幼儿园,不合群,胆小敏感,退缩,不敢向老师提要求,有的孩子爱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对这样的孩子要进行触觉训练,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垫上运动,亲子皮肤按摩训练等。

第四是观察孩子的适应和交往能力,有没有内向、孤僻、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问题,要及早发现是否有自闭症的问题,及早治疗。

第五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口吃、发音不清、话多、爱重复、表达不清、自言自语等问题。

孩子的这些问题父母和老师都要重视对他们的训练,训练中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不要讽刺打击,甚至放弃对他们的训练,必要时要找心理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

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婴儿最敏感的部位。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里的反应,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应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有的小儿由于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或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逐渐形成吮手指或咬指甲自娱的习惯。4岁以后仍然吮手指而且较频繁时,可能影响牙齿、牙龈和下颌的发育。

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婴儿最敏感的部位。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里的反应,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应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有的小儿由于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或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逐渐形成吮手指或咬指甲自娱的习惯。4岁以后仍然吮手指而且较频繁时,可能影响牙齿、牙龈和下颌的发育。

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家长为制止儿童吮指或咬指甲的习惯常采用打骂、讽刺,手指上涂抹苦药等惩罚方法,而没有考虑小儿的需求,反而给儿童更大的压力,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应积极寻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安全感。大多数吮指或咬指甲的小儿上学后受同学的影响会自然放弃不良习惯。

遗尿:5岁以后小儿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其中原发性遗尿症占绝大多数,影响遗尿的心理原因很多,如家庭不和睦,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小儿精神紧张怕尿床,或家中又添小婴儿,大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等。成人应耐心寻找原因,不给小儿太多的压力,让其树立自信心。晚饭或睡觉前应减少水分摄入。夜间按时叫醒小儿排尿。

多数遗尿小儿可于3—4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

女孩成长不可忽视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爱与关注

女孩常常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接触了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她如何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呢?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通过与父母交流来获得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

2.让女儿感受到你的爱,如上文所述,给她“理智的爱”。

问题二:多变的情绪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这些小女孩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当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的办法。

给父母的建议:

1.肯定女儿的情感,使她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

2.接纳女儿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

问题三:人际关系

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她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为了维护关系,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

给父母的建议:

1.降低女孩的敏感程度,帮助她放宽眼界,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2.让女孩学会爱自己,让她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重组家庭幼儿心理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重组家庭的增多,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心的棘手问题。为了让这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寻找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另一半结合成一个新的家庭,我们称此类家庭为重组家庭。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家庭成员也过于敏感。因此,重组家庭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重组家庭一般从单亲家庭演变而来。从单亲家庭到重组家庭使幼儿的心理一次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家庭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成人未必都能很好地适应,更何况是幼儿呢?但并不是说重组家庭就一定不利于幼儿成长,关键在于我们能为幼儿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二、重组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分析

(一)问题

【问题1】:有的幼儿情绪很不稳定。情绪外显的幼儿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他人。

【问题2】:有的幼儿心理活动比较内隐,不轻易表现出来。这类幼儿易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等,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自己。

【问题3】:有的幼儿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

【问题4】:有的幼儿主观偏激,暗恨、埋怨、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另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对重组家庭而言,幼儿的双亲中有一方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重组家庭的儿童比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的问题多,主要是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如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男孩子多表现为攻击、多动和违纪,女孩子则抑郁、性问题和残忍。这类儿童中也包括重组家庭的幼儿。重组家庭之所以会对幼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调,亲子关系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教育功能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变化

幼儿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重组家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幼儿的教育往往由该幼儿的亲生父亲或母亲担任。事实上大多数重组家庭幼儿受到的教育是不均衡的。由于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对幼儿的影响不能互相代替,所以重组家庭中存在的不平衡的教育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身心的成长。

3.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重组家庭的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萌发出对未来不明了的朦胧,从而意识到以往的安稳、平和、温馨的家庭在发生变化,潜在的危机孕育其中,引发了其内心紧张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4.家长的素质、心态和情绪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心态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重组家庭的父母的心态较前易发生很大变化,容易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忽视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由于无法承受压力而往往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会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易使孩子产生任性、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失衡的心理必定会对重组家庭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5.幼儿本身地位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由于家庭的重组,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幼儿的地位由中心化趋向边缘化,而这一变化必然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变化。

6.幼儿对家长的认同感降低也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教育学家认为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因为这关系到幼儿对父母的道德和思想观念的接纳或认可程度。而重组家庭的这种教育结构由于父母中的一方发生了变化而发生了偏差,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感严重降低,甚至开始讨厌、怀疑自己的父母,幼儿心中已有的“平衡砝码”逐渐倾斜,导致他们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时便会转化为幼儿的心理问题。

三、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对策

【对策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责任。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及时解开其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他们多关心体贴,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引导其融入到群体中,幼儿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要把幼儿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多与幼儿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对策2】: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在对重组家庭幼儿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字:“情”和“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如实地向孩子说清楚父母之间的事情,并告诉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至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重组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练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孩子,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要善于体察幼儿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幼儿,多进行正面引导。要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对策3】:积极地为幼儿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

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重组家庭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发展多种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孩子的自卑。

【对策4】:多方协同教育,使幼儿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

长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幼儿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此,我们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对其不良影响。此外,要在生活上关心幼儿,在学习上多帮助幼儿,在感情上多亲近幼儿,在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关注重组家庭的幼儿,以法规校规教育为辅,心治、理治和“法”治相结合,耐心、细致地教育幼儿。每个幼儿都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全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重组家庭的幼儿,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园共育《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导读: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
    2021-08-06 阅读全文
  • 宝宝的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
    2021-11-30 阅读全文
  • 婴幼儿: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关键词:忽视婴幼儿心理养护 导读: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
    2021-12-31 阅读全文
  • “游戏的力量”不容忽视 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的生存教育不容忽视 现在的孩子由于备受大人的保护和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弱。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决不能忽视对幼儿进行生存教育。因此,幼儿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2021-03-12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

2021-08-06 阅读全文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

2021-11-30 阅读全文

关键词:忽视婴幼儿心理养护 导读: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

2021-12-31 阅读全文

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

2019-12-16 阅读全文

现在的孩子由于备受大人的保护和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弱。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决不能忽视对幼儿进行生存教育。因此,幼儿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2021-03-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