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婴幼儿: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1-12-31

婴幼儿故事。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婴幼儿:心理养护不容忽视”,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关键词:忽视婴幼儿心理养护

导读: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来在性格、心理上出现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母爱更是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此时,婴幼儿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爱抚,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

家长要多给孩子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这些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有利于辅助孩子心理成长。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婴幼儿逐渐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后,家庭气氛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保持亲情间和谐、愉悦、轻松,对孩子先天禀赋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养护得当的婴幼儿一般不认生,也不爱无故哭闹,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表现活泼机灵。但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家长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身体成长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长期的精神投入。不过,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婴儿胎记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


“观色”胎记宝宝

和宝宝胎记有关联的疾病有40余种,妈妈们可以通过观察胎记颜色来发现宝宝的疾病征兆,常见的是以下几种:

棕色胎记

胎记的颜色像咖啡里掺了牛奶,倘若在宝宝身上有5块以上,并且最大处直径超过1。5厘米,则要考虑将来有可能出现神经纤维瘤病,一旦皮肤或皮下纤维瘤压迫神经,就需要做切除手术。

需要特别注意:

咖啡牛奶斑

这种胎记颜色呈淡褐色,有点像咖啡再加上牛奶后所调出来的颜色。直径一般在0。5~5cm,呈椭圆形,斑与斑之间界线分明。除手掌及足底不受侵犯外,这种胎记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发生在五岁以前的婴幼儿,发生的几率约为1%左右。

咖啡牛奶斑若仅出现少数几个,一般无何不良影响;但若出现六个以上,且每个斑直径均大于1。5cm时,则并发神经纤维瘤病的几率显著增加。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同时侵犯皮肤与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并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单纯的咖啡牛奶斑可不必治疗,若影响美观,可采用激光治疗。

疣状痣

疣状痣是因表皮发育异常所致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幼宝宝期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增长,表现为密集的淡褐色丘疹,排列成线状,影响美观,而且常并发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等。可采用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到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幼儿舞蹈在幼教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幼儿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幼儿舞蹈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儿舞蹈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幼儿园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幼儿舞蹈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例《学做解放军》通过各种操练动作和杀敌动作,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爱憎分明的情感。如《采茶舞》中,通过舞蹈表现小姑娘清晨去茶园采茶,与小伙伴们一起劳动,然后跳起了欢乐的采茶舞,最后带着劳动的喜悦回家的场景,以此培养幼儿爱劳动、团结友爱的好品质。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三、幼儿舞蹈可发展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老师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幼儿;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幼儿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另外,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总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还可以满足幼儿想象、联想、思维和创造性表现,交流合作的需要。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

亲子互动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


亲子互动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好的与宝宝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今天就让小编来教会大家吧!

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识别婴幼儿有没有心理问题


当一个小生命还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称其为“胎儿”;胎儿降临人间,在1个月内称为“新生儿”;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4岁到6岁称为“学龄前期”。许多人认为婴幼儿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呢?但是,精神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婴幼儿同样有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发育。营养不足和睡眠障碍,会妨碍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婴幼儿期恰恰是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言语发展受阻,也会延缓心理发展。负性的情感表现,可造成日后的性格缺陷。

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容忽视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大人们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往往在孩子面前暴露,这不仅影响家庭和睦,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是非不清,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才算正确。

对孩子的教育,当家庭成员发生分歧时,应该冷静下来,私底下找个时间互相交流,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不能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一来避免造成误解,从而影响大人之间的关系,二来使孩子找不到漏洞可钻,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就可逐渐形成。

父母教养有分歧怎么办呢?做父母的应该“商”“谅”。在处理问题上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取得一致。但决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当碰到事先商量不够、尚未达成一致性的问题时,至少在子女教育上,应该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权宜之计。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指的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要有同样的要求,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中国婴幼儿“发育商”提升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0-6岁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测评系统》同时表明,在3岁之内,系统早期教育经历越丰富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交流和社会性5个方面均优于未接受系统早期教育的儿童,且优势最高竟然超出18分,最低也超过4。8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景晓娟博士说,发展商(DQ,也可理解为“发育商”)是用来衡量婴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评估婴幼儿在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上的成就率来测量。自2003年以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48个城市启动了“中国城市0-6岁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测评系统”研究项目,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3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0-6岁儿童发展的测评标准。这个项目聚焦于“认识孩子”这个主题,致力于帮助家长、早期教育工作者和早期干预工作者一起回顾孩子的发展过程,了解孩子的发育现状和发育趋势,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发育迟缓或其他问题,并期待在及早发现和重视儿童发育迟缓,对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儿童发育迟缓的漏检率方面作出贡献。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大样本儿童早期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调查。

“早期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孩子的基因无法改变,但优秀是可以选择的。”景晓娟博士认为,只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就可以使孩子超越平常,将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转化为现实。

婴幼儿早教引起多方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站日益受到关注,曾有人建议,目前主要由家庭和民办机构负责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也有人建议国家立法规范早期教育。

最近,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2009年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201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要有国家级“示范区”。显然,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管理范畴,已是大势所趋。半月谈记者在早教活动开展较多的上海市进行了相关调查。

“散居”、“隔代教养”已经不能满足早教需求

研究证明,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各项基本能力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我国群众对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广泛需求,但多数家庭停留于传统、落后的育儿经验和方法,民间举办的早期教育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大城市,0~3岁婴幼儿接受正规早期教育的水平也很低;早期教育在广大农村几乎没有开展。

“现在的小孩其实挺可怜,没有兄弟姐妹,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老人精力有限,平时孩子只能关在家里。”许多人这样形容看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婴幼儿。

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近期对全市34个街道、乡镇的20万名0~3岁婴幼儿抚育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散居在家中、由祖辈为主的隔代教养是上海0~3岁儿童最主要的带养方式。被调查的20万名0~3岁婴幼儿中,近80%散居在社区,由一家一户单独教养,送到专业教养机构带养的不足18%;祖辈与婴幼儿的同住率为76.5%,参与孩子带养的高达88.9%;此外,以保姆为主带养孩子的有2.3%。

但是,调查中近70%的家庭并不满意隔代抚育的方式,主要是认为祖辈老人、母亲和保姆缺乏科学的养育理念和系统知识,对常规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当。当前,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咨询、上门服务是市民最为欢迎的两种早教指导方式,持有证件的专职学前育儿工作者、现任幼儿园老师是最受家庭欢迎的指导人员。

商业早教机构收费高昂令人却步

五彩斑斓的游戏空间、用英语教学的资深教师、宝宝专用的洗漱室、供家长阅览看报的沙发……这样的早教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但收费却令大多数家长望而止步。

“这些高档早教机构的设施和师资确实不错,生意也很火爆。”上海市儿童保健所的沃乐柳副主任医师说:“那里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家长开着私家车送来的。”

在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的启稚摇篮早教中心,总经理洪怡华说:“我们引进的是以色列的国际知名早教课程,会员已经超过1万人。目前,国内像我们这样中高档品牌的早教机构不少,有的全国加盟连锁店有100多家。”据了解,这里每小时的费用在100~160元。

“我当然希望让孩子去早教,但听说有的人家带孩子上几个早教班,一年就花了上万元。”家住上海市虹口区的陈悦女士有一个2岁半的可爱女儿:“不过我会选择多带孩子上公园晒晒太阳。孩子早教,家长不仅要有闲,更要有钱。”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显示,59%的家庭可接受的每半年家教指导费不超过300元,80.1%的可接受的费用不超过500元,仅有6%的家庭能承受1000元以上的费用。

推广早教指导服务成国家“惠民”工程

最近,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2009年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201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都要有国家级“示范区”。面对当前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公共需求的大量涌现,人口早期教育已成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工作的崭新课题,被列入各级政府的惠民工程。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44个“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涵盖了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近年来,通过“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的开展,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主任李春敏介绍,依托全国遍布城乡的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各地政府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人群,开展了适合的人口早期教育项目:根据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开展学习训练活动;针对特殊婴幼儿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针对独生子女问题开展指导服务,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针对父母及看护人开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养育知识。

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则表示: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根本措施。全国要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优势,争取建立一定数量和品质的由政府投入为主,具有一定福利性的,融咨询、指导、训练、培训、评价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公共人口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加强早教专业队伍建设,推动人口早教事业科学发展。

各级政府将积极提供公益性早教服务

当前,各级政府正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财政投入、补贴等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并成立政府投入为主的早教机构。在上海,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补位,由政府出资或补贴,或利用原有的幼托场所,或调配退休、兼职的幼教老师,从经费、人员、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公益性的早教机构,收费低廉、面向大众。

目前,上海市1/3的街镇(94个)建立了指导服务点。社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市、区、县人口计生委组建了由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全市建立了200多人组成的指导员队伍并定期培训。上海市还通过“大篷车”、家长沙龙、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把指导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家园共育《婴幼儿:心理养护不容忽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婴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宝宝的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
    2021-11-30 阅读全文
  • 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2022-03-17 阅读全文
  • 幼儿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
    2021-12-21 阅读全文
  • “游戏的力量”不容忽视 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的生存教育不容忽视 现在的孩子由于备受大人的保护和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弱。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决不能忽视对幼儿进行生存教育。因此,幼儿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2021-03-12 阅读全文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

2021-11-30 阅读全文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2022-03-17 阅读全文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

2021-12-21 阅读全文

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

2019-12-16 阅读全文

现在的孩子由于备受大人的保护和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弱。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决不能忽视对幼儿进行生存教育。因此,幼儿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2021-03-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