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别
发布时间:2022-03-05 正确对待挑食的孩子教育笔记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把宝宝从幼儿园接回来,我忙着去做饭,让宝宝自己去厕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厅取东西时,看到宝宝站在小尿盆前面,将裤子褪到脚脖子处,两只小手捏着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着,就那么哗哗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没怎么浪费,全流到裤子上了。
过去把孩子抱开,问她:“宝宝怎么站着尿呀?不是应该坐着吗?”
宝宝说:“幼儿园里浩浩(男孩子)就站着尿。”
我边给宝宝换裤子边跟她解释:“浩浩是男孩儿,宝宝是女孩儿。”
宝宝说“不对,我也是男孩儿。”YJS21.com
我说:“不是,男孩儿有小鸡鸡,宝宝没有,宝宝是女孩儿。妈妈也是女孩儿(老女孩儿),你看妈妈也坐着。咱们女孩儿要坐着或者蹲着尿尿;爸爸和浩浩是男孩儿(谁见过三十六岁的男孩儿),他们才站着尿呢。”
宝宝又问:“那月姐姐呢?”
我说:“月姐姐是女孩儿,姐姐妹妹都是女孩儿,咱们女孩儿尿尿要坐着或蹲着,哥哥弟弟是男孩儿,他们站着尿,记住了吗?”
宝宝点点头,说:“宝宝是女孩儿,不能站着尿,爸爸是男孩儿,才能站着尿呢。”
看多聪明,一说就明白。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我们的几个朋友家又恰好都是女孩子,孩子她爸爸平时又极注意在孩子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宝宝一直没注意到男孩儿与自己不同的问题。宝宝幼儿园的厕所是男女小朋友共用的,这不,上幼儿园没两天她就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了。看来男女小朋友合用一个厕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的模仿是种学习,家长要及时向她解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简单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一些能帮宝宝确认自己性别的字眼,如:用“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儿子)”来代替“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好宝宝”之类的中性词。向朋友们介绍她时,可以用“这是我的女儿(儿子)××”来代替“这是我的孩子××”;路上看到男孩子时,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小男孩儿多帅!”看到女孩子,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姐姐长得多漂亮!”平常孩子的穿着打扮、日常用品上也根据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分。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正确认识孩子的“偷懒”
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气质”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年轻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从小懒惰是个危险信号,“其实,这些不能说明孩子‘懒’,可能与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也可能是家长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没有给孩子适时的锻炼机会,导致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气质”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达标幼儿不到两成
按照目前广州市各大医院儿保科通用的0~2岁神经心理发育标准,一般要求9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要开始学会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达不到要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林少勇介绍,12个月的孩子穿衣应该知道配合,15个月应该会自己脱袜子、穿鞋等,但基本上来做儿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数不到两成的孩子可以勉强应付。
林少勇表示,现在的孩子都不笨,这在早期智力测试里能体现出来,但是社交行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没给机会,包办太多。
林少勇日前接诊过一个2岁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小男孩一直穿纸尿裤,不会自己脱鞋,表示个人需要不会说,全部用手指。“正常来说,1岁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纸尿裤了,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其定时排便能力”。还有的小孩3岁不会说喝水等,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喝不好,这给孩子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碍。
大多源于家长包办太多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
“隔代教育”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父亲动感强应多参与教育
小区花园里,经常看见几个老人抱着小孩站在那里聊天,一聊几个小时,而抱在手里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动也不闹。
林少勇表示,其实这样的孩子是不太“正常”的,不应该这么安静,正常的表现是哭,闹着要走等。
他表示,由于老年人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因此老年人带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方式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区里玩耍,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等。这种情况下,父母尤其是父亲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一般父亲的动感强一些,可以更好地激发或调动孩子性格中的活泼因素。要多陪孩子做游戏,不仅是跑步、滑梯等动态运动,一些亲子游戏、智力游戏也很重要。
天生气质,不分好坏
还有些孩子天生“懒”,不爱动,这与其“气质”有关,对待这种孩子父母不能一味责难,要根据其气质循序渐进地改变。“气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情形的行为反应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孩子刚一出生,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如有的孩子胆小敏感,爱哭好动,令父母一筹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饱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虽也哭闹,但容易哄,容易笑。
9个月的琳琳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宝宝,父母常向友人夸琳琳乖,出生后吃奶有规律,吃饱就睡,不会像其他小孩那样半夜哭闹不止。但就是不爱运动,爬起来也慢腾腾的。这天琳琳的父母特意来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做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结果表明琳琳的气质类型是平易型(即抚养容易型)。父母高兴地搂着琳琳亲了又亲,仿佛琳琳刚拿了一个冠军。而另一边,1岁3个月的贝贝爱哭爱闹,非常敏感,衣服不够柔软也会烦躁不安,父母感到头痛极了,于是也填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测定结果为麻烦型(即抚养困难型),贝贝的父母于是忧心忡忡地不断问医生,孩子该怎么办呢。
林少勇指出,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儿童的气质分四大类,即平易型(抚养很容易)、麻烦型(抚养困难)、激情缓慢型、中间型,其中中间型可分为中间偏难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较温顺;麻烦型的小孩特别好动,动不动就哭闹;激情缓慢的小孩,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动,对周围人缺乏兴趣,不合群。
林少勇表示,虽然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难以改变,但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其发展倾向与结果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家长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懒”,就忧心忡忡,认为应赶快改变孩子,否则孩子长大了可就不得了了,但是,那段时间内“磨破”嘴皮子了,却没什么效果,顿时心情降到谷底,一筹莫展。
林少勇劝慰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孩子的气质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样,而且,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比短时间的强调效果好得多。他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统一意见,别让孩子钻父母与上一辈之间不同教育方式的空子。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要从细节出发。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父母回家,鼓励孩子帮忙放拖鞋;吃饭前,鼓励孩子帮忙拿碗筷。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过于紧张,要求快速改变孩子,而孩子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这样,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林医生特别强调,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同年龄的孩子活动水平有所不同,提过多过高要求,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勤快”习惯。
正确引导孩子认识“钱”
钱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家长要逐渐引导幼儿树立钱的观念,即可以实现对物的交易,所以钱很重要的,要珍惜钱财。但是家长也不可过分夸大钱的观念,毕竟钱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人生生活中的这一重要物件,点点建构起这个概念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深化。
1、无钱的交易观念
小A看见了妈妈的小小存钱罐,然后把里面的硬币倒出来玩,有时候扔到地上,有时候将钱转圈圈玩,然后把这个当成小陀螺,总之在这里钱和他自己的玩具一样,只是一个物品,而没有钱的真实的交易概念。
2、虚拟钱币的使用
对钱的概念的建立应该是从超市购物开始的,到超市的时候小A的妈妈一直强调一个观念,这个东西没有付钱不是你的,然后小A妈在付钱,告诉小A,付过钱之后才是你的。久而久之,小A去超市购物会主动的将东西放在柜台上,然后嚷嚷着“我要付钱”,他自然是没有钱,小A妈赶紧上去付钱,然后小A会问妈妈:这个付过钱了吧,归我了吧。小A妈说是,他就果断的将东西递给我,说:拆!
有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小A就跟人家说:“我没钱,我假装给你吧,然后从口袋里掏一点东西说,假装这就是钱好吧?”还跟人家商量,弄得人家哭笑不得。
此时其实孩子还没有建立起钱的交易的概念,虚拟钱币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可行的。
3、摇摇车硬币的使动功能
玩摇摇车的时候可就要实打实的硬币了,因为真正的硬币才能使它摇动啊。摇摇车上的语言对孩子相当的有蛊惑力,每次他坐上去,摇摇车总是说,小帅哥,快来玩呀,小A忙不迭的要硬币然后塞进去,摇玩一轮后,摇摇车又蛊惑着说,再玩一次吧,小帅哥。小A立即看着妈妈,他说还玩一次,妈妈,给我硬币!小A妈就随他让他玩个够。有的时候小A妈就直接说没有硬币了。小A想想也就作罢了。
4、出租车付钱产生的困惑
一次小A和妈妈做出租车,下车之前,小A妈付钱给司机。小A疑惑的问我,为什么要付钱啊,妈妈说出租车阿姨很辛苦啊,送我们回家,所以要给钱啊。和超市以钱易物不同,这次我们支付是劳务,小A似懂非懂了。后来小A的爸爸开车来了,我们上车,然后下车,小A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赶紧问妈妈,“妈妈,我们不用付钱给爸爸吗?”大家都笑了,然后跟小A解释,这是咱们自己家的车,不用付钱的。第二次再坐爸爸的车,小A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家的车,我们不用付钱。
5、修车胎付钱引发类比
一次爷爷的电瓶车车胎破了,来了个叔叔修车,小A对这些事情历来就有兴趣,就饶有兴致的在一旁观看,看人家怎么把轮胎打开怎么补胎,叔叔一边修车一边和小A攀谈,小A很开心,不住的问这问那,最后车修好了,小A爷爷掏出钱给修车叔叔,小A顿了下,然后说,我们也要给钱吗?像是给超市阿姨一样的?妈妈说是的,因为叔叔给咱们修车,把车胎补好了,所以需要给他钱感谢他。联想起他前几次对钱的种种困惑,妈妈接着说,“所以钱是很重要的啊,坐出租车要付钱,买奶粉要钱,玩摇摇车要钱,所以爸爸妈妈要上班去挣钱啊……”还没说完呢,他一转身溜走去玩了,也不知道听没有听懂。
卢梭说,我们拥有的金钱是使我们自由的工具,而我们追逐的金钱则使我们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自由诚可贵,不要让金钱自小就腐蚀孩子的心灵。我看到有的孩子收到压岁钱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和父母争抢一番,对这些钱有着极致的占有的欲望,这是贪婪的本性的恣意流淌,父母并非考争抢取胜,而是要和孩子讲清其中的道理。
要关注孩子对钱的观念的发展,这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也是培养孩子的财商。等孩子稍大一些,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钱,自己支配。让孩子在行动中历练对金钱的管理能力和正确观念。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好书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好书“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古老的神训,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内涵可深了去了。不过,对孩子来说不需要想那么深,认识自己,就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吧!
《小眼睛大发现》系列丛书中有一本“人体”,对孩子就大有帮助。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身体都是这样来的。
这本书先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介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皮肤和毛发的作用、血液与心脏的关系
肌肉与运动、身体的自我修复,这些看似复杂的知识,都配合着精美的图片和简短的说明,让人很快认知和理解。
书中通过一些小贴士,把关于身体的趣事介绍给我们。
为什么要打哈欠?因为身体需要休息了。
为什么会有鼻涕和喷嚏?因为身体在抵抗异物入侵。
食物在身体里经过漫长旅程,最终被吸引了能量,变成了粪便;身体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你很多信息。这些有趣的知识通过简单直观的思考,会让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身体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让孩子从小认知自己的身体,更好地保护和使用自己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启蒙课。从这一课开始,孩子将会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
小游戏帮助孩子认识红黄蓝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培养幼儿美术兴趣呢?
1.幼儿从美术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小班初期的孩子,他们喜爱的是绘画的过程,对于画什么并不感兴趣。所以经常带他们参观,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色彩等,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
2.通过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小班幼儿年龄小,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手的动作很不协调,但对动手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如在纸上画了一个花瓶,准备了红、黄、蓝、绿、橙等颜色的旧挂历纸条,让幼儿把各种颜色的纸条撕成片状粘贴在花瓶上,然后把作品粘贴在墙上,便成了一间万花争艳的“花店”。
3.通过色彩游戏,培养幼儿兴趣
幼儿对色彩有兴趣,在玩颜色的过程中,使他们认识了红、黄、蓝、绿、黑、白色,再和他们在环境中寻找各种颜色,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如老师在一张大白纸的中间印上手印,然后让幼儿将手蘸上喜欢的颜色,印在老师的大手印周围,贴在墙上。
在此基础上,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将现实与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充分调动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效果便显着提高了。
正确认识孩子说话“喜爱重复”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这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爱中进行重复共读曾听见一位父亲象拆穿西洋镜般地说:“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书要我念,其实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罢了!”这位父亲说的虽是实情,但其实他的孩子想要表达的讯息是:“请你爱我!”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成长,成人在提供婴幼儿重复行为的环境中灌输孩子的生命;孩子绝非固执,成人更非安排一个呆板的环境。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不但有爱,还应和着人类成长的规律和需求!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招收被拒绝的挫折时,建议您用以下方法:
1、您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幼儿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当下再看的兴头,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您察觉婴幼儿想要求再读,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成人都知道,幼儿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幼儿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而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经验。
3、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一岁多的幼儿,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诚相告下的决定。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教育:正确认识“一心二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在对孩子教育,尤其是注意力的培养上,进入一些误区。下面看看关于培养儿童注意力的知识。“儿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不是错,这是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新近携手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他们还建议父母把这种训练纳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理由
孩子未来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同时把握全局、通盘考虑。比如开汽车要留意地形、注意路上的环境和行人、还要关注红绿灯的变化;弹钢琴时,眼看琴谱、耳听琴音、脚踩踏板,大脑则要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学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应付。
★好处
研究表明,在“一心两用”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也有出色的“业绩”;而且,大脑反应快、身体协调性好、记忆力强、富于创造性。
★实际操作
1岁: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一边学走路,一边看电视;一边听儿歌,一边玩游戏。
2岁:一边学儿歌,一边双脚跳;一边唱歌,双手一边有节奏地舞动;一边听故事,一边做动作。
3岁:一边自言自语讲故事,一边给娃娃穿衣服;一边涂鸦,一边听音乐;一边拍球,一边和小朋友说话。
4岁:一边走平衡木,一边数数;一边捏橡皮泥,一边唱歌。
5岁:一边滑轮滑,一边数数;一边画画,一边编故事;一边折纸,一边听歌。
6岁:一边穿珠子,一边和小朋友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背诵唐诗;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歌。
★提醒
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都需要后天培养,而婴幼儿时期是关键期。
“一心两用”的条件是,其中一件事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