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4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XX执教时间

标知识

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能力

目标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

目标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问:你有什么发现?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k

1)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2)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4/7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km²

10

15

20

25

3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xy=k

拓展应用教材49页2题

总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0.5

教学札记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小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篇4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小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篇5

第一节的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出示例的表格后,学生从中发现了多个规律,学生说出若干规律后,我追问学生:这些规律中,我们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生:是用路程去除以时间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时间还可以怎样说?(引生说:还可以说成是路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师:也就说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义中去……

成正比例的关系的两个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相关联,二是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相关联,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结果,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联系程度,感觉就是比值一定,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许多学生拿到数据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补充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特别夹杂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像上面的两个例子,有时很难判断。

给(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个人的体重和岁数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体重了。

给(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不太相关联。

但是上面的两例在特殊情况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给(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岁前都是这样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长着,但是8岁时夭折了。这8年(一生)的岁数与体重,你能说不成正比例吗?

给(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这个表格记录的是两个商贩正在进行商品的交换的过程(用红玫瑰去交换鸡蛋),你又能说这儿的花的朵数与蛋的个数不成正比例吗?

此外,对于那些两量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联,学生叙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时,我都只要求说出是哪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节课的正比例的图像,例2的教学,我先给学生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在学生找到后,我还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归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午第二节课的“实际测量”我大体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活动的,在第一个环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之间绝对直线式测量,在长距离的中间中正确添加标杆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测量操场的斜对角,以免学生测量直跑道时,直接贴着跑道的路沿进行测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没有找到正宗的标杆,只得利用班里的四个拖把代替了标杆,进行测量时,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标杆更好用,因为操场都是水泥地的,用标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场上,调好位置后,扶的人都可以走开去,更利于别的同学观察。下面的步测和目测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测学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觉作用不大,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只得提示学生今后有机会多练就会有感觉了!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中我体会到:正比例、反比例知识是学生比较难学的内容。在判断两种变量是成正比例、成反比例时,学生总是迟疑不定、犹豫不决,常常出现判断错误。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第83~85页)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整理比和比例、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知识。

难点: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

1.比和比例。

师:先举例说说什么是比?

生: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如男生25人,女生5人,则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5:5=5:1;意思也可以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倍。

师:什么是比例?

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师: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吗?(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学生尝试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比比例

意义表示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各部分名称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生: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就是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师: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试着填写下表,再说一说它们的区别。(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学生进行填表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联系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5÷8=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5:8=

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生: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基本性质。

师:你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商不变的规律呢?

生1: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值不变”。

生3: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实质是一样的。

师:你能完成下面的等式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整理与反思”的等式)

生:a:b==a÷b(b≠0)

4.正比例和反比例。

师:你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请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先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说?

学生可能会说:

·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最关键的是根据数量关系式,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最关键的是根据数量关系式,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正比例和反比例

A类

判断并说明理由:妹妹与哥哥的身高比是1:150。()

(考查知识点:比和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B类

根据圆的对称性,写出下图(左边)中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比并求比值。

(考查知识点:比和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理由:1m=100cm100:150=2:3所以妹妹与哥哥的身高比是2:3。

B类:

1:1=1

教材习题

教材第83~85页“练习与实践”

1.(1)23:2424:47(2)48:11:48(3)1:2524:25(4)

2.(1)①3.9:2.7②2.6:0.8③1.7:1.7④1.3:0.9

(2)估计略3.9:2.7=1.3:0.9

3.x=2.5x=7x=0.2

4.(1)我国耕地的大部分在东部地区;林地大部分在东部地区。

(2)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面积的比是93:7。

(3)从表中还能获得的信息有很多,例如:还可以知道我国草地大部分在西部地区。

还能提出的问题不唯一,例如:难利用的土地大部分在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

5.(1)20:40=1:2

(2)1+2=3绿色:15×=5(平方米)白色:15×=10(平方米)

6.到市民广场:600×3=1800(m)到少年宫:600×4=2400(m)

到体育场:600×3=1800(m)到火车站:600×6=3600(m)

7.(1)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成正比例。因为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比的前项÷比的后项=0.05(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成正比例关系。

(2)小麦质量和磨面粉质量成正比例。因为小麦质量和磨面粉质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磨面粉质量÷小麦质量=出粉率(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小麦质量和磨面粉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3)三角形的底和三角形的高成反比例。因为三角形的底和三角形的高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2(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所以三角形的底和三角形的高成反比例关系。

(4)圆的半径和圆的面积不成比例。因为它们既不是比值一定也不是乘积一定,所以圆的半径和圆的面积不成比例关系。

8.(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成正比例(4)不成比例(5)成反比例

9.(1)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因为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耗油量÷行驶的路程=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图像判断,行驶75千米耗油6升。

(3)

10.(1)最后一杯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

(2)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是5:2,纯酒精与酒精溶液的比是5:7。

(3)其他几杯酒精溶液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体积的比是3:4。

【反思】

教学中我体会到:正比例、反比例知识是学生比较难学的内容。在判断两种变量是成正比例、成反比例时,学生总是迟疑不定、犹豫不决,常常出现判断错误。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正反比例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只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作一些简单的判断。这样让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教学过程中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而减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通过讨论“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代数成什么比例?一支圆珠笔的单价一定,买的支数和总价成什么比例?李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自行车每小时10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40千米,自己开小轿车去每小时80千米。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所需时间成什么比例?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生生合作、汇报学习成果或集中解决共性疑难问题,使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萌发出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

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达到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XB=C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分析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分析反思》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分析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单元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缩放比例尺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身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发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丈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具体情境,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实际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同学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变化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就叫做x的函数)是研究实际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标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同学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章的正比例、反比例自身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同学将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有的变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同学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地描述。多种研究标明,为了有助于同学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出现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在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同学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笼统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同学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同学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一起之处,从而引发同学的讨论和考虑,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同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和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些系列情境也为同学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例如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同学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这些情境中既包括“时间与路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等生活情境,也包括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以引导同学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笼统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3.注重引导同学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只仅是在引入时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情境,还鼓励同学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使同学认识到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大量同学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同学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圆的周长与直径。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同学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同学来说还是比较笼统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同学的生活经验,让同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让同学初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再如,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画自身卧室的平面图,设计巨人的教室,进一步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知识,了解比例尺的另一种形式,拓宽同学的视野。

课时布置:

15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考虑: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一起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考虑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身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身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和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同学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同学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考虑

同桌交流,用自身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考虑并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一起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丈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身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同学自身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同学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身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身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和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加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小朋友生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加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同学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身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考虑,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同学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假如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身独立完成。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身独立完成。

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身估计地是否准确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考虑;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新课

出现情境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略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再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正反比例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只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作一些简单的判断。学生其实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我们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像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柱的高一定,体积与底面半径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等等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下面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可以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图上距离3厘米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①1:400②1:600000③1:600000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距离一定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一个半径100米的花坛,画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①1:40000②1:60000③1:100000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该选第一个比例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体会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体会》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教科书当中的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7.4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此,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教科书当中的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此小编精心准备了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xb=c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性,严密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

axb=c(一定)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图像,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将两者区分开来!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过原点,并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图像则是一条弯弯的曲线(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像)。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中我体会到:正...

2022-03-04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022-03-05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分析反思》《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分析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

2022-03-04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体会》《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体会》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教...

2022-03-04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反思》《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

2022-03-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