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22-02-27

幼儿胎教故事。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拥有聪慧的大脑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高速运转的大脑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聪慧的大脑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聪慧大脑的秘密:

一、反应迅速;

二、注意力品质好,能高度集中;

三、记忆容量大,能储存丰富的信息;

反应迅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孩子很机灵”,对事物的反应很敏锐,思维速度快!近年来,世界医学界研究发现,大脑细胞膜中结合的n-3脂肪酸越多,感觉思维越机敏,记忆速度越快,反应越迅速。

注意力品质好,指的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这是一个人学业优异的必要条件之一。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都能认真听课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来,这些注意力容易集中的孩子的大脑的细胞同步性功能相对更好,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大脑细胞处于思维活动中时,能调动更多的细胞同时参与,所以思维的效率更高。

记忆力容量大,指的是能记住更多的东西,或记得更牢。研究发现,大脑的网络越丰富,即脑细胞数量、脑细胞之间的树突和突触的数量越多,大脑的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多,记忆容量就越大。所谓树突,是指大脑细胞上面伸展出来的枝杈;突触则是这种枝杈与枝杈之间的联系。孩子患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脑细胞膜中的脂肪的成分不好。

脂肪为什么如此重要?原来,大脑有60%是由脂肪构成的,脂肪和其代谢产物深刻地影响着脑细胞的构造,影响着脑细胞上的树突和突触结构的多寡。脂肪的合理摄入对胎儿大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大脑细胞膜磷脂中结合的n-3族脂肪酸越多,大脑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越好,就越容易伸展出更多的树突,形成更多的联系,大脑网络也就越丰富。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也发现,人的大脑状态无时无刻不受到饮食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营养可以提高大脑的智商。胎儿的大脑发育在母亲的子宫里基本完成,所以,怀孕期的妇女如获得了科学合理的营养补给,就能使后代有一个高智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孕期要进行“营养胎教”的说法。

丰富的环境塑造聪慧的大脑

一项研究表明:脑力活动在刺激智力发展的同时,能使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促进大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甚至刺激大脑生出新的脑细胞群!在伊利诺伊大学,由威廉·T·格里诺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将大鼠放在3种不同的环境中喂养。

第1组:1只大鼠住1个笼子;

第2组:2只大鼠住1个笼子;第3组:许多年轻的大鼠住在1个有玩具、有脚踏车的大草场似的笼子里——类似1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接下来对3组大鼠的大脑的复杂程度进行比较,看到的情形令人惊讶!在“到处是游戏和欢乐的迪斯尼乐园”仅仅呆了4天的那群大鼠,它们的大脑开始发疯似地生长——突触的密度和树突的长度都快速地、弥漫性地增加。格里诺博士在测试这些大鼠做迷宫和其他游戏时,也发现生活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大鼠完成得更好。

实验表明,动物处于适宜的刺激性环境中,它们的每一个神经元(细胞)都会建立许多新的联系,形成更多的“突触”,长出森林般茂密的树突。它们的大脑还增生出新的血管,以便运输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滋养高度活跃的脑细胞。另外,它们神经元的圆形胞体也出现了膨大

上述的事实证明了营养和环境刺激对胎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质问到:胎儿真的能听到声音吗?他们认为,胎教是无用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有了听觉功能,并通过实验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

例如,早在1985年,英国最权威的科技专业期刊——《英国妇产科学杂志》第92卷,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胎儿能听到声音和学习吗?》的医学综述。该综述通过回顾30多篇发表过的相关医学实验报告,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传入宫内的各种声音,并且出生后对在宫内多次听到的音乐有再认的表现。由于这些文章在我国只被产科的一些有英文阅读能力并对之有兴趣的医生所了解,而媒体并没有接触到这些学术报告,所以,许多媒体对孕24周后的胎儿已有听力的事实还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对源于既非产科又非胎儿医学专业的人在无实验根据的情况下宣称的“胎儿没有听觉”的理念进行传播,造成一般人的误解,使国内外的医学和声学界学者,对宣称“胎儿没听觉”的专家产生有关其知识水平的置疑。

回顾科学的胎教,我国医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南到北就有许多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教授和产科临床主任医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不少肯定结果与优生效果。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胎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刘泽伦,通过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产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声,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涕而转为安详地入睡或进入安静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宋伟炳教授、贾晓芳主任医师,在1985年就对胎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证实:在听觉功能和脑干听觉通路上,进行音乐促进的婴幼儿,其神经功能发育优于未接受过这种刺激的婴幼儿。

临床医技高超、医学知识广博的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教授,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发表了《“胎教”大有可为》的文章。针对社会上缺乏科学与实验根据的“胎儿无听力”的传言,国内著名的研究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教授,在1988年《北京科技报》上,发表了《胎儿能听到声音》的文章。同年2月6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还发表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万焕忠教授的《人工喉使胎儿受惊》的文章,介绍世界各国产科医生根据满24周胎龄的胎儿已有听觉功能的事实,使用小如剃须刀的叫“人工喉”的电动发声器,看胎儿听到声音时的惊吓反应来了解其神经发育情况的案例。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证实,胎儿不但能听到声音,还有一定的记忆力!

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不仅科学研究得出了胎儿有听力及记忆力的结论,一些胎教试验中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也雄辩地说明了胎教的作用。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胎教研究中心主任刘泽伦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就进行过不少这样的实践。该小组在北京随机选择220名孕妇,分为2组,都在饮食上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各种营养元素,但在此基础上给予不一样的干预,具体如下:

第1组孕妇:给予DHA和环境刺激。在胎龄6个月至生产共4个月期间,该组孕妇补充富含DHA的饮食或营养品,并在胎龄满6个月,胎儿有了听觉、视觉和触摸等感觉后,向宫内透入合适的音乐和光亮,及触摸胎儿身体。

第2组孕妇:不添加DHA,只给予环境刺激。在怀孕满6个月后每天定时地给予适宜的音乐、光照、抚摸刺激。yjS21.COm

第3组(对照组)孕妇:不进行任何孕期干预(以全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科研协作组的《中国12城市正常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价》的表现和数据为准)。之后将这3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比较,比较时间分别是出生后12~14日龄和25~28日龄,比较项目是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评,测评人次是440人次,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后显示:第1组新生儿的得分远远优于第2组和第3组,而第2组新生儿的得分又优越于第3组对照组的得分。(具体的得分情况,在该项实验的报告《胎儿大脑促进方案临床实验报告》中有详细说明)

此外,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忠祯教授,用同样的DHA和方法,给孕妇做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胎儿大脑促进。结果该孕妇所生的婴儿经儿科专家做体格和智力测评,证实比对照组的婴儿优越许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

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强迫孩子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刘晓燕

人们常说只有不懂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在家庭教育上,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教育。

前几天,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子在公路边推一辆机动三轮车,推着推着不知怎么就到了公路边的沟里,看样子孩子吓坏了,费劲地往公路上推车,无奈车重孩子小,车是一动不动。一会儿妈妈来了,数落了孩子一通,母子二人也无法把车推上来。然后又叫来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爸爸来以后,二话没说,照孩子的后背就两巴掌,孩子则吓得一动不敢动。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绝对不是第一次挨打,爸爸也不是第一次动手打孩子。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我带过他,非常暴力,经常和小伙伴打闹,其他孩子经常告他的状,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打小朋友时,他会说:那让他打下来吧。悲哉!这孩子根本不怕打,孩子暴力的原因也找到了,天天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怎么会有不暴力的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这位家长为什么不问问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被吓到?这是最基本的两句话吧!这是一次多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教孩子怎样去推三轮车,既教会孩子一项技能又让孩子记住不要乱动自己掌握不了的东西,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浓浓的爱意。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在和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不听话时是如何如何打他。我为孩子感到难过,“打”不是教育,更不是目的。

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的孩子围着一个大蛋糕开心地唱着生日歌。原来是园园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来了蛋糕让全班的小朋友一块儿给园园过生日呢。这位家长让孩子既得到了快乐,又学会了分享。这是多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幸福的宝宝需要聪明的家长来造就。

现在多的是家长溺爱孩子,犯了多大的错也舍不得说,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但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更会害了孩子。前面的家长肯定也是爱孩子的,可能是怒火难以控制,但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请节制怒火,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让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关注孩子的成长,考虑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和健康的心理等问题,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让孩子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不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介绍了孩子应该报的辅导班的名字,如识字特色班、舞蹈特长班、古筝培训班、奥数学习班、电子琴特色班、、、、、、,着急的老姐指着宣传单页放炮一样地说,“邻居家鑫鑫报了识字班,和电子琴班,你说你外甥报什么班?快给出个主意,你是幼师,这方面比我们懂,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就输给别的小孩,快点,多花点钱没关系。”我说,:“这、、、、、、亚历山大呐”。

从姐姐着急的眼神中

,不难看出一个80后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困惑。不过,做家长的能够舍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前景投下资金是可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为。在众多家长的蜂拥选择中,我老姐也那般迫切地加入给还在选班行列。在此情况下,不提出我的合理化建议,老姐肯定会否认我。为了满足老姐的要求,我开始与她分析适合外甥女的辅导班。后来老姐的满意而归,我开始担忧起我外甥女的教育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一提,家长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乱给孩子扣上个孩子这不行、那不好的帽子。如此一来,选辅导班大战开始如火如荼。其实,我倒认为,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过早让孩子去接受大人的强行安排,任意违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更糟。琴棋书画,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表面上能够发展孩子的某项技能,实则抹杀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去学习,强行逼迫着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打了大大的折扣。任何人都不想被摆布,被逼迫。孩子也一样,向往着自由地玩耍,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去着急自家孩子哪哪差,强行让孩子过早去接受一些他不愿完成的事项。摒弃“起跑线”说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拔苗助长还是赢在起跑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按照这一政策,现在学校普遍执行的是截至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入学,而9月1日出生的孩子,则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入学。在这一规定下,出现了让孩子提前出生的事情,出现了孩子回幼儿园复读的事件,这一切,都是政策“惹的祸”?

许多家长为了升学赶时间

许多准妈妈的预产期是9月初,可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小学年龄能赶上“末班车”,许多准妈妈愿意“挨一刀”,纷纷在8月31日选择剖腹产,提前让宝宝出生,这样就出现了8月30日、31日出生的宝宝多,而到了9月1日、2日则出生率骤然下降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按照《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小学入学年限须年满6周岁,具体时间就卡在9月1日,这一规定让许多只差几天就满6岁的孩子无法当年上小学,哪怕出生只晚一天,也必须多等一年,所以经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是9月以后出生的,明年才能上学是不是晚啦?”“差不多7岁上学是不是又给耽误一年了?”因此,不少父母考虑将来孩子上学的因素,选择提前剖腹产,提前将宝宝“赶”出妈妈肚子。

带着同样的忧虑,许多已然9月出生的孩子家长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为的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足岁的孩子回幼儿园“复读”

9月1日入学的规定,着实难住了不少心急的家长,也卡住了不少“不符合条件”的孩子,像家住北京朝阳的菲菲,眼看平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而已经上完学前班、5岁半的菲菲却因为年龄不够不得不再次走进了幼儿园,成了幼儿园里的“复读生”。

“虽然已经上完幼儿园了,但因为年龄差两个月,没能升入小学,但也总不能让孩子一直在家呆着吧,而且两个人都忙,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让孩子再重上一年了。”菲菲的父亲何先生面带焦虑地对记者说。本来,何先生是想在给孩子小学报名时托一下熟人给报上的,但是没想到因为报的人太多,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只能再把孩子送回幼儿园。“现在的教育,6岁上一年级,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即便顺利的话大学毕业也要22岁了,要是再接着上就更大了,走上社会晚对孩子没好处。从孩子的前途方面考虑,也希望孩子能早上学就早上学。”

而这种现象,在北京市已不是个例。而家长们觉得,孩子经过幼儿园、学前班的学习,已经能认不少字了,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学习还是赶早的好,而且,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对家长孩子来说都是损失。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学,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落下,不惜改了户口。

医生说应遵循生理规律

针对“抢着生”、托关系、改户口这些现象,许多人认为现行的小学入学制度是“导火线”,小学的入学条件不该卡得那么死,而且,现代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已经今非昔比,孩子们接受知识时间应该提前,因而旧时制定的入学条件该改了。是这样吗?而家长的心急火燎,究竟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在拔苗助长呢?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赵大夫说,从孩子成长的规律看,5岁和6岁孩子相比,其实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都达不到上学的要求,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6岁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而且勉强上学很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早上学违背成长发展规律,切莫草率行事。

北京昌平区京华幼儿园的何光敏老师告诉记者,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入学年龄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规定的,符合孩子从食物到图片再到文字符号的认知过程,假如过早上学就是将不符合其智力水平的内容强加给孩子,多数情况下是学不好的:“过早上学,如果成绩不佳,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何老师建议,家长应尽量在3岁时才让孩子进小班学习,并逐步升入中班和大班。“儿童应注重培养的是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而非一时的知识积累,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北京市培红小学黄欣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国家规定的一年级学生入学的年龄是6周岁,截止到8月31日。他们每年招收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少孩子不够年龄的家长要求让孩子入学,对于年龄比较靠近的孩子,尽管学校已经根据孩子的情况酌情招收了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但是,黄副校长同时也强调,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目的都不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适应能力不足,容易跟不上。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最好还是按照学校规定来,循序渐进的上学。“实际上,小学对孩子年龄限制是有道理的,从儿童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状况看,满6周岁这个年龄是孩子入学的最佳年龄。这时,孩子在心理发育方面也日趋完善。如果提前入学,在低年级时还是会显得有些跟不上,比如在行为表现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因此孩子满6岁上学为好。这是依据我国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慎重确定的,有其合理的科学性,不是简单一句‘旧时制定’就可以否定。人为地提前,拔苗助长,看似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往往输在后半程。小学入学条件该不该改?涉及成千上万孩子,需要慎议。教育需要尊重规律,不能报上即兴一评,误导家长情绪。”

家园共育《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胎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阅读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阅读对孩子助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带来的喜悦及满足。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父母善加引导,书和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 聪聪是小朋友圈中的书虫,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图画书,...
    2021-07-30 阅读全文
  •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刘晓燕 人们常说只有不懂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在家庭教育上,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
    2020-11-26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摘录六十句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古诗文,作为承我国载文化价值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个人都去学习和发扬光大。你会写哪些中国古诗文的经典名句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22-06-24 阅读全文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

阅读对孩子助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带来的喜悦及满足。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父母善加引导,书和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 聪聪是小朋友圈中的书虫,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图画书,...

2021-07-30 阅读全文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

2021-01-25 阅读全文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刘晓燕 人们常说只有不懂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在家庭教育上,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

2020-11-26 阅读全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古诗文,作为承我国载文化价值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个人都去学习和发扬光大。你会写哪些中国古诗文的经典名句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22-06-24 阅读全文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